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長征有何重大的歷史意義簡短點
1、確立了毛的領導地位
2、暴露出了野心家——張
3、淘汰出了部分不合格者——意志不堅定的戰專士屬
4、宣傳了我黨的軍隊
5、勝利到達陝北
6、遠離了老蔣統治的核心區和英國的勢力范圍——長江流域
7、跳出了南方,進軍北方。北方軍 伐,在中原大戰都被打殘了。例如馮玉祥。
8、擺脫了老對手,沒有參加長征的——項
B. 紅軍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長征所完成的不僅僅是戰略轉移,還為新的革命階段的到來醞釀了力量,最重內要的是其對於人的生命、容尊嚴的倡導和踐行。長征,二萬五千里一路走來,是人類對於自身生存權、發展權的斗爭。
人在社會上的存在,不僅僅要貢獻義務,還要獲得自身生存繁衍的條件,在當時內外夾擊、重重壓迫的情況下,人要想想獲得真正稱之為「人」的自由和生活,就必須斗爭。長征和革命都是歷史的必然選擇,而就其精神內涵則是中國歷史上不絕如縷的對人的價值和權利的追求傳統的外在體現。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
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
C. 紅軍長征勝利有什麼樣的歷史意義
一 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圍剿」紅軍、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二 紅軍沖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險阻,戰勝黨內分裂的危機,最後到達陝北不足三萬人。但這是經過千錘百煉保存下來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精華。它們構成了以後領導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主幹。
三 在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宣傳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廣泛的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次大規模的轉移是歷史上最盛大的武裝巡迴宣傳。紅軍經過的省份有二億多人民。在戰斗的間隙,他們每佔一個城鎮,就召開群眾大會,舉行戲劇演出,重「懲」富人,解放許多「奴隸」(其中有些參加了紅軍),宣傳「自由、平等、民主」,沒收「賣國賊」(官僚、地主、稅吏)的財產,把他們的財產分配給窮人。現在有千百萬的農民看到了紅軍,聽到了他們講話,不再感到害怕了。在漫長的艱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萬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萬的人——農民、學徒、奴隸、國民黨逃兵、工人、一切赤貧如洗的人們——參加進來充實了行列。
不能不承認長征是人民對抗不平等,對抗自然的偉大業績。長征無疑是一場戰略微退。因為紅軍終於到達了目的地,其軍心士氣和政治意志的堅強顯然一如往昔。共產黨人認為,而且顯然也這么相信,他們是在向抗日前線進軍,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這幫助他們把原來可能是軍心渙散的潰退變成一場精神抖擻的勝利進軍。後來的歷史證明,毛澤東主張進軍到戰略要地西北去,無疑是正確的,他正確的預見到這個地區要對中、日、蘇的當前命運起決定性作用
D. 紅軍長征的結果是如何有何歷史意義
一、結果:
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二、歷史意義
1、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圍剿」紅軍、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2、紅軍沖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險阻,戰勝黨內分裂的危機,最後到達陝北不足三萬人。但這是經過千錘百煉保存下來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精華。它們構成了以後領導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主幹。
3、在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宣傳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廣泛的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4)長征有何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紅軍長征的重要事件:
1、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於長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邊界的深山狹谷間,江面寬闊,水急浪大。如果紅軍過不去,就會被敵人壓進深山狹谷,遭致全軍覆滅的危險。
當紅軍大隊人馬向金沙江挺進時,蔣介石如夢初醒,認定紅軍的目的地既不在貴陽,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無疑」。
1935年4月28日,他下達命令,控制渡口,毀船封江。就在紅軍抵進金沙江前夕,江邊的敵人已將所有船隻掠到北岸了。
2、強渡大渡河
強渡大渡河(Force da river)是指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在四川省越西縣(今屬四川省石棉縣)安順場渡過大渡河的戰斗,也是長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戰斗。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任司令員孫繼先中將,在長征中曾是紅一軍團紅一師紅一團一營營長,他親自挑選並帶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從而在被敵人視為插翅難飛的天險防線上,打開一個缺口,為中央紅軍北上開辟了一條通道。
紅軍強渡大渡河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E. 長征有何歷史意義,紅軍什麼革命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1)①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②長征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使中國革命的航船有了一位能駕馭其進程的舵手!
③長征中紅軍表現出的對革命的必勝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成為激勵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前進的巨大動力。
④是人類近現代戰爭史上凡人譜寫出的英雄史詩。
(2)紅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英雄主義精神、舍己為人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F. 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一年中,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眾所周知,從1934年開始到1936年結束的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整整兩年的時間裡面,紅軍輾轉十四省,突破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封鎖,唱響戰略轉移的凱歌,是人類近現代戰爭史上,凡人譜寫的英雄史詩。
時至今日,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昔日腥風血雨刀、槍相見的地方早已恢復安寧,當富足和安康使我們把前輩們的努力只是看作歷史書中的一頁時,我們又該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這段歷史,去善待並銘記呢?我想真正值得記憶的,能矢志不忘的都已經融匯在我們的民族集體無意識之中,通過我們的基因遺傳代代相延。比如我們中華民族的勤勞善良、純朴敦厚……,「長征精神」是我們民族集體無意識中的一部分嗎?或者說它和我們民族集體無意識中的其他部分有什麼聯系呢?直接查證「長征精神「是不是民族集體無意識中的組成部份,還需要時間的考驗,但是找出它和我們民族集體無意識中其他組成部分的聯系確是現在就可以作的工作。
惠於中華文明熏陶的華夏兒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學說等為基礎的民族精神,除了作為修齊治平的政治理念外,還作為一種傳統、一種信念存在於每一個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況下就會自覺不自覺的表現出這種精神的力量。
G.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歷史意義和偉大精神是什麼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歷史意義:
一、長征是中國共產黨尋找真理的偉大遠征
「真理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真理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確立。」戰爭中的流血犧牲是最殘酷最嚴格的實踐。1934年11月湘江之戰失敗後,紅軍主力從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過半,近3個人中就有1人犧牲。
在生死面前,人最容易擺脫不切實際的哲學思辨。在一次次戰爭考驗特別是遭遇湘江之戰的失敗的慘痛教訓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擺脫了對共產國際洋教條的迷信,從中國本土尋找力量,認識到毛澤東的思想和戰略的正確性。
長征的勝利使我們黨進一步認識到,只有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的重大問題,才能把革命事業引向勝利。這是在血的教訓和斗爭考驗中得出的真理。
1964年3月24日,毛澤東曾經有一次在談到《毛澤東選集》時說:「這是血的著作。」 血的著作,也是在血泊中找到的真理。最殘酷的革命實踐讓中國共產黨以最快速度接近並找到真理。
二、長征中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湘江戰役失敗後,為了糾正「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會議。這次會議是我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會議解除了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開始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這是我們黨和革命事業轉危為安、不斷打開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證。
長征初期,紅軍隊伍中仍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思想,黨內不斷進行著各種各樣思想路線的交鋒和斗爭。博古、李德等盡管失去了領導地位,但他們並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在觀望新的領導集體的實踐結果。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強行渡過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這使紅軍擺脫了蔣介石的包圍,避免了重蹈太平天國石達開全軍覆沒的危境,實踐有力地證明了毛澤東的思想路線的正確性。
1935年6月中旬,中央紅軍翻越夾金山在四川懋功與紅四方面軍會師,長征是應該往川康走,往陝北走,還是往西北走?為了中國革命勝利發展,黨中央毅然率領紅一方面軍主力單獨北上,於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陝北。
北上陝甘路線使中國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張國燾的路線給中國革命再次帶來了慘痛損失。歷史最終證明毛澤東的思想路線是正確的。
紅軍到達陝北後,特別是西安事變形成國共合作後,中國共產黨迅速成長壯大並成為全中國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延安整風期間,全黨充分認識到毛澤東的思想對於中國革命的生死攸關的意義,並最終在黨的七大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
今天來看,如果沒有長征及其路途上經歷的種種生死考驗,這些共識的形成是很難想像的。鄧小平同志曾明確指出:「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這絲毫不是什麼誇張」;「沒有毛澤東思想,就沒有今天的中國共產黨,這也絲毫不是什麼誇張。」 沒有毛澤東、沒有毛澤東思想,「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
中國革命的真理是歷經血與火的洗禮煉出來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時還有8萬多人,到達陝北時只剩8千多人。殘酷的斗爭環境不僅是對整個黨、整個紅軍的一次生死考驗,也是對各種思想正確與否的迅速檢驗。
人雖少了,但大家思想統一了,大家都統一到正確體現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這面旗幟下。自從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選擇了毛澤東思想,中國革命就開始比較順利地闖過一道道急流險灘,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三、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是長征留給我們黨最為寶貴的經驗
對於長征來說,每一次危急關頭,都可能孕育著勝利,而每一次的勝利,又都可能潛伏著失敗。長征中紅軍能一次次轉危為安,都離不開毛澤東等黨的領導人能夠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坦然面對遇到的問題,並不斷總結教訓。
因此,長征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結果,也正是長征使中國共產黨迅速拋棄照抄照搬洋教條,實事求是,獨立自主,立足本國實際地制定路線、方針、政策,堅定地依靠人民,最終將中國革命引向成功的道路。
紅軍打勝仗,人民是靠山。面對正義和邪惡兩種力量的交鋒、光明和黑暗兩種前途的抉擇,我們黨始終植根於人民,聯系群眾、宣傳群眾、武裝群眾、團結群眾、依靠群眾,以自己的模範行動,贏得人民群眾真心擁護和支持。
長徵用勝利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有著無盡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終相信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凝聚起眾志成城、奪取革命勝利的磅礴之力。
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這是紅軍長征給留給我們的最重要的啟示。這也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貫穿中國共產黨黨性修養的基本原則。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作文章」,發展也不能僅是請客吃飯和作文章。今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是歷久彌新的永恆課題。
不忘初心,不忘根本,永遠紮根人民,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們黨就能堅如磐石,這是長征勝利留給我們黨的最重要的經驗,何時何地都不能丟。
如果說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那麼紅軍的長征則為給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送來了毛澤東思想,從此中國共產黨獲得了帶領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法寶,這也是我們今天在推進改革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須臾不能離開的思想武器。
從這個意義上說,長征的意義是深遠的、永恆的,對於今天的中國共產黨和13億多中國人民而言,是要永遠銘記的。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偉大精神:
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
1、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
2、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
3、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
4、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
5、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偉大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
H. 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它有何歷史意義
一、進行軍事上的戰略大轉移,實現開辟中國革命新局面的歷史性轉折。
紅軍這場驚心動魄的遠征,歷時之長,行程之遠,敵我力量之懸殊,自然環境之惡劣,在人類戰爭史上是罕見的。
紅軍長征雖然付出了巨大犧牲,但避免了黨和紅軍覆亡的危險,保存了革命的火種,擴大了黨的影響,鍛煉了黨的隊伍,使黨和紅軍由重壓下的戰略退卻成功轉變為開辟中國革命新局面的偉大進軍,推動實現了中國革命由低谷向高潮、由被動向主動的歷史轉折。
沒有紅軍長征的勝利,就不會有人民軍隊後來的發展壯大,也不會有中國革命的重新興起和最終勝利,更不會有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面。長征,無可置疑成為中國革命的一個重大歷史轉折點。
二、形成中國革命成熟堅強的第一代領導核心,邁出走適合中國國情革命道路的決定性一步。
紅軍長征的歷史功績,不僅僅在於實現了戰略轉移、建立了新的根據地,更重要的是,經過長征的艱苦探索,中國共產黨形成了自己堅強成熟的領導核心。
正如黨的六屆七中全會作出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所指出的:「我黨終於在土地革命戰爭的最後時期,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中央和全黨的領導。
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的最大成就,是中國人民獲得解放的最大保證。」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在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領導下,邁出走適合中國國情革命道路的決定性一步,為最終取得中國革命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
三、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奠定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堅實基礎。
紅軍長征,把軍事上的戰略轉移與政治上的戰略轉變緊密聯系在一起,把長征前進的大方向與建立抗日的前沿陣地聯系在一起,實現了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壯大人民革命力量,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開辟了光明前景。
四、鑄就彪炳千秋的長征精神,樹立永恆的人類精神豐碑。
紅軍長征不僅創造了可歌可泣的人間奇跡,而且譜寫了豪情萬丈的精神史詩。長征精神,生動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革命風范,集中展示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充分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長征精神突破了時代和國度的界限,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
五、長征鑄就的革命精神,已深入中華民族的靈魂,成為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艱苦奮斗、攻堅克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動力。
直到今天,長征精神依然震撼、凈化著人們的靈魂,許多人自發踏上紅軍當年的長征之路,體驗長征精神的巨大魅力。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一代代人的接續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同時,我們要清醒看到,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前進道路上還有許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許多新的「大渡河」「臘子口」需要征服。
我們要始終高擎長征精神的火炬,堅定信念,勇於擔當,開拓進取,扎實工作,不斷奪取新的偉大斗爭勝利,把革命先輩開創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書寫強國強軍的時代篇章。
(8)長征有何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1、 紅軍長征的歷史功績,不僅僅在於實現了戰略轉移、建立了新的根據地,更重要的是,經過長征的艱苦探索,中國共產黨形成了自己堅強成熟的領導核心。
2、 紅軍長征,把軍事上的戰略轉移與政治上的戰略轉變緊密聯系在一起,把長征前進的大方向與建立抗日的前沿陣地聯系在一起,實現了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壯大人民革命力量,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開辟了光明前景。
3、 長征精神,生動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革命風范,集中展示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充分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4、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一代代人的接續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同時,我們要清醒看到,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前進道路上還有許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許多新的「大渡河」「臘子口」需要征服。
I. 紅軍長征勝利對中國革命有何歷史意義
一 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圍剿」紅軍、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二 紅軍沖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險阻,戰勝黨內分裂的危機,最後到達陝北不足三萬人。但這是經過千錘百煉保存下來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精華。它們構成了以後領導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主幹。
三 在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宣傳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廣泛的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次大規模的轉移是歷史上最盛大的武裝巡迴宣傳。紅軍經過的省份有二億多人民。在戰斗的間隙,他們每佔一個城鎮,就召開群眾大會,舉行戲劇演出,重「懲」富人,解放許多「奴隸」(其中有些參加了紅軍),宣傳「自由、平等、民主」,沒收「賣國賊」(官僚、地主、稅吏)的財產,把他們的財產分配給窮人。現在有千百萬的農民看到了紅軍,聽到了他們講話,不再感到害怕了。在漫長的艱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萬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萬的人——農民、學徒、奴隸、國民黨逃兵、工人、一切赤貧如洗的人們——參加進來充實了行列。
不能不承認長征是人民對抗不平等,對抗自然的偉大業績。長征無疑是一場戰略微退。因為紅軍終於到達了目的地,其軍心士氣和政治意志的堅強顯然一如往昔。共產黨人認為,而且顯然也這么相信,他們是在向抗日前線進軍,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這幫助他們把原來可能是軍心渙散的潰退變成一場精神抖擻的勝利進軍。後來的歷史證明,毛澤東主張進軍到戰略要地西北去,無疑是正確的,他正確的預見到這個地區要對中、日、蘇的當前命運起決定性作用。
J. 紅軍長征有什麼歷史意義
紅軍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
"長征的意義重要表現在政治、軍事、精神三個方面。
一、長征勝利的政治意義
1、長征的勝利粉碎了蔣介石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紅軍長征,是震驚中外的偉大事件,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在兩年多的時間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粉碎了國民黨幾十萬軍隊的圍追堵截,跨越了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縱橫十四省,轉戰數萬里,終於相繼在陝甘地區會師,勝利完成了戰略大轉移。從此,建立了革命根據地,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中國共產黨以陝北作為根據地,將中國革命的勝利推向全國。
2、紅軍長征勝利實現了我黨北上抗日總方針。長征的偉大勝利,實現了把黨中央領導全國革命的大本營奠基在西北、紅軍主力轉移到抗日前沿陣地的戰略任務,為黨和紅軍的大發展創造了條件,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在陝北,中國共產黨召開一系列有歷史意義的、關系抗日全局的會議,如洛川會議、瓦窯堡會議,發出全民族抗日的偉大號召,妥善地解決了西安事變,積極聯合國民黨抗日,最終取得了全民族抗日的偉大勝利。
3、紅軍長征的勝利,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共產黨路線方針的勝利。毛澤東同志在總結長征經驗時指出:"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沒有照抄照搬國外理論,而是立足本國實際制度、政策、方針、路線,並與盲目照抄、照搬國外理論的博古、李德等人做了堅決而持久的斗爭,最終將中國革命引向成功的道路。長征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革命路線和斗爭路線的勝利,證明了中國共產黨路線方針的正確性。
4、通過長征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內的領導地位,確立了毛澤東軍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導地位。在革命危急關頭,黨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這次會議是我們黨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正因為有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我們黨才能堅持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緊密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的重大問題,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走上順利發展的道路。
5、長征的勝利,使中國共產黨有了穩固的革命根據地,使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有了穩固的後方。中國共產黨在陝北建立陝甘寧抗日根據地,以陝甘寧抗日根據地為基點,將革命輻射到全國。紅軍到達陝北後,與陝北紅軍一道致力於根據地的建設鞏固,最終將延安建設成中國的"紅色之都"。陝甘寧抗日根據地建設經驗,對全國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在全國范圍內有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晉綏抗日根據地、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開創了抗日戰爭的新局面。在解放戰爭期間,陝甘寧邊區政府的建設和鞏固"三三制"原則的確立、土地改革地進行,一方面團結了最廣大的中間力量共同革命,另一方面,邊區政府的建設也為我黨後來取得政權、進行政權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