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計時儀器的發展歷史

計時儀器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15 05:08:55

⑴ 時間的測量 發展史

古代西安城的「晨鍾暮鼓」,解放前上海外灘的「落球報時」,這些古老的授時方式,因自身的局限性已成為久遠的歷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入20世紀後,人們開始通過無線電波向外傳送標准時間信號。為了使發射的時間信號便於覆蓋全國,國家授時中心授時部選擇了位於我國版圖幾何中心位置的陝西省蒲城縣境內,成為我國惟一的授時機構。目前授時部通過專用長波、短波、低頻時碼三個無線電授時台連續不停地發播我國的標准時間、標准頻率信號。國家各個部門、各領域的廣大用戶只要通過接收機或其他定時終端,就可接收到國家授時中心授時部發出的標准時間。

隨著人類對太空的探索不斷取得進展,衛星授時系統也在發展。國家授時中心對於衛星授時技術的研究和模擬也取得了長足進展,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國自主的衛星授時系統也會進入國家授時體系。同時,網路授時、電話授時等方便、廉價的授時方式也已經對公眾開通服務。

時間長河中 人生只有一秒

縱覽中國計時發展的過程,就是一部社會科技進步的歷史。從4000多年前堯帝時期的「土圭測景」開始,計時器具歷經了日晷、漏刻、香篆鍾、沙漏、機械水鍾、機械鍾、天文鍾、石英鍾、分子鍾、原子鍾……人類計時的精度已經達到3000萬年不差一秒。現在,還在為更高的精度孜孜追求……

有人總結人的一生只有一秒。如果我們將已有45億年歷史的地球年齡設定為365天,那麼,人的一生只有0.8秒。
日晷

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漏壺(漏刻)

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圭表

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火計時

燭光計時

⑵ 古代計時方法計時工具的演變是什麼

我國古代,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我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

我國古代,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我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

⑶ 關於儀器儀表的發展歷史有哪些

早期主要的測量、度量器具1.稱重器和計時器人類最早的度量器具是稱重器和計時器,反映了人類早期的認識和生活需求。現已發現公元前2500年使用天平的證據,而在普通貿易中使用天平的最早跡象是在公元前1350年。天平桿為木製,砝碼則是用青銅做成的各類鳥獸形狀。原始的計時器主要有影鍾、水鍾和水運天文台3種。公元前1450年,古埃及就有綠石板影鍾。至公元14世紀,用以表示時間的唯一可靠的方法是日晷或影鍾。
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525年,也有用棕櫚葉和鉛垂線記錄夜間時間和特定天體的儀器。當天體通過子午線時,從棕櫚葉的開口中觀察到天體穿過鉛垂線的過程。在中國江蘇儀征,出土了東漢中期的小型折疊銅質民間測影儀器。
公元1400年前,埃及記錄較短時間的儀器叫水鍾,水鍾內有刻度,下有小孔,整個水鍾用雪花石膏做成瓶狀。在古希臘,古羅馬有當時世界上唯一的機械計時儀——水儀。通過水的傳遞計量時間,記錄的是不斷流動的概念而不是連續相等的時間,非常不精確。中國北宋時期的蘇頌和韓公謙於1088年製作了天文計時器——天文儀象台。它採用民間的水車、筒車、桔槔、凸輪和天平秤桿等,是集觀測、演示和報時為一身的天文鍾,被稱為水運天文台。2.指南針、渾天儀、地動儀
在中國,公元前300~公元前100年,有人利用天然磁石的性質,發明了磁羅盤,即定向儀器;指南針到宋代發展成熟。中國西夏時候就有觀測和記錄天文的儀器,叫渾天儀元代的郭守儀(1231年~1361年)對渾天儀進行了改造,製成簡儀,其製造水平在當時遙遙領先,其原理在現代工程測量、地形觀測和航海儀器中廣泛使用。東漢時期,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動天文儀——渾天儀和世界上第一台觀測氣象的候風儀,開創了人類使用儀器測量地震的歷史~

⑷ 計時方法的演變

漏壺(漏刻)
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沙漏

日月星辰

燃香

火計時

燭光計時等等 漏壺(漏刻)
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沙漏

日月星辰

燃香

火計時

燭光計時等等
發展過程:

人類社會早期對時間沒有精確的計量,只能用「太陽出山」「雞叫3遍」「月掛樹梢」等模糊概念計時。直到進現代,一些地方還沿用「吃晚飯時」「一袋煙的功夫」等提法。

春秋時期已經用圭表~漏刻等計時器,對一天的時間做比較精確的劃分和記錄。

圭表即日晷,有日晷針盤組成。晷針插在盤中心,晷盤上刻著表示時刻的分劃。太陽照射的針影投射在晷盤的分劃上,就能指示出時刻。

陰雨天和夜晚則用漏刻。漏刻又稱漏壺,包括下有小孔的銅壺和帶有刻度的刻箭兩部分。水勻速流下,通過刻度觀察水位變化,即可確定時刻。

唐代僧一行發明了最早的自鳴鍾,用漏水激輪,一日一夜轉一周,29轉多為一個月365轉為一年。同時裝有2個木人,每一刻一擊鼓,一個時辰(相當於一個2個小時)一撞鍾。元代郭守敬也曾發明出不同聲音的機械報時鍾。民間更多使用燃香,蠟燭等計時方法。

現代機械鍾,電子鍾,石英鍾等鍾表是從西方傳入的。

發展過程:

人類社會早期對時間沒有精確的計量,只能用「太陽出山」「雞叫3遍」「月掛樹梢」等模糊概念計時。直到進現代,一些地方還沿用「吃晚飯時」「一袋煙的功夫」等提法。

春秋時期已經用圭表~漏刻等計時器,對一天的時間做比較精確的劃分和記錄。

圭表即日晷,有日晷針盤組成。晷針插在盤中心,晷盤上刻著表示時刻的分劃。太陽照射的針影投射在晷盤的分劃上,就能指示出時刻。

陰雨天和夜晚則用漏刻。漏刻又稱漏壺,包括下有小孔的銅壺和帶有刻度的刻箭兩部分。水勻速流下,通過刻度觀察水位變化,即可確定時刻。

唐代僧一行發明了最早的自鳴鍾,用漏水激輪,一日一夜轉一周,29轉多為一個月365轉為一年。同時裝有2個木人,每一刻一擊鼓,一個時辰(相當於一個2個小時)一撞鍾。元代郭守敬也曾發明出不同聲音的機械報時鍾。民間更多使用燃香,蠟燭等計時方法。

現代機械鍾,電子鍾,石英鍾等鍾表是從西方傳入的。 時間本是一種運動,時間的定義,是由星體的運行所界定的,我們不需要什麼測量准則,也可以知道現在究竟太陽高掛的白晝,還是月色柔柔的黑夜。然而,假如我們要在晝夜循環之間確定出個時刻,則非有一「測量准則」不可。
新石器時代,交易和貿易活動擴張,集市就必須定出固定時間和地點,開始根據太陽位置,物件的影子,大概判定出是什麼時間,在黃河、恆河以及尼羅河兩岸一帶,也就是古代偉大文明的發源地,人類已致力改善觀察影子的變化方法;所以假使有一樣物件,不管是簡單的木棒,尖石碑還是一棵樹,只要能夠投下影子,就算是龐大的「太陽鍾」家庭成員了。後來,水鍾和滴漏作為一種計量時間的器具被廣泛應用著,在埃及、美索布達米亞和中國,由於天文學的需要,滴漏的使用和發展達到最高峰。最初的滴漏,不過是簡單單一個標有刻度的容器,中國人在使遙過程中不斷改良,使之發展到極至:利用水流的動力來啟動龐大的機械裝置,直到16世紀中國人製造出與水鍾有密切關系的渾天儀,可見古代中國計時是一直走世界前列,最古老的渾天儀和滴漏是由張衡(公元78~139年)所製造的,首座機械滴漏也是唐代叫一行的高僧設計,967年張思訓把先祖的設計進一步改良,以水銀代替水,把機械滴漏、鍾和渾天儀合為一體,到1094年這類儀器的產生,在世界計時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它標志古代計時進入一種精確的技術時代,在當時而言,中國人在該方面的成就,其他國家確實難望其頸背。
2000年後,歐洲的機械表業秉承著中國古老計時器的設計原理,開拓並孕育出我們今天所知曉和熟悉的計時器。振盪器和擒縱裝置隨著大工業的產生而突飛猛進,無數工匠反復實踐,潛心積累,真正使計時業成為一門專業化程度很高的學科。手錶中的一個零件,每一個環節的形成都凝集了人類的智慧和對和知識的無限追求,手錶中關鍵的動力部件,也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而不斷更換,從以閃機械驅動發展到石英驅動佔主導地位,目前又開始流行人工永恆電能。由於手錶內部零件日臻完美使手錶的標準度發展到匪夷所思的程度,例如今天的原子鍾1000年的誤差也不足1秒鍾,普通的石英錶1年的誤差不超過5秒鍾。長久以來,手錶的價格取於其准確性,而現今手錶的品牌,外形及風格才是顧客決定購買的重要因素。因而各種鍾表製造商都越來越注重手錶外表的設計、時尚潮流瓣追隨,手錶也從以往單純的計時工具演化為體現個人品味的裝飾品。凝視你平日配上的那塊手錶或璀璨奪目,或朴實無華,但都記載著人類發展的進程、人類聰明才智的結晶

⑸ 計時方法的演變過程

發展過程:

人類社會早期對時間沒有精確的計量,只能用「太陽出山」「雞叫3遍」「月掛樹梢」等模糊概念計時。直到進現代,一些地方還沿用「吃晚飯時」「一袋煙的功夫」等提法。

春秋時期已經用圭表~漏刻等計時器,對一天的時間做比較精確的劃分和記錄。

圭表即日晷,有日晷針盤組成。晷針插在盤中心,晷盤上刻著表示時刻的分劃。太陽照射的針影投射在晷盤的分劃上,就能指示出時刻。

陰雨天和夜晚則用漏刻。漏刻又稱漏壺,包括下有小孔的銅壺和帶有刻度的刻箭兩部分。水勻速流下,通過刻度觀察水位變化,即可確定時刻。

唐代僧一行發明了最早的自鳴鍾,用漏水激輪,一日一夜轉一周,29轉多為一個月365轉為一年。同時裝有2個木人,每一刻一擊鼓,一個時辰(相當於一個2個小時)一撞鍾。元代郭守敬也曾發明出不同聲音的機械報時鍾。民間更多使用燃香,蠟燭等計時方法。

現代機械鍾,電子鍾,石英鍾等鍾表是從西方傳入的。

⑹ 計時器的發展史

定時器的發展歷史
人類最早使用的定時工具是沙漏或水漏,但在鍾表誕生發展成熟之後,人內們開始嘗容試使用這種全新的計時工具來改進定時器,達到准確控制時間的目的。

1876年,英國外科醫生索加取得一項定時裝置的專利,用來控制煤氣街燈的開關。它利用機械鍾帶動開關來控制煤氣閥們。起初每周上一次發條,1918年使用電鍾計時後,就不用上發條了。

定時器確實是一項了不起的發明,使相當多需要人控制時間的工作變得簡單了許多。人們甚至將定時器用在了軍事方面,製成了定時炸彈,定時雷管。現在的不少家用電器都安裝了定時器來控制開關或工作時間。

定時器是一個多任務定時提醒軟體,它全面支持WINDOWS 9X/ME/NT/2K/XP按時執行程序、播放聲音、關機、待機、撥號、斷開連接、關閉顯示器等等操作。具有多種設定任務的方法。支持SKIN,可以隨意更換界面。

⑺ 有誰可以提供給我關於「人類計時工具的發展歷程」的論文大家快幫幫忙

歷史上的計時劃分和計時器發明
公元前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記的方式來計時。
公元前8000年:埃及人制訂了每年12個月,每月均為 30天的歷法。
公元前3000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每天分為 360個周期,每個周期為4分鍾。
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人使用每年354天的歷法,每月 29天和30天相輪。與此同時,瑪雅人創立了一年2印天和365天的歷法。
公元前1500年:埃及發明第一個移動日晷,將一天分為12個周期。接著又發明一種叫漏刻的計時器。
公元前700年:巴比倫人把一天分為相等的12個部分。
公元前100年:雅典出現以一天24小時為基礎的機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開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國發展了機械漏刻。
公元1100年:日晷在歐洲得到發展。
公元1350年:德國鍾表匠發明第一個機械鬧鍾。
公元1500年:義大利教堂響起了機械鍾聲。
公元1510年:德國紐倫堡出現帶發條的懷表。
公元1583年:格里歷在羅馬、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和荷蘭部分地區生效。
公元1656年:荷蘭一位天文學家發明自擺鍾。
公元1700年:時鍾上除時針外又加上了分針。
公元1800年:計時精確度到1/100秒。
公元1840年:建立格林威治標准時間。
公元1850年:計時精確到1/1000秒。
公元1884年:華盛頓會議制訂全球時區表。
公元1928年:發明石英鍾。
公元1949年:發明第一台原子鍾。
公元1950年:計時精確到微秒。
公元1965年:計時精確到毫微秒。
公元1970年:計時精確到微微秒。
公元1972年:建立全球協調時間時。
公元1990年:精確到毫微微秒。
公元1998年:建立超冷銫原子鍾,比微微秒又要精確10萬倍。

太陽鍾

在歷史的長河中,天文學和計時學是相伴發展的,可以說有了天文學,也就有了計時學,計時儀器和天文儀器一樣,是經過漫長的發展歷程逐漸精確化的。最古老的計時儀器是土圭、圭表和日晷,其原理是通過太陽的投影和方位計時,一般通稱太陽鍾。
1.1土圭
土圭是最古老的計時儀器,是一種構造簡單,直立的地上的桿子用以觀察太陽光投射的桿影,通過桿影移動規律、影的長短,以定冬至、夏至日。「尚書·堯典」中記述土圭始於堯帝時期,即公元前2357-2258年,史學界認為「堯典」不是堯時寫的,是周代史官根據傳聞編寫,後經春秋戰國(公元前7~2世紀)時儒家陸續補訂而成。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至遲在公元前7世紀掌管天地四時的官吏已使用土圭分出二分二至,確定一年為366天。到殷商時代(公元前1520~1030年)測時已達到相當高的精度,其干支記日法一直延用到今天。
1.2圭表
由於土圭的構造簡單,不易掌握,所以逐漸發展為圭表。「隋書天文志」將圭表的創造追溯到公元6世紀:南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公元503~519年)祖(祖沖之之子)造八尺高的銅圭表,觀測圭上表影的長短,測訂時間。但1965年江蘇儀征東漢墓(公元25~220年)出土了一件青銅鑄的圭表,這說明圭表的創制和使用要早於記載幾百年。待到「元史·天文志」對圭表的形制、構造、材質都有詳盡的記述。
元初郭守敬按照圭表的原理在河南登封建立了高聳的觀星台,在大都(今北京)設置了圭表。明正統二年至七年(公元1437~1442年)在北京古觀象台建造圭表,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重修並加以改進。古代圭表是用來判斷方向,測定季節,四季劃分和推算歷法,對農業生產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1.3日晷
日晷又稱晷儀,也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它與圭表的區別是:圭表的根據日影的長短判別方向測定季節、全年日數和冬至、夏至就在的日子,推算歷法等;日晷的應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但在史籍中卻少有記載,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漢書·律歷志·制漢歷」一節: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共議「乃定東西,主晷儀,下刻漏」,而「漢書·藝文志」中列有晷書34卷,但僅存書名,而無內容。
「隋書·天文志」中記載了耿詢的成就,「觀測日晷和刻漏,是測天地正儀象的根本」。「明史·天文志」對日晷的形制,定時之法都有詳細的記載。較之圭表,它已復雜多了,可以說是一種真正的儀器了,發展到清代,不僅可以計時用,日晷本身已成為一件裝飾藝術品。
中國太陽鍾的歷史上,指極表或指極針的發現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世紀,而周漢之間的12時辰制是非常先進的,在公元前四世紀以前已成為一種不變的時制。
唐代的赤道式日晷,是所有日晷中計時最准確的。後經阿拉件人或猶太人將其傳入西方,十七世紀時赤道式日晷風行於歐洲,人們稱它為「二分式日晷」。明末之後,中西各種日晷在社會上廣泛使用,種類之多,前所未有。山西姚喬林是十八世紀著名的日晷製作家,其流派遠播廣東。
總之,太陽鍾橫跨人類歷史數千年,在使用中不斷發展和進步,為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不僅可以計時,而且能求得標准時間,甚至可以校對現代的鍾表。
日晷所測的是真太陽時或視太陽時,因為地球軌道偏心率以及地球傾角的影響,真太陽時和平太陽時是不一致的。因此,不依靠太陽測時的方法成為事實,而且更為重要。歐洲在十四世紀早期,機械鍾出現以前,主要靠日晷計時,而中國對水鍾或刻漏則十分重視,並發展成為一種文化,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為機械鍾表的誕生作了科學和技術上的准備。
2.1水鍾
水鍾在中國又叫做「刻漏」,「漏壺」。根據等時性原理,滴水記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把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裝滿(受水型)。中國的水鍾,最先是泄水型,後來泄水型與受水型同時並用或兩者合一。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裝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壺逐漸流行,甚至到處使用。
從公元二世紀張衡的時代,到公元六世紀耿詢的時代,使表演用的渾天儀和天球儀轉動起來的水鍾技術孕育了早期機械鍾的出現。公元25年,一行和梁令瓚發明了擒縱機構,這種裝置實質上就是早期的機械時鍾,早於歐洲六個世紀。中國的渾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形式上是天文觀測儀器,而本質上是時鍾裝置,因為從張衡的時代起,天文技術人員一直想做一種緩慢放置的齒輪,以便達到與天上的周日視運動步調一致。
公元725年一行和梁令瓚實質上解決了這一難題,因此,皇室對設在宮中放置不停的天球(天文鍾)感興趣是毫不奇怪的。
公元1088~1090年,蘇頌和他的同事們在開封建立的水運儀像台是機械時鍾和觀測用渾儀的完美結合,在原理上是成功的,因此,可以說他比羅伯特、胡克先行六個世紀,比方和斐先行七個半世紀。
2.2香篆鍾
水鍾盡管是有發展前途的,但是古人仍在廣泛的領域進行不竭探索,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有其他較水鍾更為准確的計時方法,據宋代學者薛季宣說,除日晷刻漏之外,有一種香篆鍾於十二世紀中葉在中國流行。荷蘭高羅培著「狄仁傑斷案傳奇」中,記述了唐宮計時用的香篆鍾為梅花形黃銅盤,盤子內梅花五瓣,各繚繞著一圈盤香,用以計時焚薰,稱為「五孕祥雲」。
2.3沙漏

⑻ 計時器發展過程

有關鍾表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演變階段,那就是:一、從大型鍾向小型鍾演變。二、從小型鍾向袋錶過渡。三、從袋錶向腕錶發展。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是和當時的技術發明分不開的。

公元1088年,當時我國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七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雖然幾十年後毀於戰亂,但它在世界鍾表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此,我國著名的鍾表大師、古鍾表收藏家矯大羽先生提出了「中國人開創鍾表史」的觀點。

14世紀在歐洲的英、法等國的高大建築物上出現了報時鍾,鍾的動力來源於用繩索懸掛重錘,利用地心引力產生的重力作用。15世紀末、16世紀初出現了鐵制發條,使鍾有了新的動力來源,也為鍾的小型化創造了條件。1583年,義大利人伽利略建立了著名的等時性理論,也就是鍾擺的理論基礎。1656年,荷蘭的科學家惠更斯應用伽利略的理論設計了鍾擺,第二年,在他的指導下年輕鍾匠S.Coster製造成功了第一個擺鍾。1675年,他又用游絲取代了原始的鍾擺,這樣就形成了以發條為動力、以游絲為調速機構的小型鍾,同時也為製造便於攜帶的袋錶提供了條件。

18世紀期間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擒縱機構,為袋錶的進一步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英國人George Graham在1726年完善了工字輪擒縱機構,它和之前發明的垂直放置的機軸擒縱機構不同,所以使得袋錶機芯相對變薄。另外,1757年左右英國人Thomas Mudge發明了叉式擒縱機構,進一步提高了袋錶計時的精確度。這期間一直到19世紀產生了一大批鍾表生產廠家,為袋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世紀後半葉,在一些女性的手鐲上裝上了小袋錶,作為裝飾品。那時人們只是把它看成是一件首飾,還沒有完全認識到它的實用價值。直到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隨著鍾表製作工藝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和文明的巨大變革,才使得腕錶地位的確立有了可能。

20世紀初,護士為了掌握時間就把小袋錶掛在胸前,人們已經很注重它的實用性,要求方便、准確、耐用。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袋錶已經不能適應作戰軍人的需要,腕錶的生產成為大勢所趨。1926年,勞力士表廠製成了完全防水的手錶表殼,獲得專利並命名為oyster,第二年,一位勇敢的英國女性Mercedes Gleitze佩帶著這種表完成了個人游泳橫渡英倫海峽的壯舉。這一事件也成為鍾表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從那以後,許多新的設計和技術也被應用在腕錶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帶在手腕上的計時工具。緊接著的二戰使腕錶的生產量大幅度增加,價格也隨之下降,使普通大眾也可以擁有它。腕錶的年代到來了!

從我國水運儀像台的發明到現在各國都在研製的原子鍾這幾百年的鍾表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個不同時期的科學家和鍾表工匠用他們的聰明的智慧和不斷的實踐融合成了一座時間的隧道,同時也為我們勾勒了一條鍾表文化和科技發展的軌跡。
關於中國的鍾表史,得從三干多年前說起,我國祖先最早發明了用土和石片刻製成的「土圭」與「日規」兩種計時器,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計時器的國家之一。到了銅器時代,計時器又有了新的發展,用青銅制的「漏壺」取代了「土圭」與「日規」。東漢元初四年張衡發明了世界第一架「水運渾象」,此後唐高僧一行等人又在此基礎上借鑒改進發明了「水運渾天儀」、「水運儀象台」。至元明之時,計時器擺脫了天文儀器的結構形式,得到了突破性的新發展。元初郭守敬、明初詹希元創制了「大明燈漏」與「五輪沙漏」,採用機機械結構,並增添盤、針來指示時間,其機械的先進性便明顯地顯示出來,時間性電益見准確。

十九世紀末期,我國造鍾工藝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1875年由上海「美利華」作坊製造的南京鍾,屏風式樣,鍾面鍍金,鐫刻花紋,以造型古樸典雅、民族風格鮮明和報時清脆、走時准確而聞名於海內外,曾於1903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特別獎。我國手錶是1955年由天津、上海先後試制出來的。現較為出名的有東風、上海、寶石花、海鷗等牌號。

我國計時器的發展歷程
我國的計時器歷史
紀 元
朝 代
計時儀器史

主要文獻

公元前2357~2258年

圭表、日晷測時已達相當高的精度
殷墟出土卜辭「尚書·堯典」

公元前722~221年
春秋戰國
中國的漏壺記時已達很高的水平
「周禮」、「初學記」、唐孔款達「詩疏」

公元前201~公元9年
西漢
日晷和漏刻計時同時使用
「前漢書」、「中國科學技術史」滴、清·梅文鼎「日晷」備考三考

公元85年
東漢
浮子和漏箭
「玉函山房輯佚書」、張衡「漏水轉渾天儀制」

公元132年
東漢
張衡制漏水渾天儀
「晉書」

公元450
公元450
李蘭制「停表刻漏」,又名「馬上賓士」
「初學記」

「初學記」

殷夔制漫水或恆定水位漏
殷夔「漏刻法」

公元660年

耿詢、宇文愷制大稱式刻漏,獻於隋煬帝
「玉海」卷十一、「國史志」、「宋史」

公元665年

呂才制「多壺式受水壺刻漏」
「事林廣記」、「六經圖」

公元618~906年

唐代盛行赤道式日晷,並於十七世紀前傳入歐洲
元·楊禹「山居新話」、「中國科學技術史」、清·梅文鼎「日晷」備考三考

公元725年

梁令瓚,一行制擒縱機構
「新唐書·天文志」、「中國科學技術史」

公元1030年
北宋
燕肅制「蓮花漏」
初學記

公元1135年

出現復式多壺漫流刻漏
「六經圖」、「大清會典」

公元1050年
北宋
舒易簡、於淵、周宗制皇佑刻漏
「初學記」

公元1074年
北宋
沈括革新皇佑漏刻
沈括「夢溪筆談」、「浮漏儀」

公元1090年
北宋
蘇頌、輔公濂制水運儀像台
「新儀像法要」

公元1250年
南宋
「香篆」鍾和燈鍾記時在中國廣為流行
洪芻「香譜」、楊禹「山居新話」

公元1260年

地平式日晷由西方傳入(攜帶式日晷)
「元史·天文志」、「中國科學技術史」

世界歷史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記的方式來計時。

公元前8000年:埃及文明制訂了12個月每月均為30天的日歷。

公元前3000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
30天,每天分為360個周期,每個周期為4分鍾。

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人使用每年354天的月歷,每月29天和30天
相輪。與此同時,瑪亞人創立了一年260天和365天的日歷。

公元前1500年:埃及發明第一個移動日晷,將一天分為12個周期。
接著又發明一種叫漏刻的計時器。

公元前700年:巴比倫人把一天分為相等的12個部分。

公元前100年:雅典出現以一天24小時為基礎的機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開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國發展了機械漏刻。

公元1100年:日晷在歐洲得到發展。

公元1350年:德國鍾表匠發明第一個機械鬧鍾。

公元1500年:義大利教堂響起了機械鍾聲。

公元1510年:德國紐倫堡出現帶發條的懷表。

公元1583年:格里歷在羅馬、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和荷蘭部分
地區生效。

公元1656年:荷蘭一位天文學家發明自擺鍾。

公元1700年:時鍾上除時針外又加上了分針。

公元1800年:計時精確度到1/100秒。

公元1840年:建立格林威治標准時間。

公元1850年:計時精確到1/1000秒。

公元1884年:華盛頓會議制訂全球時區表。

公元1928年:發明石英鍾。

公元1949年:發明第一台原子鍾。

公元1950年:計時精確到微秒。

公元1965年:計時精確到毫微秒。

公元1970年:計時精確到微微秒。

公元1972年:建立全球協調時間時。

公元1990年:精確到毫微微秒。

公元1998年:建立超冷銫原子鍾,比微微秒又要精確10萬倍。

計時工具的名稱

圭表、日晷、漏壺、浮子、漏箭、漏水渾天儀、停表刻漏、恆定水位漏 、大稱式刻漏、多壺式受水水位刻漏、赤道式日晷、擒縱機構、蓮花漏、多壺漫流刻漏、皇佑刻漏 、水運儀像台、地平式日晷、機械鬧鍾、秒錶、沙漏、懷表、自擺鍾、石英鍾、原子鍾、超冷銫原子鍾

⑼ 定時器的發展史

定時器的發展歷史
人類最早使用的定時工具是沙漏或水漏,但在鍾表誕生發展成熟之後,人們版開始嘗試使用權這種全新的計時工具來改進定時器,達到准確控制時間的目的。

1876年,英國外科醫生索加取得一項定時裝置的專利,用來控制煤氣街燈的開關。它利用機械鍾帶動開關來控制煤氣閥們。起初每周上一次發條,1918年使用電鍾計時後,就不用上發條了。

定時器確實是一項了不起的發明,使相當多需要人控制時間的工作變得簡單了許多。人們甚至將定時器用在了軍事方面,製成了定時炸彈,定時雷管。現在的不少家用電器都安裝了定時器來控制開關或工作時間。

定時器是一個多任務定時提醒軟體,它全面支持WINDOWS 9X/ME/NT/2K/XP按時執行程序、播放聲音、關機、待機、撥號、斷開連接、關閉顯示器等等操作。具有多種設定任務的方法。支持SKIN,可以隨意更換界面。

⑽ 儀器的發展簡史

儀器儀表發展已有悠久的歷史。公元前1450年,古埃及就有綠石板影鍾。至公元14世紀,用以表示時間的唯一可靠的方法是日晷或影鍾。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525年,也有用棕櫚葉和鉛垂線記錄夜間時間和特定天體的儀器。當天體通過子午線時,從棕櫚葉的開口中觀察到天體穿過鉛垂線的過程。在中國江蘇儀征出土了東漢中期的小型折疊銅質民間測影儀器。
公元1400年前,埃及記錄較短時間的儀器叫水鍾,水鍾內有刻度,下有小孔,整個水鍾用雪花石膏做成瓶狀。在古希臘 古羅馬有當時世界上唯一的機械計時儀——水儀。通過水的傳遞計量時間,記錄的是不斷流動的概念而不是連續相等的時間,非常不精確。中國北宋時期的蘇頌和韓公謙於1088年製作了天文計時器——天文儀象台。它採用民間的水車、筒車、桔槔、凸輪和天平秤桿等,是集觀測、演示和報時為一身。
到了現代,隨著X射線、γ射線先後被德國科學家倫琴、法國科學家P.V.維拉德發現,因其超強穿透力這一特性,使儀器的功能與概念被進一步推向更深的領域,如X光檢查機、線寬檢測儀等儀器,就採用了X射線、γ射線的超強穿透力研發的先進檢測儀器設備。
20世紀初,電子技術的發展使各類電子儀器快速產生,如今後普及全球的電子計算機,便是從這一時代開始崛起的。同時,隨著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各行各業的電子儀器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如計量、分析、生物、天文、汽車、電力、石油、化工儀器等。

閱讀全文

與計時儀器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