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感受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悠久的文化歷史,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歷史遺產。文物是古代發展的一面鏡子,可以直觀,清晰地了解我們國家的發展。文物承載著歷史文化,承載著燦爛的文明,維護著國家精神。
歷史文物是中國歷史的見證。秦始皇的兵馬俑仍然挺拔而宏偉。隋朝的大運河海浪在1000年前擊敗了該銀行的堤防。唐代的唐三齋依然閃耀著光芒。損壞的Genmeien遺骸總是讓人聯想到數百年來的風風雨雨,繁榮,屈辱,悲傷和不滿。這些文化遺產在高低不平的心中熾熱而頑強,將威嚴帶給世界,展示了中國的歷史發展。
歷史文物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歷史文物具有很高的藝術精神,具有研究和欣賞的價值,而文化文物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他們經歷了多年的風雨和戰爭,正在建造中國的長城。它已成為中國國家統一的象徵,而且從2000多年以來就不可能將長城與知識區分開。歷史遺跡不可分離。歷史文物具有鮮明的傳統風格和含義,是中國國家的象徵。
文物古跡是中華民族的靈魂。當您進入Genmeien遺址時,您會看到Yamagata水系統,花園的圖案,建築物的地基,岩石的碎片和雕刻的遺跡,但是Genmei的破壞被稱為「國家的軟弱」。我目睹了簡單的原則。在廢墟的這一側維護廢墟可以鼓勵中國人進行反思和自我檢查,促進自尊,自信,自我完善和加強民族團結。
我們的祖先從遠古時代到近代都曾舉著火把,並拋棄了寬廣,不屈,向上的民族靈魂。這些文化遺產是我們國家奮斗的靈魂。
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歷史,並保留了許多古典文化遺產。它們是閃耀在藝術寶庫中的珍珠。這些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但是,即使隨著時間的流逝和人為的破壞,一些文物也遭到了嚴重破壞,而另一些則成為遙遠的歷史。記憶。因此,保護文物至關重要。
為了保護文物,我們必須具有強大的文化信心。從繼承中華文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一夢想出發,有必要加深對保護和利用文物的重要性的認識,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性。
我們必須共同努力保護文物。應當理解,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是文化保護部門的事,而且是全黨乃至全國人民的共同責任和義務。通過保護,傳承和促進歷史文物,傳播歷史文化,發揚中華文化並使其永存下去,越來越多的人從事歷史文物工作,感受到了遺產的魅力,您可以感受到魅力。
㈡ 談談你對中國五千年悠久歷史的認識
五千年來中國的改革與變遷,這條東方巨龍輝煌的事跡.中華人民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文化,屹立於東方,我國的成就曾不只一次讓其他國家大吃一驚.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文明燦爛.從盤古開天闢地到三皇五帝,再到中華民國,世事蒼桑,歷盡了數不盡的悲涼與歡喜.
上
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中華民族自來以勤勞.勇敢.智慧著稱於世.我們的祖先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我們民族的優秀代表——許多傑出的思想家.政治
家.軍事家.文學家.科學家.藝術家.不少民族英雄.起義領袖,都以他們的業績和成就,為民族的歷史畫卷增添了光彩.重溫五千年歷史,的確使我們每個炎黃
子孫感到自豪.
《中華上下五千年》匯集了人間的喜怒哀樂,淋漓盡致的描寫,引人入勝.當寫到夏朝國君壓迫百姓,荒淫奢侈時我的心中不禁生起團團怒火,為這些平民百姓打抱不平;當寫到秋瑾為
國犧牲時我又為他們滿腔的愛國熱血所振奮.當我讀到誇父逐日,感覺到誇父那種恆心,那種毅力,那種胸懷深深地打動了我;當我讀到蘇武牧時,雙又想到他真偉
大,有著無比的愛國心,足以讓每一位炎黃子孫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當我讀到後來喪權辱條約的簽訂時,更不由覺得心寒,中國如此任欺凌,心中不由感慨萬萬
千……
心中的潮起潮落完全根據朝代的變遷而變化,讓人有著身臨其境的閱讀快感.同時《中華上下五千年》又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書籍.在圖文並茂的故事中我又理解了「牧童畫家」「紅巾軍起義」「反間計」「忽必烈建元」等典故,讓我在娛樂休息中受益非淺.
曾幾何時,古埃及、古羅馬等國家都有著和中國同樣燦爛的歷史,但今天它們已失去了昔日的光澤,唯獨這東方的巨龍還閃耀著雄姿.中華漫漫五千年創造了無數世界之最和令人嘆為觀之的奇跡.在外太空僅能見的兩大工程之一萬里長城,世界上最早最全的醫葯書《本草綱目》,還有最大的廣場——天安門廣場……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那都是凝聚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與智慧的結晶啊!古人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讓我們一起來看中國的歷史,看那源遠流長的文化.歷史是面鏡子,上面映的是成功和失敗,榮譽與恥辱.
學習歷史,不僅僅是懷戀過去,重要的是創造未來,發揚我們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傳統.當今,中國已經走向世界,世界也在擁抱中國.在我們祖國日趨強大的今天,燦爛的古文明也給祖國增色生輝.
作為新時期的少年,在學習現代科技的同時,也要扎扎實實的學好我國淵源的歷史文化,把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代代相傳,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心潮澎湃:「今天我以祖國為榮,明天祖國會這我而自豪,我今後一定要努力學習……」!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㈢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特點,歷史,現狀)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她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她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她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
這一段是近400字的版本。
中華民族在創造燦爛中華文明的過程中,經過五千多年的錘煉和洗禮,形成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傳統文化。學者顧冠華認為「中國幾千年文明發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環境、經濟形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的作用下形成、積累和流傳下來,並且至今仍在影響當代文化的『活』的中國古代文化。它既以有關的物化的經典文獻、文化物品等客體形式存在和延續,又廣泛地以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性格特徵、審美趣味、知識結構、行為規范、風尚習俗等主體形式存在和延續。」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則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積淀的精華,蘊含著推進中國社會發展的哲學思想、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也為每一位中華兒女的成長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資源和文化背景。
李瑞環同志深刻指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繁衍、統一及其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對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作為華夏子孫,我們有責任把祖先留下的這一極其豐厚、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好、整理好、繼承好,並在此基礎上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一、傳統文化的內涵、特點及其兩重性
(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其特點
1.傳統文化的內涵
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大概念,是由傳統、文化兩個小概念組合而成的。所謂「傳統」,從文化學角度詮釋,是指世代傳承的具有自身特點的社會歷史因素,如逐代延續的思想道德、風俗習慣、文學藝術、制度規范等。【l J「文化」一詞,在中國古代本指「文治教化』』,與武力征服相對舉。《周易.賁卦》(《彖傳》)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以被看做是文化的原始提法。然而我們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詞,其含義與古代不盡一致,它是19世紀末期通過日文轉譯從西方引進的。1871年,英國學者泰勒在他發表的《原始文化》一書中給文化下了一個著名的定義:「所謂文化,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個綜合體。"【2】中國的學者一般都採用《辭海》對文化的界定:「從廣義上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作為一種觀念形態的東西,總是處於流變與整合過程中。因此,並不是所有歷史上出現過的文化都可稱之為傳統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價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積淀、保存、延續下來,成為後世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將這些具有重要價值、具有生命活力因而得以積淀、保存、延續下來的文化稱之為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是指根植於中華大地肥沃土壤之中,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中華民族之間具有穩定形態的,世代傳承並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體系。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學說之外,還包括歷史、文物、書法、服飾、陵墓、醫學、農學、天文、地理等古籍文書。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結晶,但它並只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品,而是有著鮮活生命的東西。「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一方面具有濃厚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強烈的現實性、變異性,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制約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3】我們這種傳統文化,是在世界文化叢林中獨樹一幟的最悠久的文化,它不僅過去在推動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過程曾經起過巨大的作用,而且對整個世界文化發展也起過重大的影響作用。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中,也一定會發揮其強大的推動作用。
2.傳統文化的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有各種表現形態,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以儒家倫理中心主義為出發點的信念。中國傳統倫理政治思想,不僅決定了中國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決定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特徵。【4】除了倫理政治型文化這一總的特徵之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以下特點:
(1)同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
中國傳統文化綿延不絕,形成了世界上極具生命力的文化傳統。在人類6000年的文明史上,只有中國文化按照自己的軌道不問斷地運行一直到今天。而其他國家大多出現過斷層,有的甚至走向消亡。中國文化歷經艱辛,在數千年的發展中經歷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發展,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逐漸融合其他少數民族文化和周圍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發展態勢。已深深地融進全體華人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之中,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特別是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影響社會歷史發展,支配人們思想行為和日常生活的強大力量。它對於民族的生存與延續發揮著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它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同時對於外來文化有著寬厚的包容性和強大的同化力。
(2)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的顯著特點和特徵,滲透著古老東方民族的聰明和智慧。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雖然說是傳統但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各個國家民族在相互的交往活動中,相互學習、相互吸收而不斷充實發展自己。這種發展,是相互融合,使自己更加完美、更具有自己國家民族的特色。隨著漫長的歷史交往,各個國家民族的文化日益發展成「合而不同」的融合,逐步成為多元統一體的全球文化。正如一位大學者說的,越是民族性的東西越具有世界性,越具有全球性。失掉了民族性的東西,就說不上什麼世界性、全球性。因為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多元化的統一體,離開多元化、統一體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在發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以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視野,融合了我國各民族文化、外來文化的優點和長處,逐步豐富完善了自我。隨著世界文化的交融,必然很自然地走向全球化。如儒家孔子的「天下觀",道家老子、莊子的「自然觀"精神已在世界學術界廣為傳播。
(3)繼承性與創新性的統一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前代文化遺產的價值,充分宣揚傳統本身得以存在和流傳的合理性,雖然它也有起伏跌宕,並多次面臨挑戰,但一次又一次表現出巨大的再生能力。它在一個漫長而曲折的形成過程中,經歷了無數個後人繼承前人又發展前人,虛心學習前人又豐富前人,依據時代需求又超越前人,這樣一個周而復始、連續不斷的接力運動,付出了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和巨大心血,才逐步形成、不斷補充、不斷完善成熟起來的,來之不易。
(二)傳統文化的兩重性
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華民族創造了著稱於世的文化。其中儒家文化的發展及演變是貫穿於中國古代文化的主線。就內容上說,儒家的仁政王道,道家的清靜無為、以退為守,法家的循名責實、信賞必罰,這三者構成中國古代文化的三位一體基本要素,浸透於民族的性格和心理中。其基本價值系統是以儒家體系為主幹,同時又兼容道、法、墨等諸子百家之長。但它並不是珠璣而是混有沙石。因此,對這份遺產既不能完全拋棄,又不能全盤搬用,必須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批判繼承,推陳出新,創造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文化。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絕不能無批判地兼收並蓄。必須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別開來。⋯⋯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但是這種尊重,是給歷史一定的科學地位,是尊重歷史辨證法的發展,而不是頌古非今,不是贊揚任何封建的毒素。毛澤東同志的這段話,清楚地告訴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應取的態度。取精用弘,批判地加以繼承。那麼,怎樣進行批判地繼承呢?
其精華部分主要有:
(1)剛健有為,自強不息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一直居中國文化傳統的主導地位。《易傳》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意是說「天」的德性是健運不己,人們應該仿效它,剛健有為,奮發進取;「地"的德性是順育萬物、包孕萬物、哺育萬物,人們也應該仿效它,兼容並包,廣收博採。孔子提倡「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人生追求,孟子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屈原在《漁父》中憤然寫道:「舉世皆濁吾獨清,舉世皆醉吾獨醒。」正是在這種精神鼓舞下,中國人對真理孜孜以求,對外敵侵略拚死抵抗,鑄造出知難而進、吃苦耐勞、自力更生的民族性格。進取的人生態度,在成才的道路上努力奮斗,自強不息。這些都集中表現了中華民族積極進取、永不停息的堅強意志和非凡氣度。
(2)天人合一,以人為本
所謂天主要指廣大的自然界,天人關系主要指人與自然的關系,天人合一思想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組成自然系統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自然界有普遍規律,人也應該服從這個規律;人類社會的道德原則與自然規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應該是天人之間的協調。「天人合一」的思想給予了我們許多啟示。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天人合一,但是,在天地人之間,以人為中心,即以人為本。如,孔子主張的「不語怪、力、亂、神」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種思想影響巨大,他雖然不能否定鬼神的存在,但是對其採取存疑的態度,即存而不論;而將現實中的人放在第一位,關注人的生命。【6】
(3)修養德性,人際協調
儒家文化是倫理文化,主張「道德至上",強調以「仁讓為貴,以孝悌為尚,以忠敬為美』』的人生理想。在古代思想家們看來,天是道德之天,人是道德之人,甚至一草一木也得道而生,有德之品性。【_7】在這種道德輻射之下,主張「仁者愛人」、「以和為貴」,講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諧人際關系。
(4)集體本位,天下為公
西方文化崇尚的是個體本位,而中國傳統文化以家庭為中心,以集體為本位,講究4「貴群」。【8】在個體、局部與集體、整體發生沖突時,主張犧牲前者而保護後者,這就是所說的「天下為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於是有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仍然高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主要表現在:(1)復古保守。(2)消極無為。(3)綱常名教。
(4)重義輕利。
(5)重道輕器。
總之,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必須注意辨證地分析,批判地繼承。然而批判的繼承最終目的是為了發展和創新。這就是說在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有價值的外來文化,創造傳統與現代相統一、民族與世界相統一,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現代中國社會主義新型文化。
㈣ 談談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不少於500字 好心人幫幫忙吧
中國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遠、最穩定、最輝煌、最豐富、最發達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悠悠五千載,經歷了萌生期、形成期、確立期、繁盛期和總結轉型期幾大時期。在中國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時代,出現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觀,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兩漢司馬談和劉歆的劃分,諸子主要為儒、墨、道、法、農、雜、縱橫、名家等,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理論的奠基石,深遠地影響著後來中國文化的發展。
如今有很多學校開展古典詩文誦讀活動,內容基本上都是那個時期的作品,並以儒家的典籍為主,旨在弘揚民族文化,陶冶情操,豐富思想。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的收視率,於丹的《論語》心得一書的熱銷,就足以證明這一點。這些專家學者拉近了普通百姓與深奧莫測的古代典籍的距離。雖說對於丹、易中天等人的論述眾人褒貶不一,但我覺得其影響力是不可低估的。這些學者畢竟喚起了人民群眾對民族文化精髓的關注。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指出,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體現在對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認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終會走向虛無、走向異化。如此說來,當前國民對傳統文化的追隨,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漸增強的體現了,由此可見,誦讀千古美文不僅是正確的,也是極其必要的。
我最喜歡的莫過於源自《周易》的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化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由此可見一斑。其大意是天體運行體現剛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強不息;君子的胸懷像大地一樣寬廣,德行像大地一樣深厚,所以能滋長萬物,承載萬物,容受萬物。這句話同時也是清華、北大兩座高校的校訓。
自立自強,剛健有為是中華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這種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志存高遠
「志」是指某種堅定的信念,是對某種價值目標的宏願和決心,同時也是追求人生目標,實現人生價值的一種強大精神動力。所謂「志不立,天下無可立之事。」「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
二、刻苦堅忍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吃苦耐勞的精神。這種刻苦並非心血來潮、一曝十寒,而是堅忍不拔,持之以恆。古人特別注重「守志」,強調志向的一貫性、穩定性和堅定性。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梁啟超說:「人之大患,莫甚無恆。」中華民族在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弘毅堅忍的性格。
三、逆境奮斗
中華民族在改造自然與社會的歷史過程中,面對逆境,從來都沒有被艱難險阻所嚇倒,反而越是艱險越向前,百折不撓,越挫越勇。正如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所列舉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他本人在慘遭宮刑之後,忍辱負重,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發憤寫成了千古名著----《史記》,成為偉大的歷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四、樂觀進取
《論語》有「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語,表現出樂觀進取的精神。
五、革故鼎新
《禮記·大學》中稱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歷史上每當利弊日久時,總會有改革和革命運動,為清除積弊而變規變法,如北宋時王安石變法,清末時康有為、梁啟超維新都體現了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靠著上述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奮發進取,戰天斗地,百折不回。這種精神成就了光輝燦爛、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國中,惟有中國文明綿延不斷,生生不息。
「厚德載物」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寬廣仁厚、兼容並包的精神特質。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愛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厚德載物」的精神特質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博採眾長、兼容並包的博大胸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國文化既有獨創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統一性,又有多樣性,豐富多彩,百花齊放。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家的哲學思想雖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確實有很多東西是值得繼承和弘揚的,如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自強不息的奮斗、厚德載物的寬容以及「仁愛」精神、「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律己觀念、「立己立人,達己達人」的處世原則等。在當今世界,無論是經濟發達的西方社會,還是正在崛起的中國,社會生活都面臨著過度物質化功利化的問題。作為社會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價值觀發生了偏差。然而人作為人的存在,還應是以智慧、德行和審美情趣為表現形式的文化存在。從這個意義上看,以注重心性,長於倫理為基礎特徵的中國傳統文化能為現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啟迪。
因此,我們要主動、積極地閱讀文化典籍,欣賞文學作品,考察文物古跡,真正了解我們的先人留給我們的遺產,將文化精華化為我們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體存在的一部分。還應該在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判斷、文化心理中自覺以優秀傳統文化的標准要求自己,做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積極弘揚民族文化、寬厚仁愛、有創新意識的中國人。
㈤ 說說你對中國歷史文化特點的認識
只能回答個人感覺的了解程度吧 1.知道中國是自古不斷發展至今從未徹底斷絕過的內古國容 2.每個朝代的順序和名字 時代 長短 著名君主、實踐 (聊天時談歷史插得上話)3.了解重要事件 原因 意義(應付歷史考試)4.更深入 具體的了解歷史 並具有自主分析的能力 (聊天時可以裝逼了)5.研究 能分析歷史大勢 判斷偶然性和必然性 做到以史為鑒 / 對特定時代的文化有深入了解 可以參與考古
這就應該算是歷史學家了
㈥ 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識是什麼
中國歷史是一個具有無限忍耐力的民族形成與保持獨立的血淚史
㈦ 對中國歷史文化了解多少
只能回答個人感來覺的了解程度吧源 1.知道中國是自古不斷發展至今從未徹底斷絕過的古國 2.每個朝代的順序和名字 時代 長短 著名君主、實踐 (聊天時談歷史插得上話)3.了解重要事件 原因 意義(應付歷史考試)4.更深入 具體的了解歷史 並具有自主分析的能力 (聊天時可以裝逼了)5.研究 能分析歷史大勢 判斷偶然性和必然性 做到以史為鑒 / 對特定時代的文化有深入了解 可以參與考古
這就應該算是歷史學家了
6.再往上真的就是大師了
㈧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論述)
誰也無法否認我國五千多年傳統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淵源流長,但在事實上,我們真的是以一顆虔誠之心去面對我們的國粹的嗎?很顯然,這值得我們去好好反省一下。
「百家講壇」是一個很好的舞台,之所以么說,是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終於發出屬於它自己的聲音了。不管其社會反響如何,我認為只要發出聲音,其距離有影響力的一天就不會太遠了。這樣似乎有些太理想化了,但我們也可以相信只要是真正優秀的東西,其價值終歸會體現出來的。
基於還有支撐我們對傳統文化的信心的一些東西,我們就可以而且很必要去呈現問題本身並努力探求解決之道。在此,很痛心地表達一個事實,盡管我們似乎在大力倡行繼承和 保護優秀傳統文化,但我們和傳統文化之間的疏遠感似乎越來越加深了。
拿例子來說話,我國古代有一些很好的表示禮貌的形式,其價值甚至得到國際認可,我們可以聯想那些代表地域文明的標志性元素,就比如說鞠躬行禮。但今天中國的人們對這些可謂不屑一顧,大有除之而後快之態。我們可以大膽地粗略地討論一下其原因,「文革」時期的「除四舊」除得太多就是一方面原因,另外,就是我們自認為我們的認知發生的了所謂突飛猛進似的「發展式」的變化——那些禮儀客套儼然已成為繁文縟節。我就不明白了,人家日本人見面辭行都很常見的鞠躬行禮,難道那些就是極其古板保守毫無意義的多此一舉的行為了嗎?這樣的想法也真是太滑稽了!
至於「文革」,所謂的文化大革命,完全就是一場文化災難,也許人們的內心都被它給掏空了,幾千年來積淀下來的中華民族的道德與良心被滌盪一清了!我們只能感嘆,只能扼腕痛惜,那失去了的無法估量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啊,你何時能重回人間!但「文革」已成歷史,作為歷史事實本身,它已然發生,今天沒法改變,我們只能盡力去消除其惡劣影響並彌補其帶給我們的損失。
我們在此必須著重強調今天的問題,傳統文明在當下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才是我們必須考量的迫在眉睫的問題,畢竟一個民族如果失去其優秀靈魂該是多麼可怕啊!然而,我不得不老調重彈,現實總是殘酷的。假如地下的老祖宗們能看到他們的後代對於他們苦苦延傳的傳統文明給予今天這樣的態度的話,估計他們都會急得從地下跳出來。我們是這樣作為的,我們視與過去掛鉤的一切為out和衰弱,我們整天泡在歐美大片里捨不得出來而且還大放厥詞「國產的都是垃圾」,我們花樣百出地搞怪傳統,詩詞歌賦一經竄改,往往還都成為流行元素……
從以上我們不難看出問題確實很多,也很復雜。但我們大可沒必要將就此灰心喪氣,我相信只要我們秉持著一顆對傳統文明的良心去辦事,事情就還有轉機。
說傳統即過時的人肯定是缺乏良心的,作為我國的現代人,你不會不知曉漢字,也許就是這些方塊的漢字,區別了你作為一個不同於一般事物而具有了主觀能動性的人。而當代漢字就是傳統的沿襲和改進,然而你卻否認了傳統,你說你有良心嗎。
我們看歐美大片時,有時確實能從其依侍高科技和良好電影工藝打造出的宏大場面或精細製作中得到快感,但我想說的是,我們千萬不要帶著某種文化偏見去對待東西方文明。同樣的,國產影視著作中也有能打動人心的,那些體現我國優秀傳統文明內核的作品,也使我們落淚,例如電影 《晚春》 。西方的堅船利炮是曾經打敗過我們,但西方的文明史遠不及我國悠久,在文明觀上,我們不能犯捨本逐末的錯誤。只有以一顆中國人的良心去看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方能不失公允。
當然,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但是,作為傳播中華文化的主體的我們,去其糟粕,存其精華,讓優秀傳統文明得以傳續就像子承父業讓祖業得以發揚光大那樣其實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有一點值得欣慰的是,現如今,有人開始關注傳統文化了,也有人開始嘗試以新的方式去讓人們理解和接受傳統文化了,就像於丹教授做的那樣,我們聽她講評《論語》就有如沐春風的感覺。這些都是我們取得進步的地方。
我相信,終會有一天,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拋棄其如今僅作為文化外殼的形式,而徹底融入中華民族的靈魂成為精神實質,到那時,我們會完全自信起來,因為我們找到了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