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

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6 04:52:01

A. 求 中國經濟發展近代史,越詳細越好,謝謝

近代

民國經濟史
中國民國時期,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長期處於各種予盾的激烈斗爭之中,社會經濟在動盪、曲折中緩慢前進。民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曲折發展的歷程,各種經濟勢力此消彼長的現象,給我們以如下啟示:

第一,要使中國近代社會經濟得到順利發展,必須以國家的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為前提。近代中國歷史表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掠奪,對中國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使近代中國經濟的發展,處於十分緩慢的狀況。沒有一個政治上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的新中國,就不可能使中國經濟得到正常、健康的發展。

第二,民國經濟的歷史表明,在華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封建地主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是阻礙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在民國時期的中國,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控制了中國財政經濟命脈,他們利用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瘋狂地掠奪中國的資源,並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行壓制、打擊。封建地主經濟佔有農村絕大部分土地,對農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造成農民生活困苦,農村經濟萎縮。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壟斷著中國主要經濟部門,對私人資本主義經濟進行排斥、打擊,阻礙了中國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第三,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民國時期曾得到發展,這表明代表著新的生產方式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是民國社會經濟史的重要內容,是貫穿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線索。但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外國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封建勢力的包圍打擊下,難以得到正常、自由的發展,最後走向衰落。歷史表明,要在中國實現資本主義是非常困難的,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第四,新民主主義經濟的建立符合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前途是社會主義。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掠奪和封建勢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壓迫,阻礙了中國近代經濟的順利發展,因此,在中國人民進行爭取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的革命斗爭中,必須建立新的社會經濟形態來代替舊的社會經濟形態。由於中國社會經濟的落後性,不可能馬上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必須根據中國的國情,建立一種符合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並以發展生產力為主,為以後過渡到社會主義開辟道路的新的經濟形式,這種新的經濟形式就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只有這種由多種經濟成分構成的特殊形式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才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需要。而在新民主主義經濟中,由於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居於領導和支配地位,這就保證了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前途必將是社會主義。

1、民國經濟概述

2、民國初期社會經濟的初步發展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社會經濟的曲折發展

4、抗日戰爭時期的社會經濟

5、民國末期社會經濟的崩潰

中國經濟發展史-現代卷

1949--1957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遷

1、新中國建立時的經濟背景和發展條件

2、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3、國民經濟的恢復

4、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始

5、社會主義改造的提前完成

6、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和遺留的問題

1958--1978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演變

1、「大躍進」及其嚴重後果

2、國民經濟的調整和恢復發展

3、「文革」時期國民經濟的艱難發展

4、徘徊中前進的國民經濟

1978--1998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革

1、經濟調整和開始改革開放

2、全面改革的實施和經濟高速增長中的曲折

3、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

4、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

希望對你有幫助

B.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簡史

夏商西周時期

當黃河流域出現夏、商和西周三代文明古國之際,代表新的生產力的文字、青銅器和城市已經在北方的遼河流域、長江以南地區紛紛出現,從而使中國大陸的奴隸制王朝得以鞏固和發展,成為東方世界的經濟發展中心。

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迅速,判斷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這里所說的勞動資料主要指生產工具而言。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先進的生鐵冶鑄技術,即出現了鑄鐵,促進了鐵器的普遍使用,並由此推動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使中國在經濟發展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秦漢時期

由於中國早在公元前3 世紀就建立了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迫使封建統治集團對古代社會的自然經濟狀態進行干預,以使社會經濟朝著有利於鞏固封建統一的軌道運行,於是形成了封建經濟的自然發展與封建國家經濟制度的矛盾,也就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

魏晉南北朝

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專制集權較弱,政治上相對寬松的時代。因而對經濟活動的控制也相對寬松,經濟活動也比較活躍。這在南朝表現得尤為明顯。

隋唐五代時期

唐的經濟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在:

(一)南北經濟均有發展,更主要的是南方經濟已逐漸成為中國中央政權的主要支柱,成為經濟中心。

(二)生產力有了巨大發展,新的技術給生產帶來突破性變化。如造船、建築、農田水利、造紙印刷術、瓷器、絲織都有創造性發明並向海外流傳。

(三)與外國經濟交流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與非洲、西歐、中亞、西亞、東南亞、日本、朝鮮等國,都有貿易往來,陸上、海上絲綢之路暢通無阻。

五代十國時間很短,實際是唐代的繼續,經濟雖因戰亂而受影響,但仍然有很大進步,正因為經濟的發展才有全國統一的迫切要求,分裂很快被宋統一起來了。

宋遼夏金時期

其主要標志是,以農業為主、以手工操作為基礎的社會生產體系及其相應的制度保證體系已經趨於完善;從對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廣度而言,已經接近甚至幾乎達到了古代的技術條件所能允許的最高水平。

元朝時期

元代經濟歷史提供的經驗和教訓在中華民族經濟管理歷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卓越的軍事、經濟管理謀略運籌思維,忽必烈多元一體化的國民經濟管理思想模式,元代長期影響後世的經鞏固、各族人民的團結交往、封建社會後期經濟的進步性發展都有重要的、深遠的影響。

明清時期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聲有色的時代。明代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史上處於變革的重要時期,有諸多新現象、新特點,值得認真總結,深刻分析、取其精華,以資借鑒。

封建末期

甲午戰爭後的中國,不僅遠遠落後於西方先進工業國家,而且被歷史拋在了東方的日本後面。

(2)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遠古暨三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歷史長河的源頭,也是光輝燦爛的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經濟的發展是以越來越快的步伐前進的,舊石器時代經歷了上百萬年的漫長道路,新石器時代只有幾千年,進入文明時期以後,各個王朝的更替不過數百年的時間。

每一個時期的經濟發展都有一定的特點,也都遵循著中國傳統文化和農業經濟的共同規律。經濟基礎對政治、軍事、文化藝術乃至人們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影響是極其重大的,在社會發展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不言而喻。

C. 中國近代經濟發展史

一、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1.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侵入 鴉片戰爭後,列強打開中國市場,向中國輸出商品,並在東南沿海地區創辦了一些船塢和工廠 這是中國境內最早的近代經濟成分。
2.自然經濟的解體 (1)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入侵。(2)表現:東南沿海一些地區「紡織」「耕織」分離,手工業者大批破產,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發展 (3)實質:中國逐漸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附庸
3.洋務運動(官僚資本的產生)
(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進科技,維護清朝統治。
(2)內容:①自強、求富—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②籌劃海防。③培養人才—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3)結果:甲午戰爭失敗,洋務運動破產。
(4)實質: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
(5)評價:積極作用:洋務派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技術,興辦了一批近代企業,培養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術工人,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對外國的經濟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製作用;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局限性:只學習西方的科技,不改變中國的制度。說明「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不可能使中國走向富強
二、民族工業的發展
1.晚清民族工業的興起 (1)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①自然經濟日益解體;外商企業刺激;洋務運動誘導。②概況: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投資創辦近代企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2)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後):①原因:甲午戰爭後,列強向中國輸出資本,進一步破壞中國自然經濟;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困難,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②影響: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發起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倡導實業救國論
2.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1)民國初期的短暫春天:①原因:辛亥革命影響;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促進;實業救國思潮影響;一戰的影響。②特點: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區);部門不平衡(輕工業發展迅速);短暫。③影響:為新文化運動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提供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 (2)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曲折發展:①1927—1936年較快發展,國民政府基本實現全國統一,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推出一些有利於發展的經濟和政治措施,民族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 ②抗日戰爭時期遭受沉重打擊 (淪陷區日軍的吞並、擠壓;國統區的戰時體制;官僚資本的壓榨等因素影響)③抗戰勝利後走向萎縮;民族工業陷入絕境。(美國商品排擠、官僚資本擠壓、苛捐雜稅、通貨膨脹等因素)④新中國成立後獲得新生,三大改造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一部分
3.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
(1)中國近代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民族資本主義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多重壓迫。(2)國內政局和國際環境 (3)政府的政策措施。(4)民族資本主義自身因素:民族資本的獨立性與依賴性,民族資產階級的進步性與局限性等。
4.民族資本主義在近代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引進先進的生產方式,代表近代經濟發展方向,有利於經濟的近代化。(2)為資產階級維新變法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提供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的逐漸發展使無產階級隊伍逐步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階級基礎 (3)民族資產階級倡導的立憲改良、民主共和、民主科學等主張,既推動了中國政治近代化的發展,也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
(4)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多重擠壓,始終未獲得獨立發展,沒能成長為中國經濟的主導成分。

D. 中國經濟發展史,1200字左右。

是論文嗎?建議最好自己寫
傳統社會的中國經濟及對其發展歷程的思考
董方煒 40901008 經濟學基地一班
中國在十九世紀前的傳統社會中,經濟實力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大量財富聚集在中國,在幾千年的變革中,中國形成了自己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發展史,面對這樣一部豐富的歷史巨篇,我們不禁好奇,這其中纏綿著怎樣的悲喜糾結,掩藏著多少對錯善惡,蘊含著多少文化和精神,又是怎樣讓中國經濟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最終被西方國家用武力打開國門,投向了經濟大變革的浪潮。
經濟史是研究物質資料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的這個社會過程所形成、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的一門學科。其科學性在於考察問題的客觀性,在歷史文獻和大量數據材料中找尋其最能反應社會現實的基礎論據,並用一定的方法研究經濟制度演進。其重點在於考察經濟運行的機制和績效,並考慮機制績效的質與量。在研究中國傳統社會的經濟史時,必須要考慮的另一點是文化對經濟的影響。因為一個國家和民族中,出現的哲學或宗教中的精英與大師的思想著述會在該國歷史發展進程中起到奠基和指引性的作用,就像雅斯貝爾斯所說「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中所出現的大師一樣,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確定了西方發展模式,孔、墨、孟奠定了中國發展模式。
考察幾千年的經濟發展史,我們從大到小,從淺如深,從傳統經濟制度的形成說起,到具體發展成就和財政制度經濟思想結束,並著重探討為何中國並未走向資本主義之路。
在技術條件低下的古代社會,自然資源稟賦影響著國家的經濟規模結構及性質,由於自然條件的不同,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表現出一定差異,存在著不平衡性,並預示著不同的經濟形態發展方向。例如中國歷史上出現的黃河流域文明和長江流域文明。在攫取經濟時代,人們主要以採集和漁獵為主,這是一種依賴於自然界提供的現成天然的物質資料的經濟形態,在這種經濟形態下,遠古社會的進步非常緩慢,因為這種現成物資的提供限制了遠古人類智力的發展。而當無數次的經驗積累啟迪了原始人的智慧,開創了原始的種植業和畜牧業後,人類的社會的迅速發展便一發而不可收拾,人類社會進入了改造自然,通過自身勞動增值產品的生產經濟時代,這標志著人類開始了智力大發展,經濟大進步,社會財富急劇增長,並開啟了人類罪惡本性的偉大時代。
夏商周時代是由氏族部落向封建領主經濟的國度,是奠定中華民族前進方向的時代。早期人類社會形成了及生產和消費為一體的社會細胞——氏族,隨著氏族組織的繁衍於擴大,在此基礎上,逐漸產生了部落與部落聯盟,並逐漸向王權社會過渡,並最終形成了層層分封的寶塔式結構。中國早期封建社會的基礎,就是建立在井田制上的領主制經濟。不管是由於社會傳統的巨大慣性還是由於文化堆積力,人類文明的最初時代所奠定的一些思維模式和體制形式都對後世產生了引導性的影響,使後世發展從未擺脫前朝前代所帶來的滲入骨髓的根本性的糾纏,並決定了中國幾千年的經濟發展歷程。源於原始社會部落酋長管理生產活動傳統習俗的「工商食官」制度,即各級宗族首領控制壟斷經營,不允許四人從事工商業的制度,對中國古代工商業發展的影響是深遠的,由於這種傳統的延遞,使人們開始延續重農思維,並不斷排斥工商的重要作用,使工商業始終未能形成自己獨立發展的道路。
春秋時期,封建領主制經濟由於其自身內在的矛盾,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而日漸趨於瓦解和崩潰,相應的土地改革產生的土地私有制,引發了剝削關系和經濟結構的巨大變化,終於在戰國秦漢時期,確定了以小農的小規模經營,以精耕細作和勞動力大量投入為特徵的傳統農業經濟結構。在以後幾千年的社會進程中,這種經濟制度不斷完善和健全,從秦漢至明清,經歷了幾次較大的曲折變化,興衰交替,呈現出「兩個馬鞍形」的發展態勢。
中國傳統經濟的主體是農業,農業的發展水平及其成就制約著手工業交通運輸業和商業的發展。「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農業是「人類一切經濟發展的開端」。中國傳統社會的農業是以個體小農經濟精耕細作為特色的勞動力高度密集性的集約農業,其單位面積產量和耕地復種指數都很高,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中國在利用土地保持地力方面達到了但是世界的最高水平。古代中國一直被認為是經驗知識積累量大,經驗科學非常發達的社會,而在農業上更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多糞肥田」保持了地力,使幾千年後今天的中國仍然能夠利用那本來就為數不多田地養活十三億的人口。在中國傳統社會,農業一直是最基本的生產部門,農業經濟所提供的剩餘不僅滿足了傳統社會中非農業部門的消費需要,而且還是專制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繁榮的農業經濟史專制中央集權國家的經濟基礎,小農家庭是賦稅徭役的承擔者,正是由於這些原因,中國歷代專職鄭度都十分重視農業經濟,形成並建立了一整套完備的重農思想和政策體系,維持著精耕細作集約化農業的平衡。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土地是最重要的一種經濟資源和最主要的生產資料,地主土地所有制、國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農土地所有制延續了兩千多年而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不過隨著地權變動機制和地權轉移的頻繁,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土地呈現出不斷向各類地主集中地趨勢,地主佔有土地,目的是投資於土地,通過轉讓土地使用權來獲取地租,形成租佃制度。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租佃制度也不斷調整和完善,地主對佃農的人身束縛逐漸鬆弛。中國有很多無產者,即是貧農,貧農租賃地主富農土地,並定時交租,形成了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的一個特色,這種封建制度下的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工廠中的無產者有很多相似之處。
中國古代的手工業有官營手工業,城鎮手工業和農村家庭手工業三種生產組織和經營形式並存發展。官營手工業在我國傳統社會占據統治地位,漢武帝時起,中國實行了「鹽鐵官營」政策,這一政策影響了一個歷朝歷代的政策制定,對中國手工業工商業的發展起到了嚴重的限製作用。官營手工業的生產具有雙重目的,一是為了滿足皇室和專制國家的需求和生產,二是為了市場生產壟斷商品,目的在於追求壟斷利潤,以增加財政收入。壟斷地位和為皇室生產不計成本決定了其具有精湛的技藝和低下的收益這兩個特點。城鎮民營手工業是指由城鎮中的一些個體小手工業者和豪民貴族經營的手工業,它是一種脫離農業或農民家庭而獨立存在的手工業結構,民營手工業者主要是為市場而生產的商品生產者。中國古代脫離農民家庭獨立出來的民營手工業大多是以手工作坊的形式已出現的中小手工業者,真正的工場手工業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只是極少量得存在於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和有限的幾個次要的手工業部門。由於民營手工業要為專制國家承擔各種差役,勞動力得不到保證,缺乏穩定的城鄉市場,同時,技術進步和創新的有效機制欠缺,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城鎮手工業在官營和農村家庭手工業的夾縫中艱難掙扎,發展極其緩慢。
現在我們再從整體上看一下中國古代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這兩大不同的經濟結構。個體小農經濟是我國典型的自然經濟,統治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它把農業和手工業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滿足了家庭基本需求,使之與市場的關系降到了最低限度。中國傳統農業經濟結構是自然經濟性質的,具有明顯的自給性和封閉性,上下同構,相互離散,卻又十分穩定。而商品經濟則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發展的態勢。雖然中國的商品經濟在不斷發展完善,但由於其特有的對自然經濟依附的特性和缺乏自由發展的環境和條件,缺乏獨立發展的性格,同時,中國古代商品經濟與自然經濟之間雖然存在沖突,但更多的是一種相互補益,共生共存的關系,其最終也未能獨立出來。
中國古代財政管理機構不斷健全,其曲折的演變過程中,財政管理的權益有相對集中向多極化發展,縱向配置有地方分全鄉中央與地方均權發展,財政管理體制在整個國家建制中的地位日見重要。
隨著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考慮經濟研究經濟,在儒學思想出於支配地位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經濟思想以「富、均、庶、義」為基本標准。國家在經濟領域的地位一直被人們爭論,中國古代也發展出了國家干預主義和經濟放任主義兩種思想,但最終確定下來的卻是國家不斷參與宏觀管理,考慮各經濟問題時,總是以國家為本位,從國家的角度、立場和利益出發。但幾千年來,傳統經濟思想一直處於停止狀態,幾乎沒有什麼創新和變化,不斷教條化。
中國歷經千年,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近代史上卻不斷遭遇恥辱,落後就要挨打,但幾千年領先於世界的中國為何不能自我實現向近代經濟的轉型,沒有走向富強呢?
由於古代中國經濟的自營性,和人身依附關系的鬆弛,土地可以自由買賣,中國傳統經濟的效率領先於同時代的西歐領主制經濟,但其有效性又強化了它的穩定性,也增強了它的彈性和包容性,對於資本主義萌芽來說,傳統經濟是一種保守的和惰性的力量,由於它的彈性和包容性允許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甚至有一定的發展,又由於它的穩定性和強大,資本主義萌芽很難成為普遍發展的生產關系而受到遏制和摧殘。中國的傳統經濟並非是自然經濟的純粹形態,它以廣泛的商品性生產作為必要的補充,在此基礎上發展起高度的傳統商業,但這種商業只是一種補充,並且也擴大了地主和國家的剝削范圍和數量,更多的起到維護傳統經濟秩序的作用。商人、地主、高利貸者三位一體的封建剝削形態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基礎,形成的強大中央集權制度在商品經濟危害其自身發展時便伸出了惡魔之手,重農抑商,同時官營資本也在擠占城市手工業的市場,佔用了勞動力。
在向市場經濟緩慢演進的歷史過程中,只有在國家認同並出面確立了市場經濟的兩大基石——法律和貨幣制度——之後,這種「自發秩序」的擴展過程才可能持續不斷,而中國在發展中只是中刑法和行政法,輕民法商法,貨幣制度也不甚完善,長期處於欠缺流動性的情況下。由習俗經濟、命令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換是漸進的,這種轉變的起點是商業的專門化,商業的專門化不只是出現了以經營為目的的手工業等,而是出現了以專門從事商品生產經營以謀取利潤者,由於中國古代的財政制度,重農抑商,有存在「士大夫一旦得志,其精神日趨於求田問舍」,「有田方有福」的思想,大批商人購置田產,轉而投資土地,成為地主。
所以,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中國古代的商品經濟的發展,雖然孕育出資本主義萌芽,但並未走向真正的資本主義社會。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是最好的老師,研究中國經濟史,從其中找到歷史和經濟發展規律,不但可以指導我們怎樣去發展經濟,而且還可以提醒我們,穩定的制度雖然可以給國家帶來穩定和長久,但內部表面的和諧不代表人民真正的利益得到了實現。中國古代的經濟制度雖然保障了封建王朝的延續,但相對於外部世界,中國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已嚴重落後,而大部分人民在政府王朝愚民洗腦政策下,不能意識到這些,而專制政府也是為了維護王權和自身利益,不思改革,目空一切,最終被西方用武力打開國門,被迫變革。所以,一個有作為的政府不應該只是為了保持內部和諧,而應該在應該和必須的時候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真正體現人民利益,發展經濟和完善政治體制,以達到國富民強,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人民的長久支持和國際社會的尊重,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E. 歷史 中國經濟

http://..com/question/3344676.html
上,上,下,平或偏下,上

以下是幾種解釋
1949~1957 過渡時期 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8~1962 大躍進時期 任務是實現15年之內趕上英美。
1963~1965 調整時期 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
1966~1976 文革時期 全面內亂
1976~2000 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實行改革開放,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1949-1957年是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時期,也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49-1954這一時期,由於新中國剛剛成立,共產黨從國民黨手中接過的是一個爛攤子,國民經濟正待恢復。這一時期我國經濟明顯發展,到1954年底國民經濟根本好轉。1953-1957年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也是在探索中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經濟都明顯的向社會主義過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1958-1962年是在探索中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從中共八大開始,中共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有成功,也有像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等失誤。直到中共七千人大會上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中共才初步認識到經濟發展中的錯誤。

1963-1965年是曲折中的三年,也是建國以來我國經濟最困難的三年。這一時期,左傾錯誤在黨內泛濫,加著蘇聯的背信棄義,自然災害嚴重,我國經濟出現嚴重困難。

1966-1976年是文革十年。這一時期階級斗爭嚴重,黨內的左傾錯誤泛濫,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社會動盪,但在廣大幹部群眾的努力下,國民經濟也有所發展。

1976-2000年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期。這一時期,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過中國,計劃經濟體制變為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社會主義蓬勃發展。

其實,在史學界還有一種分法:1949-1954年是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時期;1953-1956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57-1966是探索中前進的時期;1966-1976是文革十年;1976-今天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新時期。

F. 建國以來中國的發展歷程

從我國建國到現在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的地區經濟的發展可以說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即從建國初到1978年的改革開放,這段時期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平衡時期;

第二個階段是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到1999年,這個階段是我國重點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的時期;

第三個階段是從1999年到現在,國家先後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加快發展中部地區」等戰略措施,這個階段是我們各地區協調發展的時期。

(6)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初期,當家作主的人民熱情高漲,各條戰線都出現加快發展的勢頭。但由於對當前形勢缺乏理性認識,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一股在良好願望驅動下的「大躍進」風潮悄然興起。

一九五八年五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後,大躍進運動全面展開,以高指標、高速度、浮誇風、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泛濫。

人民公社是大躍進運動高潮下的產物,其宗旨是「一大二公」,即將原來的小型合作社合並成為數千甚至上萬戶的大集體,原合作社和社員的一切財產收歸社有,在全社范圍內統一核算。

統一分配,部分供給。「人民公社化」在當時生產力並不發達的時期,向人們描繪出一個「平等、平均、共產」的烏托邦式理想社會。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建國初期中共探索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一次失敗實踐——與客觀規律背道而馳,再善良的願望也無法帶來美好的結局。

閱讀全文

與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