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軍用無人機的發展史
無人機的誕生可以追溯到年。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英國的卡德爾和皮切爾兩位將軍,向英國軍事航空學會提出了一項建議:研製一種不用人駕駛,而用無線電操縱的小型飛機,使它能夠飛到敵方某一目標區上空,將事先裝在小飛機上的炸彈投下去。這種大膽的設想立即得到當時英國軍事航空學會理事長戴·亨德森爵士賞識。他指定由A.M.洛教授率領一班人馬進行研製。
最初的研製是在一個名叫布魯克蘭茲的地方進行的。為了保密,該計劃被命名為「AT計劃」。經過多次試驗,研製小組首先研製出一台無線電遙控裝置。飛機設計師傑佛里·德哈維蘭設計出一架小型上單翼機。研製小組把無線電遙控裝置安裝到這架小飛機上,但沒有安裝炸彈。1917年3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臨近結束之際,世界上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在英國皇家飛行訓練學校進行了第一次飛行試驗。可是飛機剛起飛不久,發動機突然熄火,飛機因失速而墜毀。過了不久,研製小組又研製出第二架無人機進行試驗。飛機在無線電的操縱下平穩地飛行了一段時間。就在大家興高采烈地慶祝試驗成功的時候,這架小飛機的發動機又突然熄火了。失去動力的無人機一頭栽入人群。
兩次試驗的失敗,使研製小組感到十分沮喪,「AT計劃」也就此畫上了句號。但A.M.洛教授並沒有灰心,繼續進行著無人機的研製。功夫不負有心人,10年後,他終於取得成功。1927年,由A.M.洛教授參與研製的「喉」式單翼無人機在英國海軍「堡壘」號軍艦上成功地進行了試飛。該機載有113公斤炸彈,以每小時322公里的速度飛行了480公里。「喉」式無人機的問世在當時的世界上曾引起極大的轟動。
幾乎與此同時,英國皇家空軍也研製了幾種不同用途的無人機,其中有用陀螺儀控制的空中靶機,有用無線電控制、可投放魚雷的無人機,甚至還開始研製無人駕駛的攻擊機。但經過反復試驗,英國皇家空軍最後確定製造一種用陀螺儀控制的無人機。這種無人機既可當靶機,也可攜帶炸彈。後來,皇家空軍又對這種無人機進行了改進,採用預編程序的無線電遙控裝置,並裝上了大功率發動機,使這種無人機的速度增大到每小時310公里。英國皇家空軍一共製造了12架這種取名為「拉瑞克斯」的無人機,該機還曾裝上火炮,成功地從戰艦和地面基地進行了發射試驗。隨著無人機技術的逐步成熟,到了30年代,英國政府決定研製一種無人靶機,用於驗校戰列艦上的火炮對無人駕駛飛機飛機的攻擊效果。1933年1月,由「費雷爾」水上飛機改裝成的「費雷爾·昆士」無人機試飛成功。此後不久,英國又研製出一種全木結構的雙翼無人靶機,命名為「德·哈維蘭燈蛾」。在1934~1943年問,英國一共生產了420架這種無人機,並重新命名為「蜂王」。
英國人在無人機的研製上捷足先登,美國人也不甘落後。早在1915年,美國的斯佩里公司和德爾科公司就曾研製出第一架無人機。這架無人機總重只有272公斤,由1台30千瓦的活塞式發動機作為動力,裝在一個4輪滑車上,草地上鋪設了滑軌。飛機發動後,帶動滑車在滑軌上滑行。達到一定速度後,飛機即脫離滑軌飛上天空,然後由一個簡單的陀螺儀裝置控制飛行方向,由一個膜盒氣壓表自動控制飛行高度。1915年,這架被取名為「空中魚雷」的無人機不僅成功地進行了試飛,而且被裝上136公斤炸葯成功地進行了攻擊目標試驗。
此後不久,美國陸軍的查爾斯·F·凱特林又研製出一種無人機,並取名為「凱特林飛蟲」。該機頗似普通的雙翼機,總重量為238.5公斤,可攜帶82公斤炸彈,飛行速度達到每小時88公里。1918年9月,美國陸軍開始試飛「凱特林飛蟲」,並於10月22日終於把它送上了天空。
30年代美國的一個叫雷金納德·德里的航空專家為美國陸軍研製出了供打靶用的無線電遙控機。1939年,美國又研製出了一種上單翼無人機,取名為RP-4。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因戰事所需,美國陸、海軍開始大批訂購靶機,其中OQ-2A靶機984架、OQ-3靶機9403架、OQ-13靶機3548架。後兩種靶機均安裝上了大功率的發動機,飛行速度可達每小時225公里,飛行高度達3000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陸軍航空隊曾大量使用無人靶機,並在太平洋戰場上使用過攜帶重型炸彈的活塞式發動機無人機對日軍目標進行轟炸。戰爭期間,美軍還打算將報廢的B-17和B-24轟炸機改裝成攜帶炸彈的遙控轟炸機。駕駛員先駕駛這種遙控轟炸機至海邊,然後跳傘脫身,遙控轟炸機則在無線電的遙控下繼續飛行,直至對目標進行攻擊。可惜由於所需經費巨大,再加上操縱技術過於復雜,美軍最終還是放棄了這一研製計劃。在此期間,美國海軍也曾研製出3種噴氣式無人機,分別取名為「格勞伯」、「富根」、「加格勒」,但因種種原因,都未能正式裝備部隊。
二戰結束後,隨著航空技術的飛速發展,無人機家族也逐漸步入其鼎盛時期。時至今日,世界上研製生產的各類無人機已達近百種,並且還有一些新型號正在研製之中。而隨著計算機技術、自動駕駛技術和遙控遙測技術的發展和在無人機中的應用,以及隨著對無人機戰術研究的深入,無人機在軍事方面的應用日益廣泛,被譽為「空中多面手」、「空中驕子」。
一款被命名為「獵鷹HTV-2」的無人飛行器可達到音速20倍飛行預計該速度下不足12分鍾便能從紐約抵達洛杉磯,而正常情況下正常航班飛行至少需要5小時。一款被命名為「獵鷹HTV-2」的無人飛行器問世,可達到音速20倍飛行。
獵鷹HTV-2將由一艘火箭發射升空,再以13000英里的時速滑行至地面。之前的測試飛行僅持續了9分鍾,由於存在技術難度最終以故意碰撞的安全方式著陸。
目前的測試飛行非常成功,刷新了一項新的亞軌道太空飛行,並為產生新一代超級武器作準備。如果天氣狀況良好的話,獵鷹HTV-2飛行器將於美國東部時間8月11日發射,發射地點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由空軍「牛頭怪IV號」火箭攜載發射。據悉,此次發射最初定於8月10日。
獵鷹HTV-2飛行器由火箭攜載升入高空後將與火箭分離,隨後以超音速返回地球,預計該速度下不足12分鍾便能從紐約抵達洛杉磯,而正常情況下正常航班飛行至少需要5小時。這個項目是由美國五角大樓和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共同研發的,同時作為研製新一代打擊速度超過火箭的特超音速武器計劃的一部分。美國軍方希望這款新型無人機能確保在1個小時內對全球范圍內任何地點的恐怖分子或者流亡政府實施打擊,這種攻擊能力叫做「常規定時全球打擊系統(CPGS)」。
在2010年4月進行的第一次測試飛行中,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的工程師並未精確探測到有什麼問題。一些人猜測該飛行器在飛機時可能出現溫度過高現象。對於第二次測試任務,現已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其中包括:更改重力中心和降低下降角度。
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計劃戰術策略辦公署主管戴夫-內蘭德(DaveNeyland)說:「我們將著眼攻克一些挑戰,比如:持續極超音速飛行任務。我們需要提高技術知識,從而促進未來極超音速技術的發展。我們從首次飛行中獲得寶貴的信息,基於工程審核委員會的發現進行一些調整,這將有助於提高第二次飛行測試。目前我們准備全力以赴這項測試。」
B. 無人駕駛飛機的發展歷程
無人機的誕生可以追溯到年。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英國的卡德爾和皮切爾兩位將軍,向英國軍事航空學會提出了一項建議:研製一種不用人駕駛,而用無線電操縱的小型飛機,使它能夠飛到敵方某一目標區上空,將事先裝在小飛機上的炸彈投下去。這種大膽的設想立即得到當時英國軍事航空學會理事長戴·亨德森爵士賞識。他指定由A.M.洛教授率領一班人馬進行研製。
最初的研製是在一個名叫布魯克蘭茲的地方進行的。為了保密,該計劃被命名為「AT計劃」。經過多次試驗,研製小組首先研製出一台無線電遙控裝置。飛機設計師傑佛里·德哈維蘭設計出一架小型上單翼機。研製小組把無線電遙控裝置安裝到這架小飛機上,但沒有安裝炸彈。1917年3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臨近結束之際,世界上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在英國皇家飛行訓練學校進行了第一次飛行試驗。可是飛機剛起飛不久,發動機突然熄火,飛機因失速而墜毀。過了不久,研製小組又研製出第二架無人機進行試驗。飛機在無線電的操縱下平穩地飛行了一段時間。就在大家興高采烈地慶祝試驗成功的時候,這架小飛機的發動機又 突然熄火了。失去動力的無人機一頭栽入人群。
兩次試驗的失敗,使研製小組感到十分沮喪,「AT計劃」也就此畫上了句號。但A.M.洛教授並沒有灰心,繼續進行著無人機的研製。功夫不負有心人,10年後,他終於取得成功。1927年,由A.M.洛教授參與研製的「喉」式單翼無人機在英國海軍「堡壘」號軍艦上成功地進行了試飛。該機載有113公斤炸彈,以每小時322公里的速度飛行了480公里。「喉」式無人機的問世在當時的世界上曾引起極大的轟動。
幾乎與此同時,英國皇家空軍也研製了幾種不同用途的無人機,其中有用陀螺儀控制的空中靶機,有用無線電控制、可投放魚雷的無人機,甚至還開始研製無人駕駛的攻擊機。但經過反復試驗,英國皇家空軍最後確定製造一種用陀螺儀控制的無人機。這種無人機既可當靶機,也可攜帶炸彈。後來,皇家空軍又對這種無人機進行了改進,採用預編程序的無線電遙控裝置,並裝上了大功率發動機,使這種無人機的速度增大到每小時310公里。英國皇家空軍一共製造了12架這種取名為「拉瑞克斯」的無人機,該機還曾裝上火炮,成功地從戰艦和地面基地進行了發射試驗。
C. 無人機飛行技術發展歷程
無人機研製背景:
無人機是一種由無線電遙控設備或自身程序控制裝置操縱的無人駕駛飛行器。
20世紀20年代最早出現,當時是作為訓練用的靶機使用的。是一個許多國家用於描述最新一代無人駕駛飛機的術語。從字面上講,這個術語可以描述從風箏,無線電遙控飛機,到V-1飛彈從發展來的巡航導彈,但是在軍方的術語中僅限於可重復使用的比空氣重的飛行器。
研發歷程:
20世紀40年代,二戰中無人靶機用於訓練防空炮手。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將多於或者是退役的飛機改裝成為特殊研究或者是靶機,成為近代無人機使用趨勢的先河。隨著電子技術的進步,無人機在擔任偵查任務的角色上開始展露他的彈性與重要性。
20世紀55年到74年的越南戰爭,海灣戰爭乃至北約空襲南斯拉夫的過程中,無人機都被頻繁地用於執行軍事任務。
1982年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IAI)首創以無人機擔任其他角色的軍事任務。在加利利和平行動(黎巴嫩戰爭)時期,偵察者無人機無人機系統曾經在以色列陸軍和以色列空軍的服役中擔任重要戰斗角色。 以色列國防軍主要用無人機進行偵察兵,情報收集,跟蹤和通訊。
1991年的沙漠風暴作戰當中,美軍曾經發射專門設計欺騙雷達系統的小型無人機作為誘餌,這種誘餌也成為其他國家效彷的對象。
1996年3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研製出兩架試驗機:X-36試驗型無尾無人戰斗機。該機長5.7米,重88公斤,其大小相當於普通戰斗機的28%。該機使用的分列式副翼和轉向推力系統比常規戰斗機更具有靈活性。水平垂直的機尾既減輕了重量和拉力,也縮小了雷達反射截面。無人駕駛戰斗機將執行的理想任務是壓制敵防空、遮斷、戰斗損失評估、戰區導彈防禦以及超高空攻擊,特別適合在政治敏感區執行任務。
20世紀晚期之前, 他們不過是比全尺寸的遙控飛機小一些而已。美國軍方在這類飛行器上的興趣不斷增長,因為他們提供了成本低廉,極富任務彈性的戰斗機器,這些戰斗機器可以被使用而不存在機組人員死亡的風險。
20世紀90年代,海灣戰爭後,無人機開始飛速發展和廣泛運用。美國軍隊曾經購買和自製先鋒無人機在對伊拉克的第二次和第三次 海灣戰爭中作為可靠的系統。
D. 無人駕駛飛機的中國發展歷史
隨著國家綜合力量的強盛,越來越多的科技產品也隨之出現,對我們的幫助非常大,「無人機」就是其中的一種,大家應該都了解他了吧,在生活中我們都可以見到,應用很廣泛,有的應用於電視綜藝,有的出現在田間地頭,現在來給大家講講關於農用無人機的發展歷史。世界各國對農用無人機應用程度有所不同,但總的來說,農業航空技術是國家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比重不斷加大。一八五@2371@五六零八
日本是很早將微小型農用無人機用於農業生產的國家之一。1987年,Yamaha公司受日本農業部委託,生產出一台農用無人機——20kg級噴葯無人機「R-50」,之後日本將無人直升機廣泛應用於大田作物。經過20多年的發展,日本已經從1995年的307架增加到現在的2400多架,操作人員14000多人,kt02成為世界上農用無人機噴葯大國。
美國是農業航空應用技術很成熟的國家之一,經歷了由有人駕駛直升機植保技術向無人機植保技術的發展過程,現已形成較完善的農業航空產業體系。據統計,美國目前農用飛機達9000多架,佔世界總擁有量28%,農業航空對農業的直接貢獻率為15%以上。
除日本、美國之外,俄羅斯、韓國等國家也將農用無人機廣泛應用於農業。俄羅斯地廣人稀,擁有數目龐大的農用飛機作業隊伍,數量高達1.1萬架,年處理耕地面積約占總耕地面積35%以上。韓國於2003年首次引進無人直升機用於農業航空作業,其後農用無人機數量以及農業航空作業面積都在逐年增加,韓國的農林水產食品部和農協中央會計劃以後每年增加100架,到2003年共增加到500架。
E. 航拍無人機的發展歷史是怎麼樣的
先說說航拍無人機兩個比較重要的部件
1.飛控
2.無刷電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飛內過沒有飛控的飛機,有興趣的容可以去淘寶搜索100元以下的手掌大小的無人機,那種就是沒有飛控的無人機,遙控器的每一個操作都是直接作用在無人機上,飛的好不好純粹看經驗。所以如果沒有完善的飛控,則不能讓無人機相對平穩安全的飛行而去拍攝相對好的畫面。而目前航拍無人機的龍頭大疆DJI, 在做精靈系列無人機之前一直是在研究無人直升機的飛控為之後一炮走紅的精靈系列做到了技術積累。
F. 美國無人機發展史
樓主,您好!
很高興為您解答!
據美國《空軍時報》2010年8月29日報道 五十年前,美國空軍開始使用D-21無人偵察機,那時公眾對於這種飛行器還沒有概念。
現在,美國空軍在作戰中使用MQ-1「捕食者」和MQ-9「死神」等先進無人機(UAV),這使得D-21和其它曾經的機密項目得以公之於眾。但研究報告「空軍的UAV:一段秘史」的作者托馬斯·伊拉哈德上校卻暗示還可能有其它未公開的UAV型號。伊拉哈德上校是美國空軍參謀長諾頓·施瓦茨的一名特別助手。
為了證明其觀點,伊拉哈德指出在阿富汗執行飛行任務的RQ-170「哨兵」隱身UAV。在該型機的照片被公布後,美國空軍於去年12月承認了這個「坎大哈野獸」的存在,但仍沒有公布該機的特徵。
美國空軍的UAV機隊在過去的10年間迅速壯大,其需求也在擴大。現在,「捕食者」和「死神」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執行43戰斗空中巡邏任務,為聯軍地面部隊提供空中支援並協助圍剿恐怖分子。五角大樓的目標是在2013年底實現65天不間斷空中巡邏。
雖然美國國防部長在2008年曾公開指責戰場部署UAV的速度不夠,但伊拉哈德認為美國空軍在無人技術方面已經超過其它軍種。
伊拉哈德的報告詳細描述了從1962年10月的古巴導彈危機開始,美國空軍如何在50多年的時間里研製先進UAV的歷程。報告中稱:當時,一種絕密的UAV單元被部署到佛羅里達丁澤爾空軍基地,准備在古巴上空進行飛行。但時任美國空軍參謀長柯蒂斯·拉美將軍取消了該任務,因為不想讓蘇聯知道知道之一絕密型號的存在。讓拉美將軍自豪的UAV型號還包括一個由SR-71「黑鳥」釋放的型號和其它的自毀型號。
但不是所有早期UAV都會像D-21那樣出色的完成任務。例如,一種稱為「閃電臭蟲」(Lightning Bug)UAV幾乎成為了北越地空導彈系統的「活靶子」。
伊拉哈德撰寫這篇報告只是由於他不想讓第一批UAV及其設計師們和不幸犧牲的試飛員們被歷史遺忘。他說美國人習慣性的認為UAV變革起源於「捕食者」和「死神」。(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研究中心 褚世永 )
望採納,謝謝!
G. 無人機的發展簡史
20世紀40年代,二戰中無人靶機用於訓練防空炮手。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將多餘或者是退役的飛機改裝成為特殊研究或者是靶機,成為近代無人機使用趨勢的先河。隨著電子技術的進步,無人機在擔任偵查任務的角色上開始展露他的彈性與重要性。
20世紀55年到74年的越南戰爭,海灣戰爭乃至北約空襲南斯拉夫的過程中,無人機都被頻繁地用於執行軍事任務。
1982年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IAI)首創以無人機擔任其他角色的軍事任務。在加利利和平行動(黎巴嫩戰爭)時期,偵察者無人機無人機系統曾經在以色列陸軍和以色列空軍的服役中擔任重要戰斗角色。 以色列國防軍主要用無人機進行偵察兵,情報收集,跟蹤和通訊。
1991年的沙漠風暴作戰當中,美軍曾經發射專門設計欺騙雷達系統的小型無人機作為誘餌,這種誘餌也成為其他國家效彷的對象。
1996年3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研製出兩架試驗機:X-36試驗型無尾無人戰斗機。該機長5.7米,重88公斤,其大小相當於普通戰斗機的28%。該機使用的分列式副翼和轉向推力系統比常規戰斗機更具有靈活性。水平垂直的機尾既減輕了重量和拉力,也縮小了雷達反射截面。無人駕駛戰斗機將執行的理想任務是壓制敵防空、遮斷、戰斗損失評估、戰區導彈防禦以及超高空攻擊,特別適合在政治敏感區執行任務。
20世紀晚期之前, 他們不過是比全尺寸的遙控飛機小一些而已。美國軍方在這類飛行器上的興趣不斷增長,因為他們提供了成本低廉,極富任務彈性的戰斗機器,這些戰斗機器可以被使用而不存在機組人員死亡的風險。
20世紀90年代,海灣戰爭後,無人機開始飛速發展和廣泛運用。美國軍隊曾經購買和自製先鋒無人機在對伊拉克的第二次和第三次 海灣戰爭中作為可靠的系統。
20世紀90年代後,西方國家充分認識到無人機在戰爭中的作用,競相把高新技術應用到無人機的研製與發展上:新翼型和輕型材料大大增加了無人機的續航時間;採用先進的信號處理與通信技術提高了無人機的圖像傳遞速度和數字化傳輸速度;先進的自動駕駛儀使無人機不再需要陸基電視屏幕領航,而是按程序飛往盤旋點,改變高度和飛往下一個目標。
H. 航拍無人機的發展過程是什麼
無人機是「無人駕駛飛機」的簡稱(Unmanned Aerial Vehicle,縮寫為UAV),是利用無線電遙控設備和自備的程序控制裝置操縱的不載人飛機,包括無人直升機、固定翼機、多旋翼飛行器、無人飛艇、無人傘翼機。從某種角度來看,無人機可以在無人駕駛的條件下完成復雜的空中飛行任務和各種負載任務,可以說是「空中機器人」。
首先是1990年後,全球共有30多個國家裝備了師級(大型)戰術無人機系統,代表機型有美國「獵人」「先驅者」,以色列「偵察兵」「先鋒」等。
其次是1993年後,中高空長航時軍用無人機得到迅速發展,以美國「蒂爾」無人機發展計劃為代表,在波黑戰爭中大放異彩。
最後是20世紀末,旅團級(中小型)固定翼和旋翼戰術無人機系統出現,其體積小、價格更低、機動性好,標志著無人機進入大規模應用時代。
無人機不受人員生理與生命風險的限制,減少了戰斗人員傷亡或被俘虜的風險;有人駕駛的航空載具,在機動性、速度等很多方面都會受駕駛員身體素質的制約,比如已經退役的SR-71黑鳥無人偵察機,飛行速度最高達到3.4馬赫,飛行員必須穿得像宇航員一樣才能夠承受得住,而無人機就不再受人類體質的制約;無人機的成本,相對有人駕駛的航天載具來說更加低廉,更方便維護和保養。
I. 捕食者無人機的發展歷程
獵食者遠程無人機,是作為「高級概念技術驗證」而從1994年1月到1996年6月發展起來的。它是加利福尼亞州聖地亞哥的通用原子公司得到了第一份合同。它首飛於1994年,並於當年具備了實戰能力。
2002年3月美空軍正式組建了第一個武裝型「捕食者」無人機中隊。該部隊計劃裝備20架武裝型「捕食者」,將與第11和第15偵察中隊一起進駐內華達州印第安納·斯普林備用機場,並於2005年達到全部作戰能力。新部隊的人員將從現有的兩個中隊抽調,同時也培訓部分新隊員。
2002年6月,美國空軍正式將攜帶「地獄火」的RQ-1B命名為MQ-1B。M表示多用途,反映了「捕食者」從偵察無人機發展為多任務型飛無人機。正式的MQ-1B無人機將裝載雷神公司的多頻譜瞄準系統,採用一個增強型熱成像器、高解析度彩色電視攝像機、激光照射器和激光測距器。此外還可能裝Talon Radiance超頻譜成像器,可穿透樹葉探測隱蔽的地面目標。同時裝有信號情報裝置。美國空軍已經實現利用「捕食者」直接向AC-130提供圖像的試驗。「捕食者」還正在計劃增加防冰系統,系統採用乙二醇進行除冰,但是要付出載重減小的代價。此外還要解決整體油箱機翼與「地獄火」導彈兼容的問題。「捕食者」B已經被命名為MQ-9。
2002年8月美國海軍確定,在2003年春天對「捕食者」無人機進行一次新的控制試驗,內容是在有人駕駛飛機上控制「捕食者」。有人駕駛飛機平台選擇P-3反潛機,這一試驗將擴展「捕食者」無人機的適用范圍和應用靈活程度。但另一方面,美軍對無人機的使用成本也有了新的認識。五角大樓表示,一架武裝無人機的使用成本與有人飛機不相上下,因為無人機的使用需要復雜的指揮及通信系統提供技術保障。
2003財年美空軍采購了25架,1.39億美元。2004財年采購了16架「捕食者」,價值2.1億美元。美空軍於2005財年10月1日開始,將接收9架「捕食者」,總值1.47億美元。1998年5月,「捕食者」系統開始進行Block 1升級計劃。改進包括一個用於減輕系統工作的系統,使得偵察信息在系統內部不受損失,提供保密空中交通管制語音中轉,Ku波段衛星調諧和空軍任務支援系統。
2001年3月「捕食者-B」無人機001號首飛。該項目包括具有不同結構的3架飛機。「捕食者」B001裝備一台通用電氣公司的TPE-331-10T渦輪螺槳發動機,起飛重量2900公斤,能攜帶340千克的負載,在15200米的高度以370千米/小時的速度巡航飛行。目前正在製造的「捕食者」B002號機將使用一台威廉姆斯公司的FJ44-2A渦噴發動機,可在約18300米的高度以500千米/小時的速度飛行。其飛行 試驗於2001年秋進行。「捕食者」B系列的最後機種ALTAIR將用於科學和商業用途,需要具有較大的負載能力和15850米的升限。ALTAIR將裝備通用電氣公司的渦槳發動機。它能同時執行各種大氣研究任務,並且通過衛星將搜集到的數據實 時發送出去。2001年11月美空軍訂購了兩架「捕食者」B。由於改換了發動機等,B型號的采購價格要比基型高,而且維護設備不同,但地面站相同。美軍經過對比「捕食者」B和「全球鷹」,最後還是選擇了「捕食者」B。「捕食者」基型單價在250萬美元至450萬美元之間,「全球鷹」每架則在4500萬美元至5000萬美元之間。「捕食者」B能夠攜帶8枚「地獄火」反坦克導彈,基型只能攜帶2枚。B型能夠在5000米高度至10000米高度之間執行任務, 約為基型的兩倍。飛行速度為基型的三倍。
下一步的計劃還包括發射FIM-92「毒刺」近距地空導彈的試驗。通用原子公司後又得到價值3900萬美元的後續合同,再為空軍生產7架捕食者。另外還有7架的生產合同尚在擬議之中。另外「從無人機向戰斗機傳送圖像」的試驗也在進行。演練中利用一架加裝了超高頻和甚高頻無線電通 信設備的「捕食者」無人機進行中繼通信,將實時視頻圖像從地面傳送給了英美作戰飛機。
2004年10月,通用原子航空系統公司宣布,一架由HFE燃料驅動的「捕食者」無人機已成功首飛,為公司專門競標陸軍的增程多用途(ERMP)無人機系統項目而研製的「勇士(Warrior)」無人機打下堅實的基礎。該公司打算為陸軍提供的「勇士」無人機是一種基於「捕食者」無人機改型的長航時無人作戰飛機,其動力裝置採用陸軍常用的燃料類型。公司負責人稱,HFE動力裝置可降低維修成本、增加服役壽命。
2011年3月美國空軍目前接收了訂購的MQ-1「捕食者」無人機中最後一架,這架編號為268的無人機於3月8日交付。根據美國空軍的計劃,將不會繼續采購MQ-1,這種飛機將逐漸被新型MQ-9「死神」無人機取代。MQ-1從1995年開始裝備部,美國空軍共裝備有196架。2010年11月美國空軍對外宣布將在已有53架的基礎上繼續裝備276架由通用原子公司研製的MQ-9「死神」無人機,這家公司同時也是MQ-1的研製方。其中一部分無人機已在阿富汗、伊拉克和巴基斯坦墜毀或被擊落。「捕食者」的用戶除美國空軍外,還有美國中央情報局。
2011年9月,美國空軍國民警衛隊表示盡管存在預算削減的困難,他們仍將繼續操作空軍的「捕食者」攻擊無人機。國民警衛隊已經將部分使用F-16戰斗機的中隊改為使用攻擊無人機,並部署到了伊拉克和阿富汗。
J. 無人機的發展史
無人機研製背景:
無人機是一種由無線電遙控設備或自身程序控制裝置操縱的無人駕駛飛行器。
20世紀20年代最早出現,當時是作為訓練用的靶機使用的。是一個許多國家用於描述最新一代無人駕駛飛機的術語。從字面上講,這個術語可以描述從風箏,無線電遙控飛機,到V-1飛彈從發展來的巡航導彈,但是在軍方的術語中僅限於可重復使用的比空氣重的飛行器。
研發歷程:
20世紀40年代,二戰中無人靶機用於訓練防空炮手。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將多於或者是退役的飛機改裝成為特殊研究或者是靶機,成為近代無人機使用趨勢的先河。隨著電子技術的進步,無人機在擔任偵查任務的角色上開始展露他的彈性與重要性。
20世紀55年到74年的越南戰爭,海灣戰爭乃至北約空襲南斯拉夫的過程中,無人機都被頻繁地用於執行軍事任務。
1982年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IAI)首創以無人機擔任其他角色的軍事任務。在加利利和平行動(黎巴嫩戰爭)時期,偵察者無人機無人機系統曾經在以色列陸軍和以色列空軍的服役中擔任重要戰斗角色。 以色列國防軍主要用無人機進行偵察兵,情報收集,跟蹤和通訊。
1991年的沙漠風暴作戰當中,美軍曾經發射專門設計欺騙雷達系統的小型無人機作為誘餌,這種誘餌也成為其他國家效彷的對象。
1996年3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研製出兩架試驗機:X-36試驗型無尾無人戰斗機。該機長5.7米,重88公斤,其大小相當於普通戰斗機的28%。該機使用的分列式副翼和轉向推力系統比常規戰斗機更具有靈活性。水平垂直的機尾既減輕了重量和拉力,也縮小了雷達反射截面。無人駕駛戰斗機將執行的理想任務是壓制敵防空、遮斷、戰斗損失評估、戰區導彈防禦以及超高空攻擊,特別適合在政治敏感區執行任務。
20世紀晚期之前, 他們不過是比全尺寸的遙控飛機小一些而已。美國軍方在這類飛行器上的興趣不斷增長,因為他們提供了成本低廉,極富任務彈性的戰斗機器,這些戰斗機器可以被使用而不存在機組人員死亡的風險。
20世紀90年代,海灣戰爭後,無人機開始飛速發展和廣泛運用。美國軍隊曾經購買和自製先鋒無人機在對伊拉克的第二次和第三次 海灣戰爭中作為可靠的系統。
20世紀90年代後,西方國家充分認識到無人機在戰爭中的作用,競相把高新技術應用到無人機的研製與發展上:新翼型和輕型材料大大增加了無人機的續航時間;採用先進的信號處理與通信技術提高了無人機的圖像傳遞速度和數字化傳輸速度;先進的自動駕駛儀使無人機不再需要陸基電視屏幕領航,而是按程序飛往盤旋點,改變高度和飛往下一個目標。
參考鏈接:無人機_網路
http://ke..com/view/120502.ht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