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延安發展歷史

延安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7 00:35:45

1. 延安市的歷史資料

延安古稱延州,歷來是陝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城區處於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匯之處的位置,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塞上咽喉」、「軍事重鎮」之稱,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延安之名,始出於隋。1937年,中共中央進駐,同年設延安市,為陝甘寧邊區政府所在地。1949年,改稱縣,1972年,再設市至今,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市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天然次生林163萬畝,木材蓄積量308萬立方米;以甘草、五加皮、寄生、牛蒡子、柴胡為主的中葯材近200種;有豹、狼、石雞、杜鵑等獸類、鳥類100餘種;而且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適生作物品種多,具有發展種植業、畜牧業、林果業的良好條件。除小麥、玉米、穀子、蕎麥、黃豆、綠豆、紅豆等糧食作物外,還盛產烤煙、蔬菜、花生、瓜類、薯類等經濟作物。

地處黃河中游的延安,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相傳人類始祖黃帝曾居住在這一帶,「三黃一聖」(黃帝陵廟、黃河壺口瀑布、黃土風情文化、革命聖地)享譽中外,為擴大對外開放和交流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全市有歷史文物保護景點848處,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個,石窟寺14處,有建於唐代的寶塔山等12處古建築,有革命舊址6處。目前可供游覽的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7處,年接待中外遊客70萬人次。近年來,大力開發旅遊業,恢復了摘星樓、烽火台、摩崖石刻等50多處景點,「天然公園」萬花山新增200畝牡丹,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萬花山「四山」森林覆蓋率達55.4%,被國家林業部批准建設國家級森林公園。

2. 黨中央在延安13年的詳細歷史

黨中央在延安13年(1935年10月——1948年3月)的詳細歷史如下:

一、中共中央長徵到陝北(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到達吳旗鎮——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進駐延安)

1、抵達陝北

1935年9月,紅二十五軍由鄂豫陝蘇區先期長徵到達陝北,與紅二十六軍、二十七軍會師。1935年10月19日到達吳旗鎮,進入了西北根據地。毛主席用湖南一句土語:「不是這塊地方,我們下不了地」,來形容西北根據地的重大政治意義。

11月初,中共中央率中央紅軍在甘泉縣同紅十五軍團會師。11月20日至24日,在毛澤東等人的指揮下,中央紅軍和西北紅軍進行了直羅鎮戰役,殲滅國民黨軍隊一個師又一個團。

2、召開瓦窯堡會議,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策略

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草擬了《八一宣言》,10月1日正式發表在法國出版的《救國報》上,傳到國內後,在社會各階層中引起強烈反響,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

193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機關到達陝甘根據地的中心瓦窯堡(今子長縣城),13日,中共中央發布了《為日本帝國主義並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提出中國共產黨願同「一切抗日反蔣的中國人民與武裝隊伍」聯合起來。

瓦窯堡會議是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召開的第一個極為重要的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和發展。

3、推動西北抗日大聯合的實現

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在西北大會師,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大事件。

在領導紅軍進行東征和西征,迎接紅二、四方面軍的同時,黨中央大力開展了對張學良、楊虎城的統一戰線工作。

二、延安歲月(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進駐延安——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撤離延安、開始轉戰陝北)

1、做好充分准備,迎接全面抗戰的到來

西安事變發生幾天後,駐延安的東北軍向西安一帶集中。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由紅軍接管延安。中共中央機關隨即於1937年1月13日由保安遷到延安。從此,延安成為指導中國革命的中心,照耀中華民族前程的燈塔。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者以製造盧溝橋事變為起點,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處於最危急的時刻。

2、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爭取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縣馮家村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即洛川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央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指出:七月七日盧溝橋抗戰,已經成了中國全國性抗戰的起點。中國政治形勢從此開始了一個新階段,這就是實行抗戰的階段。

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團結和進步的方針,克服敵後抗戰最嚴重的困難。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各抗日根據地的政治指導中心、抗戰大本營和戰略總後方。

3、爭取和平民主,准備自衛戰爭,並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撤離延安、開始轉戰陝北)

三、轉戰陝北(1947年3月18日撤離延安——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渡過黃河、前往華北)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軍隊以延安為目標發起了攻擊。18日,毛澤東、周恩來等帶領紅軍乘車東駛,踏上了轉戰陝北的征程。

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東渡黃河,前往華北。4月22日,延安又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2)延安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延安十三年的發展

中央、毛主席在陝北一連13個春秋。延安是總後方、是司令部。由於他們的英明領導,我黨我軍在各個主要方面,均取得迅速發展。到解放戰爭開始的1946年7月,有如下大的發展:

一、從陝甘寧一個根據地,發展了18個,成為19個根據地。

二、南方各個根據地的紅軍,相繼陸續到達陝北,他們和西北紅軍共計也只是四五萬人馬的武裝力量,發展到了120萬小米加步槍式的人民軍隊。

三、共產黨員隊伍,由於王明「左」傾路線的危害,把白區黨也搞光了。當時地方黨員和紅軍黨員,共計4萬左右,到七大時,已經發展到121萬。

四、解放區的人口,由陝甘寧原有的150萬人,發展到1億人。

五、解放區由原陝甘寧根據地僅有的13萬平方公里,發展到100萬平方公里。

以上五個數字,可以說明這是我們建黨以來,凝聚起最大的基本力量,是中國革命最光榮最得力的時期。

3. 延安的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
考古發現,距今約3萬年左右,延安已有晚期智人「黃龍人」生息。約在前13世紀,延安屬獨立的方國鬼方之域。商帝武丁曾發動大規模的討伐鬼方的戰爭。《周易·既濟》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這是迄今所知延安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春秋時,延安是白狄部族所居住的地方,這是一個游牧兼狩獵的少數部族。晉公子重耳曾流亡白狄12年,即居住於延安一帶。
戰國,延安大部屬魏國。《史記·秦本紀》載:「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秦惠文王七年(前300年),秦帥公孫衍敗魏軍於雕陰(今陝西省甘泉縣寺溝河),斬首8萬余,俘魏將龍賈;秦惠文王八年,魏納河西地予秦;十年,魏納上郡15縣(今陝北宜川、延安一帶)予秦。延安始屬秦。
秦、漢時期
秦漢時,延安屬上郡(郡治膚施,今榆林市南)。秦昭王時期,秦在延安一帶置高奴縣,縣治在今延安城東尹家溝。這是延安築城之始,其城垣至今猶存。秦統一六國後,大將蒙恬統兵30萬北擊匈奴,後又監修長城和秦直道。漢武帝時曾大量移民和屯戍,使陝北等地農業經濟空前發展,被譽為「新秦中」(意為富庶如關中)。漢虞詡《奏復三郡疏》有「水草豐美,上宜產牧,牛馬銜尾,群羊塞道」的描述。
三國、魏、晉、南北朝
三國,延安為羌胡所據。
東晉義熙三年(407),匈奴鐵弗部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其在延安城東修築豐林城(今寶塔區李家渠鎮周家灣村)。宋代沈括曾考察該城,謂之堅密如石,城不甚厚,但馬面極長且密,利於戰守,贊嘆「赫連之城,深為可法也」。
西魏,設東夏州,領遍城郡、朔方郡、定陽郡、上郡;設北華州,領中部郡、敷城郡。
延州和延安之名始見於《隋書》。《地理志》雲:「延安郡,後魏置東夏州,西魏改為延州,置總管府。開皇中,府廢統縣十一,戶五萬三千九百三十九。大業三年,在膚施置延安郡。豐林後置魏,曰廣武及遍城郡,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為豐林。大業初,又並沃野縣入焉。魏平後魏置,並立朔方郡,後周廢郡,並朔方、和政二縣入焉。金、明有治官,有清水、臨真,有西魏神木郡、真川縣,後周廢郡,大業初真川入焉。延川西魏置,曰文安及置文安郡,開皇初,郡廢,改縣為延川。延安西魏置,又置義鄉縣,大業中,廢義鄉入焉。因城後魏置,後周廢,尋又置義川。西魏置汾州、義川郡,後改州為丹州;後周改縣為丹陽。開皇初,郡廢,改縣曰義川,又廢樂川郡入;大業初,州廢,又拔雲岩縣入焉。汾川舊曰安平,後周改曰汾川。大業初,廢門山縣入焉。咸寧舊曰永寧,西魏改為太平,開皇中改為咸寧。」另記載,大業二年,延安南部設富城郡,後改為上郡,統縣五(洛交、內部、三川、富城、洛川)。
唐宋時期
唐武德元年(618)改延安郡為延州總管府,領膚施、豐林、延川三縣,管南平、北武、東夏三州;改上郡為富州,領洛交、洛川、三川、伏陸、內部、富城六縣。
宋代,屬永興軍路,設延州、富州、丹州、坊州。這一時期,宋與西夏戰事頻繁,宋代名臣龐籍、范雍、韓琦、范仲淹等在此御敵。宋元祐四年(1089),升延州為延安府。
金、夏時期
金置彰武軍部管府。金、夏在保安軍(今志丹)置榷場互市。
元、明、清時期
明末陝北農民爆發大起義,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領袖縱橫延安南北。
清仍設延安府,順治年間領三州(富州、綏德州、葭州)16縣(膚施、安塞、甘泉、安定、保安、宜川、延川、延長、清澗、洛川、中部、宜君、米脂、吳堡、神木、府谷)。雍正年間,三州歸省直隸,府領8縣(膚施、安塞、甘泉、安定、保安、宜川、延川、延長)。乾隆年間,又增領定邊、靖邊二縣。同治年間,陝甘回民起義軍和西捻軍張宗禹在延安境內反清,左宗棠率湘軍入境剿撫。最後一支捻軍武裝袁大魁部在永寧山被鎮壓,捻軍運動在中國最後失敗。
清末,清政府設延長石油官廠,在延長縣鑽成中國大陸上第一口油井。
民國時期
民國2年(1913),延安屬榆林道。民國17年(1928),撤道,各縣由省直轄。民國24年(1935),9月,延安南北各縣分屬國民政府陝西省第三、第二行政督察區。1944年,陝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洛川,初領洛川、甘泉、宜川、富縣、中部、宜君6縣,後領洛川、黃陵(1944年由中部縣改稱)3縣及黃龍設治局。1948年3月~4月,人民解放軍相繼解放第三行政督察區所轄各縣。
1926年初,李象九、謝子長等創建中共宜川軍隊第一、第二特別支部;春夏,陝西省立第四中學(延安)建立中共延安特別支部。是為延安最早的中共地方組織。20世紀30年代,劉志丹、謝子長等在延安境內開展武裝斗爭,創建陝甘邊和陝北兩個革命根據地。1935年11月,稱陝甘省和陝北省。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徵到達吳起鎮。1937年9月,陝甘寧邊區成立,10月,成立延安市政府,直隸於邊區政府。1942年始置吳旗縣,屬三邊分區。同年11月,設延屬分區,1月成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延安市及延安、富縣、甘泉、志丹、安塞、子長、延川、延長、固臨10縣(市)。1948年1月,陝甘寧邊區設黃龍分區,轄洛川、黃陵、宜君、宜川、黃龍等10縣;次年2月,增轄富縣。1949年5月,撤延屬分區,設陝北行政區,衛北行政公署駐延安,轄榆林、三邊、綏德、黃龍4個分區及延安、延長、延川、子長、安塞、志丹、甘泉7個直屬縣。
新中國成立後
1950年5月,撤銷陝北行政公署,成立陝西省延安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延安、延長、安塞、志丹、吳旗、甘泉、富縣、洛川、宜川、黃陵、宜君、黃龍12縣。同年10月,改稱陝西省人民政府延安專員公署。
1955年5月,又改稱陝西省延安專員公署。1956年10月,延川、子長劃歸延安專區。1964年,鄜(fu富)縣改稱富縣。
1968年8月18日,成立延安專區革命委員會。次年9月,延安專區改稱延安地區。
1970年延安縣析置延安城區(縣級),1972年,延安城區改稱延安市。全區轄1市14縣。1975年8月,延安縣並入延安市。
1978年延安地區革命委員會撤銷,延安地區行政公署成立。
1983年9月9日國務院國函字187號批復:宜君縣劃歸銅川市。
1996年11月5日國務院國函84號批復:1.撤銷延安地區和縣級延安市,設立地級延安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寶塔區。2.延安市設立寶塔區,以原縣級延安市的行政區域為寶塔區的行政區域。3.延安市轄原延安地區的安塞縣、黃陵縣、延長縣、志丹縣、洛川縣、延川縣、甘泉縣、黃龍縣、子長縣、富縣、宜川縣、吳旗縣12個縣以及新設立的寶塔區。
2005年10月17日民政部民函278號批復;
2005年10月18日陝西省人民政府陝政函128號批復:延安市吳旗縣更名為吳起縣。

4. 延安的歷史

延安市,簡稱「延」,陝西省地級市,是天下第一陵——中華民族始祖黃帝陵寢黃帝陵所在地 ,是民族聖地、中國革命聖地。

秦漢時,延安屬上郡(郡治膚施,今榆林市南)。秦昭王時期,秦在延安一帶置高奴縣,縣治在今延安城東尹家溝。這是延安築城之始,其城垣迄今猶存。

民國二年(1913年),延安屬榆林道。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05月,撤銷陝北行政公署,成立陝西省延安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年10月,改稱陝西省人民政府延安專員公署。1996年11月0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延安地區,設立地級延安市。

(4)延安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文化

延安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人類始祖黃帝曾居住在這一帶,「三黃一聖」(黃帝陵、黃河壺口瀑布、黃土風情文化、革命聖地)享譽中外。延安更是中國革命聖地,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鬥了十三個春秋,領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風景名勝

延安市境內有歷史遺跡5808處,革命紀念地445處,珍藏文物近7萬件。有歷史文物保護景點848處,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個,石窟寺14處,建於唐代的寶塔等12處古建築,革命舊居140多處。

延安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中國第一號古墓葬——軒轅黃帝陵(5A)、寶塔山景區(4A)、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子長鍾山石窟等;在自然景觀方面有延安黃河壺口瀑布(4A)、中國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蘭故里萬花山、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乾坤灣)、延安國家森林公園、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等。

5. 延安重大歷史事件

延安重大歷史事件如下:

1、紅軍長徵到達延安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西北革命根據地。從此,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在這里戰斗和生活了13年。延安和陝甘寧邊區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領導中心、解放戰爭的總後方、萬眾矚目的革命聖地——西北革命根據地。

2、瓦窯堡會議

瓦窯堡會議是指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陝北子長縣瓦窯堡召開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劉少奇、秦邦憲、鄧發、何克全、李維漢、張浩(林育英)、楊尚昆、王稼祥、彭德懷、郭洪濤等十餘人。

3、抗日軍政大學成立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創辦的培養軍事和政治幹部的學校。

其前身是「西北抗日紅軍大學 」,1937年初改為此名。1940年11月4日抗大總校進駐河北邢台縣漿水一帶,校部就設在前南峪村。1943年起,校長徐向前,兼任中央處理委員會主任、抗大總學習委員會書記。

4、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

1937年9月6日,陝甘寧邊區政府在延安正式宣布成立, 林伯渠任主席。邊區轄23個縣及神府特區,面積12.9萬平方公里,人口200萬。陝甘寧邊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心,為奪取抗戰勝利和國家政權作出了巨大貢獻。1950年1月,陝甘寧邊區政府撤銷。

5、延安大學成立

延安大學(Yan』an University)簡稱「延大」,坐落於革命聖地延安,是毛澤東同志親自命名、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陝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是「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陝西省屬重點大學、陝西省省屬高水平大學。

6、宜川戰役

宜川戰役也叫「築子街戰役」, 1948年2月29日 宜川戰役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經過新式整軍運動後,以主力五個縱隊轉入外線作戰。解放軍從四面向敵軍發起猛攻,激戰至3月1日,將敵近3萬人全部殲滅,斃敵整編第二十九軍軍長劉戡。3月3日,攻克宜川城。使西北野戰軍由內線反攻轉入外線反攻。


參考資料:網路-宜川戰役

6. 延安歷史

延安市地處中國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南部,總面積37028平方公里,轄一區十二縣,總人口206萬人。
延安歷史悠久,文物古跡薈萃。在這塊黃土地上,有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陵寢地,這是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民族聖地。有聞名天下的黃河壺口瀑布,它雄渾壯美的風姿象徵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民族魂。1935年到1948年,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生活和戰鬥了13個春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領導和指揮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堅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偉大歷史篇章。
延安土地遼闊,資源豐富,物華天寶。全市耕地總面積484萬畝,森地面積2770萬畝,天然草場面積1800萬畝,適宜發展種植業、養殖業、林果業。延安蘋果個兒大、色艷、細脆、香甜、耐貯運、無污染,栽植面積140萬畝,年產量5億公斤,被國家列為外銷基地。延安馬鈴薯種植百萬畝,年產量7億公斤,被國家農學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命名為「中國洋芋之鄉」。地下礦產豐富,是中國石油工業的發祥地和「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1907年—)所在地,已探明地質儲量4.3億噸,現年開采加工量300萬噸。延安煤炭屬中灰(5.82—15.34%)、低硫(0.47—0.59%)、低麟(0.125%以下)、高發熱量(平均7587卡/克)的優質煤,已探明地質 儲量71億噸,現年開采量近700萬噸,遠銷東南沿海城市和東亞鄰國。延安紫砂陶土儲量5000多萬噸,品位高、易開采,是中國紫砂陶瓷的重要產地,年產陶瓷製品1600多萬件,產品行銷全國,屢獲大獎。遍布全市的歷史文化遺產景點,以窯洞為主的民居瑰寶,以鼓藝、剪紙、美術、民歌為主的民間藝術,以米酒、油饃饃等美不勝收的民間食品,構成了一道絢麗的黃土風情文化。
延安黃土風情文化藝術底蘊深厚、豐富多彩,已成為旅遊的新亮點。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黃龍獵鼓、志丹扇鼓構成延安的「五鼓」藝術,已打遍中華大地,在多次大型文體活動中屢獲大獎,其中安塞腰鼓在亞運會開幕式上,香港、澳門回歸慶典活動中,雄偉宏壯的表演打出了國威,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豪情壯志。延安剪紙、農民畫、布堆畫、毛麻綉和刺綉等民間工藝,絢麗多彩,以其獨特的魅力獲得了中外藝術大師的高度評價,許多作品被法、美等國的藝術博物館收藏,並在國內民間藝術評選中屢獲大獎,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
陝北民歌、信天游以其高亢激情的風韻深深地感染了各地民眾,在全國捲起了一股「西北風」熱潮,長久不息。洛川名俗展覽館為陝西省首家集中反映陝北民俗的展覽館,延安萬花民 俗村被稱為活的陝北窯居博物館,為陝北唯一集游、購、娛和吃、住為一體的綜合旅遊實體。延安還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舉世聞名的中國革命勝地。

7. 延安市歷史沿革

延安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夏朝時延安屬雍州之域,春秋戰版國時期,先後權屬白狄、晉、魏、秦國所有,秦漢歸上郡所轄,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後被納入前秦、後秦、大夏的版圖。隋朝始設延安郡,唐宋後為延州或延安府。延安一直是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交融地,很早就成為陝北地區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1935年10月至1947年3月,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領導全國人民奪取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培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在延安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一頁。

8. 延安簡介!

延安市,簡稱「延」,陝西省地級市,是天下第一陵——中華民族始祖黃帝陵寢黃帝陵所在地 ,是民族聖地、中國革命聖地,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延安位於陝西省北部,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中南地區,省會西安以北371千米。

北連榆林,南接關中咸陽、銅川、渭南三市,東隔黃河與山西臨汾、呂梁相望,西鄰甘肅慶陽。介於北緯35°21′-37°31′,東經107°41′-110°31′之間,東西寬256千米,南北長236千米,總面積37037平方千米,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

(8)延安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延安地形地貌

延安市位於黃河中游,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延安地貌以黃土高原、丘陵為主。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北部的白於山海拔1600-1800米,最高點在吳旗縣五穀城鄉的白於山頂,海拔1809.8米。

最低點在宜川縣集義鄉猴兒川,海拔388.8米,相對高差1421米。北部以黃土梁峁、溝壑為主,佔全區總面積72%;南部以黃土塬溝壑為主,占總面積19%;全區石質山地佔總面積9%。

西部子午嶺,南北走向,構成洛河與涇河的分水嶺,是高出黃土高原的基岩山地之一,海拔1500-1600米,主峰1687米;東部黃龍山,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海拔1500米,主峰(大嶺)海拔1788.7米。

中部勞山,呈西北——東南走向,平均海拔1400米,主峰(大墩梁)海拔1464米。黃龍山和勞山統稱為梁山山脈,形成延安地區地形的骨架。

9. 延安的歷史什

延安古稱膚施復、延州制,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人文始祖黃帝曾居住在這一帶,是天下第一陵——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陵寢:黃帝陵所在地,是民族聖地、中國革命聖地,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勝利到達吳起鎮,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和出發點,是全國革命根據地城市中舊址保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布局最為完整的城市。

延安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戰國時期屬魏國,西魏時期始名「延州」。延州得名於「延河」。因連年戰亂「清水河」植被遭到了嚴重破壞,清水河日見渾濁乾涸,人們希望自己賴以生存的母親河永遠「綿延流淌」,取名為「延河」。隋朝時期因「延安」屬於「邊陲之郡、五路襟喉」故改「延州」為「延安」,意為「邊陲久安」。

閱讀全文

與延安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