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文化論文

歷史文化論文

發布時間:2021-02-06 20:26:28

Ⅰ 怎麼寫重慶歷史文化論文

寫碼頭文化
或者巴文化
建議寫碼頭文化好點,因為不需要那麼嚴謹的歷史資料

Ⅱ 關於歷史論文

我的意見是,你寫「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歷程中的地位與作用」。我這有一篇「洋務運動——中國近代化的起點」,你可以參考。

洋務運動——中國近代化的起點

摘 要

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推行的一場內容廣泛而且影響深的社會政治運動。內容包括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它為中國的經濟、軍事近代化創造了條件,開創了近代文化教育事業的先河,客觀上促進了中國人現代民族意識的增長。它雖然沒能救中國, 卻為中國的進步、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是中國近代化鏈條上的第一環。因此,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起點。

關鍵詞:洋務運動、近代化、起點

洋務,最初稱作夷務,「泛指與西方資本主義有關的一切事物,諸如外交、通商、傳教以及輸入西方資本主義的武器、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等等,幾乎是無所不包」。[1](p31)「但是,洋務運動中所興辦的洋務,狹義的說,主要是指清朝政府為強化中國軍事力量和工業力量,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場以引進西方的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為主要內容,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強國運動」。[2](p477)然而,就是這場運動,史學界對其的評價一直眾說紛紜,褒貶不一。牟安世、祁龍威等認為洋務運動「促進中國社會走上半殖民地的道路」。[3]但以李時岳、孔令仁、胡濱為代表的史家們卻認為洋務運動「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3]也有人認為洋務運動只不過是「清王朝投靠資本主義列強,並與之結合,以謀求穩定其反動統治的產物」,「運動的進程和後果並無積極意義」。[4](p29)但筆者認為,自從19世紀60年代初洋務運動的發軔,一直到90年代結束,持續了30多年。在這期間,洋務派引進了西方的生產工具和科學技術,發展了以機器生產為標志的近代生產力,造就了舊制度的掘墓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因此洋務運動充當了歷史不自覺的工具,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大門,可視為中國近代化的起點。本文將從洋務運動的歷史背景、「中體西用」的思想、洋務運動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的近代化嘗試等方面來闡述。

一 洋務運動的歷史背景

洋務運動發生在19 世紀60 年代決非偶然,是和當時世界近代化運動的蓬勃發展密切相關的。其時,歐美各國都在進行近代化運動。所謂近代化,就是「在歐美各國就是資產階級通過反對封建勢力的斗爭,使社會擺脫中世紀的封建形態而資本主義化」。[5]近代化的主要標志是發展科學技術,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科技的產生和發展是由生產決定的,同時科學的進步又促進生產的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科學的力量也是不費資本家分文的另一種生產力。」[5]英國工業革命的發展推動了科技的發展,引發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應用到生產中,又推動了各國工業革命的發展,加速了各國近代化運動的進程。世界近代化運動是隨著各國工業革命的勝利而開始的。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是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開始,即從手工工場到大機器工廠的飛躍,這也是社會關系的一大變革。在各國當中,英國是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的國家。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廣泛而深遠。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英國成為當時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繼英國之後,法國和美國從19 世紀初開始了工業革命,隨之,各國的近代化運動也迅速開展起來。它表明西方近代文明已經產生,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巨大飛躍。它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強力,不僅從整體上改變了世界歷史的格局,而且向人們昭示了近代社會發展的趨向。

面對西方文明的挑戰,東方各國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反應。日本對西方文明的沖擊反應強烈。19世紀中期,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和近代工業文明之間作出歷史性的選擇,是日本社會面臨的難題,最終日本選擇了近代工業文明,他們先是推翻幕府統治,廢除幕藩體制。繼之,在1868 年實行明治維新,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最後使日本走上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實現了近代化,避免了亡國的厄運。日本近代化運動的實踐充分證明馬克思的論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5]

面對這股近代化運動潮流的不斷沖擊,中國各階級各階層對西方文明的認識也不斷深化,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對西方資本主義的生產力都開始接受。鴉片戰爭的失敗使林則徐認識到了解西方之重要,同時又深深地刺激了有良心、有見識的士大夫們,他們沉痛地檢討了中國貧弱失敗的原因,並大聲疾呼要睜眼看世界。例如林則徐在廣東主持禁煙過程中,就組織人「采訪夷情」,翻譯外國報紙和書籍。戰後,中國出現了第一次學習西方的熱潮。在這方面,林則徐、魏源、姚瑩、徐繼畲最具建樹,如魏源完成了《海國圖志》一書,初版50卷,後增為100卷。1848年徐繼畲撰成《瀛環志略》10卷,「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世界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和風土人情」。[6](p26)雖由於頑固守舊勢力的極力阻撓,這股學西方的熱潮慢慢冷卻,但通過學習西方,一些有志之士認識到:「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師外夷者,外夷治之」。[7](p1)這種意識到要救國就必須「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是可貴的。而且這種思想影響深遠。1860年前後中國社會出現的一股變革思潮就是對這種主張的繼承與發展。[5]洋務運動的倡導者和推行者們第一次把這種主張付諸了實踐。可見,洋務運動是世界資本主義近代化運動的潮流沖擊古老天朝的必然結果,它順應了世界近代化的潮流,是世界近代化運動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

二 關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

19世紀中葉,清王朝遇到了嚴重的統治危機: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蓬勃發展;英、法聯合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列強們憑借洋槍洋炮打敗了「天朝」軍隊。日趨衰落的清王朝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政治統治的危機,促使統治集團發生了分化,出現了新的組合——洋務派。他們面對這一危機,提出了應變的思想,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體西用」的思想,最早出現於19世紀60年代之初,那是1861年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6](p61)這可以說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最初框架。後來直到1898年張之洞發表《勸學篇》,他在《設學》篇中寫道:「新舊兼學,四書五經、中國史事、政書、地圖為舊學;西政、西藝、西史為新學,舊學為體,新學為用」。[4](p317)才將「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加以理論概括和系統闡發。在60年代至90年代洋務運動期間,「中體西用」的思想成為洋務派的基本政治綱領。

在這一理論中,洋務派把中學和西學的關系稱之為「體」與「用」的關系,即中學具有精神價值,西學具有物質價值。這就顯示了中學和西學的地位的高低之分,其實就是他們企圖要以「西」的軍火武器和科學技術,來達到維護維護古老封建王朝這個「體」的目的。

然而,洋務派主張「中體西用」也有它科學的一面。從理論上看,他們以這種思想模式將西學內容合法化,肯定其具有傳統倫理價值所不能替代的實際功用。這就等於承認中學還有所不足,還有待於西學補充,西學確有超越於中學的地方,從而動搖了「禮義至上」的傳統倫理價值觀的絕對、唯一的權威地位。這是鴉片戰爭後中國思想界的一大進步。從實踐上看,這一思想不再像經世派提出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那樣停留在書本上和口頭上,而是付諸於實踐,這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有效的影響,具有沖破傳統思想的禁錮,開闊人們視野,引導人們追求新知的積極作用。毫無疑問,「中體西用」思想是中國最早的現代化理論,[8](p144)它使中國人邁出了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腳步。

三 洋務運動的近代化嘗試

洋務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們在洋務運動期間進行的各項改革,使中國向近代化邁出了可貴的第一步。此前的中國社會,從未出現過近代化運動的實踐活動。因此,洋務運動在近代化運動史上的意義是不可抹殺的。

(一) 經濟的近代化

1、洋務運動在中國的封建大地上栽植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幼苗

短短幾年間,在李鴻章等洋務派領導人的主持下,中國的近代軍事工業體系基本建成,自1865年在上海創辦江南機器製造總局,一直到1890年代,洋務派在全國各地創辦的軍事工業共有20多個局廠,其中規模較大的還有金陵機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和湖北槍炮廠等。[6](p63)從此火槍、大炮、彈葯、蒸汽戰艦都已能夠在國內建造,這是近代中國歷史的一次大飛躍,從此中國大地上有了自己的資本主義工業。這就自覺或不自覺地揭開了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序幕,在客觀上順應了中國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歷史趨勢。19 世紀60 年代,洋務派普遍認識到中國必須謀求富強之道,且需從「練兵」「制器」開始。李鴻章曾說:「鴻章以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9](p243)為此曾國藩設安慶軍械所,李鴻章先後設上海洋炮局、江南製造總局與金陵製造局。洋務運動由此進入以發展軍用工業為主要內容的「求強」階段。隨著軍用工業的發展和洋務派認識的深化,他們懂得了「夫欲自強,必先裕餉,欲浚餉源,莫如振興商務」。[1](p66)由此洋務運動進入「求強」與「求富」並重時期,即在繼續舉辦軍事工業的同時大力興辦民用工業。為了興辦並發展近代的軍事工業與民用工業,洋務派不僅大力引進西方科技與人才,購置西方先進的機器與設備,而且著意培養本國的科技人才,獨立自主地製造各種機器設備。這標志著新的生產力在中國的誕生,從而奏響了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這一新樂章的序曲。

2、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封建社會內部已孕育著微弱的資本主義萌芽,但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萌芽遭到了摧殘和破壞,從而使中國不可能從封建社會的母體內產生出資本主義的胎兒。[5]外國的入侵首先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而洋務運動的興起、洋務企業的興辦以及商品性產品的生產,進一步破壞了自然經濟,促使商品經濟發展,使傳統的剝削方式開始改變。洋務企業的利潤刺激了一些已經積累起了貨幣財富的地主、官僚和富商,他們開始投資於近代工礦企業,將貨幣轉化為資本,使民族資本主義開始在中國產生。「洋務派在清政府的支持下,採取西方股份公司的組織形式招集私人資本(商股),由官方借墊部分資金籌建企業,並由官方委派總辦(督辦)、會辦代表官方經營管理,這種經營管理形式的企業,稱作『官督商辦』企業。」[1](p98)洋務派是官督商辦企業的創辦者和保護者。「他們對這些企業的舉辦起了倡導作用,使這些企業得到清政府的批准,並能夠吸收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把資金投放進來。他們對官督商辦企業提供墊款或借款,給於減免稅厘以及專利等權。」[6](p69)輪船招商局於1872 - 1877 年間向清政府借款達1928 萬兩,電報局於1889 年向清政府借款達62 萬兩。此外,開平煤礦、漠河金礦、上海機器織布局等也有類似情況。這種企業有兩種前途:或轉化為官僚資本,如漢陽鐵廠等;或由開始的官督商辦或官商合辦發展為單純的商辦,如輪船招商局等。這些企業的轉化,擴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陣容。可見,洋務運動的興起,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開辟了道路。

3、洋務運動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化的進程

洋務派已認識到外國的經濟侵略對中國的危害,並提出發展本國的工礦交通電訊業以「分洋商之利」。如李鴻章曾說:「機器製造一事,為今日禦侮之資,自強之本」。[10](p349)又說:「與其以中國之銀易外洋之貨而銀日少;熟若以中國自有之物產,斟酌變通,可漸收外洋侵奪之利?」[1](p81)洋務派通過興辦近代民用企業,確也收到了一些實際的效果。輪船招商局於1872年開辦後,到1881年「長江生意,華商已佔十之六,南北洋亦居其半」。[4](p33)開平煤礦經營較好,從19世紀80年代起,產量迅速增長,顯著的抵制了天津市場上的洋煤入口,在1889年後的數年間,「洋煤幾乎在天津絕跡」。[4](p33)這表明洋務運動使中國市場不再是外國商品的一統天下,為中國經濟逐漸近代化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二) 政治的近代化

經濟近代化和政治近代化是相輔相成的,政治近代化是經濟近代化的反映和保證。近代企業的建立以及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使中國社會產生深刻的變化。

1、經濟近代化使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發生了變化。

首先表現在這中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產生和成長。中國近代產業工人,最早的一批是通商口岸的碼頭工人和外國輪船公司的船員。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中國的產業工人增多,據統計,「在19 世紀70 年代,全國產業工人大約不到1 萬人,80 年代增加到4.5萬人」。[6](p72)同時洋務運動中形成了中國資產階級。新的生產力的產生、新的階級力量的形成,不僅是對封建社會產生沖擊和破壞,也為向新的世界邁進奠定了初步的物質基礎,客觀上為後來的維新運動和辛亥革命准備了一些條件。

2、洋務派開始對傳統的對外關系進行反思,建立起近代外交。

中國傳統的對外關系,立足於從「夷夏之辯」出發的中國地理中心和文化中心的觀念上,又都是中國傳統的人倫秩序思想和封建等級制度在對外交往中的延伸和膨脹,其中心內容是:世界各個地區盡管文化發展程度不同,但都以中國為中心並臣服於中國的。在這種對外觀念影響下,中國傳統的外交思想不可能具有以國際社會的存在為前提,以國家間的相互平等關系為原則的近代因素。洋務派基於對中外關系現實的切實觀察和對傳統對外關系的深刻反思,已經開始沖出封建外交思想的樊籬,逐步萌生出近代的國際意識,並開始產生較為明確的國家主權觀念和維護主權爭取平等的思想,已具有某種程度的近代意識。在外交實踐中,第一,1861年1月,咸豐皇帝接受恭親王奕

Ⅲ 幫忙寫一篇歷史文化名城的論文

我想

Ⅳ 急求關於中國古代文化的論文

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隨著歷史的發展中華文化蘊藏了他獨有的風格。其包括;文字、百家姓、婚姻、節日等。這些都具有各自的特點,都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文字
文字是用來記錄語言,表情達意的工具。中國在皇帝時就有了文字,由於殷墟甲骨文的出現,更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和證明。所以,中國文字的創造至少有了五千年的歷史。之前人類用表情達意,幫助記憶的工具大致是結繩與語言,而這一切都不能代表人類思想的變化,而語言也有了時空的限制。因此才有了文字的製造!
傳說中的文字神是倉頡,《淮南子 本經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栗,夜鬼哭」。描寫了文字具有神奇的力量,人的智能將會因為有了文字而突飛猛進。中國的文字雖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但是早期的文字已不見得。迄今為止,一直流傳的最早的文字世上帶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後依序大致是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與行書。
(1)、金文,是住在同期上的銘文。更具考古證明,我國夏朝時期就已經進入青銅時代,在出土的銅器中就鑄了文字,因為周朝以前將銅稱為「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稱為「金文」,又因這類文字在鍾鼎上字數最多,所以又稱其為「鍾鼎文」。
(2)、大篆,專家都認為是戰國晚期秦國的文字,其筆道勻稱,字體整齊,是官定的標准文字。「篆」本是大、小篆合稱因習慣見前者稱為大篆,故後世用「篆文」指「小篆」。戰國末期,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統一文字,李斯主持了這一工作,他廢除了六國的文字,便形成了新的文字「小篆」。
(3)、隸書,因小篆整齊又是長方形,結構是由均勻圓滑,各組成不方便書寫。所以民間很快出現隸書。其特點是將圓滑轉變取得線條,寫成帶方折的字形。其文字在下層官吏、差役、奴隸中比較流行,所以稱其為「隸書」。
(4)、草書,是一種特定的文字,是從民間隸書發端萌芽來的。到西漢晚期就出現了具有後世風格的草書。進入東漢後,就有了比較規整的,嚴格的形體。草書不但筆畫勾連,字間勾連,而且形體高度簡化,後來又出現了草書的變體,稱「狂」。
(5)、楷書,也是直接脫胎於隸書,把隸書的扁形改為方形,人們又稱「方塊字」就是針對楷書。楷書經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到隋唐才基本成熟。楷書被美化,寫得更加規矩和美觀,又稱為「宋體字」,後來還有模仿的宋體字變形,叫做「仿宋體」。
(6)、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文字,不像楷書那麼工整,也不像草書那麼奔放。如果寫的端正點就稱為「行楷
」,如果寫的奔放點就稱為「行草」。
百家姓
中國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據統計現存的有5600多個。其特點是「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出處具體」,姓氏的形成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不一定同源,異姓也可能處於同一宗。唐太宗時(公元627年),吏部尚書高士廉把民間姓記錄下來,寫成《氏族志》頒布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中國舊時流行百家姓是北宋時寫的,共有單姓408個,復姓30個,發展到後來有近4000-6000個。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氏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第二十大姓氏是徐、朱、林、宋、馬、高、胡、鄭、郭、蕭。現代歐美各國的姓氏,大多來源於中世紀,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帝國。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國就已經形成了姓氏,並逐漸發展擴大,世世代代延續。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道;「姓,人所生也,因生以為姓,從姓生。」這就是說,認識母親生的,故姓為女旁。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時期。姓氏作為區分氏族的標志符號。中國的許多姓是女字旁,這說明我們的祖先經歷了母系氏族社會。各族姓氏互相通婚子女姓母親一方,以母親為姓,姓的出現是原始社會人類逐漸擺脫蒙昧狀態的一個標志,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過度到父系,姓改為從父,氏反為女子家族之用。後來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取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姓和氏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姓氏形成的原因
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國命氏。如趙、西門、鄭、蘇等;
以古姓命氏。如任,風,子等;
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如黃浦,高,公,施等;
以兄弟次序命氏。如伯,仲。叔,季等;
以官職名稱命氏。如倉,庫,司徒,司寇太史等;
以職業技藝命氏;
以祖上謚號命氏;
古代少數民族與漢族大融合,借用漢字單字為氏。如拓跋氏改為元,關爾佳改為關;
因賜姓,避諱改姓氏;
因逃避改姓。
姓氏的起源的形式很多,並且在不斷地的發展。同姓異源,或異姓同源等等,情況十分復雜。隨著歲月流逝,不斷出現新的姓氏。如給孩子取名時,去男女雙方兩個單音合成復姓,這又為姓氏家族增添了成員。
姓氏神話
姓代表每個人及其家族一種符號。姓氏而是姓和氏的合稱,在遙遠的古代,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於人類早期生活的原始部落中。姬姓始於黃帝。據《史記》記載皇帝本姓公孫,名叫軒轅,但因長居姬水,所以改為姬姓。其周的祖先後稷是皇帝的曾孫帝嚳的兒子,繼承了姬姓,後人將其稱為「神農氏」,賜姓姬,成為周族的先祖。
婚姻
中國古達婚姻的愛情觀的特點,愛情專一,姻緣天定,夫婦之際,人道之大論也。社會制度造成的悲劇:男女授受不親,父母之命,媒約之言丑而不信。痴心女子負心漢。中國古代原始社會的婚姻禮俗(1)亂婚即雜婚;(2)血族婚;(3)亞血族婚即族外群婚。這樣父親是集體父輩,母親是集體母輩,成為共夫或共妻(4)對偶婚(5)專偶婚,俗稱一夫一妻制,是以父權製取代母權制,以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中國古代婚姻政策是指歷代政府對婚姻奉行的基本方針和原則,其對婚姻做出了一系列的條文規定。(1)導民婚配(2)嫁娶有媒(3)同姓不婚(4)可納妻妾。婚姻在娶婚時六禮,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為必備條件。綜合起來,古代婚姻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古代尚無現代意義上的離婚;第二、「七出」的基本點是維護夫權與封建家長制,是為保障丈夫的特權制定的;第三、離婚可以以第三方的意志為轉移;第四、「三不去」從人道主義出發,對離婚有所限制。
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的完善,滿滿的深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是一樣的,是人類和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是和天文、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的節氣有關。後來的傳統節日和節氣密切相關,節氣為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就以定,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的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為節日增添了幾分浪漫的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沖擊和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所有這些都是中國傳統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定型。人們常說的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另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各自的風俗文化,眾多的民族節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寶藏。
通過這學期對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學習讓我更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神,理解了我的祖國。因而也使我更加 熱愛它!

Ⅳ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進程論文 3000字

文章摘要: 我越來越憂思:中國傳統文化正日益受到現代化的威脅!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在其歷史進程中不斷建構而成的。是數千年來無數先賢達人大智慧的結晶。所蘊涵的內容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現代社會的進步。正是藉助於傳統文化的基礎而成就的。高樓、汽車、網路……(還有擁擠和污染),在人們日益追求現代化的同時。那遠古的、能給人啟迪的、創造了實際價值的傳統文化,愈來愈被淡化了,甚至快被部份人遺忘了。 文章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 歷史進程 現代化 文章快照: 諾索夫約1O0年,考察的內容及范圍也遠超過18世紀以前的任何一位地理~.Zl-學家。60多萬字的《徐霞客游記》,其篇幅遠超過世界巨著《馬可-波羅游記》。其成書時間早成洪堡《新大陸熱帶地區考察記》約15O年,早於斯文赫定《亞洲腹地旅行記》約200年。他對岩溶洞穴的考察及形成原因的探索,比雷米索夫早約70年;對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以及使用專門的地質學名稱描述地質現象,早於愛士培爾約150年,早於羅曼約200年;對火山及火山噴出物浮石的考察,比莫洛對雄茨威火山的考察早了70年.比哈頓提出岩石起源的火戎論早了一個世紀……他是一位傑出的、了不起的地理學家、探險旅行家、游記文學家。他在地理方面的貢獻,可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包括那些開著越野四驅、肩扛現代高科技設備的地理工作者)!上述所言的地理地貌地質等奇觀.在邊陲雲南均存在,現在已全部開發成旅遊景點。他嚴謹踏實的地理探究,給雲南人民帶來了實惠,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紅土地上的人們深深緬懷他,到處都有他的塑像,並借各種方式紀念他的豐功偉績。這些年,我痴迷於摩托車,更喜歡獨自駕車長旅,也正是追隨徐公的足跡,意在地理知識上有所獲;也和徐公一樣,白天背著設備旅行,夜晚則走筆為記……徐公探究地理,我則側重「人文地理」的寫作,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獲益不淺f通讀《徐霞客游記》,我不得不說的遺憾是:徐公對現在從上海到西藏樟木長達5000多公里的318國道線周圍數百公里的人文地理探究太少了,尤其是「大香格里拉」。最初我心中始終有一個結,這個本應由徐公提出的命題,卻由18世紀的西方外國人提出……318線,這是一條中國、乃至世界美景高度集中的景觀長廊,盆地、高山、湖泊、海子、冰川、雪山……優美壯麗同在.幽景曠物並存。而處於橫斷山區的「大香格里拉」.則是中國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大自然賦予了這里得天獨厚的自然風貌:氣勢磅礴的雪山、巍峨聳立的峽谷、浩盪奔騰的大河、如鏡似玉的湖泊海子、蒼涼雄奇的城堡、古樸獨特的民居……然而在明代,徐公只能騎馬、乘船或步行,對於殺機重重的318線,他或許不知有這些佳境,自然也不可能做細致入微的探險工作。他也是人!假如當初他了解這些.那麼他的「滇游」記載會更加生動.他會在滇池呆更長時間。《徐霞客游記》文風朴實,文字清新.最感人處在於對當地的地質等描述全是真實的記錄一「滇游」中的地方,我大多去過,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也許是行前仔細再讀《徐霞客游記》的緣故吧。我也讀過不少摩托車愛好者的旅行文章,他們最愛用的詞是「征服」二字。我替他們難過,面對冰雹、雪崩、泥石流等等,人在自然面前是多麼渺小,多麼無助與無奈。「征服」應屬偉大的壯舉之范疇,這與徐公的治學嚴謹比起來.是在吹牛了——起碼不實在!我自小苦練形意、Jk.~l-、少林等功夫.身體壯得像牛——至今不知感冒為何物,也常自比為匈奴族的後代.可在雅山的洪災面前,我手足無措,也只能仰天長嘆!與紀念館毗鄰的「升庵祠」里,曾住過一代「名囚」楊升庵,徐公是地理史上的奇人,卻對楊公恭敬有加,喻為「導師」。在建水,楊公所居為福東寺(小桂湖),徐公駐足在接待寺(兩寺相鄰)。徐公也數次到過高蟯,這就是政府為何要將紀念館建在「升庵祠」旁的原由。徐霞客不僅開了近代地理學的先河,其探求真知的科學精神,誠摯的愛國情操也成為我國近代知識分子的傑出典範。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要發揚徐公的探究精神。既不能以犧牲人類古老、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為代價去發展經濟,也不能犧牲各民族群眾的物質利益去孤立地談「保護」。統籌兼顧,協調發展,這是一件大事!我無為,卻視楊公、徐公為先賢達人……@ [2] 關於加快達州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6期 [3] 民間文化的精華與糟粕 《漢字文化》2007年05期 [4] 柏林藝術論壇:貧窮但性感的當代藝術博覽會 《藝術當代》2007年06期 [5] 藝術北京的亞洲企圖 《藝術當代》2007年06期 [6] 剪紙收藏迎來春天 《西部論叢》2007年11期 [7] 淺談機關文化建設 《鞍山社會科學》2007年05期 [8] 後現代主義文化思潮的發展軌跡 《理論參考》2007年10期

Ⅵ 歷史論文

論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指在北魏統治面臨危機的情況下,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間進行的改革,包括文明太後執政和孝文帝執政兩個時期的改革,其性質是馮太後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變北魏社會面貌的封建化改革運動。改革的目的在於緩和民族對立和社會矛盾,發展生產,鞏固統治,使北魏政權擺脫危機。
從公元471-499年為改革前期。前期主要以建新制為重點。內容主要是:
一、制定官吏俸祿制以班俸制代替斷祿制,整頓吏治。這就使得北魏吏治得到改善,農民賦役負擔減輕,北方農業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二、推行均田制。此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同時大片荒地被開墾,推動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推動著鮮卑族經濟的轉型,加強了民族大融合。
三、改宗主督護制為三長制。鄰長、里長、黨長合稱三長,直屬州郡,負責清理戶口和田畝,征發徭役和兵役。使國家從中央到基層的政治體製得以完善,並保證了國家對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於中央集權的鞏固。

從公元490-499年主要是在孝文帝主持下的以漢化為重點的後期改革。其主要措施有:

一、遷都洛陽。為了便於接受漢族文化,消除鮮卑族與漢族之間的隔閡,以便進一步拉攏漢族地主士大夫,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鞏固北魏政權,孝文帝決心把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

二、移風易俗,大力推行漢化政策。主要內容是:第一,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穿漢族服裝;第二,禁止用鮮卑語,改說漢話;第三,改鮮卑復姓為漢姓,孝文帝把自己皇族拓跋姓改為元姓,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鮮卑貴族同漢家世族通婚。第四,在鮮卑中建立門閥制度,把漢族地主的門閥制度推廣到鮮卑族當中去。第五,改鮮卑官制、法律、禮儀、典章為漢制,革除鮮卑舊制。

不僅如此,在改革中,他還以身作則,將皇族改為元姓,自己改名為元宏,帶頭娶漢族大臣的女兒做皇妃,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漢族人為妻。

孝文帝這些漢化措施,使北方少數民族在語言、服飾、風俗習慣上與漢族逐漸趨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少數民族的食物、服飾、藝術、生活用具等,逐漸融入漢族人民的生活之中。使少數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促進了民族融合。

也正是由於改革順應了民族融合的歷史潮流,孝文帝個人的膽略和卓識再加上措施得當,從整頓吏治入手,並且不僅進行經濟改革,而且重視文化習俗上的改革,全面配套,從實際出發,切實可行,並且取得了廣泛的社會支持使得改革可以順利推進並且較為成功,影響深遠。

總之,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鮮卑和北方的封建化(即漢化)過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使北魏政權得以鞏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對於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鮮卑祖作為一個民族雖然不存在了,但是已經和漢族融為一體,共同為偉大祖國的繁榮與復興作貢獻。

Ⅶ 世界歷史與文化論文有沒

供參考:

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由於國情不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遇到的問題、阻礙也各自不同,中國是一個的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曾反復出現關於中國傳統文化能否走向現代化的爭論。這一歷史現象鮮明地揭示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能否走向現代化?如何走向現代化?是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必須弄懂搞清問題。

一、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

許多歷史事實證明,一個國家走上民族振興,走向現代化,無不是從弘揚 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傳統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種認為中國現代化只能從異質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圖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國傳統文化模式的過程稱為西化派是錯誤的。
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主要體現在這樣幾方面:

1.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中國文化歷來關注現實人生,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入世的人生哲學,培育了中華民族敢於向一切自然與社會的危害和不平進行頑強抗爭。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強調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創造。要實現現代化,這種自信自尊的精神是決不可少的。

2、知行合一觀。中國儒家文化所講的「力行近於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行重知輕」的認識論思想,這與實踐品格具有某種一致性。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實現現代化,當然要努力學習外國的先進的東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會主義實踐。

3、重視人的精神生活。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的內在修養與這精神世界,鄙視那種貪婪與粗俗的物慾。孟子提出「充實之謂美」,並認為「寶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對人格的根本要求,這種傳統美德,對現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貴的。

4、有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愛國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古人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今天,一個國家只有走上現代化,國家才會繁榮富強。而實現現代化,全靠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奮斗。

5、追求真理,勇於奉獻的精神。中國傳統文化蔑視那種貪生怕死,忘恩負義、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談到對真理的追求時,認為「朝聞道 ,夕死可矣「。宣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這種對真理執著、獻身精神是推動現代化的強大動力。

6、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范。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社會只有嚴於律已,寬以待人,形成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社會風氣,社會才能充滿溫馨與和諧,才能給人帶來希望與力量。上述種種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地的一部分,僅此就足以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二、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形態,是一定社會存在的反映,這種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對社會長期發生作用。

二、由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是推動社會主義不斷發展的精神動力

區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拋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也就是使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報務。
第一發展市場經濟經濟的需要。過去,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這種經濟是人治經濟,一切由政府統管,政企不分,按長官意志辦事,亂放炮抱粗腿界
第二、它是建全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制意味著合法性、權威性、公正性。
第三,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市場經濟要求對中國傳統文化那種「君子謀道不謀食」把「義」與「利」對立起來的舊的價值觀的否定,從而增強人們的務實精神與進取精神。

Ⅷ 高分求中國歷史文化1000字論文

秦始皇在位之時,吞並六國,並發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北擴千里」「秦王掃六合」,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范圍擴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設置郡縣」,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只重征服,不重製度建設;因此使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這才為中國現在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後人認為,「功莫大過秦皇漢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漢武帝之前,歷史上無出其右。至今,英語中對中國的稱呼China,也是從羅馬語Chin(秦)演變過來的,這在一個側面上表現了秦帝國的影響力。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嘆「若與其同游,則無恨矣」。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秦始皇雖專制,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並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官逼民反。後世儒家倡導人治,治國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決,而至今日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採用郡縣制這種先進制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個必要條件。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佔領區,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一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於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分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大歷史進步。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之後近一千七百年的時間,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先進於西方,從而比西方發達奠定了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猶行秦法政」。兩千年的皇權時代的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詩《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贊揚秦始皇。 ·負面 因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其後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如賈誼的《過秦論》等。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賈誼《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學家看作是一個暴君,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 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的規模均極為龐大,勞動舉國的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但另一方面卻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為史學家對於秦始皇功大還是過大的爭論點。 2、【毛澤東評秦始皇】 (1)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 (2)一次,他對章士釗講:你們講共產黨等於秦始皇,不對,超過一百倍。 (3)孔孟是唯心主義,荀子是唯物主義,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荀子代表地主階級。又說: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說空話。幾千年來,形式上是孔夫子,實際上是按秦始皇辦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學生。 (4)孔夫子有些好處,但也不是很好的。我們應該講句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子偉大的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 (5)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歷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會前期的,都是法家。這些人主張法治,犯了法就殺頭,主張厚今薄古。儒家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都是主張厚古薄今的。 (6)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罵我是秦始皇,中國歷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

閱讀全文

與歷史文化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