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社會工作協會的發展歷史
1、2002年啟動愛心獻孤兒系列活動,包括給我一個家助養、給我新的生命助醫、給我新的希望助學三大主題項目。
2、2003年9月,我會學習民政部部長辦公會議精神,研究社團管理現代化體制,重新確定了工作方向和工作任務,確立在各專業委員會實行主任領導下的總幹事負責制的管理體制。
3、2003年12月5日,舉行全國社區志願者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評選表彰大會。宋平、姜春雲、周鐵農等領導人出席大會,聯合國駐中國總代表馬和勵先生代表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宣讀了賀詞。
4、2004年8月21日,我會成立成龍、楊受成公益慈善基金。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付鐵山、該基金名譽主席、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萬國權和該基金捐贈人成龍、楊受成等到會祝賀。在此先後,我會共成立了五支專項基金。
5、2004年10月18日,我會老年福利服務工作委會和香港爐峰獅子會在北京聯合推出耳聰行動行動並舉行了啟動捐贈儀式。
6、2004年12月12日-14日,我會和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聯合召開第二屆中國社會工作論壇暨第五次內地與香港社會福利研討會。全國政協副主席周鐵農出席會議並作重要講話。
7、2005年1月,舉辦中國首屆構建和諧社區高層論壇。同年8月5日,我會與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人民網聯合舉辦全國第二屆構建和諧社區高層論壇。
8、2005年2月,舉辦2005首屆中國婚博會暨北京結婚展大型會展活動,被稱為北京2005年春天的第一時尚活動。
9、2005年5月,通過榜樣公益系列活動組委會及專家委員會名單、倡議書和2005年重點開展的項目。組委會主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周鐵農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10、2005年5月23日,啟動愛心2008大型公益活動。將集合全國及海外的愛心力量,募集資金2008萬元為2008名貧困家庭的病殘兒童提供手術費用,讓他們2008年健康快樂看奧運。
11、2005年5月27日民政部與我會聯合舉辦愛心獻孤兒文藝晚會。全國政協副主席郝建秀、民政部部長李學舉等領導出席晚會。
12、2005年8月4日下午接待美國南加州大學代表團,就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認證和社會工作教育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和交流。
13、2005年8月17美國社工協會主席兼國際社工聯北美地區副主席貝雷團長帶領美國社會工作協會代表團訪問我會。就如何加強合作、如何聯合發展社會工作教育等問題展開討論並參觀北京社工學院。
14、2005年8月18日,召開以構建和諧文明家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為主題的和諧文明家庭高峰論壇。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魯麗出席了論壇。
15、2005年9月16日,舉辦志願精神與和諧社會--中國社區志願服務高層論壇,發布了《中國社區志願者注冊管理辦法》。全國政協副主席周鐵農與會並做重要講話。
16、2005年10月16日,第二屆全國十大社會公益之星表彰大會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司馬義o艾買提,全國政協副主席周鐵農,中國紅十字總會會長彭佩雲等領導人出席表彰會。
17、2005年11月3日,兩岸四地社區服務工作實務交流會召開。全國政協張懷西副主席出席會議並做重要的講話。
18、2005年11月23日-26日,全國福利企業'三優一星'表彰大會及全國福利企業成果匯報展開幕。表彰117家優秀福利企業、115名優秀福利企業家、103名優秀福利企業管理工作者、103名明星殘疾職工。
19、2005年12月26-28日,全國英烈紀念機構講解員演講大賽舉行。200餘處英烈紀念機構、300餘名講解員參加。2006年3月6日,大賽紅色豐碑晚會在中央電視台第三頻道播出。
20、2006年3月3日,中國國際婚博會第三屆北京結婚展開幕。十餘國120多展商參加,展出面積15600平方米,展位800多個,參觀人數8萬多人,現場簽單八千多萬人民幣。同期舉辦中外婚紗禮服大典、首屆中國結婚產業領袖企業高峰論壇暨第二屆全國婚紗攝影業發展論壇和第二屆京城最靚麗新郎新娘風采大賽等活動,首次發布中國結婚產業發展調查報告。
21、2006年4月18日,2006中國慈善排行榜在人民大會堂發布。前兩屆中國慈善排行榜影響巨大,已成為中國公益領域的年度盛事。
② 求95年開始到現在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歷程及趨勢
21世紀中國社會工作發展新趨勢
21世紀是一個「文明大轉換」的世紀。21世紀的中國社會在變革:社會成分日益復雜,社會結構再度調整,社會利益重新分配,社會生活急劇變化。在社會職能不斷轉變與完善的過程中,社會工作是現代社會里涉及到在包括物質領域和精神領域的生活、醫療、教育、服務、調節等廣泛領域中去實現人與社會和諧一致,促進社會進步的專業與實踐。社會工作研究與實踐者,面對社會變革帶來的新情況、新變化、新問題,必須去了解、去適應、去解決。
中國社會工作政策研究上的新發展
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具現代意義的社會工作產生之日起,各國的社會制度如社會保障制度等都需要經過專門訓練的掌握專門知識的人去具體實施,並使社會福利等朝著社會工作研究指引方向發展。在此過程中,作為活動的准則、作為調動和約束人們行為規范的社會工作相關政策,有了長足進展。政策理論研究,亦結合各國的實際正逐步深入。中國的社會工作開展尤其是政策的研究,自20世紀初,中國的歐美留學志士,就對社會工作開展及政策作了探索。但牽涉面是局部的,發展是緩慢的。新中國成立尤其是80年代以來,在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社會保障、教育、保健、服務、行政等社會工作政策上,一方面注重對個性的政策規定,另一方面更重視諸多方面的政策理論研究。發展意味著在現實基礎上的提升。隨著社會各層面的深度改革,穩定、和平、公平、效率等成為全體社會成員包括弱勢人群追求,這促使社會穩定機制的必然完善,更意味著作為有效機制的社會工作新政策、新制度的必然安排。根據社會工作的鮮明的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律,針對我國社會工作現狀遠遠不能滿足客觀需求的事實,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模式和政策研究水平,21世紀,中國社會工作在政策上必將有一新發展。
一是根據不同內容,建立規范化、制度化的工作保障體系。如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社會保障體系「在『九五』期間,要加快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會保障、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個人儲蓄積累保障相結合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今後15年要「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存在城鄉差別的社會救濟制度將向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在21世紀,社會互助政策、法規將臻於完善,工作機構和運用體系趨於完整,形成規范化的社會互助制度。加強社會工作考量及服務評估制度。確立社會工作者應有的職業定位,在法律(制度)保證下開展工作,制定社會工作者職業道德教育規劃規則等等。
二是鑒於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現實,採用靈活的政策制定形式。從東部到西部,從城市到海島、到農村、到山區,我國社會工作的開展與發展是很不平衡的。而我國各項政策面向法制化,是21世紀一個發展趨勢。在利用現有的政策資源,在引進、消化、本土化的過程中,社會工作政策可以制定比較規范的法律、法規,以國家行政機關頒布的形式固定並實施。社會工作政策也可以針對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結構存在的差異性,以全國性的法律、法規為依據,制定實施范圍相對限制的相關政策。社會工作政策還可以注重專項政策的研究與制定,如結合社會工作資源與特點,民間群眾團體制定一些適用於團體內部的條例、規定、指示,具化為符合社會工作對象特點,操作性強的要求、方法與措施,並在實踐中完善。如中國志願者活動,經過幾年的發展與運作,就很有必要將之制度化,健全機制,有明確的章程制度、志願服務站、扶貧接力、社會招募等志願服務項目完整的運行規則和制度。
三是提高社會工作政策的實施能力。改變多頭管理的現狀,向統一管理機構發展。改變政策制度的實施機制與監督制度較為薄弱的現狀,執行與監督分設,加強法制責任制度。改變當前政策實施范圍大部分局限於城市的傾向,面向廣闊的農村新天地,擴大政策有效覆蓋面。在實施過程中,時刻接受社會工作實踐的評判與檢驗,及時作原有政策修訂、補充與豐富。及時注意與社會各項政策的配套與銜接。
中國社會工作地域研究上的新擴大
一是城市社會工作新生長點、新領域、新天地研究。當前學術界普遍認為,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但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卻未達到工業化初期水平。調整社會結構已是當務之急,亦是趨勢。國家也要加大力度,採用適當的政策加快城鎮建設。在城市化過程中,隨著工業化程度的不斷加強,個體心靈封閉日益加深,心靈對可以產生共鳴的空間需求日益強烈。每個人在生活中都不能保留原來的自我,他們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認同,增加「人」與「域」之間的契合,這對社會工作的研究與實踐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紀,作為城市基本細胞之社區,隨著其功能的完善,人們對社區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無論採取諸如「新老樓區結合」、「現代化小區」、「高層建築」、「企業封閉小區」等模式,社區都離不開地域條件,因地理環境(自然的、文化的、經濟的)、人員結構的差異而各不相同,社區工作要正常化、健康化、持久化。這是社會工作新的生長點、新領域、新天地。
二是農村(包括海島、山區、水鄉)區域社會工作新生長點、新領域、新天地研究。在側重都市社會工作研究同時,另一個現今常被研究者所忽視的社工領域佔地球版圖相當大比例的城市之外的農村,包括海島、山區、水鄉等區域社會工作研究,在21世紀,將成為社會工作研究的重要領域。各個社區將要根據不同的區情、縣情、鄉情來確定自己的特色定位,探索建立具有海島特色、山區特色、水鄉特色的社會工作新路子。同時,為大多數人謀求利益的社會活動必須在各地方得以實踐,像健全農村保障制度的建立,切實保障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者的合法權益,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社會服務等農村區域社會工作模式的探究等,都將是社會研究的重要內容。
中國社會工作社會化研究新趨勢
一是加強社會工作對象社會化研究。人的社會化,是人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與周圍他人的聯系與互動,不斷反映並調適與他人關系,形成人的社會屬性,促其從生物人向社會人轉變。21世紀人的社會化的內容形式將更為廣泛。從20世紀的「單位人」轉向「社會人」乃至更高層次的社會活動家,21世紀人的社會化,突出表現首先是融入市場,在更為激烈、更為成熟的市場競爭中,具備更深蘊意;其次是走向社會,21世紀將改變20世紀以來的個體在社會上有單位行政領導,在家庭中依靠家長親友的狀況,跳出行政與家庭親屬網路的社會支持體系,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實現文化的融合、心理的歸依,尋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新的和諧。社會工作一個突出功能是整合新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網路,協調關系,擺脫困境。因此,在人社會化的過程中,社會工作針對上述特點,針對人們在教育、生活、就業、成才、社交等方面的需求,應使「多數人為少數人服務」與「少數人為多數人服務」相結合,遵循個人目標與組織相一致的原則。如社區工作的開展採取聯合體、聯絡站、聯誼會等多種形式,不僅僅從管理性、保護性上服務,更從發展性服務著手。
二是強調社會工作的社會化工作程度。社會工作主動參與性與社會化工作程度有待提高。如作為21世紀文明標志的環保問題,其關鍵是建立公眾參與的社會環境與社會機制。公眾參與環境保護不僅是一種有效的社會監督,更是一種有效的自我教育與社會教育。社會工作的社會化理論,重要一個方面是意欲尋找社會工作的主動參與的准確契合點,以提高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三是探索社會工作的社會化工作模式。這是近年來形成的創新思路。針對人們的衣、食、住、游、購、娛生活領域的無限拓展,社會工作模式值得探討。如今後社會工作中,政府突出作用相對減弱,但其作用發揮在今後較長一段時間內存在並持續,因此,要發展社會化的、具有一定獨立資金與資源的民間機構並探索新型的工作機制。如社會保障體系,要逐步形成獨立於企業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渠道,管理服務社會化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又如社區服務的可持續發展,要增加感召力、號召力與影響力,建立社區工作社會化、自治化的工作模式,形成行政化向自治化發展的態勢。
中國社會工作「網上社區」研究新動向
21世紀,更加豐富多彩的Internet吸收越來越多的各階層人士尤其是青少年成為「網友」,使他們沉湎於「網上世界」。他們為了過網癮毫不吝惜地加大投資電腦硬、軟體。「網上一代」在網路中獲得知識、交流思想、參與活動。一個「虛擬」的社會大群體現實地存在著。面對由此形成的更機械的、冷漠的和功能的人際,如何建構「網上社區」結構、機制和功能,把「網上一代」引向高雅而不粗俗、通俗而不庸俗的方向發展?
社會工作必須結合自身特點和「網上社區」的特殊性,突破行政管理區域,通過建立「網上社區」,發揮其正面效應。社會工作介於以法律、法規、行政力量等對個人與社會實行強制性干預和以輿論宣傳、思想信仰、倫理道德等力量對個人與社會產生導向性干預這兩者之間,而網路,其涉及領域寬廣,很難用完全一致的法令法規去約束網民的行動,何況,「網民」更具有匿名性、間接性等特點。社會工作「網上社區」社區工作的開展由此更具挑戰性。「網上社區」社會工作因此更應注意強化對策性研究,找問題、擺原因,更要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緩解矛盾。「網上社區」的工作思路要突破傳統在封閉環境中建立的說教式的意識形態,結合傳統的工作方式與思維模式,採取靈動活潑的形式,融入「網民」生活,激活「網民」的主動性與參與性,不斷放大、增加認同感與歸屬感,並可探索在新領域建立相應專業化的「網上社區」的有效途徑。在這方面,廣東深圳市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架設在互聯網路上的「深圳青少年網」,面向青少年,面向全社會,通過開放各種學習培訓、法律輔導、心理咨詢、就業指導、婚戀家庭、健康生活等信息網點,設立「網上文學社」、「網上學院」、「網上義工站」,將這納入大范圍的、普及的社會工作渠道。浙江湖州團市委推出的「湖州之窗」、「讀書網」等,亦發揮強大先發優勢、領域優勢,「寓教育於服務」,做好引導青年、教育青年與服務青年的工作。
「網上社區」的社會工作必須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優勢,提高其響應速度、服務效率。將計算機管理、信息網路技術、中介服務、城市救助、再就業等內容引進社會工作服務領域,提高服務的科技含量,以最快捷方式,最大程度滿足成員要求,使信息資源、服務資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中國社會工作者專業化與職業化研究新態勢
目前,政府部門、專家學者、社會工作實踐者對社會工作的認識是有距離的。政府部門多從社會工作管理層面來考察,專家學者多從學術、理論高度進行分析,社會工作實踐者多從教育、服務細節入手。如何使這三方面有機糅合,使理論研究、實際操作與對策性研究相結合,形成「三位一體」的統一狀態?根據國情,應經常組織由黨、政、團、院、所等人員參加研討座談會;組織省、市、區社會工作的經驗會、理論會、觀摩會等,使中國的社會工作者達到感性與理性的統一,培養造就既具有科學理論,又具有實踐經驗的成功職業工作者。
社會性工作必然以人為本,以前述的社會化為基礎,以法制化為保障,以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為方向,全面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人才效益。
一是院校的專業建設。建立並擴展專門從事社會工作教育的院校,安排實用可行的系列訓練課程,加強社會工作者的專業素養,加強社會工作專業在學科領域的地位和影響。培育學術環境、氣氛與條件,為人才的成長與學術的成熟做一些實質性的工作。目前,我國社會工作教育尚處於恢復發展初期,專業教育的現狀遠未達到現實對專業的需求(如浙江省)。在高等院校中,應大力加強學科建設,拓展學科領域,擴大招生對象,廣泛吸引有志於社會工作的青年學生,使之真正地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用社工的方法和價值觀去應對實際問題,從而走專業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二是專門機構建設。建立有專門從屬的社會工作團體及下屬從事各類福利服務的機構。既讓專業教育的社會工作者有專門的實踐部門,又為社會工作者提供職業崗位,壯大專門從事社會工作專業的骨幹隊伍,並為社會上熱心於社會工作的義務者,創造他們投身於社會的大服務中去的有利環境,使之在參與和體會中得以成熟。
三是專業制度建設。建立公認的職業守則和保證守則被執行的審核與證照制度。建立保證工作順利進行的工作程序和必要的職業權利保障。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工作者的錄用與聘任制度,建立激勵機制與制約機制等等。唯有如此,社會工作者才能不是單憑愛好、興趣而業余的、義務的,亦使社會工作的開展與發展有切合實際的政策依據、法律依據,更讓政府行政機構依法管理、監督如社區等的工作與對象。在歷史發展潮流中,社會工作者以其專業化、職業身份得到社會的認可。從而使社會工作不只是專業化的解困救難手段,更為保障良好的社會秩序與社會環境,維護社會穩定發揮專業功能。
③ 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史上,最早提出鄉村建設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誰
梁漱溟
④ 社會工作在中國的發展前景如何
其實在我國如:香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對具有專業技能的社會工作者的需求是相當版大的,只是現在權其他的一些城市還沒有得到重視,但隨著中國的經濟的發展,問題的不斷出現,比如在上海老齡化已經非常嚴重,這些都需要我們來提供服務,而這種服務並不代表是無償的。相信的是在未來發展,急需社工這一專業,前景光明。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本人現在就讀於內蒙古師范大學,社會學民俗學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剛開始不知道學的是什麼,但是過了一年,逐漸的發現社工在社會中的重要性,看到了很好的前景,同時也不再自暴自棄,而是努力學好這門專業,我看到了未來。
⑤ 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現狀
我感覺中國社會的發展道路有點走歪了。一方面,就像我們所表面看到的,繁榮昌盛,和睦。可是,我們也要看到,現在中國社會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了,矛盾越來越嚴重。好像就是這樣吧。
⑥ 西方社會工作產生的歷史和我國社會工作產生的歷史有何不同
當然不同了,西方社會工作產生是因為宗教改革、文藝復興等思想,以及工業革命所專產生的社會問屬題共同促進而產生的。
而我國社會工作產生的原因完全是因為受到了西方社會工作的影響而產生的。所以社會工作對於我國來說是一種外來的東西,這也是現在發展不怎麼樣的原因。
⑦ 社會工作在中國的發展狀況
親,您的問題也問得太大了,需要寫一篇論文回應?
首先,我假設你問的是版「專業社會工作」的發權展狀況,那麼:
一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發展狀況:目前據說我國有兩百多所高等院校設置社會工作這個專業。但是師資往往不是社會工作專業出身,稍好一點多是心理學、社會學、馬哲之類的老師在教。而學生畢業後從事本專業的工作並不多。
二社會工作實踐的發展情況,上海可以說是較早發展社工服務的一個城市,但是自2007年深圳開始推動這個工作之後,就是珠三角這邊,特別是深圳、東莞以及廣州的推動力度較大,包括推動社工服務、政策配套都相當到位。廣東省還成立全國首個目前也是唯一的社工委。
⑧ 1980年後中國社會工作發展教育與實務大事記
哦 華科大社會學系?
⑨ 社會工作在中國的發展面臨哪些挑戰
摘 要:當代中國社會工作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理論教學與實踐督導相脫節、專業價值觀與技巧方法割裂、從業人員實際數量與客觀需求相差懸殊、專業社會工作者與實際社會工作者存在銜接障礙、本土建設與借鑒域外經驗存在沖突、地區和專業領域發展不平衡、社會尚未給予足夠支持。應當採取如下思路應對挑戰:加強實習督導、解決政策瓶頸問題、教育與培訓相結合、注重價值觀內化、重視本土建設、消除發展不平衡、爭取社會認可與支持。
關鍵詞:社會工作;挑戰;應對思路
經過三十餘年的改革開放,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在當下中國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起源西方、發展己逾百年的社會工作,由於其在解決社會問題、維護社會穩定與構建社會和諧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日益受到重視。從2006年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來,社會工作在政策①教育②和實務③方面發展迅速。然而,從社會工作發展的整體狀況以及社會工作的實際效果來看,還不能認為社會工作發展的"春天"己在全國成為現實。事實上,當代中國本土社會工作在教育、政策、行業乃至整體發展過程面臨諸多挑戰。
一、中國本土社會工作發展面臨的挑戰
1.社會工作教育理論教學與實踐督導沒有形成一體化體系
作為一門實務操作性極強的專業,西方發達國家和中國的港台地區的社會工作教育,除接受過系統理論教育外,還必須具有相關時長的有專業督導的實務學習。中國社會工作教育,自從1980年代開始起步,進入90年代後期,呈現加速發展態勢。其間,專業師資十分缺乏,大批教師來自非社會工作專業。專業教育出現過於重視理論而忽視實務督導的傾向,其結果導致專業發展違背了社會工作教育規律。多數教師由於缺少社會工作一線的督導與實務經驗,無法很好地對學生實習進行有效督導。⑴因為實習督導是社會工作教育最為重要的環節,此環節一旦缺失或者效果不好,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價值觀就難以內化,專業技巧與方法也會僅停留在書本上。學生在這樣的督導下,常常感到茫然與困惑。服務對象和普通民眾難以看到專業社會工作在解決社會問題上的實效,從而對其產生一定的質疑、懷疑乃至否定。
2.專業社會工作教育的數量及規模與客觀需求相差懸殊
當代中國社會工作教育起步於1980年代後期,經過二十餘年發展,專業教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為高職高專、本科、專業碩士(MSW)等不同層次的教育,近年畢業人數2萬,包括2008年開始實施的國家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的通過者以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工作的畢業生人數,不足30萬人。⑵根據發達國家和地區社會工作人才與普通大眾的比例測算,我國需要的社會工作人才要達到300萬人才能滿足社會需求,這一政策計劃將在2020年實現。⑶單從規模而言,當下中國社會工作者的需求缺口巨大。不僅如此,在這當中能夠有效發揮社會工作的專業功能、符合當下社會需要的社會工作者又少之又少。基於此,國家在政策上對專業社會工作者調整為2020年達到145萬人,⑷這意味著從現在算起,我國年均要培養不少於10萬人的專業社會工作人才。然而,專業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必須要符合教育規律,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如何既保持專業教育的質量,又快速提升專業人才的數量,是一個擺在本土社會工作建設面前的難題。
3.專業社會工作者與實際社會工作者之間存在銜接障礙
中國專業社會工作的發展特徵常被簡稱為"教育先行」,也就是說,專業教育推動了政策和行業實踐發展。二十餘年來,我國各類高校培養了十幾萬專業社會工作人才。但是,在2006年之前,這些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在畢業之際由於全社會沒有社會工作專門崗位工作而無法專業對口就業。雖然,社會工作專業崗位實則覆蓋整個社會福利與社會事業的各個領域,然而,直至今日,從全國范圍內看,專業社會工作崗位仍然缺失。這些領域的實際從業人員,大多數人並非專業社會工作者出身。這些人員在職業生涯中,擁有豐富的經驗,為服務對象提供著實際服務,實際發揮了專業社會工作者應當起到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上看,他們是實際的社會工作者。但問題是,這些傳統或者實際的社會工作者,在工作理念、方法與技巧上,與專業社會工作者都有很大差別。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沖突與矛盾,是推進中國當下社會工作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
4.社會工作價值觀與專業技巧及方法存在相互割裂傾向
社會工作是專業價值觀及技巧、方法高度統一的專業,相互支撐,不可割裂。社會工作價值觀與專業方法與技巧的不統一會導致過於重視技巧而忽視價值觀內化。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社會工作價值觀是社工專業的核心與靈魂。在當前社會工作教育以及實務當中,常常對專業技巧與方法強調得多,而對社會工作的價值觀內化於心並未達到應有的重視程度。實際上,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如果沒有強烈的專業價值觀的支撐,從業者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面對服務對象日復一日的重復性工作,是難以堅持下來的。我國香港和台灣地區的專業發展相對內地成熟一些,但也開始反思過於注重專業技巧而忽視社會的問題。除教育外,在政策與行業發展過程中,社會工作介入前後對服務對象的改變一般都是客觀存在的,但因為這一改變常常難以用一套客觀的量化標准測量,所以這一直是各國政府購買社會工作項目驗收的難題。目前各地很多政府的一般做法是要求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在項目匯報時需要明確提出個案、小組和社區社會工作的數量。殊不知,這樣做會導致一線社會工作者為在完成規定時間內的項目而將注意力集中到運用社會具體工作方法的工作量上。造成的結果是,社會工作者難以將時間和精力致力於在價值觀指導下,綜合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有效幫助受助者。這種割裂了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和方法技巧的情況非常不利於剛剛起步的本土社會工作的長遠發展。
5.社會工作本土化與借鑒域外經驗之間關系未調適
作為舶來品,專業社會工作起源於西方工業化時期,如何在中國生根發芽,苗壯成長,避免水土不服、生搬硬套,是構建中國本土社會工作繞不開的問題。當下我國的社會工作教育內容基本與世界上國家及我國港台地區相同,追溯社會工作專業起源,可以發現其專業性與職業化是逐步發展起來。最早開始時就是一些愛心人士在社區做慈善,之後逐步發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助人技巧與方法,專業逐漸成型。無論發達國家還是我國港台地區,社會工作的發展都是經過一個比較長的歷史發展時期經過長期在各方面的積累才真正成熟起來。例如,社會工作在香港今日己被公認為是一個尊榮的職業,但在香港學習期間,一位香港資深社工專業的老師告訴筆者:在三十年前,社會工作還是一個大多數人不願從事且社會非常不理解的專業。因此,今日我們在推行社會工作的時候,一定不要把今日他固和地區的社會工作現狀作為原因去看,實際上今天的情況正是其社會歷史發展的結果。
6.地區和專業領域的發展不平衡
隨著國家對社會工作在政策層面的推動越來越大,社會工作行業領域發展呈現出個別地區發展迅猛和絕大多數地區發展遲緩的情況。社會工作整體發展形勢好的地區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和經濟發達地區,如廣東、上海與北京等地區。這些地區不僅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多,且有一定數量的社會工作專業機構,政府也相應成立推動社會工作發展的機構,如北京的社會工作委員會(社會建設辦公室)、廣東省的社會工作委員會等。與"北上廣"地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他地區的社會工作發展形勢多數處於初創階段,表現有三:一是由於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機構資源稀少導致社會工作人才數量缺口大;二是社會工作專業機構幾乎沒有或者成立很少;三是政府專門負責社會工作的機構和人員遠不如"北上廣"地區多。這些因素導致社會工作在絕大多數地區的支持力量不足。這種社會工作地區發展不均衡的情況是未來一個時期必須加以重視和解決的問題。此外,社會工作在某些領域推進速度較快,如社區、醫院等,但在諸多領域如司法、教育等卻推進緩慢。如何在有需要的領域發展專業社會工作,也是必須應對的一個問題。
7.社會尚未給予足夠認識與支持
當下中國社會在客觀上非常需要社會工作介入,然而,事實卻是社會對社會工作高度不知曉、不了解。一旦社會了解社會工作,情況將大不一樣。例如,2010年,"富士康十三跳"事件,當讓外界感覺己經一發不可收的時候,深圳市緊急啟動應對危機,派駐專業社會工作者介入,最後恢復常態。⑸如果社會可以給社會工作者提供施展專業的機會與平台,假以時日,一定可以顯現出與其他方式應對危機、解決問題截然不同的獨特成效來。然而,當下社會大眾還未認識到專業社會工作的重要性與其獨特功能,導致在社會快速轉型過程中,無法發揮專業社會工作的潤滑劑、緩沖器與安全闊的作用。
二、應對思路
上述挑戰顯示當代中國本土社會工作發展面臨的諸多矛盾、沖突與悖論,但也恰恰反映了社會工作在我國正處於全面發展的上升期。針對這些挑戰,可從以下思路進行應對。
1.在現有教育體系下,社會工作教育要更加重視實踐教育,加強實習督導體系建設
社會學和心理學是社會工作的重要學科支撐,與這些相對成熟的學科相比,社會工作常常被誤認為理論系統性不足,專業獨立性不夠。但如果深入探究社會工作專業的獨特性,似乎不全在理論方面,而在其解決社會問題方面擁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有效性和不可替代的價值。社會工作專業的社會功能發揮,最主要是做好實踐教學,尤其是實習督導。一是區分不同層次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面臨的具體問題,如高職高專存在的問題是如何有效完善實習督導的模式,本科教育首先要破解學生實習時間太少的教育政策難題,社會工作專業碩士(MSW)主要是盡快形成不同於本、專科專業教學模式。二是對於專業教育者,一方面要盡快提升來自外專業的教師專業教育水平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還是要建立專業教師必須積累實踐教學經驗的制度,讓教師在督導學生之前,自己先擁有實務能力。三是對於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從其入學開始,就要系統培養其從事公益事業的習慣、能力與旨趣,教育單位要盡快形成學生從志願服務到專業服務以及形成認知、見習與定崗循序漸進的實習模式。
2.在政策制度層面,盡快解決近年來一些制約社會工作發展的瓶頸問題
自從2010年以來,僅在中央層面,就頒布了多個社會工作的政策。關於如何發展中國本土社會工作,這些政策不可謂不全面周密。然而,如何保證專業社會工作發展不隨政府工作關注重點轉移而成為明日黃花,根本解決之道是推動上述政策的核心變為國家立法內容。從目前的情況看,社會工作立法應當先從國務院行政法規試行,制定《社會工作管理條例》,俟條件成熟後,再由全國人大制定《社會工作法》。此外,要在《國家職業大典》修訂過程中落實社會工作者從工人技術崗位到專業技術崗位的定位轉換,真正解決社會工作者的職業准入與保障問題。最後,進一步發揮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和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在新時期的行業推動作用,釐清目前在一定程序上存在的交叉職能,更好地發揮其在教育、行業發展方面的不同功能。⑹
3.堅持培訓和教育並行,加速推動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
在堅持社會工作自身專業的基礎上,要兼顧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和實際從事社會工作的人才隊伍建設,平衡好兩支隊伍的關系,取長補短,共同促進社會工作發展。在未來相當一個時期,中國社會客觀上需要的社會工作者人數和規模宏大。由於專業社會工作者的培養教育需要一個過程,難以在短時間內大規模發展,所以如何通過培訓等方式讓實際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員掌握專業的社會工作方法與技巧就顯得十分迫切與重要。在當下,要清醒看到,中國本土社會工作最高目標應致力於如何解決社會問題,"社會和諧"應當是社會工作專業追求的最高目標。因此,凡是有助於社會和諧,並且在解決社會問題方面可發揮獨特作用的力量都應當成為推動社會工作發展的積極力量。社會問題的解決與人的需求滿足是當代中國社會工作必須完成的歷史任務。專業社會工作和實際從事社會工作者,完全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合作共贏,形成發展社會工作的合力。
4.更加註重專業價值觀內化教育,糾正片面強調技巧、方法的傾向
雖然忽視社會工作價值觀似乎己經成為世界社會工作發展不容忽視的現象,[7]但當下中國在這方面的問題尤為嚴重。盡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機構己達300多家,每年培養逾萬名的畢業生卻只有少量從事社會工作專業。在最需要專業人才的社會工作專業機構,往往難覓著名高校的社工專業畢業生,雖然這些學生受到良好的專業教育,也非常認同這個專業,但職業選擇往往是當前社會認可度高的非專業崗位。這一現象實則折射出當下社工教育對專業價值觀教育並未深入,一定意義上,畢業生不能躬身深入社工一線的社工教育不能說是成功的。今後,社工教育要更加重視學生專業價值觀內化教育,可以開設專門的價值觀課程,同時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育人全程均時刻強調價值觀教育。在一線實務機構選擇社工時,不僅考查應聘者的專業知識與方法,還要注意其是否真正將價值觀內化。
5.在遵循社會工作各國普遍發展規律的同時,探尋本土社會工作專業建設道路
正因為西方和我國港台地區的專業社會工作己經從實際證明了其在化解人際糾紛、預防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國才在新的歷史階段,大力推進社會工作,以期實現社會和諧。如果僅僅看到別國和地區的社會工作今日在其社會由於職業化和專業化而獲得的尊榮,便理所當然地認為,我國的社會工作的專業化和職業化己經實現,這種邏輯思維實則是倒果為因的。在中國當下,我們必須付出艱辛努力,在扎實工作的同時要充滿創新意識,才有可能探尋到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工作之路。這就需要:一是要從中國的大傳統、小傳統和現實中尋找可供借鑒的本土經驗與方法。二是在社會工作實際發展中去一點點地累積經驗,不斷校驗外來的理論並使其本土化,避免水土不服。三是在遵循世界社會工作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前提下高度重視我國香港、台灣地區以及新加坡這三地的社會工作發展經驗,同時參考韓國等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國家的經驗。當然,最終中國社會工作發展之路必然是要走自己的道路,發展出適合當下國情的社會工作專業的理論體系與實踐原則。
6.採取分步驟、逐步推進的模式,解決目前社會工作地區和領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中國國情復雜,地域遼闊,各地情況差異大,因此,開展專業社會工作的具體模式不宜整齊劃一,而應當因地制宜,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採取適合各自情況的方式。如在當前城鄉二元的社會結構尚未完全解體的情況下,社會工作推動應當先從城市開始逐步到鄉村,而推動時應當從大城市逐步過渡到中小城市,農村從迫切且容易開展的領域做起。
7.要採取多種手段,爭取專業社會工作獲得社會的認可、理解和接納
其他國家和我國港台地區專業社會工作的發展歷史經驗證明:專業社會工作發展離不開社會的理解與大力支持。這主要體現在社會給予專業社會工作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環境。只有社會的公益慈善氛圍形成,社會工作者引領志願者從事公益事業的局面方能實現,也才能真正推動社會的事情社會辦。此外,雖然可以說"社會工作訴諸很強的人道主義和精神層面的元素,它堅持不受世俗的舒適、榮耀、金錢的誘惑,」⑻但是這不意味著這一職業的從業者不需要體面生活,獲得社會尊榮。目前個別地區出現的"社工荒",根本原因還是一線社會工作者的待遇普遍不高,在自己都無法滿足基本吃穿住行基本生存情況下,社工如何能安心助人?可以肯定地說,社會對社會工作支持力度決定了社會工作發展的速度和方向。因此,在目前社會普遍對社會工作尚不知曉和認知的情況下,專業社會工作的政策制定者、教育者和行業從業者要積極向社會普及與宣傳,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及其在解決社會問題方面的獨特作用。只有社會工作專業共同體一起爭取社會給予的專業發展的空間與平台,社會工作專業在解決人的需求問題方面的天然優勢才有機會向社會呈現出來。
當然,上述應對社會工作發展挑戰的思路,關鍵在於落實。正如挑戰並非相互獨立一樣,應對思路也必須綜融起來,符合當下中國時空條件。在實施過程中,注意全面安排,合理布局,逐步推進,相信克服這些挑戰之際,亦是中國社會工作道路形成之時。
(作者:民政部社會工作研究中心,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會工作政策與法規,社會工作教育,民政理論與實務。)
注釋:
①2006年以來,中央和地方先後頒布了多部有關專業社會工作的法規,詳見王傑秀、鄒文開主編《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報告》(2011-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第2-8頁。
②根據2013年8月最新一屆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年會上發布的數據,目前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的成員單位已經達320多家,而1994年社工教育協會成立時會員單位僅有20餘家。
③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多地出現了專業社會工作機構,以北京、上海和廣東為多。
參考文獻:
[1]朱靜君-中國社會工作實務縱深[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9-10
[2]崔靜:我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已達30萬人[EB/OL]. [2013-08一13 J .
[3]中共中央組織部-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MJ.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12
[4]中組部、國家發改委、民政部等19部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1-2020年) [EB/OL]. [2013-08 -28J.
[5]劉麗波.2010年度十大社工事件揭曉[N]公益時報,2011-01 -19
[6]徐道穩-社會工作就業准入制度研究[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4) :58---65
[7]張英陣,許雅惠-譯者序:什麼是社會工作[ M ] //BRENDA DUBOIS, KARLA KROGSURDMILEY.社會工作概論張英陣,譯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12:2-3
[8J弗萊克斯納-社會工作是一門專業嗎[M] //王思斌-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第十輯)北京:中國社會文獻出版社,2013 :211
⑩ 1978後中國社會工作的特點
時下中國,人人都在熱議改革開放40年。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
改革開放的40年,也是中國社會工作事業發展的40年,今天,讓我們一起回顧中國社會工作40年大事記。看看這40年間,中國的社工行業究竟發生了什麼? 這一切又是怎麼發生的?
1979年,國家決定恢復社會學學科建設,社會工作課程作為應用社會學也在一些大學恢復起來。隨著「政企分離」改革政策的推行和政府及群眾團體的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加之民政等部門對幹部知識化、專業化的要求,社會工作作為一個專業被提上議事日程。
1981年,由費孝通指導和主持編寫《社會學概論》的過程中,決定在書中增寫「社會工作」作為獨立的一章,開了我國恢復社會工作教育的先聲。
1982年,中國社會學研究會年會召開,這是中國社會學研究會成立三年多來第一次召開的年會。這次年會共有代表160人參加,著名社會學家、中國社會學研究會副會長雷潔瓊在會上提出關於「民政工作和社會學的關系密切,和社會工作是一家」的說法。
1983年,雷潔瓊指出「民政工作是社會工作」,之後又發展為「民政工作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的著名觀點。她指出社會工作成為一種專業,必須經過專業培訓。
1984年,民政部派出大陸第一個赴香港社會福利(社會工作教育)考察團,對香港的社會福利制度及香港開設社會工作專業的院校進行了考察。也是從1984年開始,民政部率先在所屬院校培訓課程中增加了現代社會工作的內容。此後,民政部培訓中心和有關省市民政廳局培訓機構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社會工作課程培訓班。
1985年,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向國家教育委員會提請設置社會發展計劃與管理專業。同年,中國社會學函授大學邀請盧謀華開設社會工作課程,可以說是新時期中國內地社會工作專業化、學科化起始的一個標志。
1986年,教委同意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增設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這就為恢復中斷近30年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創造了前提條件,即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和肯定,從而填補了社會工作教育的空白,彌合了社會工作人才的斷層。
1987年,由時任民政部人事教育局副局長李寶庫為團長、時任民政部管理幹部學院副院長陳良瑾教授為副團長等組成民政部赴挪威、瑞典的社會工作教育考察團,先後對挪威、瑞典的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和社會工作、社會工作教育進行了考察。
當年9月,民政部邀請社會學和社會工作專家學者,以及國家教委有關部門負責人,在北京馬甸舉行了社會工作教育論證會。進一步確認了社會工作的學科地位。
1988年,國家教育委員會正式批准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設立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標志著我國社會工作正式恢復重建。此後,社工專業教育在各個高等院校迅速發展,形成了大專、本科、碩士研究生梯次結構體系。
1991年,中國社會工作者協會成立,次年加入國際社會工作者聯合會,成為正式成員。
1994年,中國社會工作者協會制定了我國第一部專業守則《中國社會工作者職業道德》。同年,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