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挺進大別山戰役有什麼歷史意義
占據了有利地形,為以後進攻打下了堅實基礎
②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重大意義是什麼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重大意義是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版權
此戰是解放戰爭的一個偉大轉折,在這一歷史轉折關頭,中共中央軍委以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組成戰略突擊隊,在各解放區軍民的策應和後面兩路大軍的配合下,採取無後方的千里躍進的進攻樣式。
直搗國民黨軍統治的大別山區,創建了大塊革命根據地,威脅其首都南京和武漢兩大重鎮,為轉入全國性的戰略進攻奠定了基礎。這一創造性的戰略決策、獨特的戰略進攻樣式和豐富的作戰經驗,給毛澤東軍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內容。
(2)挺進大別山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在後來的淮海戰役的時候,劉鄧在大別山的戰略游擊區的建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劉鄧在西線的積極運動和作戰,則無法達成對國民黨在徐州周圍集結的重兵集團的包抄任務,則只可能是華東野戰軍在徐州東北地區打一個小規模的淮海戰役。
1948年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戰軍攻佔宿縣,殲敵一個師,切斷了敵徐州與蚌埠間的聯系,完成了對徐州的戰略包圍。這是淮海戰役發展成為巨大的戰略決戰規模的關鍵。
而中原野戰軍,也就是劉鄧部在大別山地區的躍進,使得他們能夠占據一個有利的攻擊位置,從而能夠與華東野戰軍實現東西夾擊這樣大規模的戰役合圍。
③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在當時有何重要的戰略意義
攻擊國民黨防守最薄弱的地帶,
進入攻擊階段了。
全國局勢發生變化
④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時間 人物 主要經過 歷史意義
挺進大別山---1947年(民國36年)8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劉鄧大軍向國民黨統治地區大別山實施進攻的戰略性行動。
時 間
1947年(民國36年)8月
主要領導者
劉伯承、鄧小平
地 點
鄂豫晥三省交界處大別山地區
過程
經過一年的作戰,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增加到195萬。中共中央做出了人民解放軍變戰略防禦為戰略進攻的決策。
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後,國民黨軍統帥蔣介石為堵住其黃河防線的缺口,乘劉鄧所部集結在魯西南休整之機,調集8個整編師共18個旅、14萬人的兵力,分別由菏澤、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進合擊,企圖圍而殲之。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的既定方針和當面敵情,以及國民黨軍企圖利用連日大雨,黃河水位陡漲,破堤放水淹沒解放軍等情況,當機立斷,決心不要後方,直出大別山。7日晚,在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1縱隊於黃河渡口進行佯動,以及華東野戰軍5個縱隊於鄆城以東地區鉗制國民黨軍整編第5、第85師等部西進的配合下,劉、鄧率4個縱隊經巨野、定陶間先期跳出合圍圈南進。11日,越過隴海路,以第1縱隊並指揮中原獨立旅為右路,第3縱隊為左路,第2、第6縱隊掩護中共中原局、野戰軍指揮機關為中路,向大別山疾進。這時,蔣介石錯誤地認為劉伯承、鄧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竄」,即以12個旅為第1梯隊、以8個旅為第2梯隊,先後尾追劉鄧大軍;另以4個旅在許昌、漯河等地側擊,以2個整編師及1個交通警察總隊布防於柘城、鹿邑地區,企圖圍殲劉鄧大軍於黃泛區。寬20多公里的黃泛區,遍地淤泥,積水沒膝,深處及臍,荒無人煙,行軍、食宿均十分困難。17日,劉鄧大軍戰勝困難,勝利通過黃泛區。18日,又渡過沙河。20日,部隊輕裝向汝河急進。至23日,第3、第1、第2縱隊在擊退國民黨軍沿途少數阻擊部隊後,均渡過汝河,逼近淮河。當第6縱隊和中原局、野戰軍直屬隊到達汝河北岸時,經平漢路趕來截擊的國民黨軍整編第85師已佔據了汝南埠等渡口,且後有追兵3個整編師,僅距20餘公里。據此,劉伯承、鄧小平親自察看渡口,指揮部隊強渡汝河。24日夜,第6縱隊一部在炮火掩護下,渡過汝河,奪取子渡口,掩護縱隊主力及領率機關安全渡河。至27日,劉鄧大軍已全部渡過淮河,分別佔領固始、潢川等縣城,完成了挺進大別山的任務,象一把利刃插進國民黨軍的戰略縱深。此戰共殲敵8500人,其中俘敵4400人,斃傷4100人。 但是劉鄧大軍也受到了很嚴重的損失,軍隊傷亡過半,並且失掉了所有的重武器.
意義
點評:此戰,是解放戰爭的一個偉大轉折,在這一歷史轉折關頭,中共中央軍委以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組成戰略突擊隊,在各解放區軍民的策應和後面兩路大軍的配合下,採取無後方的千里躍進的進攻樣式,直搗國民黨軍統治的大別山區,創建了大塊革命根據地,威脅其首都南京和武漢兩大重鎮,為轉入全國性的戰略進攻奠定了基礎。這一創造性的戰略決策、獨特的戰略進攻樣式和豐富的作戰經驗,給毛澤東軍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內容。
⑤ 「挺進大別山」歷史意義
劉鄧大軍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強渡黃河取勝後,劉鄧挺進大別山盤活了中原一盤棋,把戰場從解放區引向蔣管區,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 1947年8月7日,劉鄧大軍揮師東進,開始了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壯舉。大別山雄峙於鄂、豫、皖3省交界處,是敵人戰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區。劉鄧野戰軍兵分3路,先敵越過隴海路,以連續急行軍向大別山挺進。蔣介石錯誤判斷人民解放軍是北渡不成而被迫「南竄」,遂以20個旅分路尾追,另以4個旅在平漢路側擊,企圖殲滅解放軍於黃泛區。那裡遍地淤泥,沒有道路,劉鄧野戰軍冒著敵人飛機的轟炸頑強奮進,於8月17日越過寬達30多里的黃泛區。接著,又渡過渦河、沙河、洪河,甩掉國民黨軍的尾追。敵人恍然大悟,急令1個整編師和1個旅沿平漢路南下,到汝河布防,企圖阻攔劉鄧野戰軍。劉鄧野戰軍炸毀埋藏了重裝備繼續前進,23日下午,中路先頭部隊在敵人狂轟掃射下,於汝河上架起浮橋。當夜,主力開始渡河,並突破敵人河防陣地,掩護中原局和野戰軍指揮部,勝利地闖過了險關。8月28日,解放軍全部渡過淮河,進入大別山區,立即組織部隊實施戰略展開。此時,國民黨軍20多個旅已先後渡過淮河,擺出與解放軍決戰的架勢。劉鄧野戰軍採取避強擊弱的戰法,集中一部兵力,於9月間連續出擊商城、光山地區守軍,將國民黨軍機動兵力大部吸引到大別山北麓,保障了進入豫東南、皖西、鄂皖、鄂東地區部隊的迅速展開和建黨、建政工作的進行。至9月30日,先後解放縣城24座,並在17個縣建立了民主政權,依託山區安置了後方,勝利完成了大別山區的戰略展開,開辟了大別山根據地。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⑥ 挺進大別山的歷史意義
採取無後方的千里躍進的進攻樣式,直搗國民黨軍統治的大別山區,威脅南京和武漢,為轉入全國性的戰略進攻奠定了基礎.這一創造性的戰略決策、獨特的戰略進攻樣式和豐富的作戰經驗,給毛軍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內容
⑦ 劉鄧挺進大別山的主要意義是什麼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重大意義是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此戰內是解放戰爭的一個容偉大轉折,在這一歷史轉折關頭,中共中央軍委以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組成戰略突擊隊,在各解放區軍民的策應和後面兩路大軍的配合下,採取無後方的千里躍進的進攻樣式。
直搗國民黨軍統治的大別山區,創建了大塊革命根據地,威脅其首都南京和武漢兩大重鎮,為轉入全國性的戰略進攻奠定了基礎。這一創造性的戰略決策、獨特的戰略進攻樣式和豐富的作戰經驗,給毛澤東軍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內容。
歷史背景
1947年3月,國民黨軍胡宗南部進占延安,毛澤東率領中央機關輾轉陝北的大山之中。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採取「蘑菇戰術」,利用陝北的險要地勢和群眾基礎,與20餘萬敵軍周旋,「將敵磨得筋疲力盡」,然後徐圖消滅之。
在與敵打「蘑菇戰」的同時,毛澤東已開始思考如何打破敵人的重點進攻、轉入戰略進攻的問題。戰略進攻的主要方向,定在中原地區。中原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又是蔣介石國民黨統治的腹心地區。中原地跨蘇、皖、豫、鄂、陝五省,北枕黃河,南臨長江,東起運河,西迄漢水。
我軍經略中原,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就可南扼長江,東攝南京,西逼武漢,直接威脅蔣介石南京政權,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
⑧ 解放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的歷史意義
一是解放戰爭的轉折點。「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是解放戰爭的一個回偉大轉折,答在這一歷史轉折關頭,中共中央軍委以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組成戰略突擊隊,在各解放區軍民的策應和後面兩路大軍的配合下,採取無後方的千里躍進的進攻樣式,直搗國民黨軍統治的大別山區,威脅南京和武漢,為轉入全國性的戰略進攻奠定了基礎。這一創造性的戰略決策、獨特的戰略進攻樣式和豐富的作戰經驗,給毛澤東軍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內容。可以這么說,毛澤東親自擬寫的那份標有三個「A」字的電報,加速例如國民黨政權的覆亡,加快了新中國的誕生。 二是奠定了鄧小平在中國現代史上的地位。盡管一代偉人鄧小平在此之前做過大量的革命工作,但是真正確立其在中國現代史上歷史地位的,首推和劉伯承共同率軍挺進大別山的歷史壯舉。 三是奠定了大別山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以後,大別山就成為中國人民心目中的一座名山,目前大別山已經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為「中國十大紅色旅遊基地」之一。
⑨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背景及戰略意義。
一、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背景:
早在全面內戰爆發前夕,毛澤東和中共中央軍委即從爭取有利的戰略地位著眼,制定了外線作戰方針。出擊中原、進軍大別山即是這一部署的重要內容之一。
此戰,是解放戰爭的一個偉大轉折,在這一歷史轉折關頭,中共中央軍委以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組成戰略突擊隊,在各解放區軍民的策應和後面兩路大軍的配合下,
採取無後方的千里躍進的進攻樣式,直搗國民黨軍統治的大別山區,創建了大塊革命根據地,威脅其首都南京和武漢兩大重鎮,為轉入全國性的戰略進攻奠定了基礎。
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戰略意義: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國民黨依仗軍事優勢,對解放區實行全面進攻,我軍奮起自衛,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粉碎敵軍企圖。
國民黨軍隊被迫改全面進攻為對山東和陝北解放區的「重點進攻」。根據戰爭形勢發展,劉鄧大軍遵照「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在外線大量殲敵」的指示,打破國民黨軍圍追堵截,從黃河岸邊躍進至大別山,把戰爭從解放區引到國民黨統治區。
這是人民軍隊發展壯大史上的一個創舉,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9)挺進大別山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原因:
1947年3月,蔣介石對解放區實行重點進攻以代替內戰初起時的全面進攻。其中心戰略是集中優勢兵力,重拳出擊,雙管齊下,進攻陝北、山東兩大解放區。
5月4日,西北野戰軍取得蟠龍大捷,給陝北及全國戰局以極大的震動。就在這一天,毛澤東在陝北王家灣發出致劉鄧、陳謝、陳粟並彭習電,提出准備派遣劉鄧大軍南渡黃河的戰略構想,這實際上是挺進大別山的最早預案。
電報是這樣寫的:「(劉鄧軍)經冀魯豫出中原,以豫皖蘇邊區及冀魯豫邊區為根據地,以長江以北,黃河以南,潼關、南陽之線以東,津浦路以西為機動地區,或打鄭漢,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別山,均可因時制宜,往來機動,並與陳粟密切配合行動;
凡有共同作戰之處陳粟軍受劉鄧指揮。」5月8日,毛澤東致電劉鄧,指出:劉鄧軍6月10日前渡河,向冀魯豫區與豫皖蘇區之敵進擊,第二步向中原進擊。5月9日,毛澤東再次致電劉鄧,發出「全黨全軍首先要面向蔣管區,把戰爭引向更遠的敵後」的號令。
由此可見,毛澤東的戰略意圖非常明確,就是要求劉鄧大軍盡早結束內線作戰,渡過黃河,挺進中原,以調動陝北、山東敵人回援,徹底粉碎敵人的重點進攻,將戰爭由解放區引向國民黨統治區,使全國各地戰場轉入戰略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