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黃石歷史文化

黃石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06 07:42:44

『壹』 有誰知道湖北省黃石市詳細的歷史文化

地 理 區 位

黃石市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東北臨長江,與浠水縣、蘄春縣、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西靠武昌縣,西南與咸寧市、通山縣為鄰,東南與江西省武寧縣、瑞昌縣接壤。境內村村通公路,對外通往全國各地,滬蓉高速公路橫貫市區北隅,上通渝蓉,下通寧滬;武(昌)黃(石)九(江)鐵路,東連浙贛線,西接京廣線;水路依託長江可出海對外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黃石市地處幕阜山北側,為幕阜山向長江河床沖積平原,過渡地帶,轄地內多低山。境內較大的山有東方山、黃荊山、雲台山、父子山、七峰山等,最高峰為陽新境內的七峰山主峰南岩嶺,海撥860米,次高峰為大冶太婆尖,海拔839.9米,最低處為陽新境內的富水南城潭河床,海撥8.7米。長江自北向東流過市境,北起鄂州市艾家灣,下迄陽新縣天馬嶺,全長76.87公里,市境內主要水系有富水水系、大冶湖水系、保安湖水系、還有海口湖、磁湖、青山湖、三山湖、花馬湖、葛湖、荊山源、上巢湖等水系。最大的水系為陽新境內的富水水系,富水河發源於通山,由西向東,注入長江,全長196公里,流域面積5310平方公里,在市境內陽新長81公里。

流域面積2245平方公里;大冶湖水系1339平方公里,保安湖水系570平方公里。境內岩溶地貌發育,溶洞眾多,很多具有旅遊開發價值。全境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破碎,局部地方形成不完整的山間盆地。崗地坡度一般較為平緩,沿江一帶標高較低。

市區形狀呈「入」字形,三面環山,一面臨江,風光綺麗的磁湖鑲嵌市區中心。有東方山、西塞山、飛雲洞等旅遊景點。磁湖面積8平方公里宛如嵌在市區中心一顆璀璨的明珠,是聞名遐邇的風景旅遊勝地。市區城市建設用地一般在海撥18-50米之間。

黃石市地質條件較好,地耐力一般較高,除個別軟土層低於10t/m2 以上,一般在15-20t/m2之間。地下水含量豐富,工程地質性質良好,這些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有利條件。

黃石地震設防烈度為6度。
2006年黃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黃石市統計局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不斷深化各項改革,狠抓項目建設,大力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促進了全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及教育、科技、文化等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實現了「十一五」時期的良好開局。
一、綜合
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GDP)406.47 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2 %,是1997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82 億元,增長3.9 %;第二產業增加值212.53 億元,增長16.5 %;第三產業增加值162.12 億元,增長13.6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一、二、三產業比例為7.8:52.3:39.9。與此同時,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2006年,全市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6044元,比上年增長11.7%。
在黃石市經濟增長中,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外需拉力有所增強。初步測算,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7.9%,拉動GDP增長6.8個百分點;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5.6%,拉動GDP增長6.48個百分點;出口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5%,拉動GDP增長0.92個百分點。
市場物價運行平穩。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1.3%,比上年上漲1.3%。分品種看,食品價格上漲1.5%,居住類價格上漲4.8%,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價格上漲6.9%,家庭設備及用品類價格上漲1.9%。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下降0.7%,交通和通訊類價格下降2.3%,衣著類價格下降2.1%;煙酒及用品價格與上年持平。全年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13.6%;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0.8%。
就業再就業工作成效顯著。年末全市城鎮單位就業人員78.9萬人,凈增0.9萬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4.98萬人,幫助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3.94萬人,其中,「4050」人員1.85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增長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基礎還不夠穩固,工業投資力度減弱,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大,部分居民生活還比較困難等。
二、農業
農業經濟形勢繼續好轉。全年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49.11億元,比上年增長3.5%。完成農業增加值31.8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9%。其中,種植業增加值17.46億元,增長1.9%;林業增加值1.13億元,增長2.3%;畜牧業增加值5.74億元,下降0.6%;漁業增加值6.99億元,增長15.6%;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0.50億元,下降1.7%。
農作物播種面積穩步增加。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27.44千公頃,比上年增加4.97千公頃,增長2.23%。其中,糧食播種面積136.22千公頃,比上年增加4.22千公頃,增長3.2%;經濟作物和其他作物播種面積91.22千公頃,增長0.8%。
主要農產品產量均保持增長。糧食總產量64.92萬噸,增長1.8%;油料7.12萬噸,增長2.3%;蔬菜67.6萬噸,增長0.8%;水產品產量10.66萬噸,增長7.7%;禽蛋產量1.62萬噸,增長3.2%。生豬出欄92.01萬頭,增長1.5%;牛出欄10244頭,增長25.29%;肉類總產量8.15萬噸,增長3%。
農村生產條件繼續改善。2006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46.94萬千瓦,比上年增加3.1萬千瓦。農村用電7.57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7.5%。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4.0萬噸,增長1.5%。有效灌溉面積35.36千公頃,增長3.7%;旱澇保收面積28.93千公頃,增長8.1%。
三、工業、建築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528.06億元,比上年增長36.3%。重工業產值為486.17億元,增長37.8%;輕工業產值41.89億元,增長19.4%。規模以上工業中的輕、重比例為7.9:92.1。2006年,全市工業增加值195.9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7.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0.15億元,增長29%,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91.9%,比上年提高8.8個百分點。工業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更加突出,2006年工業經濟的發展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6.2%。產銷銜接趨好,工業生產保持了產銷兩旺的發展態勢。2006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銷售產值523.85億元,增長36.1%,工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9.2%,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工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2006年,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86.9點,比上年提高23.2個百分點。其中,總資產貢獻率12.88%,提高3.51個百分點;成本費用利潤率5.92%,提高2.08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118.78%,提高3.27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123890元/人,增長5.2%;流動資產周轉次數2.57次,加速0.42次;資產負債率62.08%,下降0.53個百分點。全年實現產品銷售收入488.57億元,增長30.3%;實現利稅總額52.38億元,增長53.1%;盈虧相抵後利潤總額26.39億元,增長84.2%。
大中型重點企業支撐作用增強。全市產值過億元的大中型企業達到71家,比上年增加15家,共完成總產值469.57億元,增長34.3%,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84.1%上升到88.7%,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0%以上。主導產品產量大幅增長,鋼材產量283.15萬噸,水泥1483.76萬噸,分別增長15.7%和10.5%;鋁8.38萬噸,銅23.12萬噸,發電量63.7億千瓦時,分別增長13.8%、20.6%和20.7%;壓縮機產量608.17萬台,增長52%;鍍層板產量29.77萬噸,增長23.3%;磁卡產量2.05億片,增長7.9%。
建築業穩步發展。全年完成建築業增加值16.6億元,比上年增長6%。全市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完成產值59.6億元,增長24.8%。資質以上房屋建築施工面積620.8萬平方米,增長15.1%。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8.05億元,比上年增長29.9%。其中,城鎮以上投資完成123.88億元,增長35.4%。按投資主體劃分,國有及國有控股單位完成投資40.19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9.1%,比上年下降9.47個百分點;非國有投資97.86億元,比上年增長49.7%。
第三產業投資支撐作用增強。全年第三產業完成投資65.3億元,比上年增長42.6%,對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一批重點項目進展順利,為黃石經濟發展增強了後勁。2006年新增的主要生產能力有:生鐵1.2萬噸/年、粗鋼20萬噸/年、熱軋鋼材29萬噸/年、鐵礦開采48.4萬噸/年、銅采礦14萬噸/年。
房地產開發高速運行。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6.96億元,比上年增長49.7%。全年房屋施工面積達到258.58萬平方米,增長27.3%。房地產交易市場活躍,全年商品房屋銷售面積達到99.73萬平方米,增長24.4%,商品房屋銷售額達到15.89億元,其中,住宅銷售額14.35億元,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穩中趨旺。2006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48.27億元,比上年增長14.6%。從城鄉市場看,城鄉市場趨於同步發展,市、縣、縣以下零售額分別完成88.02億元、29.61億元和30.64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5.3%、13.9%和13.4%。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完成零售額121.86億元,增長13.8%。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1.19億元,增長21%。
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加快。2006年,消費品市場汽車、信息產品、教育服務型消費亮點頻現。全市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通訊器材類比上年增長38.8%;汽車類、金銀珠寶類銷售額分別增長28.3%和25.5%;書報雜志類銷售額增長13%。2006年全市超億元的消費品市場5個,全年成交額達到6.9億元,比上年增長3.2%。
六、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較快增長。全年進出口總額完成10.3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3.1%。其中,進口額6.35億美元,增長49.8%;出口額3.98億美元,增長33.4%。其中,一般貿易出口2.63億美元,增長70.3%,加工貿易出口1.35億美元,增長6.3%。2006年經濟外向度進一步提高,外貿出口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8%,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
利用外資穩步增加。全年實際利用外資2.4億美元,同比增長7.1%。外商直接投資16809萬美元,下降12.1%。2006年,全市外商投資新批項目27個,其中,中外合資企業9個,外資企業16個,外商投資股份制企業1個,合同外資金額15296萬美元。
七、交通、郵電和旅遊
交通運輸業發展加快。全年完成貨運量6185萬噸,增長3.3%;客運量完成3839萬人,增長5%。全年完成貨運周轉量69.58億噸公里,完成客運周轉量13.23億人公里,比上年分別增長3.5%和5.8%。
郵電業快速發展。全年郵電通信業完成郵電業務總量8.93億元。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到43.17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27.91萬戶,農村電話用戶15.26萬戶。行動電話用戶達到97萬戶。
旅遊業規模不斷擴大。全年國內旅遊人數198.2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1.5%;國內旅遊收入8.45億元,增長41.3%。海外旅遊人數3969人次,增長59.5%;外匯收入145.71萬美元,增長55.39倍。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入持續快速增長。2006年實現財政收入41.33億元,比上年增長30.3%,大大高於當年經濟增長速度。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5.33億元,同比增長28.3%。全年完成各項稅收36.57億元,同比增長29.1%,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88.5%。經濟運行質量進一步改觀,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為10.2%,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全年財政支出32.8億元,增長37.9%。
金融機構存貸款繼續穩步增長。2006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27.24億元,同比增長17.6%;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02.11億元,同比增長20.5%。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72.34億元,同比增長27.3%;存貸差額154.9億元。現金收入777.97億元,增長14.4%;現金支出800.94億元,增長13.3%;現金凈投放22.98億元,下降14.4%。全年保費收入6.53億元,比上年增長18.7%;保險賠付支出1.57億元,增長18.9%。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保持較快發展。2006年末全市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2.95萬人,比上年增加0.08萬人,增長2.78 %;成人高校在校生1.28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學校22所,在校學生3.16萬人,增長33.67%;普通中學146所,在校學生21.17萬人,增長1.14%;普通小學700所,在校生24.45萬人,下降9.87%。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8%。
科技事業進一步發展。全年專利申請量1100件,專利授權量 319件。組織申報國家、省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52項;爭取省和國家科技資金778萬元。市級鑒定科技成果40項,居國際領先水平2項,居國際先進水平11項。獲省級科技進步獎和創新獎15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步伐加快。2006年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到130.85億元,比上年增長24.7%,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24.7%;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46.21億元,比上年增長24.1%,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5.7%。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11.37%,比上年提高1.12個百分點。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日益繁榮。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3個,文化4個,公共圖書館3個,博物館4個,電影放映管理機構6個。廣播電台3座,電視台3座,有線電視用戶28萬戶。全年出版市級報紙2700萬份,其中,黃石日報1100萬份,內部期刊9萬余冊。
衛生事業持續發展。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266個,衛生技術人員11102人,病床床位8080張;衛生防疫、防治機構4個,衛生技術人員320人。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全市運動健兒在國際比賽中有3人5項次獲世界冠軍。在全省十二屆運動會中,獲83枚金牌,名列全省第二。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國民體質達標合格率90.5%,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十一、人口與人民生活
人口繼續保持低速增長。 2006年,黃石市人口出生率為8.46‰,死亡率為4.2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24‰。年末全市總人口為253.8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為126.3萬人,鄉村人口為127.57萬人。按常住人口計算,2006年黃石市城鎮化率達到49.75%。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72元,比上年增加969元,增長11.4%;農民人均純收入3182元,比上年增加372元,增長13.3%。城鄉居民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用於吃的支出比重繼續下降,用於吃以外的居住、學習、文化娛樂、交通通訊等方面支出比重顯著上升。2006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6.3%和43.6%,均比上年有所下降。
十二、資源和環境
全市水資源總量27.04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1070立方米。總供水量13.1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12.81億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0.32億立方米。
2006年,黃石市中心城區環境空氣主要指標達到國家二級標准。其中,二氧化硫0.038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0.122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碳0.031毫克/立方米。空氣污染指數為86(屬於優良),空氣達到或優於國家二級標準的天數290天,優良率為79.5%。
全市各級環境監測機構3個,環境監測人員69人。全年完成環境污染治理項目28個,總投資1.67億元。全市建成煙塵控制區7個,控制區總面積75.9平方公里;建成環境雜訊達標區24個,環境雜訊達標區總面積73.6平方公里。

二00七年三月十五日
歷 史 沿 革

1949年5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石黃鎮。隨後成立石灰窯工業特區辦事處、湖北大冶工礦特區人民政府,黃石市在此基礎上過渡建成。1959年1月26日,大冶縣從黃岡地區劃歸黃石市。

大冶縣始建於宋乾德五年(967年)以前。李煜為南唐主時,以境內礦產豐富,冶煉業發達,升青山場院並劃武昌三鄉與之合並,新設一縣,取自殷商以來一直「大興爐冶」之意,便定名為大冶縣。

唐虞之世,市地屬二苗。

夏、商時,市地屬荊州之域。

西周時稱鄂,為鄂侯領地。

周夷王七年(公元前887年),楚王熊渠(子爵)攻楊粵至鄂(今鄂州、大冶),封其中子熊紅為鄂王,市地為楚國鄂王轄地。春秋戰國屬楚、秦。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分南郡竟陵以東及江南置江夏郡,從此鄂縣南移屬江夏,江夏郡統有鄂、下雉等14縣,市地在鄂縣境內。

三國時期,蜀漢章武元年、魏黃初二年(221年),孫權自公安遷都於鄂(今鄂州),改鄂為武昌,並割鄂之南建陽新縣,以武昌、下雉、陽新、柴桑、沙羨、潯陽六縣為武昌郡,市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州)、陽新兩縣之間的下雉縣境內。

魏黃初四年(223年),孫權將郡治遷至夏口(今漢口)。又改武昌郡為江夏郡,市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陽新縣境內。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江夏郡為武昌郡,以武昌、柴桑、鄂縣、陽新、沙羨、沙陽、高陵等七縣屬地。市地在武昌、鄂縣、陽新三縣境內。不久,武昌與鄂縣合並,仍為武昌縣,市地在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東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江州由豫州移至武昌。至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始移潯陽。安帝義熙八年(412年),下雉縣並入陽新縣。市地在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南朝宋孝建元年(589年),改陽新為富川,不久又改富川為永興,市地在武昌、永興兩縣境內。梁置西陵縣於此,後廢。

唐代市地在鄂州武昌、永興兩縣境內。唐末,南方九國興起,市地在吳國境內。唐哀帝天?二年(905午),吳王楊行密將永興縣和武昌劃出一塊地盤置青山場院,進行大規模采礦、開爐冶煉。市地在吳國鄂州境內。

五代十國時市地在鄂州武昌縣、永興縣境內,梁唐時屬吳、晉、漢、後周北宋初時局南唐。

宋乾德五年(967年),南唐始建大冶縣。從此,自宋至民國市地隸屬興國路、興國州、武昌府、湖北省大冶縣。

民國16年(1927年),大冶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1930年成立大冶縣蘇維埃政府,先後隸屬於湖北省鄂東革命委員會、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鄂東辦事處,湘鄂贛省鄂東南蘇維埃政府。民國21年(1932年)國民政府在省、縣之間設立湖北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市地屬湖北省第二專署大冶縣;1938年改屬第一專署。

民國27年(1938年)大冶淪陷,日軍在大冶建立偽政權,盜稱「中華民國湖北省大冶縣政府」,並在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建置「石黃示範區」,國民黨大冶縣政府則流亡至毛鋪等地。民國31年(1942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五師14旅,在大冶、陽新、鄂城等地先後建立大鄂政務委員會、鄂大政務委員會、陽大政務委員會,統屬於鄂南政務委員會領導。民國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國民黨大冶縣政府接管,復置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隸屬大冶縣轄。民國37年(1948年)將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合並為石黃鎮,隸屬於大冶縣。

1949年5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石黃鎮。不久,經中原臨時人民政府批准,設置湖北大冶特區辦事處直屬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同年l0月,成立湖北省大冶工礦特區人民政府。1950年8月21日,成立省轄黃石市。

人口資源
(根據2005年黃石市1%人口抽樣調查公報)

一、總人口
2005年年底全市總人口為252.8萬人,其中常住人口為239.9 萬人(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總人口與2000年底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總人口247.75 萬人相比,增加了5.05萬人,增長2.04 %;年平均增加 1.01萬人,年平均增長0.41%。
二、就業和失業人口
全市人口中,2005年底就業人口140萬人,比上年底凈增加 1.7 萬人;城鎮就業人口77.3萬人,比上年底凈增加2.8萬人;城鎮失業人口5.7萬人,比上年底減少2.5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6.90%,比上年底下降3.5個百分點。
三、城鄉構成
全市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25.41萬人,占總人口的49.61%;居住在鄉村的人口127.39萬人,占總人口的50.39 %。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29個百分點。
四、性別構成
全市人口中,男性為131.82萬人,占總人口的52.14 %; 女性為120.98萬人,占總人口的47.86%。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 108.96。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性別比下降了1.61個百分點。
五、年齡構成
全市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54.05萬人,占總人口的21.38 %;15-64歲的人口為182.47萬人,占總人口的72.18%;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6.28萬人,占總人口的 6.44%。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7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2個百分點。
六、民族構成
全市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52.42萬人,占總人口的99.85%; 各少數民族人口為 0.38萬人,占總人口的0.15%。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5.1萬人,增長了2.06%;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600人,增長了18.75 %
七、受教育程度
全市人口中,每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人口為 430人,高中程度的人口為1506人,初中程度的人口為3602人,小學程度的人口為2927人。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同口徑相比,每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人口增加 54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212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84人,小學程度的人口減少775人。
八、家庭戶人口
全市共有家庭戶74.68萬戶,家庭戶人口為251.67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37人。其中:城鎮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2人,農村為3.83人。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減少了0.47人,城鎮減少0.03人,農村減少0.33人,家庭戶規模向小戶型轉變。
九、自然增長率
2005年全市總人口出生率8.26%,死亡率4.1 %,自然增長率4.16 %。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出生率下降0.05個百分點, 死亡率上升0.55個百分點,自然增長率下降0.5個百分點 。
十、全市人口的分布
全市7個縣(市、區)(含開發區)的人口分布如下:

地 區 總人口 常住人口
全市 252.8 239.9
陽新縣 97.11 86.06
大冶市 88.88 83.10
市區 66.81 70.74
#黃石港 17.86 19.60
西塞山 24.82 26.4
下陸區 11.06 11.15
鐵山區 6.77 6.71
開發區 6.30 6.88

『貳』 湖北黃石在十年後的發展會是怎樣的

被合並

『叄』 黃石歷史上的名人為家鄉所做的貢獻

曹壯父(1896-1929年),陽新縣龍山區曹家灣人。少時進柳林高等學堂。後入武昌中華大學預科。1923年考入南京河海大學。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國共合作後,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任國民黨江蘇省黨部秘書長。暑假回鄉,支持胞兄曹玉階及李品芳成立除毒會,並發動成立婦女天足會與龍山書社,同豪紳地主作斗爭。1925年初,任中共浦口地委(後改南京地委)委員。五卅慘案後,組織工人、學生成立五卅慘案後援會,領導罷工、罷課、罷市,舉行萬人示威;開展募捐活動;設置仇貨檢查機關,抵制日貨、英貨;積極發展中共基層組織,所屬黨員增至113人。1926年8月,任中共徐州獨立支部書記。
是年底,曹調中共湖北區執行委員會工作。1927年初,任中共宜昌特別支部書記。7月,以國民黨鄂西臨時黨務委員會主任公開身份,任中共宜昌中心縣委書記。9月,任中共鄂西特委委員,領導鄂西農民暴動,兼暴動軍總司令。1928年6月,赴莫斯科參加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12月,任中共中央特別巡視員,到鄂豫邊區傳達"六大"政治決議案,後向中共中央匯報黃(安)麻(城)地區游擊戰爭情況,並提出鄂東特委關於建立鄂豫皖區建議。建議未被採納,但曹從實際出發,按原部署創建鄂豫邊區根據地。1929年1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秘書長。2月上旬,叛徒告密,在漢口楚善里機關辦公處被捕,入湖北監獄,受盡酷刑。3月4日,在武昌通湘門外就義。

曹玉階(1883-1933年),原名玉樹,化名程易亨。陽新龍山區曹家灣人。出身豪門。1924年夏,與李品芳等成立除毒會,砸鴉片煙館,銷毀煙土、煙具。1925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任黨小組組長。1926年1月,任曹家灣黨支部書記。8月,任中共陽新縣委委員。北伐軍攻克陽新縣城後,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參與組建國國黨陽新縣黨部,任執行委員,負責農運部工作。隨即回龍山區領導工農革命,建立區黨部、區農協,自家帶頭免租並開倉濟貧,公審處決劣紳"七老虎"之一石敬宜。11月底,縣農民協會成立,任執行委員。1927年底,恢復黨組織活動,領導反"清鄉"斗爭。1928年1月,與曹大駿等率武裝人員處決陽新縣清鄉團劉慧臣與大冶劣紳羅巨舫。5月,中共陽新縣委重建,任縣委常委兼農民部長。利用國民黨員、縣籌款委員會主任身份,在曹家灣建立中共秘密活動據點,籌措革命活動經費。1929年2月,策反小箕鋪民團成功。又與程子華、劉振山一道,成功發動陽(新)大(冶)兵暴。1930年,先後任陽新縣臨時蘇維埃政府主席、中共鄂東特委常委兼農委書記、鄂東工農革命委員會主席、中共湖北省委委員,領導鄂東南革命根據地土地改革,發展經濟、文化、衛生事業。1931年5月,任中共鄂東南道委常委。秋,任湘鄂贛省鄂東南辦事處主任。
1933年5月,曹在龍燕區桐子坪病逝。

吳致民(1900-1935年),又名鐵漢,化名胡梓。黃梅縣嚴家林村人。
1917年,吳入武昌啟黃中學,在校結識惲代英、林育南等,參加互助社、利群書社活動和五四運動。1920年寒假回鄉,與鄧雅聲、宛希儼等秘密從事革命宣傳活動。1921年9月,入南京東南大學。1922年10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參加青年團南京地委工作。1925年5月,任中共南京下關工區書記。1926年6月,任中共南京地委書記。7月,調任武漢碼頭總工會秘書長。1927年,漢口"一三"慘案發生,帶領碼頭工人驅逐巡捕,一度佔領英租界。嗣任湖北省總工會秘書長。8月,任中共黃廣區特委書記,組織黃梅縣秋收暴動。10月8日晚,組織攻打黃梅縣城與太和、蔡山,孔壟等地48處土豪劣紳莊院。1928年5月起,以中共湖北省委特派員身份,在陽新及鄂東南各縣開展革命工作,先後恢復陽新、通山、鄂城、黃梅、廣濟5縣縣委與大冶中心縣委,任大冶中心縣委書記。因常留滿臉胡須,群眾稱為"鬍子",遂化名"胡梓"。1929年1月7日,任中共中央巡視員,指導鄂東南革命運動。9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員。1930年5月,中共鄂東特委在陽新縣王宮山村成立,直屬中共中央領導,吳任特委書記。參與組建紅十五軍,當選中國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931年2月,改任中共鄂東南特委書記,領導土地改革,促進根據地經濟文化建設。又在龍港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三師(簡稱"紅三師"),接連粉碎國民政府軍幾次"圍剿"。又先後任中共湘鄂贛省委委員、宣傳部長、組織部長等職。11月,出席全國第一次工農代表大會,當選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委員。1933年10月,兼任中共鄂東南道委書記。
1935年2月,鄂東南道委機關駐地冷水坪遭敵偷襲,吳率軍民突圍,不幸犧牲。

在共和國的1614名第一代將帥中,有12名是我們黃石人,他們是王平、余立金、馬龍、喬信明、汪克明、王義勛、吳嘉民、彭方復、賀俊偵、梅盛偉、呂作松、朱直光將軍。在1955年就被授予上將軍銜的王平將軍又是他們的傑出代表。
王平將軍是陽新縣三溪口鎮(今東源鄉)大地湖村人,1907年10月生。1926年12月,王平將軍參加組織農民協會,任鄉農協負責人和村農協會長,大革命失敗後堅持組織群眾開展革命活動。1930年5月,彭德懷領導的紅五軍進入陽新,王平參加紅軍,被編入由何長工任軍長的紅三軍團第八軍。同年9月,王平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他隨彭德懷領導的紅三軍團轉戰湘鄂贛三省,參加了攻打長沙、岳陽等戰役和第一至四次反"圍剿"。在革命斗爭中,王平也迅速從一名戰士成長為紅三軍團的一名團政委。第五次反"圍剿"中,王平擔任紅四師第11團政委兼政治處主任,參加了攻打福建沙縣和回師江西保衛廣昌的戰斗。1934年,王平率部參加長征,在突破四道封鎖線、四渡赤水和攻佔婁山關、保衛遵義城等戰斗中,他率領紅11團多次擔任軍團前衛和後衛,為紅軍主力開路,保護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機關的安全。到達陝北後,王平參加了直羅鎮戰役,不久調任紅一軍團第四師政治部副主任。1936年12月,王平在紅軍抗日大學學習後,被任命為紅27軍政委。
抗日戰爭爆發後,王平被任命為中共晉察冀臨時省委軍事部長,赴冀西山區阜平發動群眾,組織地方武裝和開展游擊戰爭。僅用二、三個月時間,他就組織了幾千人參加抗日義勇軍,創建了河北阜平縣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1937年11月,晉察冀軍區成立後,王平主持籌建第三軍分區並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以後,他為組織和擴大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提高部隊政治素質和戰鬥力作出了積極努力,並率部參加了抗擊日軍對晉察冀邊區八路軍圍攻的戰斗。1938年8月,王平任冀中軍區政委,全力整訓地方武裝,為八路軍120師輸送了幾支主力部隊,並率部參加粉碎日軍圍攻冀中的戰斗。1939年以後,王平分別兼任第三分區地委書記,冀晉軍區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和冀晉區黨委書記,領導邊區軍民參加了百團大戰,粉碎日軍對北嶽區的多次"掃盪",並率軍向敵後進軍鞏固了原有抗日根據地,開辟了新的根據地,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後,王平領導冀晉邊區軍民加強生產、積極擴編整訓部隊,為挫敗國民黨軍隊發動的進攻作好准備。解放戰爭開始後,王平指揮冀晉邊區部隊、民兵積極參加晉察冀野戰軍組織的正太戰役、保北戰役、清風店戰役等重大戰役。1947年10月,王平在指揮邊區軍民參加解放石家莊戰役的同時,又組織邊區民眾大力支援前線。1948年8月以後,王平先後任北嶽軍區司令員、察哈爾軍區司令員,指揮部隊參加了平津戰役,解放了張北、張家口、大同等地,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新中國成立後,王平任察哈爾省第一副主席和公安廳長,領導開展了土地改革和鎮壓反革命的斗爭。1953年5月,王平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兵團政委、黨委書記,與司令員楊勇共同指揮了夏季反擊戰和抗美援朝最後一次戰役--金城反擊戰,給敵軍以致命打擊,為促使朝鮮停戰作出了重要貢獻。後來,王平又於1957年第二次入朝,任志願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0月,任志願軍政委,組織部隊加強戰備和參加朝鮮的和平建設。
1955年3月,王平被任命為總參謀部動員部部長,為軍隊動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設做了開創性工作。1958年11月,王平任解放軍軍事學院政委,1960年1月又為該院黨委書記。他主張以教學為中心,以教學改革帶動各方面建設,為培養適應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所需要的高素質指揮人才,作出了貢獻。"文革"期間,王平堅持同江青、林彪集團進行斗爭,受到誣陷迫害。1975年恢復工作後,先後任軍委炮兵政委、武漢軍區政委、總後勤部政委和黨委第一書記、中央軍委副秘書長等要職,為新中國人民軍隊的政治思想建設、後勤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由於王平將軍功勛卓著、德高望重,除了於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外,他還曾當選為中共十一屆中央委員,十二、十三次全國黨代會被選為中顧委常委,是第二、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人大常委。1988年,王平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王平將軍十分關心家鄉建設,他曾在1977年回家鄉陽新視察,還多次為家鄉籌集扶貧和教育資金。1986年,他為大冶南山頭革命紀念館題寫了"發揚老區革命傳統,銳意改革振興大冶"的題詞,這也是對我們整個黃石地區人民的鞭策和鼓舞。
王平將軍於1998年2月8日逝世,享年91歲。

『肆』 黃石公是道家創始人,他和老子的道教有什麼區別

道家創始人老子,是春秋末期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傳言說孔子還向老子求救過,還說老子是龍,天人莫測。老子的思想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也讓我們學會了無為而治。後來老子被人們神化尊稱為「太上老君」。可是對於老子的身世後人也存在疑問。

這就是道家和道教的區別,大家千萬要把它們區分開來。很多人說道家不入世,但是,很多開國宰相都是道家學派。從夏商再往下,劉邦開國的謀士、宰相張良,他是跟黃石公學的,也屬於道家。所以,在漢朝秉承的是「修生養息」、「無為而治」的思想,結果才有了文景之治,也才能為漢武帝將來去打匈奴、穩定邊疆,積累大量的財富。再往下,諸葛亮也是道家,明朝劉伯溫還是道家。

『伍』 黃梅、黃石、黃岡有什麼關系

黃梅、黃石、黃岡有什麼關系?給你資料看看!不過很長!仔細看吧!


一、黃國的建立:
①潢川黃國
建國的時間是在公元前21世紀夏代初年。
黃國為伯益後代所建,而伯益是被夏啟殺害的。伯益死後,夏王朝與伯益後裔東夷族的斗爭並未結束。作為伯益東夷集團的一支,黃國也一直參加了反抗夏王朝的斗爭。這種斗爭從夏啟開始,一直持續到夏朝第八代國王姒芬時期,《竹書紀年》有這樣的記載:「後芬即位三年,九夷來御,曰畎夷……黃夷、白夷……風夷。」這里所說的黃夷,已不是遠古炎黃時代的黃夷黃鳥氏族,而應是指夏代的黃國。至夏芬時期,黃國已被夏王朝所征服。
被征服的黃國,後來又有許多人參加了商族滅夏的斗爭。公元前16世紀,原來屬於東夷集團的殷商部族在傑出首領成湯的領導下不斷強盛起來,最後消滅了夏王朝,建立起歷史上強大的殷商帝國。黃國與商族同屬原東夷集團,都受夏王朝的壓迫,因此,當商族興起、夏商鼎革之時,黃國人便立即參加了商族反夏、滅夏的斗爭。商朝建立後,黃國成為了商的小盟國。
兩周之際,黃國勢力有所發展,它與淮水流域的同族,原東夷集團的江、道、柏、弦等諸嬴姓國結成同盟,並成為東夷諸嬴姓小國的盟主。它還通過與周王朝封在漢陽地區的同族姬姓諸國的聯婚,以改善與周王朝及中原各國的關系。也正是在 這一時期,南方的荊蠻楚國日益強大,對淮、漢流域諸小國的威脅也日益嚴重,因此,黃國更進一步加強與嬴姓諸國的同盟,又與漢東的姬姓隨國結成同盟,共同抵抗楚國的威脅和侵略。公元前704年,「楚子會諸侯,黃、隨不會」。黃、隨兩國的抵制,使楚國大為惱火,便在這一年派蓬(wěi 偉)章出使黃國進行譴責,同時派大軍攻打黃的盟國——隨。
《春秋》記載,僖公二年(前658),黃國與相鄰的同姓小國江國一起參加了齊侯主持的貫(今山東曹縣南10里處)之盟會,(今山東陽谷縣)之盟,從此與中原齊、宋、鄭、衛、魯等諸侯國結成了反楚同盟。公元前656年,黃國與齊、魯、宋、衛、江等盟國一起攻打親楚的陳國。楚成王以黃國不向楚王納貢為借口,大舉入侵黃國。因黃國既不設防,盟國又坐視不救,結果以慘敗告終。歷史上建國長達1400餘年的古老黃國,至此被楚國滅亡。
關於古黃國故城的地理位置,據考古調查和考證,古黃國故城位於今河南省信陽地區潢川縣西北6公里淮水之南、潢河西岸的隆古鄉。黃國故城遺址至今仍在,保存完好,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城內遍布春秋時代的遺址遺物,鼎足、鬲足、銅鏃、瓦當俯拾皆是。1978年文物普查時,在故城內發現青銅冶煉、製造作坊12處之多,還出土了一批銅器殘片。城西,則是一片密集的墓葬區。
1983年在河南潢川之南的光山縣城旁寶相寺發掘了古黃國國君黃君孟夫婦的合葬墓。墓主是春秋早期黃國滅亡前的某一任君主黃君孟夫婦。黃君孟其人,經傳無載,也不見於譜牒。墓中夫婦都是三重棺,即內槨、外槨、內棺。黃君孟的夫人孟姬,是某一周同姓國大貴族之女,生前高貴,故死後陪葬享受了與國君相等的規格。黃君孟夫婦墓中還出土了不少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竹木漆器、絲織片,共200餘件。其中最多的是玉器,而且精美絕倫,這是其他諸侯國墓所沒有的現象。黃君孟的隨葬器物共70件,其中玉器為54件;黃夫人棺中的隨葬器物共 169件,其中玉器131件。玉器中,又是佩玉為主,造型是生動寫實的虎、魚、蠶、人首等形狀,還有獸面紋、竊曲紋等繁復古樸的玉器,十多件色彩艷麗的瑪瑙串飾。從這些玲瓏剔透、造型精美的大批玉器中,我們可以看出黃國極高的琢玉水平。黃國在春秋前期與姬姓國有聯姻和結盟關系。黃國在周朝被封為子爵,所以國君自稱「黃君」或「黃子」。

② 晉地汾水黃國
這個汾水之黃,是少昊裔孫台駘的後裔建立的。少昊去世後,黃帝集團的顓頊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聯盟首領權,原少昊部落的許多鳥夷氏族紛紛向中原內地遷徙,有的還加入到中原華夏顓頊集團。據《左傳·昭公元年》記載,少昊的裔子(嬴)昧,做了華夏部落顓頊的水官。昧生了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叫台駘。台駘像他的父親昧一樣,很善於治水。當時,汾、洮兩河水澇成災,久治不好。顓頊派善於治水的台駘前去治理。台駘採取疏導和障堵相結合的辦法治水治河,很有成效。汾、洮兩水治好後,人民得以安居。為了嘉獎台駘治理汾、洮的大功,顓頊便將汾川流域封給他作采邑。台駘去世後,人們感懷其功德,尊他為汾水之神。以後,台駘的後裔,在這里建立了沈、姒、蓐、黃四個小邦國。黃夷建立的黃國,是其中傑出的一個。所在之地汾、洮,汾水即今山西汾水,洮水為今山西聞喜縣涑水河上游的洮水。洮水北岸、絳縣西30里有地名橫水(即黃水),旁有一溪名橫水,又叫黃水,是洮水的支流。這一帶便是古黃國的故地。至春秋早期,周人在這里建立的晉國強大起來,兼並這里的小邦國,黃國也被晉國所滅。
嬴姓黃國被滅之後,黃人以國為氏,姓黃氏,成為歷史上黃姓宗族的族源之一。這支嬴姓黃氏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今山西一帶。春秋時,黃姓宗族的許多成員在晉國做官任職,,如晉國貴族大臣黃淵,就是此支黃氏的後裔。
此支黃氏,後代宗族衰弱,載於典籍史書的人物僅見黃淵一人。這支晉地黃國之後的黃氏,後來日見衰落而至於消失。故天下黃姓,都公認祖根在河南潢川。

2、黃姓的血緣祖先,是夏朝東夷族首領伯益。
伯益的父親是皋陶。《潛夫論·志氏姓》說:「梁、葛、江、黃……皆皋陶之後也。」
皋陶,名繇,字庭堅,是歷史上著名的傳說人物。據《帝王世紀》的說法,他出生於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故舜帝賜其為偃姓。據《世本》和劉向《說苑·君道》,皋陶當上了大理之官,作五刑,即負責氏族政權的刑罰、監獄、法治。傳說他的外貌是青綠色,像一個削皮的瓜。他的嘴唇像鳥喙,是至誠的象徵,能洞察人情,明白決獄。《論衡·是應》說皋陶治獄,當判決有疑時,就令獬豸決獄。傳說中的獬豸,就是只有一隻角的羊。據說它很有靈性,能分辨是非曲直,確認犯罪與否,如被疑對象有罪,獬豸就會以角頂觸。這種辦法很靈驗,故典籍稱其為「助獄為驗」的「一角聖獸」,史書上說當時天下無虐刑,無冤獄,小人畏懼,天下太平。舜帝對他的成績極為贊賞,便把他封於皋,所以,又叫皋繇。因為上古「陶」、「繇」讀音相同,所以又寫作皋陶、咎陶、咎繇。皋陶幫助夏禹當上了中原華夏部落政權的領袖,夏禹很感激,便指定他為自己的接班人,正准備讓位,但皋陶卻於這時去世了。死後,葬在六地,即今安徽六安市。古時,這里有皋陶墓。世人又稱為公琴。
皋陶生了六個兒子(或說三個),長子大費(閉 bì 閉),即伯益,是黃、趙、江、秦等姓的共同血緣祖先。
伯益,原姓伊氏,名益,字賾凱(《水經·洛水注》引《百蟲將軍顯靈碑》),又字虞余(《漢書人表考》卷二)。他是傳說中的一位大英雄。
年輕時的伯益,就很聰明,有才智,《呂氏春秋·勿躬》說他發明了以封占卜歲時吉凶的方法,又最早發明打井取水。關於打井取水的事,有些典籍說得很有故事性和趣味性,《淮南子·本經訓》雲:「伯益作井而龍登玄雲,神棲昆侖」。
由於伯益富有才華,夏禹就向當時中原氏族聯盟政權首領帝舜推薦他,帝舜派他輔佐夏禹治水。在佐禹治水的過程中,他立下了大功,夏禹在治水成功後受賞時對舜說伯益也有功勞。舜便賜給伯益白色的旗旒,並說:「以後你的子孫一定會昌盛的!」(《史記·秦本紀》)舜的話果真靈驗,後來伯益的後嗣非常繁盛發達。
《國語·鄭語》上說,伯益能議百物,以佐帝舜。伯益來自東夷少昊鳥氏族,所以傳說他能知禽獸之言,能與飛鳥通話,《漢書·地理志》雲:「伯益知禽獸。」《後漢書·蔡邕傳》雲:「伯益綜聲於鳥語。」說的都是這個意思,這與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上所言伯益「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的意思是相通的,所以舜曾任命他為虞官。《孟子·滕文公上》另有記載,說舜派遣伯益擔任火官,伯益用火焚燒山澤,迫使猛獸逃匿,使過著畜牧流徙生活的人們從此過上了安居墾種的生活。後世尊他為保佑人們免遭猛獸傷害之神——「百蟲將軍」,並修廟祭祀他,就是這個原因。
舜對伯益的十分信任和器重,便將自己美麗的小女姚氏嫁給了他,並且封伯益於費,所以伯益又叫大費,或叫費侯。
舜之後,夏禹繼承了華夏部落聯盟首領。禹對皋陶伯益父子都非常信任,先打算把自己的王位禪讓給皋陶,不意皋陶去世,後指定皋陶長子伯益為自己的繼承人,並在晚年授政於益,讓自己的兒子夏啟為臣。夏禹在位10年,東巡會稽時逝世,臨終遺言傳位給伯益。傳說伯益為夏禹守喪三年後,將王位避讓給了夏啟,自己在箕山之北隱居下來。在華夏族人的擁立下,夏啟於是即天子之位。這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建立,原來氏族社會「公天下」終於被階級政權的「家天下」所取代,中國歷史進入了文明時代。夏啟即天子位以後,便開始消滅伯益的勢力,在夏啟六年,將伯益殺害。伯益死後,夏啟以隆重之禮厚葬伯益,又「歲善犧牲以祠之」(《越絕書·吳內傳》),即每年都以犧牲來祭祀他的亡靈。
伯益雖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後裔卻十分繁榮昌盛,所分衍出黃、趙、江、秦等十多個姓氏,都尊他為始祖。

3、黃姓源自遠古嬴姓
我國上古有三皇五帝的傳說,五帝之一的顓頊與後來的黃姓有直接的血源關系。顓頊實際上是上古的一個部落首領,號高陽氏,相傳他出生於若水,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東南),曾任命重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任命黎為北正之官,掌管民事。可見顓頊的部落已經有了國家政權的雛形。顓頊怒觸不周山的故事在我國廣泛流傳,據《淮南子·原道》記載,顓頊曾與共工爭帝,顓頊不勝,怒觸不周山,而不周山是天的西北支柱,它的崩毀造成天向西傾斜,江河遂向東流去。顓頊的曾孫陸終娶鬼方之女。傳說此女長期懷孕而不生產,11年後,其左肋裂開,生出了3個兒子,同樣右肋也生出了3個兒子。他們的後裔分成了許多氏,其中之一為贏氏。嬴氏又分成了14個分支,其中之一即黃姓。陸終的子孫在周武王滅商之後被封於黃,其都城在光州定城西 12里,即今河南潢川縣西。由於黃國與楚國鄰近,所以長期依附於楚國。其實從血緣上看,楚國王族與黃國有著密切的關系,楚國的祖先是陸終的第六子季連,即從其母肋下生出來的兒子之一。周文王時季連的後裔鬻熊為文王師,由於這個原因,周成王便封其子於丹陽,從此建立了楚國。楚國強大以後,便不斷擴張疆土,消滅了周圍許多小國。公元前648年,黃國終於被楚國滅亡了。黃國滅亡後,其國人不忘故國,遂以黃為姓。他們雖然分散於各地,但多距原黃國不遠,其中在江夏(今湖北新洲縣西)一帶聚居最多,故後人遂以江夏為黃姓的郡望。

4、黃姓源自陸終
陸終始祖說相當普遍,尤盛於浙、川、滇、黔、桂、台灣等省,氏學經典《元和姓纂》中明言:「黃,陸終之後,受封於黃,為楚所滅,以國為氏。」 在以陸終為始祖之說中,黃姓家譜中還出現了幾種與此緊密相關而又不盡相同的說法。一是以陸終之子為始祖,如廣東《開平黃氏族譜》宋慶元四年(1198)的譜序說:「我黃氏,派出陸終之季子諱雲者,軒轅黃帝七世孫也。」另一種情況是以陸終之孫為始祖,如《中國文化網路全書》「氏族」章所引台灣《黃氏宗譜》以陸終長子昆吾之子高為黃氏一世祖。還有一種很特別的情況,如《新安黃氏會通譜·黃氏得姓之祖》中,並列陸終及其後裔四人:陸終、樊(陸終之子)、梁(樊之後,事周武王)、緡(梁澤之後)。在陸終的子孫後裔中,有相當數量的黃姓家譜都以南陸為公為一世大始祖。
一、姓氏源流
黃(Huáng)姓源出有六:
1、出自嬴姓。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黃姓為陸終之後,其後建立黃國,後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黃氏起源於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據《東夷源流史》所載,遠古顓頊時代,黃人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黃國,以國為姓。
4、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據《中國姓氏大全》、《姓氏詞典》、《中國姓氏起源》所載,黃氏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為黃國遺民的後裔。另《新唐書》中有「邕管(在廣西
境內)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其實,此支黃氏乃是黃國遺民的後裔。
5、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時代及後朝的王、陸、巫、吳、金、范、丁皆有改為黃姓者。
6、出自回族中的黃姓來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數蒲姓回族為避元代「反色目」的誅殺而改黃姓。但由於出自不情願,放將黃姓故意寫成「苗」(莆)字,因苗(莆)與蒲同音,若被人發覺,落下加上兩點就是黃字,久之便成了「黃」姓。
② 元代黃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蘭教,其後裔融於回族並姓黃。黃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寧夏部分地區。
得姓始祖:陸終。上古時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吳回之子。後其繼任祝融。周代時,其後被封於黃(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黃國。黃國後來被楚國所滅,其後代子孫分散到了各地,他們不忘亡國之恨,遂以原國名為氏,稱黃姓。並尊陸終為其得姓始祖。
江夏堂:後漢黃香,小時死了母親,他對父親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親的席子扇涼,冬天把父親的被褥暖熱。人誇他的孝:「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大量黃氏族譜記載:因惠連公受封於黃國而得勝。黃國被楚所滅之後,子孫四奔他鄉,大部分向楚國腹地內遷,分別定居於湖北的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地,並逐步形成黃氏不同分支。其中一支遷徙至江夏、安陸(今湖北省雲夢縣東南至武漢市)一帶,繁衍為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這支黃姓宗族世居江夏,代為冠族,至孝子黃香,才傾天下,黃瓊、黃琬位至三公,名震宇內,時人譽稱「江夏黃氏,天下無雙」。今海內外黃姓子孫萬派朝宗江夏,認江夏為郡望與發祥地。江夏堂源此。

二、遷徙分布
黃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省潢川縣西部一帶。自黃國被楚所滅之後,黃姓族人散居各地,有的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則遷入楚國腹地定居於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縣,當地也因黃姓而得名。其中一支內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縣東南),後發展成為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姓。西晉末年,黃姓與中原士族均大舉南遷,成為後來入閩(今福建)的「八大姓氏」之一。戰國時代能言善辯、博學的春申君黃歇,他的兒孫後來分居於會稽、江夏、零陵、陽夏等地,所以使江夏郡(今湖北雲夢一帶)成為黃姓的發展繁衍的中心,並且其分支後來在各地都形成瞭望族。唐宋時期,黃姓在今福建莆田泉州等地繁衍最為旺盛。黃岸十一世孫黃中庸五子分居於興化軍治雷山、西岩、仙游何岩、龍溪;漳郡西林城、詔安,號稱中庸公「四代聯登八進士」,繁衍昌盛,逐漸成為閩南之大族。在宋代時,江夏人黃震,官至左司馬尚書,重修江夏家譜,並且得到了皇帝「興化無雙,黃府清惠;忠孝兩全,金墩望族;簪纓世濟、績學多才」。的御批,後黃姓發展成為江蘇大豐金墩、廣東汕頭金墩支派大姓。北宋末年,外族入侵,莆田金墩人黃大俠南徙杭州錢塘,後成為杭州錢塘著姓,支分福州台江、江蘇大豐金墩、廣東汕頭金墩、海豐陸豐等地。宋元之際,鞏溪雷山黃姓稱盛於泉郡德化承澤、永春遜邊、卿園、亭上、梅林、華岩、官田儒林,惠安潭邊奎峰、雲南鶴慶金墩、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台灣,後來又有不少人播遷海外。由此可見,黃姓雖起源於潢川定城西黃國故都,但從一開始卻主要繁衍於我國湖北江夏郡黃州。現今,黃姓分布主要集中於長江以南地區,以廣東、福建、四川、湖南、廣西和江蘇省比較多,上述六省的黃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黃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黃姓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黃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二點二。

三、歷史名人
黃 歇:戰國時楚之貴族,曾為楚相,因有功,被封為春申君,為戰國著名四大公子之一。
黃 霸:西漢淮陽陽夏(今河南省太康)人,歷任刺史、御史和丞相,與龔遂同為封建「循史」的代表,合稱為「龔黃」。
黃 忠:南陽(今屬河南省)人,三國蜀名將,官至後將軍,賜爵關內侯。
黃 蓋:三國時代零陵泉陵(今湖南省零陵)人,為孫氏宿將,成名於赤壁之戰,官至偏將軍。
黃 巢:曹州冤句(今山東省荷澤)人,唐末農民起義領袖。出身鹽商,積財聚眾,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來,因皇室奢侈過度,賦稅沈重,加上連年發生水、旱災,遂致民不聊生,盜匪群起。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率盜匪起事,翌年黃巢起兵響應,乾符五年王仙芝敗死於湖北,黃巢被推舉為沖天大將軍,率眾攻掠江、浙、閩、粵等地,廣明元年(880年)陷洛陽、長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號為帝,在長安稱帝建立大齊政權,年號金統。唐以官爵籠絡李克用相援,大敗黃巢,巢自刎身亡。
黃 筌:五代後蜀成都(今屬四川省)人,精於禽鳥、人物、山水、墨竹等繪畫,與江南徐熙並稱「黃徐」,形成五代花鳥畫兩大主要派別。
黃 興:湖南長沙人,民主革命家,早年參加民主革命運動,是著名領導人之一。
黃庭堅:北宋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修水縣)人,其詩與蘇軾並稱「蘇黃」,開創了江西詩派,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
黃公望:元代平江常熟(今屬江蘇省)人,工書法,通音律,善散曲,尤精於山水畫,為「元四家」之一。著有《寫山水訣》。
黃道婆:今上海縣華涇鎮人,學習並傳播了紡織等技術,推動了當時棉紡織業的繁榮與發展。
黃宗羲:浙江省餘姚人,明清之際傑出思想家、史學家,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著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
黃遵憲:廣東省嘉應(今梅縣)人。清末詩人,其創作的詩歌被稱為「詩史」,著有《日本國志》、《人境廬詩草》。
黃氏入閩始祖---黃元方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浙江省會稽太守、河南固始人黃道隆棄官入閩,隱居今天的福建省仙游縣平朋山,俗稱雙陽山。後來遷徙到桐城(即泉州)居住,中原戰亂稍平,他又回河南固始縣老家。西晉後期,黃道隆後裔黃知運,任永嘉(今浙江省溫州市)守,有子黃元方(即黃彥豐),任晉安(今福州)守,為避亂遂於懷帝永嘉二年(308年),舉家入閩,卜居福唐(今福州市)黃巷,黃彥豐即成為黃氏入閩始祖,從現在能夠查找到的史料看,黃元方(字彥豐)應是黃氏入閩第一人。

1、黃岸(674-756年)
字宗極唐號魁傑,隱士黃沖公子,入閩始祖黃元方字彥豐嫡系十一世孫。黃帝一百零一世孫。唐聖歷戌戊年以才德兼全科登進士,官歷翰林史館學士、徐州牧、升廣西桂州剌史。自福唐候官(今福州東街)黃巷遷入泉州郡莆陽縣延壽里國歡院(今涵江區國歡鎮黃霞村)黃巷為入莆黃巷之始祖。配趙氏封開國夫人、繼邱氏封吉國夫人。唐高宗上元甲戌年正月初五日生,唐肅宗至德丙申年三月廿九日卒。及卒,朝廷哀之、壽八十有二。封開國公,賜金紫光祿大夫、謚忠義。合葬延福寺後靈源山之原,被列為「莆田市涵江區文物保護單位」,子三長明經閩縣令謠、次典,季樂。為福建東南望族,其莆陽裔十分顯赫。若包括外徙科第?

『陸』 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白沙鎮詳細歷史文化

樓層: 280白沙鎮扼鄂東南門戶,東臨長江水道,西接京廣鐵路,南連昌九經濟走廊,回北靠武黃經濟帶。轄區面答積140平方公里,行政村33個,總人口11萬。為湖北省綜合改革試點鄉鎮,先後被授予「鄂南明星鄉鎮」、黃石市鄉鎮企業「十強鄉鎮」稱號,是鄂東南地區快速崛起的一個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發展潛力巨大的經濟重鎮。
境內物產豐富,市場繁榮,交通便捷,歷史上曾為「長樂園」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交通以大沙鐵路、106國道為主線縱穿全境,是連接京滬、京廣貫通東西的重要通道。物產以金、銀、銅、鐵、鎢、方解石等資源大鎮之稱。農業以優質水稻、薴麻、雙低油菜、花生、芝麻等形成了萬噸級之規模,是著名的薴麻之鄉和「陽新豚」主產地之一。初步形成了工業以有色金屬礦山開采、加工、機械製造、建築、建材、傢俱業為主,商業以1.5公里商業街、200多家境內外客戶入駐經商的工商業經濟體系。

『柒』 湖北東部黃岡黃石,思想,文化是否跟荊州荊門宜昌那邊差別較大

湖北東都黃岡黃石跟荊州荊門宜昌在思想文化上並沒有多大差別,湖北省只有武漢跟其他地方有一定的差別。

『捌』 黃石礦冶文化到底是什麼東西啊請解釋!

黃石礦冶文化旅遊節暨建市60周年慶典活動於2010.8.21-23日舉行。
是為了更好地向國內內外來賓宣傳容推介黃石深厚的礦冶文化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旅遊資源,也是為了以後申報歷史文化名城。
響應黨中央的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以前黃石市是以礦產資源產業為主柱發展起來的,比如華新水泥、有色金屬公司、大冶鐵礦等。現在資源好象快枯竭了,所以城市要轉型發展,發展旅遊業。建了礦山公園,把以前的銅綠山古礦遺址進行了修葺。還有一些自然風光,「半城山色半城湖」,有山有水。現在確實發展得不錯。

『玖』 黃石有哪些歷史

黃石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發祥地。銅綠山古銅礦遺址距今近3000年的歷史,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2001年被列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黃石也是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搖籃。

在1915年以前,鋼鐵總產量幾乎佔全國的100%,大冶鐵廠(今冶鋼)就是歷史的見證。黃石還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1929年,何長工、彭德懷等率紅軍進駐陽新龍港鎮開創鄂東南革命根據地,鄂東南特委直屬中央,曾領導過湘鄂贛邊區21個縣(市)的革命斗爭,曾在龍港鎮雲集政治、經濟、文化等48家大機關,被譽為"小莫斯科"。黃石悠久的文化歷史是我們引以驕傲的,十分寶貴的文化財富。

從1982年開始,中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已頒布了三批共99個城市,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共有88個。就其中類型來說,分為七種:

(1)古都型;

(2)傳統風貌型;

(3)風景名勝型;

(4)地方及民族特色型;

(5)近現代史型;

(6)特殊職能型;

(7)一般史跡型。

根據考古發現,黃石有世界著名"古銅礦遺址",有現代冶煉產業的大冶有色金屬公司和大冶鋼廠。曾有過"三楚銅都"、"鋼鐵的搖籃"美稱。為中國的古代和現代工業發展作出了特殊的貢獻。因此,申報特殊職能型的歷史文化名城比較合格。其它有的職能型城市也是這樣,城市中的某種職能在歷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並且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這些城市的特徵。如,自貢市以"鹽城"而著稱,景德鎮有"瓷都"之稱,毫州則是"葯都"。

『拾』 黃蠟石的歷史文化

據說,古時的這種黃蠟石生產極少,《金玉琑碎》說:「臘石者,真臘國所出之石也,質堅似玉,非砂石不能磨與琢也。昔人曰碔砆亂玉,碔砆即臘石也。」黃蠟石同其他奇石不同,它不以「透、瘦、漏、皺」著稱,而以石表滋潤細膩,色彩純黃,耀人眼目,同樣具有任人想像的空間而受人鍾愛。
據史料詳細記載:黃蠟石出產真臘國(今柬埔寨)及廣東潮汕、台山等地,屬硅化安岩或砂岩,含鐵石英。其油蠟之
黃蠟石質感源於石英,而其顏色則來自氧化的鐵質。目前我國的玩石家主要認為質最優的「黃蠟石」產於廣西賀州、廣東潮州饒平等地,賀州黃蠟石又稱八步黃蠟石、八步蠟石、賀州玉,產於廣西賀州市東北部30公里的八步區里松鄉。該石為內含鐵、石英的矽化安山岩或砂岩。石表滋潤細膩,觸感柔和,質地似玉,色澤光彩耀人,形狀怪異疊出,淳樸自然,有很高的欣賞價值,是陳設廳堂、點綴園林的上佳石種。里松的蠟石蘊藏量豐富,自明代以來,以其質地堅硬、色澤艷麗奪目和外形奇特怪異而被民間收藏並進貢皇室。廣東台山產的黃蠟石也不亞於潮汕蠟石而且色彩更加鮮艷、豐富。蠟石按色可分黃蠟、紅蠟、白蠟、黑蠟等四大品類,既有黃中透紅、黃中透白、黃中透黑,也有一石多色的多彩蠟石,但黃蠟石以黃色為基本色,故稱黃蠟石。從質的品位上,黃蠟石分凍蠟、晶蠟和粗蠟等若乾等級,黃蠟石的最高品位是質凍色黃。黃中透紅或多色相透加上大自然變化而形成的形態差異確定它千差萬別的價值和品位差別。黃蠟石之所以能成為名貴觀賞石,除其具備有濕、潤、密、透、凝、膩六德外,其主「色相」為黃也是其重要因素。
中華民族對色的概念是:宇宙的黃、紅、藍三顏色「黃」為首,天玄地黃,黃乃土地之色,陰陽五行中「土居中」故黃為中央正色,黃為帝皇,黃河之象徵。黃色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共同符號。黃色是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中地位最高的顏色。黃蠟極品凍蠟是繼田黃石後的新貴,好的凍蠟可與田黃競美。古代稱田黃石為「石帝」,而今品品位高的黃蠟石(凍蠟)應封以石皇後
《金元寶》樹化玉傳奇的博客

閱讀全文

與黃石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