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南昌發展歷史

南昌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6 21:17:05

① 南昌的歷史文化

南昌的歷史文化:

南昌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27年,南昌八一起義,在此誕生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支獨立領導的人民軍隊,是著名的革命英雄城市,被譽為軍旗升起的地方,曾是中華民國軍事首都。

初唐四傑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稱其為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地,南唐時期南昌府稱為南都」。南昌是中國首批低碳試點城市。

曾榮獲國家創新型城市、國際花園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球十大動感都會,2006年被《新聞周刊》評選為世界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

(1)南昌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南昌之名始於西漢,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派穎侯灌嬰率兵進駐南昌,並修築南昌城,定名南昌,取南方昌盛之意。唐宋為江南西道及洪前治所,為東南有名的都會,故又稱洪都。

南昌的旅遊區包括其市區和附近的梅嶺、靖安三爪侖、樟樹等地,名勝古跡交融於優美的自然風光之中,秀麗的山水襯托出南昌這座古城的獨特風貌。

在當今如火如荼的產業大轉移、資源大重組、發展大聯合的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南昌迎來了新一輪發展契機。

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海內外廣大投資者和企業家的積極參與下,英雄城發生著日新月異的深刻變化。

南昌的投資環境日益改善,經濟發展不斷加快,市場景氣度持續上升,尤其是企業家信心指數和企業景氣指數雙雙走強,這充分表明南昌所蘊涵的巨大發展空間和投資機遇。

南昌城區現在非常繁華,位於市中心的八一廣場綠草如茵,可容納10萬人。屹立在廣場南端的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高聳入雲,成為南昌革命歷史的豐碑。

改革開放後,南昌的旅遊事業發展迅速,許多的文物 古跡修復一新,自然景觀26處人文景觀已達78處,南昌臨近周邊地區有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廬山風景名勝區。

鄱陽湖候鳥保護區、龍虎山國家風景名勝區、井岡山國家風景名勝區、三清山國家風景名勝區。形成了以南昌為中心,沿京九鐵路風景帶為重點,輻射江西全省的旅遊、觀光體系。

② 南昌在歷史上有過哪些輝煌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恐怕是詩人王勃留在南昌地界上最出名,也最美的一句詩了。
初唐時,探親路過南昌的王勃,正趕上當時洪州都督閻伯嶼剛重修完滕王閣,大宴賓客。席間王勃寫下了這《滕王閣序》。它成了流傳千古的駢文名篇,也讓南昌的滕王閣名聲在外。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傳說中開頭這幾句被閻伯嶼評價得「無非是些舊事罷了」,卻還是精煉總結了南昌所在的地理位置。夾在兩大地理文化區之間,東連吳越,西通荊楚。
在這個中國經濟政治中心南移的過程中,整個長江中下游都跟著在中國東部的版圖上崛起。江西是串在這條長江線上一條溝通東西、南北的通道。東西走向的淥水與瀏陽河、湘江相連,最西可走到雲貴。南北走向的贛江往南直達廣州,最北連通長江。
長江,連著富庶的江浙。而南昌剛好被那條贛江穿城而過,憑著這個相對位置它短暫地輝煌過。
唐朝之後是混亂的五代十國,南唐成了各方割據勢力中一支重要的割據政權。所轄范圍包括江西全境,東至蘇、皖、閩大部分及湘鄂部分地區。在南唐 39 年的壽命里,南昌做了它 3 個月的國都。
決定把都城從金陵(南京)遷往洪州(南昌)的是它的第二代帝王,李璟。由於南唐在跟後周之間的戰爭中連連失敗,它不得不將長江以北十四州割給後周,俯首稱臣。這不僅消耗了南唐國力,也讓金陵作為都城的弊端露了出來。
僅與敵國只有一江之隔的金陵無論怎麼防禦都很難抵禦外敵的入侵。於是李璟決定把都城遷往地處南唐腹地的南昌。它四周不僅有天然的屏障,而且由於地處鄱陽湖平原,這里也是糧產地。它能為滿足作為都城所需要的後勤和防務的需求。
作為國都的南昌沒有興旺太久。因為跟金陵差距太大,積郁的李璟暴斃,他的兒子李煜最後還是把都城遷回了金陵。隨著南唐的覆滅,南昌在歷史中閃出的那點光芒也被埋沒在時光里了。
直到現代,南昌起義那聲著名的「第一槍」,讓現代中國人隱約還記得起這座城。
孫中山死後的國民政府內部分裂成「容共」和「清共」兩股勢力。國民黨內部也成了武漢的汪精衛和南京的蔣介石兩家。
1927 年分裂成兩派的國民政府都開始了清共,留在這兩股勢力中的左派軍人在夾縫中掙扎,南昌成了夾在寧漢之間的空隙。起義的「第一聲」槍響過後,面對國民黨的封鎖,中共很快又從南昌撤走了。
因為這段歷史,南昌有了「英雄城」的名字。
對於南京、上海來說,南昌是後方。
它不像前兩座城市那樣頂在中國的東方,接受著外來的新鮮文化和信息。但順著長江而上,它也是一座很容易到達的城市。如今已經很難數清楚到底有多少文人墨客從這里走過。

③ 南昌這個城市的歷史

歷史沿革

六千多年前,南昌就建有若干個原始居民點。至三千年前,南起青雲譜北至艾溪湖,形成了古代南昌居民的聚集區。

④ 南昌的歷史有人知道嗎

南昌是江西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西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中心,全國35個特大城市之一。南昌風景秀麗,名勝古跡眾多,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稱。南昌市內江河縱橫,湖泊星羅棋布,市區錯落著東湖、西湖、南湖、北湖四個人工湖,象四面明鏡鑲嵌在市中心,構成了美麗的城市風光。
南昌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現已發掘舊石器時代以來的古文化遺址近60處之多,最早有關南昌的文字記載見之於《禹貢》。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派穎侯灌嬰率兵進駐南昌,並修築南昌城,俗稱灌嬰城,取"唱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並為豫章治郡,隋初為洪州治。唐、宋為江南西道及洪州治所,為東南有名的都會,故又稱"洪都"。元、明、清歷代皆為江西省治。歷代冠蓋雲集,車馬如流,人文薈萃,商賈絡繹,樓台相望。「八一南昌起義 」,使她成 為「軍旗升起的地方」,以「英雄城」馳名天下。一九八六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一九九二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內地八大重點開放城市之一。

南昌古老的名勝交融於奇妙的自然風光之中,秀麗的山水裝點著江南文化古城的獨特風貌,自然資源豐富,經濟建設、城建、交通、科教發展迅速,處處舊貌換新顏。改革開放後,南昌旅遊業發展迅猛,許多古跡文物修復一新,江南名樓滕王閣又重建屹立於贛江之濱,給古城增添了無窮魅力。近年來,梅嶺、青山湖風景區等旅遊場所相繼開發,南昌成為中外旅遊者參觀、學習、游覽的熱點城市。

⑤ 南昌的歷史

南昌,簡稱洪,又稱洪城、英雄城[1] ,是江西省省會,江西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內中心,長容江中游城市群重要城市,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核心城市,中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現代製造業基地。
南昌地處江西省中部偏北,贛江、撫河下游,瀕臨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西南岸,自古就有「粵戶閩庭,吳頭楚尾」之稱。[2]
南昌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著兩千兩百多年的建城史,因南方繁榮昌盛而得名,一直都是府、州、省、道治所,1927年八一起義,在此里誕生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支獨立領導的人民軍隊,是著名的革命英雄城市。被譽為軍旗升起的地方。
南昌是中國首批低碳試點城市,曾榮獲國家創新型城市、國際花園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球十大動感都會,2006年被《新聞周刊》評選為世界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3]

⑥ 南昌近代變遷史 一千五百字左右

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傳統社會經歷了「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時期,不僅國家的政治體制與意識形態發生了急劇的變革,地方社會的權力體系與精英階層也經歷了重組過程。晚清至民國時期南昌的社會變遷,集中表現為士紳的轉型、市場網路的重組、新式教育的發展、地方政治派系的形成與社會文化傳統的更新。從歷時性的角度看,圍繞地方精英與社會權勢轉移,這些演變趨勢互為因果,交替發展,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紳商主導社會變革

晚清時期,中國的軍事制度發生了變化。團練的大量出現,標志著地方軍事化的形成,使南昌社會經歷了一個重組的過程。圍繞著團練的組建,南昌的士紳階層和家族組織進行了全面整合,達到了維護地方利益的目的。在此過程中,一些士紳和家族藉助軍功這一權力資源,成功地由地方權力體系的邊緣進踞到中心。大量通過軍功和捐納步入士紳階層的群體的出現,導致士紳的構成由單一向多元轉變。

同光時期,中央政府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此背景下,南昌社會也開始了戰後地方秩序的重建工作。由於地方政府職能的不斷削弱,無論是在社會秩序,還是在文化秩序方面,地方政府都退居到幕後,新興士紳階層成為重建的主導力量。不論是諸如劉於潯、吳坤修這樣的高級士紳,還是通過軍功或捐納進入地方權力體系的低級士紳,他們都將此作為鞏固甚至擴大自身所得權力的最佳時機。為此,他們對慈善事業、教育體系和神廟祭祀系統等地方事務建設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儼然成為儒家文化和道德秩序的維護者,迅速完成了由來源於軍事化的權力向文化權力的轉變,為自身控制廣大基層社會編織了一個龐大的權力網路,達到了維持和增強自身在地方權力格局中優勢地位的目的。

尤為重要的是,由於這些新興士紳階層在重建地方秩序的過程中,並未重新創造一套文化體系,而是遵循傳統的儒家道德和價值體系,故而他們不僅對地方社會原有的文化傳統有著極大的認同,且加以充分利用,這就導致南昌的傳統文化資源得到延續和強化。正因為這些地方文化傳統與士紳階層、家族組織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所以它們方能在隨後的現代國家政權建設中得以更新。

晚清南昌地區不僅「捲入」到地方軍事化的浪潮,且其在國內外市場體系中的位置亦發生了新的變化。在以廣州為對外貿易據點的一口通商時代,由於江西地處南北交通樞紐,故其在國內外市場網路中占據相當重要的位置。但是,由於此時流經江西的商品大多為過境貿易,因而盡管在江西境內形成了吳城—樟樹—贛州這一商業貿易通道,但南昌則處於這一商業網路的邊緣地帶。九江開埠後,以九江—南昌為主幹的市場網路,逐漸取代由吳城—樟樹—贛州商業路線組成的傳統過境貿易體系,南昌進入長江中下游沿岸城市以及上海的市場網路中,其與世界市場的聯系也更趨密切。隨著南昌成為區域市場的中心,越來越多省內外的商人進入南昌市場中,導致南昌的商人和商業組織的地域性和行業性更為多元。在此過程中,許多有著科名之人轉向商業領域,加之大量的商人通過捐輸等途徑進入士紳階層,商紳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進而互為一體。

至清末時期,在現代國家政權建設的背景下,各種鼓勵和保護商人的制度不斷出現,南昌的商業及其組織開始轉型,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商人和商會等新式社團。而地方自治、新式教育等一系列制度創新,又為紳商全面介入地方政治生活提供了新的舞台,商人與商會組織成為社會變革的主導力量之一。他們既創辦新式學校,又參與諮議局等現代政治機構的籌建,對地方政局產生了深刻影響。

士紳成為政治中堅

清末新政時期,由於廢除了科舉制度,士紳階層失去了傳統的政治優勢,一度趨於分化與解體。但與此同時,清政府推行的發展實業、新式教育及地方自治等改革措施,又為士紳階層提供了新的歷史契機。這一時期,江西地方政府為了推行新政,設立了一批新的行政機構,地方社會也相應成立了商會、自治會、諮議局等新式社團和自治機構。南昌士紳藉助於這些新式社團和自治機構,廣泛參與各種地方事務,在角逐地方權力的過程中實現了轉型與重組。新式社團和地方自治機構的出現,分享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權力,促成了地方社會的自治化進程。

從清末至民國初期,南昌士紳積極創辦新式學校,逐漸成為地方教育行政的主導力量。由於士紳階層競相追求新學歷和從事新式教育,造就了大批以新學為依歸的新型士紳,導致了士紳構成的轉型,尤其是形成了留學生這一特殊的知識群體。然而,無論是接受新式教育的知識群體,還是傳統科名的擁有者,他們在地方社會中的地位及作用並無根本區別。民國初期,南昌士紳既擁有傳統的社會文化資源,又獲得新學這一新型文化資本;既控制各種地方事務,又介入各級地方行政,對地方政局實現了全面控制。

民國初期的議會制度,為士紳階層提供了新的政治舞台。由於議會脫胎於清末的諮議局,因而既吸納了留學生之類的新士紳,又包容了清官僚之類的舊士紳,這就必然導致地方政治派系之爭。此後,隨著現代政黨的發展,議員們先後分化為國民黨與進步黨、合群社與讜言社,使政治派系之爭日益形式化。這一時期的南昌同鄉會等社會團體,也都捲入了議會黨派之爭,這說明議會之爭實際上導源於地方權益之爭。清末至民國初期的南潯鐵路之爭,集中反映了南昌地方政治派系的演變趨勢。

民國中後期,隨著地方自治的推行,南昌鄉村社會出現了大量以參與政治事務為目的的村落聯盟。由於這些聯盟不僅吸納了宗族組織等地方性力量,又與黨派、政治團體等外部力量糾結在一起,因此成為地方自治背景下,處理鄉村社會中各種事務的核心力量,導致地方政治結構更為復雜和多元,對現代國家與社會的互動產生了深刻影響。

族內士紳作用強化

在清末民初的「大變局」中,由家族組織、神廟系統以及慈善組織構成的社會文化傳統一度受到沖擊,家族組織成為政府著力消解的對象之一。眾多族產被用作新式教育的經費,祠堂也成為新式學堂、自治所等各種現代政治機構的辦公場所。盡管政權的現代化對南昌的家族組織產生了沖擊,但並未導致家族組織的消失。在族內士紳、商人等精英的運作下,家族組織通過加強宗族建設、擴大族際聯盟等形式,將傳統因素與現代資源有機結合,其原先在地方權力結構中的強勢地位不僅未被削弱,甚至還在一定程度上被強化。此外,在地方自治制度下,經過地方士紳的運作,慈善組織成為地方自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完成了由「傳統」向「近代」的轉化,而以西山萬壽宮為中心的神廟系統,將吸收外部資源與發展內部動員相結合,成為各種社會力量認同的權力象徵,從而達到了更新的目的。

概言之,清末民初,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士紳階層通過創辦慈善事業、重建神廟祭祀系統,繼續宣揚儒家的道德觀念,維護以傳統禮教為基礎的社會秩序。更為重要的是,在士紳階層創辦新學、推進地方自治、參與議會政治等「現代化」活動中,各種傳統社會文化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轉化,從而實現了傳統與現代因素的有機結合。

⑦ 南昌的起源

南昌位於江西省中部偏北,鄱陽湖西南,贛江下游。其方言自成一體。

南昌方言,是中國漢語七大方言之一的贛方言的代表。由於贛方言內部的復雜性,真正的南昌方言只局限在南昌市區及南昌縣管轄的地區,而不包括南昌市管轄的其他縣。那麼,作為一個區域的文化系統,南昌方言究竟是怎麼產生與形成的?經歷了怎樣的演變?它最顯著的特點是什麼?

早在遠古時代,江西地區已有比較廣泛的開發,社會經濟文化達到相當的水平。夏商之時,江西是古代苗民生活的地區,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在江西聚居,江西先後屬於吳、越、楚的管轄范圍,當時居民所使用的語言應屬古越語和楚語系統。在歷次移民浪潮的沖擊下,中原漢語與當時接近吳語、楚語的土語不斷融合,初步形成了今天內部比較復雜的贛方言。

而到了漢朝初年,南昌開始大規模建城,有記載表明,當時的豫章郡城市人口在全國列第四,大量南遷的北民,給古贛方言帶來北方話的影響,但是,移民的北方話並沒有取代它,在吸收外來語言的基礎上,當時的南昌一帶漸漸地形成了有自己特點的方言語音,即「?語」。這算得上是現代南昌方言的最深層的基礎。

到了唐代,國力強盛,經濟文化發達。這時候以南昌方言為代表的贛方言已經相當成熟了。後來,在歷史變遷與人口交融中,南昌方言得到了進一步的穩定、發展與完善,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聽到的南昌話。

南昌話的最顯著的特徵體現在語音上,一是發音時聲帶要振動的10個古全濁聲母,在南昌話里均不濁,而變成了送氣的清音。如「銅」、「洞」、「獨」、「重」等;二是南昌話詞語中輕聲字特別多,特別是三音節、四音節的詞,後面的幾個音節都讀輕聲。如「細芽子」、「壁蛇子」、「膏化里(叫花子)」等等。

方言是語音中的「活化石」,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形成。從方言溯流而上,能追尋到古老語言的源頭和蹤跡,也反映和體現了一個地域歷史、人文、地理等諸多方面的因素。

在時下的南昌,如果稍加留意就會發現,與前些年相比,說南昌話的人少了許多。在普通話進一步普及以及這種共同語的交際強勢不斷顯現的情況下,更多的人採用普通話表達,無疑是一種時代的進步。但同時又有一個擔憂擺在人們面前,那就是普通話這種共同語會不會最終取代地方方言?方言會消亡嗎?該如何保護方言文化?

現在不少家庭,從小父母就不準孩子講南昌話,說南昌話土氣。在有的學校班級,班上有一大半同學不會講南昌話,即使少部分同學會講,也不敢講,怕同學看不起。這不禁讓人感嘆,方言到底怎麼了?難道推廣普通話就要以犧牲方言為代價?

其實,不管是南昌人還是南昌外地人,對於南昌方言的感情都很復雜。不少人抵制南昌話的原因是不好聽,土氣,「沖」,因而不說。除了普通話,地方性的方言都不能用好聽來形容。有人說南昌話中的粗話不好聽,但是哪個地方的方言罵人好聽?正是因為南昌話本地人能聽懂,所以覺得難聽,外地話我們聽不懂,所以沒覺得難聽罷了!作為一個地方的文化特徵,人們不應該拒絕方言,方言和普通話應該相依相存,而不應讓普通話取代方言。

對方言消亡的擔憂大可不必。他認為,隨著社會文化經濟的發展和人與人交流的日益擴大,普通話作為一種共同語,它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推廣普通話,具有現實的意義和需求。但普通話再怎麼推廣,都不可能使方言消亡,方言將永遠存在。

方言作為一種地方變體,本身也會不斷進化發展,它只會在外來語言的影響下自我改造、完善,而永遠不會被淘汰。當然,也並不是說方言就不需保護,方言和普通話完全可以互為依存,方言不斷為普通話注入新鮮血液,普通話也不斷擴大方言的詞彙量,相互之間彼此影響,而不同的中華文化也會共生共榮。

⑧ 南昌市的歷史

距今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原始先民在南昌繁衍生息。進入新石器時代的南昌,人類活動更加頻繁,人口增加,生產得到發展。約在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奴隸制王國——夏朝,南昌當時的土著居民有「三苗」之稱,三苗為炎帝神農氏後裔,即後來的古越族。在唐、虞、夏、商、周時期,南昌地域屬古揚州之域。春秋戰國時期,南昌地域先後為吳、越、楚勢力范圍。戰國時期,南昌先民已掌握熔鐵、鑄鐵技術和使用耐火材料等先進工藝。秦代南昌地屬九江郡。秦代廣修馳道,南征北越時,修築從京師咸陽經南昌直達嶺南的馳道,溝通中國南北的聯系。 漢興,高祖劉邦在南昌地置豫章郡,郡地面積相當於今江西全境,約16萬平方公里,人口為351965人,平均每平方公里2.2人。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垓下打敗項羽之後,派大將灌嬰率兵平定江南「吳、豫章、會稽郡」。灌嬰平定豫章後,立即設官置縣,首立南昌縣為豫章郡之附郭,取吉祥之意「昌大南疆」、「南方昌盛」為縣名,從西漢至三國歸晉,前後歷500餘年,南昌一直為豫章郡治。三國時,南昌屬吳,吳主孫策、孫權等先後在豫章郡內分立廬陵、鄱陽、安成、臨川等郡。漢代以來,南昌地區經濟繁榮,水陸交通發達。東晉時,南昌既是江州州治,又是豫章郡治,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城的西北隅另築新城(即今舊城區)。隋唐時期將豫章郡改為洪州,設總管府,唐朝中後期又先後改為都督府、江南西道。唐代洪州已成為江南一大都會,尤以造船、造紙、印刷、紡織、兵器、金、銀、銅器製造較突出。洪州窯是中國青瓷的發源地,所燒制的青瓷遠銷海內外,質地優良,也是皇家貢品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六大名窯之一。 五代南唐中主李璟於交泰元年(959)升洪州為南昌府,並於宋建隆二年(961)將都城從建康遷往南昌,號「南都」,李璟死後又遷回建康。北宋時南昌仍為洪州,洪州已成為全國五大造船基地之一;城區面積達14~16平方公里,設16個城門,是歷史上南昌古城最大時期。宋徽宗時期,南昌行政區轄地2.5萬平方公里,人口561730人,每平方公里達21人。南宋孝宗將洪州改為隆興府。元代稱南昌為隆興路,後改龍興路,是江西行中書省和布Politics所。明代先後稱南昌為洪都府、南昌府。民國初年立豫章道,1926年設南昌市,古城牆因修築環城馬路於1928年拆毀。

⑨ 南昌的歷史沿革

南昌地處長江以南,水陸交通發達,形勢險要,自古有「襟三江而帶五湖」之稱。南昌先後有豫章(漢)、洪都(隋唐)等稱謂,是歷代縣治、郡府、州治所在地,向來繁榮昌盛。
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有人在此生產生活。至三千年前,北至艾溪湖,南至青雲譜,這一弧形地帶形成了古代南昌居民的聚集區。
《禹貢》屬揚州地。春秋屬吳。戰國屬楚。南昌地處吳、楚交界,吳楚相爭多在於此。《左傳》記載:昭公七年(前553年),楚令尹子盪伐吳師於豫章。
秦屬九江郡,潯陽,郡治設在壽春(今安徽壽縣)
據《漢書》記載,前202年(漢高祖5年),穎陰侯灌嬰奉命駐軍當地,修築「灌城」,次年修築城池,城址在今南昌火車站東南約4公里的黃城寺,城周長十里八十四步,稱為「灌嬰城」,開創南昌建城史。 開創了南昌的建城歷史,並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
三國時為東吳豫章郡。291年(晉元康初年),置江州(今江西九江),後移治潯陽(今江西九江)。兩晉及南朝時為豫章郡、豫章國。這一時期,伴隨著中原文化南渡,南昌城得到了很大發展,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版圖上的重要城市。
589年(隋開皇九年)罷郡置洪州,607年(大業三年)復為豫章郡。
622年(唐武德五年),平定地方割據勢力林士弘,復為洪州,設總管府。625年(武德八年),改為都督府。貞觀初屬江南道,733年(開元二十一年)屬江南西道,742年(天寶元年)改洪州為豫章郡,756年(至德元年)避唐代宗名諱,豫章郡更名為章郡,758年(乾元元年)再稱洪州。建中年間(780-783),置江南西道觀察使。865年(咸通六年),升為鎮南軍節度使。
五代十國時期,南昌的經濟與戰略地位愈加凸顯,南唐中主李璟於交泰元年(959年)升洪州為南昌府,並於961年(宋建隆二年)將都城從江寧遷往南昌,號「南都」。
975年(宋開寶八年)復名洪州,1020年(天禧四年)屬江南西路。1030年(天聖八年),江南西路的治所設在南昌。1163年(隆興元年),宋孝宗繼位前曾封建王於此地,故升隆興府。
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置隆興路,1284年(元至元二十一年)更名龍興路,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改為洪都府,次年更名南昌府。 元稱隆興路,後又改為龍興路。是含今天江西、廣東在內的江西行省治所,為全國最重要的十路之一。
1370年(明洪武三年)南昌、新建2縣同城而治,直到清末。
1914年(民國二年)為豫章道。1926年(民國二十四年)北伐(蔣中正)軍攻克南昌後開始設市。撤道,析南昌、新建縣治置南昌市,由省直轄。 南昌成為了中華民國軍事首都、民國第二首都。1939年南昌會戰失敗後日本佔領南昌,由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管轄。設立南昌、新建(西山)縣屬南昌市。(註:今天在當時南昌縣屬新建縣管轄)
1949年5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昌,南昌成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江西省直轄市、江西省人民政府所駐地。1949年6月15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南昌分區成立,轄南昌、豐城、新建、高安、清江、新淦、進賢(8月從貴溪分區劃入)、奉新、安義、靖安(9月從九江分區劃入)10縣。 1955年,南昌市設東湖、西湖、勝利、撫河4區。1958年增設青雲譜區,南昌專區南昌(駐蓮塘鎮)、新建(駐生米鎮)2縣交由南昌市領導。1961年增設郊區,南昌、新建2縣劃歸宜春專區。1971年南昌、新建(駐長堎鎮)2縣再次劃入。1980年撤銷勝利、撫河2區。1981年增設灣里區。1983年宜春地區安義縣、撫州地區進賢縣歸南昌來屬。
2002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郊區改名青山湖區,並正式掛牌。
2004年,南昌市區劃調整,桃花鎮、湖坊鎮同盟水產場劃入西湖區,塘山鎮永和村、公園村、賢湖村、永溪村、長巷村、七里村六個村劃入東湖區,湖坊鎮楞上村、太和村、熱心村劃入青雲譜區,東湖區青山路街辦潘坊等七個居委會、西湖區上海路街辦洪鋼等二十八個居委會劃入青山湖區。
2015年8月5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了南昌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同意撤銷新建縣,設立南昌市新建區,以原新建縣的行政區域為新建區的行政區域,新建區人民政府駐長堎鎮新建大道239號。調整後,南昌市轄3縣6區,其中城區由東湖、西湖、青雲譜、青山湖、新建、灣里6個區組成。 名稱由來 南昌寓「南方昌盛」、「昌大南疆」之意。南昌城名數易,別名諸多,漢稱豫章,唐稱洪州,宋稱隆興,明代定名為南昌。1926年北伐軍攻克南昌後設市。

閱讀全文

與南昌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