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溫州發展歷史

溫州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6 05:54:27

A. 溫州的歷史

溫州經濟的迅速發展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典型成功代表之一。以歷史悠久的商業文化為底蘊,以非公有制經濟為平台,以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為途徑,以政策的適時適度引導為主要推動力,溫州人民創造出一個經濟超常規發展的奇跡。溫州經濟發展運行模式對新形勢下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寶貴的借鑒作用。

一、歷史悠久的溫州商業文化 溫州的傳統文化,一直有著「追求功利型」特徵。由於溫州歷史上就人多地少,地理位置又遠離政治中心,從事小商小販的特別多。在北宋興起、南宋形成的永嘉學派的「事功學說」,批評封建政府限制工商業發展的「重農抑末」思想,提出了「以利和義」、「義利並舉」的主張,在物質和道義的關繫上,摒棄了那種「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的重義輕利觀念,造就了溫州人強烈的商業意識和商業頭腦,溫州人把物質看成是道德思想的載體,把通過辛勤勞動擁有物質財富看成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溫州的傳統文化另一鮮明特徵就是務實,既不作空洞的玄學討論,也不過多理會外部環境的風雲變幻,自始至終追求「經世致用」。「致用」的目的必然追求效益最大化,隨之自然孕育了溫州人謀求生存和發展的「千萬」精神:克服千難萬險,走遍千山萬水,想出千方百計,道盡千言萬語,不惜千辛萬苦,掙得千金萬銀。古已有之的重商傳統,認定了市場是衣食父母,利潤是終極目的。這些「功利主義」的商業文化傳統與計劃經濟的意識形態之間存在難以彌和的裂痕,在過去計劃經濟的條件下,只能被暫時封凍起來。然而,暫時的封凍也只是相對的。據《人民日報》1957年10月9日報道,早在1956年,溫州永嘉縣就進行了「包產到戶」的試驗。至1957年夏季,溫州各縣共約1000個農業社,包括178000多戶社員(占入社農戶的15%)參與了這一試驗。脫離土地的溫州農民,依靠世代相傳的商業智慧和技巧,發揚「敢為人先」的精神,開始小范圍地走向了市場競爭的舞台。當1978年改革開放剛剛開始,計劃經濟下的意識形態略有松動,溫州人便迅速尋找自身發展的突破口,形成對傳統計劃經濟意識形態的「背離」,這是「溫州模式」創始的重要文化動因。
二、崛起的動因———非公有制經濟的大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溫州率先進行了市場趨向改革,政府放手發展私營經濟,大膽進行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的探索。溫州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1)1978年至1980年代中期,「前店後廠」為主要特徵。由於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家庭工業和個體工商業,出現了「家家辦工廠、戶戶聞機聲」的景象,「前門開店、後院生產」是當時的典型模式。(2)1980年代中期到1992年,主要特徵是「股份合作制的孕育和誕生」。由於私營經濟的迅猛發展,個體或家庭作坊式的生產經營方式,已經不能適應企業更大規模、更高檔次的發展,於是,各個小企業紛紛走向聯合,由多個業主共同投資的股份合作制企業應運而生,「股份合作制」成為當時最典型的企業組織形式。(3)1992年到1998年,整頓理順、規范提高階段。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溫州市組織開展了以提高經濟整體素質為核心的二次創業,集中解決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一些突出問題,對一些共性的問題做了適當的理順和規范。(4)1998年黨的「十五大」以後至今,健康發展階段。根據黨的「十五大」和全國人大九屆一次會議的修憲精神,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到2002年5月份,溫州市個體工商戶21萬多個,非公有制企業4萬多家。全市非公有制企業數佔全市企業總數的90%以上;按照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資本比例法」推算,非公有制企業實現工業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0%多。
三、興盛的動因———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 溫州市經濟發展道路從以下兩組數字可以得到明顯反映:第一組數字是一、二、三產業結構的變化,1978年是44.2:35.8:22.0,2001年是6.1:56.6:37.3,第二產業增長了58%;第二組數字是2001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的情況,第一產業增加值57.1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28.3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47.74億元。農村的城鎮化推動了農業的工業化,樂觀地講,溫州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後期。經典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模式,主要是工業企業在城市大量興建和農村人口向城市大舉遷移。而溫州市的發展沒有走這條道路,而是加快以鄉鎮企業、私營經濟為依託的農業工業化來促進農村城市化,以發展小城鎮為重心走分散型城市化的道路。到2000年,溫州市的建制鎮達到130個,人口達488.24萬人,人口超過5萬的建制鎮21個,其中以柳市、龍港為代表的30個經濟強鎮,其人口佔全市農村人口的38.6%,但其經濟總量占據了全市農村的82.6%。據估計,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小城鎮的崛起,溫州農村已經有100多萬農民轉移出來,成為城鎮居民。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表明,溫州市城鎮人口佔全市總人口比例達到了51%,城市化水平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四、結語 (一)溫州經濟發展運行模式,是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在市場經濟體制運行條件下創造出來的 市場經濟體制使溫州人如魚得水,為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完善市場經濟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發展是硬道理,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促進發展,同時,改革又必須以思想解放為前提。溫州模式的成功,得益於積極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合理引導和發揮先進文化的驅動力,尋找和因勢利導本地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二)溫州非公有制經濟的迅速發展,政府的有效作為功不可沒 一是樹立服務意識。凡是應該企業辦的事情,政府堅決不幹預;凡是一家一戶企業辦不了的事情,政府主動承擔「牽線搭台」任務。二是制定支持政策。全國第一個私營企業地方行政性法規、第一個股份合作制 農業經濟問題 2002年第11期經濟地方行政性法規都出自溫州。三是加強管理引導。鑒於在經濟發展初期假冒偽劣產品對溫州經濟的負面影響,溫州市提出了「質量立市、名牌興業」的口號,經過近10年的努力,已經基本解決了假、冒、騙的頑症,溫州經濟開始轉為規模型、外向型、科技型、區域型、品牌型的經濟模式。(三)溫州市在加快小城鎮建設方面的做法很有創新 (1)統一規劃、有序發展。結合建設「現代化新溫州」的導向戰略,政府按照「強化中心鎮、突出重點鎮、兼顧一般鎮」的原則,強化了中心鎮的中心地位。(2)改革機制、強化職能。相繼對行政管理體制、鎮級財政體制、城鎮建設的投融資體制、土地使用制度、戶籍制度、糧食購銷體制和社會保障制度等進行了配套改革。(3)支持扶植、表彰獎勵。對重點鎮給予某些縣級管理職能,在試點鎮建立健全縣級管理部門的延伸機構並賦予相應許可權,優先安排工業園區建設項目,在具備條件的試點鎮建立「投資開發公司」,按照經濟發展總量、增長質量、綜合實力等進行綜合評比,對先進城鎮予以隆重表彰和經濟重獎。(四)溫州經濟運行模式只是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之一 在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以後,全國各地都不同程度、從不同方面進行著許多有益的探索。如:蘇州在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方面進行了更為廣泛的有益實踐,該市農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約佔10%左右,並已經充分顯示出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的成效。主要的具體組織形式有:股份制的各類專業合作社(聯合體)、會員制的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合同制的「公司+農戶」的龍頭企業、村級(資產)股份合作社等。政府在提供寬松有利的環境上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例如江蘇對農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稅收、經營業務等適時出台了若干很好的政策,張家港市計劃建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擔保基金,為各類技術協會、經濟組織等提供貸款擔保。另外,政府在各種生產要素、尤其是土地的流動和流轉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和修正具體的操作辦法,在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的前提下,探索和採用租用、入股等多種形式,保障了生產要素流動的有序進行,加快了農業產業化步伐,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B. 有關溫州的歷史文化

東甌名城」溫州,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回中國沿海九個港口之一,答公元323年,著名學者郭璞選址始建溫州城。相傳建城時,有一隻白鹿銜花跨城而過,所到之處一片鳥語花香、祥雲騰飛,故又名「鹿城」。<br/>「東甌山水甲江南」,溫州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有被譽為「海上名山、寰中絕勝」的雁盪山和號稱「天下第一江」的楠溪江兩個國家級名勝風景區;有以「東方夏威夷」著稱的南麂山列島和有「動植物王國」之稱的烏岩嶺自然保護區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br/>溫州還是改革開放較早的前沿城市,商業經濟相當發達。溫州人幾乎家家戶戶經商,專業市場遍地開花。一方面,外資大量湧入溫州,使其迅速發展成為科技先進、經濟繁榮、文明富裕的現代化商貿港口城市;另一方面,溫州人開辦的公司遍布五洲四海。「溫州模式」、「溫州速度」、「溫州商人」,享譽海內外。<br/>

C. 溫州的歷史介紹

溫州古為甌地,秦統一全國後屬閩中郡。西漢惠帝三年(前192)為東海王(俗稱東甌王騶搖)都地。漢順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 永寧縣,縣治設在甌江下游北岸今永嘉縣甌北鎮境內,是為溫境建縣之始。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析臨海郡南部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縣置永嘉郡,郡治設在甌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區),是溫州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 五年(622)置東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溫州,自此以後,歷1300餘年至今,州名無改,州境亦無大變。辛亥革命爆發,1911年11月8日溫州成立"軍政分府",隸浙江軍政府。 溫州古稱「甌」,早在4000多年前,這里就有原始甌人繁衍生息。 1914年6月置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1932年 建立行政督察區。溫州區初稱浙江省第十縣 政督察區,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 。後數度更名,稱第四特區、第三 特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8年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建立溫州市軍事 管制委員會;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並設溫州市。建國後,改稱為溫州區專員公 署。其後,名稱和轄縣有所變動。1981年9月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並建立溫州市, 實行市管縣體制。現轄鹿城、龍灣、甌海3區,瑞安、樂清2市(縣級)和永嘉、 洞頭、平陽、蒼南、文成、泰順6縣。 南宋時溫州在農業、造船、采礦等方面發展很快,並成為對外貿易口岸之一,此後溫州一直為歷代路、府所處。 由於土地肥沃,山海兼利,溫州物產十分豐富。已發現礦藏有鉛、鋅、錫等40多種,探明大小礦點300多處,明礬石儲量達2.2億噸,有「世界礬都」之稱。 溫州素以奇山秀水揚名海內外,境內雁盪山和楠溪江被定為國家級風景區。北雁盪山號稱「寰中絕勝」,總面積460平方公里,有7個景區,500多個景點,奇峰怪石,移步換景,瀑飛泉涌,洞壑幽深,古人詩雲「欲寫龍秋難下筆,不游雁盪是虛生」。楠溪江100多公里曲折的江流,清澈澄碧,有36灣72灘,灘灣風光四時晨昏變幻多姿,保持著田園式自然生態風光。沿岸還有古建築和大若岩等著名景點 溫州有泰順的「承天雪龍」、永嘉的「烏中早」、樂清的「饜盪毛峰」等珍品名茶,多年來中外馳名。 被稱為「神水」的泰順承天氡泉泉水含氡量高,是浴療、旅遊兼得之地。 溫州烏岩嶺自然保護區內至今還保持著原始生態,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被譽為「溫州的西雙版納」。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1735942.html

D. 溫州模式的發展歷程

1982年,溫州出現創業小高潮,當地個體工商企業超過10萬戶,約佔全國總數的1/10;專30萬經屬銷員奔波於各地,成為讓國營企業頭疼不已的「蝗蟲大軍」。
1983年,溫州創辦了全國第一個專業市場:永嘉橋頭紐扣市場。
1984年,溫州集資興建了中國第一座農民城:龍港農民城。
1987年,溫州頒布第一個關於股份合作制的地方性規章《溫州市關於農村股份合作企業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
1993年10月,溫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實施以「質量立市」和促進民營企業上規模上檔次為重點的「第二次創業」發展戰略。
1994年10月,中國第一個由政府制訂的質量立市法規《溫州質量立市實施辦法》頒布。
1998年,溫州市第八次黨代會報告將溫州人精神概括為「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在群眾中成為廣泛共識。
1998年,中國第一個非公有制企業黨委——中共正泰集團委員會成立。
2004年,溫州8家民企聯合組建中國第一家無區域限制的民營財團——中瑞財團控股有限公司。
2004年,溫州被評為中國十大活力城市。
2006年,溫州瑞安創辦全國第一個「三位一體」的農村合作協會。
2007年,溫州被評為「中國最具魅力的金融城市」。

E. 溫州的發展與歷史

概述
溫州位於中國東南部,甌江下游南岸,是浙江省下屬的地級市,為沿海港口城市,簡稱甌,別稱鹿城。擁有面積11784平方千米,轄海域11000平方千米。
中國雙擁模範城 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中國鎖都 中國鞋都 中國制筆之都 中國皮都 中國低壓電器之都
中國教玩具之都 中國合成革之都 中國五金潔具之都
中國汽摩配之都 中國塑編之都 中國紐扣之都 溫州風光中國禮品城中國楊梅之鄉 中國特產之鄉 中國茶葉之鄉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烏牛早之鄉 中國拉鏈之鄉 中國席草之鄉 中國泵閥之鄉
中國羊棲菜之鄉 中國甌柑之鄉 中國馬蹄筍之鄉 中國四季柚之鄉 中國蘑菇之鄉 中國紫菜之鄉
中國牡蠣之鄉 中國泥蚶之鄉 中國文蛤之鄉 中國花蚶之鄉
中國印刷城 中國電器城 中國禮品城 中國男裝名城 中國休閑服裝名城 中國膠鞋名城
中國商務禮品生產基地 中國鯊魚加工基地 中國金屬外殼打火機生產基地 中國塑料薄膜生產基地
中國剃須刀生產基地 中國鞋都女鞋基地 中國不銹鋼無縫管生產基地 中國眼鏡生產基地
中國精密模具生產基地 中國鑽頭產業基地 中國電子元器件生產基地 中國金屬外殼打火機生產基地
中國休閑鞋生產基地 中國防爆電器生產基地 中國人參鹿茸冬蟲夏草集散中心 中國數學家之鄉
游泳之鄉 國際象棋城 武術之鄉 中國象棋之鄉
溫州的」第一」
改革開放以來,溫州民營經濟創造了眾多的全國第一,畫出了一道充滿活力的發展軌跡。
▲ 1980年 頒發中國第一張「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
▲ 1980年 蒼南縣金鄉鎮信用社率先實行利率改革
▲ 1983年 創建「東方第一紐扣市場」的永嘉橋頭紐扣市場
▲ 1984年 由26個農民自願入股創辦全國最早的股份合作制企業甌海登山鞋廠
▲ 1984年 集資興建中國第一座農民城----溫州龍港鎮
▲ 1986年 全國最早創辦由集體、個人集資入股的股份制城市信用社鹿城城市信用社和東風城市信用社
▲ 1987年 頒布第一個民營企業的地方性規章《溫州私人企業管理暫行辦法》
▲ 1987年 頒布第一個關於股份合作制的地方性規章《溫州市關於農村股份合作企業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
▲ 1988年 起草中國第一份股份合作制企業章程《橋墩門啤酒廠章程》
▲ 1991年 蒼南縣農民合股創辦以經營專線航班為主的全國首家航運包機公司
▲ 1991年 創辦第一個私人跨國農業公司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康龍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 1992年 建設全國第一條股份制鐵路金溫鐵路
▲ 2003年 溫州煙具協會贏得中國加入WTO以後的第一個技術貿易壁壘案
▲ 2004年 聯合8家民企組建中國第一家無區域限制的民營財團——中瑞財團控股有限公司
▲ 2004年 正泰集團作為民營企業第一個獲中國企業經營管理領域最高獎「全國質量管理獎」
▲ 2008年 溫州市首個大型藝術論壇——《集雅藝術論壇》正式開通並獲得國內書畫界的一致好評
▲ 2009年 《溫州人論壇談論溫州人》正式開通

F. 誰知道溫州的歷史啊

溫州古為甌地,秦統一全國後屬閩中郡。西漢惠帝三年(前192)為東海王(俗稱東甌王騶搖)都地。漢順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 永寧縣,縣治設在甌江下游北岸今永嘉縣甌北鎮境內,是為溫境建縣之始。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析臨海郡南部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縣置永嘉郡,郡治設在甌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區),是溫州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 五年(622)置東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溫州,自此以後,歷1300餘年至今,州名無改,州境亦無大變。辛亥革命爆發,1911年11月8日溫州成立"軍政分府",隸浙江軍政府。 溫州古稱「甌」,早在4000多年前,這里就有原始甌人繁衍生息。
1914年6月置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1932年 建立行政督察區。溫州區初稱浙江省第十縣 政督察區,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 。後數度更名,稱第四特區、第三 特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8年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建立溫州市軍事 管制委員會;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並設溫州市。建國後,改稱為溫州區專員公 署。其後,名稱和轄縣有所變動。1981年9月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並建立溫州市, 實行市管縣體制。現轄鹿城、龍灣、甌海3區,瑞安、樂清2市(縣級)和永嘉、 洞頭、平陽、蒼南、文成、泰順6縣。

南宋時溫州在農業、造船、采礦等方面發展很快,並成為對外貿易口岸之一,此後溫州一直為歷代路、府所處。

由於土地肥沃,山海兼利,溫州物產十分豐富。已發現礦藏有鉛、鋅、錫等40多種,探明大小礦點300多處,明礬石儲量達2.2億噸,有「世界礬都」之稱。

溫州素以奇山秀水揚名海內外,境內雁盪山和楠溪江被定為國家級風景區。北雁盪山號稱「寰中絕勝」,總面積460平方公里,有7個景區,500多個景點,奇峰怪石,移步換景,瀑飛泉涌,洞壑幽深,古人詩雲「欲寫龍秋難下筆,不游雁盪是虛生」。楠溪江100多公里曲折的江流,清澈澄碧,有36灣72灘,灘灣風光四時晨昏變幻多姿,保持著田園式自然生態風光。沿岸還有古建築和大若岩等著名景點

溫州有泰順的「承天雪龍」、永嘉的「烏中早」、樂清的「饜盪毛峰」等珍品名茶,多年來中外馳名。

被稱為「神水」的泰順承天氡泉泉水含氡量高,是浴療、旅遊兼得之地。

溫州烏岩嶺自然保護區內至今還保持著原始生態,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被譽為「溫州的西雙版納」。

G. 溫州的歷史由來

溫州古為甌地,秦統一全國後屬閩中郡。西漢惠帝三年(前192)為東海王(俗稱東甌王騶搖)

都地。 漢順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縣治設在甌江下游北岸今永嘉縣甌北鎮

境內,是為溫境建縣之始。 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析臨海郡南部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

縣置永嘉郡,郡治設在甌江下游 南岸(今鹿城區),是溫州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置

東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溫州,自此以後,歷1300餘年至今,州名無改,州境亦無大變 。

辛亥革命爆發,1911年11月8日溫州成立"軍政分府",隸浙江軍政府。



1914年6月置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1932年 建立行政督察

區。溫州區初稱浙江省第十縣 政督察區,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 。後數度更名,稱第四特區、第三 特
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8年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建立溫州市軍事 管制委員會;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並設溫州

市。建國後,改稱為溫州區專員公 署。其後,名稱和轄縣有所變動。1981年9月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

並建立溫州市, 實行市管縣體制。現轄鹿城、龍灣、甌海3區,瑞安、樂清2市(縣級)和永嘉、 洞

頭、平陽、蒼南、文成、泰順6縣。

H. 溫州的簡介!

溫州市位於浙江省東南部,北緯27*03'一28*36',東經119*37'一121*18',面積11784.00平方千米,人口771.99萬,,轄鹿城,龍灣,甌海3區及瑞安版,樂清2縣級市和洞權頭,永嘉,平陽,蒼南,文成,泰順6縣.以氣候溫和而得名,年平均溫度16.10度一18.20度,年均降水量1500一1900毫米,交通有金溫鐵路,104國道縱貫南北,有瀋海,溫麗,諸永高速公路,有瑞東,分泰,文泰,仙清,岱青,南霞,溫強等公路干線,溫州港是全國20個主樞鈕港之一,溫州機場航空線通全國主要城市,,溫州市旅遊資源豐富有雁盪山,百丈湀一飛雲湖,喃渓江等國家風景名勝區.
主要風景:
雁盪山,百丈湀一飛雲湖,楠溪江,澤雅,寨寮溪,九峰,濱海一玉蒼山,洞頭列島,烏岩嶺,瑤溪,仙岩,玉海樓,承天氡泉,聖井山石殿.
土特產品
甌桔,甌綉,甌塑,皮革製品,蘆筍,蠣蟥,毛峰茶,雁盪香魚,磐石灰鵝,芝灣蝤蛑,魚粉,蝦米,楊梅,紅柿,香柚,板栗,竹絲畫簾,明礬石,髙嶺土,花崗石,珍眉茶,甜橙,四季柚,南田雪梨,白毫茶,黃湯茶,茗眉茶.

I. 溫州的歷史變遷

溫州古為甌地,秦統一全國後屬閩中郡。西漢惠帝三年(前192)為東海王(俗稱東甌王騶搖)都地。漢順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縣治設在甌江下游北岸今永嘉境內,是為溫境建縣之始。
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析臨海郡南部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縣置永嘉郡,隸揚州,郡治設在甌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區),是溫州建郡之始。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置東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溫州。因地在溫嶠嶺南,「雖隆冬而恆燠」,四季溫和濕潤,故名溫州。
辛亥革命爆發,1911年11月8日溫州成立「軍政分府」,隸浙江軍政府。民國3年(1914)6月置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21年(1932)建立行政督察區。溫州區初稱浙江省第十縣政督察區,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後數度更名,稱第四特區、第三特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37年(1948)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建立溫州軍事管制委員會;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並設溫州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第五專員公署為溫州區專員公署,後稱溫州專員公署。其後,名稱和轄縣有所變動。1981年9月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並建立溫州市,實行市管縣體制。溫州市現轄鹿城、龍灣、甌海3區,瑞安、樂清2市(縣級)和永嘉、洞頭、平陽、蒼南、文成、泰順6縣。

溫州市古為甌越地,也稱東甌,又稱歐城。甌為一種陶制器皿的名稱。約在新石器時代,溫州居住著原始甌人並製作陶器。西漢初年建為東甌國,流經溫州的河流叫甌江。溫州別名斗城、白鹿城。溫州古城建於東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溫州府志》載,當年建城時,太守郭璞登上西山,瞭望周圍諸山,錯立如斗、便對當地百姓說:「城饒山外,當聚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於山,則寇不入斗,可長保安逸。」於是他仿照北斗星體位置,圍繞諸山築城,故稱斗城。傳說在築城時,有隻白鹿銜花疾奔而來把花吐在城牆上,然後化作一團樣雲冉冉飛入天際,白鹿跑過的地方,一片鳥語花香。人們為取吉利,稱為白鹿城或鹿城。

經國務院批准(國務院2001年7月7日國函〔2001〕84號批准)(2001年8月20日浙政發〔2001〕51號通知),溫州市從2001年8月21日起調整市轄區行政區劃:一、1.將甌海區的藤橋鎮、上戍鄉、臨江鎮、雙潮鄉、嶴底鄉和梧埏鎮的劃龍橋村、上田村、魚鱗浹村、前網村劃歸鹿城區管轄;2.將龍灣區蒲州鎮的蒲州村和上蒲州村劃歸鹿城區管轄;3.將永嘉縣的七都鎮和橋下鎮的中央塗居委會劃歸鹿城區管轄。二、1.將甌海區的永中鎮、靈昆鎮、天河鎮、沙城鎮劃歸龍灣區管轄;2.將瑞安市塘下鎮的上塗、西一、中星、東門、埭頭、石坦、嶼門、邱宅、東溪、東成10個村委會和前岡、後岡2個居委會劃歸龍灣區管轄;3.龍灣區人民政府駐地由狀元鎮遷至永中鎮。三、1.將瑞安市的仙岩鎮、麗嶴鎮劃歸甌海區管轄;2.甌海區人民政府駐地由景山街道遷至婁橋鎮。四、行政區劃調整後: 溫州市區的總面積由1082平方千米增至1187.9平方千米,總人口由119.23萬增至129.64萬。 鹿城區面積從104平方千米增到294.38平方千米,人口從51.68萬增到60.03萬。 龍灣區面積從61平方千米增到279.02平方千米,人口從8.93增到29.77萬。 甌海區面積從917平方千米減到614.5平方千米,人口從58.62萬減到37.84萬。
2001年,全市面積11784平方千米,總人口7 388 09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 341 348人,轄13街道、129個鎮(其中2個民族鎮)、147個鄉(其中5個民族鄉),558個居委會、6116個村委會。
參考資料:http://www.xzqh.org/quhua/33zj/03wenzhou.htm

J. 溫州日報的發展歷史

1947年
5月1日《溫州日報》前身《浙南周報》遵照中共浙南特委之決定,在浙南遊擊根據地今瑞安市桂峰鄉坳後村小方山創刊,報名暫為《時事周報》。周報由特委宣傳部正、副部長胡景 、鄭伯永負責。 《時事周報》為四開四版油印報,印數600份,內容主要為由特委電台提供的新華社電訊。首任編輯安邦;刻寫、油印分別由洪水平、謝功富負責。
1949年
5月7日溫州解放。發《浙南周報號外》,標題為《浙南人民解放軍解放溫州》。浙南地委決定將《浙南周報》改為《浙南日報》,並由軍管會接收舊《浙甌日報》等的設備器材交《浙南日報》使用。
5月12日 《浙南日報》正式出版。第一張對開四版鉛印大報,按《浙南周報》的編號順序,第一期為94號。報名四字為夏子頤所書,刊頭下標明:「發行與編輯者:浙南日報社、軍事管制委員會」。浙南地委宣傳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浙南遊擊縱隊政治部主任胡景瑊兼任報社社長、總編輯。報社社址花柳塘,編輯部臨時地址府城隍。每期發行約2000份。
1950年
10月 高光等8位同志調到《浙南日報》工作,高光任副社長、總編輯,同時從各縣報道組抽調力量充實編輯部,采編人員增至20餘名。
1951年
6月17日一版頭條刊發中共溫州地委、溫州區專員公署發出的《全體黨員、幹部學習和運用浙南日報的通知》
8月1日 《浙南日報》改為《浙南大眾》,由日刊改三日刊,仍為直排四開四版。報名四字為舒同題寫。
1952年
1月10日三版開辟「李四喜思想」討論專欄。「李四喜」是虛擬的人名是一部分政治覺悟不高,土改後滿足現狀,不願繼續前進的農民的典型。這次討論歷時3個月,收到來稿來信307篇。
1954年
9月5日報社內部刊物《改進工作》創刊。
1955年
1月1日《浙南大眾》報由三日刊改出隔日刊。
1月31日地委組織部批文由張雪梅、林白、吳崇瀾、蘇虹、殷惠中等5位同志組成編輯委員會,這是本報創辦以來開始有編委會。
3月19日本報發行達18050份,這是創刊以來最高發行量。
1956年
1月1日 本報各版由直排改為橫排,刊頭《浙南大眾》四字改為《浙南大眾報》五字,系集毛澤東手跡。
11月7日 首次發表本報攝影報道。
1957年
1月 建立製版車間,標志著本報能製作新聞照片,結束了多年來只能用插圖、木刻等美工作品的歷史。
3月1日 《浙南大眾報》由隔日刊改出周六刊,報名《浙南大眾報》五字改集魯迅字體。同日,編輯部從縣前頭遷至公園路。
1962年
3月29日 一版在「學先進、比先進、趕先進」的通欄欄題下,發表「本報編輯部」文章:《滿懷激情頌先進》並開辟《學先進、比先進、趕先進》專欄,至12月11日結束,共發50期。
1963年
上半年 本報開始在各縣配備駐縣記者。
1964年
7月1日《浙南大眾》報名四字,改由郭沫若題寫。
8月 報社印刷廠更換平板印刷機為輪轉印刷機。
1965年
10月31日今日開始至次年3月15日:「高舉毛澤東思想紅旗,為實現『四十條』而奮斗」在套紅通欄欄題下,一版連續發表了《台下大隊綜合治理山水田,低產變高產》等九個典型,並均配發社論。
1966年
1月20日 開始在報眼位置每日刊登《毛主席語錄》。
1967年
1月3日《浙南大眾》報第3971期,報頭四字改為楷體字。
1月4日 因幫派組織「奪權」之故,《浙南大眾》被迫停刊,改出《新華電訊》,刊頭下署「溫州革命造反臨時聯合總部」。此後,一批領導幹部,知識分子慘遭批鬥迫害。
3月4日 《新華電訊》共出10期,改出《新華社消息》,下署「浙南大眾報社捍衛毛澤東思想戰斗大隊主辦」,共出22期。
3月21日 改出《浙南大眾》新一號,刊頭為黑體字。至6月1日共出65期後,改出《新華電訊》。
8月1日 續出《浙南大眾》報新66號。
8月29日改出《新華電訊》,無編號。
1968年
4月5日 溫州軍事管制委員會派出軍管小組到報社實行軍事管制。
5月1日 紅一號《浙南大眾》報出刊。
6月22日浙南大眾報社革委會成立,軍代表紀友明任主任。
1970年
1月18日《浙南大眾》報由周六刊改為日刊,逢星期日出二版。
1972年
10月14日《浙南大眾》報第5558號刊登《停刊啟事》:「本報遵照上級指示,從一九七二年十月十五日起停刊」。
1979年
12月4日 溫州地委決定由地委宣傳部副部長吳軍負責籌備《浙南大眾》報復刊工作。
1980年
3月15日 地委發出《關於浙南日報復刊的通知》。
3月 本報招考復刊來第一批采編人員,以後又陸續招考多次,共錄用68位同志。
4月12日 溫州地委任命地委宣傳部副部長吳軍兼本報總編輯、黨委書記,丁春霖為本報副總編、黨委副書記,周益林、林白為副總編輯、黨委委員。
5月1日 《浙南日報》試刊出版,四開四版,報名四字為舒同題寫。試刊二個月,共出18期。
6月本報《內部參考》創辦,不定期出刊。
7月1日《浙南日報》正式復刊,當日報紙發行16517份。
1981年
2月 一版發表本報編輯部文章:《統一思想認識,振奮革命精神》,對「一個農村基層幹部的苦惱引起的討論」作小結。這個討論自1980年9月『27日開始到1981年1月底止,選登了100多篇文章,共34期,對幫助農村基層幹部更好地理解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收效甚好。
3月20日 本報《編通往來》第一期出刊。
1983年
2月17日 本報新聞標題《魚都「游」到哪裡去了?》和連續報道《鄭祥育退房記》被評為全國好新聞。這是本報作品首次獲得全國性獎勵。
5月1日 浙南日報編輯部與市農委聯辦《浙南日報農村科技版》試刊,兩個月後正式出版,每周一期,發行50000份,1984年底停刊。
1984年
3月 本報購置二台書報膠印輪轉機,改凸版印刷為平版膠印,在全省地市報中首家採用此先進設備。
4月9日 溫州市委任命丁春霖為本報總編輯兼黨委書記,戴知謙為黨委副書記,朱嘉富為副總編輯,周益林、林白為調研員。 7月1日 《浙南日報》改名《溫州日報》,報名由舒同題寫。

閱讀全文

與溫州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