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滕王閣在古代有哪些作用呢
滕王閣在古代被人們看作是吉祥風水建築,有古謠雲:「藤斷葫蘆剪,塔圮豫章殘」。專「藤」諧「滕」音屬,指滕王閣;「葫蘆」,乃藏寶之物;「塔」,指繩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這首古謠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閣和繩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與寶藏都將流失,城市亦將敗落,不復繁榮昌盛。在我國古代習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風水建築,一般為當地最高標志性建築,聚集天地之靈氣,吸收日月之精華,俗稱:「文筆峰」。滕王閣坐落於贛水之濱,被古人譽為「水筆」,有古人亦雲:「求財去萬壽宮,求福去滕王閣」。可見滕王閣在世人心目中占據的神聖地位,歷朝歷代無不備受重視和保護。[13]
同時,滕王閣也是古代儲藏經史典籍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古代的圖書館。而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也多喜歡在此,貴為天子的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大勝陳友諒後,曾設宴閣上,命諸大臣、文人賦詩填詞,觀看燈火。
㈡ 滕王閣在古代有什麼作用
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1] ,漢族建築史上無與倫比的的傑作。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始建於唐朝永徽四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始建而得名,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後世。[2]
貞觀年間,唐高祖李淵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曾被封於山東滕州故為滕王,且於滕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已被毀),後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因思念故地滕州修築了著名的「滕王閣」,此閣因王勃一首「滕王閣序」為後人熟知,成為永世的經典。
滕王閣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歷史上的滕王閣先後共重建達29次之多,屢毀屢建。
滕王閣始建於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建。
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閻公重修此閣,王勃寫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4]
宋朝大觀二年(1108年),江西洪州知府范坦重建滕王閣,丞相范致虛為之作《重建滕王閣記》曰:閣「崇三十有八尺,廣舊基四十尺,增高十之一。南北因城以為廡,夾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曰『壓江』,北擅西山之秀曰『挹翠』。」
元代滕王閣幾經戰亂而破敗不堪,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第一次重修滕王閣,閣高五丈六尺。
滕王閣景色(2張)
嘉靖五年(1526年),都御史陳洪謨重建,次年二月落成,吏部尚書羅欽順撰《重建滕王閣記》曰:「閣凡七間,高四十有二尺,視舊有加。」
康熙十八年(1679年),滕王閣毀於大火,由安世鼎重建之;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閣又遭火焚,由中丞宋犖重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閣又大火,江西巡撫張志棟重建滕王閣落成。[5]
咸豐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奉命出鎮安慶,賴漢英、胡以晃率軍進攻南昌,圍城三月,清軍方面由安徽巡撫江忠源穩守南昌,把總李光寬被太平軍亂槍轟斃,滕王閣燒成為一片灰燼。
光緒末年(1908年),閣又遭火焚,於宣統元年(1909年)重建,此時清廷內外交困,民窮財盡,修閣規模大不如前。
滕王閣(18張)
1942年,古建大師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據「天籟閣」舊藏宋畫繪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
1989年10月8日,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閣勝利落成。
㈢ 滕王閣的名稱來歷
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於山東省滕州,故為滕王專,且於滕屬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已被毀)。
公元659年,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因其思念故地滕州,修築了著名的「滕王閣」。
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 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歷史上的滕王閣先後共重建達29次之多,屢毀屢建。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後世,成為永恆的經典。
(3)滕王閣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1、滕王閣始建於唐永徽四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建。
2、宋朝大觀二年,江西洪州知府范坦重建滕王閣。
3、嘉靖五年,都御史陳洪謨重建,次年二月落成。
4、康熙十八年,滕王閣毀於大火,由安世鼎重建之。
5、光緒末年滕王閣又遭火焚。宣統元年重建。
6、2001年1月南昌滕王閣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7、2018年10月29日,南昌滕王閣旅遊區被文化和旅遊部批准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參考資料
網路-滕王閣
㈣ 滕王閣歷史
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首,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始建於唐朝永徽專四年,因唐屬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始建而得名,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後世。
貞觀年間,唐高祖李淵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曾被封於山東滕州故為滕王,且於滕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已被毀),後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因思念故地滕州修築了著名的「滕王閣」,此閣因王勃一首「滕王閣序」為後人熟知,成為永世的經典。
滕王閣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歷史上的滕王閣先後共重建達29次之多,屢毀屢建。
㈤ 滕王閣的歷史
滕王閣座落於南昌市西北,贛江東岸。始建於唐永徽四年。為當時任洪州都督的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所建。據記載,李元嬰於永徽三年遷任蘇州刺史,調任洪州都督時建此閣以為別居。由於李元嬰封號為「滕王」,故名滕王閣[1]。20多年後,當時的洪州都督閻公首次重修。竣工後,閻公聚集文人雅士作文記事,途經於此的王勃就是於此時寫下了其代表名篇《滕王閣序》。並由此令滕王閣名揚四海。韓愈在《新修滕王閣記》中贊道:「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清代詩人尚鎔《憶滕王閣》詩雲:「天下好山水,必有樓台收。山水與樓台,又須文字留。」
後來歷經宋、元、明、清,滕王閣歷次興廢,先後修葺達28次之多,唐代五次、宋代1次、元代2次、明代7次、清代13次,建築規制也多有變化。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閻公重修此閣,王勃寫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貞元六年(790年)和元和十五年(820年),御史中丞洪都觀察使王仲舒兩次重修,韓愈為之作《重修滕王閣記》。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夏,滕王閣毀於大火,江西觀察使紇干於次日在原址上重建,同年八月竣工[2]。宋朝大觀二年(1108年),江西洪州知府范坦重建滕王閣,丞相范致虛為之作《重建滕王閣記》曰:閣「崇三十有八尺,廣舊基四十尺,增高十之一。南北因城以為廡,夾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曰『壓江』,北擅西山之秀曰『挹翠』。」元代姚遂《新修滕王閣記》稱宋閣「其基城為閣……大抵非唐屋矣」
元代滕王閣幾經戰亂而破敗不堪,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第一次重修滕王閣,閣高五丈六尺[3]。元統二年(1334年)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塔夫帖木兒游登滕王閣,下令重修,第二年七月竣工[4]。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在滕王閣上大宴文武群臣,正統初年,江西布政使吳潤重建,改閣名「迎恩館」。景泰三年(1452年),都御史韓雍巡撫江西,重建之,「堂高逾二十尺,而樓又逾其半,宏深富麗,……」;成化二年(1466年),布政使翁世資重建「西江第一樓」,同年十月落成,工部尚書謝一夔作《重修滕王閣記》。正德十四年(1519年)滕王閣亦毀於寧王朱宸濠兵亂。嘉靖五年(1526年),都御史陳洪謨重建,次年二月落成,吏部尚書羅欽順撰《重建滕王閣記》曰:「閣凡七間,高四十有二尺,視舊有加。」;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江西巡撫王佐重修。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又一次毀於火,江西左布政使王在晉、大中丞王佐發起募資重建,再由王在晉撰《重建滕王閣碑記》,捐款人「皆得列名於右」。崇禎六年(1633年)江西巡撫解石帆捐款重修滕王閣,由鄒維璉撰《重造滕王閣記》。
清代順治五年(1648年)清軍圍攻南昌,滕王閣付之一炬,十一年(1654年),由巡撫蔡士英重建,康熙十八年(1679年),滕王閣毀於大火,由安世鼎重建之;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閣又遭火焚,由中丞宋犖重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閣又大火,江西巡撫張志棟重建滕王閣落成,立即飛奏朝廷,康熙大喜,親書董其昌之《滕王閣序》以贈。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又被大火燒毀,惟「御碑亭」倖存,巡撫郎廷極隨即重建。雍正九年(1731年)閣毀於火,乾隆元年(1736年),由江西總督趙宏恩、巡撫俞兆岳重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江西巡撫何裕成重建;嘉慶年間,滕王閣年久失修,江西巡撫秦承恩、江西巡撫先福先後重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閣遭火毀,不久修復;道光二十八年,閣又遭火毀,江西巡撫傅繩勛重建。咸豐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奉命出鎮安慶,賴漢英、胡以晃率軍進攻南昌,圍城三月,清軍方面由安徽巡撫江忠源穩守南昌,把總李光寬被太平軍亂槍轟斃,滕王閣燒成為一片灰燼。同治十一年(1872年),江西巡撫劉坤一主持集資重建。光緒末年(1908年),閣又遭火焚,於宣統元年(1909年)重建,此時清廷內外交困,民窮財盡,修閣規模大不如前[5]。1926年滕王閣再度毀於軍閥混戰,贛軍師長岳思寅下令火燒南昌城外,大火延燒三日,街巷盡成焦土。1927年縱火者張風歧、岳思寅等被處以死刑。此後50多年裡一直沒有重修。
㈥ 滕王閣的歷史是什麼
滕王閣位於南昌市沿江路贛江邊東岸,江西南昌西北,與湖南嶽陽樓、湖北黃鶴樓並稱江南三大名樓。滕王閣原閣建築規模很大,閣高九丈,共三層。東西長八丈六尺,南北寬四丈五尺。滕王閣飽經滄桑,歷史上屢毀屢建達 28 次之多,世所罕見。現在的閣樓建於 1985 年,高達 57.5 米,佔地達 47000 平方米。仿宋風格,臨江而立。
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高祖李淵第 22 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營建,閣以其封號命名。貞觀十三年(公元 639 年)六月李元嬰受封為滕王,後遷洪洲(南昌)任都督,據說唯一的建樹就是在公元 653 年於城西贛江之濱建起這座樓台——「滕王閣」。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洪州都督閻伯嶼在此大宴賓客,王勃席間所作《滕王閣序》,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滕王閣因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名揚四海,序因閣流芳百世,南昌古城也因此平添不少文采風流。
繼王勃之後,唐代王緒寫《滕王閣賦》,王仲舒寫《滕王閣記》,史書稱之為「三王記滕閣」佳話。文學家韓愈也撰文述「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麗絕特之稱」,故有「江西第一樓」之譽。
滕王閣為歷代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之處,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設宴犒賞諸臣,賦詩填詞,觀看燈火。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 675 年)重陽節,洪州都督閻伯嶼攜文武官員歡宴於滕王閣,共慶重陽登高佳節。此時,王勃因赴交趾省親探父,乘船路過馬當(今彭澤縣)遇阻,中原水神以風相助,日行七百里到達南昌,適逢閻都督九九重陽為滕王閣重修竣工盛宴而被邀入席。
酒興正酣,閻都督請各位嘉賓行文賦詩以紀歡宴之盛況,其實閻公是想讓略具詩名的女婿孟學士好好展露一手,孟學士也已經准備妥當,只等當眾吟詠,因此在座諸公均再三謙讓。
至王勃之末座時,王勃不諳此道,躊躇應允,令得滿座愕然。
王勃行文習慣小酌,然後蒙頭少睡,起來後揮毫而就,這是王勃「打腹稿」的方式。逢此盛宴,小寐難成,王勃於是端坐書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緩慢磨墨,借機醞釀才思。
閻都督和眾賓客看王勃不緊不慢,於是登閣賞景,吩咐小吏隨時通報。
很長時間,小吏來報第一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都督聽覺老生常談,實乃平淡無奇;小吏又報「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都督默不言語;及至小吏來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閻都督遂拍手稱贊天才之筆,急令眾文武返滕王閣開懷暢飲,盡歡而散。
此次盛宴,也因此段佳話而名垂文史。
可惜天妒英才,王勃作序後的第二年,探父途中渡海溺水而逝。
王勃寫了《滕王閣序》後,這座樓閣則更是名傳千古了。歷時一千三百多年,歷代屢毀屢興達28次,1926年毀於兵災, 僅存一塊「滕王閣」青石匾。經過南昌市民的幾年努力,1989年重陽節,滕王閣終於重新矗立於贛江之濱。
現在的滕王閣整體布局已發生巨大的變化,它在南昌城西形成了一片規模宏大、配套設施齊全的仿古建築群落。從東面榕門路口進入,一座高大的四柱七樓宋式彩繪大牌樓敞開熱情的胸懷迎接您,往裡50米,穿過一排碧瓦丹柱的仿古店鋪,便進入了滕王閣園區,寬闊的閣前廣場襯托著一座巍巍崇闊,滕王閣便完全展現在您的眼前。這是根據古建築大師梁思成1942年所繪草圖,並參照「天籟閣」所藏宋畫《滕王閣》建築而成。滕王閣主體建築9層,凈高 57.5米,建築面積 1.5萬平方米。下部是象徵古城牆的約 11米高的大台座,台座之上取「明三暗七」格式,其兩翼為對稱的一級高台,高台上部為游廊,游廊南端為「壓江亭」。北端為「挹翠」亭。主體建築丹柱碧瓦,畫棟飛檐,斗拱層疊,門窗剔透,其立面似一個倚天聳立的"山"字,而平面則如一隻展翅欲飛的大鯤鵬。
滕王閣歷來是文人雅士吟詩作賦、歌舞宴筵的場所,因而,新建的滕王閣內陳設無不突出文化樓閣的特徵。貼金的「滕王閣」正匾系蘇軾的墨跡,正門不銹鋼長聯「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為毛澤東手書。其餘匾額、楹聯,或集古人書法精華,或為當今名家珍品,各類大型壁畫、浮雕,均體現「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主題。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再現「初唐四傑」之首王勃之風儀神采;古老的編鍾、樂器及青銅祭品、禮器等,憑添了新閣的古雅氣氛。
登閣縱覽,春風秋月盡收眼底,近可見仿古商業街迂迴曲折,錯落有致,西側贛江、撫江浩浩匯流,遠處長天萬里,西山橫翠,南浦飛雲,長橋卧波,令人心曠神怡
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
滕王閣之所以享有巨大名聲,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一篇膾炙人口的散 文《滕王閣序》。傳說當時詩人王勃探親路過南昌,正趕上閻都督重修 滕王閣後,在閣上大宴賓客,王勃當場一氣寫下這篇令在座賓客贊服的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王勃作序後,又有 王仲舒作記,王緒作賦,歷史上稱為「三王文章「。從此,序以閣而聞 名,閣以序而著稱。1300多年來,滕五閣歷經興廢28次,最後在1926年 被北洋軍閥鄧如琢部縱火燒毀。
精心布置的藝術殿堂
重修後的滕王閣,高聳於南昌城西,贛江之濱。步入新閣,彷彿置 身於一座以滕王閣為主題的藝術殿堂。在第一層正廳有一表現王勃創作 《滕王閣序》的大型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巧妙地將滕王閣 的動人傳說與歷史事實融為一體。第二層正廳是23.90*2.55米的大型工 筆重彩丙衡壁畫《人傑圖》,繪有自秦至明的80位領風騷的江西歷代名 人。這與第四層表現江西山川精華的《地靈圖》,堪稱雙璧,令人嘆觀止。第五層是憑欄騁最佳處。進入廳堂,迎面是蘇東坡手書的千古名篇 《滕王閣序》。每一層都有一個主題,亦都與閣有關。《滕王閣序》中 最著名的兩句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已作為主閣 正門的巨聯。暮秋之後,鄱陽湖區將有成千上萬只候鳥飛臨,那將構成一幅活生生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圖,成為滕王閣的一大勝景。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王勃)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台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披綉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盱其駭矚。閭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虹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遙襟俯暢,逸興遄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並。窮睇眄於中天,極娛游於暇日。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懿之長風。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晨捧袂,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嗚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誠,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雲爾!
滕王高閣臨江渚,
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
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
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
【層巒聳翠、青雀黃龍等句】極盡繽紛色彩。
【寒潭清、煙光凝之句】水光山色凝重,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
這是一首七言古體詩。前四句寫滕王及滕王閣當年的繁榮興盛情景。後四句寫歲月推移,世事變遷,繁華難久,唯江水自然奔流,是人類歷史的永恆見證。《增定評注唐詩正聲》雲:「流麗而深靜,所以為佳,是唐人短歌之絕」。《唐詩廣選》:「只一結語,開後來多少法門」。王夫之《唐詩選評》評此詩曰:「瀏利雄健,兩難兼者兼之。『佩玉鳴鸞』四字以重得輕。」
㈦ 滕王閣有怎樣的歷史意義
縱觀1300多年來抄滕王閣的29次重建和重襲修,閣址雖有所變動,但均沿襲了唐閣的初旨,保持了唐閣的特有風格。歷朝歷代重建的滕王閣及其附屬建築,規模與規格雖不一樣,但基本上是官用。滕王李元嬰當年創建這座「瑰偉絕特」的江南名樓,其主觀上不過是「極亭榭歌舞之盛」。也許,這位親王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所創建的這座名樓,自才人王勃一序後,名聲遠播,成了一座文化大殿堂,一座不朽之閣,而且其功能大大超出了他的初衷。千百年來,歷朝各代多少文人雅士慕名而來,以登臨題詠、高吟俯唱、揮毫潑墨為幸事和快事,留下了豐厚的藝術瑰寶和文化積淀。它既是一座多臨觀之美的千年古閣,更是一座聞名遐邇的文化高閣。歷經風雨滄桑的滕王閣,是歷史盛名盛衰、國家治亂的標志。從滕王閣存亡興廢的歷史中,我們可以感悟到古人所謂的「亂世則廢,治世則興」的深刻內涵。
㈧ 滕王閣序的歷史地位
《滕王閣序》是唐代文學家王勃於上元二年(675年)所創作的一篇駢文。迴文章由洪州的地勢、答人才寫到宴會;寫滕王閣的壯麗,眺望的廣遠,扣緊秋日,景色鮮明;再從宴會娛游寫到人生遇合,抒發身世之感;接著寫作者的遭遇並表白要自勵志節,最後以應命賦詩和自謙之辭作結。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心情。文章除少數虛詞以外,通篇對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為多,對得整齊;又幾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較自然而恰當,顯得典雅而工巧
㈨ 滕王閣的歷史介紹
南昌滕王閣,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它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嶽陽樓為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因初唐才子王勃作《滕王閣序》讓其在三樓中最早天下揚名,故又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之首。另有閬中滕王閣,是唐滕王閬中滕王閣頤神洞元嬰鎮守閬中時所建,同時建有玉台觀,清以來合稱滕王閣。建國後僅存部分台基及數間破屋,但岩有頤神、慈氏二洞及摩崖題刻保存完好。洞內有南宋人題記,洞外有明邵元書杜甫滕王亭子詩及楊瞻撰書頤神古洞詩四首。
始建於唐永徽四年(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建。李元嬰出生於帝王之家,受到宮廷生活熏陶,「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游,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明陳文燭《重修滕王閣記》)據史書記載,永徽三年(652年),李元嬰遷蘇州刺史,調任洪州都督時,從蘇州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後來又臨江建此樓閣為別居,實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於山東省滕州故為滕王,且於滕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後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又築豪閣仍冠名「滕王閣」,此閣便是後來人所熟知的滕王閣。
「時來風送滕王閣」,滕王閣因「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一篇駢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簡稱《滕王閣序》)而得以名貫古今,譽滿天下。王勃的《滕王閣序》,膾炙人口,傳誦千秋。文以閣名,閣以文傳,歷千載滄桑而盛譽不衰。自王勃的「千古一序」之後,王緒曾為滕王閣作《滕王閣賦》,王仲舒又作《滕王閣記》,傳為「三王記滕閣」的佳話。後大文學家韓愈又作《新修滕王閣記》。由此王勃、韓愈等人開創了「詩文傳閣」的先河,使之後來的文人學士登閣題詩作賦相沿成習。
滕王閣在古代被人們看作是吉祥風水建築,有古謠雲:「藤斷葫蘆剪,塔圮豫章殘」。「藤」諧「滕」音,指滕王閣;「葫蘆」,乃藏寶之物;「塔」,指繩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這首古謠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閣和繩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與寶藏都將流失,城市亦將敗落,不復繁榮昌盛。在我國古代習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風水建築,一般為當地最高標志性建築,聚集天地之靈氣,吸收日月之精華,俗稱:「文筆峰」。滕王閣坐落於贛水之濱,被古人譽為「水筆」,有古人亦雲:「求財萬壽宮,求福滕王閣」。可見滕王閣在世人心目中占據的神聖地位,歷朝歷代無不備受重視和保護。
同時,滕王閣也是古代儲藏經史典籍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古代的圖書館。而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也多喜歡在此,貴為天子的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大敗陳友諒後,曾設宴閣上,命諸大臣、文人賦詩填詞,觀看燈火。
今天的滕王閣為宋式建築。唐宋一脈相承,宋代建築是唐代建築的繼承和發展。宋代的樓閣建築極窈窕多姿,建築藝術造型達到極高成就。1942年,古建大師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據「天籟閣」舊藏宋宮廷畫《滕王閣》繪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在第29次重建之時,建築師們以此作為依據,並參照宋代李明仲的《營造法式》,設計了這座仿宋式的雄偉樓閣。1983年10月1日舉行了奠基大典,1985年10月22日重陽節正式開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周年之際,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閣於1989年10月8日重陽節勝利落成。這不僅僅給古城南昌增色添輝,而且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紛至沓來的中外遊人。
㈩ 滕王閣歷史簡介
滕王閣歷史簡介:
滕王閣,因滕王李元嬰始建而得名。李元纓,唐高祖李淵的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貞觀十三年(639年)六月受封為滕王,後遷到洪州(南昌)任都督。
在南昌他別無建樹。唯在唐永徽四年(653年)於城西贛江之濱建起一座樓台為別居,此樓便是「滕王閣」。滕王閣自古它就與黃鶴樓、岳陽樓和蓬萊閣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樓。
滕王閣為歷代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之處。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設宴閣上,命諸臣、文人賦詩填詞,觀看燈火。滕王閣建立1300多年來,歷經興廢28次。
明代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巡撫都御使韓雍重修,其規模為:三層,高27米,寬約14米。1926年軍閥混戰時,被北洋軍閥鄧如琢部縱火燒毀。建國後,江西省政府重建滕王閣。
滕王閣主體建築凈高57.5米,建築面積13000平方米。其下部為象徵古城牆的12米高台座,分為兩級。台座
以上的主閣取「明三暗七」格式,即從外面看是三層帶迴廊建築,而內部卻有七層,就是三個明層,三個暗層,加屋頂中的設備層。新閣的瓦件全部採用宜興產碧色琉璃瓦。
正脊鴟吻為仿宋特製,高達3.5米。勾頭、滴水均特製瓦當,勾頭為「滕閣秋風」四字,而滴水為「孤鶩」圖案。台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兩個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風雨橋。
循南北兩道石級登臨一級高台。一級高台的南北兩翼,有碧瓦長廊一級高台朝東的牆面上,鑲嵌石碑五塊。
正中為長卷式石碑一幅,此碑由八塊漢白玉橫拼而成,約10米長、1米高,外圍以瑪瑙紅大理石鑲邊。此碑碑文為今人隸書韓愈《新修滕王閣記》。
由一級高台拾級而上,即達二級高台(象徵城牆的台座)。這兩級高台共有89級台階,而新閣恰於1989年落成開放。
由高台登閣有三處入口,正東登石級經抱廈入閣,南北兩面則由高低廊入閣。正東抱廈前,有青銅鑄造的「八怪」寶鼎,鼎座用漢白玉打制,鼎高2.5米左右,下部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攢尖寶頂圓亭式鼎蓋。
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唐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被封於山東滕州,為滕王。他於滕州築一閣樓名曰「滕王閣」(已被毀)。
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因其思念故地滕州,修築了著名的「滕王閣」。滕王閣因王勃的《滕王閣序》為後人熟知,成為永恆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