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紅軍發展歷史

紅軍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6 20:57:12

1. 紅軍的發展歷史

紅軍的發展史:
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 的人民軍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 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及其他革命武裝正式改名為「中國工農紅軍」。紅 軍在戰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先後組成了第一方面軍(曾稱中央紅軍)、第四方面 軍、第二方面軍和陝北紅軍等部隊。
建立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鄂豫 皖、湘贛、瓊崖、左右江、閩浙贛、川陝、湘鄂川黔、陝甘寧以及其他革命根據 地,連續粉碎了國民黨數次大規模的「圍剿」。至1933年秋,全國紅軍發展到 30萬人。但由於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排擠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中央紅 軍未能打破國民黨的第五次「圍剿」,並受到很大損失。
除陝北紅軍外,各地紅 軍主力都先後退出原來的根據地,進行長征。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紅軍在中 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正確領導和指揮下,粉碎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戰勝無數 艱險。於1935年10月和1936年10月先後到達陝甘寧革命根據地,保存了革命 骨幹力量約3萬人。
抗日戰爭開始後,根據中共中央同國民黨政府達成的協議, 主力紅軍改名為八路軍;堅持在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 安徽等8省斗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名為新四軍。

2. 紅軍發展史

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回簡稱「紅軍」。中答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

1927年黃安縣(今紅安)農民政府大門兩旁寫對聯出現的「紅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用「紅軍」一詞稱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在國共內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不斷發展壯大,先後組成了第一方面軍(曾經稱中央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紅軍部隊,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瓊崖、閩浙贛、湘鄂贛、湘贛、左右江、川陝、陝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據地,連續粉碎了國民革命軍多次「圍剿」和「清剿」。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同國民政府達成的協議,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個地區堅持斗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3. 中國紅軍的歷史

1927年8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爆發了「南昌起義」。

1928年4月,朱德領導的南昌起義的隊伍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的隊伍與在井岡山會師,組成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

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

在國共內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不斷發展壯大,先後組成了第一方面軍(曾經稱中央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紅軍部隊。

1934年10月後陸續長征,並勝利到達陝北。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改稱八路軍和新四軍。

(3)紅軍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紅二方面軍

原為紅二、六軍團,1935年接中央命令編為紅二方面軍,後來和四方面軍會師後編成中還包括九軍團和三十三軍一部整編為三十二軍(和四方面軍的九軍區分)。

總指揮賀龍,副總指揮蕭克,政治委員任弼時,副政治委員關向應。同年7月,紅二、六軍團到達甘孜與四方面軍會師,奉命組成紅二方面軍,並將原屬一方面軍的三十二軍(三十二軍就是原一方面軍的九軍團)編入。

紅四方面軍

紅四方面軍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黃麻起義後成立的紅七軍,黃麻起義失敗後余部以後發展成紅11軍第31師。加上在六霍起義和商南起義中誕生的紅32師和紅33師改編成紅1軍。

1930中紅15軍與紅1軍合並成紅四軍,軍長為鄺繼勛,政委曾中生,參謀長徐向前。1931年11月,以紅4軍和紅25軍正式成立紅4方面軍。四方面軍總指揮為徐向前,政委為陳昌浩,政治部主任為劉士奇。

4. 紅軍發展和壯大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國民黨新軍閥為爭奪中央統治權而進行的大混戰,無疑給中國工農紅軍和革專命根據地的發屬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1930年5月,在上海召開的全國紅軍代表大會,促成了紅軍戰略轉變的開始。會議確定了集中各地紅軍組建正規軍團、建設正規紅軍的決議,由此開始了以轉變作戰形式為基本內容和主要標志的戰略轉變。

紅軍的這次戰略轉變,是人民軍隊發展史上一次重大變革,也是由游擊戰向帶有游擊性的運動戰的轉變,它為此後奪取反圍剿斗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5. 有關紅軍長征的歷史

我們知道,紅軍先後曾有4支隊伍從不同地點參加了長征。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是其中的一支,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二萬五千里」。「二萬五千里」是從哪來的呢?

1935年毛澤東在政治局會議上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12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到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毛澤東根據什麼說紅一方面軍長征有二萬余里?他是怎麼算出來的?

老紅軍李中權將軍回憶,1937年他在抗大親自聽毛澤東在大會上講的。毛澤東的演算法是從1934年10月出發到1935年10月結束,以每天走70里,共25550里,略為二萬五千里。

1937年2月編好的《二萬五千里》一書有5個附錄,其中《紅軍第一軍團經過地點及里程一覽表》專門有說明,說明指出一軍團直屬隊:「除休息外,行軍作戰時間,1934年10月12天,11月24天,12月24天,1935年1月22天,2月26天,3月24天,4月30天,5月27天,6月23天,7月10天,8月14天,9月16天,10月19天。」作戰的時間加起來共271天。如果以每天紅軍行軍70里,271天應走18970里,可是編者卻將書名定為《二萬五千里》。這是為什麼?

毛澤東在長征中並不是天天行軍。如紅軍1935年1月7日佔領遵義,中央在此停了12天。紅軍7月底到達四川松潘,到8月底才離開北上過草地,停留了近1個月的時間。這是兩次大的停留,僅這兩次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毛澤東對此是很清楚的,他為什麼計算里程時沒有將此天數扣除?

因為他知道中央機關是紅軍中走路最少的單位。作戰部隊除行軍外還要打仗,就要不斷奔襲、迂迴。作戰部隊走的路常常是機關、後勤部隊的幾倍。這里僅舉一例:紅軍為突破第一道封鎖線,三軍團四師和先頭部隊十一團佔領古陂圩後,敵人撤退逃跑,十一團和十二團乘勝追擊,敵人繳械後,他們再返回追紅軍大部隊,一去一回起碼140里。部隊的這些行動都是奉軍委之令,毛澤東對此一清二楚。他知道在中央停留時,作戰部隊一直在運動,作戰部隊行軍的里數路線遠遠超過中央直屬隊。所以他在計算紅軍長征里數時,沒有扣除中央機關停留的時間。

最早進入陝北的斯諾,於1936年秋采訪了許多長征幹部,看到《紅軍第一軍團經過地點及里程一覽表》。他說:「紅軍自己普遍總說是『二萬五千里長征』,其實連所有的轉折和走回頭路都算起來,從福建最遠的一點到陝西的西北隅,長征軍中的某一些部隊所走的路程無疑要超過上述的數字。照第一軍團所記的一個准確的、一段一段的旅程計,顯示了全部路程兩倍於美國大陸的寬度———而且這還是主力行軍中的最小的里程。我們必須記著,在全部旅程中,都是步行的,他們這樣地跨過了世界最難走的通道,爬越了幾個最高的山嶺,橫渡了亞洲最大的河流,而且從頭到底就是一個長久的戰爭。」

重走長征路,今非昔比

李愛德、馬普安所走的路線遠比當年紅軍走得少,走得容易,除經濟發展,修了大量的公路,自然條件發生變化,環境大為改善外,還有一個原因,他們是在和平環境,得到眾人幫助,平安走完長征路的。而當年紅軍在幾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之中,為了求得生存,他們要與敵人作戰,要尋找敵人的薄弱環節。什麼地方敵人的力量薄弱呢?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在沒有路的地方開出一條路來。現在重走長征路,是為學習、體會、宣傳長征精神,首先要保證參加者的安全,不能死人,不能傷人,絕對不能讓參加者冒險。這是兩個長征的最大的不同。

70多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人們受時間、體力、交通、經費種種條件的限制,一般只能走最著名的地方,走大的村鎮、縣城,走容易到的地方。在眾多的紅軍長征路線中,只能選一條路線走。每一個人很難嚴格按照長征路走完,更不能真正沿著紅軍的腳印走。

「二萬五千里」長征,不容置疑

綜上所述,兩個外國年輕人走的長征路,只是當年紅軍長征走過路線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他們所說的紅軍長征12000至13000里是很不準確的。但是,沒有想到他們隨便說的一句話竟然在世界各地的報道有100篇之多,產生的影響如此之大,由此可見紅軍長征在世界影響之大,關於紅軍長征的任何一個不同的說法都會引起軒然大波。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歷史上、情感上重要的路線,紅軍長征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情感上最重要的路線,也是世界上最長、最著名的路線。紅軍長征25000里是歷史事實,是不容置疑的。紅軍長征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是空前絕後的,即便是科技發達的今天,任何人也不可能完全重走當年長征路,不可能再現當年長征的艱難險阻。(摘自《解讀長征》徐占權編著、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相關閱讀

「長征」≠「二萬五千里長征」

提到「長征」,不少人都把它等同於「二萬五千里長征」。這是不準確的。「長征」的外延較大,是指各支隊伍的戰略行動的總稱。中國工農紅軍先後曾有4支隊伍參加長征: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北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因此,紅一方面軍長征又稱「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二支是紅二十五軍(後編入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家沖出發,1935年9月15日到達陝西延川永坪鎮,行程近萬里;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5月初由四川彰明等地出發,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余里;第四支是紅二、紅六軍團(後合編為紅二方面軍),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1936年10月22日到達寧夏將台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余里。

由此可以看出,4支長征隊伍的總行程約六萬五千里,而「二萬五千里」只是其中的1支—————紅一方面軍的基本行程。

6. 紅軍是什麼時候成立的

紅軍是1927年成立的。抄

1927年黃安縣(今紅安)農民政府大門兩旁寫對聯出現的「紅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用「紅軍」一詞稱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

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在國共內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不斷發展壯大,先後組成了第一方面軍(曾經稱中央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紅軍部隊。

(6)紅軍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中央通告第五十一號——軍事工作大綱(採用廣東省委擴大會議軍事問題決議案內容)》。

大綱規定:「建立紅軍已成為的要務,不一定要等到一省或一國暴動成功,只要能建立一割據區域,便應當開始建立紅軍的工作。

在割據區域所建立的紅軍,可正式定名為紅軍,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 「紅軍中政治工作,必須特別注意」。「紅軍應由蘇維埃派政治委員監督軍官,並負責進行政治工作。政治委員應即為黨代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工農紅軍

7. 紅軍歷史

紅軍,全稱中國工農紅軍 :

土地革命戰爭(見十年內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不斷發展壯大,先後組成了第一方面軍(曾稱中央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紅軍部隊,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瓊崖、閩浙贛、湘鄂贛、湘贛、左右江、川陝、陝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據地,連續粉碎了國民黨軍多次「圍剿」和「清剿」。全國紅軍發展到最多時達到約30萬人。由於王明「左」傾錯誤的戰略指導,中央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五次「圍剿」,被迫於1934年10月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在長征中,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於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後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和甘肅南部地區會師。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同國民黨政府達成的協議,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個地區堅持斗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8. 紅軍長征的歷史

長征

[解釋]1.長途旅行;長途出征。

2.特指中國工農紅軍1934—1935年由江西轉移到陝北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紅軍長征(Long Marches)

【時間】1934~1936年間

長征准備階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長征失利階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長征轉折階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堅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階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發展鞏固和南下受挫階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會師階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地點】

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

第二支是紅二十五軍(後編入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家沖出發,1935年9月15日到達陝西延川永坪鎮,同陝甘紅軍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行程近萬里;

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5月初放棄川陝蘇區,由彰明、中壩、青川、平武等地出發,向岷江地區西進,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余里;

第四支是紅二、紅六軍團(後同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於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1936年10月22日到達會寧以東的將台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余里。

9. 你知道紅軍的歷史嗎

簡稱「紅軍」。土地革命戰爭(即十年內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由中國工農革命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其他工農武裝於1928年5月25日後陸續改稱。曾組成第一、二、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粉碎國民黨軍多次「圍剿」。1934年10月後陸續長征,並勝利到
紅軍
達陝北。抗日戰爭爆發後,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
軍旗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不斷發展壯大,先後組成了第一方面軍(曾稱中央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紅軍部隊,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瓊崖、閩浙贛、湘鄂贛、湘贛、左右江、川陝、陝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據地,連續粉碎了國民黨軍多次「圍剿」和「清剿」。全國紅軍發展到最多時達到約30萬人。由於王明「左」傾錯誤的戰略指導,中央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五次「圍剿」,被迫於1934年10月撤離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在長征中,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於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後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和甘肅南部地區會師。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同國民黨政府達成的協議,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後又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個地區堅持斗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10. 紅軍長征的時代背景及歷史意義

紅軍長征的時代背景:

一、紅軍長征是在中國面臨民族危亡的危機、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情況下發生的。

1、「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開始。日軍加緊侵華,中華民族的危機日益嚴重。團結禦侮、抗日救亡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政治主題和全國人民的共同要求。

2、蔣介石卻逆歷史潮流而動,頑固以「攘外必先安內」作為處理內外關系的基本國策,一再對日妥協,不斷調集重兵「圍剿」蘇區和紅軍。

3、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抗日大旗,不斷發表宣言,強烈譴責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表示對日宣戰,號召全國人民團結抗日;提出在立即停止進攻蘇區、保證民眾的民主權利和武裝民眾等三項條件下,紅軍准備與任何部隊簽訂停戰協定,共同抗日。

二、然而,在黨內取得統治地位的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者,卻在革命的生死關頭犯了嚴重的「左」傾錯誤,使黨和紅軍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機之中。

1、他們無視敵強我弱的客觀現實,反對紅軍行之有效的「誘敵深入」方針,主張實行先發制人的進攻戰略。在這種進攻戰略下,他們反對必要的游擊戰和運動戰,「要求陣地戰和單純依靠主力軍隊的所謂『正規』戰」等等。

2、王明「左」傾錯誤推行的惡果,是鄂豫皖、湘鄂西蘇區的第四次反「圍剿」和中央蘇區、湘贛、湘鄂贛、閩浙贛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相繼失敗,紅軍遭受慘重損失,部隊的建設受到嚴重破壞,黨和紅軍陷入嚴重的生存危機,被迫實行戰略轉移。

3、中央蘇區反「圍剿」的失敗,改變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大格局,影響了其他蘇區,使長征由局部演變為全局性的戰略轉移。

兩大危機,考驗著瀕臨絕境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以謀生存、圖發展為主旨的長征隨之在中華大地上展開。

紅軍長征的歷史意義:

長征的勝利,極大地影響和推動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點。

一、進行軍事上的戰略大轉移,實現開辟中國革命新局面的歷史性轉折

弱小的紅軍只能向經濟、交通都比較落後,國民黨統治也相對薄弱的中國西南部、西部和西北部轉移。這樣,紅軍的戰略轉移便發展為萬里長征。各部紅軍轉移的走向基本一致,形成了途中各部的會師,並由局部會師發展為三大主力會師,終於跳出敵人的包圍圈,勝利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奠基於西北。

紅軍長征雖然付出了巨大犧牲,但避免了黨和紅軍覆亡的危險,保存了革命的火種,擴大了黨的影響,鍛煉了黨的隊伍,使黨和紅軍由重壓下的戰略退卻成功轉變為開辟中國革命新局面的偉大進軍,推動實現了中國革命由低谷向高潮、由被動向主動的歷史轉折。

沒有紅軍長征的勝利,就不會有人民軍隊後來的發展壯大,也不會有中國革命的重新興起和最終勝利,更不會有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面。長征,無可置疑成為中國革命的一個重大歷史轉折點。

二、形成中國革命成熟堅強的第一代領導核心,邁出走適合中國國情革命道路的決定性一步

長征初期,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仍為「左」傾教條主義所統治,實行退卻中的逃跑主義,從而導致湘江戰役的失利,中央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餘人。而「左」傾錯誤領導人卻不顧嚴峻形勢,仍然堅持進軍湘西。

危急時刻,毛澤東同志建議紅軍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以避開敵人伏擊。張聞天、王稼祥、周恩來等中央多數同志支持採納了毛澤東同志的建議。隨後,紅軍出其不意進軍貴州,取得節節勝利,把國民黨的幾十萬大軍甩在後面,爭取了主動。

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的統治,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從而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第一次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和革命戰爭重大問題的重要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紅軍長征的歷史功績,不僅僅在於實現了戰略轉移、建立了新的根據地,更重要的是,經過長征的艱苦探索,中國共產黨形成了自己堅強成熟的領導核心。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在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領導下,邁出走適合中國國情革命道路的決定性一步,為最終取得中國革命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

三、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奠定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堅實基礎

長征是在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任務的情況下發生的。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我國東北後,又把其侵略魔爪伸向了華北地區。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迅速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西北勝利會師,完成了參加抗戰的戰略集結。全面抗戰爆發後,在黨的領導下,作為紅軍繼承者的八路軍、新四軍迅速奔赴抗日前線,成為堅持抗戰的中堅力量。

紅軍長征,把軍事上的戰略轉移與政治上的戰略轉變緊密聯系在一起,把長征前進的大方向與建立抗日的前沿陣地聯系在一起,實現了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壯大人民革命力量,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開辟了光明前景。

四、鑄就彪炳千秋的長征精神,樹立永恆的人類精神豐碑

紅軍長征不僅創造了可歌可泣的人間奇跡,而且譜寫了豪情萬丈的精神史詩。長征精神,生動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革命風范,集中展示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充分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長征精神突破了時代和國度的界限,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


(10)紅軍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毛澤東在報告中,對紅軍長征的意義做了高度評價。他滿懷激情地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

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

沒有,從來沒有的。長征又是宣言書。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產。長征又是宣傳隊。它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

不因此一舉,那麼廣大的民眾怎麼會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還有紅軍這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獲。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

閱讀全文

與紅軍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