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鞋的發展歷史

鞋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7 04:54:02

⑴ 鞋子的由來

鞋的歷史,已相當久遠,古稱鞋為鞜(音踏)趿(音酒)或履。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即出現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

3000多年前的《周易》已有履。《詩經》上「糾糾葛屐,可以屐霜」里的「屐」,就是一種比較簡陋的用麻、葛編成的鞋。每一種鞋,都有自己的歷史沿革。

皮靴是戰國時孫臏發明的。孫臏被龐涓敲碎了膝蓋骨後,不能行走,就用皮革裁成「底」和「幫」,然後縫成高皮靴。

孫臏就穿著這種皮靴乘車指揮作戰,打敗了龐涓。中國歷史博物館里珍藏著一雙2000餘年前的皮靴。

尖頭鞋發源於法國。據說,是一個伯爵為了掩飾他那雙畸形腳而做的。後來人們覺得它的式樣新鮮奇特,爭相仿效。

(1)鞋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保養方法

1、買合腳的鞋子,否則鞋子易變形且使腳受到傷害。

2、定期清潔鞋子,某些用濕布輕拭;切勿用刷子猛刷。

3、洗完鞋子之後(如運動鞋、跑步鞋等等),盡量愛卸載外部包裹上衛生紙,以免鞋子干後留有污漬或落下的沙子等。且讓鞋子自然風干,避免日光直射或高溫烘烤。

4、鞋子應避免接觸溶劑,酸,鹼,油等易腐蝕物。

5、維持兩雙以上可替換的鞋,讓鞋子輪流休息。

6、休閑鞋,涼鞋不宜作劇烈運動。

7、不穿的鞋子,要把你的鞋放在防塵布袋裡或者用柔軟的布料把鞋包起來。

⑵ 鞋子的發展史

鞋有著悠久的發展史。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樓蘭出土的一雙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雙鞋由靴筒和靴底兩大部分組成,堪稱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編寫的《周易》上已出現了代表鞋的「履」字。戰國時的孫臏因為被寵涓敲碎了膝蓋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幫」,發明了高皮絢,即後來的靴子,中國歷史博物館里就珍藏著一雙2000多年前的皮絢。

後來,由於鞋的製作材料、式樣、用途越來越多,鞋的種類也開始豐富起來。根據製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將鞋分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種。

其中布帛鞋是指以大麻絲、綾、綢、錦等織物布縫合成的鞋。漢代多呈分叉狀,底用麻線編織,又稱雙尖翹頭方履;魏晉時期,則流行在鞋的前端綉上雙獸紋飾。

背棄時,屐成為一種時尚,它是有木齒的鞋,由扁、系、齒三部分組成。
皮革、棉氈等製成的皮鞋、皮靴又稱「馬靴」或「高統靴」,原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氈靴、單靴、棉靴、雲頭靴、鵝頂靴等之分。相傳孫臏是靴的始祖,南北朝時期在北方廣泛流行,並傳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

宋代亦普遍流行皮製的皮鞋,男性多穿小頭皮鞋,女性多為圓頭、平頭或翹頭,上面也飾各式花鳥圖紋。元朝末年開始出現鞋頭高聳、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這種鞋使人顯得格外修長。

到了明清,鞋的製作方法與式樣逐漸融合,越發考究起來。明代的鞋多以厚實為主,北方多穿菱紋綺履,江南多著棕麻鞋。

清代滿足統治時期,男鞋以尖頭鞋為主,夏秋用緞制,冬用建絨,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單梁或雙梁,鞋幫有刺花或鞋頭作如意頭卷雲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為木質,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為上寬而下圓,被稱之為「馬蹄底」,又稱「花盆底」。鞋面常以綢緞所制,上施五彩刺綉,貴族婦女有的在鞋面上還鑲嵌各種珠寶,穿起來顯得身材尤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婦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製平底鞋。

⑶ 鞋文化的發展歷史

在中國,鞋有著悠久的發展史。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樓蘭出土的一雙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雙鞋由靴筒和靴底兩大部分組成,堪稱世界第一靴。
在3000多年前編寫的《周易》上已出現了代表鞋的「履」字。戰國時的孫臏因為被寵涓敲碎了膝蓋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幫」,發明了高皮絢,即後來的靴子,中國歷史博物館里就珍藏著一雙2000多年前的皮絢。
後來,由於鞋的製作材料、式樣、用途越來越多,鞋的種類也開始豐富起來。根據製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將鞋分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種。
其中布帛鞋是指以大麻絲、綾、綢、錦等織物布縫合成的鞋。漢代多呈分叉狀,底用麻線編織,又稱雙尖翹頭方履;魏晉時期,則流行在鞋的前端綉上雙獸紋飾。
北齊時,屐成為一種時尚,它是有木齒的鞋,由扁、系、齒三部分組成。
皮革、棉氈等製成的皮鞋、皮靴又稱「馬靴」或「高統靴」,原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氈靴、單靴、棉靴、雲頭靴、鵝頂靴等之分。相傳孫臏是靴的始祖,南北朝時期在北方廣泛流行,並傳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
宋代亦普遍流行皮製的皮鞋,男性多穿小頭皮鞋,女性多為圓頭、平頭或翹頭,上面也飾各式花鳥圖紋。
元朝末年開始出現鞋頭高聳、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這種鞋使人顯得格外修長。
到了明清,鞋的製作方法與式樣逐漸融合,越發考究起來。明代的鞋多以厚實為主,北方多穿菱紋綺履,江南多著棕麻鞋。
清代滿足統治時期,男鞋以尖頭鞋為主,夏秋用緞制,冬用建絨,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單梁或雙梁,鞋幫有刺花或鞋頭作如意頭卷雲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為木質,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為上寬而下圓,被稱之為「馬蹄底」,又稱「花盆底」。鞋面常以綢緞所制,上施五彩刺綉,貴族婦女有的在鞋面上還鑲嵌各種珠寶,穿起來顯得身材尤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婦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製平底鞋。

⑷ 鞋的歷史變遷

古鞋的種類以對材料來分,有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種。布帛鞋是指以大麻絲、綾、綢、錦等織物布鞋成的鞋。
漢代(前206年-公元23年)布帛鞋的鞋頭多呈分叉狀,底用麻線編織,稱之為雙尖翹頭方履; 魏晉時期( 公元220年-公元316年),一般鞋的前端織有雙獸紋飾,配色和諧,鞋式優美; 北齊(公元550年-公元577年 )時,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流行穿屐,所謖屐,指有木齒的鞋,它由扁、系、齒三部分組成。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男性多小頭皮鞋,女性所穿鞋多為圓頭、平頭或翹頭,上面也飾各式花鳥圖紋。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男鞋多以厚實為主,質料樣式多樣,一般北方多穿菱紋綺履,江南多著棕麻鞋;此外,元末明初還流行鞋頭高聳,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使人顯得格外修長。
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男鞋以尖頭鞋為主,其材料夏秋用緞,冬則用建絨;其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單梁或雙梁,鞋幫有刺花或鞋頭作如意頭卷雲式;清代的女鞋頗具特色,鞋底多為木質,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為上寬而下圓,被稱之為"馬蹄底",此鞋鞋面常以綢緞所制,上施五彩刺綉,貴族婦女有的在鞋面上還鑲嵌各種珠寶。老年婦女則多穿木製平底鞋。
高跟鞋的來歷眾說紛紜,也有人說高跟鞋源於中國。六朝時已有高跟木屐。滿族婦女古時所穿旗鞋,有的跟部中央高達五寸以上。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時期,靴在北方廣泛流行,且波及到江南;唐時(公元 618年-公元907年 )靴已官庶咸宜;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始出現女靴;元代(公元 1279年-公元1368年)盛行高麗式靴。
在中國,涼鞋最早是由拖鞋演變而來。拖鞋,古稱鞋,始於漢代(前206年-公元23年)。隨後,相繼出現了麻涼鞋、布涼鞋、皮涼鞋。古人在涼鞋上綉以龍鳳等吉祥圖案,有的甚至飾以珠寶。

⑸ 大家了不了解鞋子的發展歷史呢

鞋的發展
新石器時代( 約1萬年前-約4千年前 )中國的先民用草、麻、葛編織成履。鞋的稱謂很多,有屨、履、舄等。其中以舄最為顯貴。
古鞋的種類以對材料來分,有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種。布帛鞋是指以大麻絲、綾、綢、錦等織物布鞋成的鞋。
漢代(前206年-公元23年)布帛鞋的鞋頭多呈分叉狀,底用麻線編織,稱之為雙尖翹頭方履; 魏晉時期( 公元220年-公元316年),一般鞋的前端織有雙獸紋飾,配色和諧,鞋式優美; 北齊(公元550年-公元577年 )時,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流行穿屐,所謖屐,指有木齒的鞋,它由扁、系、齒三部分組成。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男性多小頭皮鞋,女性所穿鞋多為圓頭、平頭或翹頭,上面也飾各式花鳥圖紋。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男鞋多以厚實為主,質料樣式多樣,一般北方多穿菱紋綺履,江南多著棕麻鞋;此外,元末明初還流行鞋頭高聳,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使人顯得格外修長。
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男鞋以尖頭鞋為主,其材料夏秋用緞,冬則用建絨;其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單梁或雙梁,鞋幫有刺花或鞋頭作如意頭卷雲式;清代的女鞋頗具特色,鞋底多為木質,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為上寬而下圓,被稱之為"馬蹄底",此鞋鞋面常以綢緞所制,上施五彩刺綉,貴族婦女有的在鞋面上還鑲嵌各種珠寶。老年婦女則多穿木製平底鞋。
高跟鞋的來歷眾說紛紜,也有人說高跟鞋源於中國。六朝時已有高跟木屐。滿族婦女古時所穿旗鞋,有的跟部中央高達五寸以上。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時期,靴在北方廣泛流行,且波及到江南;唐時(公元 618年-公元907年 )靴已官庶咸宜;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始出現女靴;元代(公元 1279年-公元1368年)盛行高麗式靴。
在中國,涼鞋最早是由拖鞋演變而來。拖鞋,古稱鞋,始於漢代(前206年-公元23年)。隨後,相繼出現了麻涼鞋、布涼鞋、皮涼鞋。古人在涼鞋上綉以龍鳳等吉祥圖案,有的甚至飾以珠寶。

⑹ 古代鞋子的發展史,是什麼呢

鞋子有著悠久的發展史。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鞋子是人們保護腳不受傷的一種工具。最早人們為了克服特殊情況,不讓腳難受或者受傷,就發明了毛皮鞋子。鞋子發展到現在,就形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各種樣式功能的鞋子隨處可見。

漢代布錦鞋慢慢流行起來,鞋底鞋幫分明,鞋尖上翹,魏晉時期的布錦鞋開始出現花紋,更具觀賞性。

鞋在古人特別是古代女性心目中,一直與性、婚姻聯結在一起。現今被視為“中國鞋”的綉花鞋,在古代常被作為一種定情、吉祥之物來使用,在唐宋時已成風俗。

綉花鞋又叫“綉鞋”、“扎花鞋”,在晉南一帶又稱作“晉國鞋”。綉花鞋的出現傳說與晉獻公有關,他在完成晉國霸業後,要求宮妃在鞋面上都綉上石榴花、桃花等10種花果圖案。同時還規定晉國女子出嫁時要穿上綉了花的鞋,“綉花鞋”從此流行,成為古代中國女性的保留鞋款。

實際上,綉花鞋並非漢族獨有,在少數民族中也是傳情之物。如毛南族的女孩與男孩子定情“坐夜”時,會贈對方“欖子鞋”;仫佬族姑娘在“走坡”時,則會暗測情郎腳的大小,做雙綉花鞋,下次會面時作為定情物送給他。

⑺ 鞋業界的發展歷史

http://www.shoes.net.cn/News/List/143_8.html

⑻ 鞋子的發展歷史

鞋子是大家生活中的必需品,自古以來,鞋有履、靴、屐、鞳等稱謂。鞋發展到今天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中國不僅是文明大國,鞋服等也有這源遠流長的文化!
上古時期的人類是沒有鞋子的,長期赤腳,腳底長出厚厚的繭子,痛覺自然沒有那麼敏感,後來隨著人類遷徙,生存環境改變,加上經常外出狩獵,腳部難免會有磕磕碰碰。聰明的古人為了保護雙腳,學會用動物的皮毛和植物根莖裹腳,既堅韌耐磨又可以禦寒保暖。
到了奴隸社會,草鞋慢慢流行起來。草鞋又被稱為「不借」鞋,因為草遍地都是,家家戶戶都可以采來編織,人人都有,用不著向別人去借,因此得名。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革,獸皮加工處理後做成革靴,長靴高到腳踝以上,不僅保暖性強,而且便於行走,騎馬也很方便,成為軍用鞋的最佳選擇。
漢代布錦鞋慢慢流行起來,鞋底鞋幫分明,鞋尖上翹,魏晉時期的布錦鞋開始出現花紋,更具觀賞性。
魏晉時期木屐開始流行,木屐輕巧方便,無論是在家還是外出都可以穿,最原始的木屐是有五個洞,方便穿繩,後來謝玄發明了一種木屐有活動的齒輪,可以拆卸,無論是爬山還是走泥地都很方便,這種鞋後被稱為「謝公屐」。
隋唐時期出現了麻鞋,用粗麻繩編製鞋底,可以編織成各種形狀,通風耐磨,屬於涼鞋的一種。
宋遼時期皮鞋流行起來,女真族等入侵中原,所以鞋服都滲透著游牧民族草原文化,鞋頭高蹺,鞋底扁平,不少女性穿起來還有增高的作用,顯得更加苗條。
明清時期靴子普及,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的關系,普通老百姓是不可以穿靴子的,奴隸和平民百姓多穿草鞋和麻線鞋,再稍微大點的官吏可以穿布錦鞋,而靴子則是官家獨有的標志!
清朝的鞋子可以說是變化無窮,鞋子有了薄底厚底和四季之分,夏用鍛錦冬用建絨,鞋面也有精美的圖案裝飾。男子穿的鞋比較單調,主要以黑藍青等暗色為主,女子的鞋就比較精美了,有的鞋底使用木頭製作從一寸到五寸高度不等,有點像現在的高跟鞋,很多富家小姐還會在鞋子上鑲上寶石,氣質瞬間提了一個等級。
漢人近千年一直有纏足的習慣,以腳小為美,南唐時期,李後主令宮女纏足成弓狀在蓮花台上跳舞,所以稱之為「三寸金蓮」,後來延續的民間,婦女為了所謂的「美」,不惜代價,忍著疼痛掰折自己的腳骨,由於手段殘忍一直被稱為「陋習」。
後來滿族入關後,接受不了纏足的習俗,滿族女人又喜歡穿旗袍,行走不方便。於是就在鞋底加了一層高底,猶如花瓶一般,所以就叫「花瓶底鞋」又稱為「馬蹄鞋」。這種鞋走起路來會發出咯噔咯噔的響聲,蛇蟲聞聲便會躲開,所以又稱為「驅蟲鞋」。厚厚的鞋底使女子身高大增,鞋子的造型使穿鞋者走路幅度大增,走起路來婀娜多姿,甚是美妙!

⑼ 鞋子的發展歷程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成語,出自春秋末老聃所著《老子》六十一章。一直沿用至今,用來比喻大的事情要從第一步做起,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漸積累的。人要走路,必須要穿鞋。鞋是人們為了保護腳部免受帶棱帶刺的硬物傷害、便於行走和禦寒防凍而穿用的兼有裝飾功能、衛生功能的足裝,這是不言而喻的。鞋子雖然只佔人們服飾的很小部分,而且處於不受人注目的「最下層」,但其作用非同小可。由此可見,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何等的重要!
鞋的歷史源遠流長
鞋起源於何時?又是由誰發明的呢?現在無從考證,但歷史表明,我國不僅是服裝文明古國,也是製造鞋的文明古國。大約在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在用骨針縫制獸皮衣服時,也縫制獸皮鞋子,用以護腳,追尋措物。鞋,是履、靴、鞋、屐的統稱,古時稱鞜(音榻)、靸(音灑)或履,也有稱為履(屨)、屩、屐、鞮(音低)。履、屨為同一物,只是穿著時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謂,漢前稱屨,多為由麻、葛等製成的單底鞋,如春秋時代編撰的《詩•魏風•葛屨》載:「糾糾葛屨」。後漢稱履,它是由麻、絲製成的鞋。屩系草鞋。據東漢劉熙所撰《釋名·釋衣服》記載:「屩,草履也……出行著之,屩屩輕便,因以為名也。」屐也是鞋子的一種,通常指木底,或有齒,或無齒;也有草制或帛制的。《釋名•釋衣服》載:「帛屐,以帛作之,如屩之。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踐泥也,屐可以踐泥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滾之,故謂之屐也。」另據《宋書·謝靈運傳》載:「靈運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後齒。」古代的「鞮」是指用獸皮做的鞋,高筒稱靴。「靴」是指高到踝骨以上的長筒靴,它是隨胡服的傳入才逐漸普及的,在漢代後才大量出現,到了唐朝才普及。《晉書•劉兆傳》:「嘗有人著靴騎驢,至兆門外。」靴的特點是保溫性強,在泥土、沼澤中行走,便於騎馬等。「鞜」也是指用獸皮做的鞋。據《漢書·揚雄傳下》載:「躬服節儉,綈衣不敝,革鞜不穿。」「靸」則是指拖鞋。《急就篇》卷二載:「靸革是昂角褐襪巾。」顏師古註:「靸謂韋履,頭深而兌,平底者也。今俗呼謂之跣之。」亦名靸鞋。三代皆以皮為之,始皇二年改用蒲制,從晉到唐多甩草制,梁武帝時曾用絲制。據陶宗儀所撰《輟耕錄》卷十八「靸鞋」載:「西浙之人,以草為履而無跟,名曰靸鞋。」此時已提出拖鞋也是鞋的一種。據考證,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人們已開始穿草鞋。在三千年前的《周易》中已有「履」字記載,並明確履就是鞋。東晉時,著名詩人謝靈運發明了「謝公屐」,屐底有齒,上山時用前齒,下山時用後齒,是理想的登山鞋。為此,唐朝大詩人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寫下了「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的著名詩句,生動地描繪了詩人登臨高聳人雲的天姥山,盡情享受「神仙世界」綺麗的樂趣。
南北朝時期,傳說有一女子做布鞋,內里用香墊子,鞋底用麻繩納成蓮花圖案。這種鞋踏在泥土上會留下美麗的蓮花圖案,時人稱這種鞋為「步步生蓮鞋」。在唐代還有人發明了適宜步行的遠游鞋。據說,大詩人李白很愛穿這種鞋,爾後,許多文人墨客爭相效仿,它的出現要比現在風靡全球的旅遊鞋早一千多年。據傳說,在古代的齊魯大地,還流行一種面上用牛皮包的鞋,名日「踢死牛」,可與現代的優良足球鞋相媲美。
至於屐,一般採用木製。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流亡國外19年,即君位後封賞隨從。其中有一個名叫介子推的臣子,他不願接受晉文公的封賞,於是隱居深山,敦請不仕。晉文公一怒之下,以焚山相脅,而介子推抱樹焚死。事後,晉文公甚為哀惜,便以此樹製成木屐以作紀念,於是木屐在民間廣為流傳。據考證,古代百姓穿木屐,一是為了涼爽,行走硬朗;二是為了防濕,尤其是潮濕陰雨的南方,常把木屐作為雨鞋穿用。在明末清初,仕女和小孩多穿紅色木屐,而男子則穿黑色木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便鞋。即使是姑娘出嫁,也要漆畫彩屐作為妝奩。
在古代,鞋、靴、屐是分得很清楚的,特別是什麼場合穿靴,什麼場合穿鞋或屐,都有嚴格的規定。在我國歷史上,有關鞋的傳說很多,如「鄭人買履」(《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至其坐,至三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削足適履」(《准南子·說林訓》:「夫所以養而害所養,譬擾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寇準背靴」以及「穿小鞋」等等,都是家喻戶曉的典故和傳說。這些富有哲理的典故和傳說給人們帶來許多啟迪和警示。由此可見,鞋不僅是人類征途上的助跑物,而且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⑽ 鞋子的變遷歷史是什麼

鞋子的歷史相當久遠。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我國出現了用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這種鞋子是人們為了農事方便而製造的,有點類似於現在的拖鞋。3000多年前的《周易》出現了「履」字,《詩經》里「糾糾葛屨,以屨霜」里的「屨」,就是一種用麻、葛編成的鞋。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鞋子這個家族變得越來越龐大,鞋的種類和款式也越來越多。縱觀鞋的發展史,人們不難發現在炎炎夏日,涼鞋、拖鞋、草鞋是人們消暑納涼的「法寶」。

悠悠古事話涼鞋

涼鞋是人工製作的最古老的一種鞋具,人類最初製作涼鞋時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棕櫚、紙莎草或野草編結並用植物纖維做成環子,套在腳趾上。第二種形式的涼鞋是從經過處理的皮革上切割下一塊,沿著邊在上面鑽孔,然後穿上一根皮帶,皮帶可像繩子一樣拉緊,把鞋子拉到位。在秘魯帕恰卡馬克的安第斯山脈的高山深谷中,曾在一座墳墓中發掘出這種最古老的涼鞋。

在埃及赫拉克勒波利斯這座「雄鷹之城」的廟宇中,發現了一張古老的有關涼鞋的圖畫,同時也是已知最早的埃及文字的例證。這是一塊有5000年歷史的雕刻石板,石板刻畫的是納莫國王的日常行為。無論國王走到哪兒,都有一個僕人跟著他,手裡捧著國王的一雙花哨的涼鞋。這雙涼鞋也許代表著納莫國王的權力。

後來,埃及人發展了象形文字,在有關的記載中出現了「涼鞋」的象形字,形如一個橢圓加上兩條鞋帶。埃及國王圖坦卡蒙去世時,在隨葬物中,有距今已3000多年的精美涼鞋。其中一雙尖形尖頭涼鞋用鑲金製作,另

一雙則以紙莎草做成,腳踝處有皮扣帶,繪有一幅想像豐富的尼羅河風景圖案。

翻開歷史看拖鞋

最初的拖鞋以木製的居多,木製拖鞋也稱為「木屐」、「趿拉板兒」或「呱噠板兒」。「呱噠板兒」一般以質地堅硬的木板做成,多用帆布帶、革帶或塑料帶做腳襻。「呱噠板兒」最早盛行於我國南北朝時期,謝靈運曾經對其進行過改造,故也稱「謝公屐」。有句唐詩「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說的就是這種木屐。《紅樓夢》里的多情公子賈寶玉經常穿的也是這種木質拖鞋。

20世紀50年代,第一雙塑料拖鞋在法國問世,是拖鞋史上的一次革命。我國則在1960年生產出塑料拖鞋。時至今日,塑料泡沫已成為製造拖鞋的主要材料。泡沫拖鞋廉價而且耐用,讓拖鞋更加「平易近人」。

近年來,在崇尚自然和環保風氣推動下,以皮、木、竹、麥稈等天然材料製造的拖鞋,開始在我國大行其道。眼下的拖鞋更以涼爽、保健、安全、時髦為特點,涌現出空調拖鞋、沐浴拖鞋、沙灘拖鞋、保健拖鞋、時裝拖鞋、居室拖鞋等品類。

張果老發明草鞋

關於草鞋的起源,相傳古時有一窮老漢叫張果老,一年四季以砍柴為生。由於赤腳上山,雙腳經常被扎得鮮血淋淋。他日思夜想想出了一個辦法——用稻草做鞋。開始,他用一束稻草包腳,但散亂的稻草容易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後來,他把稻草搓成筷子粗細的草繩,一根根地纏在腳上,這樣雖好一些,但纏起和脫掉都費時間。此後,他又經過改進,把稻草編成有底有面的草鞋。

之後,草鞋以其固有的特色與內涵,塑造了一種特有的文化氛圍,亦樹起了一道樸素而雅緻的風景線。上至宮廷顯赫,下至莽野獵館,都能「趾蹺為服」或「草履放豪希」,成為大多數人的生活必備品。

近代,最為人們所頌揚的莫過於「紅軍鞋」,它伴隨中國工農紅軍走過了長征中的千難萬險,走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走出了中華民族的希望與未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社會的進步,草鞋作為生活必需品已經成為了歷史,但「草鞋精神」以及中華民族特有的高貴品質,正是國家發展、壯大所需要的,也是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不可缺少的。

今夏涼鞋流行風

自然花草天真脫俗。伴隨今夏在服裝上運用花草印花的風潮,涼鞋也加入「栽培」花草的行列。在鞋面、鞋幫甚至鞋底上,印花都已經不算稀奇。設計師將絲絹做成的花朵布滿鞋面,點綴其上的水鑽讓整雙鞋子大放異彩。這樣的涼鞋,最適合同色系飄逸裙裝的搭配。

淑女風范優雅迷人。淑女是永遠不會過時的扮相,含蓄嫵媚是她們的特長。今年的時尚界,五彩繽紛的蝴蝶不只飛落在服裝、首飾上,也停在了涼鞋上。為了不使鞋的造型過於誇張,寫實的蝴蝶變成了寫意的蝴蝶,鞋幫上小小的蝴蝶結足以讓人增添幾分嬌俏的小女人味。三四厘米高的酒杯跟、優雅的圓頭設計將淑女氣質一展無遺。

透明糖果色甜蜜蜜。除粉嫩色調外,透明糖果色澤也是今年涼鞋重要的趨勢。有著清新色調的透明涼鞋,不論平底、夾腳或是厚底,都帶來夏天海邊、池畔的透徹清涼,或是夏夜沁涼的微風,將雙足幻化作美麗的羽翼,隨著風的律動高飛,彌漫難掩的甜蜜氣息!

閱讀全文

與鞋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