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大歷程
一、改革的初始、試點和探索歷程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標志著中國經濟體制市場化改革(又稱市場取向改革)正式起步。全會實現了一次歷史性的偉大轉折,清算了長期以來「左」的錯誤,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向現代化經濟建設,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
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要正確劃分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的各自的范圍和界限;堅持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發展多種經濟形式;實行對外開放,按照平等互利原則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
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樣把社會主義經濟界定為商品經濟,而不是計劃經濟,的確是認識上的一次質的飛躍。
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改革開放雖然存在一些爭論,但改革開放的步伐並未停止。主要的改革措施有:通貨膨脹的出現及其治理;繼續加深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資本市場開始起步並有所發展;新的社會保障體系開始運行。
二、確立目標模式和基本框架歷程
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和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的決議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他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
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實現城鄉市場密切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互銜接,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
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保證國民經濟健康運行;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製度,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城鄉居民提供同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障,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這些主要環節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按照上述框架設計,在各個領域各種層次上展開了全方位的改革與開放: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轉化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積極引導和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大力推進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
三、以完善為主題的改革開放新歷程
200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大」和2003年10月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標志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與開放進入了以完善為主題的新階段。
總之,改革開放已經經歷了初始、探索、試驗階段和確立目標模式、基本框架階段。應當說,我國經濟體制已基本轉軌,市場已開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有待於通過深化改革去解決。
(1)改革開放我國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必須選擇漸進式改革的方式
所謂漸進式改革是指在根本經濟制度不發生較大變化的情況下,對經濟發展過程中限制或阻礙經濟發展的經濟體制進行逐漸地改革。
中國的漸進式改革體現在許多方面:從農村改革開始,然後擴展到城市;先著力發展比較適應市場經濟的非國有制經濟,然後重點推進國有經濟的改革;先發展商品市場,然後著重發展生產要素市場;價格改革先調後放,調放結合,並逐步同國際市場價格相聯系;生產、流通、價格等都出現計劃內外雙軌制,然後向市場單軌制過渡;
經濟特區、沿海城市改革開放先行一步,逐步向內地推開,實現全方位開放等等。在改革推進的方法上,也是這樣。先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然後隨著經驗的積累,逐步實行相互協調、相互配套的整體推進;還有是先易後難,先改革那些比較容易改的領域,最後搞攻堅戰——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從目前的改革情況來看,中國的漸進式改革比較成功。但是,它同樣有其局限性。而且,我們也不能認為或斷定激進式改革就不成功或不能成功。一切有待更長時期的實踐去檢驗。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的制度變遷所面臨的環境和約束條件不同,改革道路的選擇也可能不同。
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輝煌成就有哪些
1、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 國民整體素質提升
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聲。
40年來,高等教育累計培養9900萬名高素質專門人才,職業學校累計培養2億多名技術技能人才,極大滿足了國家戰略需求。
同時,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2017年我國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5年,接受過高等教育比例超過45%,13億多中國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升。
2、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7.5%
科技體制改革一直走在各方面改革前列。40年來,我國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已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
2018年,我國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升至全球第17位,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取得一批比肩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原創成果,戰略高技術發展令世人矚目。
我國科學家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在諾貝爾獎等國際重大科技獎項上實現零的突破。
3、人均預期壽命超76.7歲 深化醫改成效顯著
健康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安康。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不懈努力,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超過76.7歲,健康水平已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分級診療制度加快形成,所有公立醫院全面取消葯品加成政策。織起覆蓋城鄉、多層次銜接的基本醫療保障網,跨省異地就醫費用逐步實現直接結算。
實施葯品生產流通使用全流程改革,基本實現兒童葯、短缺葯持續穩定供應。落實抗癌葯「零關稅」配套措施,切實減輕群眾負擔。
4、社會保障制度日趨完善
40年來,我國穩步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日趨完善。目前,我國養老保險覆蓋人數已經超過9.3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已經超過13.5億人,基本實現全民醫保。
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的參保人數均達到2億人左右,覆蓋了絕大多數職業群體。
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自2005年以來連續14年上調,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准、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各項社會保險待遇水平,都隨經濟社會發展得到了相應提高。
5、農村面貌日新月異 創造人類減貧史奇跡
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我國糧食產量已由1978年的6000多億斤增長到2017年的12358億斤。目前,我國稻穀、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完全可以自給,肉蛋菜果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蓬勃發展,2017年接待遊客25億多人次。
改革開放4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中華大地發生了感天動地的偉大變革。
黨的十九大描繪了中國發展的宏偉藍圖,只要我們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定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2)改革開放我國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
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命運,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也改變了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命運。改革開放不斷對黨的自我革命提出新要求,賦予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以新的時代內涵。
在領導改革開放這場偉大社會革命的進程中,我們黨圍繞「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重大課題不斷進行理論和實踐探索,通過自我革命變得更加成熟、更加堅強,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必將在改革開放中將黨的自我革命進行到底,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40年前,「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社會動盪、經濟凋敝、科技落後、人民貧困,中國面臨「被開除球籍的危險」。
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意願,毅然決然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改革開放的大幕徐徐拉開。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偉大覺醒,引發了一場新的偉大社會革命。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由此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並正在實現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跨越。
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命運,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也改變了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命運,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中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_改革開放
人民網_黨在改革開放中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
㈢ 如何理解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和目的
改革開放是在1978年的月開始的,首先在農村進行,之後在城市進行,又在各個領域進行改革。時間過去30多年了,回想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可能很多人都不甚了解。要說我國改革開發的歷史背景,就不能不提到一個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是他把中國進行縱橫兩方面的比較後,確定開放的道路的。先說橫的比較。所謂橫的比較,是把中國和當時的國外的發達國家相比較,得出的結論是這些發達都是開放的,只有在開放的狀態下才能及時發現自己和其他國家的不足,才會奮起追趕,才不會夜郞自大;縱的比較是把現在的中國和歷史上發達的時候相比較,得出的結論是,歷史上中國處於先進時期,都是海納百川,是開放的姿態,而不是封閉的狀態。相反歷史上閉關鎖國時,中國則開始趨向衰敗。這兩種比較說明中國應開放。再說改革。馬克思認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而當時我國的生產力的水平非常落後,農業,由於實行公社制,人們沒有生產的積極性,導致廣大農吃不飽飯,甚至發生廣東地區的農民偷渡到香港的事情。城市的生產力水平也非常落後,拿中德(西德)的煤炭生產相比較,生產同樣數量的煤,德需要21人,中國卻需要2000多人。當時日本的大型超高有20多萬種商品,北京的王府井百貨大樓卻只有5萬種商品。所以中國要想不落後就必須要改革,鄧小平說:如果社會主義的人民生活長期維持在低水平,那就不能說社會主義有優越性,人民水平總是很低,這樣的社會主義也長不了。所以中國必須要改革,只有改革才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只有改革才能讓人民相信、認同社會主義,只有改革才能實現國富民強。其實做為中國人,我很慶幸有鄧小平的遠見卓識。如果中國不進行改革開放的話,那麼請看蘇聯、東歐、現在的朝鮮,就知道了結果了。
改革的標準是「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是分階段進行的,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解決溫飽,這個已經實現了。第二步是達到小康水平,這個也實現了。第三步是:在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改革開放的目的,鄧小平指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大家共同富裕。黨的十七大對改革開放的目的進行了新的概括: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我的回答您還滿意嗎?別忘記給我分呀!不知怎麼回事,我只有1分了,想下點資料都下不了,拜託別忘記給我分啊。再見!有問題還可以繼續交流。
㈣ 為什麼說改革開放是我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改革開放是馬克思主義的必然要求;是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選擇和願望。
一,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萬事萬物時刻都在發展變化,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變的事物,人的認識也是隨著客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的。發展變化是事物的根本屬性,所以,改革開放是馬克思主義的本義,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力。社會主義國家一旦建立,如果生產關系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那麼社會主義的發展將會停滯不前。同樣如果生產力得不到發展,就會影響生產關系的建立。同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具有反作用力,如果經濟得不到發展,就會影響社會主義政權的穩固。所以,改革開放就是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逐步調節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逐步調節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改革開放的最終目標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除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實現社會主義,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
二,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發展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開辟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一切要從實際出發」,我們雖然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但是必須不斷地完善社會主義制度。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無疑是正確科學的理論,社會主義的方向必須堅定不移,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需要消除,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需要進一步發展和挖掘。只有興利除弊,社會主義制度才能不斷自我完善,自我發展。這種完善和發展就是改革的必然性。
三,新中國推翻了壓在中國各族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人民期望能過上幸福快樂的新生活,擺脫舊日的貧困和艱辛。只有經濟的發展就才能解決這個關鍵的問題,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必須為人民能過上幸福生活而奮斗,必須能解決好人民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人民也希望改革開放,發展經濟,提升國家的實力,提高生活水平。因此。我黨大膽開始實踐改革開放,順應民意,尊重人民的選擇,實踐又一次證明,改革開放是正確的。
四,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最根本的客觀原因。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發展使我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經濟全球化要求商品、資金、技術、勞動、原料等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無論哪一個國家和民族要脫離全球性的經濟大循環而達到自身經濟的快速持久的發展是不可能的。總之,過去對外開放不夠的根本原因是歷史本身的局限,這個局限性被歷史本身的發展打破了。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政策的制定有其深刻的理論基礎和歷史背景,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㈤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
一、中國改革開放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的偉大構想。始終立足於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徵,又借鑒資本主義國家文明成果,使社會主義既未因為資本主義壟斷世界話語權而宣告結束,也沒有因為斯大林社會主義模式失敗而宣告「歷史的終結」,而是沿著「世界文明發展大道」毅然走向人類自我解放的新境界。
二、中國改革開放創造和豐富了人類社會現代化的新模式。改變了中國長久以來對外封閉的局面,令中國對外敞開國門實施自由貿易,從而一舉扭轉了經濟瀕臨崩潰的局面,改善了國際形象,使得國民收入大幅提高,物質生活大為豐富。
三、中國改革開放使中國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堅定力量。從1978年至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由一個尚有2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與世隔絕的國家,變成了一個經濟繁榮,有著活躍市場的強大經濟體,並減少了當時世界近1/5的貧困人口。人民生活也伴隨著改革日新月異,物質精神生活不斷豐富。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國營企業的重大改革——自主經營權、自主調控市場。
㈥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各方面取得了許多歷史性的成就說說你還知道哪些「零」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拓展資料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國營企業的重大改革——自主經營權、自主調控市場。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㈦ 改革開放 對我國經濟 發展 有什麼歷史意義
改革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極大改善人民生活、是我國走向富強的必由之路.
有句老話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無庸置疑如今上海交通的發展對上海經濟發展、城市規模化的進展,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基礎性作用.從以前的三輪車到現在的公交車,地鐵,火車,飛機等.隨著交通的發展,人們的居住空間也隨之不斷地向外擴展,城市規模不斷向外擴張.此外,交通的發展,還改變著百姓的生活,以及生活方式.常言道: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未來上海的交通設施會更加完善,交通建設會更加合理,交通網路會更加發達.
2001年萬眾矚目的2008年奧運會舉辦城市終於在莫斯科國際奧委會全會中揭曉 中國北京憑借其過人的優勢,完美的陳述報告,在五個2008年奧運會申辦城市中脫穎而出,奪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
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中國人幾千年的飛天夢想終成現實.這次發射是人類探索太空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開放中不斷變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國人民,必定能突破當前社會發展中的復雜矛盾,使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更大成果.
在農業上國家大力推進家庭聯產承包制,使我們國家的第一產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農民在改革中獲得了實惠,人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為了促進人民的精神文明的發展,國家下大力氣改善我們社區的基礎設施,不斷豐富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短短幾年裡,中國經歷了舉世矚目的歷史大轉折和事業大發展,由一個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 變成了有強大市場活力的世界第四大經濟體.通過改革開放, 我國的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國際影響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強, 社會政治穩定, 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實踐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沒有中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把改革開放貫穿於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就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當我國的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之時,我們必須順應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以及黨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情況,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堅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舉措.歷史證明,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新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動力,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
經過改革開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確實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從全黨和全國的工作重點看,早已由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生產資料所有制看,已經由過去的「一大二公三純」、公有制一統天下,改變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從經濟體制看,已經由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從社會狀態看,已經由封閉和墨守陳規的社會轉變為對外開放、融入世界和全面進行改革、越來越活躍的社會;從出發點看,過去建設社會主義,強調為國家、為人類作貢獻,現在強調改善人民生活,以民為本.
在這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中,我們還面臨著很多困難和問題, 也會出現前進中的曲折、發展中的挑戰.改革, 不可能一帆風順,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我們各級領導幹部都能真的把自己當著人民的「兒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覺踐行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中國將變得更加強大、更加繁榮!
㈧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
首先說吃,民以食為天。30年前的大米.麵粉一般價格在0.17元,而現在的價格在1.30元左右,上漲了接近8倍。副食價格就很驚人,蔬菜價格由平均5分錢一斤上漲到平均1.50元一斤,漲幅30倍。肉食價格,以豬肉為例從0.82元到現在的平均6元,上漲了7倍還多。牛羊肉的價格 至少達到10倍以上,食用油的漲幅大概也有7倍多。想一想,真的是很嚇人啊。
其次談談穿吧,現在一套象樣的衣服怎麼說也得一二百以上吧,30年以前,20元以內就可以解決問題。所以,衣服的價格相對於那個時代上漲了18倍。
下面這個題目就是住。30年前的住的都是土房平房,燒的都是木材和煤炭,對環境污染很大。再看現在,家家都步入了電氣化時代。都喜歡使用對大氣沒有污染的燃料。
人們的思想觀念在轉變,以前,大人們不重視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學與不學一個樣。現在,每家每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走進大學校園,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尤其是農民,認識到了科技的重要性。
再下面的題目是行,現在有人騎自行車,有人騎摩托車,有人開私家轎車,當然,也有人愛坐計程車。這些都不具有代表性,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乘坐公交車,30年前的車票5分錢,現在的車票是1元,整整上漲了20倍。
吃飯穿衣住房出行分析完了,我們來談談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等。30年以前我們有比較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工人看病都是單位報銷,不用花錢,農民有合作醫療,大病統籌等,看病也基本不用花錢。那麼,我們假定一個人沒有單位,他看病是花錢的,進一次醫院需要多少錢呢? 30年以前,感冒這種普通疾病塊八毛的就解決問題了,即使打吊瓶最多10多塊吧,現在呢?少說20到30元,如果輸液了,100元根本不夠。如果病大,就更麻煩了。醫療費用上漲了80倍!
現在,我們的收入也有了巨大的變化:過去一個月幾十元就能養活全家十幾口人。而現在呢?上漲到了幾百元甚至幾千元,工資翻了十幾倍到幾十倍。
教育問題就更大了,過去的九年義務教育那是實實在在的,我們父母上學的時候全年學雜費也就5元左右,你小子有本事考上大學,1分錢都不用交,吃飯錢都是國家管著,沒有讀不起書的。現在,小學一年幾百元,中學一年幾千元,大學一年幾萬元,讀不起書的人可就太多了!!教育費用上漲了300倍不算多吧?? 是的,現在我們國家推行了九年義務教育,以後小學初中的學費免了,但是我們沒有趕上啊!真的是很可惜啊 ^-^
前幾年,樺甸人吃自家的井水長出了大骨節。現在,人們吃的是自來水和礦泉水。就算是自來水也經過了處理
總之,改革卡放給我們的祖國、我們的家鄉、以及我們的生活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改革開放十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改革開放取得成就的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不斷深化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第一要務」,再到科學發展觀,執政理念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豐富,戰勝自然災害的能力也越來越強。
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功,基本經驗在於中國遵循了經濟增長「四色定理」。中國和世界發展歷史充分證明,經濟增長「四色定理」——和平穩定、開放結構、人力資本、結構增長是經濟增長的充分必要條件,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遵循「四色定理」,經濟就發展,社會就進步。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經驗教訓
70多年前,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在我國,唯一真正值得寶貴的,是自然資源和人民大眾。」用這句話來來理解當前的中國也是恰如其分的。在過去30年的改革和發展中,如果說我們有什麼真正沒做好的,就是在自然資源、環境和勞動群眾的權利和福利方面,索取的過多,給予的太少。具體來說,首先是環境代價太大,資源過度消耗。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經濟發展是要有代價的,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它對世界經濟做出的巨大貢獻,其代價就是中國資源與環境的嚴重損壞。
其次,貧富差距拉大,勞工權益受損。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趙人偉和李實領導的收入分配課題組在18年時間里所做的三次大范圍收入分配調查結果顯示,從1988年到2002年,無論是農村和城市的基尼系數,差距都在拉大。有關統計也表明,近30年來,內、外資企業年產值平均增長超過10%,而除壟斷國企外的勞動者年工資增長率僅為1%-3%。這些情況都說明,勞動者的收入水平沒有隨著GDP的增長而同比增長。
再次,社會道德環境出現了讓人憂心的狀況。近年來,每年因信用缺失而增加的交易成本,據估算約占當年GDP的10%還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道德基礎如果出了問題,將會使一個社會和一個民族退化到人類文明的底線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