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無線電的發展歷程
麥克斯韋最早在他遞交給英國皇家學會的論文《電磁場的動力理論》中闡明了電磁波傳播的理論基礎。他的這些工作完成於1861年至1865年之間。
1864年,英國科學家麥克斯韋在總結前人研究電磁現象的基礎上,建立了完整的電磁波理論。他斷定電磁波的存在,推導出電磁波與光具有同樣的傳播速度。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之後,人們又進行了許多實驗,不僅證明光是一種電磁波,而且發現了更多形式的電磁波,它們的本質完全相同,只是波長和頻率有很大的差別。
海因里希·魯道夫·赫茲(Heinrich Rudolf Hertz)在1886年至1888年間首先通過試驗驗證了麥克斯韋的理論。他證明了無線電輻射具有波的所有特性,並發現電磁場方程可以用偏微分方程表達,通常稱為波動方程。
無線電的發明人是美籍塞爾維亞裔科學家尼古拉·特斯拉 。
1893年,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在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首次公開展示了無線電通信。在為「費城富蘭克林學院」以及全國電燈協會做的報告中,他描述並演示了無線電通信的基本原理。他所製作的儀器包含電子管發明之前無線電系統的所有基本要素。尼古拉·特斯拉於1897年在美國獲得了無線電技術的專利。然而,美國專利局於1904年將其專利權撤銷,轉而授予馬可尼發明無線電的專利。這一舉動可能是受到馬可尼在美國的經濟後盾人物,包括托馬斯·愛迪生,安德魯·卡耐基影響的結果。
1906年聖誕前夜,雷吉納德·菲森登(Reginald Fessenden)在美國麻薩諸塞州採用外差法實現了歷史上首次無線電廣播。菲森登廣播了他自己用小提琴演奏「平安夜」和朗誦《聖經》片段。位於英格蘭切爾姆斯福德的馬可尼研究中心在1922年開播世界上第一個定期播出的無線電廣播娛樂節目。
古列爾莫·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又譯伽利爾摩·馬可尼)擁有通常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線電技術的專利,英國專利12039號,「電脈沖及信號傳輸技術的改進以及所需設備」,實際上馬可尼只是改進了無線電。
1909年,馬可尼和卡爾·費迪南德·布勞恩(Karl Ferdinand Braun)由於「發明無線電報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43年,在尼古拉·特斯拉去世後不久,美國最高法院重新認定尼古拉·特斯拉的專利有效,宣布馬可尼的無線電專利無效。美國最高法院承認了尼古拉·特斯拉的發明在馬可尼的專利之前就已完成,認可他對無線電關鍵技術的專利優先權。有些人認為作出這一決定是出於經濟原因,這樣二戰中的美國政府就可以避免付給馬可尼公司專利使用費。
1898年,馬可尼在英格蘭切爾姆斯福德的霍爾街開辦了世界上首家無線電工廠,僱傭了大約50人。
無線電經歷了從電子管到晶體管,再到集成電路,從短波到超短波,再到微波,從模擬方式到數字方式,從固定使用到移動使用等各個發展階段,無線電技術已成為現代信息社會的重要支柱。
還有俄國發明家波波夫,俄羅斯人認為他在1895年也發明了無線電。
無線電的誕生九十幾年前,「嘀、嘀、嘀」三聲微弱而短促的訊號,通過電波傳過2500公里的大西洋對岸,從此向世界宣布了無線電的誕生。那是1901年12月12日,扎營守候。
在位於加拿大東南角的紐芬蘭(Newfoundland)訊號山(SignalHill)的馬可尼,用氣球和風箏架設接收天線,終於接收到從英國西南角的寶竇(Poldhu),用大功率發射電台發送「S」字元的國際莫爾斯電碼。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跨過大西洋的無線電通訊,這個實驗向世人說明了無線電再也不是僅限於實驗室的新奇東西,而是一種實用的通訊媒介。這一消息轟動了全球,激發了廣大無線電愛好者濃厚興趣,推動了業余無線電運動蓬勃發展。
雖然馬可尼的試驗結果令人相當振奮,可是當時一般人認為無線電行徑類似光波,發射之後,絕對是呈直線前進,從英國到加拿大,再怎麼說一定是無法完成直線的無線電通訊(因為地球表面是弧形的),當時的科學理論更證明,從英國發射後的無線電波一定直驅太空,怎麼可能達加拿大?可是從馬可尼用簡陋的無線電設備征服長距離通訊的試驗記錄看來,白天,訊號可以遠達700英哩,晚間更遠達2,000英哩以上,這些試驗數據,使得以往的理論所推展出來的必然結果,開始發生動搖了。
與此同時KENNELLY君及HEAVISIDE君不約而同地分別提出了同樣的看法:就是在地球大氣層中有電子層的存在,它可以像鏡子般,把無線電折射回地球,而不致於直奔太空,由於這種折射回返的訊號,使得遠方的電台才得以互相通訊,這種對無線電波有如鏡子般作用的電子層稱做KENNELLYHEAVISIDE層,但現今一般稱之為電離層(lonosphre),而短波之所以如此發達就是受了電離層之賜。
從一九二五年開始,許多科學家便開始進行電離層的探堪工作,經由向電離層發射無線電脈沖訊號,然後從電離層折反的回聲(Echo)中,可以了解到電離層的自然現象,所得到的結果就是:地球上空的電離層就像是一把大傘涵蓋了地球,而且隨著白天或夜晚或季節的變化而變動,同時發現某些頻率可以穿過電離層,而有些頻率則以不同角度折返地表,雖然對電離層已經掀開了面紗而有了某種程度的了解,使得短波的國際通訊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這六十多年來,科學家均不放過任何繼續研究電離層的機會,甚至火箭發射、人造衛星試驗及最近的太空梭飛行,均設計有某些實驗,以期能更進一步了解電離層,借超高速電腦的幫助,透過假設的模型最後希望能夠像氣象般,可以預測未來幾天的電離層狀況。
無線電的發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們對各波段進行研究、運用的歷史。首先被運用的是長波段,因為長波在地表激起的感生電流小、電波能量損失小,而且能夠繞過障礙物。但長波的天線設備龐大、昂貴,通訊容量小,這促使人們尋求新的通訊波段。二十世紀20年代,業余無線電愛好者發現短波能傳播到很遠的距離。1931年出現了電離層理論,電離層正象赫茲所說的鏡子。它最適於反射短波。短波電台既經濟又輕便,它在電訊和廣播中得到了普遍應用。但是電離層受氣象、太陽活動及人類活動的影響,使通信質量和可靠性下降,此外短波段容量也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需要。短波段為3MHz~30MHz,按每個短波台佔4KHz頻帶計算,僅能容納幾千個電台,每個國家只能分得很有限的電台數,電視台(8MHz)就更擠不下了。從二十世紀40年代開始,世界上發展了微波技術。微波已接近光頻,它沿直線傳播,而且能穿過電離層不被反射,所以微波需經中繼站或通訊衛星將它反射後傳播到預定的遠方。 光緒二十三年四月一日(1897年5月2日)《時務報》第25冊刊出譯文《無線電報》,這是無線電報一詞在中國的最早出現。自此,拉開了無線電報經由期刊傳播的序幕。早期的無線電報技術傳播主要以綜合類期刊為主,多為介紹新鮮事物的文章,隨後才出現了介紹原理的科技類論文,其中不乏最新的技術及發明的篇目。隨著無線電報技術的發展,在期刊中傳播的內容也有所變化,出現了諸多法令性的文章。從晚清後期期刊中傳播的文章來看,已自成體系,為其今後專業期刊的出現以及學科建制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
『貳』 誰能簡單介紹無線通信發展史
無線通信 1864年 英國麥克斯韋:電磁波的存在設想; 1888年 德國赫茲(H.Hertz):證實電磁波的存在回; 1895年 義大利馬可尼:傳距僅答數百米的無線通信; 1901年 義大利馬可尼:橫渡大西洋的無線通信; 1938年 法國里本斯:PCM方式; 1940年 美國CBS:彩色電視實驗廣播; 1951年 美國CBS:彩色電視正式廣播; 現代 無線通信遍及全球並通向宇宙, 如GPS其精度可達數十米之內.
『叄』 無線應用通訊協議的發展歷史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以及Internet技術的發展,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技術已經成為移動終端訪問無線信息服務的全球主要標准,也是實現移動數據以及增值業務的技術基礎。1997年6月,移動通信界的四大公司愛立信、摩托羅拉、諾基亞和無線星球組成了無線應用協議(WAP,WirelessApplication Protocol)論壇,目地是建立一套適合不同網路類型的全球協議規范。1997年7月,WAP論壇出版了第一個WAP標准架構。1998年5月,WAPl.0版正式推出。WAP.1版也在1999年5月正式發行。2001年8月WAP2.0正式發布。無線應用協議(WAP)於1998年初公布,這是一項網路通信協議,是全球性的開放標准。它的出現使移動Internet 有了一個通行的標准,標志著移動Internet標準的成熟。
WAP目前已成為通過行動電話或其他無線終端訪問無線信息服務的全球實施標准。它的發展與應用是無可限量的,可以說唯一的限制就是你的想像力,WAP不但使現有的許多應用得到了突飛猛進的改變,同時也催生出更多嶄新的增值業務。
比如用來支持特定商業程序,信息發送或領域維護,其中包括客戶服務與備件提供、消息通知與呼叫管理、電子郵件、基於電話的增值業務、群體計劃、氣象與交通信息、地圖與位置服務、新聞與體育報道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使得廣泛應用於網上的信息服務,逐漸由純信息的提供向更加交互化與最終電子商務化發展。
『肆』 無線電通信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1905年5月在日本海發生的日俄大海戰中,無線電通信嶄露頭角。日本聯合艦隊使用無線電報向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部及時提供情報,與此同時,日本海軍用電子干擾俄軍的無線電通信,使俄軍陷入一片混亂,迫使俄國艦隊降旗投降。這一戰,俄國軍艦19艘被俘,官兵傷亡11000餘人,日軍僅損失3艘小艦,傷亡700餘人。日軍藉助於無線電通信演出了一幕以少勝多的活劇。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無線電台、有線電話、電報已配備到營級指揮所。從那時起,軍事通信作為戰鬥力的重要組成要素,便以嶄新的姿容活躍於戰爭舞台的每一領域。前已述及,1941年6月,希特勒向蘇聯發動了大規模的突然襲擊。開戰不久,蘇聯西部軍區部隊的有線電通信完全癱瘓,蘇軍統帥部了解不到戰局情況,成了「聾子」和「瞎子」,戰爭屢屢失利,德軍長驅直入,很快兵臨莫斯科城下。為了改變這一嚴重的被動局面,蘇軍迅速採取了一系列加強和改進通信聯絡的措施,為扭轉戰局反敗為勝發揮了重要作用。
『伍』 移動通信發展歷程
移動通信發展史
移動通信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1864年麥克斯韋從理論上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1876年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1896年馬可尼在英國進行的14.4公里通訊試驗成功,從此世界進入了無線電通信的新時代。現代意義上的移動通信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初期。而現代通信技術發展從上世紀20年代起到如今,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其中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為第四階段,這一階段是移動通信的蓬勃發展期,1G也是始於這一時期。
1G的發展
1978年底,美國貝爾試驗室研製成功先進行動電話系統(AMPS),建成了蜂窩狀移動通信網,大大提高了系統容量。1976年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工程師馬丁·庫珀於首先將無線電應用於行動電話。
同年,國際無線電大會批准了800/900MHz頻段用於行動電話的頻率分配方案。在此之後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許多國家都開始建設基於頻分復用技術(FDMA)和模擬調制技術的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即1G。
然而由於採用的是模擬技術,1G系統的容量十分有限。此外,安全性和干擾也存在較大的問題。再加上1G系統的先天不足,使得它無法真正大規模普及和應用,價格更是非常昂貴,成為當時的一種奢侈品和財富的象徵。
2G的發展
即將邁入21世紀,通信技術也進入到了2G時代,和1G不同2G採用的是數字傳輸技術。這極大的提高了通信傳輸的保密性。2G技術基本可被切為兩種,一種是基於TDMA所發展出來的以GSM為代表,另一種則是CDMA規格,復用﹙Multiplexing﹚形式的一種。隨著2G技術的發展,手機逐漸在人們的生活中變得流行,雖然價格仍然較貴,但並不再是奢侈品。
過渡的2.5G
2G到3G的發展並不像1G到2G那樣平滑順暢,由於3G是個相當浩大的工程,要從2G直接邁向3G不可能一下就銜接得上,因此出現了介於2G和3G之間的銜接技術——2.5G。我們所熟知的HSCSD、WAP、EDGE、藍牙(Bluetooth)、EPOC等技術都是2.5G技術。
2.5G功能通常與GPRS技術有關,GPRS技術是在GSM的基礎上的一種過渡技術。GPRS的推出標志著人們在GSM的發展史上邁出了意義最重大的一步,GPRS在移動用戶和數據網路之間提供一種連接,給移動用戶提供高速無線IP和X.25分組數據接入服務。較2G服務,2.5G無線技術可以提供更高的速率和更多的功能。
2、移動通信發展歷程(二)
3G的發展
隨著移動網路的發展,人們對於數據傳輸速度的要求日趨高漲,而2G網路10幾KB每秒的傳輸速度顯然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於是高速數據傳輸的蜂窩移動通訊技術——3G應運而生。目前3G存在3種標准:CDMA2000、WCDMA、TD-SCDMA。
中國國內支持國際電聯確定三個無線介面標准,分別是中國電信的CDMA2000,中國聯通的WCDMA,中國移動的TD-SCDMA。可以說3G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智能手機的發展,由於3G的傳輸速度可以達到幾百KB每秒。
通過3G,人們可以在手機上直接瀏覽電腦網頁,收發郵件,進行視頻通話,收看直播等,還一度引出了3G手機可否取代PC的設想。
4G的發展
作為3G的延伸,4G近幾年被人們所熟知,2008年3月,在國際電信聯盟-無線電通信部門(ITU-R)指定一組用於4G標準的要求,命名為IMT-Advanced規范,設置4G服務的峰值速度要求在高速移動的通信(如在火車和汽車上使用)達到100Mbit/s,固定或低速移動的通信(如行人和定點上網的用戶)達到1Gbit/s。
該技術包括TD-LTE和FDD-LTE兩種制式(嚴格意義上來講,LTE只是3.9G,盡管被宣傳為4G無線標准,但它其實並未被3GPP認可為國際電信聯盟所描述的下一代無線通訊標准IMT-Advanced,因此在嚴格意義上其還未達到4G的標准。相對於前幾代,4G系統不支持傳統的電路交換的電話業務,而是全互聯網協議(IP)的通信。4G將為用戶提供更快的速度並滿足用戶更多的需求。
5G的發展
2013年2月,歐盟宣布,將撥款5000萬歐元,加快5G移動技術的發展,計劃到2020年推出成熟的標准。2014年5月8日,日本電信營運商NTTDoCoMo正式宣布將與Ericsson、Nokia、Samsung等六間廠商共同合作,開始測試5G網路。預計在2015年展開戶外測試,並期望於2020年開始運作。
2015年3月1日,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英國已成功研製5G網路,並進行100米內的傳送數據測試,並稱於2018年投入公眾測試,2020年正式投入商用。因此2020年也被業界認為是5G正式推出的時候,但是幾天前,美國移動運營商Verizon無線公司宣布,將從2016年開始試用5G網路,2017年在美國部分城市全面商用。雖然之後遭到了對手AT&T的反駁,但是這些無疑不在預示著人們對於5G的憧憬。
『陸』 通信發展的歷史
1、形體時代通過身體、眼神、手勢及山石樹木等自然媒體相結合傳遞信息。
2、口語時代直立行走使得人類對信息傳遞方式的需求提高從而催生了語言。
3、文字書寫時代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對信息記錄有了需求,文字隨之產生。
4、印刷時代1044年,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1450年,日耳曼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術。
5、1837年,美國人莫爾斯發明電報機。
6、1857年,橫跨大西洋海底電報電纜完成。
7、1875年,貝爾發明史上第一支電話。
8、1895年,俄國人波波夫和義大利人馬可尼同時成功研製了無線電接收機。
9、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兄弟,在巴黎首映第一部電影。
10、1912年,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中,無線電救了700多條人命。
11、1920年代,收音機問世。
(6)無線通信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通信的組成:
1、信源:消息的產生地,其作用是把各種消息轉換成原始電信號,稱之為消息信號或基帶信號。
2、發送設備:將信源和信道匹配起來,即將信源產生的消息信號變換為適合在信道中搬移的場合,調制是最常見的變換方式。
3、信道:傳輸信號的物理媒質。
4、接收設備:完成發送設備的反變換,即進行解調、解碼、解碼等等。它的任務是從帶有干擾的接收信號中正確恢復出相應的原始基帶信號來。
5、信宿:傳輸信息的歸宿點,其作用是將復原的原始信號轉換成相應的信息。
『柒』 無線電通信有哪些歷史
1905年5月在日本海發來生的日俄大海戰中,無源線電通信嶄露頭角。日本聯合艦隊使用無線電報向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部及時提供情報,與此同時,日本海軍用電子干擾俄軍的無線電通信,使俄軍陷入一片混亂,迫使俄國艦隊降旗投降。這一戰,俄國軍艦19艘被俘,官兵傷亡11000餘人,日軍僅損失3艘小艦,傷亡700餘人。日軍藉助於無線電通信演出了一幕以少勝多的活劇。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無線電台、有線電話、電報已配備到營級指揮所。從那時起,軍事通信作為戰鬥力的重要組成要素,便以嶄新的姿容活躍於戰爭舞台的每一領域。前已述及,1941年6月,希特勒向蘇聯發動了大規模的突然襲擊。開戰不久,蘇聯西部軍區部隊的有線電通信完全癱瘓,蘇軍統帥部了解不到戰局情況,成了「聾子」和「瞎子」,戰爭屢屢失利,德軍長驅直入,很快兵臨莫斯科城下。為了改變這一嚴重的被動局面,蘇軍迅速採取了一系列加強和改進通信聯絡的措施,為扭轉戰局反敗為勝發揮了重要作用。
『捌』 通信的發展史
人類進行通信的歷史已很悠久。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通過簡單的語言、壁畫等方式交換信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用語言、圖符、鍾鼓、煙火、竹簡、紙書等傳遞信息,古代人的烽火狼煙、飛鴿傳信、驛馬郵遞就是這方面的例子。現在還有一些國家的個別原始部落,仍然保留著諸如擊鼓鳴號這樣古老的通信方式。在現代社會中,交通警的指揮手語、航海中的旗語等不過是古老通信方式進一步發展的結果。這些信息傳遞的基本方都是依靠人的視覺與聽覺。
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電報、電話的發有,電磁波的發現,人類通信領域產生了根本性的巨大變革,實現了利用金屬導線來傳遞信息,甚至通過電磁波來進行無線通信,使神話中的「順風耳」、「千里眼」變成了現實。從此,人類的信息傳遞可以脫離常規的視聽覺方式,用電信號作為新的載體,同此帶來了一系列鐵技術革新,開始了人類通信的新時代。
1837年,美國人塞繆樂.莫樂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電磁式電報機。他利用自己設計的電碼,可將信息轉換成一串或長或短的電脈沖傳向目的地,再轉換為原來的信息。1844年5月24日,莫樂斯在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進行了「用莫爾斯電碼」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從而實現了長途電報通信。
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J.c.Maxwel)建立了一套電磁理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說明了電磁波與光具有相同的性質,兩者都是以光速傳播的。
1875年,蘇格蘭青年亞歷山大.貝爾(A.G.Bell)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話機。並於1876年申請了發明專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頓和紐約之間進行了首次長途電話實驗,並獲得了成功,後來就成立了著名的貝爾電話公司。
1888年,德國青年物理學家海因里斯.赫茲(H.R.Hertz)用電波環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發現了電磁波的存在,他用實驗證明了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這個實驗轟動了整個科學界,成為近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導致了無線電的誕生和電子技術的發展。
『玖』 求無線電的發展史,通俗易懂的。。。
無線電台的發明
1893年,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在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首次公開展示了無線電通信。在為「費城富蘭克林學院」以及全國電燈協會做的報告中,他描述並演示了無線電通信的基本原理。他所製作的儀器包含電子管發明之前無線電系統的所有基本要素。
古列爾莫·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擁有通常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線電技術的專利,英國專利12039號,「電脈沖及信號傳輸技術的改進以及所需設備」。
尼古拉·特斯拉1897年在美國獲得了無線電技術的專利。然而,美國專利局於1904年將其專利權撤銷,轉而授予馬可尼發明無線電的專利。這一舉動可能是受到馬可尼在美國的經濟後盾人物,包括托馬斯·愛迪生,安德魯·卡耐基影響的結果。1909年,馬可尼和卡爾·費迪南德·布勞恩(Karl Ferdinand Braun)由於「發明無線電報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無線電
1943年,在特斯拉去世後不久,美國最高法院重新認定特斯拉的專利有效。這一決定承認他的發明在馬可尼的專利之前就已完成。有些人認為作出這一決定明顯是出於經濟原因,這樣二戰中的美國政府就可以避免付給馬可尼公司專利使用費。
1898年,馬可尼在英格蘭切爾姆斯福德的霍爾街開辦了世界上首家無線電工廠,僱傭了大約50人。
無線電經歷了從電子管到晶體管,再到集成電路,從短波到超短波,再到微波,從模擬方式到數字方式,從固定使用到移動使用等各個發展階段,無線電技術已成為現代信息社會的重要支柱。
還有俄國發明家波波夫,他在1901年聲稱就發明了無線電。
無線電的發明:
無線電的誕生九十幾年前,「嘀、嘀、嘀」三聲微弱而短促的訊號,通過電波傳過2500公里的大西洋對岸,從此向世界宣布了無線電的誕生。那是1901年12月12日,扎營守候 。
在位於加拿大東南角的紐芬蘭(Newfoundland)訊號山(SignalHill)的馬可尼,用氣球和風箏駕設接收天線,終於接收到從英國西南角的寶竇(Poldhu),用大功率發射電台發送「S」字元的國際莫爾斯電碼......。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跨過大西洋的無線電通訊,這個實驗向世人說明了無線電再也不是僅限於實驗室的新奇東西,而是一種實用的通訊媒介。這一消息轟動了全球,激發了廣大無線電愛好者濃厚興趣,推動了業余無線電運動蓬勃發展。
雖然馬可尼的試驗結果令人相當振奮,可是當時一般人認為無線電行徑類似光波,發射之後,絕對是呈直線前進,從英國到加拿大,再怎麼說一定是無法完成直線的無線電通訊(因為地球表面是弧形的),當時的科學理論更證明,從英國發射後的無線電波一定直驅太空,怎麼可能達加拿大?可是從馬可尼用簡陋的無線電設備征服長距離通訊的試驗記錄看來,白天,訊號可以遠達700英哩,晚間更遠達2,000英哩以上,這些試驗數據,使得以往的理論所推展出來的必然結果,開始發生動搖了。
與此同時KENNELLY君及HEAVISIDE君不約而同地分別提出了同樣的看法:就是在地球大氣層中有電子層的存在,它可以像鏡子般,把無線電折射回地球,而不致於直奔太空,由於這種折射回返的訊號,使得遠方的電台才得以互相通訊,這種對無線電波有如鏡子般作用的電子層稱做KENNELLYHEAVISIDE層,但現今一般稱之為電離層(lonosphre),而短波之所以如此發達就是受了電離層之賜。
從一九二五年開始,許多科學家便開始進行電離層的探堪工作,經由向電離層發射無線電脈沖訊號,然後從電離層折反的回聲(Echo)中,可以了解到電離層的自然現象,所得到的結果就是:地球上空的電離層就像是一把大傘涵蓋了地球,而且隨著白天或夜晚或季節的變化而變動,同時發現某些頻率可以穿過電離層,而有些頻率則以不同角度折返地表,雖然對電離層已經掀開了面紗而有了某種程度的了解,使得短波的國際通訊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這六十多年來,科學家均不放過任何繼續研究電離層的機會,甚至火箭發射、人造衛星試驗及最近的太空梭飛行,均設計有某些實驗,以期能更進一步了解電離層,最近借超高速電腦的幫助,透過假設的模型最後希望能夠像氣象般,可以預測未來幾天的電離層狀況。
無線電的發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們對各波段進行研究、運用的歷史。首先被運用的是長波段,因為長波在地表激起的感生電流小、電波能量損失小,而且能夠繞過障礙物。但長波的天線設備龐大、昂貴,通訊容量小,這促使人們尋求新的通訊波段。二十世紀20年代,業余無線電愛好者發現短波能傳播到很遠的距離。1931年出現了電離層理論,電離層正象赫茲所說的鏡子。它最適於反射短波。短波電台既經濟又輕便,它在電訊和廣播中得到了普遍應用。但是電離層受氣象、太陽活動及人類活動的影響,使通信質量和可靠性下降,此外短波段容量也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需要。短波段為3MHz~30MHz,按每個短波台佔4KHz頻帶計算,僅能容納幾千個電台,每個國家只能分得很有限的電台數,電視台(8MHz)就更擠不下了。從二十世紀40年代開始,世界上發展了微波技術。微波已接近光頻,它沿直線傳播,而且能穿過電離層不被反射,所以微波需經中繼站或通訊衛星將它反射後傳播到預定的遠方。
無線電技術傳入中國
光緒二十三年四月一日(1897年5月2日)《時務報》第25冊刊出譯文《無線電報》,這是無線電報一詞在中國的最早出現。自此,拉開了無線電報經由期刊傳播的序幕。早期的無線電報技術傳播主要以綜合類期刊為主,多為介紹新鮮事物的文章,隨後才出現了介紹原理的科技類論文,其中不乏最新的技術及發明的篇目。隨著無線電報技術的發展,在期刊中傳播的內容也有所變化,出現了諸多法令性的文章。從晚清後期期刊中傳播的文章來看,已自成體系,為其今後專業期刊的出現以及學科建制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無線電的誕生九十幾年前,「嘀、嘀、嘀」三聲微弱而短促的訊號,通過電波傳過2500公里的大西洋對岸,從此向世界宣布了無線電的誕生。那是1901年12月12日,扎營守候
無線電
在位於加拿大東南角的紐芬蘭(Newfoundland)訊號山(SignalHill)的馬可尼,用氣球和風箏駕設接收天線,終於接收到從英國西南角的寶竇(Poldhu),用大功率發射電台發送「S」字元的國際莫爾斯電碼......。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跨過大西洋的無線電通訊,這個實驗向世人說明了無線電再也不是僅限於實驗室的新奇東西,而是一種實用的通訊媒介。這一消息轟動了全球,激發了廣大無線電愛好者濃厚興趣,推動了業余無線電運動蓬勃發展。
雖然馬可尼的試驗結果令人相當振奮,可是當時一般人認為無線電行徑類似光波,發射之後,絕對是呈直線前進,從英國到加拿大,再怎麼說一定是無法完成直線的無線電通訊(因為地球表面是弧形的),當時的科學理論更證明,從英國發射後的無線電波一定直驅太空,怎麼可能達加拿大?可是從馬可尼用簡陋的無線電設備征服長距離通訊的試驗記錄看來,白天,訊號可以遠達700英哩,晚間更遠達2,000英哩以上,這些試驗數據,使得以往的理論所推展出來的必然結果,開始發生動搖了。
與此同時KENNELLY君及HEAVISIDE君不約而同地分別提出了同樣的看法:就是在地球大氣層中有電子層的存在,它可以像鏡子般,把無線電折射回地球,而不致於直奔太空,由於這種折射回返的訊號,使得遠方的電台才得以互相通訊,這種對無線電波有如鏡子般作用的電子層稱做KENNELLYHEAVISIDE層,但現今一般稱之為電離層(lonosphre),而短波之所以如此發達就是受了電離層之賜。
從一九二五年開始,許多科學家便開始進行電離層的探堪工作,經由向電離層發射無線電脈沖訊號,然後從電離層折反的回聲(Echo)中,可以了解到電離層的自然現象,所得到的結果就是:地球上空的電離層就像是一把大傘涵蓋了地球,而且隨著白天或夜晚或季節的變化而變動,同時發現某些頻率可以穿過電離層,而有些頻率則以不同角度折返地表,雖然對電離層已經掀開了面紗而有了某種程度的了解,使得短波的國際通訊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這六十多年來,科學家均不放過任何繼續研究電離層的機會,甚至火箭發射、人造衛星試驗及最近的太空梭飛行,均設計有某些實驗,以期能更進一步了解電離層,最近借超高速電腦的幫助,透過假設的模型最後希望能夠像氣象般,可以預測未來幾天的電離層狀況。
無線電的發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們對各波段進行研究、運用的歷史。首先被運用的是長波段,因為長波在地表激起的感生電流小、電波能量損失小,而且能夠繞過障礙物。但長波的天線設備龐大、昂貴,通訊容量小,這促使人們尋求新的通訊波段。二十世紀20年代,業余無線電愛好者發現短波能傳播到很遠的距離。1931年出現了電離層理論,電離層正象赫茲所說的鏡子。它最適於反射短波。短波電台既經濟又輕便,它在電訊和廣播中得到了普遍應用。但是電離層受氣象、太陽活動及人類活動的影響,使通信質量和可靠性下降,此外短波段容量也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需要。短波段為3MHz~30MHz,按每個短波台佔4KHz頻帶計算,僅能容納幾千個電台,每個國家只能分得很有限的電台數,電視台(8MHz)就更擠不下了。從二十世紀40年代開始,世界上發展了微波技術。微波已接近光頻,它沿直線傳播,而且能穿過電離層不被反射,所以微波需經中繼站或通訊衛星將它反射後傳播到預定的遠方。
無線電技術傳入中國
光緒二十三年四月一日(1897年5月2日)《時務報》第25冊刊出譯文《無線電報》,這是無線電報一詞在中國的最早出現。自此,拉開了無線電報經由期刊傳播的序幕。早期的無線電報技術傳播主要以綜合類期刊為主,多為介紹新鮮事物的文章,隨後才出現了介紹原理的科技類論文,其中不乏最新的技術及發明的篇目。隨著無線電報技術的發展,在期刊中傳播的內容也有所變化,出現了諸多法令性的文章。從晚清後期期刊中傳播的文章來看,已自成體系,為其今後專業期刊的出現以及學科建制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