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演講歷史與發展

演講歷史與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06 07:10:49

中國歷史演講稿

中國是世界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傳說在公元前4600多年前便有國家體制的出現(目前最早的考古證據顯示中國最晚至公元前3700年前出現國家體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三千年之久。中國人習慣上說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文明」一詞有歧義),但在以史料為依據的歷史科學上,至今中國只有三千多年信史被世界公認。現今確認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黃河流域東部。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原一帶的華夏部落逐步進入封建社會。公元前2世紀左右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集權帝制國家,並擁有豐富的文化典籍。到公元1世紀左右時,中國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歷史上,中國有著幾段輝煌時期,包括漢朝、隋唐、明朝。中國在公元13世紀達到頂峰,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文化及貿易中心。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及鍾表為首的眾多發明對世界的歷史與科技發展有重要貢獻,並擁有發達的農業及手工業。

在我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包括的范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

漢朝以後,雖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後建立的政權也自稱「中國」,但是並不代表它們就是中國政權。因為他們這個自稱的「中國」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國家意義上的「中國」。即使歷史上的某個政權自稱中國政權,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國政權。根據史料,日本也常自稱「華夏」、「中華」、「中國」、「神州」等。例如二戰結束,日本天皇在《終戰詔書》中還把日本稱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國顯然是兩國。判斷歷史上一個政權是否中國政權,主要看它與前一個中國政權的關系,是以國內政權更換的形式取而代之,還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征服、顛覆之。

中國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民族與文化的概念。中國是華夏漢族建立並以華夏文明為主體的國家。古代中國人歷來就有抵抗外侵、保衛家園的光榮傳統,一旦有外族入侵,便會英勇反抗,絕不允許外來入侵者篡奪中華正統的地位。從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到岳飛的「精忠報國」,無一不驗證了這一光榮傳統。孔子在論語中評價管仲說:「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沒有管仲,華夏就亡於外族了)。「披發左衽」的反義詞是「束發右衽」,也就是華夏漢族的發型服裝,是華夏漢族和華夏文化的標志。可見,孔子也是把華夏漢族和華夏文化視為中華正統,不容外族取代中華正統。所謂「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此處「夷狄入中國」指歸化、內附中國,決不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征服中國。

由於滿清入關,大儒家 顧炎武提出了「亡國」與「亡天下」之辨。他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此處「亡國」是現代意義上的政權消亡,「亡天下」則是現代意義上民族國家的淪亡。 歷史學家顧誠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節寫道:在漢族官紳看來,大順政權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號」,朱明王朝的掙扎圖存是宗室、皇親國戚、世襲勛臣之類「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紳士民沒有多大關系;而滿洲貴族的入主中原則是「披發左衽」(剃頭改制),「亡天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應當奮起反抗。」

從15世紀末開始,歐洲列強開始崛起並逐漸向東擴張,中國的優勢逐漸消失。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被迫淪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半殖民地。由於文化和制度上無法滿足西方列強的野蠻要求,在遭遇一連串的軍事失敗和經濟入侵後,中國被迫割讓香港、台灣等多處領土。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長達兩千多年的東亞專制主義帝制,建立了共和體制,但之後中國依然飽受國內外戰火之苦。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② 中國的歷史和發展英文演講稿

China is the world's one of the earliest cradle of civilization, legend in BC 4600 years before there is the emergence of the state system (currently the earliest archeological evidence shows that China appeared to BC 3700 years ago at the latest state system), with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written history. Chinese traditionally said China has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ivilization" (the word "civilization" is ambiguous), but was based on historical data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historic China only three thousand years by the world recognized. Today confirmed that the birthpla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the eas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bout in the 5th century BC, the central plains area of huaxia tribes graally into the feudal society. Around the 2nd century BC, China has become a unified multi-ethnic centralized monarchy country, and has rich cultural classics. To the first century or so, China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developed country in the world. Historically, China has a few brilliant period, including the ha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Ming dynasty. China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13th century, became the world's most prosperous culture and trade center. With the compass, papermaking, printing, gunpowder and clock, led many inventions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and make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as developed agriculture and the handicraft instry.
In ancient China, the national unity sometimes, sometime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China in different time is different also, just refers to the national unification period, roughly divides more refers to the central plains. As the territory of the emperor rule changes, including the scope of China also vary accordingly. The name "China"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Zhou Wuwang period means "central kingdom". According to legend, 3000 years ago, ke of zhou in the activation of (today henan dengfeng) with zorzi, measure it, measured the summer solstice this day noon, eight feet of the table in the surrounding scenery are no shadow, then think this is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so the zhou dynasty of China.
After the han dynasty, although some foreign regime was founded after the invasion of the central plains also claim to be "Chinese", but does not mean they are the Chinese regime. Because they are the self-styled "China" usually refers to the geographical concept of the "central plains" rather than a national sense of "China". Even if a regime claiming the Chinese regime in history, also is not necessarily mean it really is the Chinese regime.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 the Japanese also often claim to be "Chinese", "Chinese", "China" and "shenzhou" and so on. Such as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Japanese emperor in "all war rescript" Japan also known as the "shenzhou". But Japan and China is obviously the two countries. To judge whether a regime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egime, basically see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previous regime of China, instead, is in the form of domestic regime change or in a foreign conqueror gesture to conquer and subversive.
China is not purely a geographical concept, but also a national and cultural concept. Chinese is han Chinese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country. There have been against outside invasion, the ancient Chinese to defend their homes glorious tradition, once has the barbarian invasion, will brave resistance, will never allow foreign invaders usurp the orthodox position. From huo qubing's "the huns has not out, how to", to yue fei tohave "loyalty", all prove the glorious tradition. Evaluation of guanzhong in analects of Confucius said: "its PiFaZuoRen yi guanzhong, me!" (no guanzhong, huaxia was overrun by foreign). "PiFaZuoRen" is the antonym of "hairdo YouRen", also is the han Chinese style clothing, is the sign of the han Chinese and Chinese culture. Visible, Confucius is the han Chinese and Chinese culture as the orthodox, not foreign to replace the Chinese orthodoxy. So-called "yi DE into China, then China", "yi DE in China" here refers to the naturalization, inside China, never is a foreign conqueror gesture to conquer China.
Confucian gu yanwu because of the large pronounced ching, put forward the "subscribe" and "wu". National subjugation, and die, "he said. Of subjugation and wu xi bian world? Yue: surname GaiHao easily, of subjugation; righteousness overload and as to the tyranny of government, people will eat," the death of the world ". Here "or" is the modern sense of the regime's demise, "wu world" is the destruction of their national states of modern sense. Historians Gu Cheng Sir In the south Ming writes: the first chapter first quarter in the han officials view, dashun regime instead of just "easy family name GaiHao" the Ming dynasty, struggling to survive is the imperial clan, Mr. Dynasty royalty, hereditary asa I like "carnivore" thing, with the general officials ShiMin no matter; And manchu noblemen in principle is "PiFaZuoRen" shave hair (restructuring), "wu world"; The rise and fall, fortunes, and should be fought. "
Starting from the late 15th century, the European powers started to rise and expansion east graally, China's advantage graally disappear. The outbreak of the opium war in 1840 marked a semi-colonial China forced into the western capitalist countries. Due to cultural and institutional cannot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the western powers savage, after encountering a series of military defeats and economic invasion, China was forced to cede territory on the Hong Kong, Taiwan, etc. In 1911 xinhai revolution ended two thousand years of east Asian autocratic monarchy, established the republic, but after China still suffering from wars at home and abroad.
In 1949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ese people's heroic struggle through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and finally overthrew the imperialism, feudalism and bureaucratic capitalism, the rule of victory of the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stood up from now on, became the owner of the country. The history of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era.

③ 關於中國歷史發展的演講詞一千字左右

它記錄下了那些烽火連天的歲月,銘刻下了明妃的憂怨,沉澱下了歷史的精髓。

他忘記了那些慘絕人寰的殺戮,掩埋了累累白骨的姓名,屏棄了歷史的「雜質」。

銘記與忘記,一對矛盾,結合於一體,渾然天成。這樣的「一體」,只有郁悶關。

銘記下的凄美篇章

大漢風采,昭昭日月:為和平友好,張騫出使西域,大漢朝的馬蹄踏過這里;旌旗飄飄,驃騎將軍西擊匈奴,漢人的鮮血灑在這里;曲中憂怨,昭君出塞,迎親的樂曲響在這里;「今別子兮歸故鄉,舊怨平兮新怨長」,蔡文姬的車輪碾過這里。芸芸眾生,雖然他們早已被封印在歷史的長河中很久很久了,但玉門關見證了他們的曾經存在,銘記下了這些歷史的凄美篇章。

玉門關,是血與淚的銘記,是生命存在的見證,是歷史走過的痕跡。

忘記了的平凡渺小

大漢盛世,並不朗朗乾坤:玉門關忘記了西出西域被俘致死的大漢臣子;忘記了驃騎將軍一場戰爭帶來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忘記了「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的慘劇;忘記了大漠黃昏,那一抹青冢的孤獨;忘記了文姬的兩個孩子遙望著母親遠去車影是那雙後會無期的眼睛。芸芸眾生,他們早已被歷史所遺棄。因為他們在大漢如此盛大的輝煌面前是如此的平凡和渺小。

玉門關,是平凡與渺小的深淵,忘記了滄海中的一栗又一栗,是歷史走過的一片茫然。

銘記下的平凡,忘記了的輝煌

當戰爭的硝煙漸漸散去,當和親的曲調早已消失在廣袤的天空,當塵埃早已掩蓋了車輪碾過的痕跡,當時間早已撫平了人們心中的傷痕。此時的大漢早已化為一堆堆黃土,留給人們的早已不是曾經的輝煌——一切都是那麼的蒼白無力。難道這個就是玉門關銘記下的大漢?這個就是為中華民族贏得至高無上尊嚴的大漢?時間可是抹去一切。經過了2000過年歲月的侵蝕,大漢朝早已輝煌不在。因為它只屬於歷史,永遠只是丹青中壯麗的一筆,只可遠觀,遠的足以讓人去忘記,最後只剩下一個粗獷的輪廓。

當大漢朝的背影消失在21世紀的夕陽中,無論是昭君還是蔡文姬,無論是張騫還是霍去病,卻依舊向人們昭示著生命的傳奇與瑰麗。這些被歷史屏棄的「雜質」——被萬丈光芒掩蓋的珍珠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田。因為他們雖生的平凡,卻演繹了不平凡的人生,向人們詮釋了平凡的偉大——把自己生命中最璀璨的部分留在了大漢的回憶里;因為他們至今仍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更因為只有生命的絕響才會成為人們心中的永恆。

④ 中外演講發展的歷史

演講的藝術演講發展史一、西方演講發展史 1、萌芽階段 2、形成階段 3、發展階段 4、繁榮階段

⑤ 陳安之演講中國發展歷史

一 陳安之,如果沒有理解錯誤,就是喜歡從事激勵人,教會人們管理的那位老師專
二 早幾屬年是炒作得很紅,但是,後來人民逐漸發現,陳安之採取的不是親身經驗,而是背書來演講,也就是說,陳安之說自己以前在某某某大公司做過,創造業績,其實是經不起人們推敲
三 當然,現在陳安之轉型研究中國發展歷史,我們也歡迎,但是受到限制,沒有出現他的視頻在網上

⑥ 關於歷史專題演講

首先抄我建議你對專題襲演講這個概念有些了解,網路有。
其次既然是歷史專題演講,就要聯系課本所學知識,因為大家都對這些知識很熟系,還要有自己的見解。
再次,要高於課本,不要只局限於課本,多介紹些鄧小平生活中的故事,這樣才能讓同學們了解一個全面生動的鄧小平。
最後,預祝你成功!

⑦ 歷史演講稿

我今天所說的題目叫《歷史的精神》,在講述之前,我們來明確幾個基本的概念:歷史和歷史學。一般來說,經典作家通常將歷史定義為:歷史是以往一切事物的運動和發展的過程。而歷史學,則是研究人類社會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學問。我們今天所說的歷史的精神,其實就是基於兩個基本的概念:歷史的時空性和對象的客觀性。之所以使用精神這一個詞來表示我個人所建構的關於歷史的一些看法,這是因為我很難以使用一個確切的語詞來表示,本來可以命名為歷史文化,但是按照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所說的:"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這樣看來,命名為文化的確范圍太廣了,很難以確切的傳達所言表達的意思。如果命名為,歷史的觀念,歷史的理念之類,則范圍顯得太窄。英國歷史學家柯林伍德有一本書《歷史的觀念》,說的是關於歷史學的一些發展問題。而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則不僅僅限於歷史學,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這個題目的原因所在。/S9J/u*i"W9n)Z*B
那麼什麼是歷史的精神呢?舉個例子來說,科學的精神是我們所熟知的,但是那天我們被問到什麼叫科學的精神呢?大多數人可能說不清楚,就像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說到的:"熟知的東西未必是你所了解的"。這也就是我們從小說歷史、學歷史,恰恰我們對歷史知之甚少,剛才說到的歷史的概念就是一個例子。對於歷史的精神來說,我個人認為它是一個多層次的體系,因為受眾的不同,可以分為:面向大眾的,面向歷史學家,以及和歷史存在相對應等三個層面。今天我們所要談到的就是這樣的一個體系,它是超越時空的,是從人類社會誕生以來便逐漸積累起來的,嚴文井有一篇童話《小溪流的歌》用來形容這種精神最為恰當,人類歷史的精神像小溪流一樣開始發端,由最初的涓涓細流逐漸擴大最終匯流成河,集河成江,最終融入人類文化的海洋中。莊子說:"若夫水之積也不厚,其負大舟也無力"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只有侯德載物的情懷,才可以支持人類的發展,這才是歷史的精神所在。
.\-G.E6j/q!g!w其實我們也沒有必要按照剛才的體系去理解歷史的精神到底是什麼?無論換一個什麼樣的視角,只要抓住問題的本質就可以了,這也是我所要說的第一點:獨立,自由。我們知道在九十年代中期興起了一股"文化英雄"熱,其中著名歷史大師陳寅恪先生最受大家的關注。有關陳寅恪先生在歷史研究上的成就,今天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就是歷史系的學生也未必能夠說出的所依然。當時引起大家興趣的是一本叫《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在這本書里作者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事情,其中最典型的是陳寅恪先生在答復當時的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邀請他擔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長一職的情況時,提出以不學馬列主義為出任所長的條件。大家都知道,在建國以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就是最至高無上的理論,尤其是當時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如當時的北大校長馬寅初就上書黨中央,請求毛澤東等人來北大指導工作。像著名的哲學家馮友蘭的思想改造報告四次才通過。在這樣的氛圍下,陳寅恪先生提出這樣的條件簡直有一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勇氣。其實,陳寅恪先生有這樣的舉動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一直就強調學術研究必須有其獨立自由的精神,這一點用他在給王國維先生的遺著《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的序言中寫道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理想",這句話就是陳寅恪先生一生的寫照。
)t2q)j$]2A!W國學論壇其實,陳寅恪先生也並非是唯一的追求自由獨立的學者。莊子就曾經因為對自由獨立的追求而拒絕楚王的聘請,其實楚王也知道莊子的心性,他說:"願以楚國之境累先生",但是面對來促駕的官員,莊子問道,如果你可以選擇作為一隻已經失去的神龜在廟堂上被後人祭祀,還是願意做一隻在爛泥中打滾的烏龜呢,那位使者毫不猶豫地說到:"吾願曳尾泥中",莊子微笑的說到,我也一樣。當然對莊子來說,這種獨立自由更多帶有一種對心性的寬縱。莊子是一名哲學家,思想的放縱可以理解,那麼對於歷史學家來說呢?文天祥在《正氣歌》:"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作為正氣的代表是有其根據的。在齊太史簡說的是齊國大臣崔杼殺死了齊國的國君,太史當時就記錄崔杼弒君,崔杼就把他給殺了。繼任的太史是被殺的太史的弟弟,他仍然這樣記錄,崔杼又把他殺了,第三個太史還是這樣記錄,崔杼無可奈何,只好接受了這樣的結果。晉董狐筆說的也是晉國的太史董狐書法不隱,秉筆直書的事實。
'U#x9w(Y w國學論壇其實不管我們所說的陳寅恪也好,還是那兩位太史也好,他們都有一個共有的特徵就是追求剛才我們所說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理想。這種精神之所以是歷史的精神所在,並不是僅僅因為他們對秩序的挑戰,更主要的是這種精神自萌發之日的開始,就成為中國知識分子普遍具有的對危機的認同感和對現實的關注,從莊子到陳寅恪莫不如此。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剛才我們所提到的莊子和陳寅恪都具有一個背景,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精英。我們剛才也說過,歷史精神因為受眾的不同,可以分為大眾的和歷史學家的層面。那麼獨立自由的精神是不是僅僅存在於這些精英中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我們知道在社會的文化結構中,有一組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概念。在文化結構中,精英文化有著導向的作用,它影響著整個民族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質。這里所說的精英文化也就是我們剛才提到存在於那些歷史學家之間的文化,也就是我們一直提到的獨立自由。但是,這些民族優秀文化的保存和發揚光大,並不僅僅存在於精英階層中,這主要得益於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的轉移。在中國古代,雖然我們知道我們這個民族有重視教育的傳統,但是如果以識字率作為受教育水平的衡量標准,那麼我們的古人受教育的水平一直不高,但是我們確是最具禮儀的民族,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我個人認為,除了我們一直農業社會的經濟體制和建立在這上面的宗族社會外,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的滲透和轉移是維系這種精神的關鍵所在。舉一個例子來說,陸游有一首詩:"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身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這首詩就非常清楚的描寫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精英文化通過說書、戲曲、神話、宗教故事等方式逐漸的滲透到大眾文化。在大眾文化中,一個顯著的事實是大眾接受到這種文化是通過上面的種種可以在大眾流行的方式而接受一些優秀的傳統。其實精英文化在向下轉移和滲透的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顯著的事實就是大眾在接受這種文化的時候,通常經過他們的改變,以便用一種更有效的形式來傳播它,作為歷史精神核心的獨立自由在向下的轉移過程中,不僅僅是一些空洞說教,清朝人王夢生在《梨園佳話》中說到:"二十四史忽化聲能語,自聲入而心通。"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K,T"A'K6D/z7@國學論壇在一開始我們就說過歷史的精神首先存在於精英階層,然後才是向大眾文化的轉移。我們對歷史的精神尤其是對獨立自由的接受與理解以及在實踐中的運用;我要說的我們是不是真正理解了這種精神呢?這種狀況不用我多說,大家也十分清楚。從學術研究上說,抄襲剽竊屢見不鮮;就平常為人處世來說,除了阿諛逢迎就是干什麼事不是憑借真實本領,除了耍一點小聰明什麼也不能做。&@9c7@&s"S8v"['Z

(A;n+R"\$L X,h國學論壇3c*`9q$k-m

'~+R8V%s/z;y第二部分我想和大家所說的是史學工作者的責任問題。在座的諸位將來很多是要從事歷史工作的,不管以後從事的是學術研究工作還是歷史普及工作,都需要面對一個責任問題。這里有兩個問題是我們需要面對的:第一,我們作為歷史工作者的職業特點,首先的使命就是將這種歷史的精神向大眾的轉移;第二,我們還要接受不同層次文化受眾的優秀文化,以創造更優秀的文化。關於第一個問題,我們該怎樣將這種精神向我們所要面對大眾轉移?我們都知道,一名歷史工作者的精神不僅有著別人的傳授,還有的在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的獨立的研究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對文獻的解讀,如何正確的理解文獻不僅關繫到繼承的問題,同時也關繫到創新和傳授的問題。這里單單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現在有許多人連書都沒有讀懂,就在那裡胡說八道,害人子弟,這本身就是一個責任的問題。很多人天天和別人談論什麼獨立自由,但是在工作中避重就輕、阿諛逢迎;生活中毫無誠信可言,只知道以煽風點火為能事,這種人即使有一定的水平,我們也只能說他並不能做一個歷史精神的傳播者。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在道德修養上不僅要能夠做到達到一種約定俗成的標准,而且我們要明白我們所從事工作的重要性。對於歷史工作者來說,不管他所從事的職業是什麼,比如說教師、專業的研究者、作家、編輯、記者等職業,我們都要有一種意念,就是我們所從事的職業將會影響很多人。假如你去當一名老師,受你影響的就是你所教授的學生。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芻狗是什麼呢?芻狗就是古代在祭祀的時候用草扎的一個用具,他的唯一作用就是只是做一個擺設而已,祭祀完了以後就把他丟棄。我覺得老子的這個說法非常恰當,比如說你有一天心情不好,看什麼都不順眼,走在路上總想踢兩腳,踩在你腳下的花花草草可就倒霉了。所以說,一個人的地位無論高低,他總是要影響一部分人的。如果沒有責任心,那就是害人不淺。國學論壇/f5{,o `0D5Y+t
第二,我們還要接受不同層次文化受眾的優秀文化,以創造更優秀的文化,這就是一個在學習基礎上創造的問題。大家知道,司馬遷在創作《史記》就很清楚的體現了繼承和創造的統一。在司馬遷在創作《史記》之前,曾經作為漢武帝的侍從隨漢武帝周遊全國,到處采訪他個人所關注的歷史事實,比如他在《史記。信陵君列傳》中寫道:"候生者,為大梁夷門監者。"司馬遷為了具體說明"夷門"到底是什麼門,在這篇傳記的最後的就說明了這個問題,他親自到了大梁,訪問當地的居民,最後才知道夷門就是東門。當然,司馬遷還有一個繼承的問題,當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臨死的時候,就拉著司馬遷的手說:"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絕於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司馬遷正是在他的父親的遺言下,開始遍讀他當時所可以見到的書籍,開始了《史記》的創作。從司馬遷的例子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繼承固然重要,但是創造也非常關鍵。具體說來,這種創造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民間的。比如在歷史上有許多民歌得以流傳下來,知識分子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像一些民族早期的一些史詩作品,例如印度的《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希臘的《荷馬史詩》等,這一點在中國古代顯得尤為突出,早在周朝的時候,政府就有一個機關專門從事民歌的收集,在《詩經》中許多民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得到保存,同時收集人還對此進行了相應的處理。這種情況發展到後來,就成為文人自覺地學校民間文學的舉動,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劉禹錫根據民歌創作的《竹枝詞》,像"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還有情"這樣的句子民歌的痕跡就非常明顯。更不要說後來的話本、小說了。第二個來源是外來的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個常講常新的問題。例如,佛教傳入中國,對我們的文化影響極大,且不說深入生活中的佛教觀念,只要聽一個例子就可以說明,中國語言學中的音韻學就是在借鑒佛教翻譯中的注音。到了近代,這種文化的交流就顯得越來越明顯,比如說在歷史研究中,我們本國史的研究在許多方面,已經與遠遠落後於外國,尤其是日本。著名的歷史學家陳垣就曾經對他的學生說:"一定要把漢學的中心奪到中國來。"這一點,在今天的形勢下,顯得更為突出。

⑧ 演講學經歷了哪幾個歷史階段

在西方,人類的演講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公元前25世紀,古埃及人伯塔*霍特為了指導伊雷斯法老的兒子,曾寫下了《箴言集》,其核心內容就是如何進行有效的談話。

公元前11至10世紀,古希臘的演講活動也十分盛行。在史詩巨著《伊利亞特》及《奧德賽》中,詩人荷馬首次提出演講藝術的概念,並記錄了當時許多英雄武士的演講。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的政治中心雅典進入了經濟、文化、政治的全面繁榮時期,演講也盛極一時。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克拉克斯所作的《演講藝術》被稱為第一部演講專著。
與此同時,「智者學派」也應運而生,這些職業教師、演講家和作家在高爾吉亞,普羅塔格拉等一些知識淵博,口才出眾的演講高手組織下,專門以傳授演講邏輯,辯論的形式和技巧等知識為業,從而大大地推動了演講的發展歷程,他們又被稱為「詭辯派」。
在「智者學派」的影響下,古希臘先後涌現出了一大批富有才華和聲望的演講家,其中就包括舉世聞名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德摩斯蒂尼等。
古希臘之後,隨著古羅馬在地中海確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西方演講藝術經過了兩個世紀的衰落之後,又迎來了演講歷史上第二個「黃金時代」。這一時期涌現出了以馬爾庫斯*圖留斯*西賽羅為代表的一大批演講家。
在東方,演講活動也是源遠流長。
據《墨子*非攻下》記載,公元前21世紀,夏禹在出征三苗之前鼓舞士氣,舉行誓師動員大會,標榜自己受命於天,以「除天下之害」為名發表了一篇演講:「濟濟有眾,咸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
殷商時期,盤庚為了將都城遷到殷,曾發表了3次演講,這些演講被記錄在中國最早的歷史學文獻《尚書》之中。盤庚的演講內容充實,言辭犀利,論證有力,成功地說服了臣民,成就了史上著名的「盤庚遷都」。而在《尚書*盤庚篇》中的《動員民眾遷都》也成為我國古代保存下來的較為完整的演講詞,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此外,《尚書》中還記載了先秦時代的《甘誓》、《湯誓》、《牧誓》 等好幾篇演講詞。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演講進一步繁榮發展。這與當時我國社會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社會形態密不可分,這一時期,文化思想極其活躍,諸子百家和策士說客如雨後春筍,紛紛涌現。為了宣傳自己的思想主張,他們或辦學授徒,傳承自己的政治信仰、道德觀念,或游說列國諸侯,縱橫捭闔,闡述興國安邦計策,演講風氣盛況空前,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也涌現了一批諸如孔子、孟子、商鞅、蘇秦、張儀等為代表的能言善辯之士,同時也是一群了不起的演講家。
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封建王權的高度專制不僅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也鉗制了人們表達思想的自由,尤其是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百家爭鳴」的自由風氣不復存在。但是,作為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演講,並未因此而絕脈,仍然以頑強的生命力或隱或現地發展著。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外交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現代演講曲折發展歷程。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許多仁人志士自覺地利用演講這一有力的武器,或主張維新改良,倡導民主革命。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蔡培元等一大批著名演講家。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一個偉大歷史時代的開始,幾十年來我國演講活動經歷了一段艱難曲折的發展過程,新中國成立初期演講活動一度興盛。而後又經歷了一段發展曲直的時期。
這一時期涌現出了李燕傑、劉吉、邵守義、張海迪、蔡朝東等一大批演講家。隨著演講活動的蓬勃發展,演講理論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直至今日,各級演講協會,演講學研究會,演講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各類學校和企業大都把演講與口才能力的培養,作為整個人才培養的教育體系,它也逐漸成為一個考核人才的標准。如今,各種演講比賽、辯論比賽已經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社會活動和文化活動,總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的演講事業呈現出一派空前繁榮的景象。

⑨ 演講(名詞),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進程是什麼

似乎古希臘和羅馬有這傳統,中國本身極缺少這樣的人才和平台

閱讀全文

與演講歷史與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