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英國的歷史文化

英國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07 07:19:27

⑴ 英國中世紀傳統文化

不知是不是你需要的

關於飲食
英國

11世紀英王威廉一世舉行的宴會場面在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前,當時盎格魯-撒克遜人吃些甚麼,紀錄乏善足陳。當時英國的菜式相當粗糙,菜式有燉肉和簡單的肉湯,平民和貴族都只喝麥酒,但諾曼底人的出現,改寫了英國的食餚,對貴族影響猶為明顯。

這些菜不止受法國人影響,也有著獨特的英國特色,這除了是食材有別外,最重要是當時諾曼底人攻陷西西里,該處9世紀時曾受阿拉伯人入侵,食物充滿不少阿拉伯風情,這些特式也從西西里傳入英國。隨著諾曼底人加入十字軍之列,拜占庭和中東更多特式也流入英國。

今天英國菜常給人次人一等的感覺,但中世紀英國菜卻精緻得多。當地廚師會做一種叫驚喜食品,專門在各菜式傳上之間呈上,其中一名叫「金肉球」(法文: pommes dorées)的菜式,以羊肉丸或雞丸製作,混入藏紅花色和塗一層蛋黃漿,做法後色彩斑麗,因此被叫作鍍金的蘋果。

英國的宗教改革

英國本來也是天主教國家,在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發生後不久,路德的教義就滲透到英國。1521年,劍橋大學成立一個秘密團體,專門研究路德的改革主張。參加者有丁達爾和巴恩斯等人。丁達爾不久流亡國外,把《聖經》譯成英文,並且在英文注釋中攻擊羅馬天主教會制度。英文《聖經》運回英國後,路德教在低級教士及城市商人中流傳起來。

與此同時,在英國天主教會內部也出現了改革的要求。倫敦聖保羅大教堂的高級神職人員科雷特就是一個改革派,他反對信徒向牧師作秘密懺悔的做法,也反對教士獨身的制度。《烏托邦》的作者莫爾也攻擊修道院的腐敗,認為修道士們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成為社會上的寄生蟲。他要求提高教士的知識水平。

但是,在英國對天主教會構成最大威脅的是王權。英國王權在15世紀開始增長,特別是在1485年都鐸王朝開始統治英國之後。亨利七世(1485-1509年在位)在中等階級的支持下,制服了貴族勢力和議會,大大加強了君主的地位,這意味著專制主義在英國取得初步的勝利。當他的兒子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即位時,專制主義遇到的惟一障礙便是天主教會。但是,亨利八世在位初期對羅馬教是奉命唯謹,竭力表現出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的姿態。他毫不留情地鎮壓了路德派,並且親自寫書批判新教教義。因此,人們很難設想他會起來反抗羅馬教廷並且使英國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一刀兩斷。

然而,一個偶然的因素成了導致英國君主與羅馬教皇決裂的重要契機。亨利八世結婚後只生下一個公主,沒有子嗣。16世紀20年代後期,王後凱瑟琳已無生育的希望,將來繼承王位的,非那位公主莫屬了。但是在英國歷史上女主執政尚無先例。於是離婚再娶以求子嗣成為亨利八世心目中的一件大事。他責成大臣沃爾西將離婚案上訴羅馬教皇,希望被批准離婚。當時教皇克萊門特七世本想左袒英王,但是他攝於凱瑟琳的侄子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威勢,不敢貿然從事,只好拖延不辦。當時英國新興市民階級和貴族都希望英國實行宗教改革,因為他們都垂涎教會的財產,而且市民階級也迫切要求推翻天主教的統治以利於工商業的發展。亨利八世在市民和貴族的支持下,決定與羅馬天主教廷決裂。他於1529年召集議會,討論宗教改革問題。1530年下半年在樞密會議內形成了以托馬斯·克倫威爾為首的改革集團。

1531年亨利八世向羅馬天主教會開火:強迫英國教士支付巨額罰金,理由是他們違反了一項關於未得國王批准不許接待教皇使節的古老的法規。1532-1534年間,議會通過了「教士首年薪俸法」和「禁止稅收上繳教廷法」,要求英國主教的第一年薪俸、教區徵收的什一稅以及教會以各種名義徵收的稅,一律停止上繳羅馬教廷,改為上繳英國國王。這樣就大大增加了王室的財政收入。議會還同意英王有權任命英國主教而無需向教皇請示。不久,亨利八世就授意坎特伯雷天主教克蘭默宣布解除國王與王後凱瑟琳的婚姻,並且認可國王與安娜·波琳結婚。此時,克萊門特七世正式否決了亨利八世與凱瑟琳離婚的要求,並以通姦罪開除了亨利八世的天主教教籍。

英國與羅馬教廷的正式決裂發生在1534年。這一年議會通過「至尊法」,宣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惟一的、至高無上的首腦,擁有糾正錯誤、鎮壓異端和處理教會事務的一切權力。另一項法律宣布切斷與教室的一切來往,凡否認國王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者,均處以叛國罪。《烏托邦》的作者莫爾和羅切斯特主教約翰·費希爾由於繼續堅信教皇權力至上而被處死。

1536年在克倫威爾的支持下,制定了「十條法規」。它只肯定了天主教的洗禮、懺悔和聖餐,否認了禮敬偶像、彌撒等天主教儀式,從而使英國教會接近路德教。1538年克倫威爾又發布「十七條指令」,使英國教會國教化和國家機構化。1537年亨利八世還批准英文版《聖經》在英國發行。這在英國影響極大,因為英國人比此可以自由閱讀《聖經》了。

在英國斷絕與羅馬教廷的聯系之後,英國路德教派及其他教派又開始活躍起來,他們天真地相信英國已真的成為新教國家了。面對群眾運動的復活,1539年年初,亨利八世的宗教思想又回潮了。他又回到天主教的立場上來,聲稱天主教的任何信條都是金科玉律,不能變更。他慫恿議會通過「取締分歧意見六條款」,肯定了天主教教義及實踐中的主要部分,並且宣布以恐怖手段懲罰宗教不同意見者。結果,倫敦有500名市民因傾向改革而被捕。托馬斯·克倫威爾由於推行宗教改革政策,與亨利八世意見相左,在1540年6月以叛國罪被處死刑。據估計,亨利八世在位期間,因宗教問題而被處以極刑者達數千人之多。

然而,在英國宗教改革期間,亨利八世所實行的措施中,有一項措施對後世的影響甚大,那就是廢除修道院制度。修道院中丑聞與弊端層出不窮,久已為人們所詬病。而且,僧侶、修道士們對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一事一般都抱反對態度,他們繼續效忠於教皇。但是,亨利八世決定向修道院開火,主要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由於過慣了揮霍浪費的生活,亨利八世經常處於財政拮據狀態,他發現解散修道院及沒收修道院的地產,可以解決財政困難。1536年他終於開始行動,下令解散376所修道院。到1539年他又下令封閉大修道院200所,勒令修道士還俗,發給生活津貼,並且沒收修道院的全部土地。對於沒收來的土地,亨利八世將一部分歸王家所有,一部分賞賜給自己的親信及大貴族,一部分在市場上拋售。被拋售的土地都落到大資產階級手中。呢絨商人理查德·格拉善一次用1173鎊購得約克郡三座修道院的土地。獲得修道院土地的人們形成了一個反對恢復天主教的既得利益集團。

亨利八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在位期間(1547—1553),政府為英國教會制定的教義條文帶有明顯的新教性質。拉丁文的《祈禱書》都譯成英文。被當作是贖罪的儀式的聖餐取消了。

但是,愛德華六世短命而且無後,死後由亨利八世的公主瑪麗·都鋒嗣位(1553-1558)。瑪麗本人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廢除父親及異母弟在位時期的宗教立法,恢復了英國教會對羅馬教廷的隸屬關系。為了表明在英國恢復天主教的決心,她又與天主教頑固派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結婚。瑪麗女王以極其殘酷的手段懲罰新教徒,在她在位期間,有300名新教教徒被處死,大主教克蘭默竟被處以火刑。她因此而有「血腥的瑪麗」之稱。

瑪麗與菲利普二世無後,在女王死後,王位傳給她的異母妹妹伊麗莎白。伊麗莎白在位(1558—1603)期間,英國教會在教義及實踐方面最後固定下來。根據議會的一項法案,又斷絕了英國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的關系,並且再一次把英國教會置於王權的控制之下。1563年議會制定的《三十九項信條》規定了英國教會的教義,把《聖經》定為信仰的唯一準則,堅持「信仰耶穌即可免罪」的原則。瑪麗在位時任職的主教們幾乎都拒絕承認這個變革,因而或被下獄,或被流放。但是伊麗莎白女王並沒有取消主教制,她又任命了一批新主教。

伊麗莎白女王採取嚴酷的措施去強迫所有的英國人都遵從她在宗教上的這些決定。信奉天主教者,處以死刑。成立宗教法庭,專門審判異教徒。

外國人若欲對英國人的特性有一個正確認識,切不可將視野局限於都市。他須深入鄉間,逗留於大小村莊;游覽城堡。別墅、農房、村舍;漫步園林;沿樹籬和青蔥小道緩緩而行;流連於鄉村教堂,參加教區節慶、定期集市等鄉村節日,並與身份、習慣和性格各異者交往。
在一些國家,都市吸引著本國的富翁名流,為優雅賢明的上流人士惟一固定居地,而在鄉村居住的幾乎為粗俗農民。相反,在英國都市僅為一個聚會的場所,或曰上流人士集中的總部。一年中,他們只在城裡度過短暫時光,尋求一時消遣,並在匆匆縱情狂歡之後,又一如既往地返歸鄉村生活,此處顯然更為愜意。因此,各階層的人遍及全國,即便在最偏僻幽深的地點,你亦時有所見。
事實上,英國人對於鄉村天生情深意濃。他們對自然之美頗能感悟,對鄉村的樂趣與勞作喜愛非凡。此種激情彷彿與生俱來。即便市民,生活於熙來攘往的鬧市,亦能很快熟悉習俗,對鄉下的活兒顯得頗為老練。商人在都市附近有其舒適的休養場地,常在此種植花園,培育果樹,其自豪熱情,與經商習俗,對鄉下的活兒顯得頗為老練。商人在都市附近有其舒適的休養場地,常在此種植花園,培育果樹,其自豪熱情,與經商買賣、獲取成功時的相比並不遜色。即使不幸的人——他們註定要在擁擠的鬧市中度過一生——也極力裝點什麼,以便時時看見自然的鮮綠色彩。在城市最昏暗陰沉的角落,客廳窗戶常裝飾著一排鮮花;凡能種植的空地,均有草坪與花床;每一四面臨街的房區,均有仿造園林,造型別致,翠綠清新,熠熠生輝。
外國人,若僅見到都市的英國人,則易對其社交特性不存好感。在大都市,他要麼一心忙生意,要麼趕赴無盡的約會,其時間、思想和感情即由此耗費。所以他總好像急急匆匆,心不在焉。他無論身在何處,馬上又欲去其他地方;談著某個問題,又恍您想到另一件事情;一面探親訪友,一面又考慮節約時間,另作他訪——因這一拜訪已於早晨安排。人們認為,都市如倫敦,會使人自私無聊。熟人朋友相見,極其偶然短暫,只能簡單寒暄客套。你目中所見,只為其冷漠的外表——而可貴友好的品質根本無暇活躍,奔涌而出。
但在鄉下,英國人便將真情實意充分流露。他掙脫都市冷漠拘泥的形式和消極不良的禮儀,拋棄畏縮冷淡的習慣,變得快樂開心。高雅社會一切美好的東西,他極力獲取,卻將其約束盡皆擯棄。他或隱居一處,勤奮用功,或尋求雅趣,或從事鄉間勞作,所需物資在鄉鄰應有盡有。各種書籍、繪畫、樂曲、馬狗及體育用品隨手可獲。無論對人對己,他均不強制,真誠待之,熱情好客,一心帶去歡喜,人人均憑愛好各有所得。
在耕作土地和所謂園林術上的情趣,英國人無與倫比。他們潛心研究自然,發現她千姿百態,優美可愛,和諧相融。在其他國家,迷人景色遍布野外;而在英國,居家附近隨處可見。他們似乎抓住她靦腆隱秘的魁力,猶如玩耍魔法,將其呈現於鄉宅四周。
英國的園林景色宏偉壯麗,感人至深。草坪寬闊,如一張價漲鮮綠的地毯,不時可見參天大樹,枝茂葉盛。樹叢和林地庄庄嚴壯觀,鹿群結隊悄然而過,野兔跳向隱蔽之處,或野雞忽然振翅高飛。小溪婉蜒曲折,自然優美,或擴展成一片明凈的湖水——這一潭與世隔絕的小湖,將顫動的樹影映照其間,黃葉安然躺於其中,鮭魚漫遊於清澈的水裡,絲毫無懼。某鄉村廟宇或林神塑像,因天長日久發綠受潮——這一切,使幽僻的地方呈現出古雅神聖氣派。
而這些,僅為英國園林景觀的幾許特徵而已;尤其令我欣喜的,倒是英國人裝點中等生活樸素的房屋時,所具有的創造舊才。即便最拙劣的住處,最貧瘠的不毛之地,一經英國人之手,即變成小小樂園。他們獨具慧眼,立即看出其潛力所在,心中構想出未來美景。一塊草木不生的地方,經他們一運作,即可愛迷人,此為藝術之功,極盡微妙。他們將樹木精心栽培,細加修剪;鮮花植物布局美觀,葉片鮮嫩雅緻;山坡上新生出天鵝絨般的綠草;透過空隙處,可見遠方藍藍天空,或水面銀波閃閃——這些,均配置得靈巧嫡熟,一絲不苟,素雅溫和,宛如畫家作完備受喜愛的畫,再富有魔力地著上幾筆。
英國富人雅士的宅第,頗富意趣,優美雅觀,其特徵多少為鄉村汲取,直至最低階層。連普通農夫,亦對茅屋和狹小土地作精心修飾。樹籬勻稱堪稱可人,門前有一草地,只見花壇小巧,四周黃楊整潔悅目;忍冬爬至牆上,花懸於格構窗周圍;窗內有花盆數個;冬青植於住屋近處,別具一格,冬天因此不再沉悶,彷彿滿目綠色的夏日,天倫之樂由此而生——這,無不顯示高雅情趣的影響,此情趣源於上流社會,滲入公眾最低一層。正如詩人所頌,若愛神樂意一睹茅屋,定非英國農夫之村舍莫屬。
英國上層,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對其民族性產生了重大影響。我以為,世上最優秀的人莫過於英國紳士。許多國家有身份的人,顯得柔弱嬌氣,而他們則既雅緻漂亮,又強壯有力,氣色頗佳。我想,此為長處戶外,興味盎然於鄉村鼓舞人心的娛樂所致。他們吃苦耐勞,身體得以鍛煉;精神為之健康活潑,舉止果敢坦率,即使都市愚蠢放盪之事,亦難腐蝕其品性,而絕不會令其消亡。此外,在鄉下,不同社會階層似乎更自由地被此接近,更易融為一體,互相促進。其間差別,不如都市明顯無情。財富分布至小庄園小農場,如此,從貴族到中上層人士,到小土地擁有者,到大量農場勞工,直至個體農民,彼此環環相依,秩序井然,貧富兩極互相連結,而每個中等階層者倒具有一種獨立精神。但必須承認,總體而言英國已不同過去;近幾年生活艱辛,大庄園將小庄園吞並;有些地方,剛毅不屈的小農消失殆盡。然而我以為,在上述整個體系中,這些僅為偶然的變化而已。
鄉村勞作,絕無卑劣低賤可言。大自然一派宏偉壯麗景象,置身其中,令人奮發向上。自然最為純潔,使人歡欣鼓舞,在其影響下人即可自由退思。此人也許簡單粗陋,卻不庸俗。
因此,雅士在鄉村與下層人交往,絕不像偶然與都市下層人為伍時產生厭惡。他不再疏遠冷淡,而樂於將等級差別拋棄,真心誠意享受普通生活。的確,鄉村樂趣使人們更緊密相連;獵狗和號角聲,使一切情感和諧相融。英國貴族和中上階級,與任何國家的相比,在下層人中更受歡迎;盡管下層人忍受諸多艱苦,但對財富特權分配的差別幾無怨言,我想此為一個重要原因。
高低社會階層之所以能彼此融洽,或許亦歸功於貫穿英國文學的鄉村情感:作品常以鄉村生活為題,英國詩人對自然的描寫豐富多彩,無可比擬。此種情況,始於喬叟的《花與葉》,延續至今,自然風景的清新芳香無不飄入室中。外國的田園詩人,彷彿僅對自然偶然一顧,因此只知其一般可愛之處;而英國詩人卻與之同生共樂,尋她至最幽深隱蔽的地方,觀察其細致入微的變化。微風中水花震顫,樹葉沙沙落地,溪里傳來鑽石般的滴水聲,朴實的紫羅蘭散發出芳香,雛菊清晨煥發出緋紅的色彩——這一切,均逃不過熱情靈敏的觀察者的雙眼,並在其筆下幻化著美麗寓言。
雅士投身鄉村事務,使其大為改觀,堪稱奇跡。英國島多則極為平坦,但一經精心培育即嫵媚動人,否則便單調乏味;彷彿它被裝飾上城堡宮殿,綉以各種公園和花園。它所富有的,並非雄偉壯麗的景觀,而是小巧精美的田園風光,頗具鄉村的幽靜與安寧。每一古老農舍和生著苔蘚的茅屋,即是一幅風景畫。道路蜿蜒曲折,美景深藏於簇簇樹林和圍籬中,使玲瓏可愛的風光接連不斷,賞心悅目。
然而,英國景色最嫵媚之處,尚在於似乎貫穿其中的精神情感。它使人想到井然的秩序,寧靜的環境,公認的簡朴准則,古老可敬的風俗習慣。萬物好像無不生於長年累月井然安寧的生活方式。古老教堂有著悠久的建築風格;其門低矮厚實;哥特式尖塔高聳其上;窗多為窗花格和彩色玻璃,受到精心維護:昔日的勇士偉人以及當今君主祖先的墓碑,庄嚴堂皇;墓碑上,記載著一代代堅強不屈的自耕農的歷史,其子孫後代,今天仍在同一土地上耕種,在同一聖壇祈禱。牧師宅第古雅離奇,有助陳舊老化,但不同時代住戶仍依照各自情趣,加以維修改造。小路按傳統通行權利,從教堂墓地延伸出來,穿過令人愜意的田野,沿一排排陰涼的樹籬伸去。附近村舍歷史悠久,公共草坪掩蔽於樹陰之下,而今人的祖先即曾在此游戲玩耍。古代宅第獨處一旁,俯瞰周圍美景,儼然一派保護神氣。這些特徵,多為英國風景所具備,顯示出一種寧靜安然的情調,世襲的樸素美德和對鄉土的依戀之情;這亦深切動人表明了英國民族的精神風貌。
禮拜日早晨,田野一片靜謐,教堂響起庄嚴的鍾聲。農夫們裝扮一新,面容紅潤,心懷喜悅,平靜地穿過青蔥小路擁向教堂,目睹此景總令人高興。但更讓人高興的是,傍晚見他們聚集在小屋門口,愉快有加,雖然親手裝點的舒適環境極盡簡朴。

大約在1600年前,地球上崛起了一個強大的王族,這就是英國王室。英國王室是現存最古老的王族,而每代君主的加冕儀式都嚴格奉行完全一樣的傳統,這使得英國王室的加冕典禮成為現存的、依然舉行的最古老的儀式。在加冕儀式上,國王或者女王頭戴的王冠和手持的權仗都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為了使王冠和權仗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權力象徵,歷代王室想盡辦法收集鑽石和珠寶,認為稀世的鑽石最能體現王室尊貴。長達幾個世紀收集鑽石的歷程逐漸形成世界上最有名的家族珍寶。早期那些偉大英王和王後佩帶過的王冠已經找不到了。國王及其親屬為了發動戰爭、重建毀於大火的王宮和舉辦王室婚禮,不得不賣掉了許多珍寶。在中世紀,國王通常在作戰時帶上御寶,因為他們不信任留在宮中的皇親國戚。1648年英國爆發的反王權運動對英國王室沖擊極大,很多珍貴王冠和權仗流失了。1660年英王室復辟以後,開始大規模的重新製作王冠和權仗的工程,從那時到現在,很多稀世珍品都被保存了下來。隨著王室的發展,從18世紀開始,英王室有了專用的珠寶工匠,他們用非凡的技藝製作出最精美的首飾。

隨著勢力的不斷擴張,英國成為世界最強大的殖民帝國。其中殖民地印度和南非都以出產鑽石以及珍稀寶石聞名,這兩地向英王室供應了無數一流鑽石。而一些弱小的國家也願意把本國最珍貴的珠寶獻給英國,大多懷著破財免災的想法。

王室成員都根深蒂固地習慣於把珠寶換來換去。本以為鑲嵌在愛德華國王十一世入棺時所戴戒指上的一枚藍寶石,如今卻閃耀在「帝國之冠」上,這頂王冠上還鑲有兩串珍珠,據報道,那正是蘇格蘭女王瑪麗1587年被斬首時戴的項鏈。19世紀的君主維多利亞女王尤其熱衷於收藏珠寶,從帝國各地搜羅來的奇珍異寶令她陶醉不已。她的珍品中包括一枚拇指大小的印度鑽石,名叫「光明之山」,是現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鑽石,於1304年發現於印度,原重191克拉,後來維多利亞女王嫌它光澤度不好要再加工,它被磨得只剩108.93克拉。正是這枚被鑲嵌在女王王冠上的鑽石激發了威爾基·科林斯的靈感,寫出《月亮寶石》這部經典作品。

然而,在有史以來最大的鑽石「非洲之星」面前,「光明之山」也相形見絀。1905年南非發現了重達3106克拉的鑽石原礦,新開通的跨大西洋電纜將消息迅速傳遍全球,當時寶石界行家就估計原礦的價值高達75億美元。由於南非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大家一致認為應把它運往倫敦,獻給愛德華七世國王。這件舉世無雙的珍品引起世界各地珠寶大盜想入非非,有關人員花了幾個月時間考慮如何保障運輸安全。最後,倫敦警察廳決定,最佳原則是「越簡單越安全」。大如茄子的鑽石被裝進一個沒有任何標識的包裹郵寄出去,一個月後出現在白金漢宮的皇家郵袋裡。1908年2月10日,這顆巨鑽被劈成幾大塊後加工。加工出來的成品鑽總量為1063.65克拉,全部歸英王室所有。最大的一顆鑽石取名為「庫里南1號」,也被稱做「非洲之星」,重530.02克拉。第二大的被命名為「庫里南2號」,重317.4克拉。現在雞蛋大小的「非洲之星」被鑲嵌在英王的權仗頂端,權仗上還有2444顆鑽石。鴿子蛋大小的「庫里南2號」被鑲嵌在英王室最重要的王冠「帝國王冠」上。

人類開采利用鑽石的歷史已近幾千年,但大於20克拉的鑽石就極為罕見,而大於100克拉的鑽石更被視為國寶。但是這樣國寶級的鑽石在英王室的收藏中就有好幾顆。

現在王室已不再盲目追求將最大的鑽石全部集中在王冠上。要知道威廉四世國王1830年加冕時就鬧出笑話而未能盡興。這位喜愛奢華的君主堅持把所有鑽石和寶石鑲嵌到王冠上。結果王冠太沉,國王的脖子一陣劇痛,不得不中斷加冕典禮,隨後拔掉一顆臼齒。

英王室擁有22599件寶石和寶器,但實際價值難以統計。

羅賓漢是英國民間傳說中著名的英雄形象。有關他的故事已經記不清被搬上大小屏幕多少次了,但這個在英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家喻戶曉的人物及他的傳奇故事, 總是讓人百看不厭,盪起回腸。《羅賓漢》在英國傳統文化中與我國的《西遊記》一樣深入人心。以下就是影視作品中反映羅賓漢傳說故事的多個版本,其中有塑造 正面英雄形象的,也不乏幽默搞笑的。來看看那些是你心目中最經典的羅賓漢。
亞瑟王的傳說2007-01-22 21:15
亞瑟王(King Arthur)是英格蘭傳說中的國王,圓桌騎士團的首領

,一位近乎神話般的傳奇人物。他是羅馬帝國瓦解之後,率領圓桌騎士團統一了不列顛群島,被後人尊稱為亞瑟王。關於亞瑟王的傳奇故事,最初如何誕生,源自何處,皆無從查考。究竟亞瑟王是不是以某位歷史人物作為基礎塑造出來的虛構角色也不得而知。

西元800年左右,威爾斯的修士撰寫了一本《布靈頓人的歷史》,書中首次記載「亞瑟」這個名字,描述他領導威爾斯人抵抗從泰晤士河中游入侵的薩克森人。

歷史中的亞瑟王

亞瑟王傳說的史實性一直被學者們所爭論。有的學派認為亞瑟王在歷史上並不存在,他們中的一些人認為亞瑟王是一個幾乎被遺忘的,凱爾特神話中神靈的人格化。支持這種理論的學者,常常將它聯繫到威爾士語源學,亞瑟(Arthur)的名字衍生自「熊(Bear)」。他們提出,熊神在傳說中被慣稱為「Artos」或是「Artio」。但是,據我們所知,這些神是被歐洲大陸的凱爾特人所崇拜,而非大不列顛人。

另一種觀點認為,亞瑟是真實存在的人。雖然某些學說提出他是羅馬,或者前羅馬時代的人物,但依照大多數學說,並符合傳統神話的集合,他是生活在公元5世紀末至六世紀初,抵抗盎格魯撒克遜侵略者的羅馬-不列顛領袖。 最近的考古研究指出,在他的假設的生活時期,撒克遜人出現了一次斷代(generation stop?)。他的權力很有可能根植於威爾士,康沃爾或是現在英格蘭西部的凱爾特族地區。然而,關於他的權力的中心和范圍以及他擁有哪些權力的爭論一直持續到今天。

王者之劍

王者之劍(Excalibur),又譯為斷鋼劍、斬鐵劍、湖中劍、削鋼劍。值得注意的是有許多較不專業的譯文將此劍譯之為石中劍,這是不正確的。

王者之劍是在亞瑟王傳說中所登場的魔法聖劍,可以稱得上是後世騎士文學中,英雄多半配持著名寶劍傳統的濫觴。

在亞瑟王傳說中,拔出石中劍、登基為王的亞瑟在與King Pellinore交鋒時折斷了石中劍,後來他在梅林的指引下,從湖夫人的手中得到了王者之劍。王者之劍在精靈國度阿瓦隆(Avalon)所打造,劍鍔由黃金所鑄、劍柄上鑲有寶石,並因其鋒刃削鐵如泥,故湖夫人以Excalibur(即古塞爾特語中「斷鋼」之意)命名之。梅林此時則告誡亞瑟:「王者之劍雖強大,但其劍鞘卻較其劍更為貴重。配戴王者之劍的劍鞘者將永不流血,你決不可遺失了它。」

但後來亞瑟王還是遺失了劍鞘,也因此他雖擁有削鐵如泥的寶劍,最後仍為私生子兼外甥的騎士毛德烈所重傷而死。而王者之劍最後則在亞瑟王的囑咐下,由「斟酒人」伯畏將軍(Sir Bedivere)投回湖中,與亞瑟王一齊回到傳說中的仙境阿瓦隆(Avalon)去。

石中劍

石中劍 不列顛之王身份的象徵。劍身上有這樣的銘文:「Whoso pulleth out this sword from this stone and anvil is ly born King of all England」—「凡能自石台上拔出此劍者,即為英格蘭之王」。石中劍是選定王所用的「天命之劍」,和後來得到的王者之劍(Excalibur)不同,它只是作為象徵王權的聖劍。亞瑟王後來在與King Pellinore交鋒時折斷了石中劍。

(The Sword in the Stone,1963年)是 T. H. White 的小說 The Once and Future King四部曲中的一部小說,後經迪士尼改編成電影。

⑵ 英國的古代史

1、羅馬時期

(1)早期文明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

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克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2)羅馬入侵

公元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9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2、中古時期

(1)盎格魯撒克遜

5世紀初,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德國易北河口附

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時是氏族部落組織。入侵過程中,原來的氏族組織解體,隨著生產力發展,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出現了貴族、大土地佔有者、依附農和奴隸。

村社成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的形式,一般認為是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的開始。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直到今天,美國人還管英國人以及英裔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

(2)丹麥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

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

(3)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

約翰被迫於1215年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

(4)瓦特.泰勒起義

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為徵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於1381年5月爆發,領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稱「瓦特.泰勒起義」。

(5)英法百年戰爭

1337年-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的為了領土擴張和王位爭奪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當時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時代,在戰爭和疫病的雙重打擊下,英法兩國的經濟大受創傷,民不聊生。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

(2)英國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當代歷史的發展:

2010年英國大選,選舉結果,出現自1974年2月以來首個懸峙國會,最後保守黨與自民黨達成協議,組建65年首個和平時期的聯合政府。保守黨黨魁戴維·卡梅倫出任首相,自民黨黨魁尼克·克萊格出任副首相。卡梅倫成為英國200年來最年輕的首相,比布萊爾當選時更年輕5個月。

2013年2月5日,英國議會舉行投票以壓倒優勢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英國首相卡梅倫帶頭支持的這項法案,一直受到執政保守黨黨內部分議員的強烈反對。在下院舉行的首次投票中,這項法案以400票支持,175票反對獲得通過。

2013年5月21日,英國下議院以366票支持,161票反對三讀通過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承認同性婚姻。有關法案使保守黨內部出現嚴重分歧。聯合政府另一政黨自民黨和在野工黨領袖均表示支持法案。法案下一步將移交上議院辯論,首相卡梅倫希望能盡快為同性婚姻立法。

2014年9月18日,蘇格蘭就統獨問題舉行公投,結果統一派憑借逾200萬選民的支持戰勝獨立派獲得的161萬張選票,蘇格蘭人選擇繼續留在英國。

2016年6月24日,英國「脫歐」公投統票結束,脫歐派以51.9%的得票率獲勝,英國將脫離歐盟。英國現任首相卡梅倫宣布將於十月辭職。脫歐後,英經濟、政治受到影響,將往未知方向發展。

2017年3月20日,英國將於3月29日向歐盟正式遞交脫歐申請,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開始脫歐談判。

2017年12月8日,英國與歐盟達成歷史性脫歐協議。

2018年6月26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批准了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最重要的脫歐法案。

⑶ 誰能給我大致講講英國的文化和歷史急!!!!!!!!!!!!!!!

英國的歷史,其實可以分成四部分
1066年前,(結束標志:1066年諾曼登陸)
被稱為古英格蘭時期
著名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此人是英國歷史上唯一被冠之「大帝」頭銜的人。可見此人在英國人心中的地位。
當然,這個時期,還有一群傳說人物:亞瑟王和他的十二圓桌騎士。如果你看過電影《亞瑟王》,會對這段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1066-1688年,(結束標志:1688年光榮革命)
被稱為中世紀英格蘭時期
鼎盛時期:愛德華三世和他的黑太子時代(1327-1377)。愛德華三世,一直被認為是英國歷史上最偉大最優秀的國王。而他的長子也叫愛德華,史稱黑太子,則是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家。英法百年戰爭前期和中期,英國之所以能占據壓倒性優勢,這父子倆功不可沒。而他倆一死,百年戰爭的形勢馬上倒轉,也為後來的國內三大家族的恩怨埋下了禍根(其實這三大家族表面上是英國歷史上相互承接的三個王朝,實際上也可說是一個家族的三支。)
下面就來看看家族之爭吧——英國著名的內戰:玫瑰戰爭。舊貴族蘭開斯特家族和新貴族約克家族之間的戰爭。這兩個家族都是安茹家族愛德華三世的後代,家族標志都是玫瑰,只是一紅一白區別而已。(安茹家族的標志也是花:金雀花)
至於英國革命,要劃到中世紀還是近代史,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這里權且按照史學界最傳統的1688年為標志。不過應該革命大家都應該知道得夠詳細了,這里也不嘮叨了。
1688-1914年,(結束標志:1914年一戰爆發)
被稱為近代不列顛聯合王國時期
鼎盛時期:維多利亞女王統治下的日不落帝國(1837-1901)。在1914年,英國的殖民地面積已達3350平方公里,統轄3.94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4;這相當於英國本土的137倍,本國人口的8倍多,被稱作「日不落帝國」。在19世紀中,英國的煤產量佔世界的60%,鐵產量佔世界的50%,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當時航行於各大洋中的商船有1/3以上飄揚著米字旗,乃至整個19世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稱作「英國世紀」。
1914至今
被稱為後維多利亞的現代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時期
日不落帝國隨著英國的衰弱而逐漸瓦解,現在只空餘一個「英聯邦」,似乎還在追憶往昔的光輝。現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2005-11066前英格蘭國王世系
一,撒克遜王朝(七國時代)
西元五世紀初開始,羅馬帝國在不列顛島的統治已經日漸虛弱,西日耳曼部落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以及原來生活在日德蘭半島的朱特人(也譯為裘特人)紛紛湧入不列顛島,他們在和當地羅馬人和凱爾特人(稱不列吞人,布立吞人,布列塔尼人)的戰斗中,從六世紀初起,形成了七個部落聯盟,也稱七國,他們分別是麥西亞,西撒克遜(威塞克斯,西塞克斯),南撒克遜(蘇塞克斯),東撒克遜(伊塞克斯),東盎格魯,肯特和諾森伯利亞。六世紀末,傳教士聖奧古斯丁在肯特登陸,隨後在坎特伯雷開始了傳教,以後坎特伯雷成了英格蘭宗教活動的中心。七世紀初,西撒克遜國王埃塞爾伯特漸漸強盛,一度控制了英格蘭南部的西撒克遜、南撒克遜和肯特。七世紀中葉,東撒克遜國王雷德瓦爾德在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後,在英格蘭中部地區建立了霸權,此後雷德瓦爾德幫助一個流亡王子埃德溫獲得了諾森伯利亞王位,而埃德溫通過一系列的勝利,使除了肯特以外的諸王國公認為其為王中之王,他所建立的聯盟為此後麥西亞和西塞克斯統一英格蘭奠定了基礎。諾森伯利亞王國此後領導著各地的撒克遜人同布立吞人作戰,最終獲得了對布立吞人的勝利,並統一了撒克遜人的基督教信仰世界。此後,諾森伯利亞的霸權開始衰退,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國為了爭奪霸權進行了長期的斗爭,從731年到829年的一個世紀時間內,七國之間陷入混戰,在混戰中,麥西亞脫穎而出,至八世紀中葉,麥西亞控制了亨博河以南的所有地區,麥西亞國王奧法即位後,自稱英格蘭國王,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稱英格蘭國王的君主,我們的世系就從這位「英格蘭國王」奧法開始寫起。

1.奧法(757-796)麥西亞國王,東盎格魯國王,肯特國王,布萊特瓦達。 (布萊特瓦達Bretwalda, 是當時七國時代的稱號,可以譯成王中之王,很類似於我們春秋時代的霸主,表示是諸盎格魯撒克遜王國的老大,這個稱號不能繼承,要憑實力去爭取。)是被衛士謀殺的前麥西亞國王埃塞爾博德的堂弟。在撒克遜編年史里,說奧法和肯特在776年爆發戰爭,勝負不明,但一般認為是奧法獲得了勝利,因為785年,奧法獲得了肯特的王位。779年他在牛津打敗了西塞克斯,此後他打敗了東盎格魯,並砍了其國王的頭,794年,他獲得了東盎格魯王位。奧法還發動了多次對威爾士人的戰爭,並修建了留存至今的著名的「奧法牆」(英格蘭和威爾士之間的東長城)。奧法和歐洲的查理曼大帝是同時代的人,查理曼宮廷的編年史家寫道:「他是不列顛的光榮,對付敵人的刀劍.」 奧法去世後,麥西亞霸業中落, 霸權轉到了西塞克斯王國手裡.所以以下的世系轉入西塞克斯王國世系之中.

2.埃格伯特(802-839), 西塞克斯國王,麥西亞國王, 布萊特瓦達. 埃格伯特的身世不明,撒克遜編年史稱其父名字叫埃爾蒙德,但在當時的各國王系中找不到這個人(肯特國王也叫這個名字,但似乎死在埃格伯特出生前.) 789年,他一度被奧法以及與他結盟的西塞克斯國王貝奧提克流放到了歐洲大陸的法蘭克王國, 802年貝奧提剋死後, 埃格伯特經過和兩位伯爵的戰爭,奪取了西塞克斯王位.815年,他征服了西威爾士(英格蘭西南以埃克塞特為中心的康沃爾地區),並最終將康沃爾並入了西塞克斯,825年他擊敗麥西亞國王貝昂沃爾夫,此戰之後,伊塞克斯、肯特,東盎格魯均承認其為霸主,829年,埃格伯特徵服麥西亞,(但麥西亞很快又獲獨立)。並迫使諾森伯利亞承認了其霸權。

3.埃塞沃爾夫(839-856)西塞克斯國王, 布萊特瓦達。埃格伯特長子,曾擊敗丹麥人的入侵。855年他前去羅馬朝聖,但回國後被其長子埃塞巴爾德廢黜。

4.埃塞巴爾德(856-860)西塞克斯國王, 布萊特瓦達。埃塞沃爾夫長子。856年,迫使其父退位,其父去世後,娶了他寡居的繼母。

5.埃塞伯特(860-865)西塞克斯國王, 布萊特瓦達。埃塞沃爾夫次子,他在位期間,丹麥人洗劫了肯特和諾森伯利亞。

6.埃塞雷德一世(865-871)西塞克斯國王, 布萊特瓦達。埃塞沃爾夫三子。埃塞雷德一世在位期間無法有效遏制丹麥人的入侵,871年,在於丹麥人的作戰中陣亡。

7.阿爾弗雷德大帝(871-899)西塞克斯國王, 布萊特瓦達,英格蘭國王。埃塞沃爾夫四子。871年24歲的阿爾弗雷德繼其陣亡的兄長為王,當時丹麥人已經占據了東盎格魯,而肯特,諾森伯利亞和麥西亞也已相繼亡國,並已入侵至西塞克斯中心區域的溫切斯特。阿爾弗雷德初戰丹麥人遭受慘敗,阿爾弗雷德不得不以重金求和,丹麥人退回了英格蘭中部,西塞克斯贏得了5年的寶貴時間。878年,丹麥人再次入侵西塞克斯,西塞克斯陷入一片混亂,阿爾弗雷德和少數軍官不得不逃進沼澤和森林裡去打游擊。但此後運氣站到了阿爾弗雷德一邊了。同年,阿爾弗雷德在伊桑頓(今埃丁頓)展開反擊,大破丹麥人。此後他和已臣服於丹麥的麥西亞結盟,886年,收復了倫敦,並和丹麥首領定立了合約。《編年史》中說:「阿爾弗雷德大帝收復了倫敦,所有的不受丹麥人奴役的撒克遜人都站到了他的一邊。」892年丹麥人再次入侵,經過四年的苦戰,阿爾弗雷德大帝和他的兒子愛德華帶領撒克遜了擊敗了丹麥人,使其退回了不列顛島東部的丹麥法地區和歐洲大陸。擊敗丹麥人後,阿爾弗雷德大帝成為了無可爭議的全英格蘭的國王。

8.愛德華一世(899-924)英格蘭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的長子。愛德華一世是優秀的軍事統帥,在和丹麥人的作戰中戰功赫赫。918年在將丹麥人徹底趕跑後,他在麥西亞等地取消的丹麥人的法令,重新恢復了撒克遜法。他女兒嫁給了西法蘭克王國國王查理三世。

9.埃塞維爾德(924)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繼位16天後去世。

10.阿瑟斯坦(925-939)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被認為是英格蘭第一位正式的全國性的國王。 在位期間他擊敗了維京人和蘇格蘭人。

11.埃德蒙一世(939-946)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阿瑟斯坦同父異母的弟弟。944年他收復了被愛爾蘭的都柏林國王(維京人王國)占據的諾森伯利亞。945年他和蘇格蘭國王馬爾科姆一世簽訂合約。946年他被闖入其聚會的賊殺死。

12.埃德里德(946-955)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在位期間,擊退了維金人的入侵。自阿爾弗雷德大帝開始,其子孫連續五位都是尚武的國王,打敗了不斷入侵的北歐人,使撒克遜人的統治在英格蘭全面復興。

13.埃德維(955-959)英格蘭國王。埃德蒙一世長子。他在位期間,麥西亞和諾森伯利亞的領主們擁立埃德維之弟埃德加為國王起來反叛。957年,埃德維在格羅斯特戰役中被擊敗,被迫簽訂合約,將王國以泰晤士河為界分裂,埃德維占據肯特和西塞克斯,而將北方領土交給了他弟弟。埃德維死後,埃德加重新統一了王國。

14.埃德加(959-975) 英格蘭國王. 埃德蒙一世的幼子.被稱為「和平的」埃德加。埃德加統治時期。英格蘭行政機構趨於完善。他劃分了各郡,每郡有郡守,直接對國王負責,在郡下面設區,區下面是市。從郡、區到市有一套嚴密的司法系統維持治安,稅收制度也得到恢復,英國文學也開始萌芽,英語開始發展成為書面語言。埃德加的制度和西歐的領主制度完全不同,是一套相當先進的維護君主制統治的制度,雖然埃德加死後君主制度不幸衰弱,但他設立的組織機構和英格蘭文化卻已根深蒂固,此後丹麥人和諾曼人的王朝均無法加以改變。 埃德加的行政組織制度,保證了此後英格蘭避免了類似於歐洲大陸國家那樣領主割據局面的出現。973年,埃德加在巴斯舉行了加冕典禮,從而奠定了日後加冕的程序,而這次加冕標志著英格蘭王國的徹底統一。

15.愛德華二世(975-978)英格蘭國王,埃德加之子。也稱為「殉教者」, 978年被無神論者信徒所謀殺. 1001年被封為聖徒,稱「聖愛德華」。

16.埃塞雷德二世(978-1013, 1014-1016)英格蘭國王。埃德加之子。也稱無准備者(Unready)。980年,20年的平靜再次被打破,大規模的入侵活動又開始了,切斯特遭到愛爾蘭人的洗劫,南安普頓人則受到維京人(斯堪的納維亞人)或丹麥人的大肆屠殺。埃塞雷德面對入侵,一味賠款而不敢動武。991,994,1002,1006年,他一次次提高賠款數以換取短暫的和平,1012年,埃塞雷德繳納了4.8萬英鎊的賠款(相當於當時英國大約4到5年的國民收入),但卻沒能阻止北歐海盜繼續橫行,1013年,丹麥人領袖斯韋恩將丹麥人控制的麥西亞、丹麥法及諾森伯利亞合並,並稱英格蘭國王,埃塞雷德不得不逃往他妻舅諾曼底公爵理查二世那裡去避難。(其妻愛瑪是諾曼底公爵理查一世的女兒)。1014年初斯韋恩去世,埃塞雷德得以復位。但斯韋恩的兒子卡紐特王子繼續要求獲得英格蘭王位。

17.埃德蒙二世(1016),英格蘭國王,埃塞雷德二世之子。被稱為「勇敢的」埃德蒙。1014年起,埃德蒙不顧其父的反對,聚集了一支人馬,開始和丹麥人作戰,雖然敵我懸殊,但他仍然多次取勝,還解了倫敦之圍,於是成為了眾望所歸的人物,埃塞雷德死後,他登上英格蘭王位,但數月後,不幸英年早逝,英格蘭因此陷於絕望之中。英格蘭教界的貴族們於是在南安普頓宣布,永遠廢黜埃塞雷德的後代,承認卡紐特做英格蘭國王,西塞克斯王族的末代子孫們不得不下野流亡,撒克遜王朝中斷。

二 丹麥王朝

1 卡紐特(1016-1035),丹麥國王,挪威國王,英格蘭國王。 被稱為卡紐特大帝,丹麥國王斯韋恩之子。1016年被宣布為英格蘭國王,他登基後,將丹麥和英格蘭的行政機構合並,1017年,他將英格蘭諸王國重新分成了四個伯爵國,分別是西塞克斯伯爵國,麥西亞伯爵國,東盎格魯伯爵國和諾森伯利亞伯爵國,為了避免諾曼底的干涉,他娶了寡居的埃塞雷德的妻子愛瑪(諾曼底公爵羅伯特的妹妹)。1018年,他抽取了大量英國賦稅後,返回了丹麥。1020年,他將撒克遜習慣法納入其編制的法典之中。1028年,卡紐特徵服了挪威,迫使蘇格蘭臣服。卡紐特還將其女兒嫁給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二世的兒子亨利(日後的亨利三世),由此卡紐特帝國在歐洲盛極一時。

2,哈羅德一世(1035-1040),英格蘭國王。 卡紐特大帝的私生子。他的綽號是「兔子的腳」,大概是說他打獵的時候跑得快。卡紐特死後,其合法繼承人是他和諾曼底的愛瑪所生的兒子哈瑟卡紐特,但哈羅德趁其不在英格蘭之機,搶先宣稱是英格蘭國王。1040年,哈羅德在哈瑟卡紐特准備入侵前去世。

3. 哈瑟卡紐特(1040-1042),丹麥國王,英格蘭國王,卡紐特大帝和諾曼底公主愛瑪之子。哈瑟是個文盲加暴君。他在英格蘭橫征暴斂激起反抗,在王位岌岌可危的情形下,他邀請他同母異父的兄弟、在諾曼底避難的愛德華回國於他共同執政。(愛德華是愛瑪與其前夫埃塞雷德二世之子)。1042年,哈瑟卡紐特去世,愛德華繼位,撒克遜王朝復辟,丹麥世系在英格蘭中斷。

三 撒克遜王朝(復辟)

1。 愛德華三世(1042-1066) , 英格蘭國王, 埃塞雷德二世與諾曼底公主愛瑪之子. 被稱為「懺悔者」愛德華。1041年回國和哈瑟卡紐特共同執政。哈瑟卡紐特死後,1043年在溫切斯特大教堂加冕為英格蘭國王。1045年,愛德華三世娶了西塞克斯伯爵戈德溫的女兒伊迪絲。1051年,戈德溫受英格蘭宮廷的諾曼底勢力的排擠被流放,在其流放期間,諾曼底公爵威廉(諾曼底公爵羅伯特之子,愛德華三世的表兄弟)訪問了英格蘭,據說和愛德華三世達成了由威廉繼位的協議,(愛德華三世沒有子嗣)。這成了日後威廉跨海征服的借口。1052年戈德溫和其子哈羅德率軍回到英國,並強迫愛德華三世恢復了他們的權力,從此英格蘭政權落入戈德溫父子之手。1066年1月5日,末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國王愛德華三世去世,在彌留之際,他喃喃地說:「一個罪惡的時代即將降臨」。此後愛德華三世一直是撒克遜民族情緒的化身,作為撒克遜人王族最後一位國王,成為人民普遍崇拜的偶像。1161年愛德華三世被宣布為聖徒,從此聖懺悔者愛德華三世一直是英格蘭王國的保護聖徒,直到百年戰爭時期,才被聖喬治取代。

2.哈羅德二世(1066),英格蘭國王,西塞克斯伯爵戈德溫之子。愛德華三世去世後,哈羅德聲稱愛德華臨終前將王位傳給了他。隨後英格蘭賢人會議批准哈羅德為英格蘭國王,哈羅德的繼位,激起了諾曼底公爵威廉的入侵,1066年10月14日,在蘇塞克斯的黑斯廷斯一役,哈羅德兵敗被殺,威廉一路向北殘酷殺 戮,於該年聖誕節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愛德華三世所建)加冕。撒克遜王朝滅亡。
英國現在的綜合國力和法國相當。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1亨利二世(1133-1189)(英格蘭國王1154-1189 )(安茹伯爵戈特弗雷德和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之子。同阿基坦女公爵埃麗諾結婚,取得法國南部大片領地。在位期間確立對愛爾蘭統治權) 2理查一世(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英格蘭國王1189-1199)(參加十字軍東征,獲得獅心王的稱號。****阿基坦叛亂時身亡。身為國王十年,在英格蘭的時間只有六個月) 3約翰(1167-1216)(英格蘭國王1199-1216)(「無地王」,在貴族脅迫下簽署《大憲章》,布汶戰役被法國擊敗,失去大部分大陸領地) 4亨利三世(1207-1272)(英格蘭國王1216-1272) 5愛德華一世(1239-1307)(英格蘭國王1272-1307) 6愛德華二世(1284-1329)(英格蘭國王1307-1327)(征服蘇格蘭失敗,承認其獨立。被王後伊莎貝拉和小舅子法王查理四世謀害) 7愛德華三世(1312-1377)(英格蘭國王1327-1377)(發動英法百年戰爭,在克萊西和普瓦提埃大破法國騎士團,獲得法國西南的大片土地。長子為黑太子愛德華,次子為蘭開斯特公爵約翰) 8理查二世(1367-1400)(英格蘭國王1377-1399)(黑太子愛德華之子。遠征愛爾蘭時被堂弟蘭開斯特公爵亨利拘捕,並廢黜,由亨利即位
補充一下,一般稱亨利二世至約翰為安茹王朝,亨利三世至理查德二世為金雀花王
都鐸王朝 1亨利七世(1457-1509)(英格蘭國王1485-1509) (亨利六世同母異父弟里士滿伯爵愛德華·都鐸和蘭開斯特公爵約翰·岡特的孫女瑪格麗特之子。1486年與約克王朝愛德華四世之女伊麗莎白結婚,約克和蘭開斯特兩大家族合並,結束了紅白玫瑰戰爭) 2亨利八世(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英格蘭國王1509-1547)(亨利七世次子。即位後同亡兄的未婚妻西班牙公主凱瑟琳結婚。由於離婚問題而使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1541年起英王成為愛爾蘭國王,下不再註明) 3愛德華六世(1537-1553)(英格蘭國王1547-1553) 4簡·格雷(1537-1554)(英格蘭國王1553)(薩福克公爵亨利·格雷的女兒。外祖母瑪麗是亨利八世的妹妹。嫁給諾森伯蘭公爵之子達德利。諾森伯蘭公爵偽造遺囑讓簡·格雷繼承王位。後陰謀敗露,簡·格雷被瑪麗女王廢黜,關入倫敦塔後斬首) 5瑪麗一世(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國王1553-1558)(亨利八世同西班牙公主凱瑟琳之女。和西班牙國王菲利佩二世結婚。由於****新教徒被稱做「血腥的瑪麗」) 6伊麗莎白一世(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英格蘭國王1558-1603)(終生未婚,去世後都鐸王朝結束) -----------------------------------------------------------------------------------------
此後英格蘭王室轉入諾曼世系

⑷ 英國文化概況

宗教

在英國,每個人都享有宗教自由,因此,在英國各中心地區也形成了多種不同的宗教信仰蓬勃發展的局面。英國有兩個「官方的」教堂:即英格蘭教堂(英國聖公教會)和蘇格蘭教堂(長老教派),除此之外,各種不同的宗教和數不勝數的教派在英國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代表。

絕大多數的英國人都信奉基督教,盡管當前去教堂做禮拜的信徒人數並不多,每周大約只有110萬人。穆斯林是英國國內最大的非基督教團體(超過150萬人),此外,印度教、錫克教和猶太教也擁有大量的信徒,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長。

悠遠而多元化的宗教歷史在英國的另一個產物就是遍布英國各地令人嘆為觀止的教堂、寺院和修道院建築。格拉斯敦伯雷修道院,是以往凱爾特舉行宗教活動的地方,曾經在亞瑟王的傳奇故事中扮演過重要的角色;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戲劇色彩也非常濃厚,相傳聖奧古斯汀於公元597年從羅馬來到英國傳福音,五年之後,他主持修建了坎特伯雷大教堂。

有很多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都脫胎於英國的宗教歷史,其中包括在英國發動新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充滿神秘色彩的聖帕特里克,現在每年世界各地都慶祝他的節日;以及大名鼎鼎的羅賓漢傳奇故事中十二世紀時的獅心王里察德等等。

博物館與美術館

當今的一代和他們的後代子孫很幸運,因為英國長期以來在不斷地收集藝術品,並將其登錄造冊。英國為數眾多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所珍藏、展示的各種各樣的文物,成為人們了解古今中外的藝術、文化和歷史知識的一個舉世罕見的寶庫。英國的博物館包括各主要的國家級收藏機構以及約1000個獨立的博物館,其中近800個博物館由當地政府提供贊助。

位於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是英國收藏文物數量最多的機構,幾乎各種主要的學科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同時,其對外展示的數千件珍貴文物中還包括了來自古埃及、古亞述王國和古希臘的藝術珍品,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藝術寶庫。大英博物館還舉辦各種專題展覽和展示,並提供各種類型的參觀向導服務。此外,大英博物館新近完工的庭院和穹頂本身就是傑出的藝術作品。另外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去處就是國家科學與工業博物館,它包括科學博物館及其在各個區域的分支機構、約克郡的國家鐵路博物館和設於布萊德福特的國家攝影、電影和電視博物館。

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和國家美術館同樣收藏了大量豐富的藝術品。新建成的蘇格蘭博物館致力於收藏與國家歷史相關的文物,憑借其富於想像力的展品陳列很快就聲名鵲起。蘇格蘭其它的博物館都是專題博物館,其中包括飛行博物館、服裝博物館、戰爭博物館以及農業博物館等等。位於卡迪夫(CARDIFF)的威爾士國家博物館和北愛爾蘭美術館的藏品中不僅包括各種藝術精品,同時還收藏了很多代表本地區文化的藝術品和文物。

英國的獨立博物館和美術館進行收藏、展示的主題極其豐富,其中甚至還包括一個為熱心打理草坪的人士而提供的割草機博物館。

在英國,包括倫敦、伯明翰、考文垂、曼徹斯特、伊普斯威奇、格蘭扁和貝爾法斯特等很多城市都建有以運輸史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同時還展出很多二十世紀的老式汽車。不過,在英國,以令人驚嘆不已的航空史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數量更多。

媒體

英國報紙的人均銷量比任何發達國家的都多。全國共有約1350種報紙,7000種周刊和雜志:《每日快報》、《每日郵報》、《每日鏡報》、《每日星報》、《太陽報》、《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衛報》、《獨立報》、《泰晤士報》、《世界新聞》、《星期日快報》、《星期日鏡報》、《星期日郵報》、《人民報》、《星期日電訊報》、《觀察家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和《經濟學家》等。到2004年3月前的6個月,英日報每周發行總量為1270萬份,周日發行量為1400萬份。

通訊社主要有3家:路透社、新聞聯合社和AFX新聞有限公司。英國共有5家通過地面發射的覆蓋全國的電視台,即英國廣播公司(BBC)、第三頻道 英國獨立電視台(ITV)、第四頻道(Channel 4)、第五頻道(FIVE)和專門針對威爾士地區並使用威爾士語的S4C。此外還有衛星電視和有線電視,如天空電視等。

⑸ 用英語寫:英國的歷史文化故事

Due to historical and ethnic reasons,by England,Northern Ireland,Welsh,Scotland countries constitute the United Kingdom,the capital was still in England London,subject or England,so it is the British ( originally British refers to England England ).The British Isles is referring to England,Scotland and Welsh,since the Northern Ireland is located in the island of Ireland,Gibraltar and many other islands area is too small,so it is not included.The UK ( The United Kingdom ) social stability,stable life,low crime rate and very few acts of violence occurred.Britain's mild climate,no severe cold and heat,the four seasons such as spring.Britain is a multicultural and open minded society.British art,music,culture and food has been subject to different countri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people and the impact of the national customs,and many countries have a long and close ties.Until now,it is still the United States,Canada,and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nd other English countries maintained a strong relationship.The UK is a member of the European Union,25years,in the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EU and China,it is always persist firmly in and ardent supporter.Britain is the EU countries the biggest investor in china.England is the first instrialized country in the world,there are many scientific discoveries and inventions,such as the steam engine,penicillin,deoxyribonucleic acid ( DNA ),dolly and jet engines and so on.The British economy in the world for the fifth,and is Europe's largest financial center.London financial market attracts around the world many companies to the UK business opportunity.Two years,the British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country attract worldwide attention technical,instrial and financial r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However,its world class ecation is much older,dating back to twelfth Century,University of Oxford (1185) and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209) set times.

⑹ 英國的傳統文化

文化
[編輯本段]
宗教
在英國,每個人都享有宗教自由,因此,在英國各中心地區也形成了多種不同的宗教信仰蓬勃發展的局面。英國有兩個「官方的」教堂:即英格蘭教堂(英國聖公教會)和蘇格蘭教堂(長老教派),除此之外,各種不同的宗教和數不勝數的教派在英國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代表。

絕大多數的英國人都信奉基督教,盡管當前去教堂做禮拜的信徒人數並不多,每周大約只有110萬人。穆斯林是英國國內最大的非基督教團體(超過150萬人),此外,印度教、錫克教和猶太教也擁有大量的信徒,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長。

悠遠而多元化的宗教歷史在英國的另一個產物就是遍布英國各地令人嘆為觀止的教堂、寺院和修道院建築。格拉斯敦伯雷修道院,是以往凱爾特舉行宗教活動的地方,曾經在亞瑟王的傳奇故事中扮演過重要的角色;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戲劇色彩也非常濃厚,相傳聖奧古斯汀於公元597年從羅馬來到英國傳福音,五年之後,他主持修建了坎特伯雷大教堂。

有很多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都脫胎於英國的宗教歷史,其中包括在英國發動新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充滿神秘色彩的聖帕特里克,現在每年世界各地都慶祝他的節日;以及大名鼎鼎的羅賓漢傳奇故事中十二世紀時的獅心王里察德等等。

博物館與美術館
當今的一代和他們的後代子孫很幸運,因為英國長期以來在不斷地收集藝術品,並將其登錄造冊。英國為數眾多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所珍藏、展示的各種各樣的文物,成為人們了解古今中外的藝術、文化和歷史知識的一個舉世罕見的寶庫。英國的博物館包括各主要的國家級收藏機構以及約1000個獨立的博物館,其中近800個博物館由當地政府提供贊助。

位於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是英國收藏文物數量最多的機構,幾乎各種主要的學科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同時,其對外展示的數千件珍貴文物中還包括了來自古埃及、古亞述王國和古希臘的藝術珍品,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藝術寶庫。大英博物館還舉辦各種專題展覽和展示,並提供各種類型的參觀向導服務。此外,大英博物館新近完工的庭院和穹頂本身就是傑出的藝術作品。另外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去處就是國家科學與工業博物館,它包括科學博物館及其在各個區域的分支機構、約克郡的國家鐵路博物館和設於布萊德福特的國家攝影、電影和電視博物館。

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和國家美術館同樣收藏了大量豐富的藝術品。新建成的蘇格蘭博物館致力於收藏與國家歷史相關的文物,憑借其富於想像力的展品陳列很快就聲名鵲起。蘇格蘭其它的博物館都是專題博物館,其中包括飛行博物館、服裝博物館、戰爭博物館以及農業博物館等等。位於卡迪夫(CARDIFF)的威爾士國家博物館和北愛爾蘭美術館的藏品中不僅包括各種藝術精品,同時還收藏了很多代表本地區文化的藝術品和文物。

英國的獨立博物館和美術館進行收藏、展示的主題極其豐富,其中甚至還包括一個為熱心打理草坪的人士而提供的割草機博物館。

在英國,包括倫敦、伯明翰、考文垂、曼徹斯特、伊普斯威奇、格蘭扁和貝爾法斯特等很多城市都建有以運輸史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同時還展出很多二十世紀的老式汽車。不過,在英國,以令人驚嘆不已的航空史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數量更多。

新聞出版
英國報紙的人均銷量比任何發達國家的都多。全國共有約1350種報紙,7000種周刊和雜志:《每日快報》、《每日郵報》、《每日鏡報》、《每日星報》、《太陽報》、《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衛報》、《獨立報》、《泰晤士報》、《世界新聞》、《星期日快報》、《星期日鏡報》、《星期日郵報》、《人民報》、《星期日電訊報》、《觀察家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

通訊社主要有3家:(1)路透社:1850年成立,集體合營,世界重要通訊社之一,總部設在倫敦。(2)新聞聯合社:1868年創辦,由PA新聞、PA體育、PA檢索和PA數據設計4家公司聯合經營,專門為英國和加拿大的企業提供公關和投資信息。(3)AFX新聞有限公司:由法新社與金融時報聯合經營,向歐洲的金融及企業界提供信息和服務,在歐洲12個國家、美國及日本設立分支機構,總部在倫敦。英國廣播公司(無線電廣播網)(BBC Network Radio)於1922年創辦。

節日
1. New Year\'s Day(元旦),每年1月1日慶祝新的一年開始。人們舉辦各種各樣的新年晚會,女王發表新年祝辭,各種教堂在除夕夜都做守歲禮拜。
2. St. Valentine\'s Day(情人節),每年2月14日,是3世紀殉教的聖徒聖華倫泰逝世紀念日。情人們在這一天互贈禮物,故稱「情人節」。
3. St. Patrick\'s Day(聖帕特里克節),每年3月17日,是悼念愛爾蘭的守護神聖帕特里克的節日。
4. Holy Saturday(聖星期六),是Easter的前一天。
5. Easter(復活節),一般在每年春分後月圓第一個星期天,約在3月21日左右。該節日是慶祝基督(Jesus Christ)的復活,過節時人們多吃復活節彩蛋(Easter eggs)。
6. Easter Monday(復活節次日),是Easter的第二天。
7. Good Friday(耶穌受難日),復活節前的星期五,教堂舉行儀式紀念耶穌受難。在英國這一天是公假,人們吃傳統的熱十字糕(hot cross buns)。
8. Ascension Day(耶穌升天節),是Easter第40天之後的星期四,也稱為Holy Thursday。
9. Pentecost(聖靈降臨日),是Easter後的第7個星期天,也稱為White Sunday。
10. April Fool\'s Day(愚人節),每年4月1日,該節日出自於慶祝「春分點」(vernal
equinox)的來臨,在4月1日受到惡作劇愚弄的人稱為「四月愚人」(April Fools)。
11. Queen』s Birthday(女王誕辰日),每年4月21日,該節日是慶祝女王的誕辰。
12. May Day(五月節),每年5月1日,該節日是迎接春天的祭典。
13. Commonwealth Day(英聯邦紀念日),每年5月24日,該節日出自於慶祝維多利亞女王的生日。
14. Queen』s Official Birthday(女王法定誕辰日),英國在6月10日或前一個星期六放假,以取代4月21日女王的生日。
15. Michaelmas (米迦勒節),每年9月29日。
16. Hallowe』en (萬聖節前夕),每年10月31日,孩子們化裝成鬼盡情嬉笑、玩耍、嚇唬別人。
17. All Saints』Day (萬聖節,或眾信徒日),每年11月1日,該節日是紀念殉教者之靈。
18. Guy Fakes Day (煙火節),時間為每年的11月5日,為紀念火葯陰謀案(Gunpowder Plot)舉行的群眾性慶祝活動。現在此事件的歷史意義已經淡忘,當晚的活動實際已變成篝火夜或煙火狂歡節。
19. Christmas Day (聖誕節),每年的12月25日,基督徒慶祝耶穌誕生的日子,是英國最大的節日。聖誕期間人們不僅能經常看到聖誕老人(Santa Claus或Father Christmas),而且還能吃到聖誕正餐(Christmas dinner)和聖誕布丁(Christmas Pudding),親手裝飾聖誕樹,盡情歡度聖誕夜。
20. Childermas (嬰兒殉教日),每年的12月28日, 紀念殉教幼兒的日子,也稱Holy Innocents』Day。

⑺ 英國的教育歷史與傳統文化

其一, 貴族等級制文化特點。其二, 自由主義文化特點。其三, 因循守舊、 固步自封、 祟尚傳統的文化特點。

⑻ 英國的文化特色有哪些

1、語言與交流隱私對英國人來說十分重要。個人問題,例如婚姻、有無孩子、戀愛關系、個人經濟狀況、健康等涉及私人的話題在相互不熟識的情況下應當盡量避免。

2、 風俗禮儀與生活習慣英國人普遍有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公共事業、慈善事業等都很關注。英國人很注重禮貌修養,談話總習慣輕聲細語,很少大聲喧嘩。

3、在餐館和商店中安靜地吃東西並且吃完自己餐盤里所有食物是禮貌的行為。把刀叉平行放在餐盤上表明已經吃完了。如果沒吃完,就把刀和叉分開成八字形放在餐盤上。

4、英國人有付小費的習慣,但不是很嚴格。通常在餐廳要按帳單的10%左右付,給行李員消費按每件行李50p付,給計程車四季可以按票價的10%-15%付,理發一般付2鎊,飯店旅館等帳單中不含服務費,應將10%的費用分別付給對自己有幫助的工作人員。影劇院、加油站等場所無需付小費。

(8)英國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傳統的英國人非常重視餐桌上的禮儀 懂得這些得人被視為有教養的人 細節很多 在這里就簡略的解釋一下 剩下的需要在實踐中體會與英國人交流中學習

刀叉的擺置

用餐中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暫時休息片刻,可將刀叉分放盤中,刀頭與叉尖相對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還是繼續吃。如果是談話,可以拿著刀叉,無須放下,但若需要作手勢時,就應放下刀叉,千萬不可手執刀叉在空中揮舞搖晃。

刀叉的拿法

兩只一組使用刀、叉為正式的用法,右手拿刀,左手拿叉,與筷子同樣的是以兩只為一組。刀用來切割食物,叉用於送食物入口。

刀叉的用法

刀叉有不同規格,按照用途不同,其尺寸的大小也有區別。吃肉時,不管是否要用刀切,都要使用大號的刀。吃沙拉、甜食或一些開胃小菜時,要用中號刀,叉或勺一般隨刀的大小而變。

⑼ 英國的傳統文化的由來

英國的正式名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國,有時它也被人們稱為「聯合王國」、「不列顛帝國」、「英倫三島」等。「英國」是中國人對其的稱呼,出自「英格蘭」一詞,其本意是「盎格魯人的土地」,而「盎格魯」的含義則為「角落」。英國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英國的國教是英國國教會,也稱聖公會。
英國人崇尚「紳士風度」和「淑女風范」,講究「女士優先」。在日常生活中,英國人注意儀表,講究穿著,男士每天教都要刮臉,凡外出進行社交活動,都要穿深色的西服,但忌戴條紋的領帶;女士則著西式套裙或連衣裙。英國人的見面禮是握手禮,戴著帽子的男士在與英國人握手時,最好先摘下帽子再向對方示敬。但切勿與英國人交叉握手,因為那會構成晦氣的十字形,也要避免交叉乾杯。與英國人交談時,應注視著對方的頭部,並不時與之交換眼神。與人交往時,注重用敬語「請」、「謝謝」、「對不起」等。奉行「不問他人是非」的信條,也不願接納別人進入自己的私人生活領域,把家當成「私人城堡」,不經邀請誰也不能進入,甚至鄰里之間也絕少往來。非工作時間即為「私人時間」,一般不進行公事活動,若在就餐時談及公事更是犯大忌而使人生厭。日常生活絕對按事先安排的日程進行,時間觀念極強。
英國人通常一日四餐,即早餐、午餐、午茶點和晚餐,晚餐為正餐。不喜歡上餐館,喜歡親自烹調。平時以英法菜為主。「烤牛肉加約克郡布丁」被譽為國菜。進餐前習慣先喝啤酒或威士忌。講究喝早茶與下午茶。

在飲食上英式菜是世界公認的名流大菜,它歷史悠久、工藝考究,很得世人青睞。與此相關,英國人在用餐上也是很講究的。一般的英國家庭一天通常是四餐:早餐、午餐、午茶點和晚餐。有極個別地區的人還要在晚上九點鍾以後再加一餐。英國人講究口味清淡,菜餚要求質好量精,花樣多變,注意營養成分。他們喜歡吃牛肉、羊肉、蛋類、禽類、甜點、水果等食品。夏天喜歡吃各種水果凍、冰淇淋,冬天喜歡吃各種熱布丁。進餐時一般先喝啤酒,還喜歡喝威士忌等烈性酒。
中國茶葉自從十七世紀傳入英國,當時的英國人不懂得飲茶,竟把茶葉當成好吃的菜吞下肚子。但當他們了解之後,便和茶結下了不解之緣,一改過去只喝咖啡、啤酒等飲料的習慣。
如今,真正的英國人都有早上喝「被窩茶」,午後喝「下午茶」的習慣。並一般以紅茶為主。英國人的早餐通常在七點到九點之間,他們少不了喝麥片粥,此外還有鹹肉、雞蛋、麵包、果醬等食品。午餐通常在下午一點左右。有各種熟肉、沙拉、麵包、餅干、乳酪、黃油等食品。以為下午大多數人還要工作,所以絕大多數人不在進餐時喝烈性酒、晚餐一般在晚上7點到8點之間。主要食品為湯、魚、肉類、蔬菜、布丁、黃油、甜點、水果以及各種酒類和咖啡。這是極為講究的一餐,因而時間也較長些,至於午茶點一般都在下午四點左右。
早餐
傳統的英式早餐有煎培根、香腸和煎土司。這叫做「煎食」。但現在多數人都很忙,沒辦法每天都吃這種豐盛的早餐,所以現在最流行的早餐種類有:
·一碗玉米片加牛奶;
·一些優格加新鮮水果;
·土司塗果醬,通常在早餐時喝茶、咖啡、或果汁。
英國人仍在周未享用傳統的英式早餐。各個旅館或飯店,尤其是大家所熟知的家庭式旅館(B&B''s)皆有供應傳統的英式早餐。
午餐
英國人的中餐很快就解決,不像義大利人,通常午餐只需三十到四十分鍾,許多英國人吃三明治,或許是因為三明治是英國發明的。通常人們早上在家做好三明治,然後在午餐時間食用,三明治是英國人的便當。同樣受歡迎的午餐為烤馬鈴薯。

蘇格蘭男人的介紹如下

蘇格蘭方格裙起源於一種叫「基爾特」的古老服裝。這是一種從腰部到膝蓋的短裙,用花呢製作,布面有連續的大方格,而且方格要鮮明地展現出來。在蘇格蘭人看來,「基爾特」不僅是他們愛穿的民族服裝,而且是蘇格蘭民族文化的標志。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並後,「基爾特」作為蘇格蘭的民族服裝被保留下來。蘇格蘭人穿著這種裙服表示他們對英格蘭人統治的反抗和要求民族獨立的強烈願望。
1745年,英國漢諾威王朝鎮壓了蘇格蘭人的武裝起義後,下了英國歷史上著名的「禁裙令」,禁止蘇格蘭人穿裙子,只能以英格蘭的裝束為標准,違背者將被處以監禁或放逐。蘇格蘭人為此展開了長達30多年的斗爭,最後於1782年迫使漢諾威王朝取消了「禁裙令」,為自己贏得了穿裙的權利。一套蘇格蘭民族服裝包括:一條長度及膝的方格呢裙,一件色調與之相配的背心和一件花呢夾克,一雙長筒針織厚襪。裙子用皮質寬腰帶系牢,下面懸掛一個大腰包,掛在花呢裙子前面的正中央,有時肩上還斜披一條花格呢毯,用卡子在左肩處卡住。
在外國遊客看來,蘇格蘭人穿的方格裙並無多大區別,實際上並非如此。雖然採用的面料都是以方格為圖案,卻各有不同的設計。有的以大紅為主底,上黑綠色條紋構成的方格;有的以墨綠為底,上面有淺綠的條紋。有的格子較小,有的格子較大。有的鮮艷,有的素雅。過去,每種設計都在官方登記備案,各民族之間不能隨便亂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方格裙樣式越來越多,估計不下千餘種。今天每當蘇格蘭高地的居民喜慶聯歡會時,總是穿上漂亮的方格裙,披上斗篷,頭戴黑毛高冠,左邊插一支潔白的羽毛,腰前配一支黑白相間的飾袋,穿著白鞋罩,短毛襪,長僅及膝的褲子,奏起歡快的風笛,跳起「辛特魯勃哈斯」舞蹈,一股濃郁的蘇格蘭民族風情撲面而來。

閱讀全文

與英國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