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紅軍長征勝利對中國革命有何歷史意義
一 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圍剿」紅軍、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二 紅軍沖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險阻,戰勝黨內分裂的危機,最後到達陝北不足三萬人。但這是經過千錘百煉保存下來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精華。它們構成了以後領導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主幹。
三 在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宣傳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廣泛的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次大規模的轉移是歷史上最盛大的武裝巡迴宣傳。紅軍經過的省份有二億多人民。在戰斗的間隙,他們每佔一個城鎮,就召開群眾大會,舉行戲劇演出,重「懲」富人,解放許多「奴隸」(其中有些參加了紅軍),宣傳「自由、平等、民主」,沒收「賣國賊」(官僚、地主、稅吏)的財產,把他們的財產分配給窮人。現在有千百萬的農民看到了紅軍,聽到了他們講話,不再感到害怕了。在漫長的艱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萬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萬的人——農民、學徒、奴隸、國民黨逃兵、工人、一切赤貧如洗的人們——參加進來充實了行列。
不能不承認長征是人民對抗不平等,對抗自然的偉大業績。長征無疑是一場戰略微退。因為紅軍終於到達了目的地,其軍心士氣和政治意志的堅強顯然一如往昔。共產黨人認為,而且顯然也這么相信,他們是在向抗日前線進軍,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這幫助他們把原來可能是軍心渙散的潰退變成一場精神抖擻的勝利進軍。後來的歷史證明,毛澤東主張進軍到戰略要地西北去,無疑是正確的,他正確的預見到這個地區要對中、日、蘇的當前命運起決定性作用。
⑵ 共產黨革命的歷史意義是什麼,求了
1、首先,中抄國新民襲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
2、其次,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對世界歷史的發展也發生了巨大的影響。
3、最後,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勝利。自鴉片戰爭以來,無數志士仁人前赴後繼為國家的獨立和富強而奮斗,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⑶ 獨特的中國革命道路的歷史意義
1.農村包圍城市革命發展道路理論,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規律,指導中國革命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毛澤東指出:不論做什麼事情,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質,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關聯,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規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中國革命有其自身特殊的發展規律,這種特殊的發展規律根源於中國獨特的國情,農村包圍城市革命發展道路理論正是建立在對中國國情准確的把握和認識的基礎上.
2.農村包圍城市革命發展道路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暴力革命的學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革命斗爭提供了重要經驗.暴力革命是社會革命的基本形式,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但是,各國的具體情況不同,離開自己國家的實際談馬克思主義,沒有意義,各國用什麼方式達到目的,應當由各個國家的工人階級自己選擇決定.馬克思曾經指出:「工人總有一天必須奪取政權,以便建立一個新的勞動組織;……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斷言,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到處都應該採取同樣的手段.我們知道,必須考慮到各國的制度、風俗和傳統;我們也不否認,有些國家,像美國、英國,……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如何把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則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是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一項艱巨而緊迫的任務,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勇敢地接受了這一挑戰,並且作出了正確的判斷.
3.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範,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毛澤東說:「不研究中國的特點,而去搬外國的東西,就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只有一般的理論,不用於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就是中國革命不斷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過程.農村包圍城市革命發展道路的開辟,實現了中國革命由城市向鄉村的歷史性轉變,保存和發展了革命力量.
4.農村包圍城市革命發展道路理論,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起到了啟迪作用.毛澤東指出:「任何外國的經驗,只能作參考,不能當作教條.一定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本國的具體情況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1982年9月鄧小平說:「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8].」1984年10月,鄧小平又一次強調指出:「中國革命的成功,是毛澤東同志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六年來,中國農村就是根據這樣的原則,取得成功的.最近通過的以城市為重點的改革的決定,也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這是我們吃了苦頭總結出來的經驗.」
⑷ 國民革命的歷史意義
國民革命的歷史意義有
1、國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使國內的政治逐漸回又步入正答軌。
2、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維護了國家的主權。
3、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反帝反封革命綱領,中國共產黨開始逐漸在中國嶄露頭角,為今後帶領中國人民斗爭打下了基礎。
4、中國共產黨開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裝,為今後中國共產黨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國民革命使廣大群眾受到一次革命洗禮,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4)中國革命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國民大革命是在中共正確的影響、推動和組織下進行的,中共的作用是通過革命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來表現的。
在政治上,中共根據歷史發展的進程提出了基本的政治綱領和政治口號。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領導權問題主要是政治領導,大革命的發展是按照中共指引的方向前進的。
在組織上,在中共的推動、幫助和組織下,建立了國共合作的革命統一戰線,把國民黨改組為各革命階級的聯盟,通過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宣傳黨的綱領,積極開展工農運動,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⑸ 1924年至1927年國民革命的歷史意義
國民大革命在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基礎上通過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給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以沉重打擊。
國民革命不同於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它是近代史上真正的人民大革命,是中國社會主要革命階級(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合革命,在國共兩黨合作的基礎上達到了有史以來革命的最高點,是反帝反封建運動的新高潮。北伐戰爭是這場革命的核心,工農運動是這次革命的基礎,革命勢力席捲全國。它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國民革命雖然沒有取得最終勝利,卻使中國人民受到了一次相當普遍的革命洗禮,使中國共產黨國民大革命在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基礎上通過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給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以沉重打擊。
國民革命不同於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它是近代史上真正的人民大革命,是中國社會主要革命階級(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合革命,在國共兩黨合作的基礎上達到了有史以來革命的最高點,是反帝反封建運動的新高潮。北伐戰爭是這場革命的核心,工農運動是這次革命的基礎,革命勢力席捲全國。它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國民革命雖然沒有取得最終勝利,卻使中國人民受到了一次相當普遍的革命洗禮,使中國共產黨的主張為人接受,使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得以擴大,中共開始掌握一部分軍隊,為革命建立了新起點。
合:加強了各革命力量的聯合,推動了革命高潮的到來的主張為人接受,使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得以擴大,中共開始
⑹ 中國革命的發展歷史
中國近現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但都屬於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
1851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和之後的義和團運動,是農民階級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反抗封建主義壓迫的革命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
1898年戊戌變法,資產階級維新派登上歷史的舞台,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帝國主義列強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變法只持續了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
1919年五四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終於在1948年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
⑺ 「中國革命第一步」的完成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第一步,改變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之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社會。其具有的歷史意義的,最終促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⑻ 1924年至1927年國民革命的歷史意義。
三年國民大革命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大革命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教育和鍛煉了各革命階級,提高了政治覺悟。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中的政治威望,發揮了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
在這一次革命中,黨明白必須建立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堅持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無產階級領導權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
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是武裝斗爭,主要組織形式是軍隊,無產階級要實現對革命的領導,必須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裝。中國共產黨如果沒有一支自己掌握的軍隊,革命就不能取得勝利。必須不斷加強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建設。
(8)中國革命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國民大革命的失敗
北洋軍閥勢力的迅速崩潰,工農運動的高漲,使帝國主義列強感到震驚。一方面,他們在中國集結兵力、製造事端,企圖以武力相威脅,阻擋中國革命前進的步伐。另一方面,他們拉攏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介石。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共政變,以「清黨」為名,在東南各省大規模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同年7月15日,當時任武漢國民政府主席的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並在其轄區內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實行搜捕和屠殺。
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終失敗。中國共產黨的中央領導機關在大革命的後期犯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放棄了無產階級對於農民群眾、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武裝力量的領導權。
當時的中國共產黨還處於幼年時期,在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三個基本問題上都沒有經驗,對於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的特點、中國革命的規律都懂得不多,不善於將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
共產國際不了解中國的具體情況,對於中國革命作出了一些不切實際的指導,影響了中國共產黨對許多問題的決斷和有關方針政策的實施。
⑼ 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對中國革命的歷史意義以及對改革開放的現實意義
歷史意義
1、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開辟,實現了中國革命由城市向農村的歷史性轉變,保存和發展了革命力量;
2、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規律,指導中國革命取得了最後勝利;
3、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暴力革命的學說;
4、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
現實意義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之所以發展的如此飛快,經濟實力如此壯大,這與我國正確的指導思想是分不開的.正是因為黨中央堅持客觀,符合我國國情的指導思想,中國才一步步走向強大.
所以凡事要立足國情,一切從實際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