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珠海發展歷史

珠海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6 17:50:10

㈠ 珠海的歷史由來...

珠海這復一地名啟用於1953年珠海建縣之時制。有關珠海地名出處的傳說頗多,但最經得起推敲的還應該是從地理角度給予的釋義。
珠海唐家與伶仃洋之間海域,古代就被當地居民稱之為「珠海」。在《唐氏族譜》上,有人取名為「唐珠海」(明朝永樂年間)。
民國初年唐家三峰小學的《校歌》中,其歌詞有「前環珠海,後枕鵝峰」之句。可見這片海域早已有「珠海」之稱。因此,珠海建縣時,由於這一地區位於珠江出海之處,故稱之為「珠海」。

㈡ 珠海有多少年歷史

珠海在公元前221年隸屬南誨郡番禺縣,漢朝隸屬番禺縣,晉至陳朝隸屬東官郡,隋朝隸屬寶安縣,唐代隸屬東莞縣轄。當時在今山場村設立文順鄉,是香山地區最早的行政機構。宋朝以後,因這里鹽業和銀礦業興旺,開始在山場村設置香山鎮。至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設置香山縣,隸屬廣州府,沿至元、明、清三代;明末在前山築城池,稱「前山寨」,既是軍事要塞,又兼管澳門和前山行政、外交事務。辛亥革命以後,香山縣隸屬廣東省。1925年4月15日為紀念孫中山易名中山縣。隸屬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0--1934年中山縣政府設在唐家。 1949年10月30日,珠海內陸地區解放,1950年8月3日萬山群島海島地區解放。1951年1月,從中山縣劃出雞頭角、涌口山、萬山群島、淇澳島,從東莞縣劃出萬頃沙、五涌、一涌、龍穴島,從寶安縣劃出內伶仃、固戊、蛇口、鹽田、外伶仃島、佳蓬列島等組成廣東省人民政府海島管理局珠江分區,後改為珠江專區海島管理處,隸屬珠江專署。1952年7月,海島管理處移交給中山縣,同年10月,在唐家鎮設立漁民區人民政府,管理48個大小島嶼和海灣。為加強海邊防管理,發展漁農業生產,經政務院批准,於1953年4月20日成立珠海縣,由原中山、寶安、東莞縣劃出部分沿海地區和海島組成,隸屬粵中行署,縣址設在唐家。下設一區(唐家)、二區(前山)、三區(三灶)、四區(萬頃沙)。1955年珠海劃為邊防區,設立上涌、下柵邊防檢查站和發邊防居民證。1956年底,撤區並大鄉,並將中山縣的翠微、康濟、造貝、下柵、官塘、東岸六個小鄉劃入珠海縣。1958年10月各鄉成立人民公社,不久全縣成為一個大公社。1959年3月並入中山縣。8月,成立珠海工委。1961年4月,恢復珠海縣建制,縣址設在香洲。1979年3月5日,珠海縣改為省轄市建制。 1980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批准,在珠海設立經濟特區。特區面積先是6.81平方公里,1983年擴大為15.16平方公里,1988年擴大到121平方公里。1983年5月,斗門縣劃歸珠海市轄。1984年6月,在原珠海縣范圍管轄區域設立香洲區,為縣一級建制。以後珠海境內由廣東省管轄的紅旗、平沙農場劃歸珠海。
珠海位於珠江口的西南部,因位於珠江注入南海之處而得名。唐宋以前,西北江三角洲的濱海線處於五桂山(今中山市境內)以北,珠海全境為散落在珠江河口外的偏僻海島。 有關珠海地名出處的傳說頗多,但最經得起推敲的還應該是從地理角度給予的釋義。珠海唐家與伶仃洋之間海域,古代就被當地居民稱之為「珠海」。在《唐氏族譜》上,有人取名為「唐珠海」(明朝永樂年間)。民國初年唐家三峰小學的《校歌》中,其歌詞有「前環珠海,後枕鵝峰」之句。可見這片海域早已有「珠海」之稱。因此,珠海建縣時,由於這一地區位於珠江出海之處,故稱之為「珠海」。

㈢ 珠海歷史

唐宋以前,西北江三角洲的濱海線處於五桂山(今中山市境內)以北,珠海全境為散落在珠江河口外的偏僻海島。

珠海在公元前221年隸屬南誨郡番禺縣,漢朝隸屬番禺縣,晉至陳朝隸屬東官郡,隋朝隸屬寶安縣,唐代隸屬東莞縣轄。當時在今山場村設立文順鄉,是香山地區最早的行政機構。宋朝以後,因這里鹽業和銀礦業興旺,開始在山場村設置香山鎮。至紹興二十二年(1152)設置香山縣,隸屬廣州府,沿至元、明、清三代;明末在前山築城池,稱「前山寨」,既是軍事要塞,又兼管澳門和前山行政、外交事務。辛亥革命以後,香山縣隸屬廣東省。1925年4月15日為紀念孫中山易名中山縣。隸屬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0--1934年中山縣政府設在唐家。1949年10月30日,珠海內陸地區解放,1950年8月3日萬山群島海島地區解放。1951年1月,從中山縣劃出雞頭角、涌口山、萬山群島、淇澳島,從東莞縣劃出萬頃沙、五涌、一涌、龍穴島,從寶安縣劃出內伶仃、固戊、蛇口、鹽田、外伶仃島、佳蓬列島等組成廣東省人民政府海島管理局珠江分區,後改為珠江專區海島管理處,隸屬珠江專署。1952年7月,海島管理處移交給中山縣,同年10月,在唐家鎮設立漁民區人民政府,管理48個大小島嶼和海灣。為加強海邊防管理,發展漁農業生產,經政務院批准,於1953年4月20日成立珠海縣,由原中山、寶安、東莞縣劃出部分沿海地區和海島組成,隸屬粵中行署,縣址設在唐家。下設一區(唐家)、二區(前山)、三區(三灶)、四區(萬頃沙)。1955年珠海劃為邊防區,設立上涌、下柵邊防檢查站和發邊防居民證。1956年底,撤區並大鄉,並將中山縣的翠微、康濟、造貝、下柵、官塘、東岸六個小鄉劃入珠海縣。1958年10月各鄉成立人民公社,不久全縣成為一個大公社。1959年3月並入中山縣。8月,成立珠海工委。1961年4月,恢復珠海縣建制,縣址設在香洲。1979年3月5日,珠海縣改為省轄市建制。

1980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批准,在珠海設立經濟特區。特區面積先是6.81平方公里,1983年擴大為15.16平方公里,1988年擴大到121平方公里。1983年5月,斗門縣劃歸珠海市轄。1984年6月,在原珠海縣范圍管轄區域設立香洲區,為縣一級建制。以後珠海境內由廣東省管轄的紅旗、平沙農場劃歸珠海。珠海市行政管理范圍包括香洲區、斗門縣和三灶、萬山、平沙、紅旗、淇澳、珠梅港、橫琴六個管理區。

珠海地處海邊防,歷史上都是軍事要塞。南宋末年,是元軍與宋軍交戰之地。明天啟元年(1621)官府為「制澳夷」(指占據澳門的葡萄牙)在前山建立新寨,稱「前山寨」,設參將府,派陸、水兵近2000名駐守。17世紀中葉,萬山、東澳海域是外敵入侵、戰亂頻繁之地,在東澳島建立銃城,派兵守備。清朝初年,清政府實施海禁,對澳門嚴加防範。清道光年間在淇澳島設立炮台,清道光十九年(1839),林則徐任欽差大臣,馳赴廣東沿海查禁鴉片,率兵到香山縣前山寨視察,加強這一地區布防,並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41)在北嶺獅子山築炮台,派兵駐守。清光緒十三年(1887)正式建立拱北關,依據中葡北京不平等條約,開設拱北口岸。前山寨駐軍減少,城池逐漸成了貿易墟市和民居。

澳門原屬香山縣轄,早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至18世紀中葉,葡萄牙先後在澳門修建炮台。鴉片戰爭爆發,葡萄牙為英國提供炮台,攻我關閘,入侵拱北,清軍敗退,第一次失去對澳門地區的軍事控制權。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澳督阿馬喇為擴張土地,開辟馳道,恣意踐踏前山農田和毀壞墳墓,為龍田村農民沈亞米所殺,葡趁機挑起戰爭,於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佔領澳門望廈村;清咸豐元年(1851)侵佔凼仔島,清同泊三年(1864)侵佔路環島;清同治六年(1867)侵佔沙梨頭和沙崗等村;清光緒五年(1879)侵佔龍田村;清光緒十一年(1887)3月26日在葡京都簽訂所謂四款「中葡會議草約」;同年12月在北京簽訂所謂「中葡條約」五十四款;清同治十三年(1874)葡萄牙在拱北建關閘,這是葡萄牙侵佔中國領土的歷史見證。

珠海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這里既是殖民主義者入侵中國的門戶,又是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前哨陣地。清道光十六年(1836),英美戰船入侵淇澳,淇澳人民奮起抗擊,斃敵4人,迫使侵略者投降,賠償白銀3000兩;道光二十年七月二十二日(1840年8月19日),英國戰船由九洲洋駛至澳門關閘,突然開炮,強行登陸。當地軍民團結一致,英勇抗敵。擊沉英艦數只,擊斃英官兵10餘名,繳獲炮彈200多發。英軍只好向九洲洋逃遁。隨後英人又欲侵犯前山,香山知縣吳恩樹用8艘船堵塞內河隘口,林則徐又增設各路兵共8000名把守,致使英艦不得逞而退卻到磨刀門及伶仃洋。此次關閘和前山抗英之戰,是「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取得的首次勝利。」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珠海人民為保衛疆界自發成立「香山勘界維持會」;其後,更多志士仁人走上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的道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中國共產黨建立後,珠海人民又率先投入民族解放運動;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珠海東岸、南屏、上柵等地農民運動興起;1924年葉劍英在香洲組織、培訓的建國粵軍第二師新編獨立團,在平定軍閥叛亂,參加廣州起義和北伐戰爭均起過重要作用。1938年日軍佔領三灶島,屠殺島上同胞3000餘人,修建軍用機場,以此作為侵略華南的基地,珠海人民奮起反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展黨組織,建立抗日先鋒隊,1939年3月,在南屏建立珠海地區第一個「聯中」黨支部。1941年12月中共中央派謝立全、謝斌到五桂山、鳳凰山建立抗日根據地,發展抗日武裝隊伍,開展反霸除奸斗爭,並粉碎了日軍的武裝侵略。1950年,珠海人民參軍參戰,奮勇支前,配合人民解放軍解放珠海陸地和全部海島。

珠海人傑地靈,古往今來,涌現出眾多聞名中外的歷史名人,有著名的民主革命先驅人物,也有影響重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有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也有國內外享有盛譽的企業家、文學家、藝術家、教育家、體育家。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1931—1934年為實施中山模範縣計劃,回到家鄉先後擔任中山縣訓政實施委員會主席和中山縣(模範縣)縣長。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第一批會員鄭仲(南屏人),他傾心革命,悉力相助孫中山,為發動國內起義籌措急需資金,受到孫中山稱贊。中共五屆中央委員楊匏安(南屏北山人),是五四運動時期華南地區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也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華全國總工會第一任委員長林偉民(三灶人),是早期中國工人運動的傑出領導人。中共中央五屆政治局委員蘇兆征(淇澳人)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曾領導省港大罷工,給港英帝國主義者以沉重的打擊。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第一任校長唐國安(唐家雞山人),建校後,他為學校的發展,培養了一批高等學科的畢業生並送美國留學。中國第一位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的留學生、擔任過中國第一任駐美副公使的容閎(南屏人),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愛國華僑和教育家。他為國服務六十年,致力於改變祖國的貧窮落後狀況,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振興經濟,參與引進先進機器,首倡和主持了中國官派青少年出國留學事業,開創了中國近代留學教育的先河。中國第一批赴日留學生唐寶鍔(唐家人),創辦中國第一家水泥廠(唐山士敏土廠)。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唐廷樞,創辦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煤礦——開平煤礦,建造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主持製造中國第一台蒸汽車(「龍號」火車頭),編輯中國第一部英漢詞典,被譽為「中國第一企業家」。與唐延樞合作創辦第一家保險公司(仁和水險公司)、第一家民營機器印刷廠(同文書局)、上海第一家醫院——仁濟醫院的徐潤。創建中國最大的百貨公司(上海大新公司)的蔡昌(金鼎外沙人)。中國第一位世界冠軍——第25屆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單打冠軍容國團(南屏人)。中國近代集畫家、詩人、和尚、文學家、革命家於一身的蘇曼殊(瀝溪人)。曾任民國內閣外交總長的梁如浩等等。群星燦爛,為世人矚目。

珠海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越,歷來為商家看重。據歷史記載,在明代,其海域是外國商船進人廣州的必經和停泊之地。明中晚期,浪白(今南水)、十字門(今灣仔東南面)是外國商船到廣州貿易停泊的外港。在明嘉靖二十一年至二十七年(1554-1558),安南、占域、暹羅諸國商船,雲集浪白等海域。清嘉慶二十五年(1802),外國商船停泊在外伶仃島海域及唐家金星門,船隻最多時達一百多艘,金星門一帶成為商品交易市場。清道光十六年(1836),英美船隻入侵淇澳島,妄圖侵佔該島作為貿易據點。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清政府實施「新政」,鼓勵華僑實業家回國投資。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邑人王詵和美國僑商伍於政計劃集股在香洲開埠,於1909年得到清政府的批准,兩廣總督張人駿親臨香洲參加開幕典禮。開埠一段時間,商業興旺,有大小鋪戶一千多間。清宣統三年(1911),清政府批准香洲成為自由港,後因香洲火災和受外國廈利士稅務司的阻撓而未能實行,使投資者轉移資金,香洲成為一片廢墟。近代先哲唐廷樞、唐紹儀、孫中山等亦曾先後計劃在金星門一帶建港口開商埠,但因各種歷史原因而未能實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為加強邊防建設,發展漁農業生產,政務院批准設置珠海縣。經過進行民主改革,建立三級政權,發展互助合作,興修水利,改造稻田,修造漁船,改善交通,建設能源,興辦工業,漁農業生產有較大的發展,群眾生活有很大改善。但由於珠海地處邊防,在一百多公里的海岸線上,層層設防,自我封閉,人員進出查問很嚴,農漁產品向港澳出口受限制,經濟發展緩慢。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鼓勵港澳商人合作投資造船,發展漁業,成為省內漁船裝備最好、漁產最高的地區之一。但這一政策被視為「依靠老闆,發展生產」而受到批判。60年代初,珠海邊境經濟困難,邊境地區人心浮動,不少群眾外逃港澳。1961年,根據珠海漁農產品「全為港澳所需」的傳統歷史習慣,省委決定「開放邊防口子」,允許部分社員赴港澳出售農漁產品,允許灣仔花農到澳門賣花,允許從港澳購買少量生產生活資料;1963年省委批准實行「小額貿易」,允許生產隊的農漁產品運到港澳出售,並規劃部分地區實行對外開放……這些有限的開放政策,使邊境地區的經濟一度得到發展,生產呈現生機,外流人員回歸,人心逐步穩定。但剛邁出步子的時候,又把這些開放政策看成是走資本主義道路,而受到批判。結果「邊防口子」關閉,小額貿易停止,大片經濟效益高的花地、傳統經濟作物地改種水稻,漁農產品出口銳減,錯過了開放搞活經濟的機遇,經濟徘徊不前,一直持續到文化大革命結束。

珠海縣是一個只有12萬人口,以農漁業為主的邊陲小縣,全縣僅有造船廠、農機廠、漁網廠、食品廠等十幾家工廠。從1953年建縣到1978年,經過25年的探索和建設,珠海的經濟建設比建縣初期有較大發展,但只是局限在以農漁業為主,經濟結構單一。1978年,工農業總產值僅1億元,財政收入700萬元,25年的城市建築總面積僅36萬平方米。珠海縣的所在地香洲,還是僅有一條街、商品經濟很不發達的邊陲小縣城。

1979年珠海建市,1980年建立珠海經濟特區,這對充分利用珠海優越條件,促進珠海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特區是政策開放的基地,是對外開放的窗口。黨中央、國務院賦予特區的戰略任務是:大力引進外資,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引進先進管理經驗,發展外向型經濟。在政策上給予特區許多優惠:如放寬審批許可權,擴大企業自主權,減免稅收、優惠土地使用費等等。經過珠海人民的大膽探索,勇於開拓,艱苦創業,使特區的經濟迅猛發展。

珠海經濟特區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從1980---1985年為初創時期,主要是探索路子,總結經驗,明確以「工業為主,綜合發展」的方針,興建基礎設施,改善投資環境,引進資金和先進技術,培養人才,積累資金。1984年鄧小平視察特區,並題詞:「珠海經濟特區好」,為珠海經濟特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極大地鼓舞了幹部群眾。經過這5年的努力,特區以「七通一平」為中心的特區基礎工程已基本完成;海、陸空相結合的交通網已初步建立;水、電供應已基本滿足特區建設的需要;郵電通訊逐步向現代化發展,並制定了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優惠措施和法規;引進和培養了一大批人才,改善了投資環境,引進外資金額越來越多,一批外向型重點工業項目上馬,逐步建立起以電子、輕紡、食品、建材等四大行業為主的工業體系。在工業的帶動下,全市各行各業都競相發展。1986年,工農業總產值達9.45億元,比1980年增長1.75倍。其中工業增長3.2倍,農漁業增長31.9%;財政收入增長3.7倍,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珠海不但改變了過去靠國家補貼過日子的狀況,而且具備了自我發展的能力。第二階段從1986--1990年,為建立工業為主的經濟發展階段。從初創階段的「打基礎、鋪攤子」轉到「抓生產、上水平、求效益」上來,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適應國家治理整頓時期,開拓特區經濟。廣泛開展外引內聯,建成一批骨幹工業項目,發展外向型經濟,開拓國外市場,使特區經濟得到較快發展。與此同時,以特區為中心,帶動西部和東部地區的發展,加強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礎產業的建設。到1990年,從國外引進設備4萬多台(套),其中10萬美元以上的生產線80多條,引進先進技術項目133項,共簽訂合同4000多宗,實際投資12億美元,來自美國、加拿大、瑞土、日本、澳大利亞、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辦起外資企業500多家,內聯企業380多家,投資額近6億人民幣,辦起農漁業出口商品基地120多個,形成以電子、食品、輕紡、建材、和外向型農漁業為主的經濟體系。1990年與1979年相比各項經濟指標大幅度增長。1990年國內生產總值41.2億元,增長16.38倍,外貿出口總值4.89億美元,增長68.9倍,財政收入增長55.9倍,市區人均住房面積12.8平方米。並提前十年實現了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戰略目標。

90年代,珠海經濟發展進入第三階段。努力增創新優勢,提高人的整體素質,把引進的重點轉移到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術項目上,把經濟建設重點轉移到西部地區,致力於建設道路、港口,發展高科技企業。這一階段又使特區經濟建設推向更快的速度發展。1990年,在全國城市綜合實力評估中,珠海國內生產總值遞增67.4%,居全國城市的第4位。國民收入遞增63.3%,居全國城市第2位;人均國內生產年總值高達22546元,居全國第2位;人均國民年收入13411元,居全國第3位;人均財政年收入2504元,居全國第2位;社會勞動生產率年均25407元,居全國第2位。職工年收入4791元,人均年收入2671元。人均住房面積達17.1平方米、人均生活用電量368千瓦/小時,燃氣普及率達齡69.6%。人均鋪設道路13.7平方米。建成的珠海機場、珠海港兩個2萬噸級泊位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珠誨大道等高級道路240公里,初步形成四通八達的網路。年客運總量達1.27億人次。郵電通訊事業發達,人均年郵電總量824元,每百人擁有電話機18.1部。水電和燃氣基本滿足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的需要。入均年供水量275.1噸,高於全國城市平均水嚴22%;入均用電量3190千瓦時,比平均水干高60%;人均年燃氣供應量179.2立方米,比平均水平高19%。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9.7%,居全國城市第4位;人均綠地面積53.6%平方米,每萬人擁有清潔衛生人員40.7人。珠海從昔日一個經濟落後的邊陲小縣,一躍成為新型花園城市。一個以高科技為重點的工業體系,綜合發展的外向型經濟格局初具雛型;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經濟實力大大增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珠海城市先後被國家、省有關部門授予「雙擁模範城」、「衛生城市」、「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十佳城市」、「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十二年徵兵工作全優城市」、「園林城市」、「計劃生育先進城市」等多項殊榮。

㈣ 珠海的歷史故事

珠海地處海邊防,歷史上都是軍事要塞。南宋末年,是元軍與宋軍交戰之地。明天啟版元權年(1621)官府為「制澳夷」(指占據澳門的葡萄牙)在前山建立新寨,稱「前山寨」,設參將府,派陸、水兵近2000名駐守。17世紀中葉,萬山、東澳海域是外敵入侵、戰亂頻繁之地,在東澳島建立銃城,派兵守備。清朝初年,清政府實施海禁,對澳門嚴加防範。清道光年間在淇澳島設立炮台,清道光十九年(1839),林則徐任欽差大臣,馳赴廣東沿海查禁鴉片,率兵到香山縣前山寨視察,加強這一地區布防,並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41)在北嶺獅子山築炮台,派兵駐守。清光緒十三年(1887)正式建立拱北關,依據中葡北京不平等條約,開設拱北口岸。前山寨駐軍減少,城池逐漸成了貿易墟市和民居。

㈤ 珠海在歷史上有什麼重大的事件

1、發揮橫琴自貿試驗區示範引領作用

深化「證照分離」改革,印發《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橫琴新區片區「證照分離」改革試點方案》及行政審批事項分類改革目錄,上線商事登記「一口受理」系統。出台《橫琴新區促進科技創新若干措施(暫行)》等系列政策,對創新創業團隊給予精準扶持。

出台《橫琴、保稅區、洪灣片區一體化改革發展實施方案》,努力打造產業聚集高端、生態環境優美,與澳門交相輝映的「大橋經濟區」和城市新中心。

2、加快推進橫琴廉潔示範區建設

制定《橫琴新區公職人員利益沖突迴避辦法》《關於支持改革創新鼓勵擔當有為建立容錯糾錯機制的實施意見》《橫琴新區構建新型政商關系工作指引》《橫琴新區廉潔履職激勵機制的辦法(試行)》等辦法,探索構建「親」「清」政商關系,鼓勵公職人員廉潔勤勉履職。

建立營商環境志願監督機制,組建包括港澳人士在內的74名營商環境監督志願者隊伍開展志願監督。推動建立健全橫琴自貿試驗區廉潔評價體系,探索構建綜合反映橫琴新區廉潔狀況的廉潔指數,倒逼部門及行業加強廉潔建設。

5、深化「放管服」改革

印發《2017年珠海市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方案》和有關配套文件,在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投資建設領域下放41項重要事權,優化相關機構設置。

印發《珠海市人民政府關於第二批清理規范市政府部門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的決定》,規范中介機構服務和管理。推行「一門式一網式」政務服務,實體政務服務大廳與網上辦事大廳深度整合。

6、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出台《珠海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方案》,組建珠海發展投資基金,加大對珠海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截至2017年12月底已有33支子基金達成組建意向,總規模超過500億元。

成立珠海市園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出台《珠海市進一步加強產業園區發展建設若干政策措施》,印發《富山工業園區管理體制調整方案》,從市級層面加強統籌謀劃,理順投入機制。

7、深化國資國企改革

制定《關於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以及監管權責清單、優化布局、公司治理、混合所有制改革、投資管理、投資後評價、職業經理人、收入分配、加強黨建等9個配套制度,國資國企改革穩步有序推進。

圍繞我市產業發展方向,制定《珠海市屬國有資本布局結構優化實施方案》等文件,明確50%以上新增投資投向實體經濟,優化調整國有資本布局和結構。

8、深入推進交通體制改革

印發實施《關於印發珠海市交通運輸管理體制調整方案的通知》,進一步理順交通、港口、公路部門的管理體制機制,調整優化機構和職能配置,科學劃分市、區職責許可權,全面提高我市交通運輸發展質量和綜合服務水平。

㈥ 珠海港的歷史沿革

水路運輸來是珠海市交通源的最大優勢。解放後,特別是珠海建市後,沉睡了近半個世紀的珠海航運事業迅速發展,對外貿易運輸嶄露頭角。隨著珠海特區的經濟發展,珠海九洲港發揮著「城以港興,港為城用」的重要作用。 1989 年,珠海市政府吹響了向西部進軍號角,提出了「大港口、大工業、大經濟、大發展、大繁榮」開發東西兩翼的戰略決策,西部地區和橫琴島納入了廣東省 90 年代重點發展計劃。

㈦ 珠海的經濟發展史。

地處珠江三角洲南岸之端、珠江入海口處的珠海,具有發展航運的天然優勢。30年前,這個天生麗質的海濱小城幸運地成為全國四個經濟特區之一。從此,珠海身處改革開放最前沿,並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城市。

港口,珠海最具優勢的核心資源,自經濟特區建立之日起,便開始上演一幕幕滄海變桑田般的巨變:30年來,珠海港已從小規模的內河渡口和漁港,一躍成為珠江三角洲西岸乃至整個西江流域港口群的「龍頭」。

如今在高欄港,10萬噸級、15萬噸級深水碼頭泊位正在建設中,新的國際航線在不斷地開辟,溯西江而上的內河港口聯盟已經成立起來,圍繞港口形成的產業鏈條正在逐漸集聚。

高欄港,正朝著吞吐量超億噸,集裝箱吞吐量300萬至500萬標箱,集深水型、綜合型、高效型、環保型為一身的新一代區域樞紐大港邁進。

特區30年:港口吞吐量增長278倍

1978年的珠海還是一個僅有13艘機動運輸船和8艘駁船的邊陲小鎮。盡管解放後的香洲港已是廣東省主要港口,但當時珠海境內的港口仍是以小規模漁港和渡口為主。多年來整個珠海縣的港口吞吐量都徘徊在18萬噸左右。

1980年,珠海經濟特區建立,珠海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以港興市」發展戰略也從這時開始悄然萌動。從1979年到1985年,珠海市在港口建設領域的投資超過了1.3億元,重點建設、發展了九洲港和前山港。5年間,珠海全市的港口吞吐量增長了9倍,達到192萬噸。

2010年,珠海經濟特區進入「而立之年」。從高欄港出發,國際集裝箱航線可直通南美,西江駁船可直達廣西梧州。今年,以高欄港為首的珠海港年吞吐量預計可達5000萬噸,相比30年前增長了278倍。

在珠海市委、市政府推出的「十大重點工程」中,高欄港經濟區在未來3年至5年間樞紐工程建設和產業投資總額將達1300多億元。高欄港,珠江西岸地區唯一深水碼頭,正在成為一座輻射周邊、帶動產業發展的區域性樞紐大港。

九洲港:打通至香港「水上黃金通道」

1980年,九洲港客運碼頭和小貨運碼頭動工建設。1982年9月,珠海首個對外開放的港口九洲港建成,並隨即開辟了香港、深圳蛇口兩條航線。珠海到深圳、香港的交通時間被歷史性地縮短至1個多小時。珠海直通世界貿易中心香港的大門打開了。

1982年建成的九洲港客運碼頭擁有5個泊位,可供5艘飛翼船或雙體噴射船同時靠泊,亦可供800座位的大型客輪靠泊;小貨運碼頭擁有3個泊位,可靠泊1500噸級的貨船和集裝箱船,擁有80萬噸貨物的年通過能力。如此規模的九洲港在當時,不僅是珠三角西岸唯一的深水港口,也是珠海最大的客貨運綜合性碼頭。

20多年前,一些看準了經濟特區發展潛力的香港投資人通過這條水上交通要道來到珠海,開始辦廠、創業。這股投資熱潮後來造就了天威飛馬等一批立足珠海數十載的優秀港資企業。

直至今天,九洲港依然是珠海水路對接深圳、香港的重要窗口,九洲港集裝箱碼頭依然是珠海很多企業物流鏈條上的重要一環。九洲港至香港的高速客輪,28年來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水上黃金通道」,是珠海與香港更加廣泛而緊密合作的必要交通基礎。

高欄港:踐行珠海「以港立市」重任

上世紀90年代之前,以香洲港、九洲港、井岸港、前山港等港口主要服務於珠海自身城市建設和對港貿易,為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作為身處西江入海口的「門戶城市」,珠海依然沒有萬噸級深水大港,沒有國際集裝箱航線,這意味著港口這扇面向世界的大門並未真正打開。

1992年,從珠海市區直通南水鎮的珠海大道、高欄港兩個2萬噸級多功能碼頭、連接南水鎮和高欄島的連島大堤相繼建成投入使用。從此,高欄港帶著以港口發展帶動城市繁榮美好願望,轟轟烈烈登上了珠海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舞台。

2008年,新一屆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了「以港立市」的發展戰略。擁有建港岸線68.5公里,規劃可建萬噸級以上碼頭100多個,並具備建設30萬噸級以上石化大碼頭的條件,年設計吞吐量可達1.5億噸以上的高欄港,真正成為了珠海港口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和核心競爭力。

2008年7月,港口開發和建設管理體制改革大幕拉開,市港口管理局、珠海港控股集團與高欄港經濟區管委會成功組建,形成了港口行政管理、港口經營開發、港區建設管理既分工明確又一體聯動的新體制。兩年來,盡管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珠海港依然保持穩步上升的良好發展勢頭,進而提出要「邁向億噸大港」!

然而,在港口林立的珠三角地區,高欄港邁向億噸大港的腳步並不輕松。面對集裝箱吞吐量已具相當規模的鹽田港、南沙港,珠海港必須走差異化發展道路。2009年,珠海港煤、油、氣等吞吐量2490萬噸,占廣東能源吞吐量的23%,其中成品油占廣東省的比重為15.86%、液化氣佔20.58%,均列廣東省第二。差異化戰略的實施使珠海港避免了與周邊港口的同質性競爭,拉近了與先進港口的差距。

為此,高欄港在大力興建集裝箱碼頭的同時,也著力推動煤碼頭、礦石碼頭和石油化工碼頭的建設。目前,8萬噸級油碼頭、5萬噸級集裝箱碼頭都已經建成,10萬噸級煤碼頭、15萬噸級礦石碼頭等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

隨著港口的發展,港口生產與臨港產業互動的優勢逐漸顯現出來。高欄港的發展不僅帶動了珠海大型電力、石化、船舶、航空、裝備製造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發展,成功吸引了殼牌石油、BP化工等世界500強企業以及中石油、中海油、中船在珠海投資,還帶動了珠海區域物流中心的形成,大大提升了珠海區域競爭力和影響力,成為珠海打造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關鍵。

㈧ 珠海的歷史

珠海市大部分地區自南宋起至民國時期屬中山縣(原名香山縣)轄地。據考古發現的磨光石和彩陶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距今四五千年前便有原始部落人群在這里生活。在鳳凰山脈周圍和珠江口一些海島的沙丘、山崗、台地上,都留下了先民們的遺跡。

珠海市現所轄的地方是由原珠海縣大部分轄地及斗門縣的轄地而成,1949年設海島管理處。1952年12月31日,建立漁民縣,寶安、東莞、中山3縣所屬海島為漁民縣的行政區域,由粵中行政區領導,1953年改為珠海縣,因地處珠江口與南海之間而名。

1959年3月22日並入中山縣,1961年復置珠海縣,1979年3月5日設珠海市。1980年市內部分地區興辦經濟特區,已建成一批技術先進、以出口創匯為主的工業生產項目,1983年原斗門縣劃歸珠海市管轄,1984年8月,設立市轄區──香洲區。

根據《國務院關於擴大珠海經濟特區范圍的批復》,珠海經濟特區范圍自2010年10月1日起擴大至全市。此後,珠海市與珠海經濟特區可以劃等號。

(8)珠海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珠海的行政區劃:

2014年,珠海市1711.24平方公里,設有香洲區、金灣區、斗門區3個行政區,下轄15個鎮、9個街道,並設立珠海市橫琴新區、珠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珠海保稅區、珠海高欄港經濟區、珠海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5個經濟功能區。

香洲區轄獅山、灣仔、拱北、吉大、香灣、梅華、前山、翠香8個街道和南屏鎮,共126個社區。斗門區轄井岸、白蕉、斗門、乾務、蓮洲等5個鎮和白藤街道,有100個行政村、23個社區。

㈨ 珠海發展歷程

1949年10月30日,珠海內陸地區解放,1950年8月3日萬山群島海島地區解放。1951年1月,從中山縣劃出雞頭角、涌口山、萬山群島、淇澳島,從東莞縣劃出萬頃沙、五涌、一涌、龍穴島,從寶安縣劃出內伶仃、固戊、蛇口、鹽田、外伶仃島、佳蓬列島等組成廣東省人民政府海島管理局珠江分區,後改為珠江專區海島管理處,隸屬珠江專署。1952年7月,海島管理處移交給中山縣,同年10月,在唐家鎮設立漁民區人民政府,管理48個大小島嶼和海灣。為加強海邊防管理,發展漁農業生產,經政務院批准,於1953年4月20日成立珠海縣,由原中山、寶安、東莞縣劃出部分沿海地區和海島組成,隸屬粵中行署,縣址設在唐家。下設一區(唐家)、二區(前山)、三區(三灶)、四區(萬頃沙)。1955年珠海劃為邊防區,設立上涌、下柵邊防檢查站和發邊防居民證。1956年底,撤區並大鄉,並將中山縣的翠微、康濟、造貝、下柵、官塘、東岸六個小鄉劃入珠海縣。1958年10月各鄉成立人民公社,不久全縣成為一個大公社。1959年3月並入中山縣。8月,成立珠海工委。1961年4月,恢復珠海縣建制,縣址設在香洲。1979年3月5日,珠海縣改為省轄市建制。
1980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批准,在珠海設立經濟特區。特區面積先是6.81平方公里,1983年擴大為15.16平方公里,1988年擴大到121平方公里。1983年5月,斗門縣劃歸珠海市轄。1984年6月,在原珠海縣范圍管轄區域設立香洲區,為縣一級建制。以後珠海境內由廣東省管轄的紅旗、平沙農場劃歸珠海。

㈩ 珠海有多少年歷史了

為加抄強海邊防管理,發展漁農業生產,經政務院批准,於1953年4月20日成立珠海縣,從中山、東莞、寶安劃出一部分沿海地區及140多個島嶼,成立珠海縣,縣址設在唐家灣,隸屬粵中行署。珠海自此有了獨立的行政建制。

1980年8月26日,珠海經濟特區正式宣布成立,當時批準的特區面積為6.8平方公里。

更早的歷史可參閱網路名片:珠海

閱讀全文

與珠海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