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統一全國有什麼歷史意義

統一全國有什麼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07 06:10:07

⑴ 秦始皇統一中國有什麼歷史意義

秦始皇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戰亂紛爭;書同文,車同軌,使中國專的文化、經濟得以屬進一步交流,秦始皇的統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戰亂局面,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為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1)統一全國有什麼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秦始皇滅六國後,採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郡設守、尉、監(監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輔佐郡守,並典兵事。郡監掌監察事宜。秦始皇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一郡。

縣,萬戶以上者設令(縣令),萬戶以下者設長(縣長)。縣令、縣長領有縣丞、縣尉及其他屬員。縣令、縣長主要管政務,縣尉掌握軍事,縣丞掌管司法。

⑵ 秦始皇統一全國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雖然也存在過夏商周等名義上統一的國家,但是不論從民族形態、政治結構還是社會經濟形式來看,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大帝國。中華帝國的形成,是從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開始的。而且從秦始皇開始,中國長達兩千年的封建帝制也確立下來,一直被沿用到清代。
「德邁三皇,功過五帝」
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嬴姓,名政。秦莊襄王之子。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戰國末年,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238 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是他統一六國後採取的一項空前的措施。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原封建割據的國家組織機構,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於是,他採取了一系列調整、完善和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措施。
首先改「王」為「皇帝」。春秋戰國時期的最高統治者一般都稱為「王」,但秦統一中國以後,秦始皇覺得自己是「德邁三皇,功過五帝」,「王」已不足以顯示其尊貴,便令臣下議帝號,諸大臣博士商議的結果認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因此上尊號為「泰皇」。然而秦始皇仍不滿意,單取一個「皇」 字,同時又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自此「皇帝」就代替「王」而成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謂。而秦始皇就成了中國歷史了第一位皇帝。始皇又下令取消謚法,不準下一代皇帝給上一代皇帝起謚號,自稱為「始皇帝」,並安排好自己死後兒孫繼位,「後世以計數」,稱為「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為顯示皇帝的威尊和與眾不同,從秦代開始規定了一套制度,如皇帝的命為「制」,令為「詔」,文字中不準提起皇帝名字。皇帝自稱「朕」,印章稱「璽」,而一般民眾再不許使用「朕」、「璽」二字。此外,還制定了一套服飾制度。
第二,加強中央政權組織。秦王朝的中央政權是秦國原來的中央政權的延續和擴大,但官職的名稱和權力有許多變化:最高統治者是皇帝,皇帝以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職是三分,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戰國時秦國原有相、相國,統一全國後,稱作丞相,李斯為第一位丞相,乃百官之首。「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太尉:原稱尉、國尉,統一全國後稱太尉,「金印紫綬,掌武事」,「主五兵」,乃武官之長。御史大夫:秦國原有御史,後置御史大夫「以貳於相」。御史大夫掌監察,「銀印青綬,掌副丞相」,其位略次於丞相。
在「三公」之下,有所謂「九卿」,而實際之數並不止九個,大部分為秦原有,少數是統一後新設的:奉常:掌宗廟禮儀,有丞。郎中令:負責皇帝的保衛和傳達,下屬有大夫、郎中、謁者。衛尉:掌皇宮的警衛部隊,有丞。太僕:掌皇室東馬。廷尉:掌刑罰,全國最高司法官,有正、左、右監。典客:主管秦王朝統治下的少數民族。宗正:掌宗室親屬事務,有兩丞。治粟內史:掌谷貨,有兩丞。少府:負責供應皇室用之山海池澤之稅,有六丞。中尉:負責京師保衛,有兩丞。主爵中尉:掌列侯。
秦始皇統治時期,中央集權的重要特點是軍政大權獨攬於皇帝一人手中。為使大權不致旁落,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軍和監察大權,互不統屬。如丞相總領朝廷集議和上奏,協助皇帝處理日常事務,並收閱各地的「上計」。
但統兵之權卻屬於太尉,而且御史大夫也有權復查大臣的上奏和地方的「上計」。太尉雖名為最高軍事長官,但實際只有帶兵權,而無調兵權。由於三公互不統屬,所以最後決斷只能歸皇帝一人。
第三,調整地方政權組織。統一後的地方政權組織,主要是推行郡、縣、鄉、亭四級行政組織。剛統一時,秦分天下為36郡,以後,隨著邊境的開發和郡治的調整,總郡數最多曾達46郡。郡置守、尉、監,守治民,尉典兵,監御史則負責監督百姓及官吏,職務類似於中央的御史大夫。郡守、郡尉和監御史明確分職,是與中央政權的「三公」明確分職的原則相一致的。郡下為縣,縣的長官為縣令(長),屬官有丞。
縣以下以鄉、亭為單位,「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僥。」鄉三老、嗇夫、游僥的職責大致與郡的守、尉、監相仿,「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游徼徼循禁賊盜。」鄉以下為亭,亭為秦時重要的地方基層組織。亭有亭長、亭父、求盜各一人,任務是平時練習五兵,接待往來官吏,兼管為政府輸送、采購、傳遞文書等。
秦王朝所推行的封建官僚制度,是中國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進步,它不僅改變了世襲制,而且取消了「食邑」、「食封」制,規定了每一個官吏俸祿,自丞相至下層官吏皆有定秩,由「二千石」至「斗食」不等。這種制度自秦統一後在全國實行,歷封建社會2000年之久而基本未變。
第四,以「五德終始說」為加強統治的思想武器。秦統治者為了欺騙人民,為自己的一統天下尋找正當的理論根據,採用「五德終始說」,宣揚秦代周是水德代替火德。根據「五德」說,「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為名,音上大呂,事統上法。」
「衣服旄旋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
「車同軌,書同文」
除了在政治上建立皇帝制度、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以外,秦始皇在經濟、文化等等方面也作了一些統一的工作。
頒布保護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律令。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發布「使黔首自實田」的律令,令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按當時實際佔有的田數,向國家呈報,這就意味著秦王朝承認他們的私有權,並給予保護。又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上農除末」,打擊非生產性活動,鼓勵從事農業、手工業生產的政策。這一措施對保護封建土地所有制、發展封建經濟起了重要作用。
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秦統一前,貨幣很復雜,不但形狀、大小、輕重不同,而且計算單位也不一致。大致有布錢、刀幣、圓錢和郢爰四大系統。除郢爰流行於楚國外,布錢流通於韓、趙、魏;刀幣流通於齊、燕、趙等國,圓錢流通於秦、東周、西周和魏、趙等國,秦統一後,秦始皇下令統一全國貨幣,以黃金為上幣,鎰為單位;以方孔有廓圓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稱為「半兩」錢。這種,圓錢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
秦在統一全國前,度量衡方面的情況與貨幣也差不多,非常混亂。秦已於商鞅變法時就對度量衡的標准作過統一規定。 全國統一後,秦政府即以秦國的制度為基礎,下令統一度量衡,並把詔書銘刻在官府製作的度量衡器上,發至全國,作為標准器。
戰國時代處於長期的分裂割據時代,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東方六國文字難寫、難認,偏旁組合、上下左右也無一定規律,嚴重阻礙文化交流。公元前221年,秦世皇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並利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為數。水主陰,陰代表刑殺,於是以此為依據加重嚴刑酷法的實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隨後因求仙葯的侯生、盧生逃亡,牽連儒生、方士四百餘人,而將其全部坑殺於咸陽。
修馳道墮壁壘。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在各地修築了不少關塞堡壘,同時各國間的道路寬窄也不一致,影響交通往來。秦始皇下令拆除阻礙交通的關塞、堡壘。公元前220年修建以首都咸陽為中心的馳道。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修一條由咸陽直向北伸的「直道」,僅用2年多的時間即告完成。這些「馳道」、「直道」,再加上西南邊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廣東、廣西之間修築的「新道」,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道路網。後又統一道路和車軌寬度,便利了交通往來。秦統一後採取的以上措施,對於消除封建割據、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發展封建經濟和文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秦世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對中國歷史的走向,無庸諱言,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⑶ 秦統一六國有什麼歷史意義

意義如下:

秦國前後用了十年時間就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從此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秦的統一使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秦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為中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這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長期以來,中國社會以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來侵略,保持國家的獨立,這與秦統一的開創之功,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聯系。

(3)統一全國有什麼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秦統一六國的功臣介紹:

1、王翦

王翦,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

少時喜歡軍事,隨侍秦王嬴政。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統兵六十萬大敗項燕,消滅楚國 。

聯同兒子王賁,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憑借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司馬遷《史記》認為: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被秦始皇尊為太師。可惜,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後世尊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2、李斯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於韓人間諜鄭國入秦,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採納,不久官為廷尉。

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

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 ;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

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滅六國之戰

⑷ 中國歷史從分裂到統一有什麼歷史意義

統一對於社會進步的巨大積極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主要表現在:
其一,統一局面是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重要保障。在中國歷史上,盛世局面往往出現在統一時期,如漢代的「文景之治」「光武中興」,唐代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明代的「仁宣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等。
其二,統一有利於中華民族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聯系與交往,有利於不同發展程度的社會經濟、文化之間的相互促進和交融,有利於民族關系的和諧發展。
其三,統一時期可以集中力量進行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和邊疆開發活動。比如在中國歷史上修築的萬里長城、開鑿的大運河以及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的許多文化遺跡。而且,統一時期可以組織人力開發邊疆,如秦朝時,北方人不斷南遷,江南、嶺南得到開發;元明清三代,大量人口遷往邊疆地區,西南、西北、東南諸地得到了開發,尤其是1860年清朝開放東北,大量的內地人外遷東北,開發東北,最後建立廣袤的東北三省等等,這都是統一的好處。
其四,統一國家利於文化建設的繁榮。如大型圖書的編纂,唐修「八史」,宋有「四大類書」,明有「大全」系列、《永樂大典》,清有《四庫全書》,等等。再如文學方面,中國文學的華美樂章也往往出現在統一王朝,形成了一個個獨具特色的文學藝術高峰,如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可以說,中國歷史上的許多重要文化建設和繁榮局面多集中在統一王朝。
最後,統一國家能為賑濟災荒、抵禦外侮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等等。
當然,統一也有它不利的一面,例如統一的政權,往往控制學術思想的自由。像秦時的「焚書坑儒」、漢代的儒學獨宗、明清的文字獄、明代的八股取士等,即是如此。但是,昔日的歷史表明:在統一政權中產生的消極因素和社會弊病的根源並不是統一本身帶來的,而是由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制度決定的。因此,我們對統一行動及統一時期的消極方面的批判並不否定統一本身的意義,而對分裂社會中某些積極因素的肯定也絕不意味著對分裂本身的贊頌。
總之,統一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貢獻頗大,正如前輩史家白壽彝所言:「縱觀世界歷史,古國文明源遠者未必流長;中國文明源遠而流長,這是極為難得的。文明恰似江河,如果淵源深遠,那末只有在前進的流程中得到足夠的川流的匯注,才有可能越來越寬闊、豐富,形成不竭的長流。中國文明所以沒有中斷.與國家統一的發展和鞏固是有密切關系的。」

⑸ 隋統一全國有何歷史意義

1,結束了長期戰亂的局勢,為後來唐帝國的繁盛打下了基礎:
2,隋朝的統一為經濟的穩定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人口逐漸增多,生產力得到提高,商業開始繁榮;
3,結束了地方割據,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做出了貢獻.

⑹ 元朝統一全國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它結束了來唐末以來國內分裂割據和源幾個政權並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國家長期統一的政治局面;它促進了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它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6)統一全國有什麼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元朝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統治者為蒙古孛兒只斤氏。傳五世十一帝,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始為162年,從忽必烈定國號元開始歷時98年。

元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疆域超越歷代。元朝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

元朝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較繁榮。元朝時與各國外交往來頻繁,各地派遣的使節、傳教士、商旅等絡繹不絕。在文化方面,期間出現了元曲等文化形式,更接近世俗化。

⑺ 秦朝統一中國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檢捷的就看上面一個,下面一個相對詳細。
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4)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國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所以具有空前的重大的歷史意義:

1、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接受了分裂割據的局面,在我國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從此統一成為中國歷史的主流。從這一意義講,沒有秦,就沒有漢、唐、元、明、清,也就沒有今天的中國。

2、統一為中國的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3、為了鞏固統一,秦始皇創建了一整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並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鞏固統治,這一切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始皇因此也就成了中國的千古大帝,他不愧為中國封建社會體制的總工程師。

⑻ 元朝的統一有什麼歷史意義

歷史意義:

①它結束了唐末以來(五代十國宋遼金夏)國內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並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國家長期統一的政治局面;

②它促進了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③它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④元朝的統一,還加強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發展;

⑤從蒙古族的歷史發展角度來看,統一的過程就是蒙古族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過程。

(8)統一全國有什麼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建立元朝

至元十六年(1279年),金朝降將張弘范指揮元軍在崖山消滅了南宋最後的抵抗勢力,陸秀夫背著8歲的幼帝趙昺投海殉國,南宋滅亡。

元朝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藩鎮割據以來中國的南北對峙、五六個民族政權長期並存的分裂和戰亂局面,推動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蒙古滅南宋後,統治階層出現了以許衡為首的儒臣派與以阿合馬為首的理財派官員之爭。由於蒙古需要大量財寶賞賜予各封王,加上開支繁重,所以財政日漸緊張。

以儒臣派官員認為元朝應該節省經費、減免稅收。反之以色目人為主的理財派官員認為,南人藏有大量財物,應沒收以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於是這個問題在朝中沒有停止。

忽必烈信任色目官員阿合馬,設立尚書省解決財政問題。而儒臣則以受漢化更深的太子真金為核心形成一派,與阿合馬抗衡。結果阿合馬被刺殺,而真金也於其後得病而死。忽必烈仍然先後任用漢人盧世榮、西藏人桑哥等理財派官員以之來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

⑼ 隋統一全國有何歷史意義

結束了三百多年 中國分裂混戰的狀態 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第二次大統一 建立了統一的多民回族的中央集權的強盛的新答朝代 各民族大融合繼續深化 門閥勢力繼續衰敗 首創科舉取士 促進了文化上的統一 開創了封建知識分子治國的新時代……材料好多 理不出頭緒 騙分騙分

⑽ 秦統一全國的歷史意義

封建帝制的確立——秦始皇統一中國

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雖然也存在過夏商周等名義上統一的國家,但是不論從民族形態、政治結構還是社會經濟形式來看,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大帝國。中華帝國的形成,是從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開始的。而且從秦始皇開始,中國長達兩千年的封建帝制也確立下來,一直被沿用到清代。

「德邁三皇,功過五帝」

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嬴姓,名政。秦莊襄王之子。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戰國末年,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238 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是他統一六國後採取的一項空前的措施。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原封建割據的國家組織機構,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於是,他採取了一系列調整、完善和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措施。

首先改「王」為「皇帝」。春秋戰國時期的最高統治者一般都稱為「王」,但秦統一中國以後,秦始皇覺得自己是「德邁三皇,功過五帝」,「王」已不足以顯示其尊貴,便令臣下議帝號,諸大臣博士商議的結果認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因此上尊號為「泰皇」。然而秦始皇仍不滿意,單取一個「皇」 字,同時又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自此「皇帝」就代替「王」而成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謂。而秦始皇就成了中國歷史了第一位皇帝。始皇又下令取消謚法,不準下一代皇帝給上一代皇帝起謚號,自稱為「始皇帝」,並安排好自己死後兒孫繼位,「後世以計數」,稱為「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為顯示皇帝的威尊和與眾不同,從秦代開始規定了一套制度,如皇帝的命為「制」,令為「詔」,文字中不準提起皇帝名字。皇帝自稱「朕」,印章稱「璽」,而一般民眾再不許使用「朕」、「璽」二字。此外,還制定了一套服飾制度。

第二,加強中央政權組織。秦王朝的中央政權是秦國原來的中央政權的延續和擴大,但官職的名稱和權力有許多變化:最高統治者是皇帝,皇帝以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職是三分,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戰國時秦國原有相、相國,統一全國後,稱作丞相,李斯為第一位丞相,乃百官之首。「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太尉:原稱尉、國尉,統一全國後稱太尉,「金印紫綬,掌武事」,「主五兵」,乃武官之長。御史大夫:秦國原有御史,後置御史大夫「以貳於相」。御史大夫掌監察,「銀印青綬,掌副丞相」,其位略次於丞相。

在「三公」之下,有所謂「九卿」,而實際之數並不止九個,大部分為秦原有,少數是統一後新設的:奉常:掌宗廟禮儀,有丞。郎中令:負責皇帝的保衛和傳達,下屬有大夫、郎中、謁者。衛尉:掌皇宮的警衛部隊,有丞。太僕:掌皇室東馬。廷尉:掌刑罰,全國最高司法官,有正、左、右監。典客:主管秦王朝統治下的少數民族。宗正:掌宗室親屬事務,有兩丞。治粟內史:掌谷貨,有兩丞。少府:負責供應皇室用之山海池澤之稅,有六丞。中尉:負責京師保衛,有兩丞。主爵中尉:掌列侯。

秦始皇統治時期,中央集權的重要特點是軍政大權獨攬於皇帝一人手中。為使大權不致旁落,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軍和監察大權,互不統屬。如丞相總領朝廷集議和上奏,協助皇帝處理日常事務,並收閱各地的「上計」。

但統兵之權卻屬於太尉,而且御史大夫也有權復查大臣的上奏和地方的「上計」。太尉雖名為最高軍事長官,但實際只有帶兵權,而無調兵權。由於三公互不統屬,所以最後決斷只能歸皇帝一人。

第三,調整地方政權組織。統一後的地方政權組織,主要是推行郡、縣、鄉、亭四級行政組織。剛統一時,秦分天下為36郡,以後,隨著邊境的開發和郡治的調整,總郡數最多曾達46郡。郡置守、尉、監,守治民,尉典兵,監御史則負責監督百姓及官吏,職務類似於中央的御史大夫。郡守、郡尉和監御史明確分職,是與中央政權的「三公」明確分職的原則相一致的。郡下為縣,縣的長官為縣令(長),屬官有丞。

縣以下以鄉、亭為單位,「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僥。」鄉三老、嗇夫、游僥的職責大致與郡的守、尉、監相仿,「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游徼徼循禁賊盜。」鄉以下為亭,亭為秦時重要的地方基層組織。亭有亭長、亭父、求盜各一人,任務是平時練習五兵,接待往來官吏,兼管為政府輸送、采購、傳遞文書等。

秦王朝所推行的封建官僚制度,是中國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進步,它不僅改變了世襲制,而且取消了「食邑」、「食封」制,規定了每一個官吏俸祿,自丞相至下層官吏皆有定秩,由「二千石」至「斗食」不等。這種制度自秦統一後在全國實行,歷封建社會2000年之久而基本未變。

第四,以「五德終始說」為加強統治的思想武器。秦統治者為了欺騙人民,為自己的一統天下尋找正當的理論根據,採用「五德終始說」,宣揚秦代周是水德代替火德。根據「五德」說,「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為名,音上大呂,事統上法。」

「衣服旄旋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

「車同軌,書同文」

除了在政治上建立皇帝制度、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以外,秦始皇在經濟、文化等等方面也作了一些統一的工作。

頒布保護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律令。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發布「使黔首自實田」的律令,令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按當時實際佔有的田數,向國家呈報,這就意味著秦王朝承認他們的私有權,並給予保護。又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上農除末」,打擊非生產性活動,鼓勵從事農業、手工業生產的政策。這一措施對保護封建土地所有制、發展封建經濟起了重要作用。

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秦統一前,貨幣很復雜,不但形狀、大小、輕重不同,而且計算單位也不一致。大致有布錢、刀幣、圓錢和郢爰四大系統。除郢爰流行於楚國外,布錢流通於韓、趙、魏;刀幣流通於齊、燕、趙等國,圓錢流通於秦、東周、西周和魏、趙等國,秦統一後,秦始皇下令統一全國貨幣,以黃金為上幣,鎰為單位;以方孔有廓圓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稱為「半兩」錢。這種,圓錢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

秦在統一全國前,度量衡方面的情況與貨幣也差不多,非常混亂。秦已於商鞅變法時就對度量衡的標准作過統一規定。 全國統一後,秦政府即以秦國的制度為基礎,下令統一度量衡,並把詔書銘刻在官府製作的度量衡器上,發至全國,作為標准器。

戰國時代處於長期的分裂割據時代,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東方六國文字難寫、難認,偏旁組合、上下左右也無一定規律,嚴重阻礙文化交流。公元前221年,秦世皇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並利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為數。水主陰,陰代表刑殺,於是以此為依據加重嚴刑酷法的實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隨後因求仙葯的侯生、盧生逃亡,牽連儒生、方士四百餘人,而將其全部坑殺於咸陽。

修馳道墮壁壘。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在各地修築了不少關塞堡壘,同時各國間的道路寬窄也不一致,影響交通往來。秦始皇下令拆除阻礙交通的關塞、堡壘。公元前 220年修建以首都咸陽為中心的馳道。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修一條由咸陽直向北伸的「直道」,僅用2年多的時間即告完成。這些「馳道」、「直道」,再加上西南邊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廣東、廣西之間修築的「新道」,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道路網。後又統一道路和車軌寬度,便利了交通往來。秦統一後採取的以上措施,對於消除封建割據、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發展封建經濟和文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秦世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對中國歷史的走向,無庸諱言,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統一全國有什麼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