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意義

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06 05:20:39

A. 張騫通西域的原因和歷史意義是什麼

原因是漢武帝派的,意義是開通了絲綢之路,溝通了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往來(就這么簡單)

B.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有什麼歷史意義

1、促進了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

漢通西域,雖然起初是出於軍事目的,但西域開通以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范圍。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接中亞、西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再次暢通無阻。

這條通道,就是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系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

2、文化交融。

由於中國歷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稱邊疆少數民族為「夷」,所以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2)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背景

建元元年(前140年)即位時,年僅十六歲。此時,漢王朝已建立六十餘年,歷經漢初幾代皇帝,奉行輕徭薄賦和「與民休息」的政策,特別是「文景之治」,政治的統一和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並進入了繁榮時代,國力已相當充沛。

漢武帝正是憑借這種雄厚的物力財力,及時地將反擊匈奴的侵擾,從根本上解除來自北方威脅的歷史任務,提上了日程。也正是這種歷史條件,使一代英才俊傑,得以施展宏圖,建功立業。

C. 張騫通西域有何歷史意義

張騫出使西域的偉大意義促進了我國各個民族的團結,為後來的絲綢之路打開東西交流的大門。

D.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內容和歷史意義

張騫這次出使,經歷了許多國家,知道了西域的許多情況。他第一次以漢朝使者的身份,與西域的一些國家交往,溝通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聯系。歷史上稱他的這次出使是「鑿空(孔)」,意思是張騫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這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漢武帝要求的政治目的,但是通過他的旅行觀察,卻獲得了有關西域各國極為豐富的地理知識。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張騫把這些地理知識寫成報告上奏漢武帝,後來司馬遷即據此寫成了《史記·大宛列傳》,得以保存至今。這次出使西域,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促成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交通線——絲綢之路,從長安經河西走廊,再分為南北兩道, 張騫通西域的意義,不僅豐富了中國人的地理知識,擴大了中國人的地理視野,而且直接促進了中國和西方物質文化交流,中國精美的手工藝品,特別是絲綢、漆器、玉器、銅器傳列西方,而西域的土產如苜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蠶豆)、胡瓜(黃瓜)、大蒜、胡蘿卜,各種毛織品、毛皮、良馬、駱駝、獅子、駝鳥等陸續傳入中國。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雜技也傳入中國,對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從我國甘肅、新疆到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陸路交通,即著名的「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漢通西域,雖然起初是出於軍事目的,但西域開通以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范圍。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接中亞細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再次暢通無阻。這條通道,就是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系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由於我國歷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稱邊疆少數民族為「夷」,所以張騫出使西域成為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漢軍在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此外,大宛的汗血馬在漢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馬」,「使者相望於道以求之」。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E. 張騫通西域有何歷史意義

〈1〉對功德的意義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及歐洲等國交往的大門,構建了漢與西方國家友好交往的橋梁,同時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經濟的交流和發展,對整個世界的文明與進步注入了新的活力,這在文獻記載中可以得到證明.
第一、 漢武帝在張騫出使西域後,才開始"復事西南夷"
張騫一次出使西域回漢後,向漢武帝報告了自己出使過程中所了解到的情況,"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業,而兵弱而貴漢財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屬,兵強,可以賂遺設利朝也.且誠得而以義屬之,則廣地萬里,重九澤,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天子欣然,以騫言為然,乃令騫因蜀犍為發間使此載說明漢武帝是在張騫介紹了道可通大夏後才開始命張騫四道並出,向西南方向發展的.
第二、張騫二次出使西域後,漢開始與西域諸國友好往來
張騫二次出使西域回漢,帶來了烏孫國的使者,"因令窺漢,知其廣大"後,烏孫國使者歸國後"其國乃益重漢",兩國才開始在平等的基礎上友好交往.
在以後的一年時間內,張騫在烏孫國所遣持節副使也與西域諸國使者相繼歸漢,此時,漢才與西域諸才有了正式的國與國之間的平等友好的交往.
張騫死後,匈奴聞烏孫國通漢,欲擊烏孫,烏孫國君恐懼,才希望與漢聯合,於是才"使使獻馬,願得尚漢翁主,為昆弟"漢要求烏孫國納聘後再與烏孫國聯姻,從此,兩國關系才開始日益密切.
為加強與西域諸國的聯系,漢開始"築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國,"而"益發使抵安息、奄蔡、黎軒(今羅馬共和國)、條枝(今伊拉克)、身毒國."其後,"諸使外國一輩大者數百,少者百餘人,人所齎操大放博望侯時",漢代與西域諸國的外交活動的第一個高潮才開始到來.
張騫帶著一種軍人特有的敏銳,在進入匈奴人的控制范圍之後,他就開始留心每一處水源、每一塊草地,並詳細記錄下來.他還告訴漢武帝,在大宛國(今費爾干納盆地),他曾經見過一種良馬,這種馬的耐力和速度都十分驚人,它們有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名字——「汗血寶馬」.據說它們快速奔跑之後,流汗似血色,這後來被證實是寄生蟲感染引起的一種症狀.張騫稱賞它們為漢王朝騎兵最好的坐騎,漢武帝本人非常喜歡馬,聽說有這樣的寶馬,自然想得到.漢武帝此時態度也發生了轉變,他認為雖然結盟不成,但通商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盡管此前武帝派出的許多使節商旅都被游牧部落洗劫一空.
不久,張騫加入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官職為校尉.因為收集情報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所以張騫主要負責刺探情報和沿途的給養.在北方,衛青率領軍隊與匈奴人展開激烈的廝殺,正是張騫先前收集的水源和牧草分布資料幫助了漢朝軍隊,他們贏得了一系列勝利,張騫也因此被封為博望侯.
漢武帝並不急於求成,他決定分別實施兩步策略,以此來贏得這些國家的歸附.首先,他又發動了一次對匈奴的戰爭,並取得了大勝,殺傷匈奴士兵9萬人.然後,在公元前101年,他又攻佔了中亞的大宛國,就是汗血寶馬的故鄉.但其實,奪取這些名馬只是漢武帝的一個借口.漢武帝曾經數次派使者沿當年張騫的足跡來到大宛,不惜用重金交換汗血馬,但大宛國王一次次地拒絕了他的請求.最後一次,漢武帝派遣使者韓不害帶著一匹用黃
金鑄造的金馬和許多貴重禮物交換漢血馬,大宛國王雖然仍不想交出寶馬,但又非常想要漢武帝送來的寶物,他殺死了使者,奪取了寶物.
漢武帝終於找到了出兵的借口,他派出的先遣部隊全由國內的刑犯和惡少組成,他們沒有攜帶充足的給養,沿途向別國索要,如果不交出糧食,就被視為大宛的同謀.毫不出人意料,這支部隊失敗了,但也麻痹了大宛國.漢武帝怎能接受這樣的失敗,他隨後調集近20萬大軍在敦煌集結.聽說大宛國的飲水全取自城外,漢武帝特意派遣幾位水利專家隨軍同行.漢軍切斷了大宛都城隱蔽的引水系統,很快征服了整個部落.
取得大勝的漢朝軍隊凱旋而歸,沿途中亞各國聽說漢軍征服了大宛國,無不大受震動.各國王公貴族紛紛派遣子侄跟隨漢軍回到中原,他們為漢武帝呈上貢品,並留在漢朝作為人質,表示對漢武帝的效忠.至此,張騫定下的用外交手段和貿易來擴張漢王朝在中亞影響力的策略取得了成功.
這個外交策略最偉大的實施者無疑是漢武帝,但張騫作為提出者和實踐者,更值得人們尊重.可惜的是,張騫沒有等到他的宏願實現的一天,從烏孫國返回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2).對作者的意義
張騫不僅開拓了漢與西方諸國貿易的"絲綢之路",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走出國門的使者;同時,也通過它的外交實踐,第一次張揚起國與國之間平等、誠信交往的外交理念,為我國漢代昌盛和後世的對外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張騫在回國後的第二年去世.他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加強了西漢與西域地區的聯系.當時的史學家司馬遷稱贊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
後來,這條出玉門關,經天山南北路,越過蔥嶺,到達中亞或者更遠地方的通道,成了千古傳頌的絲綢之路.作為經濟迅速發展的唐朝,作者為了懷念張騫等人來闡述這經濟繁榮的時刻.
(3.)對當地文化的意義
由於張騫等人的溝通,此後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蘿卜和良馬、地毯等傳入內地,豐富了漢族的經濟生活.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到了西域,促進了西域的經濟發展.
張騫出使西域,接觸到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是漢朝開始對西域各國有所了解;使漢朝與西域建立了友好關系,為後來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使西域正式歸西漢政府管轄打下了基礎.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了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物,保護往來的商旅.從此,新疆地區正式歸在中央政權的統治下.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系,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再從安息轉運到西亞和歐洲的大秦(漢朝時我國史書對羅馬帝國的稱呼),開拓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漢武帝和張騫的成功謀略為中國贏得了貿易、建設和統一的保障.同時,張騫出使西域對中國和西方歷史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公元前105年,使者沿著張騫的足跡,來到了今天的伊朗境內,並拜見了安息國國王.漢朝使臣在君主的腳下展開了華麗光潔的絲綢,國王非常高興,以鴕鳥蛋和一個魔術表演團回贈漢武帝.這標志著連接東方的中國和西方的羅馬帝國的絲綢之路正式建立.在之後的歲月中,不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張騫的名字都被人們所牢記.使漢朝與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關系,天山南北第一次與內地聯系成一體;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豐富了中原的物質生活.
(4.)對美術史的意義
唐代後期的壁畫,與唐代政治形勢相似,吐蕃佔領之後,就從開元盛世走向衰落,雖然吐蕃佔領時期出現了許多優秀作品,在藝術水平上直迫盛唐,但總的趨勢是江河日下.在人物造型上,充分掌握了「骨法用筆」的奧秘,注意了骨與肉的有機結合.人物面象多為統一的條豐型,菩薩巳屏除了扭妮的體態,出現了雙腿直立,腰部微扭,自然和諧的姿態.經變畫構圖已經定型,線描造型的表現力大大提高,蘭葉描勾勒的形態,粗壯者挺拔有力,精細者娓婉柔麗,在表現物體的質感上各極其妙.土紅線作為人物的定型線已經成為吐蕃時期線描的特點.色彩不如前期豐富,但有兩種不同情趣的包調:一種以白壁為地,青、綠為主,色調情新淡雅;另一種以土色為地,朱、婉稍重,色調汗厚溫潤.人物造型之最精美者,可以說是「窮情寫物」、「動必依真」.所以,人物形象的風采頗有「襟懷曠達」、「神思飛揚」之感.這就是吐蕃佔領時期的風格.
由於塑造人物的藝術語言——色與線的運用越來越純熟和精練,在人物造型上極盡「窮神盡變」之能事,突破了類型性格的程式,逐漸注意到在人物的行、住、坐、卧,舉止言談中展示入的心靈境界,從面部、從服神、從姿態、從人物之間相互關系、從人物與環境的關系、從局部情節與主體人物的關系等種種方面,表現人物發自心靈的神采風情,塑造了大量富有藝術生命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創造了中國式的寫實風格.
(5).對自己的意義
張騫在出使西域的艱難歷程中,繼承中國前人的優秀品德,用自己的親身實踐創立了外交活動的基本准則,同時也為後人樹立了光輝的楷模.其內容主要有:
1) 持節不失,維護國家利益.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前後歷經十三年,受到匈奴人的威逼利誘和長期關押,甚至用與妻生子的方法來動搖張騫的出使西域的意志,這對張騫來說,無疑是極其艱難的考驗.但是,張騫在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之間正確的作出了選擇,他那種不惜犧牲個人利益甚至生命的大無畏精神,是一個外交使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同時也是一個外交使節在從事國與國之間外交活動時必須堅持的最重要的原則.
2) 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維護國家尊嚴.張騫在第二次出使西域時,因烏孫國近匈奴而遠漢,"昆莫見騫以單於禮",這說明張騫在烏孫國開始並沒有得到平等的態度來接待他,張騫在感到非常慚愧的同時,並沒有消極處之,而是利用烏孫國貪財的特點,巧妙地用"天子致賜,王不拜,則還賜"語來迫使烏孫國王重新參拜.這一方面顯示出張騫的機智靈活、能言善辯,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國家的應有的尊嚴,也正是張騫這種不亢不卑、敢於冒險抗爭才能換來國與國之間的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和友好相處,圓滿地完成二次出使西域各國的崇高使命,而張騫這種精神正是一個國家使節不可缺少的基本素養.
3) 信美愛人,以誠質信,營造誠實守信的國家友好交往環境
張騫二次出使西域,其信美愛人、以誠取信在《史記·大宛列傳》中有多處記載,如一次出使時"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任,蠻夷愛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窮急射禽獸給食",([1]P3159)這是對張騫誠信的直接記述;對張騫誠信的間接記述,在行文中可以看到的.
綜上所述,張騫奉詔出使西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走出國門,開展外交活動的外交活動家.他不僅第一次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開辟了國與國進行平等互利、友好往來的"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華民族與中亞、西亞、南亞及歐洲等國家的經濟、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為推動世界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同時,其外交實踐構建了國與國之間平等往來、友好相處的基本原則,為後世國家之間開展外交活動奠定了思想基礎,對當今世界外交活動的基本准則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依據,產生了深遠影響,並將繼續發揮更大作用;也為後世的外交使節開展外交活動建立了一座豐碑,成為後世外交工作者的行為楷模.

F. 張騫出使西域歷史意義

(2014·宜昌)司馬遷在《史記》中稱之為「鑿空」西域,為漢代開啟絲綢之路的使者是張騫。
(2017·鄂州)中國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出現與張騫通西域事件有關。

G. 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重要意義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專化交往頻繁屬,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H. 張騫出使西域有什麼歷史意義

意義:使漢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趨頻繁,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創造了條件。

I. 張騫通西域有什麼重要的歷史意義

張騫出使西域豐富了地理知識,擴大了地理視野,而且直接促進了我國專和西方物質文化屬交流;張騫出使西域目的是想聯合西域各國共同抗擊匈奴,增進雙方了解,探明路線,增進漢王朝同西域的聯系。

1、促進中國與西域的文化交流;

2、配合了漢當時的戰略安排;

3、加速了絲綢之路的開拓;

4、從此西域成為中國的傳統勢力;

5、加強了人民對外開拓的精神。

(9)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建元元年(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張騫任皇宮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前138年),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長安出發,經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J. 張騫出使西的歷史意義

張騫通西域的意義在於:不僅豐富了中國人的地理知識,擴大了中國人的地理視野回,而且直接促進了中國和西答方物質文化交流,中國精美的手工藝品,特別是絲綢、漆器、玉器、銅器傳列西方,而西域的土產如苜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蠶豆)、胡瓜(黃瓜)、大蒜、胡蘿卜,各種毛織品、毛皮、良馬、駱駝、獅子、駝鳥等陸續傳入中國.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雜技也傳入中國,對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從我國甘肅、新疆到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陸路交通,即著名的「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求採納~

閱讀全文

與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