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舉例寧波屬於國家級 省級 市級的文物保護單位(註明名稱、年代、地點)
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單位是專指我國政權機關(人民政府)按照法定程序審核公布 的歷代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革命遺址、紀念建築物、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和石刻等一般不能整體移動的文物。根據其地域分布和價值狀況,確定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般可分為國家級、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市級三級。
文物保護點—文物保護點是指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但尚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遺存,即文物保護單位的預備名單。一般分縣(自治縣)市級一個級別。
寧波是國家歷史名城,歷史源遠流長,文化遺存豐富,全市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20處,其中國家級22處,省級34處,市及縣(市)區級264處(截止2007年11月),還有公布的市、縣級文物保護點645 處。目前我市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總數名列全國110座歷史文化名城前列,浙江省第二位,計劃單列市首位,有力提升了寧波城市的個性和品位。
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遍布寧波城鄉,在現寧波大市轄區范圍內,海曙區有國保單位5處(其中一處與餘姚、奉化合並公布),省保6處,縣(市)區級26處,文物保護點127處;江北區有國保單位3處,省保3處,縣(市)區級24處,文物保護點168處;江東區有國保單位1處,省保1處,縣(市)區級3處,文物保護點11處;鄞州區有國保單位4處(其中一處與東錢湖合並公布),省保3處,縣(市)區級29處,文物保護點99處;鎮海區有國保單位1處(與北侖區合並公布),省保1處,縣(市)區級18處,文物保護點20處;北侖區有國保單位1處(與鎮海區合並公布),省保1處,縣(市)區級3處,文物保護點26處;慈溪市有國保單位3處(其中一處與餘姚市合並公布),省保2處,縣(市)區級39處,文物保護點38處;餘姚市有國保單位4處(其中一處與慈溪市合並公布、另一處與海曙區、奉化市合並公布),省保4處,縣(市)區級38處,文物保護點56處;奉化市有國保單位2處(其中一處與海曙區、奉化市合並公布),省保3處,縣(市)區級23處,文物保護點35處;寧海縣有國保單位1處,省保單位4處,縣(市)區級16處,文物保護點44處;象山縣有省保單位5處,縣(市)區級39處,文物保護點4處。東錢湖有國保單位2處(其中一處與鄞州區合並公布),省保單位1處,縣(市)區級6處,文物保護點17處。
眾多的歷史文化遺存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寧波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重要體現。保護、管理和利用好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使之更好的為群眾服務,是文物工作者和每一位公民的應盡職責。
❷ 求寧波歷史文化比較久遠的地方
絕對是天一閣,歷史文化內涵自然不必說,而且它的設計也非常考究,我聽過什麼「天一生水」什麼什麼的,好像房屋主人在房屋的防火方面更進了建築的設計,因為我是外行人,所以不太懂,只是以前去過一次天一閣,你自己可以親自去看看。
那我給你提供幾個冷門的
它山堰,位於鄞江鎮,你看看網路詞條,那地方我小時候經常過去
http://ke..com/view/210573.html?wtp=tt
百梁橋,這個地方如果不是土生土長寧波人的話一般都不知道的,雖然不出名,但是歷史文化悠久,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所謂「七塔寺,七座塔,塔塔朝天天朝塔;百梁橋,百根梁,梁梁映水水映梁」
http://ke..com/view/360112.htm
❸ 寧波歷史遺跡
1、天一閣
它坐落在浙江省寧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也是世界上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私人藏書樓之一。始建於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建成於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為明兵部右侍郎范欽的藏書處。1982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點,2007年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古籍保護單位。
2、阿育王寺
它是我國現存唯一以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剎。其地在今寧波市東20公里,鄞縣五鄉鎮寶幢。寺之座落方位,在鄮山分支育王山之西麓。面對玉幾山,左界育王嶺,右是赤瑩山峽谷。三山擁處,吉林參天,修竹蔽日。西望古剎,寺在山奧之底,南而遠眺,俱在峰巒之中,有世外桃源之感。加之四周翠崗蜿蜒,群陵起伏,稱之為「六殊勝八吉樣地」實非虛言。早在南宗嘉熙元年(l237年),宋理宋就把其列為「天下五山之第二」。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被詔定為「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五」。
3、保國寺
它是寧波郊區靈山之麓的一座寺院,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之一,也是中國江南倖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木結構建築,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由山門、天王殿、大殿等建築組成,佔地面積1.3萬余平方米,建築面積0.6萬余平方米。
4、天童寺
它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東30公里的鄞縣東鄉太白山麓(現屬於寧波市鄞州區東吳鎮天童村境內),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天童寺創建於西晉永康元年(300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寧波東部地區最著名的兩大古代寺廟之一(另一座為阿育王寺)。
5、唐塔
那個在中山西路海小外面。。
再有,不記得了………………
❹ 寧波文化遺產有哪些
走馬塘:君子花傳鴻儒風
岩頭:山村濃縮難忘歷史
儒雅洋:古驛山莊 教育世家
黃埠村:刻在傳說里的田園詩
柿林村:一姓一井一條心
韓嶺村:漁歌樵夫聲相參
金冠村:竹海綠嶴遺韻濃
半浦村:寂寥古渡書香遠
蜜岩村:山涌碧浪蜂殷勤 張蒼水故居:錚錚鐵骨照汗青
徐時棟故居:夜夜憑欄對湖光
巴人故居: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柔石故居:歷經風雨桂香依舊
王陽明故居:瑞雲樓前舜水長
錢肅樂故居:悲壯隱於世
包玉剛故居:船王從此起航
童第周故居:鍾靈毓秀出奇才
潘天壽故居:樸素內斂見風骨
沙氏故居:一門五傑氣如虹
孫傳哲故居:蝸寄廬藏方寸情
馮孟顓故居:不求聞達重書香
翁文灝故居:臨水倚山生地存
楊賢江故居:蓬蓽難擋凌雲志
全祖望故居 落拓陋屋風骨長
袁牧之故居:光影在此定格
趙叔孺故居:零落大宅訪神童
應修人故居:山麓田間獨守望
邵荃麟故居:姚水無忘故人志
殷夫故居:黛瓦粉牆紅花的夢
唐弢故居:文華風范蔭後人
沙耆故居:寧靜藜齋護天真
陳漢章故居:琅琅書聲繞百年
林漢達故居:鳳浦湖畔有鴻儒
王魯彥故居:斑駁老屋斑斕舊夢
吳錦堂故居:蘭芳桂馥郁蔥蔥
❺ 請介紹一下寧波的歷史及文化古跡
寧波是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也是著名的旅遊城市。溪口-雪竇山風景名勝區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浙江省第一大湖東錢湖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天童森林公園為國家森林公園。寧波還有天童寺、阿育王寺和雪竇寺等著名寺廟。中國古代建築的傑作保國寺、古代水利建築它山堰、寧海的南溪溫泉、餘姚的四明湖旅遊度假區、象山的石浦漁港,為眾多中外旅遊者所嚮往。以鎮海招寶山為代表的明朝抗擊外來侵略的海防歷史遺跡和以四明山為中心的浙東革命斗爭史跡給寧波增添了凝重的人文景觀。
寧波文人薈萃,歷史上曾有較高層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學派,如四明學派、陽明學派、浙東學派,出現了虞世南、高則誠、王守仁、朱舜水、黃宗羲、萬斯同、全祖望、張煌言等一批文化名人。寧波的藏書文化深厚,涌現過一大批藏書數萬卷的藏書名樓。天一閣是國內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藏書文化的代表之作。在深厚的文化積淀中孕育而成的寧波傳統工藝諸如骨木嵌鑲、寧式傢具、朱金木雕、金銀彩綉等,用材講究,手藝精絕,風格獨特。二十里松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這是位居天下禪宗五剎之一的天童寺的寫照,寧波的佛教文化舉世聞名;阿育王寺珍藏著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雪竇山為全國佛教五大名山之一,保國寺是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
寧波是浙東交通樞紐,陸、海、空、水立體交通發展迅速,尤以「東方大港」之稱的北侖港稱譽國內外。櫟社機場與香港和全國各地主要城市之間架設有空中橋梁。鐵路、公路、水運以及市內交通四通八達。
寧波歷史悠久,是具有7000多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發祥地。唐代,寧波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與揚州、廣州並稱為中國三大對外貿易港口。宋時又與廣州、泉州同時列為對外貿易三大港口重鎮。鴉片戰爭後被辟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如今的寧波是浙江省經濟最發達的城市和全國14個中央計劃單列市(副省級)之一,人均收入居全國第四位,消費水平居全國第二位。寧波港是上海國際航運樞紐港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世界79個國家和地區400多個港口開通了航線。
寧波是中國商人的發祥地。號稱是「中國最精明」的上海人有1/4是寧波籍的。與溫州人相比,寧波人更喜歡做大生意,這里出過「船王」包玉剛等一大批國際知名的工商巨子。故有「寧波大老闆」、「溫州小老闆」之稱。
寧波還是著名的僑鄉,有30多萬寧波籍人士旅居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寧波幫」已成為聯結寧波與世界各地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寧波不僅山清水秀,還自古以「四香」(米香、魚香、書香、墨香)傳揚天下,物產極為豐富。主要特產可分為海鮮、海乾產品、特色食品,時令果品,傳統工藝品,服裝等幾大類。海鮮、干海產品寧波地處長江入東海口,海岸線縱長,是鹹水、淡水交匯的地方,水中微生物極為豐富,因此海鮮味道特別鮮美,營養價值很高。寧波是中國盛產海鮮的主要區域之一,黃魚、帶魚、墨魚、石斑魚、香魚、彈塗魚、海鰻、梭子蟹、海蝦、蚶子、蟶子、牡蠣、泥螺、貢干、海蜇、海帶、苔菜等各類海鮮一應俱全。干海產品中數黃魚鯗、明府鯗、紅膏熗蟹、醉泥螺、蝦干、對蝦干、蝦皮、新風鰻鯗、海蜇頭、海帶、苔菜、烤魚片等最有名,寧波人很喜歡以此特產作為禮品送給親朋好友。
❻ 寧波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日是幾月幾號
每年12月8日為寧波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日。
❼ 幫我找 一篇關於寧波歷史的議論文1500字左右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自己是土生土長的江南人,對於江南風物以及城市格局早已熟諳,因此,本次考察我並未對寧波生出特殊的感慨,但其中的奉化之行卻不自覺地觸動了某一根文化神經,發散出些許思緒。奉化的招牌便是溪口蔣氏故居,遊客都是沖著這個名頭去的。我對此雖是仰慕已久,但也心存警惕。名人故居之類的風景,我也見得不少,但鮮有維持原貌並開發良好的,大多喪失其本來面目和歷史厚重感,淪為購物廣場或是度假場所。盡管已有心理准備,一早就知道這樣的景點可能會是怎樣的情形,會有怎樣的布置,怎樣的格局,怎樣的待客之道,但當真到了那兒,眼前的景象卻依舊讓我感到一絲不快和遺憾。蔣氏故居中的許多建築是原址重建的,里頭的擺設也都是贗品,換句話說,就是「假古董」。這種情況,很多地方都存在。誰都很無奈,經歷了太多的戰火和動亂,老建築大多無法完整保存,後人不管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去重建,到底是對歷史的一種追溯,多少是要肯定的。只不過最大的問題是這種追溯往往演變成遺跡的現代詮釋版,這樣的詮釋又或多或少帶有迷信和宿命的成分,不倫不類,難免讓人啼笑皆非。在蔣氏豐鎬房,我們聽到導游這樣解釋建築布局:房屋布局缺了一角,預示蔣介石日後只能偏安一隅。如此說法,遊客自然是付之一笑,不去深究。而我,只能啞然無語,並選擇撇開導游,自行游覽。用這種視角去解釋建築及其背後的歷史,實在乏味得緊,也低俗得緊。這種解釋的背後,實際上是歷史文化開發的無力。在現今的景點開發中,商業大行其道,其中又以餐飲和購物為最。對於尋常園林和尋常山水,上述刺激消費的方式無疑是最快捷和有效的,但對於一些有特殊歷史文化背景的名勝而言,我們需要更好的思維和方式。寧波由於地理原因,具有旅遊價值的自然山水並不多,即便是奉化溪口的風光,在江南來看,應不入上品。寧波的特色在於其歷史文化山水,如天一閣和蔣氏故居。這樣的山水只有置於特定的歷史文化氛圍中才能釋放出光芒,因此,經營這樣的山水不同於經營自然山水。經營歷史文化山水,首先在於對歷史的正確解讀,其次在於意境的營造和文化的傳遞。蔣氏故居確實是個有歷史的地方。妙高台是當年蔣介石下野後的決策所在地,可以說是影響了中國的發展進程,而小洋房等地亦有其特殊意義。如此豐富的歷史背景豈是簡簡單單幾幅照片和「假古董」的陳列能夠完全表達的?說實在,整個蔣氏故居唯一給我留下印象的,不是什麼豐鎬房,也不是什麼小洋樓,而是掛在牆上的蔣經國當年惜別溪口老家時寫的一段文字,感人之深,讀之欲淚。我想,人們來到這里,是希望了解那段歷史的真相。如果能將那段歷史的脈絡在這個特殊的相對真實的環境中盡可能地梳理清楚,並正確解釋給遊客,那將取得不同凡響的效果,而不是現在我們看到的一陳不變的擺設和風水先生式的滿口胡謅。天一閣的歷史文化意蘊就更濃了。余秋雨先生在《風雨天一閣》一文中曾細細描摹,我這里就不贅述了。但目前我們看到的天一閣似乎並不以藏書樓的本來面目示人,而變成了園林和所謂的「麻將博物館」等不相乾的事務,不免讓人感到莫名的滑稽。現在我們看到,人們依然以經營尋常園林和尋常山水的方式經營著以天一閣和蔣氏故居為代表的一大批歷史文化遺跡,不能不說是莫大的遺憾。讓遺留的古跡為逝去的歷史作正確的註解,讓正確的註解告訴現在的人們真實的歷史,是歷史文化山水保護與開發的重要使命。
❽ 寧波是有哪些歷史遺址遺跡
網上轉的文章供參考
煙花三月最美的地方在那兒呢?江南啊!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蘇州、杭州去過了?「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揚州去過了?好吧,那今天小編帶大家來寧波,江南妹子的吳儂軟語定會將你的心兒融化。
不過,小編怎能落入俗套?光帶您看看那些表面的繁華有什麼意思?作為知性美女的姐妹們,在春遊時偶爾來一句「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一定會讓同行的理工男刮目相看。
啊哈,如此甚好。
寧波有哪些不能錯過的歷史遺跡呢?
永豐庫遺址(海曙區)
這是一座以元代永豐庫為核心的宋、元、明時期大型衙署倉儲遺址。被評為「2002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河姆渡遺址(餘姚市)
1973年開始考古發掘,面積約四萬平方米,新石器文化遺址。這一時期已出現了干欄式建築、榫卯結構、水稻種植、飼養家畜以及各種農具等。
胡公岩摩崖石刻(餘姚市)
始於1561年,初為紀念明代抗倭名將胡宗憲而雕鑿。後又陸續在此開鑿了彌勒坐像、濟公像、觀音及侍童像等八龕十四尊造像,均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上林湖越窯遺址(慈溪市)
上林湖周圍12.9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從東漢至北宋的青瓷窯址共有120餘處,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古窯址之一,曾被譽為「露天青瓷博物館」。
秦渡庵畫像石刻(慈溪市)
始刻於元代,面朝東方,縱高1.2米,橫寬3.5米,主要由方形神龕及左右文字、石刻畫像組成。
王錫桐起義遺址(寧海縣)
始建於唐廣德年間(763~764年),重修於1819年,規模較大,主要由五鳳樓、戲台、大殿、後宮等建築組成。王錫桐曾在此起義。
王錫桐是誰?小編也不知道,給小編的稿子是「沉重打擊了披著宗教外衣的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太空了吧?小編順手問了一下度娘,說是:
當時天主教在東南沿海一帶傳播,八國聯軍大舉入侵中國,錫桐即秘密組織會黨「伏虎會」,並於同年6月發動民眾,燒毀大里、中胡教堂,懲辦附近一帶為非作歹的教民。1902年,面對教會的鎮壓和勒索,民眾忍無可忍,密請王錫桐回鄉發動了震驚浙東的「寧海教案」。在州府的鎮壓下,王錫桐「更名易姓,不知所終」。
唉,不知為什麼小編一看見「不知所終」這四個字,就有點心酸的感覺。您呢?
赤坎遊仙寨遺址(象山縣)
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依山而築,佔地面積約1.86萬平方米,是保存較完整的明代抗倭兵寨遺址。
花嶴兵營遺址(象山縣)
始建於1659年,沿用至1664年,是南明軍隊在寧波地區的重要軍事基地。其中,以雉雞山西南山腰與西北麓的雉雞山兵營、高塗嶴兵營規模最大。
東錢湖石刻(東錢湖旅遊度假區)
建於1118~1584年,主要指南宋史氏望族和明代內閣大臣余有丁墓葬神道的地面石刻群。這些石刻造型精美,栩栩如生,保存完整,在全國實屬罕見。
桂井巷(海曙區)
原稱「桂花井」,格局形成於明代陸氏家族聚族而居時期;目前,巷內還保留許多明清傳統建築,共計樓群20個,牆門29個。
永壽街(海曙區)
原稱「永壽巷」,因巷內曾有永壽庵、永壽橋而得名,保留了寧波較為典型的明清傳統街區風貌。
南郊路(海曙區)
曾是寧波最繁華的「南門三市」所在地,其歷史可以追溯至唐代,是城區內唯一體現江南水鄉「前街後河」特色的歷史街區。
雲石街(海曙區)
原稱「寶雲寺巷」,其歷史可以追溯至南宋時期,曾是天下講宗十剎之一寶雲寺的最終遷建地,充分展現了寧波濃郁的傳統文化特色。
橫河街(海曙區)
古時也稱「黌河頭巷」,許多民族資本家曾在此建宅居住,至今保存下來一批中西合璧建築和傳統風格民居,充分展示了寧波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相結合的獨特魅力。
老外灘(江北區)
開埠於1844年,是中國僅存的幾個具有百年歷史的外灘之一。目前,該區域仍然保存著英國領事館、浙海關、天主教堂、寧波郵政局等一批歐式風格的近代建築,完美呈現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獨特的歷史韻味
❾ 寧波省歷史文化
寧波市位於浙江省東部,地處長江三角洲的寧紹平原東端,瀕臨東海。寧波城處在餘姚江和奉化江匯合為甬江的三江兩岸,故簡稱「甬」。寧波是浙江省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我國首批對外開放沿海港口城市、計劃單列市和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內「河姆渡文化」,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
寧波境內的地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是丘陵,東北部、中部是寧紹沖積平原。主要山脈有四明山、天台山。山海之勝,江河之美,造就了寧波得天獨厚自然條件和富饒豐足的物產環境。
一、「寧波」市名的由來
寧波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夏代。據志書上載:「夏時有堇子國,以赤堇山為名,後加邑為鄞。」 赤堇山有兩處,一在今鄞縣天童、寶憧一帶 ,一在奉化境內。「鄞」的名稱最早就是這樣來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分封制,設郡縣制,正式建立了鄞、鄮和句章三個縣,歸屬會稽郡。據說當時海外人民到寧波來集貨貿易的很多,所以把附近的山叫鄮山 ,又設立鄮縣。鄮即「貿邑」兩字的合寫,意即貿易的地方。
漢朝時,這三個縣的范圍大致是:鄞縣包括現在的市區、西南郊和奉化東南一帶,縣治在今奉化白杜;鄮縣包括江東區以東,鄮山以北的地方,縣治就在鄮山;句章包括江北到慈溪一帶,縣治在今江北區乍山鄉城山渡附近。自漢到南北朝,建置和范圍沒有大的變化。
到了隋代,把鄞、鄮兩縣都並入句章,縣治設在小溪(今鄞縣鄞江橋),唐武德年間又將句章改為鄞州,不久又改稱鄮縣。直到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設立州治,因附近有四明山,就稱為明州,把鄮縣分成鄮、奉化、慈溪和翁山(今定海縣)四縣、歸屬明州。州治開始在小溪,後來就遷到三江口。元和年間,又在鄮縣東面設一望海鎮。
五代時,州縣合治,鄮縣也改稱鄞縣,望海鎮改為望海縣,後又改為定海縣,又把象山也劃歸明州。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又成立昌國縣(即今定海縣)。這樣,明州范圍就大體上包括後來寧波的鄞、慈、鎮、奉、象、定幾個縣。
唐、宋間的明州,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海口,《四明志》有「海外雜國,賈舶交至」的記載,1974年和義路出土的唐代精美瓷器,就是經由寧波港出口的外銷瓷。唐代在明州還設立了專門管理外貿的機構——市舶司。當時從明州登陸來朝貢和貿易的,包括日本、高麗和一些東南亞的國家。到了宋代,明州和泉州、廣州並稱為全國三大對外貿易港,又是全國建造海船的重要基地,能夠建造可以容納五、六百人的大噸位海船。南宋理宗時,把明州改為慶元府,元代又改稱慶元路。
朱元璋平定方國珍後,因「慶元」有慶賀元朝的意思,又改為明州府。到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因明州的「明」字與明朝的國號相同,遂改為寧波府。由於當時的鎮海縣還叫定海縣,明州又緊靠鎮海,取「海定則波寧」之意。這就是今天「寧波」命名的由來。
二 、寧波文化與特產
(一)寧波幫的寧波人為一家人
聞名遐邇的「寧波幫」是寧波商人在開展商事活動中逐步形成並發展起來的一種群體稱謂,是歷史上著名的商幫。
勇創大業。有一句話說,無寧不市。這說明寧波人的創業精神。創業,既要有宏大長遠的目標,又要有堅忍不拔的實干。如同創建一座大廈,目標便是構建大廈的總體設計,實干則是建造大廈的鋼筋砂石。寧波地處海濱,田少人稠,在長期外出經商者中,涌現出一大批實業家,他們根在寧波,創業在上海、天津、武漢以及香港、台灣,還有的徙向海外,諸如虞洽卿、吳錦堂、王寬誠、包玉剛、邵逸夫、應昌期等等。從這些寧波商幫的人生經歷中,都可以發現寧波人自強不息、吃苦耐勞、勇闖大業的精神風貌。在上海的發展歷史中,寧波人創造了50多項第一,比如第一家銀行、第一家證券所等等,他們的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為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報效桑梓。這是一種愛國主義精神。凡是有寧波人在外地從事實業的地方,幾乎都有寧波同鄉會的組織,這些同鄉會都有一個共同的宗旨,扶助鄉親,報效桑梓。這種理念在寧波商幫當中體現得尤為明顯。當他們離別故土,走南闖北,艱苦創業,取得成效之時,不忘報效國家,不忘為故鄉父老鄉親造福。以邵逸夫的鄉情為例,可以從他珍藏的「三件寶」中得到證明:一塊銀元大小的泥土製品,周圍鑲嵌著一圈稻穀,正中是穀粒鑲成的兩個字「鄉土」,反面是一個「壽」字;一把銀制的古式鑰匙,上面刻著四個字:「桑梓鑰匙」;一塊石頭鎮紙,上面有邵氏先人的手跡。邵逸夫的人生格言更為明確:「我要為國家富強多做些事情。」他捐贈了10多億資金,用於祖國各地的科教事業。大氣開放,勇創大業,報效桑梓,這也是「自強不息,堅忍不拔,勇於創新,講求實效」的浙江精神的重要內涵,也是浙江精神在一個區域的具體展現。作為寧波人,我真誠祝願寧波精神在推動寧波的經濟發展、提升寧波父老鄉親的文化素養等方面,顯示出強大威力。
(二)「寧海舞獅」,寧波別樣的舞蹈藝術
寧海素稱「獅舞之鄉」。獅舞源於佛教,始於唐代,盛行於明清。人們在敬神祭祖時,常通過獅舞的習俗寄託豐收、太平的美好願望。獅舞一般在正月或喜慶節日,由獅子班這一特定的組織進行活動。每遇獅子班進村演出,都有專人報信,吹號、敲鑼、打鼓、放鞭炮,熱鬧非凡,示意吉祥降臨。先在祠堂、廟宇表演給祖宗、諸神觀賞,以顯示坦盪、虔誠,然後再去廣場,形成獅舞的高潮。「寧海獅舞」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既有表現山區獅子猛勇性格的武獅舞,也有表現沿海地區獅子溫順性格的文獅舞,而介於山海之交的地區則融兩種風格為一體,成為文武獅舞。
(三)「中國開漁節」,漁文化的生動實踐
寧波漁民自古以來就有開捕祭海的民俗。當地政府和有識之士將漁民的自發儀式上升為一個海洋文化的盛大典禮,集文化、旅遊、經貿活動於一體,賦予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漁鄉特色。傳統的祭海儀式表達了漁民出海平安的祝願;「藍色保護志願者」行動體現了人們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意識;而鑼鼓齊鳴、千帆競發的開漁盛況吸引了來自全國的數十萬遊客。
寧波的象山半島擁有800公里的海岸線,象山縣是全國漁業大縣,捕撈業在當地海洋漁業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為喚起漁民對海洋資源日趨衰減的憂患意識,教育漁民自覺保護海洋資源,自1998年始,象山縣委、縣府首創中國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開漁節的活動內容,在改革傳統習俗的基礎上,賦予體現當代漁民精神風貌和社會文化特色的積極成份。以祭海、放海(放魚苗和海)、開船等儀式表達政府和社會各界歡送漁民出海,祝願他們出海平安,滿載而歸;引導廣大漁民熱愛海洋,保護和合理開發海洋資源。
開漁節以「開漁」為號召,請來四方客人,舉行帶有「海」字文化特色的文藝活動,利用開漁節這一文藝舞台,演奏開發海洋、保護海洋、經貿洽談、濱海旅遊、學術交流等推動發展經濟的交響曲
(四)寧波服裝和國際服裝節
寧波服裝的特點:第一、寧波是中國近代服裝的發源地,中國的第一件西服、第一件襯衫、第一件中山裝都出自寧波裁縫之手。第二、寧波是中國最大的服裝產地之一,服裝產量佔全國總量的約12%。第三、寧波是中國最重要的服裝出口城市之一,每年全市服裝自營出口可達近30億美元。第四、寧波市是擁有國家級服裝品牌最多的城市,擁有雅戈爾、杉杉、羅蒙、太平鳥、唐獅、培羅成等一大批全國著名服裝品牌。第五、寧波擁有全國唯一的服裝博物館;6、寧波擁有全國一流的服裝院校。
寧波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寧波國際服裝節是寧波市綜合性大型文化經貿活動。依託寧波這一中國最大的服裝產業集聚基地,通過舉辦系列的服裝文化、服裝經貿和藝術交流等活動,擴大寧波對外影響,豐富市民文化生活,促進了寧波國際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至今,寧波國際服裝節已經連續成功舉辦了十屆,被評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十大節慶」之一,在全國各類服裝節中唯一獲得這一殊榮。
(五)「中華民族的文化搖籃」,寧波河姆渡文化遺址
為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址。位於寧波餘姚羅江鄉河姆渡村東北,面積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有4個相繼疊壓的文化層,其中第三、四層是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地區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層,距今約6000—7000年,出土文物內容非常豐富,有人工栽培水稻的大量遺物,有數以萬計的,刻有較為精細的裝飾花紋的陶器、骨器等。其中人工栽培的水稻,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農作物。河姆渡遺址大量文物的發現,證明早在6000—7000年以前,長江下游已經有了比較進步的原始文化。
(六)別具風味的「臭冬瓜」
「臭冬瓜」為寧波人最愛吃的家常小菜。風味獨特,奇香味美,健脾開味,老少皆宜。「臭冬瓜」是用冬瓜切塊,煮熟後涼透,再撒上細鹽、麻油等調料。吃法非常奇特,把煮熟的冬瓜塊放「臭鹵」中浸泡吃,世間少有。
(七)寧波湯圓
湯圓原名元宵,據考證寧波湯團始於宋元時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它用當地盛產的一級糯米磨成粉做成皮,以細膩純凈的綿白糖、黑芝麻和優質豬板油製成餡,具有香、甜、鮮、滑、糯的特點,咬開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粘,鮮爽可口,令人稱絕,因而享譽海內外。寧波民間每逢正月初一早晨,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要吃寧波湯團,以示歡樂、團圓、吉祥之意。一些海外僑胞每逢佳節,總愛吃碗湯團以寄託思鄉之情。自1982年起,寧波湯團已成為浙江省向海外出口的第一個點心品種。1997年入選為中華名點小吃。
(八)寧波溪口千層餅
在溪口製作千層餅始於清光緒年間,已有100多年歷史。它外形四方,內分27層,層次分明,金黃透綠,香酥鬆脆,甜中帶咸,咸里帶鮮,風味獨特,食後令人口齒留香,百食不厭。
溪口千層餅多次獲得國家和省級名特產品獎,成為中外遊客品嘗和饋贈親友的旅遊食品,特別是背井離鄉的海外遊子,都喜歡托回鄉的親友帶些回去,以慰思鄉之念。千層餅除暢銷浙東一帶外,還遠銷日本、東南亞國家和港、澳、台地區。
(九)「跑過三關六碼頭,吃過奉化芋艿頭」
寧波奉化芋艿頭是寧波有名的傳統土特產,以奉化前葛產的芋艿頭最負盛名。芋艿頭富含澱粉、維生素C、鈣、磷、鐵等成分。芋艿頭的食用方法很多,可以紅燒、蒸煮、鹽烤或鹹菜汁烤著吃,也可以燉排骨吃,「排骨芋艿煲」已成為寧波餐桌上的一道名菜,吃起來別有風味。
三、寧波的歷史名人
(一)「出世之才,遂兼五絕」的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寧波餘姚人。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少年時學於顧野王,十年精思不懈,文章文明於世。初為隋煬帝近臣,入唐後,為弘文館的學士,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子(故世稱虞永興)。甚得唐太宗的敬重,死後贈禮部尚書,並繪像於凌煙閣,為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太宗曾詔曰:「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
虞世南幼時從智永學書,得王氏家傳,所以其書筆致圓融豐腴,外柔內剛,血脈暢通。其作品在元代就已很稀少,今所見存從帖中之外,有《孔子廟堂碑》、《破邪論》、《汝南公主墓誌》、《摹蘭亭序》等。《唐人摹蘭亭序三種》其中之一傳為虞世南的墨跡。
(二)「心學大師」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寧波餘姚人,明代重要的思想家。因築室餘姚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他所創立的學說不僅名滿一時,並且左右了思想界幾達百年之久。他發展了陸象先的主觀唯心主義,成為理學史上的一大流派—心學,在中國思想史上起過重要作用。他認為「萬事萬物不外於吾心」,「心明即是天理」,提出「致良知」說。強調「知行合一」,要求把不善念頭在內心活動過程中及時克服,但又從道德修養上強調不能只說不做,主張能行才是真知。他的學說在明朝中期以後影響很大,還流行到日本,稱為「陽明學」。起著作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是《傳習錄》和《大學問》。
(三)「忠臣孤子」黃宗羲
黃宗羲,中國明末清初史學家,思想家。寧波餘姚人。字太沖,號南雷,學者尊為梨洲先生。其父因東林黨獄被閹黨迫害而死。崇禎帝即位,宗羲赴京為父鳴冤,被許為「忠臣孤子」。清順治二年(1645)清軍南下,弘光政權崩潰,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他募鄉民在餘姚舉兵抗清,時稱「世忠營」。魯王政權授以監察御史兼職方之職。兵敗返回故里,課徒授業,著述以終,至死不仕清廷。黃宗羲為學領域極廣,成就宏富,史學造詣尤深。他身歷明清更迭之際,認為「國可滅,史不可滅」。他論史注重史法,強調征實可信。所著《明儒學案》,搜羅極廣,用力極勤,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學術思想史專著。在哲學上,認為氣為本,無氣則無理,理為氣之理,但又認為心即氣,盈天地皆心也。在政治上,他深刻批判封建君主專制,提出君為天下之大害,不如無君,主張廢除君主一家之法,建立萬民的天下之法。他還提出以學校為議政機構的設想。他精於歷法、地理、數學以及版本目錄之學,並將其所得運用於治史實踐、辨析史事真偽、訂正史籍得失,多有卓見,影響及於整個清代。他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學、經學、地理、律歷、數學、詩文雜著為類,多至50餘種,近千卷。著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明史案》(迄今未見)、《明文海》、《大統歷推法》、《四明山志》等。
(四)《明史》總修撰人萬斯同
萬斯同,字季野,號石園,寧波鄞州人。清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浙東學派」的重要成員。年輕時受業於黃宗羲,博覽諸史,並潛心攻讀《明實錄》等史籍,尤為熟悉明代掌故,曾撰《明史稿》一書。清康熙皇帝下詔纂修《明史》,萬斯同以布衣身份參加,雖不署銜,不受俸,但實際上他是《明史》的總修撰人。在史學上成就巨大。
(五)「京劇大家」.周信芳
周信芳,名士楚,藝名麒麟童,慈溪人,著名京劇演員,工老生。出生藝人家庭,七歲從陳長興學戲,並以七齡童藝名開始在杭州演出。五四運動前後,受新文化運動思想影響,曾演出《宋教仁》、《學拳打金剛》等新戲,抨擊袁世凱等。長期在上海演出,曾受譚鑫培、馮子和等影響;並與王鴻壽、汪笑儂、潘月樵等協作,編演、移植了許多劇目。藝術上勇於革新改造,繼承和發展了民族戲曲的現實主義表演方法,塑造了許多具有鮮明性格的典型人物,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影響很廣,世稱「麟派」。代表作有《四進士》、《徐策跑城》、《蕭何月下追韓信》、《清風亭》等。曾先後擔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華東戲曲研究院院長、上海京劇院院長、中國戲曲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戲曲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等職。論著編為《周信芳戲劇散論》,常演劇目編為《周信芳演出劇本選集》,另出版有記錄其舞台藝術的《周信芳舞台藝術》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