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新疆民族歷史發展的特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疆)地處中國西北邊陲,亞歐大陸腹地,面積166.49萬平方版公里,佔中國國權土面積六分之一,陸地邊境線5600公里,周邊與八個國家接壤,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據2000年統計,新疆人口為1925萬人,其中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為1096.96萬人。新疆現有47個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民族,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和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從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開始成為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多年來,新疆各民族人民團結協作,努力開拓,共同書寫了開發、建設、保衛邊疆的輝煌篇章,新疆的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 求:中國建國以來新疆的發展史
新疆近代史百題(1840——1949年)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1995-WLZY1995Z1046.htm新疆近代歷史 http://club.city.travel.sohu.com/r-zz0136-28081-0-0-0.html人民公園(一段新疆近代史) http://tieba..com/f?kz=150195980新疆近代科技發展史述略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JSH199006021.htm新疆民歌發展史 http://..com/question/6151203.html
3. 列舉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發展的史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新疆,國民經濟是以農牧業為主體的自然經濟,工業十分落後內,沒有一寸容鐵路,沒有像樣的工廠和礦山,一些地方糧荒不斷,人民生活貧困不堪。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掀開了新疆歷史發展的新篇章。五十年來,新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
工業實力迅速增強……
水利建設成就顯著……
交通運輸業突飛猛進……
通信設施與全國發展水平同步……
對外貿易快速發展……
旅遊業蓬勃興起……
具體的字數太多,你看參考資料吧
4. 新疆的歷史
在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部落、民族在新疆聚居。新疆居民的族屬,從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開始才有明確的記載,當時主要有:塞、月氏(音:肉支)、烏孫、羌、匈奴和漢人。
塞人,原游牧於東起伊犁河、楚河流域,西抵錫爾河地區。因被月氏排擠而西遷,一部分退至錫爾河北岸,另一些南下帕米爾,散居各地。月氏人,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時期活動於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廣大地區,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漢之際最為強盛。公元前176年前後,受匈奴的攻擊,被迫向伊犁河流域遷徙,驅走那裡的塞人而居其地。烏孫,最初活動於河西走廊。秦末漢初,受月氏人的攻擊而依附於匈奴,後在匈奴的支持下,襲擊月氏人,並將其逐出伊犁河流域。 羌人,最初活動於黃河中上游地區。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戰國時期,一部分羌人經河西走廊,沿祁連山、昆侖山向西遷徙,從而在新疆留下了足跡。匈奴人,主要是在公元前176年前後進入新疆的。漢人,是較早進入新疆地區的民族之一。公元前101年,漢朝軍隊開始在輪台、渠犁等地屯田,後來擴大到全疆各地,各屯田點成為漢人進入新疆後最初的分布區域;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府設立以後,或為官、或從軍、或經商,進入新疆的漢人連續不斷。
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時期,是中國民族大融合時期,各民族遷徙往來頻繁,又有許多古代民族進入新疆,如柔然、高車、噠、吐谷(音:玉)渾等。柔然,是北方草原古老民族東胡人(中國古族名)後裔,五世紀初興起於蒙古草原,公元402年建立了強大政權,同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爭奪西域。高車,亦稱敕勒、鐵勒,最初游牧於貝加爾湖及鄂爾渾河、土拉河流域。公元487年,高車副伏羅部首領阿伏至羅與其弟窮奇率所屬十餘萬部落(戶)西遷, 在車師前部(今吐魯番交河故城)西北建立高車國。噠,起於塞北(古指長城以北地區),五世紀末東進塔里木盆地,南攻月氏,建立政權,並越過帕米爾高原,曾一度控制南疆部分地區。吐谷渾源於鮮卑(中國古族名),四世紀初自遼東(泛指遼河以東地區)西遷,逐漸控制了今甘南(甘肅南部地區)、四川和青海地區的氐(中國古族名)、羌等民族,建立政權。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時期,突厥、吐蕃等古代民族對新疆歷史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突厥是公元六世紀到八世紀活躍於中國西北和北方草原的古代游牧民族。公元552年突厥首領土門打敗柔然,以漠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區)為中心建立政權,爾後分裂為東西兩部,為爭奪汗權爭斗不休。八世紀中葉,東、西突厥汗國相繼滅亡,其後裔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六世紀末興起於青藏高原,佔領青海後,開始與唐朝爭奪西域。公元755年,中原地區爆發「安史之亂」(唐代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叛亂),大批駐守西域的唐軍調往內地,吐蕃乘機佔領南疆及北疆部分地區。
公元840年,大批回鶻人進入新疆。回鶻,原稱回紇,是鐵勒(中國古族名)諸部之一。最初活動於色楞格河和鄂爾渾河流域,後遷居土拉河北。公元744年,發展壯大了的回鶻於漠北建立政權,並兩次出兵幫助唐朝中央政權平息「安史之亂」。公元840年,回鶻汗國因自然災害侵襲、統治集團內訌及黠戛斯(中國古族名)的進攻等原因而崩潰,其部眾大部分向西遷徙。其中一支遷往今吉木薩爾和吐魯番地區,後建立高昌回鶻王國;還有一支遷往中亞草原,分布在中亞至喀什一帶,與葛邏祿、樣磨等民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自此,塔里木盆地周圍地區受高昌回鶻王國和喀喇汗王朝統治,當地的居民和西遷後的回鶻互相融合,這就為後來維吾爾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124年,遼朝(公元916年—1125年)皇族耶律大石率眾西遷,征服新疆地區,建立西遼政權,一批契丹人(中國古族名)由此進入新疆。十三世紀初,成吉思汗率軍進入新疆後,把他征服的地方分封給其子孫。回鶻人進一步同化、融合了部分契丹人、蒙古人。
瓦剌,是明代(1368年—1644年)對漠西蒙古的總稱,初分布於葉尼塞河上游地區,後不斷向額爾齊斯河中游、伊犁河流域擴展。十七世紀初,逐漸形成了准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四部。十七世紀七十年代,准噶爾占據伊犁河流域,成為四部之主,並統治南疆。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以後,清朝(1644年—1911年)政府為進一步加強新疆邊防,從東北陸續抽調滿、錫伯、索倫(達斡爾)等族官兵駐防新疆,他們成為新疆少數民族中的新成員。以後,又有俄羅斯、塔塔爾等民族移居新疆。至十九世紀末,新疆已有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回、柯爾克孜、滿、錫伯、塔吉克、達斡爾、烏孜別克、塔塔爾、俄羅斯共13個民族,以維吾爾族為主體,形成了新的多民族聚居分布格局
5. 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新疆工作更加高度重視,作出了一系列加快新疆發展和穩定的重大戰略決策,把新疆工作擺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重要位置,確定了「穩疆興疆、富民固邊」的戰略目標,明確了新疆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點,進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為新疆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新疆黨委、人民政府帶領全疆各族人民,堅決貫徹中央的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大力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積極構築全方位對內對外開放格局,走出了一條具有新疆特色的發展之路,經濟社會保持了又好又快發展態勢,國民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的輝煌成就。
一是國民經濟綜合實力顯著提高。1978——2008年,新疆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3%。從2003年起,連續6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年均增長11.1%。人均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13元增加到2008年的19893元,在西部省區中位居前列;全口徑財政收入由1978年的7.12億元增加到2008年817億元,增長近114倍,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61億元,比1978年增長近50倍;1978——2008年,新疆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956.7億元,是改革開放前29年的137倍。特別是2000年以來,新疆進入了大規模投資開發的「黃金」時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11377億元,占改革開放以來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76%,大大超過建國後新疆前50年固定資產投資額的總和,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重要基礎產業和新的生產能力,對支撐新疆大開發、大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新疆在國家大局中的地位明顯提高。
二是基礎設施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新疆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極大地增強了經濟社會發展後勁。在水利設施建設方面,重點實施了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烏魯瓦提水利樞紐、大型灌區節水改造、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工程,目前全區水庫總庫容83.8億立方米,在建的水庫庫容約60億立方米,擬建山區控制性水庫庫容70多億立方米,全部建成後庫容將達218億立方米,屆時新疆將依靠大型水利樞紐適時調節供水,有效地掌握水資源配置的主動權。在交通設施建設方面,在相繼建成北疆鐵路、南疆鐵路、蘭新鐵路復線的基礎上,近年來又先後開工建設了精—伊—霍、烏魯木齊—精河復線、奎屯—北屯、吐魯番—庫爾勒二線、喀什—和田、蘭新線嘉峪關—阿拉山口段電氣化改造、庫爾勒—阿克蘇二線、庫車—俄霍布拉克、五彩灣—將軍廟、哈密—羅中等,目前正在同時建設11條鐵路,蘭州—烏魯木齊第二雙線、福海—富蘊、將軍廟—哈密、哈密—策克(額濟納)等五條鐵路將於今年年底前陸續開工,新疆鐵路進入了高速建設時期,這在新疆乃至全國省區鐵路建設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同時,新疆公路和民航建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2008年,公路里程14.7萬公里,在全國排名第10位;民航機場15個,通航里程14.8萬公里,是我國擁有機場最多、航線最長的省區。目前新疆公路和民航建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規劃2009—2013年公路建設總投資1200億元,重點建設境內高速公路網路、加大國省道改造力度、加強口岸公路建設、加快農村公路建設。除在建的烏魯木齊國際機場三期改擴建、喀什機場改擴建和哈密機場復航工程外,「十一五」後兩年,新疆還將陸續開工建設伊寧、吐魯番、庫車、石河子、博樂等機場。
三是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新疆擁有得天獨厚的土地光熱、礦產資源和旅遊資源優勢,為特色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按照規模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的要求,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著力推進糧食、棉花、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1978—2008年,農業增加值由14億元增加到691億元,增長48倍。2008年,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人均糧食佔有量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棉花產量301.6萬噸,比1978年增長54倍,佔全國棉花總產量的40%;林果面積1450萬畝,其中南疆環塔里木盆地達1200萬畝,果品產量451萬噸,成為農民增收新的重要增長點;肉類產量175萬噸,比1978年增長16.5倍,現代畜牧業產值佔大農業的比重達到27%。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自治區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以來,新疆工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相繼建成了克拉瑪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三大油田基地,初步形成克拉瑪依、獨山子、烏魯木齊、庫爾勒—庫車四大石油化工基地。2008年,原油產量2772萬噸,天然氣產量240億立方米,分別比1978年增長6.7倍、95倍,油氣當量居全國第一位。特別是隨著西氣東輸一線二線、中哈石油管線、獨山子千萬噸煉油和百萬噸乙烯等工程建設,奠定了新疆作為全國重要的戰略能源基地和國際能源安全大通道的地位。新疆煤炭資源的開發已進入大發展階段,一大批有戰略眼光的國內大企業大集團紛紛介入新疆煤炭煤電煤化工產業,一批千萬噸級的煤田相繼開工建設。在加強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的基礎上,相繼建成了卡拉通克銅鎳礦、阿西金礦、阿舍勒銅礦、羅布泊鉀鹽等一批重點項目,鋼鐵、貴金屬、有色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的開發已初具規模。形成了天山北坡經濟帶、烏昌一體化、庫爾勒—庫車石化工業帶等工業聚集區,新型工業化顯示出極好的發展前景。
新疆人文、地理、自然生態環境之獨特,旅遊資源之豐富是內地省市所不具備的。新疆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 2008年,全區共接待國內旅遊人數2195萬人次,超過了全疆人口總數,國內旅遊收入197.95億元;接待國際旅遊人數36.32萬人次,國際旅遊外匯收入1.36億美元。
四是對外對內開放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新疆充分發揮向西開放的地緣區位優勢,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開拓中亞、西亞、南亞、東歐和俄羅斯市場,加強與內地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的經濟技術貿易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目前,新疆有一類口岸17個,二類口岸12個,已與14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2008年全區外貿進出口總額222億美元,是1978年的946倍,居中西部地區之首。積極吸引國內外有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參與新疆優勢資源開發和優勢產業發展,目前在新疆落戶的區外企業達10549家,其中世界500強及外國知名企業25家,引進我國500強企業75家。
五是和諧社會建設邁出新步伐。以改善民生為重點,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普九」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全面推進,率先對貧困地區中小學實施「兩免一補」政策,對農村義務階段中小學生免收學雜費。全面推進「雙語」教育工程,把提升高中階段教育作為提高少數民族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國家和內地省區的大力支持下,內地高中班和疆內初中班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醫療衛生服務逐步改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實現了全覆蓋。大力實施「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促進了文化事業健康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城鄉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19元增加到2008年的1143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19元提高到2008年的3505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35倍和28倍。
6. 新疆歷史重大事件
一、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為了打敗匈奴,鞏固其統治,決定「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為此他先派張騫兩度出使西域,以加強同西域諸地的聯系,共同對付匈奴。張騫西使加深了中原地區對西域的了解,密切了兩地之間政治、經濟聯系,擴大了漢朝在西域諸地的政治影響,為漢朝統一西域創造了條件。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後不久,公元前121年漢朝大將軍霍去病大敗駐牧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從而切斷了匈奴同氐、羌諸部的聯系。爾後漢朝同烏孫的聯盟使匈奴在西域更顯孤立,公元前109年,漢軍將領趙破奴等率部西征攻破樓蘭、姑師等西域重鎮。前102年,漢軍攻破大宛城(今費爾干納),漢朝在西域各國中的威望大增。翌年,漢朝在西域的輪台、渠犁等地駐兵屯田,並置使者校尉統領之。使者校尉是漢朝政府設在西域的最早的地方官員。
公元前60年,駐扎西域的日逐王賢撣降漢,天山南北諸地均歸漢朝中央政府統屬。西域都護府的建立,標志著西域諸地自此成為我們統一多民族偉大祖國的組成部分。漢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加強了西域同中原地區的關系。
二、18世紀中葉,清朝先後平定了准噶爾貴族和大、小和卓的叛亂,統一了新疆,並採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理措施,這對於我國西北疆域的最後界定、新疆各主要民族及其分布格局的形成以及新疆各民族之間、新疆與中原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與交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771年,土爾扈特人在首領渥巴錫的帶領下回歸祖國。
乾隆二十四年(1759)後,改稱西域為新疆,清政府開始在新疆各地置官立府,行使中央政府對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轄治理。新疆與內地的軍政體制基本一致,國家的統一局面得到進一步加強。
三、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沙皇俄國在完成對西伯利亞的擴張之後,開始蠶食侵佔我國領土。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訂》和《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由於清朝衰落,就連毗鄰新疆的浩罕小國都有伺機吞並我國領土的野心。一些反動和卓打著「聖戰」的旗號,攻城掠地,無惡不作,給新疆人民帶來沉重災難。
沙俄又借口伊犁農民起義和阿古柏勢力威脅到俄國安全,打著保護和代守的旗號,公然出兵佔領伊犁。新疆面臨為外國瓜分侵佔的危險。清政府在經過一場所謂「海防和塞防密瓜」的爭論之後,西北防務生新得到清統治者的關注和重視。光緒元年(1875年),陝甘總督左宗棠受令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清軍入疆順應歷史潮流,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擁護和支持。至光緒三年底,清軍已陸續收復到天山南部諸地,阿古柏的侵略政權覆沒。
光緒七年二月,清政府使臣曾紀澤(曾國藩之子)經過與沙俄艱苦的談判,幾經周折,雙方簽訂《中俄伊犁條約》,條約議定次年沙俄軍隊撤出伊犁,中國以賠款和允許俄商在新疆貿易不納稅,俄國在嘉峪關和吐魯番設領事作為代價。1882年,伊犁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
(6)新疆歷史發展的圖片擴展閱讀: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權設立西域都護府,新疆就正式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古稱西域,意思是中國西部的疆域,這一名稱自漢代出現於我國史籍,一直沿用到清朝統一新疆,之後改稱為新疆。新疆位居東西交通要道,歷史上十分頻繁的民族遷徙和交往,使新疆古代居民種系族屬和民族關系大融合之地。
西域同中原地區的交往聯系源遠流長。 很早以前,我國的絲及絲織品便中經西域遠銷南亞和歐洲,古希臘人稱中國為絲國。沿此以往,這條橫貫東西的貿易通道被後人統謂作絲綢之路。
近代新疆各地考古發掘資料表明,還在大約距今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天山南北各地,諸如哈密的三道嶺、七角井、吐魯番盆的阿斯塔那、烏魯木齊縣的柴窩堡,以及木壘、奇台、伊犁、庫車、巴楚、且末、於闐、皮山等地都已出現人類祖先活動的遺跡,其石器型制、打刻技術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紋與我國甘肅、內蒙、寧夏等地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