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音樂的歷史
中國音樂的歷史,古代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盡管關於黃帝的傳說夾雜著後人的理想成分,並有不少神怪內容,不完全可信(例如說黃帝時代建立了「十二律」,就是把後來的創造歸功於黃帝的說法,與現代科學考古發現不合。實際上是明仁宗第六代孫朱載堉所創!)要把黃帝作為中國音樂的源頭,也嫌太晚了:現代考古發現已把中國音樂的歷史,從黃帝時代大大向前推進棗其歷史遠比黃帝時代古老! 1986年—987年,在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村新石器遺址發掘 音樂史 出了隨葬的至少16支骨笛,據碳14測定,這些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之久!這些骨笛用鶴類尺骨製成,大多鑽有7孔,在有的音孔旁還遺留著鑽孔前刻劃的等分標記,個別音孔旁邊另鑽一小孔,應是調整音高用的。這些情況起碼說明,那時人們已對音高的准確有一定要求,對音高與管長的關系也已具備初步認識。經音樂工作者對其中最完整的一支所作測音可知,號稱以五聲音階為主的中國,其實早在七、八千年之前,就已具備了有著穩定結構,超出五聲的音階形態了。(這一歷史事實雄辯地說明,中國音樂後來以五聲為主,並不象有人臆想的,是所謂「音階發育不完善」,而是一種歷史的、審美的選擇結果。)這也證明當時的音樂已發展到了相當高的程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在這之前,中國音樂一定還存在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這段時間以千年還是以萬年計,現在難以猜測。 除骨笛外,新石器時期的樂器,還發現有骨哨、塤、陶鍾、磬、鼓等。這些樂器分布於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時間跨度也很大,說明它們是中國原始時期的主要樂器。其中鍾、磬、鼓在後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至於塤和哨,還有與骨笛形制、原理相同(今天稱為「籌」)的樂器,甚至直到今天仍存活於民間。 塤是一種很有特點的樂器,用土燒制而成,外形似蛋(或作各種變形) ,其大小近似中人的拳頭,中空,頂端開一吹孔,胸腹部開一個或數個指孔。塤是除骨笛之外,已發現的原始時代樂器中唯一能確定地發一個以上樂音的樂器,原始時期的塤只有1-3個音孔,只能吹出2-4個音,(這很可能與在不大的蛋形的塤上開孔,比在管狀的笛上開孔要難以計算有關。)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音階發展的進程,尤其能揭示出在中國音階的發展進程中佔有重要地位的音程關系;當今有學者指出,那就是從只能發兩個音的一音孔塤起便一再被強調的小三度音程。這一觀點對於認識中國音階的發展,音階音之間的律學關系,乃至中國的七聲音階仍以五聲為骨幹現象的內在機理,無疑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追問: 有沒有外國的?麻煩一下 回答: 【 古典音樂 發展的歷史】 說到 歐洲古典音樂 ,我們不能不提到中世紀伊麗莎白時期,格里高利時期的音樂,其中,佔主導地位的是 宗教音樂 !當時的人們對基督的信仰與崇拜,直接影響到了當時社會的政治與音樂,當時的音樂,只是純粹的宗教用途,只限於在教堂中演唱,沒有樂器,但是,卻對今後的音樂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1450年, 歐洲音樂 開始進入了 文藝復興 時期,因為當時的歐洲政治的不穩定, 教廷 的威信與勢力開始衰弱,資產階級萌芽,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的發展與人們的新思想,音樂開始宣揚以人為本的思想,所以在各個領域里都開始了文藝復興運動,也就是在那時,歐洲傳統的 大小調 式逐漸形成! 歐洲到了1600年開始,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 巴洛克時期 ,那時候不僅產生了象大家所熟知的 巴赫 , 亨德爾 等偉大的作曲家,歌劇,協奏曲,奏鳴曲等題材相繼被創造發展出來。 當歐洲音樂進入古典時期後,也就是在1750年巴赫逝世後,歐洲 復調 後繼無人, 樂風 轉向簡潔實用的主調,那時候,出現了三位音樂大師:「樂聖」 貝多芬 ,「神童」莫扎特,以及「交響樂之父」之稱的 海頓 !音樂的主題也從延續幾個世紀的宗教音樂,逐漸變成富有豐富哲理內涵的古典音樂! 在1827年貝多芬逝世後,結束了嚴謹的 古典主義時期 。當時的歐洲正在接受浪漫主義的洗禮,當時的作曲家把作曲當作抒發內心情感的手段,對音樂的審美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了炫技等音樂表現手法!如當時的 帕格尼尼 , 李斯特 等就是那時紅極一時的演奏家!音樂表現,風格也日趨豐富,出現了一些以 民族音樂 語言進行創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蘭的 西貝柳斯 ,挪威的格里格,俄羅斯的五人強力集團等,都是 民族樂派 的偉大作曲家~ 時間進入19世紀,出現了以 德彪西 為首的印象派音樂!音樂表現極具色彩化,和當時的繪畫風格有相同之處! 在浪漫主義後期,也就是歐洲調性體系發展到了最輝煌也是最後的時期,我不得不提到拉赫馬尼諾夫,馬勒等作曲家,他們把歐洲傳統作曲法發展到了極致,當然也包括新的嘗試,出現了象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合唱》這樣的宏大的作品。再者,就是 斯特拉文斯基 ,他的 新古典主義 崇尚復調和對位法,採用多調性,為以後的傳統作曲法到先鋒音樂的過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時間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音樂又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以韋伯恩為開始的作曲家打破十二音作曲法,拋棄了近400年的歐洲調性體系,發明了十二 音序 列,之後無調性等音樂形式出現,如當時的勛伯格就是代表!在世界大戰之後,科技更加發達,人們的思想也更加豐富,出現了 電子音樂 ,以及國家間的文化交流不斷融合,產生了更加豐富的音樂形式,更加多元化!在1945年後的音樂被稱為先鋒音樂,這時候的音樂已經動搖了人們對音樂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論化,產生了象無聲音樂,噪音,微分音等人們無法理解的音樂形式! 註:按廣義的古典音樂定義:從17世紀到19世紀的專業 音樂創作 來看,印象派音樂和現代音樂皆不屬古典音樂之類;若按嚴格的古典音樂定義,則古典是指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人的音樂作品。 中世紀時期(Medieval Period)(1450年前) 這一時期主要是羅馬天主教會所保存的在教堂中廣為演唱的單聲部歌曲集。大多用於兩種禮拜儀式:一是 彌撒 ,歌詞為紀念基督最後晚餐及其獻身事跡,這是教 堂儀式的中心;二是日課,就是修道院每天詠唱的八課聖事,主要以詩篇為主。 推薦:GREGORIAN CHANT 巴洛克時期(Baroque)(約為公元1600—1750) 這一時期的音樂是現代演奏會的先河。作曲家手下的 巴洛克音樂 帶有 顯見 的特性: 華麗、復雜、 藻飾 、扭曲, 著重 於超 現實和雄偉宏奇, 這些特質都能彼此融會貫通。如果 說文 藝復興時代(以及後來的古典時代)代表著 井然 的秩序和澄澈的表現, 那麼巴洛克時代 (及後來的浪漫時代)就是代表著騷動、不安和疑慮。四聲部的和聲, 以及加上文字指示和弦的「數字低音」 (figured bass) 都產生於巴洛克時代;舊有的教會 調式 消逝, 大小調音階系統和沿用至今的相關調性之崛起, 是巴洛克時代大事。另外, 節奏思想也在這個時代萌芽, 也就是在音樂曲譜中加入 小節線 。這些形式日後直接 衍生 為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前奏曲與變奏曲。不過巴洛克時代也不乏一些自由的曲式--如觸技曲、 幻想曲 、序曲和主題模仿(古幻想曲) 。 古典主義時期(Classical)(約公元1750—1820) 因為這一時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生活與創作主要都在維也納,因此又被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或「維也納 古典主義音樂 」。此時期作家中,莫扎特的 小夜曲 、嬉遊曲等都很具親和力。海頓的第一、二號大提琴協奏曲也會是很適合入門者欣賞的曲目。至於貝多芬的作品, 轟轟 烈烈的音響俯手可得,個人比較欣賞他的小提琴奏鳴曲《春》、鋼琴奏鳴曲 《悲愴》 、 《熱情》 、 《月光》 。 浪漫主義時期(Romanticism)(約為公元1820—1900) 這一時期的音樂更注重表達人的精神境界與主觀感情,對自然景物的表現也愈加突出,創作上對民族和民間音樂的利用更加重視與頻繁。19世紀中後期出現了以振興本民族音樂為己任的民族樂派。在 音樂體裁 上出現了新的器樂獨奏體裁,如夜曲,即興曲,敘事曲, 諧謔曲 ,幻想曲與 無詞歌 等。此時期作品風情萬種,各自獨具特色,入門曲目有舒伯特藝術歌曲精選、《美麗的 磨坊 少女》; 蕭邦 夜曲、鋼琴協奏曲第二號;門德爾松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第一、二號;華格納歌劇序曲集;布拉姆斯交響曲第一、三號; 柴可夫斯基 小提琴協奏曲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第一號; 拉赫曼尼諾夫 鋼琴協奏曲第二號、《帕格尼尼主題與變奏》;拉羅《 西班牙交響曲 》; 拉威爾 鋼琴協奏曲G大調。 20世紀的作品有布列頓的《青少年管弦樂指引》、《小交響曲》,斯特拉文斯基的《保 欽奈 拉》、《彼得 洛希 卡》,以及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奏鳴曲第七號、鋼琴協奏曲第一號。在此推薦德國作曲家亨德密特的《韋伯主題交響變奏曲》、《畫家馬席斯》交響曲,以及美國作曲家 科普蘭 的《馬術競技會》、《一個平凡人的號角》。 古典音樂並非高不可攀.如果想接觸,了解古典音樂.多聽不僅是必由之路,也是最好的方法.你會發現,只要你聽久了,聽習慣了,古典音樂都是很好聽的,並不存在枯不枯燥的問題.它可以使人有一種美的享受,使人浮想聯翩.其次,了解一些 音樂知識 ,或著名作曲家也是很有趣的.但國內這一類的書(雜志)不大好找,憑我現在的了解,介紹給大家幾種,希望對想入門的和喜愛它的朋友有所幫助.如果誰還有補充的話,也希望你寫出來,供大家欣賞.
希望採納
『貳』 中國音樂發展史
非常多'從朝代說'先秦由於太久遠'只能從史料和出土文物研究'我國早期是歌內舞樂三位一體'到夏商時容期夏商出現銅質樂器'樂舞有大夏等'西周春秋戰國'有了完善禮樂制度'有專門音樂機構'因為樂器發展到當時種類繁多'有了八音分類法'有了三分損益法'有了師乙這種音樂家'有了儒墨法等不同音樂思想'秦漢時期'有了記譜法和更多音樂理論'有了樂府'和宮廷音樂'鼓吹曲'魏晉南北朝'出現了新的音樂理論和記譜法'隋唐五代'宮廷音樂十部樂'西域樂器傳入'霓裳羽衣舞這種大麴還有教坊梨園誕生'產生一批優秀音樂家'如萬寶常'中外音樂大交流'宋遼金元時期'說唱音樂產生'雜劇和南戲發展為戲曲形成打基礎'音樂理論有蔡元定十八律'文人音樂姜夔'明清時期戲曲誕生'民族器樂西安鼓樂'福建南音'說唱發展鼓子詞等''清末民初'西方音樂傳入'學堂樂歌興起'近代音樂刊物'音樂理論著作產生'
『叄』 嘎雅音樂的發展歷程
2000年4月16日
建站,開始提供ftp服務。伺服器是99年秋個人自費所購PC:賽揚366,196M內存,承啟6ASA主板(via692),10M的NE2000網卡(ISA),17G硬碟(希捷,5400/512K)。硬碟分出4G作音樂區。軟體系統是win98+serv-u。
建站初期,有些用戶用IE無法登陸,或無法打開目錄及下載文件。後無意中發現,在文件的中文名前都加個英文字母開頭,問題就少多了。由於win98的限制, ftp的最大輸出速度只能達到200kB/s左右,且這時cpu佔用率很高,很難再干別的。
歌曲來源最初主要是mp3光碟,三天兩頭跑到教化各家攤主的小筐里淘歌。2000年6月份以後,工大免收教育網流量費,才開始大量從網上收集,去教化的次數漸漸少了。另外有少量歌曲網上一時沒有,是來自CD、VCD,甚至磁帶、收音機。隨著歌曲增多,最初的4G音樂區愈發捉襟見肘,後來又利用pqmagic 幾次從其它分區榨取,把音樂區先後擴大到6G,8G,10G。
2000年8月9日
訪問人數的增加,win98+serv-u的伺服器越發不堪負重。在Sun的建議下,放棄serv-u,改用G6做ftp服務,對客戶端訪問工具的兼容性有了些改善,但輸出速度仍限制在200kB/s左右,伺服器依舊吃力。
2000年8月17日
歌曲數達2000多,10G音樂區快滿,其它分區的可榨取油水也已無幾。於是添購了一塊30G(邁拓,5400/DMA66/512k,1200¥),全部用作ftp 音樂區。原17G希捷只用來引導系統和存放個人數據。
2000年8月21日
愈發不堪忍受在win98下ftp服務的沉重負載,受Sun鼓動,刪掉win98,裝上了win2k prof。繼續用G6做ftp服務軟體,最大輸出速度驟然提高到800kB/s左右。
2000年9月2日
在30G硬碟上檢測出了壞道。去電腦公司檢測,同意換硬碟。原來的歌曲自然要挪到新硬碟上。公司的伙計逞能,用ghost,卻操作失誤,把目標盤和源盤顛倒,沖掉了5G歌曲。恢復歌曲折騰了許多天。
2000年10月18日
網友上載的歌曲越來越多,接近7000首,音樂區的30G又快滿了。考慮到如果再添硬碟,歌曲只能多分區存放,若繼續用原有的ftp方式,無論G6還是serv-u,管理起來都很不便,無法實現期望的效果。曾就相關技術問題通過email詢問G6公司人員,答復是還無法解決。
無奈,考慮改用基於http的web方式。用了將近一周製作htm網頁,改目錄文件名,都改換成拼音縮寫和數字,以徹底消除中文鏈接帶來的兼容問題。
2000年10月22日
嘎雅音樂站開通http服務。最初採用win2k prof自帶的iis,但很快發現連接數限制使大多數用戶無法登錄。於是當日改裝為win2k server,消除了訪問人數限制。同時也解決了多硬碟分區的管理問題,為添硬碟做好准備。
2000年10月26日
添加了計數器。到水木WWW版精華區,找到了一篇asp的計數器說明,把源代碼拷貝回來,照葫蘆畫瓢,修改調試通過,安插到了首頁。
2000年11月14日
原硬碟又滿。再添一塊40G(邁拓,5400/DMA100/2M,1450¥)。夥同原來的30G,音樂區空間達到70G。
2000年11月20日
開通http之後,許多用戶使用多線程下載,使PC伺服器不堪負重,也威脅著硬碟。為此限制了訪問的ip,只供工大一區和二區的用戶訪問。歌曲下載仍採用ftp方式,每個ip最多允許3個ftp連接。 2001年1月2日
伺服器主機升級(約2000¥),主板更換為磐英8kta2,cpu更換為毒龍650MHz。
2001年3月9日
在beauty幫助下,添加了歌曲搜索的功能,熬戰數日建立了歌曲搜索資料庫。
2001年3月29日
在beauty幫助下,給歌曲搜索的顯示結果頁面添加了在線播放功能。
2001年4月3日
套用某asp技術網站給出的源代碼,增添了大概的在線人數統計功能
2001年6月22日
增設了《丁香雨》(紫丁香網路文學電子期刊),由beauty等人維護。
2001年11月1日
在beauty幫助下,在資料庫中增加了歌曲的專輯、歌詞等信息,並提供了由網友填寫歌詞和專輯名稱的界面。首頁採用了自動更新的方式。
2001年11月14日
推出《嘎雅共建英雄榜》,請每一位支持嘎雅音樂的網友都「浮出水面」 :)
2001年11月17日
歌曲數逐漸接近了16000首,合65G,原硬碟空間又快滿。再添購了一塊80G(希捷,7200/DMA100/2M,1480¥)。最早的希捷17G引退,由beauty以贊助性價格購去。擴容後伺服器音樂區的總空間達130G。
2001年11月24日
伺服器CPU由 AMD 毒龍 650MHz 更換為 雷鳥 900MHz。
2001年11月29日
NE2000 ISA網卡輸出速度近1MB/s時,CPU基本已是滿負荷,很影響站長的其它日常工作。於是換成了PCI的100M realtk8139(感謝 wugang 幫助綁定),減輕了cpu負擔,但受實驗室總的hub出口限制,峰值仍維持在1MB/s左右。
2001年12月24日
beauty幫助改進了歌曲更新程序,減少了維護工作量;並實現了自動把資料庫中的歌曲信息寫入mp3的tag。 2002年1月16日
增加了歌曲的人氣(點擊數)統計及排行功能。
2002年2月27日
取消了伺服器端對通過WWW方式訪問嘎雅站的ip限制,但通過ftp方式訪問嘎雅(如歌曲下載)的ip限制仍保留。
2002年3月1日
仿照beauty做的丁香雨,推出了嘎雅音樂的評論功能,暫仍處測試階段
2002年3月5日
增加了歌曲排序的定製功能,訪問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及需要選擇按歌名還是按專輯排序。
2002年3月10日
繼取消了WWW方式訪問本站的ip地址限制之後,又取消了通過ftp方式下載本站歌曲的ip地址限制(仍保留每個ip最多允許3個ftp連接的限制),只限制上載用戶的ip范圍。
2002年3月12日
增加了歌手圖片顯示系統。
2002年4月28日
4月26、27日,國外流量驟然增加了500多M,導致欠費,ip被禁止出校。據網路中心的分析,可能是受到了DDos類攻擊。
2002年5月14日
補交了網費,伺服器ip可以出校了,但許多電信網用戶仍無法訪問本站。
2002年7月26日
為便於更新維護,建立了歌手和專輯分類管理資料庫,改寫了歌手、專輯顯示頁面。不過也給用戶的查找帶來一些不便。
2002年8月15日
增加了隨機播放功能,滿足那些懶得找來找去,只想隨便聽幾首的用戶。
2002年8月26日
硬碟空間滿,新購了一塊120G(邁拓,5400轉/分,2M,1360¥),音樂區空間達到250G。
2002年9月18日
借鑒阿南在線,增加了音樂盒功能,用戶注冊後可以把自己最愛聽的歌曲收藏到音樂盒中。此後又陸續給音樂盒增加了歌曲次序調整和連續播放的起始結束位置選擇功能。
2002年10月25日
為伺服器辦理了可供校外訪問的申請,除公寓寬頻用戶受電信限制仍無法訪問嘎雅之外,其它用戶基本都可訪問。但由於非免費IP用戶訪問的流入位元組所造成的網費過多,只得禁止了所有非免費IP用戶的訪問。只允許部分免費IP用戶。盡管如此,由來自國外ip的掃描造成的流量費仍相當可觀,成為一大隱憂。 2003年1月8日
再添置一塊120G(邁拓,5400轉/分,2M,1050¥),音樂區空間達到340G。
2003年3月1日
參照網友建議,增加了針對每首歌曲的評論功能。
2003年3月9日
增加Flash類型服務,最初含「音樂MTV」與「卡通故事」兩類,後加入「互動游戲」。再往後還准備加入「廣告藝術」及「網友原創」類。
2003年3月20日-4月20日
隨著並發訪問人數的增加,資料庫容量的增大,已經服務類型的增多,基於access資料庫的搜索引擎愈發不堪負重。於是打算把資料庫更換成sqlserver。數據移植幾經嘗試/挫折/放棄/再嘗試,最終在Powerstation, beauty幫助下解決了數據介面問題,由WindowsXP在百忙中熬戰數天對sql程序進行了優化。
2003年4月下旬
伺服器接連數次遭受入侵和攻擊,幾度終止服務。
2003年5月1日
更改了首頁內容,把新增專輯和單曲的顯示移走,單列一欄目,以減少訪問者打開首頁時的等待,平衡整體負載。並更換了站標,感謝leonado製作。
2003年6月1日
為解決電源功率不足問題,伺服器主機硬體升級(4560¥),新配置為:cpu Barton 2600+, 主板 大眾AN19E, 內存 ddr333 1G, 硬碟 480G(5塊), 電源 美基450W, 機箱 技嘉S9000。
2003年6月17日
再度遭受大規模DDOS類攻擊,導致伺服器網路欠費,只能供校內校園網用戶訪問。補交網費後,校外用戶重新可以訪問了。
2003年6月28日
因老爸住院,站長趕回老家陪床。伺服器託付給了朋友看管。之後很快又因為網路欠費,校外無法訪問。因各種原因,校內用戶也經常無法訪問。幫助看管的朋友只是盡量每天幫著重起一兩遍伺服器,如果對解決問題無效,朋友一般也無能為力(畢竟不像gaea那樣熟悉伺服器的軟硬配置)。遠在老家的站長這期間也愛莫能助了,苦澀ing…… 在家一邊照顧老爸,一邊醞釀嘎雅界面改版。
2003年8月6日
站長返校。嘎雅音樂界面改版,告別紫羅蘭,走進綠草地的世界。
2003年8月8日
首頁增加了音樂日歷。
2003年8月10日
增加了專輯封面的圖片顯示和自助上傳功能。
2003年8月22日
為了緩解伺服器維護和運行的費用問題,在leonado等朋友們的幫助和張羅下,開始進行募捐。
2003年9月15日
歌曲連續播放增加了選曲功能。
2003年10月15日
開始爭取承接廣告,無奈的選擇。
2003年10月20日
經站長和省信息港網路運營部的朋友協商,獲得了免費的電信網路出口和伺服器主機託管服務(以後考慮相關的合作)。伺服器搬遷到了電信機房。從此消除了的網路流量費負擔,也意味著網友們的募捐今後將可全部用於伺服器的硬體升級。
2003年10月29日-11月10日
因伺服器一塊數據硬碟出錯,暫停服務。用募捐的資金新購了三塊希捷160G硬碟替換用來的舊硬碟。歌曲存儲空間達到480G。
2003年12月1日
經與意橋英語社區洽談,本站首次承接廣告。
2003年12月1日
本站歌曲庫存數量超過10萬首。
2003年12月5日
添加一塊120G硬碟,歌曲存儲空間達到600G。
2003年12月10日
因信息港帶寬緊張,對嘎雅的出口帶寬進行了限制。本站為了保證校內用戶仍能正常訪問,把開放范圍限制到了校內用戶。 2004年1月2日
本站伺服器搬回學校,放到了校網路中心的託管機房,在無網費負擔的情況下繼續對校外的開放,感謝網路中心wugang、ps等朋友們的大力幫助。
2004年3月4日
為方便校外用戶訪問嘎雅,本站開通了電信域名,推薦校外、寬頻用戶使用。
2004年4月3日
40G的系統引導硬碟損壞,替換為新購的一塊希捷200G,歌曲存儲空間達到780G。
2004年4月8日
由於版權方面的氣候原因,暫時關閉了對校外的服務。
2004年5月9日
承接聯生團購網的廣告。
2004年9月24日
tmhok 加入嘎雅的管理組,協助歌曲的更新和維護。
2004年10月17日
伺服器增加一條512M內存(¥650,購自網友),內存總容量升級到1.5G。
2004年11月14日
與哈爾濱力天網路簽訂鏡像/廣告合作協議,力天在信息港為嘎雅提供文件鏡像,滿足校外用戶的訪問,並每半年為嘎雅提供一塊擴容用的硬碟。嘎雅為力天提供廣告宣傳服務。協議須待力天的網站建成之日生效。不過協議後來一直沒有生效,再無下文。
2004年12月
校網路中心為嘎雅提供的校外出口出現故障,導致校外用戶無法訪問,問題遲遲無法解決。為了向校外用戶解釋,臨時將校外域名 指向了站長在紫丁香BBS的個人說明檔頁面,內含對校外無法訪問的說明。 2005年1月26日
站長放假回家後,伺服器電源損壞,假期無人能排查故障,網站的服務因此中斷。直到2月14日站長返校後,為伺服器更換了電源(¥480),才恢復服務,校內用戶可以訪問了。校外用戶仍無法訪問,後來獲知是因為學校網路出口緊張,嘎雅佔用出校帶寬過大,只好關掉了嘎雅校外出口。
2005年4月
在嘎雅校外域名 所指向的臨時頁面上刊登尋求校外鏡像合作的通知。
2005年5月
通過郵寄硬碟,為湖南的網友拷貝了嘎雅音樂的全部數據。後來他們把mp3轉換成了rm,建立了的 。
2005年6月
中山大學原來的校內音樂站數據丟失,給嘎雅來函求助。通過郵寄硬碟,為他們拷貝了嘎雅音樂的全部數據。
2005年7月
北京一朋友來信聯系鏡像,通過郵寄硬碟,為他們拷貝了嘎雅音樂的全部數據。後來鏡像站的頁面可以訪問了,但下載和在線聽歌一直未能好使。
2005年9月
伺服器添加一塊硬碟,希捷400G(¥2200),網站總空間達到1200 G。 2006年1月
北京另一朋友來信聯系鏡像,通過郵寄硬碟,為他們拷貝了嘎雅音樂的全部歌曲。寒假順路幫他們設置了伺服器的系統,3月份鏡像站對外開放。到12月份鏡像關閉。
2006年11月6日
本站歌曲庫存數量超過20萬首。 2007年4月12日
伺服器添加一塊硬碟,西部數據500G(¥1475),替換掉原來的一塊希捷120G。網站總空間達到 1580 G。
2007年5月16日
將嘎雅的廣告代理事項委託給了哈工大軟體學院的兩位同學。
2007年5月30日
jiapeng 加入嘎雅管理組,協助對上載歌曲的建庫更新和維護。
2007年6月底
增加藝術家圖片評論功能。
2007年7月初
去掉了網頁中的大部分圖片,以改善校外連接較慢的用戶瀏覽頁面的速度。
2007年7月-9月
對歐美作品的風格流派採用更細的分類體系,以便於用戶從數量日益龐大的歐美作品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欣賞,提高此類作品的收聽率。
2007年10月
對伺服器主機進行了第三次全面的硬體升級(前兩次分別是2001.1和2003.6), 電源改用康舒550W;cpu改用Intel 酷睿2 Quod 6600; 主板改用Intel S3000AH; 內存改為 DDRII 4G(1G×4); 硬碟新購了一塊希捷500G,替換了原來的已經服役四年的三塊160G。 連同一塊西部數據500G、一塊希捷400G和一塊200G,升級後硬碟總空間為 1600 G。更便於今後的進一步擴容。
2007年12月
網站開始進行管理方面的轉型,按照有所分工,有所協作的原則,大量招募志願者參與嘎雅的管理維護,變少數兩三個人的管理為多人共建共管。 2008年1月23日
網站擴容。添加了一塊750G硬碟(西部數據企業級,¥1470),音樂總空間達到2350G。
2008年4月19日
網站總訪問量突破1000萬。 2009年1月20日
蒙站長所在的系領導的關照,嘎雅的伺服器第四次升級。升級後的系統配置:CPU X3320 2.5G 四核;內存 4G;硬碟 500G + 3×1000G;原來的伺服器留做備份用。
2009年12月 -- 2010年3月
因網路中心的機房進行調整,嘎雅音樂中斷服務將近四個多月。 2010年4月5日
因學校官方部門擔心被版權方面的問題累及,嘎雅的伺服器無法再存放在學校網路中心的機房。於是搬回了站長所在的實驗室。因為伺服器使用新 IP 的是實驗室的校內 IP,因此只能被校園網用戶訪問。
『肆』 背景音樂的發展歷史
背景音樂 英文名稱:Background music
1、 電影聲帶上,伴隨場景的音樂。可以是另外附加上去的配樂,也可以來自收音機等現場的音源,後者亦稱「現場音樂」(SOURCE MUSIC)。多種網際網路通訊都有。
2、 在公共場所連續放送的音樂,以不影響人們對話為放音的響度標准,可以調節人們的精神狀態,創造舒適、溫馨的環境。背景音樂通常不是立體聲系統,多採用音箱分散式放音,故聲音分布均勻,不良聲環境對聽音的影響小。
3、 背景音樂的簡稱是BGM
4、 曲目大多來源於經典名曲。
5、 其曲風多元化,大眾化。
Background Music,英文中意為背景音樂,指在電影、電視劇等影視作品中,作為背景襯托的音樂,通常是無人聲的。真正意義上的BGM起源於歐洲的戲曲,自電影有聲化之後BGM得以迅速發展。以BGM指代此義,多出現在動畫行業。動畫界普遍認為,BGM是動畫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元素,它不僅需要配合畫面的情節發展,還必須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是動畫的潤滑劑與推進器。因其重要性,幾乎每一部動畫都會把自己的BGM抽取出來,收錄進相應的原聲帶OST里,作為副產品發售。
在中國的發展幾乎沒啥可解釋的~就像別人發明了電影~咱國一樣可以拍~這叫「影響」而並不能解釋為模仿~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傳播而已~
『伍』 世界音樂的發展史
雷蓋音樂(Reggae,港台地區又譯"雷鬼音樂"),60年代中期起源於牙買加,速度中等,強調反拍的重音是它的明顯特徵。
雷蓋音樂從洛克斯代迪(Rocksteady)音樂演變而來,而洛克斯代迪音樂又是斯卡(Ska)音樂的延續,這三種音樂的根源都是加勒比海的非洲音樂傳統、神聖的復興主義以及美國的節奏布魯斯。
50年代中期,美國的節奏布魯斯通過邁阿密、新奧爾良、孟菲斯等地的廣播電台傳入牙買加後,當地的一些音樂家便將其與牙買加的民間音樂曼圖(Mento)相融合,逐漸形成了斯卡音樂。斯卡音樂的速度較快,節奏強調反拍的重音,樂隊中除了採用傳統的曼圖音樂的樂器(如木吉他、各種拉美打擊樂器)外還加入了銅管樂、電吉他、電貝司和鍵盤等樂器,並突出銅管的華麗色彩。斯卡音樂流行於1960至1965年之間,到60年代中期逐漸演變為洛克斯代迪音樂。洛克斯代迪音樂與斯卡音樂相比,它的速度明顯放慢,節奏及織體更為細膩豐富;其樂隊完全採用節奏布魯斯的組合方式,將吉他作為節奏樂器,用切音技巧演奏鬆弛而富有韻律的節奏音型;貝司聲部的旋律也更具獨立性,與華麗的主唱聲部構成對位。60年末,洛克斯代迪音樂又發展成更具國際性的雷蓋音樂。實際上,很難在洛克斯代迪音樂和雷蓋音樂之間劃出明顯的界限,只是雷蓋音樂比洛克斯代迪音樂更為細膩,更多地使用電聲樂器和更加國際化、商業化而已。
雷蓋音樂的表現內容與當地窮苦人信仰的拉斯塔法里教(Rastafari)有著密切聯系。該教派崇拜衣索比亞前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把他當作神,當作黑人的救星,教派即因他在登位前被稱為塔法里親王而得名。雷蓋音樂經常表達拉斯塔法里教的政治思想,表達牙買加被壓迫群眾的心理,夢想有一天獲得解救,重返非洲故鄉--他們的地上天堂。雷蓋音樂的代表人物是鮑勃·馬利,他使雷蓋音樂廣泛流傳開來,成為一種具有世界影響的流行音樂形式。 鮑勃·馬利,1945年出生於牙買加,是英國海軍白人軍官和黑人女僕的兒子,從小在貧民窟里長大,青少年時,鮑勃·馬利除了信仰拉斯塔法里教以外,還受到60年代美國"黑人權利"(black Power)理論的影響。音樂方面,鮑勃·馬利對黑人搖滾樂、納特·金·科爾(Nat King Cole,1915-1965)那種風格的"白人"爵士,以及索爾音樂等都同樣喜歡。當然,斯卡音樂更是他後來音樂發展的重要基礎。
1965年,鮑勃·馬利組織了"慟哭者"(The wailers)樂隊,他們的早期作品歌詞比較"稚嫩",反映了他們"在牙買加貧民窟度過的童年以及作為失業青少年的生活"。不久,馬利轉向簡單的、政治上更加激進的牙買加街頭語言,如《起來,站起來》(Getup,Stand up)的歌詞:"起來,站起來,為你的權利站起來。起來,站起來,決不要放棄戰斗"。《我向縣長射擊》(I Shot the Sheriff)敘述一個黑人不公正地遭到迫害的故事。這兩首歌曲都出自專輯《燃燒》(Burning),《燃燒》的主題就是"與革命有關的火"。另一張專輯《起義》(uprising)後來分別成為在牙買加、倫敦和南非騷亂者的戰斗呼聲。因此《牛津流行音樂之友》寫道:"在(雷蓋)被商業化之前,它是一種反叛的音樂"。1972年,"慟哭者"樂隊與倫敦的"島嶼"(Island)唱片公司簽約,開始建立他們的國際名聲。1977年,鮑勃·馬利赴美國及歐洲巡迴演出,受到熱烈歡迎。他的發式(流行於加勒比海人中間,把頭發梳成很多像繩子似的小辮子)被很多雷蓋樂迷們模仿,他的音樂更是影響了歐美很多白人和黑人歌星及樂隊。1981年,鮑勃·馬利死於癌症,時年36歲。
除了鮑勃·馬利,著名的雷蓋音樂家和樂隊還有彼特·托許(Peter Tosh)、"黑色自由"(Black Uhuru)樂隊、"阿斯旺德"(Aswad)樂隊、"第三世界"(Third World)樂隊等。 3、其他雷蓋樂隊
70年代後期,當雷蓋音樂在歐美找到了廣闊的市場後,眾多音樂家開始紛紛效仿。其中以英國的"UB40"樂隊和"警察"樂隊最為知名。
"UB40"成立於1977年,樂隊陣容龐大,有8位成員,他們來自英國的伯明翰。UB40是英國救濟福利組織的代號,由於建隊時大部分成員都失業,需要填寫UB40的社會福利救濟表,他們便以此作為樂隊的名稱。1983年,樂隊達到高峰狀態,他們演唱的《紅紅的葡萄酒》(Red Red Wine)獨占排行榜榜首,在這首經典作品中,人們充分領受到了"雷蓋音樂"那節奏張馳有度、旋律清新流暢的獨特美感,直到今天,"UB40"樂隊仍樂此不疲。
"警察"樂隊(The Police)成立於1977年,樂隊的三位成員是主唱兼貝司手斯汀(Sting)、吉他手安迪·薩莫(Andy Summer)和鼓手斯蒂瓦特·科佩蘭(Stewart copeland)。他們將雷蓋音樂和流行音樂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其更加流行化。斯汀是樂隊的核心人物,原名戈登·馬修·薩姆納(Gordon Matthew Sumner,出生於1951年),樂隊最著名的代表作《你的每一次呼吸》(Every Breath you take,1983,例43)就是斯汀在牙買加度假期間而創作的。1984年,樂隊解散,斯汀開始他的獨唱生涯並一路輝煌。在1999年推出的專輯《新日子》(Brand newday)中,各種風格渾然一體,爵士樂、世界音樂、流行音樂的完美結合,也更加充分地體現出了斯汀的音樂天賦。
『陸』 中國音樂的起源和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中華民族音樂的蒙昧時期早於華夏族的始祖神軒轅黃帝兩千餘年。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餘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可能已經可以燒制陶塤,挖制骨哨。遠古的音樂文化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具有歌、舞、樂互相結合的特點。
漢族古代「詩歌」是不分的,即文學和音樂是緊密相聯系的。現存最早的漢語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詩篇當時都是配有曲調,為人民大眾口頭傳唱的。
中國古代的音樂理論發展較慢,在「正史」中地位不高,沒有能留下更多的書面資料。但音樂和文學一樣,是古代知識分子階層的必修課(詳見「六藝」),在古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無疑有著重要地位;民間則更是充滿了多彩的旋律。
在北伐戰爭時期,中國的音樂家配合革命,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在國民革命軍中廣為傳唱,有的是用國外通俗歌曲旋律直接配以革命歌詞。在抗日戰爭時期,音樂家更是同仇敵愾,寫作了大量的抗日歌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流行歌曲除革命歌曲之後,又加入翻譯成中文的蘇聯流行歌曲。各地開始建立交響曲團,演奏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作曲家的新作。
東歐的樂團曾多次到中國表演,中國樂團也參加了許多國際表演會。中國音樂家也嘗試用西方的樂器方法寫作具有中國風味的音樂,比較成功的有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採納了越劇的部分旋律。
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流行音樂首先從香港及台灣地區進入中國,尤其是台灣的校園歌曲和鄧麗君演唱的歌曲,在大陸中國大受歡迎。
(6)音樂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人類社會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無法考察。但是早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
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獲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古代音、樂有別。後渾稱「音樂」,指用有組織的樂音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
『柒』 音樂發展史
問清楚點吧,不然可不是幾百字可以寫完的
『捌』 音樂的發展史
第一章 音樂的起源和上古時期的音樂
人類社會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音樂,已無法查考。但從古至今在音樂中卻沒有國界之分和種族之別,所謂樂器,就是奏出音樂的工具。如前所述,音樂的起源是以聲帶為樂器的「歌唱」,但人類伴隨著智慧的發展,開始了使用工具。不僅利用聲音唱歌,而且在管上鑿孔或者張弦撫弄以奏出音樂作為游戲,這就產生了樂器。
一、弦樂器的起源傳說: 墨丘利(Mercury)是希臘神話中諸神的使神。據說他在尼羅河畔散步時,腳觸一物發出美妙的聲音,他拾起一看,發現原是一個空龜殼內側附有一條乾枯的筋所發出的聲響。墨丘利從此得到啟發,而發明了弦樂器。雖說後人考證在墨丘利以前就已經有了弦樂器,但也可能是由此得到了啟發。
二、管樂器的起源傳說 :中國古代歷史記述了距今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有一位名叫做伶倫的音樂家,他進入西方昆化山內采竹為笛。當時恰有五隻鳳凰在空中飛鳴,他便合其音而定律。雖然這一故事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可將其看做是有關管樂器起源的帶有神秘色彩的傳說。
三、中國古代音樂: 中國最初的帝王——黃帝,是五千年前創造了歷法和文字的名君。當時,除了前述的伶倫之外,還有一位名叫「伏羲」的音樂家。據說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他彈奏了張有五十弦的琴,由於音調過於悲傷,黃帝將其琴斷去一半,改為二十五弦。
此外,在黃帝時代的傳說中,還有一位名為神農的音樂家,他教人耕作,並發現了醫葯,據說是牛首人身。他創造了五弦琴,如果設想當時的音樂是使用五聲音階,那麼這是理所當然的。
論及古代中國音樂的書籍,據說為數不下三百種之多。孔子是距今大約二千五百年前的人,本人是音樂家,關於論述音樂的隨筆很多。他曾正式習琴,在悲哀與歡樂的時候都撫琴以慰,並傳授弟子。據說他有三千弟子,其中通六藝者達七十二人。孔子之所教,可稱為「詩、書、禮、樂」。「禮」是謂理天地陰陽的秩序,「樂」是取得諧調。也就是說,在他的哲學中,道德與音樂居於同等地位,力圖以音樂來提高品德。孔子非常愛好古琴,並能自行作曲,關於音樂的評論也可見於論語中。
另一方面,古代中國的宮廷音樂多為舞樂,即詩、舞和音樂融為一體,和今天的舞蹈是完全不同的。
四、埃及、阿拉伯的古代音樂 :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從作為帝王古墓的金字塔內石壁的雕刻上,可以看出演奏音樂的盛況以及音樂演奏者的行列,雕刻中有以手指彈奏的豎琴狀的弦樂器,以及各種笛類樂器。
阿拉伯等地區的器樂也相當發達,自古以來就使用在一個八度之間分為十七個音名的特殊音階。
五、希臘古代音樂: 希臘音樂的起源也籠罩著一層神話的面紗。阿波羅神主掌音樂,其下有九位繆斯(Muse)女神,將音樂稱為Music或Musik,希臘樂器中,有叫做阿烏洛斯的V字型雙管笛,有叫做里拉(Lyra)的手琴,還有叫做齊特爾(Kithara)的類似吉它的弦樂器,這些樂器都是從埃及或阿拉伯傳入的。
六、純律的產生: 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大哲學家和數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用一種稱為弦琴(Monochord)的單弦樂器,首先解釋出純律理論。這就是根據弦的長度,以一比二作為完全八度,以二比三作為完全五度的方法,把當時所使用的一切音程都計算出來了。
第二章 中世紀音樂
一、基督教與中世紀的音樂 :中世紀時代的歐洲,教會比國家或其它社會集團,都有更強大的統治權力。在那個時代,包括哲學的各種學問和藝術都為教會服務,中世紀的音樂由於基督教而取得了不尋常的發展。在教會音樂中,開創了復調音樂的形式並完成了對位法。最初印刷樂譜,是教會為了作彌撒而用的。鍵盤樂器的興起以至其教授法,沒有一件事能夠離開教會而產生。從音樂的全部理論到記譜法,以至合唱、合奏,多半都是中世紀教會的遺產。今天的交響樂和歌劇的內容雖然絕大部分是描寫世俗的,也不能說與中世紀的教會無關。
教會音樂,最初大概是原封不動地採用了從猶太王國傳來的形式,即歌唱聖詩、朗誦聖經,可以想像是純粹的聲樂。宗教音樂歷來以聲樂為主,這是因為聲樂有歌詞。與此相反,器樂主要是作為世俗音樂而得以發展起來的。
二、羅馬式音樂 :「羅馬風格」一詞主要來自那個時代的建築用語。羅馬式音樂是世界藝術史上最偉大的紀念碑式遺物之一。這種音樂既無和聲也無伴奏,其特徵是以齊唱形式為主,通過教堂天井的迴音產生庄嚴的和聲感,其純朴、清麗的宗教感情與羅馬風格的教堂建築是完全一致的。
羅馬式音樂是中世紀這一時期的重要音樂形式之一,其代表當首推格雷戈里聖詠(Gregorian Chant),這是典型的天主教音樂。在漫長的中世紀里,音樂方面起了最重要作用的正是格雷戈里聖詠,它是純粹的單旋律的歌唱。在格雷戈里聖詠中,已經有多利亞調式、弗利幾亞調式、里第亞調式、混合里第亞調式等四種教會調式及其變格調式。到了十六世紀,出現了伊奧尼亞調式及愛利亞調式,進而形成今日的大、小調音階。在格雷戈里一世時代,已經在羅馬設立了稱為「歌唱班」的教授聖詠的學校,這可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音樂學校之一。
安普羅修斯(Ambrosius,340-397)聖詠則收集了在教會中所唱的歌曲,為教會音樂制定了由七音組成的四種教會調式音階,還創造了對唱的形式等。在聖詠中,歌詞與語言的語勢、聲調的高低和節奏的關系以極為理想的形式得到解決,它們非常自然而完善地表現了宗教感情,可以看作是到這一時代為止的音樂藝術的總結。
第三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
一、哥特風格和文藝復興 :從十三世紀中後期到十四世紀,歐洲社會進入文藝復興時期,北歐興起了哥特風格的藝術,哥特風格表現得最明顯的是在建築方面。在音樂中,哥特風格從未明確地形成為代表一個時代的形式,但起始於奧干努姆(Organum)的復調形式,相當明確地表現出哥特風格的特徵。在十二世紀時期的許多經文歌中,除了庄嚴的格雷戈里聖詠的固定旋律之外,還有採用舞蹈旋律和愛情歌曲的旋律,配以不同的歌詞和拍子共同歌唱的形式。
二、文藝復興與音樂 :音樂上的文藝復興,略晚於其他文藝形式如文學、美術等。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首先可以舉出弗朗切斯·蘭迪諾(Francescl Landino,1325(?)-1397),他採用了同時歌唱三種不同歌詞的這一大膽手法,留下了許多牧歌和敘事曲。杜法伊(Guillaume Dufay,1400-1474)則完成了四聲部手法。奧干努姆(Organum)的復調手法,更導致了以巴赫為頂峰的對位法理論的完成。
從十一世紀末葉到十三世紀末葉,歐洲發生了十字軍東征事件。這一歷史事件對於東西方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影響,在音樂上的顯著表現是出現了游吟詩人、游吟歌手、抒情歌手等人物,所唱的詩歌內容有情歌、敘事詩式的故事、自然的贊美詩以及宗教或道德方面的內容等等。作為樂器則使用類似豎琴那樣的小型手琴或古提琴族內的樂器。
第四章 巴羅克時代的音樂
一、巴羅克(Baroque)風格: 從年代上說,大體上從十六世紀末到1750年間的音樂,稱為巴羅克音樂。十六世紀末葉,音樂史上第一部歌劇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上演,也是以喬萬尼·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1557(?)-1612)為中心的「威尼斯樂派」的全盛時期。而1750年則是對位法大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之年,代表巴羅克巔峰的對位法音樂可以認為以巴赫去世而告結束。
巴羅克(Baroque)一詞,原來的意思是形狀不整的珍珠,最初是在建築方面來表明一種藝術形式。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是以希臘、羅馬的形式美為第一性的,對之而言,巴羅克風格是一種全新的表現形式,也是後來興起的洛可可(Rococo)藝術的前提。
巴羅克時代的歐洲音樂以德國、義大利和法國等幾個國家為代表,音樂藝術在這一時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
二、巴羅克時代的德國音樂: 巴羅克時代的德意志音樂,可以說以許茨、巴赫和亨德爾為代表。如果把中世紀以來的復調音樂比做金字塔,則他們的音樂就是塔頂,他們吸收了文藝復興以來的義大利的新音樂,並開拓了一條新的道路。
許茨(Heinrich Schutz,1585-1672年)比巴赫和亨德爾恰恰早生一百年,二十四歲時赴義大利留學,就讀於威尼斯樂派的大師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1557-1612)。他回德國後,發表了第一部德文歌劇《達夫內》,此外還創作了許多受難曲。許茨的風格對後來的兩位巴羅克音樂大師巴赫、亨德爾的創作有著重要的影響。
亨德爾和巴赫的音樂作品,無論在集成傳統音樂方面,還是在追隨新思潮方面,都在音樂史上放著射著異彩。亨德爾的作品,多為歌劇和清唱劇音樂,在器樂作品中也含有強烈的聲樂因素,這顯然是受了義大利的影響;而巴赫的音樂,在聲樂作品中也含有強烈的器樂因素,這預示了以後的古典主義時代的到來。
三、巴羅克時代的義大利音樂 :歌劇這一偉大的藝術形式,就誕生在「音樂的搖籃」——歐洲文明古國義大利。古老的城市佛羅倫薩,有許多偉大的藝術家和一批對古希臘藝術感興趣的貴族。這些貴族決心賦予希臘戲劇以新的生命,他們開始給古老的希臘故事譜曲,並且穿上戲裝演出,而整個故事是由一個合唱隊唱出來的,這無疑就是歌劇的雛形了。後來經過發展,故事裡的每個角色由一個歌唱者演唱,而在合唱節目之間,由男女歌唱家分別擔任獨唱。當角色的話語輕柔時,台詞將半唱半說。這種歌唱差不多象一首贊美詩:被叫做宣敘調。而強烈的感情則是用叫做詠嘆調的真旋律來表現。不久,詠嘆調開始用來炫耀歌手的美好聲音。那時,無論一部歌劇是在義大利還是在英國或德國上演,它的詠嘆調總是用義大利語演唱的,而它的宣敘調部分則用那個國家的語言演唱。
義大利的巴羅克音樂中,弦樂可與早期的歌劇相提並論。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弦樂器,至今仍是管弦樂隊中不可缺少的樂器,也是極為重要的室內樂及獨奏樂器。在巴羅克時代的義大利,弦樂與歌劇相結合,做為古序曲而得以發展。歌劇的序曲必須是以快速開始,中間部緩慢,最後再以快速終結這樣的三部分構成,這種形式後來成為協奏曲和交響樂的基本形式。而當時的古序曲和協奏曲都是以弦樂為主的。這一時期的義大利盛產小提琴家,如托萊利(Giuseppe Torelli,1650-1708)、科萊里(Arcagello Corelli,-1713)、維塔利(T.Antonio Vitali,1665-1735)、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1675-1743)、塔蒂尼(Giuseppe Tartini,1692-1770)等,都是早於巴赫的音樂家,他們全都是小提琴名手,而且都是小提琴音樂的作曲家。另外,義大利的小提琴製作家輩出,如阿瑪蒂、瓜爾奈里和斯特拉迪瓦利等都是義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地區的克雷莫納(Cremona)人,他們精心製作的小提琴,一直到今天還活躍在舞台上,顯示出空前絕後的藝術魅力。
四、巴羅克時代的法國音樂 :在這一時期的法國,以巴黎為中心,以各地王侯貴族的府邸為背景,歌劇和古鋼琴音樂極為盛行。當時的法國歌劇,脫離了義大利歌劇的傳統而獨自成長,可說是接近於舞劇的形式。
巴羅克時代,法國最有代表性的歌劇作曲家是呂利(Jean Baptiste Lully,1632-1687),他創作的歌劇簡潔明晰、旋律動聽,同時具有很強的舞蹈特點,內容也較為深刻,並大量運用了辛辣、幽默的手法。
與歌劇同時盛行的是古鋼琴音樂。古鋼琴這種樂器,常常附以代表巴羅克文化的裝飾,它與羽管鍵琴等都是今日鋼琴的前身。在這方面最著名的大師,是庫泊蘭(Francois Couperin,1668-1733年)和拉摩(J.P.Jean Philippe Rameau,1683-1764年),他們的作品中有許多是為古鋼琴譜寫的組曲,其中有許多曲目至今仍用現代鋼琴廣為演奏。拉莫於1722年出版的和聲學概論,是音樂史上最早的和聲學理論著作。
第五章 古典主義音樂
一、音樂中的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的萌芽,發生在巴羅克時代的義大利。後來由於在維也納出現了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三人,藉此古典主義音樂便得以形成。因此,音樂方面的「古典樂派」實際上指的是「維也納古典樂派」。古典主義藝術,首先發生在文藝領域中,它以恢復希臘、羅馬的古典藝術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勻稱和諧調,主要放眼於追求客觀的美。
二、初期古典樂派 :文藝復興以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主調形式的新音樂,以貴族社會為背景,在德意志和奧地利各地繁榮昌盛起來,其初期有三個主要樂派:第一派,是以音樂大師巴赫的次子卡·菲·埃·巴赫為中心的柏林樂派;第二派,是以約翰·施塔密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年)為中心的曼海姆樂派。第三派,是以瓦根扎爾及蒙恩為中心的早期維也納樂派。
在古典派音樂中,雖然歌劇也是一個重要部分,但從整體來看,古典派音樂的特色在於器樂,特別是奏鳴曲和交響曲形式的音樂。曼海姆樂派的室內樂和交響樂不僅對維也納樂派產生了影響,而且對波恩時代的少年貝多芬也給予了直接的影響。
奏鳴曲形式是古典樂派音樂中極有代表性的形式。那就是在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題的對比,中間出現發展部,然後繼以兩個主題反復的再現部。曼海姆樂派當時已經具有了相當完整的這種形式。在交響樂形式中加入小步舞曲樂章的也是曼海姆樂派,在他們的交響樂配器中,木管樂器也採用了雙管編制。莫扎特在自己的交響樂中加用單簧管這一樂器,也是在曼海姆聽到他們的樂隊的演奏之後學來的。
三、維也納古典樂派: 以「交響樂之父」海頓、「音樂天才」莫扎特和「樂聖」貝多芬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在音樂史上建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這一樂派的主要特徵是反映人類普遍的思想要求、追求美的觀念、強調風格的高雅,給予人們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
『玖』 世界流行音樂的發展歷史
流行音樂是在都市文明中發展起來的。有人認為其源頭可上溯至古代希臘、羅馬帝國城市中的游吟歌手,但絕大多數的學者還是傾向現代意義上的流行音樂興起於19世紀的歐美工業化城市。
在19世紀上半葉,流行音樂尚未形成獨立的體裁形式。當時的流行音樂主要有兩種形式:通俗化的的古典音樂和精雅化的的民間音樂。前者是將古典音樂中的一些篇幅短小、音樂語言通俗易懂的小品或選段加以改編,使之變得簡單,然後通過各種傳播手段使其為更多的人接受。19世紀中出版的許多根據歌劇和交響樂的片段改編的鋼琴四手聯彈樂譜就是供廣大市民家庭在茶餘飯後消遣用的。後者是將質朴單純的民間音樂用現代音樂手段加以美化包裝,削弱地方色彩,使其能夠在更大的范圍里流行。如愛爾蘭民歌《倫敦德里小調》(丹尼男孩)和《夏天最後的一朵玫瑰》,19世紀中經過作曲家的改編後,在歐美各國廣為傳唱。即便到了今天,這種通俗化的古典音樂和精雅化的民間音樂依然在流行音樂(尤其是器樂曲)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進入20世紀後,流行音樂逐漸產生了一些獨有的體裁形式,如爵士樂、搖滾樂、「叮砰巷」風格的流行曲等,開始了獨立發展的新時期。然而此時古典音樂和民間音樂對流行音樂的影響不但沒有減弱,反而在層次和深度上比19世紀更甚。
「鄉村與西部」(Country and Western)音樂原是一種典型的處於原始狀態的美國民間音樂。20年代後,經過廣播電台、唱片公司等媒介的發掘推廣,很快進入了流行音樂領域,成了美國流行音樂中的一處重要分支。在60年代中美國的「民謠復興運動」、80年代歐美流行樂壇的「世界音樂」(World Music)潮流乃至中國的「西北風」中都可以看到民間音樂對流行音樂的巨大影響。還有些民間音樂則與流行音樂完全融和為一體了。像拉美的一些舞蹈音樂(如:控戈、倫巴和桑巴等)就很難確定其窨應歸屬於民間音樂還是流行音樂的范疇。
本世紀20年代初,以格什溫的《布魯斯狂想曲》為代表的美國「交響爵士」(Symphonic Jazz)運動試圖將爵士音樂語言與交響音樂的形式相結合。50年代的「第三潮流」(Third Stream)音樂和60年代末的「藝術搖滾」(Art Rock)則是從音樂思維的層面上將這兩種音樂相融合,比「交響 爵士」更進了一步。70年代末興起的「新時代」(New Age)音樂更是綜合了自中世紀的天主教聖詠、原始部落的宗教樂舞、直至當代鋒派的實驗音樂。
流行音樂泛指一種通俗易懂、輕松活潑、易於流傳、擁有廣大聽眾的音樂。(見《中國大網路全書.音樂 舞蹈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