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內蒙古歷史文化作文600字
清朝將較早內附的漠南蒙古各部稱為「內札薩克蒙古」,將後來陸續歸附的喀爾喀、厄魯特等部稱為外札薩克蒙古,不設札薩克的察哈爾、唐努烏梁海等部稱為內屬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後來演變出「內蒙古」一詞。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內蒙古自治區成立[3],來自內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達斡爾、鄂溫克、漢、滿、回、朝鮮等各民族代表393人出席會議。會議通過決議,成立了內蒙古自治政府。會議通過了烏蘭夫的政治報告和內蒙古自治政府自治宣言、施政綱領、組織大綱等文件,選舉產生內蒙古自治政府臨時參議會及組成人員。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時,所轄區域包括呼倫貝爾、納文慕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5個盟的34個旗(市)1個縣,轄區面積為53.8萬平方公里,人口共約200萬,其中蒙古族約50萬人。3歷史沿革編輯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王爺廟(烏蘭浩特市)召開,會議決定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紀念日,民族區域自治在中國第一個得以實現,時轄呼倫貝
爾、納文慕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盟,計32個旗、1個縣、3個縣級市,面積54萬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駐王爺廟。
1949年11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自治政府遷址張家口。
1949年9月19日,以國民黨高級將領、綏遠省代省長董其武為首的19人率部舉行起義,其後,成立綏遠省人民政府。
1954年3月5日,內蒙古人民政府、綏遠省人民政府委員會、綏遠軍政委員會、綏遠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在歸綏市(呼和浩特市)聯合召開擴大會議,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命令,從3月6日起,綏遠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時撤銷,原綏遠省轄區並入內蒙古自治區,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呼和浩特市。
1955年7月30日,將熱河省敖漢、翁牛特、喀拉沁旗和赤峰、寧城、烏丹縣劃歸自治區昭烏達盟。
1956年4月3日,將甘肅省巴彥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額濟納蒙古族自治旗劃歸內蒙古,增設巴彥淖爾盟,以原自治州和自治旗的行政區域為盟的行政區域。
1969年7月5日,將呼倫貝爾盟、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分別劃歸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將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分別劃歸寧夏和甘肅,1979年5月30日又重新劃回內蒙古自治區。12著名人物編輯巴特爾, 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隊員顧秉林,清華大學前校長高博,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白岩松,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張紹剛,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製片人楊坤,中國著名創作歌手陳超,我國著名新聞學家,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內蒙古大學畢業王珞丹,青年演員,《奮斗》中扮演 米萊鮑喜順,世界第一高人小鹿姐姐,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主持人李院生,南極冰蓋昆侖科學考察隊隊長烏蘭托嘎,國家一級作曲家牛根生,蒙牛集團創始人張小平,奧運冠軍蒙古族拳擊選手斯琴格日樂,女歌手德德瑪,女歌手齊·寶力高,著名馬頭琴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騰格爾,著名歌唱家「吉祥三寶」布仁巴雅爾,著名歌手[36]烏蘭圖雅,著名女歌手,中宣部唱響中國套馬桿唯一合法演唱者,中央民族大學畢業
② 內蒙古的歷史
內蒙古地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歷史搖籃之一,也是古代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據文獻記載,古代曾在這里活動過的游牧部族有10多個,其中維系時間較長、影響較大的有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等。額爾古納河畔是蒙古族的歷史搖籃。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逐漸統一各部落後才演變成了這些部落的共同名稱。大約在公元7世紀,蒙古部從額爾古納河流域開始向西部蒙古草原遷移。回紇建立起了一個新汗國,創立了自己的文字並成為如今蒙文的先鋒。
12世紀時,這部分人繁衍子孫氏族分出了乞顏、扎答蘭、泰赤烏等許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東一帶。當時在蒙古草原和貝加爾湖周圍的森林地帶,還有塔塔兒、翁吉刺、蔑兒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諸部。
近代內蒙古: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內蒙古地區的革命也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內蒙古的各族人民為民族解放事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這正是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建立第一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深刻歷史原因。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 召開,會議決定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紀念日,民族區域自治在全國第一個得以實現,時轄呼倫貝爾、納文慕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盟,計32個旗、1個縣、3個縣級市,面積54萬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駐王爺廟。
③ 內蒙古歷史文化
多元化的蒙古文化
根據歷史記載,蒙古人大約於公元7世紀登上歷史舞台。然而,在此很早以前,蒙古人的先民就活躍於蒙古草原。《敕勒歌》說:「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它質朴地描寫了他們對大自然的認識,是游牧民族文化寫照的一個側影。從地理環境來看,南抵中國長城,東達大興安嶺,北與西伯利亞草原連成一片,向西與廣大中亞草原相通。在這地域極其遼闊的草原上,從匈奴、鮮卑、突厥到契丹、女真諸族,其社會發展都已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有的還建立了顯赫一時的帝國。雖然作為統治者的民族成分不同,文化也各異,但這些文化彼此是有一定繼承性的。蒙古文化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說是在上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多元文化。同時,也可以說游牧文化發展到蒙古民族也臻於成熟和完善。
中國人認為,他們的農業文明比游牧文明要先進,而且,游牧民族是落後的。從來很少有人對此表示懷疑。其實游牧民族開放式的「流動性」,比古代農業民族保守的「安土重遷」,有其進步性。游牧文化根植於廣闊無邊的大草原之中,人們的視野極其開闊,加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產方式,春夏秋冬輾轉於不同的牧場和營地,因而多以流動、變化的角度去觀察自然界,所以人們的思考方式,也就越具有辯證的思維方式。游牧民族長期同大自然搏鬥,生活於艱苦的環境之中,因此具有充分的冒險精神和勇敢進取的民族性格。另一方面,由於游牧經濟的脆弱性,以及對生活用品的需求,迫切需要與農業民族進行交易,有時甚至以戰爭的方式進行掠奪。所以說游牧民族文化還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蒙古民族的文化具有鮮明的草原特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游牧文化。
公元1206年大蒙古國建立後,在蒙古人的歷史上,曾發生過兩件大事:其一是西征中亞、東歐;其二是南下入侵中國。這兩件事對蒙古民族的傳統文化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意義。西征和南下,使蒙古人開闊了眼界,廣泛接觸和吸收了東西方各民族的文化,尤其是與突厥民族和中國文化的接觸。如西征中,蒙古軍隊就俘獲了大批中亞工匠,並將他們帶回蒙古,隨著這些人的到來,一些中亞伊斯蘭文明也相繼傳入蒙古地區,使蒙古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又如元朝的建立,使蒙古人與當時高度發展的中國文化產生了密切的關系。其版圖有所謂「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蒙古元朝,實為游牧民族文化與農業民族文化沖突與融合的結果。一時間出現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薩滿教五教並存的局面,頗有相互影響、兼收各家所長之處,溝通了東西文化的交流和各民族之間的聯系。蒙古民族游牧生產方式與中國農業生產方式的文化沖突與融合,使蒙古民族傳統的文化產生了飛躍,顯示出新的更強的活力。
蒙古文化思想史表明,一個封閉的民族是難有出路的。每一種文明都包含它獨有的智慧和知識,多種文明對一個民族的啟迪作用,不是相加,而是相乘。異質文化沖撞的結果,是成倍的增長。成吉思汗的偉大的一面,是他對異族文化的學習、借鑒和包容並蓄。正因為如此,
蒙古民族傳統文化才在中世紀世界文化史上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並佔有一定的地位。
因此,在對蒙古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反思中,我們主張文化發展的多元化,強調多樣性。
④ 《內蒙古的歷史與文化》作文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國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區。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2.3%,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名列第三位。東南西與8省區毗鄰,北與蒙古國、俄羅斯接壤,國境線長4200公里[1]。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緯度,地處歐亞大陸內部,大部分地區處在東亞季風的影響之下,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復雜多樣,四季分明[2]。清朝將較早內附的漠南蒙古各部稱為「內札薩克蒙古」,將後來陸續歸附的喀爾喀、厄魯特等部稱為外札薩克蒙古,不設札薩克的察哈爾、唐努烏梁海等部稱為內屬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後來演變出「內蒙古」一詞。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內蒙古自治區成立[3],來自內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達斡爾、鄂溫克、漢、滿、回、朝鮮等各民族代表393人出席會議。會議通過決議,成立了內蒙古自治政府。會議通過了烏蘭夫的政治報告和內蒙古自治政府自治宣言、施政綱領、組織大綱等文件,選舉產生內蒙古自治政府臨時參議會及組成人員。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時,所轄區域包括呼倫貝爾、納文慕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5個盟的34個旗(市)1個縣,轄區面積為53.8萬平方公里,人口共約200萬,其中蒙古族約50萬人。內蒙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省市區之一。2005年全自治區GDP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人均GDP超過中國大陸平均水平。邊境口岸眾多,與京津、東北、西北經濟技術合作關系密切。內蒙古(nèi měng gǔ)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
狹長形。經緯度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97°12′,橫跨經度28°52′,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公里;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公里;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土地面積的12.3%,是中國第三大省區。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國境線長4200公里。
全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在內部結構上又有明顯差異,其中高原約占總面積的53.4%,山地佔20.9%,丘陵佔16.4%,平原與灘川地佔8.5%,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佔0.8%。[5]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王爺廟(烏蘭浩特市)召開,會議決定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紀念日,民族區域自治在中國第一個得以實現,時轄呼倫貝
爾、納文慕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盟,計32個旗、1個縣、3個縣級市,面積54萬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駐王爺廟。
1949年11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自治政府遷址張家口。
1949年9月19日,以國民黨高級將領、綏遠省代省長董其武為首的19人率部舉行起義,其後,成立綏遠省人民政府。
1954年3月5日,內蒙古人民政府、綏遠省人民政府委員會、綏遠軍政委員會、綏遠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在歸綏市(呼和浩特市)聯合召開擴大會議,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命令,從3月6日起,綏遠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時撤銷,原綏遠省轄區並入內蒙古自治區,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呼和浩特市。
1955年7月30日,將熱河省敖漢、翁牛特、喀拉沁旗和赤峰、寧城、烏丹縣劃歸自治區昭烏達盟。
1956年4月3日,將甘肅省巴彥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額濟納蒙古族自治旗劃歸內蒙古,增設巴彥淖爾盟,以原自治州和自治旗的行政區域為盟的行政區域。
1969年7月5日,將呼倫貝爾盟、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分別劃歸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將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分別劃歸寧夏和甘肅,1979年5月30日又重新劃回內蒙古自治區。[10]
⑤ 內蒙古一帶的歷史文化
蒙古族禮俗 愛畜 如在草原上遇見畜群,汽車與行人要繞道走,不要從畜群中穿過,否則會被認為是對畜主的不尊重。 做客 乘汽車到牧民家做客者要看蒙古包附近勒勒車上是否拴著馬,不要貿然駛入,免得馬驚掙斷韁繩跑失。進包要從火爐左側走,坐在蒙古包的西側和北側,東側是主人起居處,盡量不坐。入坐時不擋住北面哈那上掛著的佛像。進包後可席地而坐,不必脫鞋。不要坐在門檻上。 敬茶 到牧民家做客,主人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 敬酒 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是表達草原牧人地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推讓讓,拉拉扯扯,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不必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 獻哈達 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讓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尊老慈幼 到牧民家做客,見老人要問安,須以「您」相稱。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對小孩不可斥責或打駕。不要當著家人的面數說孩子生理缺陷。 其他 到牧民家做客,要帶適當的禮品,如酒、糖、小食品等。對迎面狂吠的牧羊狗僅可喝斥,不可打。解手須至蒙古包南方較遠處,不可到蒙古包東、西側(有羊圈)、北側(氣味會隨風刮入包內)。冬天不要到包北、西側亂踩,因那裡的雪是化水食用的。離開主人家須道再見並致謝意。
⑥ 內蒙古歷史文化的作文
清朝將較早內附的漠南蒙古各部稱為「內札薩克蒙古」,將後來陸續歸附的喀爾喀、厄魯特等部稱為外札薩克蒙古,不設札薩克的察哈爾、唐努烏梁海等部稱為內屬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後來演變出「內蒙古」一詞。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內蒙古自治區成立[3],來自內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達斡爾、鄂溫克、漢、滿、回、朝鮮等各民族代表393人出席會議。會議通過決議,成立了內蒙古自治政府。會議通過了烏蘭夫的政治報告和內蒙古自治政府自治宣言、施政綱領、組織大綱等文件,選舉產生內蒙古自治政府臨時參議會及組成人員。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時,所轄區域包括呼倫貝爾、納文慕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5個盟的34個旗(市)1個縣,轄區面積為53.8萬平方公里,人口共約200萬,其中蒙古族約50萬人。 3歷史沿革編輯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王爺廟(烏蘭浩特市)召開,會議決定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紀念日,民族區域自治在中國第一個得以實現,時轄呼倫貝
爾、納文慕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盟,計32個旗、1個縣、3個縣級市,面積54萬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駐王爺廟。
1949年11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自治政府遷址張家口。
1949年9月19日,以國民黨高級將領、綏遠省代省長董其武為首的19人率部舉行起義,其後,成立綏遠省人民政府。
1954年3月5日,內蒙古人民政府、綏遠省人民政府委員會、綏遠軍政委員會、綏遠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在歸綏市(呼和浩特市)聯合召開擴大會議,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命令,從3月6日起,綏遠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時撤銷,原綏遠省轄區並入內蒙古自治區,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呼和浩特市。
1955年7月30日,將熱河省敖漢、翁牛特、喀拉沁旗和赤峰、寧城、烏丹縣劃歸自治區昭烏達盟。
1956年4月3日,將甘肅省巴彥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額濟納蒙古族自治旗劃歸內蒙古,增設巴彥淖爾盟,以原自治州和自治旗的行政區域為盟的行政區域。
1969年7月5日,將呼倫貝爾盟、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分別劃歸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將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分別劃歸寧夏和甘肅,1979年5月30日又重新劃回內蒙古自治區。12著名人物編輯巴特爾, 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隊員顧秉林,清華大學前校長高博,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白岩松,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張紹剛,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製片人楊坤,中國著名創作歌手陳超,我國著名新聞學家,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內蒙古大學畢業王珞丹,青年演員,《奮斗》中扮演 米萊鮑喜順,世界第一高人小鹿姐姐,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主持人李院生,南極冰蓋昆侖科學考察隊隊長烏蘭托嘎,國家一級作曲家牛根生,蒙牛集團創始人張小平,奧運冠軍蒙古族拳擊選手斯琴格日樂,女歌手德德瑪,女歌手齊·寶力高,著名馬頭琴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騰格爾,著名歌唱家「吉祥三寶」布仁巴雅爾,著名歌手[36]烏蘭圖雅,著名女歌手,中宣部唱響中國套馬桿唯一合法演唱者,中央民族大學畢業
⑦ 內蒙古有哪些歷史文化
周朝時期,內蒙來古中西部(河套以及自周圍地區)由樓煩、林胡,狄族等游牧民族居住,東部地區居住著東胡族。
戰國時期,趙武靈王(340-295)以如今河北省和山西省為據點,對此地區奉行擴張政策。滅狄族中山國(如今河北省)之後,趙武靈王擊敗林胡以及樓煩二族,設雲中郡,與近代意義上的呼和浩特相臨。趙武靈王還修築長城,綿延至河套地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帝國。始皇派蒙田逐匈奴驅出該地區,後並入趙國原有的長城,形成了中國的萬里長城。始皇保留當地兩大郡:九原郡以及雲中郡,並遷入三萬戶人以鞏固該地區。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這些舉措被廢。
西漢時期,公元前127年,武帝派衛青大將軍再次北驅匈奴以取得河套地區。之後,武帝繼續實行在河套地區建居住地的政策,以抵禦匈奴。同年,武帝在河套地區設立朔方郡、武原郡。如今的內蒙古東部地區在當時由鮮卑控制,後期鮮卑在力量以及影響上都令匈奴黯然失色。
東漢時期,曾降於漢朝的匈奴開始在河套地區定居,並在當地與漢族移民相互來往。西晉時期,匈奴貴族劉淵在該地區建立漢趙帝國,由此開啟了十六國時期,中國北方在漢族政權與其他政權的交替中逐漸衰落。
⑧ 內蒙古有哪些文化
內蒙古草原文化風情主要都包括這些。
第一就是內蒙古位於祖國北部的邊疆,內蒙古自治區有許多的草原和天然牧場,而內蒙古的草原也是世界上天然面積最大的草原。因此內蒙古的文化最主要的草原文化,以草原文化繁衍出許多人文以及自然的風情。
第二種就是那達慕是中國蒙古族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古老的體育活動形式,更是一種充滿了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現今的錫林郭勒盟所舉行的那達慕最具傳統代表性。「那達慕」是蒙古語的譯音,是「娛樂、游戲」的意思,用來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在每年農歷的六月初四,羊肥馬壯和草綠花紅的日子開始,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
第三個就是安代舞有著「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美譽,是主要流行於內蒙古通遼市四周地區的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據相關歷史的考證,安代舞最早起源於庫倫旗地區,大約於明末清初時期形成。清朝中期的時候,由於當時草原湧入大量各地闖關東的移民,許多不同地域的文化風俗逐漸融合便形成了庫倫蒙古族文化,進而孕育出有著廣泛群眾性的安代舞。
第四個就是馬頭琴在蒙古族的音樂文化中起著代表作用,不論它的造型和製作材料,還是其音色音質或者音樂表現風格及演奏方法,都體現出蒙古人的性格特點,影射出蒙古族世代的游牧生活。蒙古族馬頭琴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蒙古族形成的時候,馬頭琴就已經存在了,因此可以這樣說,馬頭琴與蒙古族一起從草原和歷史中發展走來,並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
⑨ 內蒙古有啥歷史文化,有意義事件
1947年以前並沒有來內蒙古自,黨受蘇政策的影響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包含了當時的察哈爾省、興安省以及寧夏省、熱河省和綏遠省的部份地區。
全區共有1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扎蘭屯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呼和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