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廣東歷史的簡介
1、鎮海樓(廣州博物館)
又名望海樓,俗稱五層樓。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園)小蟠龍岡上,為廣州城市標志之一。現是專門收藏、展覽關於廣州歷史文物和史料的場所。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候朱亮祖擴建廣州城,將宋三城(子城、東、西兩城)合並,並開拓北城800餘丈,城牆橫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層高樓以壯觀瞻。建築有雄鎮海疆之意,故名鎮海樓。
廣州城的歷史上,除了鎮海樓,沒有哪座建築能夠在漫長的6個世紀中都穩居「城標」的寶座。廣州博物館館藏的《十三行油畫》,畫面描繪了清代廣州十三行商船雲集的繁榮景象,商館右後方不遠處的一座紅色五層高樓格外顯眼,這就是鎮海樓。藏品中還有一張外國明信片,圖片的主體就是清代的鎮海樓。
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鎮海樓就是外國人眼中「廣州」的象徵,進一步引申,也就是「中國」的象徵。自明代起,漂洋過海的外國商船,一過獅子洋,經虎門北上,沿途可見蓮花塔、琶洲塔、赤崗塔。駛近廣州城外,望到高聳在越秀山上的鎮海樓,便知到了廣州。
600多年間,鎮海樓由於它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清初尚可喜兵抵廣州城下,300守城將士堅守鎮海樓十個晝夜,不眠不休,最後彈盡糧絕,無一生還。如今鎮海樓的旁邊仍存放有一批大炮,是明清時期廣州城防大炮。
1883年,正逢中法交戰之時,兵部尚書彭玉麟奉命到廣東督師抗法,以五層樓為海陸兩軍指揮部。1885年,朝廷議和之聲甚囂塵上之際,彭玉麟上書朝廷,力爭抵抗。但清政府最終選擇了妥協,郁悶中的彭玉麟舉目廣州城,撰下了一副廣東最有名的對聯:「萬千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候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
對於這副對聯,有評論解讀說,聯中「故侯」指朱亮祖,鎮海樓是他建的,如今人亡樓存,可證歷史滄桑。「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則是有感而發,當年彭玉麟因中法戰爭率兵至廣東辦理防務。他是主戰派,反對和議,但最終只得「淚灑英雄」了。此聯先詠樓,後寫人,意境磅礴,不失為一幅佳聯。
據《鎮海樓名聯話舊》一文作者陳叔垣先生說,少時他曾隨其父登鎮海樓,親見三樓懸掛木雕對聯,下款署為「宮保雪琴彭玉麟」(宮保是官銜,雪琴是彭的字)等字,五樓則懸掛兩廣總督瑞麟書寫的「鎮海樓」三字。
就是說,這副對聯當時懸掛在三樓,是彭玉麟本人書寫的。彭的手跡後來遺失,改由葉恭綽、沈演公、吳子夏等書法家「補書」。現在這副對聯懸掛於五樓,且用兩種字體,由兩位書法家書寫。
清光緒年間,廣東幾個陳姓族人,倡議在廣州籌建一座全省性的陳氏合族祠堂,各地陳氏熱烈響應,紛紛慷慨捐資。
1892年,京城傳來喜報:一名陳姓子弟被欽點探花郎。這對在建的祠堂而言,可謂錦上添花。族人驚詫四起,喜不自禁:建祠的功效竟然如此靈驗!於是更大規模的籌資活動開始。
1894年,宏偉而精緻的陳氏祠堂宣告竣工。這座祠堂,就是聞名至今的陳家祠;而那名高中探花的陳姓子弟,叫陳伯陶,東莞市中堂鎮鳳涌人,他也是修建陳家祠的幾個倡議者之一。
陳伯陶五歲就讀,六歲師從廣東歷史上有名的大學者陳澧。他少年勤學,生性聰慧,十歲便能背誦五經。某日,父親的兩位朋友方文炳(東莞報功祠四君子之一)與方應錫來訪,夜飲,見伯陶夜讀,就出上聯為「半夜讀書燈火細」的對聯叫伯陶應對。伯陶應聲說「三更飲酒月輪高」。聽後,方文炳對方應錫說「此佳婿也」。方應錫即與陳家訂立婚姻,把次女許配給陳伯陶。
21歲,陳伯陶中了秀才,25歲時獲鄉試第一名。老師陳澧更以對聯贈送給陳伯陶,勉勵他「文章高似羅浮頂,科第連登會狀元」。可惜,此話並未「一語成讖」,光緒十八年陳伯陶復出應試,在殿試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狀元。然而在試卷中,他將「宣撫司」寫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壓在第十名之外。所幸得到咸豐朝狀元、戶部尚書翁同和為他據理力爭,謂此積學之士,故改列第三名,成為了東莞歷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在這之後,38歲的探花郎陳伯陶,歷任雲南、貴州、山東鄉試副考官,文淵閣校理,武英殿纂修,國史館總纂,憲政編查館一等諮議等職。雖沒高官厚爵,而對於生性不善逢迎的陳伯陶而言,也稱得上青雲直立。即便在甲午戰敗、戊戌變法等事件沖擊下,陳伯陶也是不為所動、坐懷不亂。
庚子亂起,八國聯軍攻陷京師,光緒和慈禧倉惶出逃。陳伯陶仍不為時勢所動,早在1898年,他便親自見證了李鴻章代表中國與英方簽署《拓展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及香港地區235個島嶼99年的恥辱之事。兩宮返京後,陳伯陶入職南書房,後被派往日本考察學務,歸國後出任江寧提學使。陳伯陶重視國學,曾四處奔走,游說勸諭國內外華人華資辦學以振興中華。
1906年,陳伯陶協助當時的兩江總督端方,在六朝古都南京創辦國內首個培養僑生的學堂,目的是培養華僑學生的國文及國語等,並由陳伯陶命名―――暨南學堂,也就是今天廣州暨南大學的前身。陳伯陶更以提學使身份,兼任暨南學堂監督,親自製定辦學章程和經費預算。他與中國教育的深厚淵源,由此可見一斑。
鳳凰網—清代兵部尚書青睞鎮海樓?
人民網—中國廟立著「黑臉番鬼」?
網路—趙眜
網路—南越文王墓
網路—陳伯陶
B. 廣東的歷史沿革
「粵」作為廣東簡稱,最原始的意義是指代華南百越(百粵),古文獻中「粵」和「越」互為通假,可隨意互調使用。隋唐以後,「粵」字意義收窄,指嶺南地區,或稱「南粵」。
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出現了早期古人(馬壩人)。商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便與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經濟文化往來。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閩、吳、越、楚國關系密切,交往頻繁。歷史上楚庭、南武城的傳說,反映出這一時期嶺南與楚、越的關系。《國語楚語上》也有「撫征南海」的記載,可見當時嶺南與楚國有軍事、政治關系。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佔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轄境是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4個縣(據《漢書》記載),郡治番禺。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此外,粵西有一部分屬象郡和桂林郡,粵北部分地區屬長沙郡。這是廣東歷史上第一次劃分行政區。
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委任龍川縣令趙佗代職。任囂死後,趙佗即起兵隔絕五嶺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際,趙佗武力攻並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當時,廣東除今連州及樂昌北境屬長沙郡管轄外,都屬南越國地盤。趙佗及其後的南越國,都與漢朝一樣實行郡縣制。 漢武帝平定南越後,漢朝將南越地劃分為南海、蒼梧、鬱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個郡。為了便於監督各郡官吏,漢朝又設立13個常駐監察機構,稱為「十三部」,其中設在蒼梧郡廣信縣(今廣東封開)的交趾部,專門負責糾核嶺南九郡。東漢末,交趾部改為交州,除監察權外,還擁有軍政大權,成為郡上一級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從郡縣二級變為州、郡、縣三級。今廣東省境包括交州轄下的整個南海郡(粵中、粵東),還包括蒼梧郡、和浦郡、荊州貴陽郡和揚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較秦代增置3個縣:揭陽、中宿(今清遠)和增城。
東漢末,赤壁之戰後逐漸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吳國的孫權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東遷番禺。264年(吳景帝永安七年),東吳為便於治理,又把南海、蒼梧、鬱林、高梁4個郡(今兩廣大部)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州治番禺,廣州由此得名。東吳時期,今廣東省境除廣州轄下的4郡外,還包括荊州始興郡和海南島。 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655年以後,5府皆隸於廣州,長官稱為五府(管)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唐朝中期潮州汕頭一帶曾經隸屬福建,屬閩州都督府和福建節度使等。756年(肅宗至德元年),升五府經略使為嶺南節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東道治廣州,廣東屬嶺南東道,這是廣東省名中「東」字的由來,也是兩廣分為東西的開始。
五代十國時期,嶺南為南漢王劉氏占據,行政區劃基本上繼承唐朝的建制。南漢升廣州為興王府,在州縣稀疏的粵東和粵北,增置1府4州。南漢後期,全境共轄60州、214縣。後梁貞明三年(917),清海、靖海兩軍節度使劉岩立國,國都廣州。國號初名大越,年號乾亨,次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南漢立國後,承襲唐朝典章制度,並大體沿用唐代官制。升廣州為興王府,在粵東和粵北增置一府四州。啟用幕府士人分領諸州,刺史不用武官,從而擺脫唐後期藩鎮割據之弊。仿唐制開科取士,擴大地方士人的仕途。大規模鑄銅、鉛兩種「乾亨重寶」。這是嶺南首次大規模造幣,促進了嶺南地區商品流通。積極開展對外商務活動;又與鄰國創造良好外交關系。南漢歷四主55年。南漢國的建立,促進了嶺南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軍)、縣三級。今廣東省境包括廣南東路14州和廣南西路境內的7州,共61縣。宋朝對唐制有所繼承又有所調整。粵西及海南島裁撤8個州,而粵東、粵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漢所增置的4個州。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東路治所在廣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廣東大部分屬廣南東路,「廣東」即廣南東路的簡稱。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軍)、縣四級,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轉機構。今廣東省境分為廣東道和海北海南道。廣東道道治在廣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廣東道為廣東等處行中書省,並將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廣東成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過去長期與廣西同屬一個大區的雷州半島、海南島劃撥廣東統轄,結束了廣東以往隸屬不同政區的狀況,廣東省區域輪廓自此基本形成。終明之世,廣東設10府1直隸州,統轄7州75縣。其中,屬明代新置的有順德、從化、高明、饒平、惠來、大埔、普寧、澄海等22縣。這些新置的縣大多集中在粵東地區,基本形成當今縣制的分布格局。南澳島此前屬福建管轄,明萬曆三年(1575年),南澳島分屬福建,廣東,設南澳副總兵,即「協守漳潮等處駐南澳副總兵」,分廣東、福建兩營。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升設南澳總兵,管轄閩南、台灣、粵東海域軍事,直到1915年,南澳全島才劃給廣東。澳門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被葡萄牙人借口船舶遭風浪波濤,請求借地晾曬貨物,並賄賂地方官員,取得澳門的賃居權 。
清初承襲明制,地方行政機關分省、道、府、縣4級,但將明時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稱為省。「廣東省」名稱正式使用,所轄范圍與明廣東布政使司相同。清設總督管轄廣東、廣西兩省,稱「兩廣總督」,初駐肇慶,清順治三年(1646),朱元璋後代在廣州稱帝,年號「紹武」,史稱「南明」政權,僅存在40天。1746年(乾隆十一年)總督府移廣州。清代廣東省最南的轄境是南海諸島的曾母暗沙。西沙群島(時稱「千里長沙」)和南沙群島(時稱「萬里石塘」)屬於廣東省瓊州府的萬州管轄。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北宋時期中國政府已在此行使主權,清政府更是經常派水師巡視。明清時期廣東北遷,有「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乾隆年間廣東、福建下南洋。
1842年,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香港(時屬新安縣)正式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並開通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 ,1843年6月18日,在澳門附近的望廈村進行會談,7月3日,雙方在望廈村正式簽訂了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又稱《望廈條約》 。1843年10月8日,由於英國的要求,中英雙方在廣州和香港繼續商談,又訂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又稱《虎門條約》 )。1844年10月中法兩國在廣州附近的黃埔(今廣州黃埔區)簽訂了《黃埔條約》 ;1858年6月27日正式簽訂中法《天津條約》,另有《和約章程補遺》,增開瓊州、潮州等六口 ,中美簽訂《天津條約》,增開潮州(後改汕頭)、台南為通商口岸 ;1860年8月,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佔領天津、大沽、登州、北海、廣州等處英軍,中國割讓廣東「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葡萄牙獲「永駐管理澳門」的特權 ,1898年6月9日在北京正式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1860年英國所奪占的尖沙嘴以外的九龍半島的其餘部分租與英國 ;1899年11月16日(光緒廿五年十月十四日),清政府與法國簽訂《廣州灣租界條約》,「中國國家將廣州灣(今湛江市)租與法國國家······定期99年。」法國把租借地范圍內的陸地和海灣,總稱為廣州灣。從此,廣州灣便成為法國的租借地。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10月28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1月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省共設珠江、東江、西江、北江、粵中、南路、興梅、潮汕、瓊崖等9專區,共轄7市98縣,廣州市為中央直轄市。1952年,廣東省和廣州市由中南行政委員會領導,將北海市及欽州專區劃歸廣西,廣西的懷集縣劃入廣東。1954年,廣東省改由中央直接領導,原由中央直轄的廣州市劃歸廣東省管轄。1955年,廣西的北海市和欽州專區所屬各縣劃歸廣東省,並更名為合浦專區。1965年,北海市及合浦專區所屬各縣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1979年,原屬惠陽地區的寶安縣改設深圳市,原屬佛山地區的珠海縣改設珠海市,均由省直轄。廣東省直轄廣州、海口、汕頭、湛江、茂名、佛山、江門、深圳、珠海、韶關等10市,分設韶關、惠陽、梅州、汕頭、佛山、湛江、肇慶等7地區和海南行政區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轄14市、92縣、3自治縣。1981年,設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島辦事處,由海南行政區直接領導。1983年以後,開始實行市管縣、鄉鎮管村的新體制。1988年,中央政府將海南行政區從廣東省劃出,另設海南省;同年,廣東開始取消地區設置,另設18個地級市(後增加到21個地級市),全面實行地級市管縣體制、以及鄉鎮管村體制。
C. 關於廣東歷史是…
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D. 廣東和廣西有何歷史淵源呢發展過程如何呢
廣東和廣西一直都是接壤的兩個城市,可以說他們在很多年前也稱得上是半個一家人了,廣西的很多歷史文明都是延續著廣東而發展的,而廣東也連接了廣西人的。一些飲食習慣所以造成了兩廣地區的相似相同性。但是到了現代,廣東由於國家的重視以及當地的發展,可以說外來人口的湧入都改變了廣東的格局,現在廣東已經變成了一個非常現代化的大都市,而他的文化也在漸漸改變,現在廣東的發展已經非常好了,而廣西還是二線城市,不過我相信在未來兩個城市都會越來越好,越來越有發展。
E. 古代廣東歷史簡介
首先,南蠻包括百濮和百越,其中只有百越對應的是廣東。
其次,南版蠻的歷史不等於廣東權的歷史。南蠻是一個古代族群,而廣東是一個地域。
在潮汕地區,當地人社區確實是一寨一寨開出來的,而且很重視漢族文化教育。不過粵東和桂西,包括廣州在內,其社區有很多由漢族移民的城邑發展而來,古代大多數時候,中央政府對粵西的掌控都比對粵東強的多。
F. 廣東古代歷史發展的線索及各階段發展的情況
中國古代歷史大事年表
原始社會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80萬年前 藍田人生活在陝西藍田一帶
約20—7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000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5000—7000年前 河姆渡 、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4000—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黃帝 、堯、 舜、 禹時期
奴隸社會
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約公元前16世紀)
約公元前21世紀 禹傳子啟 夏朝建立
商朝(約公元前16世紀—約公元前11世紀)
約公元前16世紀 商湯滅夏 商朝建立
約公元前14世紀 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
約公元前11世紀 周武王滅商 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共和元年 我國歷史開始有明確紀年
公元前771年 犬攻入鎬京 西周結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 東周開始
公元前685年 齊桓公即位,任管仲為相
公元前684年 齊魯長勺之戰
公元前656年 齊桓公率魯、宋等七國聯軍伐楚
公元前638年 宋、楚泓水之戰,宋襄公敗
公元前632年 晉、楚城濮之戰,楚軍大敗,晉文公稱霸
公元前623年 秦穆公稱霸西戎
公元前597年 晉楚邲之戰,晉軍大敗。楚莊王稱霸
公元前551年 孔子生
公元前506年 吳王闔閭伐楚
公元前496年 越王勾踐大敗吳軍,闔閭死。吳王夫差即位
封建社會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475年 戰國時期開始,我國進入封建社會
公元前473年 越王勾踐滅吳
公元首403年 韓、趙、魏三家被立為諸侯
公元前359年(一說,前356年) 商鞅在秦變法開始
公元前341年 馬陵之戰,孫臏大敗魏軍
公元前307年 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
公元前284年 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
公元前283年 藺相如完壁歸趙
公元前279年 田單用火牛陣攻燕,恢復齊國
公元前278年 詩人屈原投汨羅江
公元前270年 范睢入秦,秦實行遠交近攻計
公元前260年 長平之戰,秦白起大破趙括
公元前257年 魏信陵君救趙,大破秦軍
公元前256年 秦滅周
公元前238年 秦王政親政
公元首227年 荊軻刺秦王失敗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滅六國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13、前212年 奏始皇焚書坑儒
公元前210年 秦始皇死,李斯、趙高立二世皇帝
公元前209年 陳勝 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項羽大破秦軍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 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200年 漢高祖在白登被圍
公元前196年 漢高祖殺韓信、彭越
公元前188年 呂太後臨朝
公元前180年 呂太後死,陳平、周勃迎漢文帝即位
公元前167年 緹縈上書,漢文帝廢除肉刑
公元前154年 吳楚七國之亂
公元前138年 119年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3年 漢武帝誘匈奴兵至馬邑。漢、匈之間戰爭開始
公元前119年 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匈奴退至大漠西北
公元前100年 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後回漢)
公元前99年 司馬遷下獄
公元前87年 漢昭帝即位,霍光輔政
公元前33年 呼韓邪單於到長安,王昭君去匈奴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 改國號新
17 18年 綠林赤眉起義爆發
23年昆陽之戰,劉秀大破王莽軍,新朝亡
東漢(25年—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32年 張衡製作地動儀
166年 第一次黨錮事件
169年 第二次黨錮事件,李膺、范滂等被殺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189年 董卓進洛陽
190年 關東州郡起兵討董卓
196年 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城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壁之戰
214年 劉備進占益州
三國(220年—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22年 彝陵(猇亭)之戰,劉備被陸遜所敗
225年 諸葛亮平定南中,七擒孟獲
229年 孫權稱帝,國號吳
234年 諸葛亮屯兵五丈原,病死
249年 司馬懿殺曹爽
263年 魏滅蜀
265年 西晉建立 魏亡
西晉(265年—316年)
280年 晉杜預、王浚等伐吳,吳亡
291—306年八王之亂
301年 氏族人李特率流兵起義
308年 匈奴人劉淵稱帝
316年 匈奴劉曜攻佔長安,西晉亡
東晉(317年—420年)
317年 司馬睿在建康即位,東晉開始
319年 羯族人石勒稱趙王
354年 桓溫北伐,到達灞上
376年 前秦苻堅統一北方
383年 淝水之戰,苻堅大舉進攻東晉失敗
399年 孫恩起義
南北朝(420年—589年)
420年 劉裕建立宋朝(劉宋),東晉亡。南北朝開始
439年 北魏統一北方
462年 祖沖之創大明歷
479年 蕭道成稱帝,建立南齊,宋亡
485年 北魏實行均田制
493年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494年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502年 蕭衍稱帝,建立梁朝,南齊亡
523年 六鎮起義
534年 北魏分裂為西魏、東魏
548—552年侯景之亂
550年 高洋建立北齊,東魏亡
557年 陳霸先稱帝,建立陳朝,梁亡。字文覺建立北周。西魏亡
隋朝(581年—618年)
581年 隋朝建立 北朝結束
589年 隋滅陳,統一南北方 南朝結束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戰爭開始 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
613年 隋煬帝再征高麗失敗。楊玄感反隋
617年 瓦崗軍佔領興洛倉;李淵太原起兵
唐朝(618年—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 隋朝滅亡
621年 李世民平定東都
626年 玄武門之變,唐太宗即位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629年 玄奘赴天竺取經
630年 唐滅東突厥。各族君長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641年 唐文成公主和吐蕃松贊干布結婚
683年 唐高宗死,武則天臨朝
690年 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
712年 唐玄宗即位,次年任姚崇為相
7世紀前期 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8世紀前期 粟末靺鞨建立的政權 以渤海為號
同一時期 南詔首領皮邏閣合並六詔為南詔
8世紀中期 骨力裴羅統一回紇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756年 馬嵬驛兵變。唐肅宗即位
757年 張巡、許遠守睢陽;郭子儀等收復長安、洛陽
762年 詩人李白死
763年 安史之亂結束
770年 詩人杜甫死
780年 實行兩稅法
783年 朱泚之亂。
805年 王叔文改革(永貞革新)
817年 裴度、李愬想平定淮西
824年 文學家韓愈死
835年 甘露之變
846年 詩人白居易死
874年 王仙芝起義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880年 黃巢進長安,建立大齊政權
五代(907年—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 唐亡 五代開始
916年 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政權
923年 李存勖滅後梁,建立後唐
936年 石敬瑭滅後唐,建立後晉,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
946年 契丹滅後晉
947年 契丹改國號為遼。劉知遠稱帝,建立後漢
951年 郭威稱帝,建立後周,後漢亡
954年 高平之戰,周世宗大敗北漢
959年 周世宗死
北宋(960年—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979年 北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986年 北宋征遼失敗,楊業戰死
993年 王小波、李順起義
1004年 寇準保宋真宗親征,宋遼澶淵之盟
1005年 宋 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43年 范仲淹實行新政
1069年 王安石變法
1084年 司馬光完成《資治通鑒》
1115年 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 1125年 金滅遼
1120年 方臘起義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 南宋開始
1130年 鍾相起義。韓世忠在黃天盪阻擊金軍
1140年 宋 金郾城大戰
1141年 宋金紹興和議。次年,岳飛被殺害
1161年 採石之戰,虞允文大敗金軍
1162年 辛棄疾到建康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1210年 詩人陸游去世
1227年 蒙古滅西夏
1234年 蒙古滅金
元朝(1271年—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1283年 文天祥就義
1351年 劉福通等領導紅巾軍大起義
明朝(1368年—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 盟軍攻佔大都 元亡
1403年 燕王朱棣進應天,建文帝下落不明
1403—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明初 開始修建明長城
1403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 明成祖遷都北京
1449年 土木堡之變:於謙率軍民保衛北京
1457年 奪門之變;於謙被殺害
1510年 劉六、劉七起義
1565年 戚繼光、俞大猷基本肅清倭寇
1572年 張居正輔改開始
1593年 李時珍去世
1601年 葛賢領導蘇州織工反稅監斗爭
明朝中後期 資本主義萌芽在江南開始出現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
1581年 實行一條鞭法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19年 薩爾滸之戰
1625年 楊漣、左光斗被閹黨殺害
1626年蘇州市民暴動,顏佩韋等五人就義。寧遠之戰,努爾哈赤受重傷死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1633年 徐光啟去世。
1636年 李自成稱闖王。後金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
1641年 李自成破洛陽,張獻忠破襄陽。徐霞客去世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 農民軍攻佔北京 明亡
清朝(鴉片戰爭以前)(1644年—1840年)
1644年 吳三桂降清,清軍入關
1645年 清兵南下,史可法守揚州
1647年 夏完淳被害
1652年 李定國在桂林擊敗清軍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81年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
1682年 顧炎武去世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5 1686年 雅克薩自衛反擊戰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公元1690、1696、1697年康熙帝三征噶爾丹。
1696年 昭莫多戰役
1727年 清朝設置駐藏大臣
公元1764年 曹雪芹去世
18世紀中期 維吾爾貴族大和卓 小和卓發動叛亂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公元1782年《四庫全書》修成
公元1796-1805年白蓮教大起義
G. 廣東省的歷史(越詳細越好,要真實)
潮汕著名歷史人物
自古到今,潮汕地區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其中對我國或潮汕地區社會進步發展作過重要貢獻,對民眾做過重要好事的著名歷史人物,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
潮汕地區的著名歷史人物,大致可以分為如下8類:
一、古代考中狀元人物
林大欽:明朝嘉靖十一年(1531),以《廷試策》切中時弊,且具有蘇文風格,被嘉靖帝親擢為文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潔身自娛,富有文才。
林德鏞:清康熙六十年(1721),考中武狀元。
黃仁勇:清嘉慶元年(1796),考中武狀元。
二、著名清官
潮籍清官很多,較為著名的有宋代的劉允、張夔、王大寶,明代的蕭端蒙、陳一松、王天性、薛侃、薛宗鎧,清代的鄭大進等。
劉允:歷任循州(今龍川)戶曹、程鄉(今梅縣)知縣、化州知州。體恤民苦,減免賦稅,革除弊政。
蕭端蒙:歷任山東道御史、巡按貴州、巡按江西等。查處龔灘敲詐案,懲辦江西藩王部屬並彈劾江西藩王。
鄭大進:歷任正定知府、兩淮鹽運使、湖南按察使、貴州布政使、河南巡撫、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直隸總督等。革弊興利,興修水利,力解民困,懲辦邪教,重視文教。
三、著名軍事家
翁萬達:明嘉靖年間,歷任梧州知府、廣西副使、四川按察使、陝西布政使、兵部侍郎、兵部尚書等。招撫莫登庸,保衛祖國南疆;抵禦俺答汗,保衛北邊安全;善文能詩,著述甚豐。
四、洋務派著名人物
丁日昌:歷任江西萬安縣令、蘇松太兵備道、兩淮鹽運使、江蘇巡撫、福建巡撫、會辦南洋海防節制水師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等。積極參與辦洋務,主辦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支持創辦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煤礦等;對台灣的開發作出積極貢獻。
五、抗金、抗元、抗倭、抗日著名人物
王大寶:歷任連州知州、袁州知州、禮部侍郎、諫議大夫、兵部侍郎、禮部尚書等。支持抗金名將張浚北伐,彈劾抗金敗將汪澈,致力穩住抗金局勢。
陳夢龍:曾任湖北石首主簿,主動請求參加抗元,散家財招兵抗元,協助文天祥在潮陽討伐陳懿、劉興,前往贛、閩參加抗元戰斗,為營救文天祥而戰死潮陽古埕沙堤。
林大春:歷任行人司行人、戶部主事、浙江提學使等。嘉靖四十二年(1563),他因母喪居潮陽,協助縣令郭夢得招義士抗倭,五戰五捷。
翁照垣:1931年任第十九路軍第七十八師第一五六旅旅長,在「一二八」事變時率所部3000多名官兵誓死保衛陣地,並組織敢死隊和大刀隊,與敵浴血肉搏,重創日本侵略軍,被當時新聞界譽為「抗日英雄」。其後又於1933年在長城古北口及灤河以東一帶率官兵與日軍鏖戰,於1937年在津浦線一帶抗日,於1938~1944年回潮汕率領抗日自衛隊抗擊日本侵略軍。
六、近現代著名革命人物
潮汕地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近現代有不少著名革命人物,為中國革命事業而努力奮斗,其中有的還為革命事業而英勇犧牲。
楊石魂:1925年3月,創建中共汕頭特別支部,1926年任汕頭總工會執行委員會委員長,1927年帶領部分武裝赴普寧參加「四·二三」武裝暴動,接著匯合海豐農民武裝於陸豐成立惠潮梅革命武裝隊伍。「八·一」南昌起義軍進發汕頭時,他奉彭湃指示,率領工農軍策應,其後隨起義軍撤至流沙,護送周恩來、葉挺等安全抵香港。1929年奉中共中央指示,赴武漢參加重建湖北省委工作,任省委常委兼秘書長,同年4月5日在武漢被捕犧牲。
方方:曾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參加東征軍。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進入閩西蘇區。紅軍主力長征後,他留在閩西南堅持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書記等職務。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建立後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中,都作出重要的貢獻。
七、教育和科學著名人物
自古到今,潮汕地區的教育和科學著名人物甚多。如古代的趙德、薛侃、唐伯元、劉
H. 請問一下關於廣東發展的歷史
廣東的經濟發展是從深圳特區的建立開始的。改革開放之初,國家為了打破經濟專發展的僵局,率先設立深屬圳經濟特區,給了許多優惠政策,一分錢沒給。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國家陸續投入資金,加上港澳台的及海外投資,廣東逐漸發展起來。20年來,國家為發展廣東,投資不超過五百億元。
I. 歷史上的廣東
地理環境:廣東處於珠江三角洲面臨大海,交通發達;毗鄰港、澳、台及東南亞地區,接受新信息較快。
歷史背景:在清朝閉關鎖國政策下,只允許廣州一地對外開放;廣東首先受到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的沖擊;由於接觸西方文化,一批先進的廣東人眼界打開,他們積極投入到救國救民道路中來。
廣東,名由嶺南東道、廣南東路演變而來,省會廣州,是中國大陸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嶺南在秦朝之前已經存在燦爛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高度文明,嶺南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後,各省紛紛響應,宣布獨立,1921年5月建立中華民國政府,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
(9)廣東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翻來近代史,無論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三元里抗英事件,還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起義,抑或是康梁的維新運動,更或是孫中山主導的辛亥革命,廣東爆發了多少起義,進行了多少斗爭很難說清。
幾乎每一次起義或斗爭都波及全國,影響深遠,有的甚至是革命性的。這在其他省份是比較少見的。歷史上的廣東一直是對外貿易的最前沿,即便是閉關鎖國期間,與外一直有密切的往來。
正因於此,廣東得風氣之先,最容易,也最先受到外來思潮的影響。有人說,在古代廣東一直是重型犯人的流放地,各色人等雜糅集聚,而這些人恰恰是最具革命精神的。
廣東地偏南端,遠離政治中心,中央管理弱化,這無形中給革命思潮成長提供了條件。廣東鄰近租界港澳,地理位置大大降低了革命失敗的風險。
J. 廣東省歷史
廣東,名由嶺南東道、廣南東路演變而來,簡稱「粵」,省會廣州,是中國大陸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及福建接壤,與海南隔海相望。劃分為珠三角、粵東、粵西和粵北四個區域,下轄21個地級市(其中副省級城市2個),119個縣級行政區(60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6個縣、3個自治縣) 。廣東是嶺南文化的重要傳承地,在語言、風俗、生活習慣、歷史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獨特風格,通行粵語、客家語和閩語,而且粵、客兩大方言的中心都在廣東 。廣東也是中國人口最多及思想、文化最開放的省份,居粵的外國人士達百萬。廣東省在秦以前,作為中華民族先民的南越族人民已從事農業活動 ,是中國歷史上商品性農業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也是中國最早出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省份之一。至1987年,廣東省工業產值已佔全省工農業總值的79.6%,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食品、機械、化工、紡織縫紉業成為廣東省支柱工業部門。自1989年起,廣東國內生產總值在中國30個省市中,連續占居第一位。廣東省已成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 ,經濟總量佔全國的1/8,並超越香港和台灣,成為中國經濟規模最大、經濟綜合競爭力、金融實力最強省份,並已達到中上等收入國家水平 、中等發達國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