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國夢的歷史意義

中國夢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02 10:33:20

❶ 新中國的成立對中國夢有什麼意義

中國夢與創新的關系
創新不是輕而易舉能夠實現的,需要一個有利於創新的環境.從歷史發展來看,中國夢真正變成一個民族的自覺行動發端於近代時期.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開始了堅苦卓絕的中國夢探索之旅.自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中國夢探索主題主要體現為「救亡圖存」,在上層建築層面對束縛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切制度和勢力進行革命.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夢探索主題是尋找「中國道路」,我們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了科學發展觀,終於促使科技創新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
2
制約創新的主要因素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廣大科技工作者秉持科技興國的情懷,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奮發圖強,創造了「兩彈一星」的光輝業績.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自主創新插上騰飛的翅膀,送來了「科學的春天」,我國科技創新日新月異.但是,我們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成就,與歐美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我國還不是創新型國家.當前最大的不足是許多領域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創新多為模仿型、漸進型,源頭創新、突破型創新還遠遠不夠.
3 如何實現創新
當前中國要實現的創新,就是追趕歐美等創新型國家,在源頭創新、突破性創新、核心技術方面佔領一席之地,成為世界主要的科技創新中心,為實現中國夢奠定強大的物質基礎.要實現創新,需要做好基礎性工作.我們必須遵循比較優勢原則發展經濟,充分發揮科技後發優勢,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為實現創新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和需求動力.我們必須建設一流的創新環境,包括現代化的公共基礎設施、完善的產業鏈、優越的生態環境,特別是建設先進的科研基礎設施.我們必須完善創新制度,學習先進國家制定自主創新法律和制度,完善科技管理體制,保護知識產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除了做好基礎性工作,還需要抓好關鍵性工作.
我們要高度重視建設創新文化.創新文化是催生創新的肥沃土壤,是實現創新的精神力量.一般來說,創新型國家的創新文化主要包括如下內容:將創新作為每一個國民的基本職責;所有科技工作者要崇尚創新,把創新作為人生追求和工作樂趣;把創新能力作為判斷人力資本價值的衡量尺度;鼓勵冒險,寬容失敗,把創新失敗經歷作為創新的寶貴財富;敢於質疑,敢於詢問,敢於挑戰權威;提倡思想自由、學術民主、平等交流.要形成創新文化,我們就要建設開放社會.封閉社會必將形成思想僵化,不利於培育國民創新文化.開放社會能夠形成多元化的思維方式、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多元化的思想觀念,有利於創新靈感的萌發.其次,我們要建設法治社會.法治社會能夠促進社會階層廣泛流動,為每一個國民實現夢想提供平等的機會,促進創新成為實現夢想的基本途徑.法治社會能夠保護創新權利,為創新提供激勵環境.我們還要建設誠信社會.誠信社會能夠推動合作創新,有利於建設創新聯盟,共同開展核心技術攻關.誠信社會能夠激勵風險資本投資於創新,有利於提高資本市場的配置效率,讓資本市場成為創新的助推器.

❷ 中國夢的含義和特徵有哪些

中國夢的含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中國夢的基本特徵:1.未來性。2.目標性。3.豐富性。4.主題性。5.民族性。6.開放性。7.人民性。8.激勵性。

❸ 中國夢對大學生有何意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奮斗。廣大青年要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人民,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在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讓青春煥發出絢麗的光彩」。這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傳達給每個青年最強烈的信號,是黨和國家宏偉大業向每位青年發出的深情召喚。也是讓黨的事業後繼有人,讓黨的隊伍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根本。
青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繼承人,他們將決定祖國的命運。大學生,作為青年中的佼佼者,具有優勢的特殊群體,大學生們必須堅定自己的理念,時刻牢記自己的歷史使命,肩負起時代的重任,而且要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強弱將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關繫到我們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我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最偉大的中國夢,因為這個夢想,它是凝聚和寄託了幾代中國人的這樣一種宿願,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它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一種共同的期盼。歷史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的個人前途命運,都是和這個國家的前途命運,和這個民族的前途命運密切相關的。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我堅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我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會實現。我更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會實現。
作為國家培養出的當代青年大學生,應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認為我們要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樹立遠大的志向,以遠大的志向為前進和發展鼓足動能。激情飛揚的青春活力是推動發展的「正能量」。「發展是第一要務」,也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根本。而發展離不開充滿激情的青春理想,離不**大的志向作為前行的航標,離不開充滿生機活力的創新創業體制機制。廣大青年大學生要踴躍投身國家建設,以激情飛揚的青春活力不斷添加祖國前行的「燃料」。我們會敢為人先,善於創造,勤奮求實,勇於開拓,成為改革創新的生力軍。我們有了堅定的志向和信念,以及堅韌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將志向與目標變為現實。作為青年大學生,我們一旦擁有遠大志向和理想,就會不畏前行道路上的艱難險阻,敢於面對困難與挫折。我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克服和戰勝困難,就會立足當下、放眼長遠,開拓奮進,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其次,要做到自強,樹立堅韌不拔的拼搏精神。青年人最大的優點是:有拼勁、充滿活力和朝氣;有激情,始終鼓足創新前行的動力;有銳氣,敢於挑戰障礙,不拘一格。廣大青年大學生,要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創業、獨立奮斗。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奮斗,只有具備百折不撓、勇往直前、頑強拼搏的精神,才能在中國崛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貢獻自己的力量。
然後,要做到自立,勇於承擔人才強國的重任。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是當代中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兩項重大戰略任務。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既是國家戰略,又是廣大青年的歷史責任。在科技和教育迅猛發展,社會信息化不斷推進的背景下,當代青年有較多的機會學習、運用、創新現代科學技術。廣大青年應義不容辭地擔當迎接新技術革命挑戰的重任,爭當優秀的創新人才,成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中堅力量。
我們作為青年大學生,在學校要珍惜所有能珍惜的機會,一方面要學習好科學文化知識,為自己的未來國家的未來打好基礎,另一方面要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盡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在鍛煉自己能力的同時為社會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同時我們要緊跟黨走,認真學習黨的政策方針,緊跟黨的步伐。實現「中國夢」的路並不是依靠青年學生一腔熱血就可以實現的。青年學生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下,才能尋求到努力的方向,才能尋求到實現「中國夢」持續奮斗的精神動力。中國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等便是高校青年學生實現「中國夢」提供了精神動力,我們要學習並弘揚這些精神,讓自己更加滿懷信心的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作為高校青年大學生我們要牢記黨的的教誨,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人民,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刻苦學習、勇於實踐,求真務實、艱苦奮斗,敢於吃苦、勇挑重擔,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收獲成功、托起自己的夢、托起中國夢。
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為實現共同夢想而奮斗,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我們每個人為實現自己夢想的努力就擁有廣闊的空間。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有夢想,有機會,有奮斗,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記使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用13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匯集起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

❹ 中國夢的歷史意義是什麼中國夢的三大動力源是什麼

「中國夢」具有最大限度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偉力,無論面對多少挑戰、多大困難,始終以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歷史智慧為底蘊,給人以希望、給人以信心、給人以力量。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曾經飽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國夢」在無數矢志於民族復興的仁人志士心中從未泯滅過。夢想不滅,希望永在。「中國夢」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不竭動力,牽引著中國砥礪前行的腳步。「五四」運動以來,匯聚了中華民族先進分子的中國共產黨,率先破解了「中國夢」的密碼,找到了實現「中國夢」的路徑,波瀾壯闊的鑄夢世紀工程大幕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續推進,「中國夢」的動力之源全面激活,「風景這邊獨好」的「中國故事」精彩呈現,中國人民從未像今天這樣離偉大的「中國夢」如此之近。中國的發展必將影響著亞洲乃至世界。

「中國夢」為探索人類文明多樣化發展道路開辟了更加光明的前景。成就「中國夢」,既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歷程,也是中國人民開拓、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偉大歷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一條康莊大道,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現代化道路,是中華民族的「人間正道」。中國既成功抵禦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又在推動世界經濟擺脫危機、走出低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事實證明,實現「中國夢」也是世界的重大「利好」。在我們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已經以與國際社會互利共贏和平發展的嶄新實踐,為人類社會向更高級的文明形式演進提供了新範式。

2012年11月中共新一屆領導集體上任以來,「中國夢」一詞正式進入官方語匯並迅速走紅。

所謂「共同支點」,首先應考察夢想的動力源。既然是一個夢想,那麼它必然是關乎人們尚未實現但又在努力爭取實現的事情,並由此催生強烈的奮斗動機和動力。

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動力是強烈而迫切的,這也從宏觀角度有力解釋了為什麼實行改革開放才33年的中國,卻已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跨越式進步。

「中國夢」的主要動力有三大來源:第一,追求經濟騰飛,生活改善,物質進步,環境提升;第二,追求公平正義,民主法制,公民成長,文化繁榮,教育進步,科技創新;第三,追求富國強兵,民族尊嚴,主權完整,國家統一,世界和平。

在三大動力來源的基礎之上,中國有遠見、有膽識、有智慧、有愛國情操的公民、團體及領導人,應該及時准確地找到整合協調這三大動力源的共同支點,形成發展進步的兼容合力,造就托起「中國夢」的眾志成城。

❺ 從政治文化角度來看,中國夢的重要意義有哪幾點

一、超越改革開放以來關於國家意識形態理解上的差異,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保持活力注入了新鮮的政治資源

改革開放以來,圍繞著如何改革、如何開放的問題,中國社會各界在思想方法上產生了一定的分歧。這些分歧一開始集中於具體領域、具體的體制機制、方式方法、時間空間的范圍等問題上,這些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涉及到意識形態領域,有些人以為通過意識形態的徹底改變就會保證改革開放的成功。針對這種情況,鄧小平曾提出過不爭論的策略,其目的不是不堅持意識形態上的原則性,而是防止在這個問題上的分歧蔓延化,並因此陷入空談誤國的境地。但30多年改革開放所積累的有關意識形態認識上的差異非常多,從大的方面來看至少表現為以下幾點:在政治上雖然總體上國人對於堅持中國特色具有堅定的共識,但始終沒有對於堅持現有的政治制度具有堅定的自信,尤其是在西方發達國家的政治理論和政治實踐的挑戰下,中國究竟如何選擇西方政治制度、體制的合理性內容,沒有獲得確定的認識。無論是自由主義者、新儒家、新老左派,還是新權威主義,他們的政治主張在國內都有一定的受眾,雖其影響有限,但明顯地對以四項基本原則為基礎的我國政治制度的現實合理性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在經濟領域,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對這30多年改革開放實踐的指導性影響明顯式微,在我們已經加入世貿組織、融入到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大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指導作用越來越受到一些人的質疑;至於文化領域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始終充滿爭議,始終就如何在具體的機制、體制上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上缺乏共識。這些分歧是不可能通過一般的行政手段消除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建構一套超越這些分歧的政治文化體系。這種超越既必須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又必須在形式和內容上實現了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中國夢抓住了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的內在動因,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的歷史過程,把握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線索和規律、取向,既內在地堅持了近代以來中國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合理性,又給馬克思主義發展提供了符合中國習慣、心理的無限寬廣的外在形式。總之,中國夢命題對於當前中國人凝聚共識、消除各種認識差異提供了豐富的政治資源。
二、增強了中國政府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政治話語主導權

任何一個執政黨和政府必須要有一套能夠激發民眾熱情、砥礪民眾意志、鼓起民眾士氣、吸引民眾眼球的話語體系,否則,就無法獲得話語的主導權,其執政的合法性和效率就會大大降低。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互聯網、手機時代的到來,社會價值觀的多樣化,社會輿論的豐富性,利益群體的重新組合,社會環境的不斷開放等新情況的出現,使得黨和政府的話語主導權受到了沖擊和削弱。這種局面的發生,從總的來看是中國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大環境下的產物。為了撥亂反正,就必須要從過去的政治話語體系中轉換過來,為了改革開放事業的順利發展,也必須要創造新的話語體系。但問題是我們在解構舊的話語體系時,沒有及時地建立新的話語體系。缺乏適時合適的話語體系,執政黨和政府的公信力、號召力的發揮會受到很大的制約,執政黨和政府的決策、措施往往得不到民眾深層次的理解。任何國家執政黨和政府都必須有一套切合本國民眾人心、為他們所自覺和不自覺地認同的政治話語,這是政黨政府保持社會秩序和效率的基本的文化前提之一。我們黨和政府在這30多年中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總體中做了很多的事情,但在將這些成就總結、內化、上升到為具有高度包容性內容的政治話語體繫上顯然存在發展的空間。沒有為老百姓所信服、熟悉的話語體系,執政黨和政府往往被動辦事,容易陷入事務主義,還容易在應急的要求下脫離自己的理想和宗旨。這個局面不改變是不行的。我們不但有富有生氣活力的對內的政治話語體系,還要有開明開放、進取公正民主等精神內涵的對外話語體系,只有這樣,我們的事業才能符合現代化發展的方向。而目前我們的黨和政府在對內對外的政治話語中缺乏能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主導權。面對這種情況,簡單地通過行政方式來擴大話語權是不行的,必須要通過話語體系本身的轉換才能獲得成功。中國夢作為一種政治語匯,避免了一般的意識形態話語所具有的強烈的政治色彩,國內外的不同層次的主體都能從中看到中國新的領導人清晰的執政思路,也因其中性化的色彩和多元化的主體而呈現出巨大的包容性。所以,這個命題的提出獲得了中國廣大民眾的認可,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從這個朴實的命題中尋找各自的發展著力點,充分地說明了中國新的領導人在政治話語主導權方面獲得了成功。
三、凸顯了近代中國政治發展的內在驅動、基本軌跡和走向,為中國政治發展的走向提供了歷史文化資鑒

任何現實政治的合法性、合理性、必然性都有其歷史依據。近代中國政治發展是在西方的挑戰中開始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經歷了無數的艱難困苦。激勵中國人走出這崎嶇不平、九曲回腸的道路的是民族復興的願望,是基於中國夢的不懈追求。所以,提出中國夢這樣的政治口號、政治命題,就是要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說明近代中國政治發展的真正動因,說明了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登上中國政治和社會舞台的必然性。所以,運用中國夢可以把近代中國政治發展的內在脈絡打通,將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起過進步作用的各種思潮、流派、人物的共性凸現出來,這對於消除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虛無主義態度提供了科學的工具。通過近代中國夢歷史任務和實踐的梳理,可以使得人們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價值的認同,對於我們當下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資鑒作用,對於未來中國如何圍繞民族復興夢而完善政治建設也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它尤其有助於我們在現實和未來的中國政治發展中實施改革,把歷史、現實、未來有機結合起來推動中國的發展。中國夢是一個能把不同的政治力量、政治實踐與現代化民族振興串聯在一起的政治話語,它內在地表達了對那些為中國的振興發展在不同的實驗中起推動作用的歷史人物和歷史活動的尊重,鞭策現實中國人去超越各種認識分歧、利益爭端,共同圍繞中國夢實現的目標前進。這個話語由於沒有脫離歷史,也沒有脫離群眾實際的需要,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四、反映了當前中國人對於民族文化越來越強烈的自我認同,從政治設計上適時地回應了這種認同的情感和願望

近代中國屢戰屢敗、積貧積弱,在西學東漸的熱浪吹拂下,很長一段時期內有著強烈的民族文化自卑的情結。在中國共產黨執政初期,出於革命和建設的需要,對於傳統民族文化教育也在不經意中忽視。在改革開放之後一段時期內,長期閉關鎖國使得在驟然打開國門後,人們在物質產品消費上感受到的巨大中外差異中又產生過民族文化自卑、甚至自虐的傾向。進入20世紀以來,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文化的魅力逐漸凸顯。此時的中國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再次獲得了對於中國文化、中華民族強烈的自豪感、自信感,這是中國現代化中最為令人振奮的事情,它表達出這樣的信息:中國道路得到人們文化上的認同,中國精神得到了激勵,中國人力量已經被激發出來,這個時候,只要領導者適應民意,打出 「中國夢」這張關鍵牌,就可以使得中國共產黨獲得強大的政治組織力,更能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增強黨領導的合法性。任何政治理論、政治實踐如果不懂得尊重民眾文化上的自我認同的情感和願望,那麼它就一定會失去民心,政治秩序和效率必然會受到根本的動搖。

❻ 中國夢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其一,民族復興源於中國歷史中很強的文化共同體傳統。中國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總體上保持了大一統格局,由此也強化了國家和天下的觀念。而塑造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的核心資源,主要來自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強調入世,追求超越自身的狹隘利益以實現群體共同利益。宋明理學所崇尚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足點在內,著眼點在外,其衡量歷史地位的標准還是看為共同體作出的貢獻。而宋儒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更體現出一種強烈的為國為民情結。在這樣的文化傳統下,關注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將實現國家和民族的強盛作為個體的奮斗目標,對很多中國人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其二,民族復興是近代中華民族在共同抵禦外敵中形成的寶貴精神之自然延伸。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陷入空前的危機,在抵禦列強入侵以及爭取民族獨立的過程中,中國作為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的格局得以形成。新中國成立後,雖然我們從根本上實現了國家的獨立,但過去外敵入侵給國家和民族帶來深重災難的心理創痛依然存在。從這一意義上講,民族復興是民族圖存、民族獨立、民族自強之後的一種延續。這種延續因為與中華民族近代悲情的歷史聯系在一起,自然生發出一種力量。

其三,民族主義是當下能整合各方力量的一種思潮。雖然各種思潮在國家發展的方向問題上各執一詞,但在對外捍衛國家利益上,還是很容易達成一致。此外,與其他思潮的大不同之處在於,民族主義不依賴繁瑣的理論,更多的是一種情緒,因此容易得到各階層的認同。

❼ 中國夢的提出有什麼價值和意義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我們稱之為中國夢,其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奮斗目標是「兩個一百年」,即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形象表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夢的核心內容。
現在,中國夢作為當代中國社會的主流話語,不僅是響徹神州大地的高頻詞,而且也是世界解讀中國的關鍵詞。中國夢甫一提出,即以其理想可期、目標可行、成功可及,日益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共鳴,也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大家對中國夢進行了多角度解讀,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同認識甚至疑問。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從總體上對提出中國夢的意義加以認知。那麼,中國夢的意義、價值究竟何在?筆者認為,可初步概括為打通了歷史與現實,打通了中國與世界,打通了國家與個人,打通了認識與行動,打通了左的與右的;也可濃縮為十五個字,即通古今、連中外、接群己、合知行、超左右。
通 古 今
我們說,中國夢這個概念,之所以能夠引起炎黃子孫的普遍認同,就是因為它既具有很強的現實感,又具有很強的歷史感。說它具有很強的現實感,是因為中國夢機不可失、時不我待,因而這種現實感實際上是一種深深的緊迫感;說它具有很強的歷史感,是因為中國夢由來已久、源遠流長,因而這種歷史感實際上是一種沉沉的責任感。人們普遍感到,中國夢在時空觀上是立足現實、懷抱歷史,並且貫通歷史與現實的。
提出中國夢是今日之功,但懷有中國夢並非自今日始。中國夢,是中國人民的百年夙願,跨越十九、二十、二十一這三個世紀。中國夢作為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凝結著無數先烈前賢和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載著全體中國人民和中華兒女的共同嚮往,既深深體現了今天中國人的理想期盼,也深深反映了我們先人們不懈奮斗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因而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
祖先有夢,前人有夢,先烈有夢,我們有夢,一代代中國人有夢,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了實現這一宏大而美好的理想願景,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地艱苦奮斗,鍥而不舍地接力奮斗。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我們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也能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中國夢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還是未來的。現實情境中的中國夢,向未來延伸,往歷史縱深,前有未來之「照」,後有歷史之「靠」,既非孤立存在,也非單一維度,而是在一種繼往開來、鑒往知今的意義上,把歷史與現實、先人與今人、古往與今來、今天與明天連接起來了,具有一種打通歷史與現實乃至未來的性質。
正是在當代中國的坐標繫上,中國夢把中國文明史與中共黨史、新中國史結合起來,把中國革命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文化結合起來,把中華民族的長期奮斗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結合起來,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中國共產黨的自覺擔當結合起來,從而得以在一個歷史長軸上進行定位,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一種很顯然的歷史縱深、歷史厚重,也賦予我們一份沉甸甸的歷史責任、歷史使命。
如今,我們已經找到了圓夢之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即中國道路。由此上溯,這條道路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在新中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多年的不懈奮斗中,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歷史傳承中走出來的。
我們走在大路上,既貫通古今又面向未來,保持歷史使命自覺,堅定現實道路自信,從實現總體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再由「小康」而走向「大同」,讓夢想照進現實,不斷開拓充滿希望的未來。
連 中 外
提出中國夢,講述屬於我們自己的中國故事,表達中國擁抱世界的自信和豪情,同時也找到了中國與世界相通的國際語言。中國夢是「中國話」,也是「世界語」。有外國友人說,中國夢給世界帶來了話題與興奮感,誠哉斯言。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美好的夢想,像大家熟悉的「美國夢」,還有「俄國夢」「法國夢」「韓國夢」,等等。各國人民有夢,再正常不過;中國人民有夢,也自然而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夢之表達,尤其便於理解和溝通。
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中國夢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之間,是相連相通、相互補充的。每個美好夢想都可以理解,各個美好夢想都可以相容。各國各地區各自有夢而外,還有各種各樣夢的交集,比如「中法夢」「中非夢」「中拉夢」以及「亞洲夢」「歐洲夢」「非洲夢」「亞太夢」「拉美夢」等等,而其中最大的交集就是「世界夢」。此所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世界和諧。中國夢同世界夢之間深度融合、交相輝映,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加強團結合作和交流,加強相互支持和幫助,努力實現我們各自的夢想,並在此基礎上,推動實現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夢。
有些人反對中國夢,忌憚中國人民有夢,認為中國人民不該有夢,甚至視中國夢為威脅,這不是促狹就是霸道。自己可以有夢,別人也可以有夢,不能只許自己有夢,而不容別人有夢。那種「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邏輯,是不能做到以理服人,也難以通行天下的。至於國際上有人擔心,中國發展起來會不會也搞霸權主義、欺負別人,這種想法完全是多餘的、沒有必要的。
中國如果是一頭獅子,那麼它現在不是睡獅,而是醒獅,這頭獅子不是好鬥的、強權的、侵略別人的,它是和平、可親、文明的獅子。中國過去深受戰爭、動亂、顛沛流離之苦,求和、求平、求穩定是基本民意,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是主導價值。中國人民自古珍愛和平,中國文化一向崇尚和諧,中華民族的血脈中沒有霸權和掠奪的基因,中國在歷史上也沒有侵略和殖民的記錄,中國在現在和將來都不認可「國強必霸」的邏輯,自己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真誠希望世界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戮力同心,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中國的發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壯大,集聚著越來越多的友誼正能量,帶給世界的是更多機遇而不是什麼威脅。我們要實現的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齊飛的過程,是財富意義和文化意義相統一的幸福夢想,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各國人民。中國夢獨具特色之處就在於,中國和世界共發展、與世界同分享,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因此,中國夢是中國大有益於世界、對世界有所貢獻、與世界互融共生的夢。
古人說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正是基於「和而不同」(和諧而不苟同)、「周而不比」(合群而不勾結)的理解,我們主張國與國之間、不同文明之間能夠平等交流、相互借鑒、共同進步,各國人民都能夠共享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成果,各國人民的意願都能夠得到尊重,各國能夠齊心協力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如今,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中國夢,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會有更多的人認識到,中國夢是復興之夢、發展之夢,也是和諧之夢、和平之夢。
接 群 己
中國傳統哲學中有所謂「群己之辨」,指的就是對個人與群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民族、個人與國家之間關系的不同理解。從群己之辨角度來看,可以說提出中國夢有一大亮點,就是在這一問題上找到了切實解決之道,實現了一種融會貫通和真正打通,貫通了個人與國家、個人與民族,也貫通了個人夢與國家夢、個人夢與民族夢。
很多人頗為糾結,中國夢到底是個人夢,還是國家夢?一些人拿中國夢與美國夢相比較,認為中國夢是國家夢,美國夢是個人夢,進而認為像中國夢這樣的國家夢有關國家民族而無涉個人幸福,甚至追捧美國夢而貶斥中國夢。這種觀點沒有什麼道理可言,除了表達了一種認識上的偏見外,其實質是把個人夢與國家夢對立起來了。應當說,美國夢之所以成其為美國夢,還是因為它首先代表了美國的國家夢想或曰「美國理想」,個人在貢獻於國家的同時,其發展更多地是從國家發展中尋找機會、獲得成功。「國家」一詞,中華民族有著獨特的理解,國與家緊密相連、不可分離。提出中國夢,正是自覺以家國天下為念,著意將國家夢與個人夢打通,集中體現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意蘊,所追求的就是個人夢與國家夢的內在統一。
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就內在地包含了中國夢既是國家夢、民族夢,也是人民夢、個人夢,因而是個人夢與國家夢、與民族夢的統一。一方面,億萬中國人民、中華兒女都有一個夢,就是共同夢想,就是國家富強夢、民族復興夢;另一方面,每個中國人、炎黃子孫都各自有夢,就是人生夢想,就是人民幸福夢、個人成功夢。中國夢把個人與國家、與民族、與社會等都統一起來了,而不是單一的個人夢或國家夢。中國夢是國家富強夢,也是人民幸福夢;是民族和國家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因此,努力實現中國夢,內在地包含著為實現各自人生夢想和我們的共同夢想而奮斗。
我們不會簡單斷言,中國夢是什麼夢或不是什麼夢;我們的理解是,泰山不辭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方能成其大。通過大家一個個人生夢、事業夢的實現,可以促進整個中國夢的實現。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息息相關,每一個人的奮斗努力,都是中國夢的組成部分。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此所謂「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夢想成真的機會、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有夢想、有機會、有奮斗,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我們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就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我們每個人都為美好夢想而奮斗,就能匯聚起實現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中國夢源自個人與國家、與民族的積極互動,基於每個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的努力奮斗。中國夢的現實主體是中國人,既是中國人民,也是中華兒女。中國人在文化上是一個國族概念,類同於中華民族概念,包括國內同胞與海外僑胞,所指公民與華裔、國家與民族等。中國夢是屬於13億中國人的,但又不以此為限,中國夢是中國人民和中華兒女的夢。每個中國人、每個中華兒女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在中國夢這個大目標之下,每個中國人、中華兒女都有自己的小目標;在中國夢這個「大宇宙」之中,每個中國人、中華兒女的「小宇宙」都在激情爆發。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中國夢的美好圖景統一於人民夢的歷史語境之中,實現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並不斷造福人民。
合 知 行
中國夢是認知上的,也是行動上的;是理論上的,也是實踐上的;因此,既是知,也是行。一般而言,理論家認為知難行易,實踐家認為知易行難,雖然側重不同,但都各執一面。對於中國夢而言,知行都不易,知難行亦難,認為知難行易或知易行難,都是失之偏頗的理解,同時也把知與行割裂開來了,唯有知行並進、知行合一,認識與行動、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才是應取的正確主張。
在中國哲學史上,關於知行觀已有相當深入的討論,很多哲學家都對此作出了積極貢獻,形成了很多有價值的思想成果。站在今人的立場來看,其主要之點就是「知行合一」,總的意思無非是說,認識事物與實行其事,真知和力行,應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知與行互為表裡,不分先後,不能分離。倘若知與行相分離,那麼這個知就不是真知而是妄想;同樣,倘若行與知相分離,那麼這個行也不是篤行而是盲動。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歸根結底,重要的是知的自覺與行的堅定,根本要求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思想具有啟發意義。按照現代哲學的理解,中國夢是一個具有「實踐觀念」形態的創新性概念,既不是純粹的觀念,也不是純粹的實踐,而是具有鮮明實踐性的觀念,是實踐的觀念形態。實踐觀念是具有鮮明實踐性的觀念,其本身是知行合一,是真知和力行的統一。因此,重要的不是從概念到概念的推演和完善,而是從認識到行動的自覺和踐履。從實踐觀念看中國夢,其運思與實行,都不外是知行並重、知行並進、知行合一。
中國夢是一個具有現實可能性的國家理想,也是一個正在按計劃分步驟而不斷實施的國家目標,全然摒棄了某些空想家的無限的主觀臆想,也超越了某些政治家的有限的權宜考量,努力把理想與現實、認識與行動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在關於中國夢的論述中,知行合一的思想元素隨處可見。比如,從提出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一張好的藍圖一干到底」「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到重申「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功崇惟志,業廣惟勤」「自勝者強,自強者勝」「善學善思,善作善成」,再到強調尊重勞動、勞動光榮,以勞動托起中國夢,「夢在前方,路在腳下」「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從實踐起步」等等,無不如此。提出中國夢概念,無疑體現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而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也要按照知行合一的要求,扎實努力,久久為功。
超 左 右
有一種觀察認為,在當前中國社會中,無論是左的還是右的認識,對中國夢非但沒有異議,反而都高度認同。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國夢的提出,完全站在一個新的高度和角度,既超越了左的認識,又超越了右的認識,已然成為當今中國社會一個很大的共識,破除了左右對峙的思維定勢與觀念魔障。
所謂左與右,最初源於英法議會政治傳統的左右對峙制度,原指民選代表們在半圓形議會大廳議事時面對議長所選擇的位置,長期以來被用於說明代表們政治傾向的對立,以及選民需要進行選擇的不同政治方案,由此產生了革命「左派」與保守「右派」的說法,由此也可見左右對峙的基本理解和大體格局。
在中國,左與右也成為政治認知上兩相反對的兩種不同意見。長期以來,在我國政治生活中,既有反右擴大化的錯誤實踐,也有「要反對右,更要防止左」的深刻認知。大體以改革開放新時期為界,左與右的含義有一個較顯著的變化。此前,左指思想超越現實,冒進盲動;右指思想滯後於現實,落後保守。此後,左指思想落後於現實,開倒車走老路;右指思想超越現實,開快車走邪路。比如,對待改革開放,左的認識持保守的反對態度,思想比較僵化,錯誤指引改革走上一條不測之途;右的認識,持激進的贊同態度,誤導改革走上一條不歸之路。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絕不能走右的邪路,也絕不能走左的老路,而是要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路。邪路是自絕前程的斷頭路,老路是重蹈覆轍的回頭路,只有新路才是充滿希望的康莊路,才是正途。在政治思維上,左與右反映了在思想與現實之間或者超越階段或者落後於現實的矛盾情境。左右之間,以前或許有不可消解的立場和價值之分,但現在有時更多地是一種情緒和意見之爭,甚至無所其謂、毫無意義。
當今社會,能夠彌合「左右理論」而求得的「最大公約數」,乃至涵蓋「主流非主流」而合成的「最小公倍數」,或非中國夢莫屬。中國夢超越了左的和右的兩種不同意見,實際上也可以超越彼此頏頡的諸多爭論,甚至也可以超越某些所謂的意識形態爭議。
理性政治的表現應當是多方面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多元互動中尋求平衡和互補,進而達致一種良性共生狀態。中國社會要有序且可持續地健康發展,就必須超越左右之爭的傳統窠臼。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這樣一個「至大無外」的民族大義,就是可以超越左右之爭的明智之選,也是現實之途。

❽ 如何 理解中國夢的 深刻 內涵 和時代意義

「中國夢」的核心目標也可以概括為「兩個一百年」的目標,也就是: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逐步並最終順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體表現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途徑是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弘揚民族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施手段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
系統的理論架構.中國夢具有全面系統的理論架構,是由多層次、多維度子系統交織而成的理論體系.它涵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執政黨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國家統一、外交等諸多領域和層面,融合了建設經濟富國、政治大國、文化強國、軍事強國、美麗中國、和諧世界等多個維度的內容.
科學的思想品質.中國夢是在科學理論指導、科學制度保障、科學方法運用的基礎上探索形成的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戰略思想.一方面,它從實際出發,初步回答和解決了「什麼是中國夢、為什麼要提出中國夢、怎樣實現中國夢」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另一方面,它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思想精髓貫穿其中,倡導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追夢理念,將實現中國夢的過程自覺置於理論與實踐、主觀與客觀有機統一的軌道上.
深遠的指導意義.中國夢戰略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化和廣大幹部群眾的廣泛認同,中國夢的內涵外延將不斷拓展、體系架構將日益完善、作用意義將全面體現,對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中國夢的實踐內涵和特質
中國夢是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過程中,立足我國實際和現實國情、順應人民期望而形成的理想追求.因此,中國夢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不是坐而論道的清談,而需要身體力行.
實踐路徑的自主性.中國夢是我們自己的夢,實現中國夢也只能靠我們自己,靠我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靠每個中國人為之付出熱情和心血.如果我們自己不主動找出路、不自覺深挖潛力,而單純將希望寄託於外人、外部、外力、外國,往往會事與願違.因此,實現中國夢必須走穩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實踐過程的長期性.中國夢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而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在不同的時期、背景、形勢之下,中國夢呈現不同的階段性特徵.近代中華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機以來,仁人志士們發出了民族復興的吶喊,並鼓舞帶領民眾為之積極行動,其場景恰如「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在當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夢的展開是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理想追求的,其場景恰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在未來的社會主義高級階段、發達階段,中國夢的展開將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高理想追求,其場景恰如「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實踐方式的有效性.改革開放是中國夢得以提出的底氣與基礎,也是實現中國夢最有效的方式.一方面,沒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所創造的輝煌發展業績、所打下的堅實發展基礎,我國綜合國力、民族凝聚力、國際影響力就不會提升上來,我們就不能底氣十足、信心滿懷地面向世界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另一方面,我們之所以能大張旗鼓、理直氣壯地提出和實現中國夢,也正是因為有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作堅強支撐.
中國夢的民族內涵和特質
中國夢既然以「中國」來命名,其民族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中國夢是以鮮明的中華民族內涵和特質為世人所認知的.
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國是舉世聞名的文明古國,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在歷史演進中形成發展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同時倡導天下為公、追求天下大同.這些優秀思想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建構提供了豐富養料,使中國夢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血脈相連.
體現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中國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代表著全體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夢既給整個中華民族明確了一個高遠的奮斗目標和輝煌的未來,同時實打實地聚焦和整合了全體中國人民的利益訴求,著眼於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確保廣大人民群眾從中得到實惠.中國夢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腳踏實地的;不是空洞無物的,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承載中華民族未來與希望.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燦爛文明的偉大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光明前景.對個人而言,夢想是人活著、奮斗著的重要精神動力,失去了夢想,人們也就沒有了精氣神,也就失去了精彩的人生;對民族而言,夢想是自立自強的依託,失去了夢想,民族也就沒有了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講,「向下紮根、向上生長」的中國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未來與希望.
中國夢的時代內涵和特質
中國夢是在我們黨長期執政、我國面臨重大發展機遇與挑戰的時代背景下,在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主流,同時充滿矛盾與沖突的時代背景下提出的,具有深深的時代烙印,飽含鮮明的時代特色.
努力回應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我國正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處於各種矛盾和挑戰的凸顯期.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等得到持續改善與提升,國內政治社會和諧穩定,黨的領導堅強有力、黨的執政卓有成效、黨的自身建設成就斐然.這些都為我們把握難得發展機遇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我們面臨來自國際國內黨內黨外的諸多挑戰,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中國夢就是在這樣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背景下提出並展開的.
努力占據綜合國力競爭的制高點.當前,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各國都在搶抓競爭主動權.綜合國力既包括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也包括文化、價值觀等軟實力.一個民族的理想信念與夢想追求是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要在世界上立足並有所作為,就必須確立自己的理想追求、建構自己的遠大夢想.有了自己的夢想,我們才能與其他國家形成比較,理性權衡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保持獨特的中國風度、中國氣派、中國精神、中國特色,努力占據綜合國力競爭的制高點,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輝煌.
努力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交融.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深入推進,世界上不同文明的交流交融交鋒日益凸顯,世界各國通過世界市場、全球性問題等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我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奮力前行的同時,其他國家和地區也著眼於本國、本地區的發展與未來,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夢想.從這個角度說,中國夢是世界夢的有機組成部分,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夢想殊途同歸,共同指向人類繁榮美好的未來.中國夢的實踐與實現,將促進世界上不同文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從而為不同文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作出積極貢獻

❾ 什麼是中國夢以及為什麼要實現中國夢

中國夢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以來 中央總書記所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和重要執政理念,正式提出於2012年11月29日。中央總書記把「中國夢」定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並且表示這個夢「一定能實現」。「中國夢」的核心目標也可以概括為「兩個一百年」的目標,也就是: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逐步並最終順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體表現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途徑是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弘揚民族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施手段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

實現目標:

一是兩個百年的發展戰略。即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二是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的興盛狀況。中華民族是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偉大民族。而在這其中漢民族早自秦漢就進入盛世。作為其載體的古代中國曾以世界上頭號富強大國「獨領風騷」達1500年之久。古代中國的盛世有兩個重要標識:

一為疆域版圖特別遼闊。從漢武帝始,疆域版圖就已經很遼闊了。唐朝的盛世疆域版圖達1000多萬平方公里。元世祖忽必烈開辟的蒙古帝國,面積約為1500多萬平方公里。清康熙年間設立台灣府,使古代中國疆域版圖的最後定格為1300多萬平方公里,包括台灣和南海諸島。滿清帝國中央政府對各地的管轄權和控制力達到了封建社會的最大值。

二為對世界文明的貢獻特別巨大。16世紀以前,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科技發明約有300項,其中175項是中國人的發明。正是這些重大的發明(包括發現),使中國的農耕、紡織、冶金、手工製造技術長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直到18世紀末期,中國的經濟規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相當於剛剛過去的上個世紀末期美國經濟總量在世界經濟總量上的比重;且對外貿易長期超出當時西方國家中最富強的英國銷往中國的商品總值,尚不足以抵消中國賣給英國的茶葉一項;全世界5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當時共有10個,中國就佔了6個。

❿ 試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夢可以凝聚共識。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經濟制度的漸漸形成,利益多樣帶來的價值多元的局面也慢慢形成。在文化軟實力作用日益凸顯的情況下,如何凝聚共識、引領發展就成為擺在當前黨和政府面前的迫切課題。中國夢在凝聚共識中的作用包含:首先,它把人們的視野引向了能被眾多國人接受的共同目標——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樣就可以統一思想,引領行動;其次,它用理想形式使人們把目光從現實投向未來,這就可能使人們在發展中看到更多希望,取得更大共識,有利於人們從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統一中重新定位自己的生活與目標。
二、中國夢可以增強力量。歷史發展是由物質力量決定的,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也是被歷史證明為正確的觀點。但強調歷史發展的物質根本動力,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或否定精神因素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近年來,我國的改革逐步進入深水區,各種利益與矛盾沖突不斷加深,改革到了「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的地步。若只用利益方式去解決利益矛盾,其中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可如果能把利益與理想、物質驅動與精神驅動有效結合起來,可能會使改革的難度小一些、成本低一些、效率高一些。當然,不是任何精神與理想力量都能夠很快變成巨大的物質力量的,只有那些符合社會發展要求與深得民心的精神、理想才可能達到這一目的。馬克思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中國夢雖然是自上而下提出的,但它反映的是黨、國家與人民的共同心願,深得人民的喜愛與追捧。因此,它一經被人們廣為接受並自覺化為行動指南,就會匯成一股強大的物質洪流,有力推動我國朝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

閱讀全文

與中國夢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