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社會主義在中國建設歷史意義
社會主義改造是中國共產黨在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政權後,進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和平的社會主義革命。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對個體農業、個體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社會主義改造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徹底的變化。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所謂至少要100年才能完成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從這個時候開始算起。
社會主義制度有著無比的優越性 ,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是針對資本主義的弊病而產生的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現實社會主義發展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
第一,社會主義的產生,徹底改變了人民群眾受壓迫受剝削的社會地位,無產階級
和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保證了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一切愛國人士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權力和他們的民主權利。
第二,社會主義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礎上發展生產
力,從根本上解決了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從而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第三,社會主義提倡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不斷擴大社會福利,實現社會平等,避免兩極分化。
第四,資本主義的發展,建立在對內剝削、對外掠奪的基礎上,並用低價商品摧毀弱小國家的民族企業,用堅船利炮把它們變為自己的附屬,尤其是對第三世界國家實行不等價交換。而我們的社會主義,主要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通過充分利用本土資源,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
當然,由於社會主義目前還處於實踐階段,我們對社會主義優越性的上述認識,還是十分傳統的,是不全面的、膚淺的。隨著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們對其優越性必將會有新的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要想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正視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我們必須基於以下前提:
1、由於社會主義是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遵循,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需要不斷地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因此,對其優越性的理解我們不可能是「先知先覺」,馬克思主義也沒有對其進行全面的描述,這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去體驗、去總結。
2、衡量和比較哪一個社會制度優越,決不能離開具體國家的歷史條件、社會環境,片面地從現有的經濟發展程度來看,而應當主要看它是不是體現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生產關系是否符合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人民的地位和生活是否得到改善。社會主義的實踐證明,這些方面是資本主義制度遠遠無法比擬的。雖然目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程度和科技水平,一般比社會主義國家要高,這是由於社會歷史條件、各自發展的基礎和起點不同所造成的,決不是有的人所說的是由於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所決定的。
3、社會主義的發展歷史,相比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還比較短暫,還處於實踐和發展的初期。資本主義制度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算起,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而社會主義制度自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十月革命算起,只有不到百年的歷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全面建立才幾十年的歷史。所以,相比資本主義來說,社會主義的發展目前還不完善,還不充分,還處於初級階段,其應有的優越性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我們不能拿擁有幾百年歷史發展經驗的東西,來比擬和衡量只有幾十年歷史發展經驗的東西。
4、馬克思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新社會制度代替舊社會制度,或者建立和完善一種社會制度,從來不會是歷史的瞬間,它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其前進途中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許多難以預料和想像的困難與風險,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鄧小平同志說,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努力。我們要充分估計到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只要基於上述前提,我們對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失誤乃至挫折就會有客觀、公正地認識,對社會主義的發展前途及其優越性就不會產生信仰危機
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際意義
這種創新為社會主義國家鞏固、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提供了成功的範例,對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加快發展產生著榜樣效應,同時也為整個世界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經驗和理念。 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本質性特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創新的道路。這條道路的開辟和拓展,本身就是一個從實踐到理論不斷創新的過程。可以說,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個本質特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創新,體現了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總結歷史的經驗,有助於人們在歷史的比較中找到新路的關鍵所在。歷史不會明確地告訴人們今後的路應該怎樣走,但可以讓人們清楚地知道不應該再往哪裡去。在各國社會主義實踐中,有兩個突出的問題制約著社會主義的發展:一個是思想僵化;一個是體制僵化。思想僵化導致一切從書本出發,迷信盛行,教條主義嚴重;體制僵化致使經濟發展緩慢,社會失去了生機和活力。這兩個問題的存在,使社會主義的發展陷入了困境,也使人們對社會主義的發展前景產生了迷惘。開辟新路,必須解決思想僵化和體制僵化的問題。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創新首先著眼於解放思想。在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礎上,提出了改革開放的大戰略。解放思想,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新的靈魂和精髓;改革開放,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新的內在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創新和發展,始終貫穿了解放思想這個靈魂和精髓,也始終貫穿著改革開放這個強大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創新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也是堅持解放思想、推進改革開放的過程。正是依靠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在繼承前人的同時又能突破陳規,在排除各種錯誤傾向干擾的同時又能吸取各種失誤的教訓,不斷解決新課題、開拓新境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不斷獲得新的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創新,體現了對前人探索的繼承和修正。社會主義產生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以後,圍繞鞏固、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問題,各個國家都進行了長期的探索。這種探索首先是從列寧開始的,列寧探索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思想和經驗,尤其是他強調要根據實踐經驗來認識社會主義,給後來的社會主義實踐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在列寧之後,斯大林在俄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但同時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後來的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大都仿效了蘇聯的體制。這種體制在各國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方面發揮了較大的作用,但它所隱含的弊端,也給社會主義各國後來的曲折發展留下了隱患。在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毛澤東就開始思考如何根據中國國情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他明確地提出了要「以蘇為鑒」,不能走蘇聯走過的彎路,要尋找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但他的探索一波三折,沒有取得成功。他始終沒有明確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所處歷史階段。他一度把社會主義看成是暫短的時期,急於向共產主義過渡,超越了階段。而後又認為中國社會主義處在過渡時期,把開展階級斗爭、鞏固無產階級專政作為主要任務。再有就是他始終沿用革命思維和斗爭思維去考慮鞏固、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問題,尤其是用革命思維和斗爭思維去解決思想文化領域或思想認識上的一些問題。這種革命思維和斗爭思維與後來的過渡時期思想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革命」的理論,產生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基本路線。這樣理論和路線,使毛澤東的探索與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漸行漸遠。在毛澤東探索的基礎上,鄧小平和我們黨對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作出了明確的判斷,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並用改革取代了革命,用發展取代了斗爭。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基礎,堅持改革和發展,就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新的起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創新,體現了對世界形勢和時代主題發展變化的回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和平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和平與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揚的旗幟,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經濟全球化浪潮的重新高漲,科技進步的日新月異以及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面臨新的機遇,也面臨新的挑戰,並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創新中發展。為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新了觀念,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市場的平等互利競爭;為適應科技進步的日新月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加快了體制改革,積極引進先進科學技術,並確立了建設創新國家的目標;為適應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註重先進文化的建設和發展,不斷增強自己的文化影響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破除「一球兩制」、「相互對立」思維,形成了走和平發展道路,同各種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推動和諧世界建設的新思想、新理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創新,體現了對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的把握。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我們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狀況,又決定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以後還必須經歷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社會主義必然經歷的特定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長過程的初始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貫穿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由此也決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加快發展,在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切創新,都是以基本國情為依據,以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為出發點,既沒有割斷歷史,又不迷失方向;既沒有落後於時代,又不超越階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創新性體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創新性是多方面的,涵蓋了改革發展的各個領域。從總體上來說,可以作這樣幾個方面的概括: 一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生產力不發達,經濟文化比較落後,是中國的基本的國情。擺脫貧困,改善生活,讓國家強盛起來,是中國人民的迫切願望,也是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一個首要任務。國家的強盛,人民的富裕,關鍵在發展。能不能加快發展,對於執政的共產黨來說,直接關繫到人心向背和事業興衰。長期與貧困和落後掛在一起的社會制度,是不得人心的,也遲早要垮台的。正是因為發展問題的至關重要,鄧小平才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著名論斷,並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路線叫做「中國的發展路線」。對於中國來說,發展首先是一個經濟問題。經濟建設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基礎,經濟發展不起來,一切問題都不好解決,不僅國家難以長治久安,而且還要受制於人。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才能使民生得到切實的改善,也才能增強國家的競爭力。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推進中國發展過程中,始終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都圍繞著這個中心展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的,社會發展也是全面的。搞好經濟建設,可以為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創造條件、奠定基礎。但經濟發展並不等同於社會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全面發展,需要有繁榮的經濟,還需要有先進的文化,需要有民主的政治、和諧的社會。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四位一體」發展布局,確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整體目標,並且使這幾個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進。 二是在改革開放中尋求國家和社會發展進步的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改革開放中形成的,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個顯著特徵,同時也是國家和社會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通過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經濟發展的有了新的歷史形式。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凸顯了市場經濟的人本內涵,也使社會主義的價值同人們生存、發展產生了更加直接、更加密切的聯系,人們參與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主動性、積極性有了極大的提高,從而也使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持久活力。這種創造,是對計劃經濟體制的超越,也是對市場經濟本身的超越。通過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使中國以積極的姿態走向了世界,融入了世界發展的大潮之中,全面參與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在擴大與世界聯系的過程中,中國始終堅守著和平發展的理念,尊重世界的多樣性,不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為障礙,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開展交流與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中國以自身發展優勢與世界發展優勢形成了互補,不僅拓展自身發展空間,也為世界發展增添了活力。 三是形成統一的思想基礎和共同的理想追求。有統一的思想基礎,共同的理想追求,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根基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為強國富民、實現民族復興的一種路徑選擇,體現著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蘊含著整個民族的理想和信念。這種理想和信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靈魂,是實現全體人民在政治上、道義上和精神上團結一致的重要保證。中國幅員遼闊,地區差別大,民族眾多,有著多樣化的經濟形式和分配關系,社會各階級、階層和群體之間也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利益和矛盾,如果沒有統一的思想,沒有在統一的思想基礎上形成的共同理想,就難以形成心齊、氣順、勁足的良好氛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過程中,正是這種思想精神因素深深地滲入其間,發揮著思想保證、精神支撐作用,才使這條道路有了深厚的社會基礎。 四是使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成為一體化的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一條新道路。這條道路的一個新特點,就是從現代化建設的目標要求來考慮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同時又從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大局來思考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這樣,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與現代化建設就成為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事業。社會主義的發展,關繫到中國的社會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現代化建設,關繫到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前途命運。社會主義的價值,主要在於使現代化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直接體現為在避免社會動盪和兩極分化的前提下,加快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步伐。而現代化建設的推進,也在為社會主義的發展奠定著堅實的物質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實現現代化為目標,貼近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貼近人民群眾的願望,因而也就更能凝聚民族力量,更能增強人民群眾的信念。 五是形成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的建設和發展局面。社會活力和勞動者的積極性,是社會發展的源泉與動力,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和條件。形成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的建設和發展局面,有利於激發社會活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切積極因素得到最廣泛最充分調動的過程,是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以發揮,創造活力不斷增強的過程。各盡所能,就是要使每一個勞動者的才智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發揮;各得其所,就是要使每一個勞動者能夠享有自己可得到的和應該得到的權益與利益。讓勞動者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能夠充分享有正當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益,這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證。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我們努力改變著一切妨礙人的創造活力的思想觀念,革除著一切束縛人的創造活力的體制弊端,激發各行各業人們的創造活力,為各行各業的人們幹事創業提供舞台,讓不同個體、不同群體根據自身條件,充分發揮所長,實現自身的價值和目標,並合理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使其付出能得到相應的尊重和回報,也能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既鼓勵對經濟社會發展有突出貢獻者,引導人們不斷改革創新、提高效率、謀求發展,使我們的社會充滿生機與活力,又特別是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扶持和救助低收入及生活困難的群眾,讓他們真正從黨和政府的政策中受益,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同時,根據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發展變化,逐步形成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 六是在維護社會穩定前提下推進社會發展。中國的發展是同維護社會穩定相聯系的。搞建設,求發展,必須創造一個平穩安定的社會環境。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什麼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動亂不能前進,只能後退。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穩定壓倒一切,也是最高利益。保持穩定,創造平穩安定的社會環境,體現了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社會主義發展客觀規律的必然要求。保持社會穩定,不是要使社會滯於一種凝固僵化狀態,而是要使社會發展處於一種有秩序、有步驟的社會環境下。採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排除和一切干擾,保持穩定,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有利內部的條件,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個顯著特徵。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能夠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是同我們堅決制止動亂,努力化解消極因素,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保持一個比較穩定的社會環境分不開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國際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社會主義國家鞏固、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提供了成功的範例,對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加快發展也產生著積極的影響,發揮著榜樣效應,同時也為整個世界提供了新的發展經驗和建設理念。 對於社會主義國家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中國的國情相結合,走自己的路,通過改革開放鞏固、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成功經驗具有重要意義。社會主義本質和價值目標是一致的,在實現社會主義本質和價值目標的過程中,不可能有一種固定的模式,也不存在一條固定的道路。社會主義在各國的發展,由於歷史條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必然會產生出不同色彩的理論與實踐。科學社會主義是置於現實基礎上社會主義,它本身就有著社會主義在不同現實基礎上會產生不同特點的理論含義。在最初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各個國家差不多都程度不同地仿效了蘇聯的做法,照搬了蘇聯的模式,但成效都不是很好。面對社會主義發展中的問題,有的國家盲目自信,繼續走老路;有的國家積極探索,不斷改革。繼續走老路的,很多陷入了發展的困境;積極探索的,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在改革開放中興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超越了蘇聯式的社會主義模式,恢復了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生機和活力,出色地解決了如何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如何走向共同富裕,如何促進社會全面發展,如何加快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等問題,並使社會主義制度和體製得到了更新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其意義不僅在於打破了社會主義的傳統模式,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更符合中國的社會實際,而且還在於它提供一些重要的經驗和啟示,這就是:搞社會主義沒有固定模式和道路,必須走自己路,從本國的國情出發,外國經驗可以借鑒,但決不能照抄照搬;社會主義不僅要成為人民群眾的福音,還要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社會主義在各國的發展將展現出不同的特色,各種特色不同的社會主義將在相互比較、相互借鑒中共同發展;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要破除和擺脫「唯我獨馬」、「唯我獨社」的觀念,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社會主義本國化,已成為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發展的一種規律性體現;每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都可能根據自己的實踐對社會主義有新的理解、新的認識,並把自己的經驗提升到理論上,為科學社會主義增添新的內容。 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順應時代潮流,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市場的平等互利競爭,充分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機遇實現自身發展的成功經驗具有重要意義。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深深地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也在影響著各個國家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為世界各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把自身孤立於世界經濟之外,甚至以錯誤地方式應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僅無法分享發展機遇,還會導致落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通過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使自身獲得了新的更大的發展空間。面對經濟全球化,中國既視其為世界發展的大勢,積極參與其中,又注意趨利避害;既超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差異,同各國發展互利合作關系,又堅持從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及世界利益出發,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既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又不屈從於任何外來壓力;既與世界規則接軌,又要保持獨立自主,不做任何國家的附庸;既借鑒吸收人類文明成果,又注重弘揚民族文化傳統。中國同許多發展中國家有著共同的歷史遭遇,現在又面臨著相似的現實任務,即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擺脫貧困,建設繁榮富強的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的經驗,對其他發展中國家有重要的可借鑒作用。 對於整個世界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帶來的經濟繁榮,尤其是形成的尊重多樣、包容異己,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理念具有重要意義。世界是由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組成的,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擁有選擇和保留自己的信仰、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和生活方式的權利。每個國家和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文明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長處,沒有絕對的高低優劣之分,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文化傳統、社會制度、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國家和民族,應該相互尊重,互相理解,在不放棄自我的前提下進行平等對話和交流,相互學習對方的長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寬廣的眼光看待世界的變化,以自信的胸懷面對世界的發展,尊重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也尊重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上的自主選擇。既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既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創新實現發展,又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開展交流與合作,實現互利共贏。這樣的道路及其經驗,也是對西方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一種超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不僅造福於全體中國人民,也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中國的發展為世界提供了空前廣闊的市場,中國的繁榮帶動了周邊及各貿易夥伴的繁榮,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帶動了全球經濟的增長,中國的道路也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進行良性循環架起了一座橋梁。與此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理念,提出的建設和諧世界的主張,也在當今世界產生了越來越大影響,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同。
⑶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何歷史意義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要就是關注民生,實現環境綜合治理,實現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內涵和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基本內涵
黨的十九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內涵做了高度概括,體現了我們黨對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的精準把握,反映了我們黨的使命追求和全體人民的共同意願,是我們黨對新的歷史條件、社會矛盾、實踐進程、意識形態等進行科學綜合分析後得出的重大結論,體現了從自發到自覺再到自為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實踐觀,深刻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基本內涵。
1.這是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盛起來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96年來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中國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的創造力,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極大地增強了社會活力,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社會主義在中國展現出強大生命力。如果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在只是走完了前半程,那麼在後半程則要努力實現制度定型和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讓社會主義在中國展現出更加強大和旺盛的生命力。
2.這是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強大起來的新時代。從溫飽到小康,到基本現代化,再到共同富裕,反映了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軌跡。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做出的庄嚴承諾,完成這個目標,還有脫貧關、環境關、系統性風險關等不少難關要過。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必須舉全國、全黨之力不懈奮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更有不少難關要過。從世界發展史看,已經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其現代化大多經歷了產業革命以來近300年時間才逐步完成,而我國則要用100年的時間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現代化路徑。可以說,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的新目標。
3.這是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起來的新時代。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始終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把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作為發展的目標和歸宿,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⑸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哪些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雖然取得了科學發展的輝煌成就,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仍然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面臨著一系列極具挑戰性的矛盾和困難。應當看到,實現科學發展,必然涉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領域的深刻變革,必然涉及思想觀念、體制機制、利益格局的深度調整,是一場攻堅戰、持久戰。在這方面,我們要著重領會和把握報告闡述的「四個更加自覺」。
第一,必須更加自覺地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時,要深刻認識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加快形成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發展方式和體制機制,不斷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牢固基礎。
第二,必須更加自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以人為本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走共同富裕道路,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在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
第三,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第四,必須更加自覺地把統籌兼顧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堅持統籌兼顧,就是要求我們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關鍵、重點突破。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統籌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工作,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各方面利益關系,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⑹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提出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
第一次比來較系統地回答了我源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指導了中國新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
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提出,指導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路程
②、解決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進程
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想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指明了方向
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一國兩制理論,是解決我國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中的統一問題的根本指導.
⑺ 如何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大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亦稱「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即指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行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偉大革命實踐開辟的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
重大意義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深入探索和把握社會主義發展規律提供了根本指導方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所以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的政治信仰,在偉大的歷史進程中顯現出巨大的指導作用,根本原因就在於它與我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礎。旗幟引領方向,旗幟凝聚人心。用科學理論的旗幟統一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意志,是我們黨的一條根本經驗、一個優良傳統。我們黨從一誕生,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黨的七大,又把毛澤東思想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中國發展進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黨的十七大鮮明地向黨內外、國內外宣告:在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黨將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麼樣的發展目標繼續前進,並以戰略性思維和前瞻性眼光規劃了我國改革發展的藍圖。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創造性應用和發展。從這種意義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中國化的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中文版)、毛澤東思想(中華民族)、鄧小平理論(人民解放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發展觀(中央人民政府)、共產黨「行動指南「(共產黨員)、共青團「核心價值「(共青團員)、「實體經濟」基礎指導(蘭剛)和「無產階級「執政(政府)的人民民主社會主義國家。科學發展、文化經濟、持續發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成的核心體系。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得到了豐富和完善。 中國共產黨十八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統一的道路,理論和制度關系進行了深刻闡述。 這是黨和人民奮斗,創造和積累90年來的偉大成就。 學習貫徹中國共產黨十八大精神,必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深刻理解和把握其科學內涵,掌握其發展規律。
⑻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哪些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雖然取得了科學發展的輝煌成就,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仍然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面臨著一系列極具挑戰性的矛盾和困難。應當看到,實現科學發展,必然涉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領域的深刻變革,必然涉及思想觀念、體制機制、利益格局的深度調整,是一場攻堅戰、持久戰。在這方面,我們要著重領會和把握報告闡述的「四個更加自覺」。
第一,必須更加自覺地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時,要深刻認識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加快形成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發展方式和體制機制,不斷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牢固基礎。
第二,必須更加自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以人為本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走共同富裕道路,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在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
第三,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第四,必須更加自覺地把統籌兼顧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堅持統籌兼顧,就是要求我們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關鍵、重點突破。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統籌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工作,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各方面利益關系,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28/c_113830449.htm
⑼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意義
任何一個社會都有一個生長、成熟的發展過程。歷史和中國的國情證回明,要適應中國的答發展,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道路。社會主義社會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經歷一個從低到高、從初級到高級的很長的發展過程。我國歷史發展是跨越了資本主義的成熟發展階段,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由於資本主義在舊中國沒有得到充分發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相對薄弱。因此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一個很長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實現現代化,逐步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經濟、綜合國力迅速發展,這也說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於中國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