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也是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也是

發布時間:2021-03-15 05:00:34

1. 黃河為何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首先,中國最早的新石器文明出現在黃河流域,比如藍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現在黃河支流渭河;龍山文明出現在山東半島等等。之所以在黃河流域出現如此多的文明,是因為黃河流域的地理環境較長江流域優越,那時黃河附近有犀牛,象等動物,竹子等亞熱帶植物說明那時的黃河流域氣候溫暖,就象現在的江南一帶,而當時的江南氣候不僅比現在熱,地理環境也不如黃河流域。他沒有面積大的平原,大部分是丘陵,不利於古人類的生存。
其次,第一個統一各部落的部落首領是黃河流域的黃帝,之後建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的也是黃河流域的禹。
再次,中國以後歷代皇帝選國都看重的都是黃河流域富饒肥沃的土地,在那時,黃河流域並不像現在這樣需要經常修築防禦大堤。所以黃河流域在中國大部分歷史進程中都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有很多經濟發明創造及思想體系都是來源於黃河流域。黃河孕育了像李白這樣的浪漫的詩仙,杜甫那樣偉大的詩聖。影響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民,使中華民族就像中游黃河水一樣性情奔放,出現一次又一次壯烈的農民起義;像黃河水一樣無私奉獻,出現無數像雷鋒一樣的好戰士;像下游黃河水一樣溫柔,出現了世界都為之敬佩的儒家思想。

2. 黃河與中華民族的歷史

黃河,既是一條源遠流長、波瀾壯闊的自然河,又是一條孕育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母親河,母親二字本身就包含著豐厚的人文內涵。所以,對黃河旅遊區的開發,應把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統一起來思考,盡可能做到二者的完美結合。只有如此,我們開封的黃河旅遊區才能顯示出個性並獨具魅力。
黃河為什麼是母親河
早在遠古時期,中國境內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奮斗和繁衍在黃河流域。在數千里的黃河流域,由於氣候溫和,水文條件優越,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先民們便定居在這里。中國文明初始階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後來的西漢、東漢、隋、唐、北宋等幾個強大的統一王朝,其核心地區也都在黃河中下游一帶;反映中華民族智慧的許多古代經典文化著作,也產生於這一地區;標志古代文明的科學技術、發明創造、城市建設、文學藝術等也同樣產生在這里。所以,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黃河哺育了中華兒女,人們常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意義就在這里。
(1)黃河的傳說 :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一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候,寧夏不是一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一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一塊田能灌上黃河水。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和漢人,他們人老幾輩在山底挑水,在山頭上種地。老老小小忙個不停,卻吃不飽,穿不曖,天長日久,誰也 受不了這種折磨。

有一年,一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一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裡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

這一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一朵白雲,漸漸地,那白雲變成了一個白鬍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後晌有一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你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

爾德老漢驚醒一看,不見了白鬍子阿訇,卻見北面黃風彌天蓋地,霎時刮到牛首山來了。爾德老漢細細瞅著黃瓜,果然一個個蔫了,他心裡非常難過,一年的血汗白費了,可一想起白鬍子阿訇的話,就沒有動。

到了後晌,一股黑風過,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下一層又一層。爾德老漢一看,黃瓜快要落地,他氣得摘掉了一個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勁扔進了黃河。黃河馬上斷了一條線。像神仙用刀切過一樣,清清楚楚地看見了河底,爾德老漢往下猛撲時,河水「嘩」地一下又並攏了。老漢又累又餓,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亂舞,暈暈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這時,爾德老漢又聽見那位白鬍子阿訇說「這黃瓜就是征服黃河的鑰匙,它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叫黃河聽人的話。可現在黃河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騰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種一園子黃瓜,黃瓜熟了的時候,你揀最大的一個扔進黃河裡。那時,你走進河底洞里,珠寶由你挑,糧種由你拿,還有一把寶劍可以斬龍殺妖,馴服黃河,你指哪裡,黃河水就流向哪裡。」

第二年,勤勞的爾德老漢又種了一園子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惜流汗,從黃河裡挑水澆瓜。工夫不負苦心人,最後,園子里結了一個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一把鑰匙。老漢高興地日夜睡在瓜園里,一直等到瓜熟。

這一天,天氣晴得沒一點子雲彩。爾德老漢把那三尺長的黃瓜摘下來,念了個「太斯米」,扔進黃河裡。這時只聽黃河一聲咆哮,裂開了一條長縫河底的石頭都看得清清楚楚。爾德老漢下到河底,見靠著河岸有個洞,洞里珍珠瑪瑙應有盡有。老漢拿了些,剛往出走時,聽得一陣暴風狂吼,一時河面上波濤滾滾,一浪高過一浪。爾德老漢拿起寶劍向那黑旋風和黃旋風左右猛劈幾十劍。一會兒,黑風和黃風吹出天邊去了。

這時,黃河的斷縫漸漸地合嚴。爾德老漢想起白鬍子阿訇的囑咐,這寶劍可以征服黃河,他心裡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黃河填滿溝壕,淤平山樑。老漢手持兩把寶劍,向黃河猛劈下去,黃河的水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長城,只是節節升高,遠遠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後,南至六盤山,西至賀蘭山,到處都是水,只留下幾個山尖尖。爾德老漢這才抽出寶劍,叫黃河水向前流去。

從此以後,山大溝深的寧夏,變成了一馬平川,居住在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開渠造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2)炎黃二帝與堯舜禹的傳說(陳梧桐陳名傑)

黃河和她的兒女們,是如何從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時代的門檻的,要揭開這個謎底,除了依靠考古文物資料外,還要利用古籍記載的許多遠古神話傳說。炎黃二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便可幫助我們探明黃河及其兒女從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時代的某些軌跡。

黃帝和炎帝其實並不是皇帝,而是古書記載中黃河流域遠古時代的兩個部落首領。黃帝和炎帝都出生於黃河的支流渭河流域,當時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時代。傳說他們都是「有熊國君」少典氏的後裔,「昔少典娶於有氏,生皇(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這里所說的「生」,並非說黃帝和炎帝是少典氏親生,而是說他們都是少典氏的後裔。「黃帝以姬水成」,是說他在姬水岸邊長大,因而以姬為姓。姬水當即古漆水,發源於今陝西麟游縣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縣匯入渭河。姜水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陝西寶雞匯入渭河。這就是說,炎黃兩個部落,最初的活動地區都在黃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區。

傳說黃帝原姓公孫,因長於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因是有熊國君之苗裔,又稱有熊氏。他「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伶俐),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後來被推舉為部落首領,率部遷徙到陝西北部定居。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了尋找更加平坦、開闊、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達今陝西的大荔、朝邑一帶。那裡的黃土地給了他們發展農業的便利條件,但不時出現的乾旱又困擾著他們,迫使他們去繼續尋找理想之所。於是,黃帝又率領族人從大荔、朝邑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麓進入汾河谷地,再向東北遷移,到達今河北涿鹿附近。那裡有由桑乾河、洋河沖積而成的適宜農耕的寬闊谷地,附近還有可供狩獵的山林,他們覺得環境非常優越,就定居了下來。

就在黃帝率領他的部落東遷的時候,炎帝也率領他的族人開始長途跋涉。炎帝又稱赤帝,一說他降生於厲(烈)山即今湖北隨州市厲山鎮,一說他降生於常羊即今陝西寶雞神農鄉常羊山,「育於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同是為了尋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領部落東遷。但走的路線與黃帝不同,他們先是沿渭河東下,到達今河南西南部,再順黃河東下,到達現在的豫東地區,在那裡安頓了下來。

那時候,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領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權。部落之間為了爭奪生存空間,為了互爭雄長,經常發生戰爭。一些部落首領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內行刀鋸,外用甲兵」,也發動掠奪財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戰爭。這種戰爭加劇了社會的分化,給正常的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威脅,但氏族制度調節社會矛盾的習慣法此時又已喪失作用,對此顯得無能為力。面對日益增多的戰爭,具有血緣關系的親屬部落便互相聯合起來,結成聯盟,進而結成范圍更大的聯合體。炎、黃兩大部落這時也都使用武力征討四方,擴大自己的勢力,從而引發大規模的沖突。雙方在阪泉(今河北懷來)進行了三次大戰,黃帝指揮屬下的熊、羆、貔、貅、、虎六個氏族,與炎帝部落殺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慘敗,只得繳械投降。由於這兩個部落有血緣親屬關系,黃帝沒有屠殺炎帝部落,而是和他們結成部落聯盟,黃帝便成了炎黃部落聯盟的首領。炎黃部落聯盟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日後華夏族的雛形。

後來,定居在山東曲阜地區的九黎首領蚩尤擴展勢力范圍,又引發了與炎帝部落的戰爭。九黎即九夷,屬於東夷族。傳說蚩尤領有9個部落,81個氏族,他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如同妖魔,這可能是出自炎黃子孫對其他部落首領的故意醜化。「蚩尤作冶」,「以金作兵」,製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戰,威震天下。他率領9個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西進豫東,進攻炎帝部落。炎帝部落無法抵擋,節節敗退,居地盡失。蚩尤緊追不舍,炎帝向黃帝尋求援助。黃帝於是率部迎擊,與蚩尤在涿鹿展開激戰。這場戰爭進行得極其慘烈,據說黃帝與蚩尤九戰不勝,蚩尤放出大霧彌漫了三天三夜,黃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黃帝之「臣」風後受北斗星座的啟示發明了指南車,他們才得以沖出大霧。黃帝在困境中還得到玄女的幫助,製作了80面大鼓,用東海神獸夔的皮蒙鼓,用雷獸的骨頭作鼓槌,在戰斗中擂響,聲聞500里。戰斗延續了很長時間,最後在冀州進行決戰。黃帝派應龍向蚩尤進攻,應龍蓄水,擺下水陣。蚩尤請來風伯雨師,一時風雨大作,沖垮水陣,使黃帝再次陷入了困境。黃帝又請來天女旱魃阻止風雨,使天氣突然轉晴。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黃帝指揮大軍掩殺過去,取得最後的勝利,蚩尤和他請來的風伯雨師都投降了黃帝。黃帝便進入東夷活動的地區,他「駕象車而六蛟龍,畢言(兆火鳥)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凰)覆上」,至泰山之頂大會鬼神,並演奏了他親自作的一支激越悲涼的《清角》樂曲,以紀念涿鹿之戰的勝利。蚩尤後來被殺,一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黃部落聯盟,融入了華夏族;一部分南下,融入南方的苗蠻之中。

(3)涿鹿戰爭的勝利,進一步擴大了炎黃部落聯盟的勢力,發展成規模更大的部落聯合體。黃帝的權威大大提高了,集審判權、祭祀權、軍事指揮權與生產指揮權於一身。各部落均需聽從他的號令,不聽從號令的,即出兵進行征伐。他還開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地區的隔絕,增進部落之間的交往。傳說黃帝一生「未嘗寧居」,在118歲那年出巡河南時死在荊山,人們將他護送回陝北,葬在今陝西黃陵縣的橋山之上,這就是前面提到的黃帝陵。

由於黃帝後來被追尊為華夏的祖先,後人便把遠古時代的許多創造發明都歸功於他和他的「大臣」們,如說黃帝建造屋宇,開鑿水井,縫制衣冠,製造舟車弓弩,煉石為銅,創制樂律,他的妻子嫘祖發明育蠶,他的「大臣」倉頡創文字,伶倫造律呂,大撓作甲子,等等。同樣的原因,由於炎帝也被追尊為華夏的祖先,後人也將一些創造發明的功勞算到他的身上,並稱他為神農氏。在先秦的傳說中,神農氏和炎帝原本是時代不同的兩個人物,神農氏生活的時代要早於炎帝。到戰國時,人們將兩個人合在一起,稱為炎帝神農氏,說「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始嘗百草,始有醫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為市」。這些發明當然也是原始時代人們的集體創造。

盡管炎黃二帝只是傳說中的人物,他們的發明創造也都是遠古時代黃河兒女智慧的結晶,但是他們作為華夏民族先祖的象徵和中華文明奠基者的化身,還是受到後人的無限尊崇與懷念。因此,在黃河流域以及黃河流域之外的中華大地上,一直流傳著許多有關炎黃二帝的傳說,留下了許多同他們有關的名勝古跡。除了前面提到過的陝西黃陵縣的黃帝陵和寶雞市的炎帝祠、炎帝陵外,比較著名的還有山東曲阜的景靈宮,河南新鄭的黃帝故里,濟源的王屋山天壇,靈寶荊山的黃帝陵,河北涿鹿的黃帝城、黃帝泉,四川都江堰的黃帝祠、軒皇台,鹽亭的嫘軒宮、嫘祖墓,安徽黃山的黃山軒轅峰,湖南嶽陽的軒轅台,浙江縉雲的仙都鼎湖峰,甘肅平涼的問道宮,湖北宜昌西陵山、嫘祖廟,隨州的神農祠,山西高平的神農城、神農井,河南淮陽的神農五穀台,鄭州炎黃二帝塑像,湖南炎陵縣的炎帝陵,等等。這些源遠流長的傳說和名勝古跡,對於增強華夏民族的認同感,激發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黃帝以後,黃河流域又先後出現了幾位傑出的部落聯合體首領,他們就是堯、舜、禹。這時已是龍山文化的晚期,處於氏族制度行將崩潰的時代。傳說中堯又稱陶唐氏,他的發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現在山西臨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堯茅茨土階」碑,堯廟村有堯廟,臨汾縣有堯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簡朴,古書說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說,他住的是用沒有修剪過的茅草蘆葦、沒有刨光過的椽子蓋起來的簡陋房子,吃的是粗糧,喝的是野菜湯,冬天披塊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對百姓卻很關心,部落里有人挨餓受凍,他說這是他使他們挨餓受凍的,有人犯罪受了處罰,他說這是他平時沒有管教好的緣故,自己出來承擔責任。舜又稱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東北)。傳說他在接替堯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之前接受堯的考察時,曾在歷山(中條山別稱)耕田,在雷澤(今山西芮城北)捕魚,在河邊的陶城(今山西永濟蒲州鎮北)制陶,後來堯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陸西南),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後,又都蒲坂(今蒲州鎮),看來他的活動中心在現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運城市安邑鎮還有舜帝廟、舜帝陵。舜嚴於律己,而又寬厚待人。他曾幾次遭到繼母和同父異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賢惠的妻子巧設智計,才使他化險為夷。但他被推舉為首領後,卻不計前仇,寬待他的繼母和弟弟,使他的一些仇人都受到感動,一心向善。禹的先祖傳說住在河套一帶,禹的時候遷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為己任,率領百姓治理水患,發展生產,更是受到高度的贊揚。由於堯、舜、禹治理有方,當時的社會獲得很大的發展,呈現一片安寧、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無事」,他們也因此被後人尊奉為聖賢人物。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高程4500m的約古宗列盆地。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九省區,於山東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464km,落差2280km。黃河流域位於東經96°~119°,北緯32°~42°之間,東西長約1900km,南北寬約1100km,流域面積79.5萬km(包括內流區4.2萬km2),加上下游受洪水影響的范圍共約91.5萬km2。

地形地貌 黃河流域西起巴顏喀拉山,東臨渤海,北抵陰山,南達秦嶺。橫跨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等四個地貌單元。流域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分為三個階梯。第一級階梯是流域西部的青藏高原,位於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海拔高程3000~5000m,有一系列的西北—東南向山脈,山頂常年積雪,冰川地貌發育。青海高原南沿的巴顏喀拉山綿延起伏,是黃河與長江的分水嶺。祁連山脈橫亘高原北緣,構成青海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分界。黃河河源區及其支流黑河、白河流域,地勢平坦,多為草原、湖泊及沼澤。

第二級階梯大致以太行山為東界,海拔高程1000~2000m。本區內白於山以北屬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包括黃河河套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白於山以南為黃土高原、秦嶺山地及太行山地。

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托克托,長達900km,寬30~50km,海拔高程1200~900m。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灌溉發達,是寧夏和內蒙古自治區的主要農業生產基地。河套平原北部的陰山山脈和西部的賀蘭、狼山猶如一道屏障,阻擋著阿拉善高原的騰格里、烏蘭布和巴丹吉林等沙漠向黃河流域腹地的侵襲。

鄂爾多斯高原位於黃河河套以南,北、東、西三面為黃河環繞,南界長城,面積約為13萬km2,海拔高程1000~1400m,是一塊近似方形的台狀乾燥剝蝕高原。高原內風沙地貌發育,北緣為庫布齊沙漠,南部為毛烏素沙漠,河流稀少,鹽鹼湖眾多。高原邊緣地帶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區之一。

黃土高原西起日月山,東至太行山,南靠秦嶺,北抵鄂爾多斯高原,海拔高程1000~2000m,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分布地區。地貌類形有黃土塬、梁、峁、溝等。地表起伏變化劇烈,相對高差大,黃土層深厚,組織疏鬆,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中游洪水和泥沙的主要來源地區。黃土高原中的汾渭盆地,系地塹式構造盆地,經黃土堆積與河流沖積而成。汾渭盆地地面平坦,土地肥沃,灌溉歷史悠久,是晉陝兩省的富庶地區。

橫亘黃土高原南部的秦嶺山脈,是我國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南北分界線,也是黃河與長江的分水嶺。對於夏季來自南方的暖濕氣流,冬季來自偏北方向的寒冷氣流,均有巨大的障礙作用。聳立在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太行山,是黃河流域與海河流域的分水嶺,也是華北地區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本區流域周界的伏牛山、外方山及太行山等高大山脈,是來自東南海洋暖濕氣流深入黃河中上游地區的屏障,對黃河流域及我國西部的氣候都有影響。由於這一地區的地表對水汽抬升有利,暴雨強度大,產流匯流條件好,是黃河中游洪水主要來源之一。

第三級階梯自太行山以東至濱海,由黃河下游沖積平原和魯中丘陵組成。黃河下游沖積平原是華北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面積達25萬km2,海拔高程多在100m以下。本區以黃河河道為分水嶺,黃河以北屬海河流域,以南屬淮河流域。區內地面坡度平緩,排水不暢,洪、澇、旱、鹼災害嚴重。魯中丘陵由泰山、魯山和沂蒙山組成。一般海拔高程在200~500m之間,少數山地在1000m以上。

氣候 黃河流域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東臨海洋,西居內陸高原,東西高差顯著,流域內氣候變化極為明顯。從季風角度看,黃河上游蘭州以上地區屬西藏高原季風區,其餘地區為溫帶和副熱帶季風區。從氣候對農業生產影響角度看,流域東南部基本屬濕潤氣候,中部屬半乾旱氣候,西北部屬乾旱氣候。本流域冬季受蒙古高壓控制,盛行偏北風,氣候乾燥嚴寒,降水稀少。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增強,曖濕的海洋氣團進入流域境內,蒙古高壓漸往北移,冷曖氣團相遇,多集中降水。

黃河流域的降水主要以降雨形式出現,降雪所佔的比重不大。全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總量為3701億m3,只佔全國年平均降水總量的6%,摺合降水深為465mm(包括內流區)。年降水量地區分布總趨勢是由東南向西北遞減。降水最多的地區為秦嶺北坡,多年平均降水量為800mm左右,局部地區可達900mm以上。降水量最少的地區為寧蒙河套地區,年降水量只有200~300mm,特別是內蒙古杭錦後旗至臨河一帶,年降水量不足150mm。流域的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400~600mm。降水年內分配得不均勻,以夏季(6~8月)降水最多,佔全年的54.1%,最大月份為7月,佔全年的22.1%;冬季(12~2月)降水量最少,佔全年3.1%,最小月份為12月,佔全年的0.6%。年降水量的變差系數(Cμ值),全流域在0.15~0.40之間。

黃河流域氣溫,東南部高於西北部,高山低於平原。多年平均溫,上游為1~8℃,中游為8~14℃,下游為12~14℃,月平均氣溫,以7月為最高,大部分地區在20~29℃之間,洛陽市極端最高氣溫達44.3℃。1月份為最低,絕大部分地區都在0℃以下,青海瑪多極端最低氣溫達―48.1℃。氣溫日較差大部分地區為10~15℃。

水資源 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為580億m3, 僅佔全國河川徑流總量的2.1%,居全國七大江河的第四位。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mm,只相當於全國平均徑流深276mm的28%,在全國七大江河在僅略高於遼河。流域人均水量593m3,約為全國人均水量23%。耕地畝均水量324m3,相當於全國畝均水量18%。

黃河天然徑流量的地區分布很不均勻。蘭州以上地區域面積佔全國的29.6%,年徑流量達323億m3,佔全河的55.6%,是黃河來水最為豐富的地區。蘭州至河口鎮區間流域面積雖然增加16.3萬km2,佔全河的12.5%,但由於這一地區氣候乾燥,河道蒸發滲漏損失較大,河川徑流量不但沒有增大,反而減少了10億m3。河口鎮至龍門區間流域面積佔全河的14.8%,來水72.5億m3,佔全河的12.5%。龍門至三門峽區間流域面積佔全河的25.4%,來水113.3億m3,佔全河的19.5%。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面積僅佔全河面積的5.5%,但來水60.8% 億m3,佔全國河水量的10.5%,是又一產流較多的地區。花園路至河口區間面積佔全河面積的3%,來水量為21億m3,佔全河水量的3.6%。黃河幹流各站汛期(7~10月)天然徑流量約佔全年的60%,非汛期約佔40%。汛期洪水暴漲暴落,冬季流量很小,上游蘭州站,1946年汛期實測最大洪峰流量達5900m3/s,非汛期最小流量僅335m3/s,相差近17倍。中游陝縣站1933年實測最大洪峰流量22000m3/s,最小流量240m3/s,相差近91倍。

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及黃河流域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的修建,80年代黃河河川徑流年耗用量已達280~290億m3,其中城市工業及農村人畜耗水約為11億m3,其餘都為農業灌溉耗水。黃河徑流的作用率約為50%,與國內外大江大河比較,黃河水資源利用率已達到較高水平。同時由於黃河上游龍羊峽水庫的調節作用,黃河徑流的年內、年際分配也有較大變化。

3. 古人留下了這樣一句話:黃河清,聖人出現黃河變清了,這句話該怎麼理解呢

這是我想起了大禹治水的故事。神話傳說大禹治水,出自於古地理典籍《山海經》,有著神秘或者說有著迷信的色彩,因為大禹治水的故事,將大禹塑造成了“神”一樣的存在,然而世間本是沒有“神”的,有著只是如“神”一般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在千千萬萬普通民眾的血液中激情地流淌著,離每一個人並不遙遠,就在我的精神世界裡,我們精神世界裡的那種為追求美好生活而敢於戰勝困難的力量,就是“大禹”真正的所在。

對於黃河的治理,伴隨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取得了無以倫比的偉大成就,但同時也應看到,幾千來黃河並未如人們所期盼的那樣變清起來,使黃河變“清”,使黃河常年泛起碧浪,是無數代人的夢想。過去科學技術尚不發達,人們對黃河變清只能寄希望於未來,再加上過去人們思想的局限性,愛將希望寄託於“聖人”,所以才推言“黃河清,聖人出”。做為現代人,對於“黃河清,聖人出”這樣的話要有正確理解,要除去糟粕吸收其精華,可這樣理解“中華民族的現代盛世的實現,就是黃河變清的時候”,因為只有現代化的中國,才有能力將黃河變“清”。

4. 黃河與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深遠關系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一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候,寧夏不是一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一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一塊田能灌上黃河水。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和漢人,他們人老幾輩在山底挑水,在山頭上種地。老老小小忙個不停,卻吃不飽,穿不曖,天長日久,誰也 受不了這種折磨。
有一年,一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一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裡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
這一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一朵白雲,漸漸地,那白雲變成了一個白鬍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後晌有一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你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
爾德老漢驚醒一看,不見了白鬍子阿訇,卻見北面黃風彌天蓋地,霎時刮到牛首山來了。爾德老漢細細瞅著黃瓜,果然一個個蔫了,他心裡非常難過,一年的血汗白費了,可一想起白鬍子阿訇的話,就沒有動。
到了後晌,一股黑風過,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下一層又一層。爾德老漢一看,黃瓜快要落地,他氣得摘掉了一個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勁扔進了黃河。黃河馬上斷了一條線。像神仙用刀切過一樣,清清楚楚地看見了河底,爾德老漢往下猛撲時,河水「嘩」地一下又並攏了。老漢又累又餓,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亂舞,暈暈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這時,爾德老漢又聽見那位白鬍子阿訇說「這黃瓜就是征服黃河的鑰匙,它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叫黃河聽人的話。可現在黃河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騰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種一園子黃瓜,黃瓜熟了的時候,你揀最大的一個扔進黃河裡。那時,你走進河底洞里,珠寶由你挑,糧種由你拿,還有一把寶劍可以斬龍殺妖,馴服黃河,你指哪裡,黃河水就流向哪裡。」
第二年,勤勞的爾德老漢又種了一園子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惜流汗,從黃河裡挑水澆瓜。工夫不負苦心人,最後,園子里結了一個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一把鑰匙。老漢高興地日夜睡在瓜園里,一直等到瓜熟。
這一天,天氣晴得沒一點子雲彩。爾德老漢把那三尺長的黃瓜摘下來,念了個「太斯米」,扔進黃河裡。這時只聽黃河一聲咆哮,裂開了一條長縫河底的石頭都看得清清楚楚。爾德老漢下到河底,見靠著河岸有個洞,洞里珍珠瑪瑙應有盡有。老漢拿了些,剛往出走時,聽得一陣暴風狂吼,一時河面上波濤滾滾,一浪高過一浪。爾德老漢拿起寶劍向那黑旋風和黃旋風左右猛劈幾十劍。一會兒,黑風和黃風吹出天邊去了。
這時,黃河的斷縫漸漸地合嚴。爾德老漢想起白鬍子阿訇的囑咐,這寶劍可以征服黃河,他心裡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黃河填滿溝壕,淤平山樑。老漢手持兩把寶劍,向黃河猛劈下去,黃河的水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長城,只是節節升高,遠遠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後,南至六盤山,西至賀蘭山,到處都是水,只留下幾個山尖尖。爾德老漢這才抽出寶劍,叫黃河水向前流去。
從此以後,山大溝深的寧夏,變成了一馬平川,居住在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開渠造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話傳說:

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一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一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於是就到處找水仙花。大禹治理黃河之前,黃河流到中原,沒有固定的河道,到處漫流,經常泛濫成災。地面上七股八道,溝溝汊汊全是黃河水。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和黃河打交道。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一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里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一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
馮夷死後,一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裡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願不願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滿口答應。這一來可了卻自己成仙的心願,二來可報被淹死之仇。
馮夷當了黃河水神,人稱河伯。他從來沒有挨過治水的事兒,一下子擔起治理黃河的大任,束手無策,發了愁。咋辦呢?自己道行淺,又沒什麼法寶仙術,只好又去向玉帝討教辦法。玉帝告訴他,要治理好黃河,先要摸清黃河的水情,畫個河圖,有黃河的水情河圖為依據,治理黃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著玉帝的指點,一心要畫個河圖,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鄉親們幫幫忙。鄉親們都討厭他好逸惡勞,沒人答理他。他找到村裡的後老漢,講了他治理黃河的大志。後老漢見他如今成了仙,要給百姓們辦點好事,就答應幫幫他。從此,河伯和後老漢風里來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黃河水情。兩個人一跑就是好幾年,硬是把後老漢累病了。後老漢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繼續沿黃河察看水情。分手時,後老漢再三囑咐河伯,幹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廢,畫好圖就動手治理黃河,人手不夠,他說服鄉親們幫忙。
查水情,畫河圖,是個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圖畫好,已年老體弱了。河伯看著河圖,黃河哪裡深,哪裡淺;哪裡好沖堤,哪裡易決口;哪裡該挖,哪裡該堵;哪裡能斷水,哪裡可排洪,畫得一清二楚。只可嘆自己沒有氣力去照圖治理黃河了,很傷心。河伯想想,總有一天會有能人來治理黃河的,那時,把河圖授給他,也算自己沒有白操心。
河伯從此就在黃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沒有露面。不料,黃河連連漲水,屢屢泛濫。百姓們知道玉帝派河伯來治水,卻不見他的面,都罵河伯不盡職盡責,不管百姓死活。
後老漢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見面。他對治理黃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兒子叫羿,射箭百發百中。無論後老漢如何講,羿不讓他去找河伯。後老漢不聽兒子勸阻,結果遇上黃河決口,被沖走淹死,連屍體都沒找到。後羿非常恨河伯,咬著牙說,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後來,到了大禹出來治水的時候,河伯決定把黃河河圖授給他。
這一天,河伯聽說大禹帶著開山斧、避水劍來到黃河邊,他就帶著河圖從水底出來,尋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沒見過面,誰也不認誰。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見河對岸走著一個年輕人。這年輕人英武雄偉,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著問起來:「喂,你是誰?」
對岸的年輕人不是大禹,是後羿。他抬頭一看,河對岸一個仙風道骨的老人在喊,就問道:「你是誰?」
河伯高聲說:「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嗎?」
後羿一聽是河伯,頓時怒沖心頭,冷笑一聲,說:「我就是大禹。」說著張弓搭箭,不問青紅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虛汗。心裡罵道:「混帳大禹,好不講道理!」他越想越氣,就去撕那幅水情圖。正在這時,猛地傳來一聲大喊:「河伯!不要撕圖。」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對岸一個頭戴斗笠的人,攔住了後羿。這個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畫了幅黃河河圖,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後羿推開大禹,又要搭箭張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畫圖的艱辛講了,後羿才後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後羿隨大禹一同趟過河。後羿向河伯承認了過錯。河伯知道了後羿是後老漢的兒子,也沒多怪罪。大禹對河伯說:「我是大禹,特地來找你求教治理黃河的辦法哩。」
河伯說:「我的心血和治河辦法都在這張圖上,現在授給你吧。」
大禹展圖一看,圖上密密麻麻,圈圈點點,把黃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畫得一清二楚。大禹高興極啦。他要謝謝河伯,一抬頭,河伯躍進黃河早沒影了。
大禹得了黃河水情圖,日夜不停,根據圖上的指點,終於治住了黃河。

5. 在中國歷史上,在某種程度上是如何治理母親河黃河的

黃河作為華夏文明的母親河是當之無愧的,只不過這位母親的表現有時候像親娘,有時候像後媽而已

可是為啥自從北宋以後,歷代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非南即北,偏偏總躲著黃河流域這塊中原故土呢?這固然有這個地區過度開發、戰亂頻仍等原因,但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黃河不但越來越不給力,而且脾氣越來越壞。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在世界大河排名中也能名列前茅。但這個“大”指的是河流的長度,其實意義並不是很大,而在對於河流來說非常重要的指標——比如流域面積、徑流量等方面,黃河給出的數據就非常拿不出手了。比如說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是亞馬孫河,達到了705萬平方公里,長江也有180多萬平方公里,而在長度上與前二者相差不大的黃河,流域面積只有區區的75萬平方公里,可見這位母親養育兒女的能力有限;在徑流量方面,黃河別說拿到世界上去比較了,在國內江河中都進不了前五,可見這位母親的“乳汁”也嚴重匱乏。因為嚴重缺水,很久以來我國北方的經濟、民生發展就深受困擾,其實跟這條北方第一大河就有很大關系。


王景在後世名聲不顯,在史書上只能列入《循吏傳》,這是古代技術人才普遍的悲哀

不過黃河改道禍國殃民,不改道也不全是好事——黃河的含沙量太大,導致河道泥沙逐漸淤積、抬高,為了防止洪水漫堤人們只好不斷加高河堤,遂使黃河成為“地上河”。到了北宋時期,在山東、河南境內黃河已經到了“河勢高民屋殆逾丈矣,民苦久役,而終憂水患”(《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的地步,終於在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再次暴怒決口,這是黃河第三次大改道。

6. 說明黃河與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深遠關系!!!

首先,中國最早的新石器文明出現在黃河流域,比如藍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現在黃河支流渭河;龍山文明出現在山東半島等等。之所以在黃河流域出現如此多的文明,是因為黃河流域的地理環境較長江流域優越,那時黃河附近有犀牛,象等動物,竹子等亞熱帶植物說明那時的黃河流域氣候溫暖,就象現在的江南一帶,而當時的江南氣候不僅比現在熱,地理環境也不如黃河流域。他沒有面積大的平原,大部分是丘陵,不利於古人類的生存。
其次,第一個統一各部落的部落首領是黃河流域的黃帝,之後建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的也是黃河流域的禹。
再次,中國以後歷代皇帝選國都看重的都是黃河流域富饒肥沃的土地,在那時,黃河流域並不像現在這樣需要經常修築防禦大堤。所以黃河流域在中國大部分歷史進程中都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有很多經濟發明創造及思想體系都是來源於黃河流域。黃河孕育了像李白這樣的浪漫的詩仙,杜甫那樣偉大的詩聖。影響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民,使中華民族就像中游黃河水一樣性情奔放,出現一次又一次壯烈的農民起義;像黃河水一樣無私奉獻,出現無數像雷鋒一樣的好戰士;像下游黃河水一樣溫柔,出現了世界都為之敬佩的儒家思想。

雖然隨著經濟的發展,戰國末年黃河發生第一次改道,東晉、南宋時漢民族的南下使南方經濟逐漸趕上並在宋時超過北方,但這時黃河已經確立自己母親河的地位。統治者依就把統治的重心放在北方。這就使得黃河在中國歷史上始終是一條與中華民族緊密相依的河流。
黃河,奔騰澎湃,流經黃土高原。黃河流域是黃種人滋生繁衍的地區,也是軒轅黃帝居住營衛的所在。黃河哺育著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得到這份自然的恩賜,瓜瓞綿 延,永無止境,與山川相輝映,與日月共久長。
黃河流域,既是肥沃的地區,又有瑰麗的文化,
自遠古時起,黃河流域即為都城所在。三皇五帝的傳說,就未遠離此域,夏商周三代更輾轉遷徒於其間。由秦漢以迄唐宋,咸陽、長安、洛陽、開封,迭為建都之地。都城所在,人文薈萃,歷久不衰。
奔騰的黃河,激勵世人向外發展,齊魯方士,期望三神山,秦皇漢武,親臨東海上。雖說是景慕神仙,實際是謀圖海外開拓。而張騫鑿空,甘英遠行,始知西域的廣大無垠。海上三神山誠渺茫難稽,日南交趾的設郡,漢廷使者遂得遠至已不程國。以今地按之,已達到印度南部海岸。這種嚮往開拓的精神,歷隋唐而至於近世,初未稍泯
炎帝和黃帝皆出自於黃河流域,而我們又都稱之為炎黃子孫:
黃帝和炎帝其實並不是皇帝,而是古書記載中黃河流域遠古時代的兩個部落首領。黃帝和炎帝都出生於黃河的支流渭河流域,當時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時代。傳說他們都是「有熊國君」少典氏的後裔,「昔少典娶於有氏,生皇(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這里所說的「生」,並非說黃帝和炎帝是少典氏親生,而是說他們都是少典氏的後裔。「黃帝以姬水成」,是說他在姬水岸邊長大,因而以姬為姓。姬水當即古漆水,發源於今陝西麟游縣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縣匯入渭河。姜水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陝西寶雞匯入渭河。這就是說,炎黃兩個部落,最初的活動地區都在黃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區。

傳說黃帝原姓公孫,因長於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因是有熊國君之苗裔,又稱有熊氏。他「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伶俐),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後來被推舉為部落首領,率部遷徙到陝西北部定居。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了尋找更加平坦、開闊、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達今陝西的大荔、朝邑一帶。那裡的黃土地給了他們發展農業的便利條件,但不時出現的乾旱又困擾著他們,迫使他們去繼續尋找理想之所。於是,黃帝又率領族人從大荔、朝邑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麓進入汾河谷地,再向東北遷移,到達今河北涿鹿附近。那裡有由桑乾河、洋河沖積而成的適宜農耕的寬闊谷地,附近還有可供狩獵的山林,他們覺得環境非常優越,就定居了下來。

就在黃帝率領他的部落東遷的時候,炎帝也率領他的族人開始長途跋涉。炎帝又稱赤帝,一說他降生於厲(烈)山即今湖北隨州市厲山鎮,一說他降生於常羊即今陝西寶雞神農鄉常羊山,「育於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同是為了尋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領部落東遷。但走的路線與黃帝不同,他們先是沿渭河東下,到達今河南西南部,再順黃河東下,到達現在的豫東地區,在那裡安頓了下來。

那時候,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領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權。部落之間為了爭奪生存空間,為了互爭雄長,經常發生戰爭。一些部落首領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內行刀鋸,外用甲兵」,也發動掠奪財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戰爭。這種戰爭加劇了社會的分化,給正常的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威脅,但氏族制度調節社會矛盾的習慣法此時又已喪失作用,對此顯得無能為力。面對日益增多的戰爭,具有血緣關系的親屬部落便互相聯合起來,結成聯盟,進而結成范圍更大的聯合體。炎、黃兩大部落這時也都使用武力征討四方,擴大自己的勢力,從而引發大規模的沖突。雙方在阪泉(今河北懷來)進行了三次大戰,黃帝指揮屬下的熊、羆、貔、貅、、虎六個氏族,與炎帝部落殺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慘敗,只得繳械投降。由於這兩個部落有血緣親屬關系,黃帝沒有屠殺炎帝部落,而是和他們結成部落聯盟,黃帝便成了炎黃部落聯盟的首領。炎黃部落聯盟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日後華夏族的雛形。

後來,定居在山東曲阜地區的九黎首領蚩尤擴展勢力范圍,又引發了與炎帝部落的戰爭。九黎即九夷,屬於東夷族。傳說蚩尤領有9個部落,81個氏族,他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如同妖魔,這可能是出自炎黃子孫對其他部落首領的故意醜化。「蚩尤作冶」,「以金作兵」,製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戰,威震天下。他率領9個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西進豫東,進攻炎帝部落。炎帝部落無法抵擋,節節敗退,居地盡失。蚩尤緊追不舍,炎帝向黃帝尋求援助。黃帝於是率部迎擊,與蚩尤在涿鹿展開激戰。這場戰爭進行得極其慘烈,據說黃帝與蚩尤九戰不勝,蚩尤放出大霧彌漫了三天三夜,黃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黃帝之「臣」風後受北斗星座的啟示發明了指南車,他們才得以沖出大霧。黃帝在困境中還得到玄女的幫助,製作了80面大鼓,用東海神獸夔的皮蒙鼓,用雷獸的骨頭作鼓槌,在戰斗中擂響,聲聞500里。戰斗延續了很長時間,最後在冀州進行決戰。黃帝派應龍向蚩尤進攻,應龍蓄水,擺下水陣。蚩尤請來風伯雨師,一時風雨大作,沖垮水陣,使黃帝再次陷入了困境。黃帝又請來天女旱魃阻止風雨,使天氣突然轉晴。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黃帝指揮大軍掩殺過去,取得最後的勝利,蚩尤和他請來的風伯雨師都投降了黃帝。黃帝便進入東夷活動的地區,他「駕象車而六蛟龍,畢言(兆火鳥)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凰)覆上」,至泰山之頂大會鬼神,並演奏了他親自作的一支激越悲涼的《清角》樂曲,以紀念涿鹿之戰的勝利。蚩尤後來被殺,一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黃部落聯盟,融入了華夏族;一部分南下,融入南方的苗蠻之中。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高程4500m的約古宗列盆地。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九省區,於山東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464km,落差2280km。黃河流域位於東經96°~119°,北緯32°~42°之間,東西長約1900km,南北寬約1100km,流域面積79.5萬km(包括內流區4.2萬km2),加上下游受洪水影響的范圍共約91.5萬km2。

地形地貌 黃河流域西起巴顏喀拉山,東臨渤海,北抵陰山,南達秦嶺。橫跨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等四個地貌單元。流域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分為三個階梯。第一級階梯是流域西部的青藏高原,位於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海拔高程3000~5000m,有一系列的西北—東南向山脈,山頂常年積雪,冰川地貌發育。青海高原南沿的巴顏喀拉山綿延起伏,是黃河與長江的分水嶺。祁連山脈橫亘高原北緣,構成青海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分界。黃河河源區及其支流黑河、白河流域,地勢平坦,多為草原、湖泊及沼澤。

第二級階梯大致以太行山為東界,海拔高程1000~2000m。本區內白於山以北屬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包括黃河河套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白於山以南為黃土高原、秦嶺山地及太行山地。

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托克托,長達900km,寬30~50km,海拔高程1200~900m。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灌溉發達,是寧夏和內蒙古自治區的主要農業生產基地。河套平原北部的陰山山脈和西部的賀蘭、狼山猶如一道屏障,阻擋著阿拉善高原的騰格里、烏蘭布和巴丹吉林等沙漠向黃河流域腹地的侵襲。

鄂爾多斯高原位於黃河河套以南,北、東、西三面為黃河環繞,南界長城,面積約為13萬km2,海拔高程1000~1400m,是一塊近似方形的台狀乾燥剝蝕高原。高原內風沙地貌發育,北緣為庫布齊沙漠,南部為毛烏素沙漠,河流稀少,鹽鹼湖眾多。高原邊緣地帶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區之一。

黃土高原西起日月山,東至太行山,南靠秦嶺,北抵鄂爾多斯高原,海拔高程1000~2000m,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分布地區。地貌類形有黃土塬、梁、峁、溝等。地表起伏變化劇烈,相對高差大,黃土層深厚,組織疏鬆,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中游洪水和泥沙的主要來源地區。黃土高原中的汾渭盆地,系地塹式構造盆地,經黃土堆積與河流沖積而成。汾渭盆地地面平坦,土地肥沃,灌溉歷史悠久,是晉陝兩省的富庶地區。

橫亘黃土高原南部的秦嶺山脈,是我國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南北分界線,也是黃河與長江的分水嶺。對於夏季來自南方的暖濕氣流,冬季來自偏北方向的寒冷氣流,均有巨大的障礙作用。聳立在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太行山,是黃河流域與海河流域的分水嶺,也是華北地區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本區流域周界的伏牛山、外方山及太行山等高大山脈,是來自東南海洋暖濕氣流深入黃河中上游地區的屏障,對黃河流域及我國西部的氣候都有影響。由於這一地區的地表對水汽抬升有利,暴雨強度大,產流匯流條件好,是黃河中游洪水主要來源之一。

第三級階梯自太行山以東至濱海,由黃河下游沖積平原和魯中丘陵組成。黃河下游沖積平原是華北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面積達25萬km2,海拔高程多在100m以下。本區以黃河河道為分水嶺,黃河以北屬海河流域,以南屬淮河流域。區內地面坡度平緩,排水不暢,洪、澇、旱、鹼災害嚴重。魯中丘陵由泰山、魯山和沂蒙山組成。一般海拔高程在200~500m之間,少數山地在1000m以上。

氣候 黃河流域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東臨海洋,西居內陸高原,東西高差顯著,流域內氣候變化極為明顯。從季風角度看,黃河上游蘭州以上地區屬西藏高原季風區,其餘地區為溫帶和副熱帶季風區。從氣候對農業生產影響角度看,流域東南部基本屬濕潤氣候,中部屬半乾旱氣候,西北部屬乾旱氣候。本流域冬季受蒙古高壓控制,盛行偏北風,氣候乾燥嚴寒,降水稀少。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增強,曖濕的海洋氣團進入流域境內,蒙古高壓漸往北移,冷曖氣團相遇,多集中降水。

黃河流域的降水主要以降雨形式出現,降雪所佔的比重不大。全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總量為3701億m3,只佔全國年平均降水總量的6%,摺合降水深為465mm(包括內流區)。年降水量地區分布總趨勢是由東南向西北遞減。降水最多的地區為秦嶺北坡,多年平均降水量為800mm左右,局部地區可達900mm以上。降水量最少的地區為寧蒙河套地區,年降水量只有200~300mm,特別是內蒙古杭錦後旗至臨河一帶,年降水量不足150mm。流域的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400~600mm。降水年內分配得不均勻,以夏季(6~8月)降水最多,佔全年的54.1%,最大月份為7月,佔全年的22.1%;冬季(12~2月)降水量最少,佔全年3.1%,最小月份為12月,佔全年的0.6%。年降水量的變差系數(Cμ值),全流域在0.15~0.40之間。

黃河流域氣溫,東南部高於西北部,高山低於平原。多年平均溫,上游為1~8℃,中游為8~14℃,下游為12~14℃,月平均氣溫,以7月為最高,大部分地區在20~29℃之間,洛陽市極端最高氣溫達44.3℃。1月份為最低,絕大部分地區都在0℃以下,青海瑪多極端最低氣溫達―48.1℃。氣溫日較差大部分地區為10~15℃。

水資源 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為580億m3, 僅佔全國河川徑流總量的2.1%,居全國七大江河的第四位。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mm,只相當於全國平均徑流深276mm的28%,在全國七大江河在僅略高於遼河。流域人均水量593m3,約為全國人均水量23%。耕地畝均水量324m3,相當於全國畝均水量18%。

黃河天然徑流量的地區分布很不均勻。蘭州以上地區域面積佔全國的29.6%,年徑流量達323億m3,佔全河的55.6%,是黃河來水最為豐富的地區。蘭州至河口鎮區間流域面積雖然增加16.3萬km2,佔全河的12.5%,但由於這一地區氣候乾燥,河道蒸發滲漏損失較大,河川徑流量不但沒有增大,反而減少了10億m3。河口鎮至龍門區間流域面積佔全河的14.8%,來水72.5億m3,佔全河的12.5%。龍門至三門峽區間流域面積佔全河的25.4%,來水113.3億m3,佔全河的19.5%。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面積僅佔全河面積的5.5%,但來水60.8% 億m3,佔全國河水量的10.5%,是又一產流較多的地區。花園路至河口區間面積佔全河面積的3%,來水量為21億m3,佔全河水量的3.6%。黃河幹流各站汛期(7~10月)天然徑流量約佔全年的60%,非汛期約佔40%。汛期洪水暴漲暴落,冬季流量很小,上游蘭州站,1946年汛期實測最大洪峰流量達5900m3/s,非汛期最小流量僅335m3/s,相差近17倍。中游陝縣站1933年實測最大洪峰流量22000m3/s,最小流量240m3/s,相差近91倍。

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及黃河流域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的修建,80年代黃河河川徑流年耗用量已達280~290億m3,其中城市工業及農村人畜耗水約為11億m3,其餘都為農業灌溉耗水。黃河徑流的作用率約為50%,與國內外大江大河比較,黃河水資源利用率已達到較高水平。同時由於黃河上游龍羊峽水庫的調節作用,黃河徑流的年內、年際分配也有較大變化。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大河之一。它發源於青海省中部的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
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後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並融合其他部族,形成「華夏族」。後人把黃帝奉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黃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鄭市有黃帝宮,在陝西省黃陵縣有黃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 「根」。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迄今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 ,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後,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位於黃河南岸的開封,古稱汴梁,春秋時代魏惠王遷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後歷時約200多年。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志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葯,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產生在這里。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 ,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黃河流域悠久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貴的遺產,留下了無數名勝古跡,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7. 在某種程度上,為啥說中國歷史就是一部「治黃」史

黃河被稱為華夏民族的母親河,幾千年來哺育和滋養了沿岸的億萬民眾,成為了華夏文明發展的搖籃——早在史前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華夏先民就是這條河流的兩岸繁衍生息;從夏商周一直到北宋,以關中、河洛地區為主的黃河流域更是歷代王朝的核心之地,長安、洛陽、開封等名城更是成為30多個朝代的都城。

黃河文明遂成為華夏文明的代名詞。


排除偏見,玄燁是跟李世民最像的皇帝,哪怕在生出一堆混球兒子這點上

康熙的6次南巡並非如影視劇中演繹的那樣成天瞎扯淡,而是實實在在的解決問題。比如在第一次南巡中,他採納了河督靳輔提出的「分黃助淮」的建議作為防止黃河倒灌的辦法;第二次南巡時他親身體驗了民生艱困,下免租詔豁免了江南積欠的20多萬石糧食;第三次南巡時,他通過實地考察,下令於成龍加修歸仁堤、高家堰;第五次南巡時,他查撤了辦事無能、擾民很能的總河張鵬翮,消除了民憤;此外,為了徹底解決河患問題,康熙皇帝還兩次派人考察黃河源,試圖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如果皇帝出巡都如康熙一般,想必也不會招來那麼多的非議,並演繹出那麼多的花邊新聞了。

8. 有黃河的地理、歷史等等資料嗎等著急救,雖然懸賞不多,謝了!!!

第一篇

黃河流域西起巴顏喀拉山,東臨渤海,南至秦嶺,北抵陰山,流域面積75.2萬km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海、四川、 甘肅、 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 9省、自治區,在山東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全長約5400km。

黃河可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各段有它的地勢、氣候等環境特徵。上游規劃自源頭至內蒙古的河口鎮,高程由海拔4,500米降至1,000米,流域面積384,000平方公里,佔全流域面積之半。自甘肅省蘭州市以上,河流由西往東,流域內地勢崎嶇,平地稀少,每年雨量處於300-600毫米之間。雖然雨量並不豐富,但因人口稀薄,用水需求量不大,成為黃河水資源主要供應區。自蘭州以下,河道轉往北方,進入沙漠地區,雨量略減,流域面積也小,但途經青銅峽(寧夏)灌區和巴盟黃河(河套)灌區,這兩地區的用水量極大。以黃河平均年流量581億立方米計算,上游自蘭州以上地段的流入量為323億立方米,而採用量不過是18億立方米,可是自蘭州至河口鎮地段,流入量為6億立方米,而採用量佔103立方米,是為黃河得益最大地區,也是從水資源考慮上「入-出」最不均衡的地段。

黃河中游設於河口鎮至河南省的花園口之間,流域面積344,000平方公里,河道高程由海拔1000米降至400米。中游北段途經黃土高原,流域氣候乾旱,水土流失嚴重。黃土高原為黃河流域的主要產沙區,每年產沙十多億噸,詳細情況下面再敘。中游南段的主要支流為汾河與渭河,兩流域的氣候與雨量都算優惠,自古以來農業發達,人口稠密文明昌盛,為古代中華文化與經濟的發源地,贏得「中華文化搖籃」之稱。

中游地區每年流入黃河水量有247億立方米,而採用量不過是62億立方米,該是「供超於求」的水資源區,但是它是產沙區,流入黃河泥沙很多,大部分水資源浪費於輸沙出海的負擔上。估計每年輸沙用水需要200-240億立方米,是目前黃河年出海流量323億立方米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

黃河下游流域面積佔地極小,只擁有兩岸大堤以內的灘地和泰山北麓的高地。流域兩旁地區人口密集,農業發達,對河水的需求量很大,目前年流入量為21億立方米,而採用量達88億立方米。隨著近年來的經濟發展,對水源供應的要求不斷增加,黃河水資源不勝負擔,如用水方法不作有效調整,預測在2000年黃河流域將每年缺水160億立方米。

黃河下游水患頻繁,近兩百年來,破壞巨大的洪水災害就有三次。1843年黃河遇上「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於開封地段決堤,黃河因此改道,由以往從泰山南路出海河道(所謂「明清故道」)改從泰山北路入渤海灣,成為現有河道。之後於1933年,大堤延線54處出險,淹沒田地11,000平方公里,使三百多萬人流離失所。兩年後,大堤又於山東決口,淹沒田地12,000平方公里,受難災民又達三百萬人。

參考資料:http://blog.bjboy.cn/more.asp?name=sun0413&id=5940

第二篇

我開始關注這條河流。

公元2003年11月,三萬英尺的高空,在思想怎樣尋求SP已經開始混亂和疲憊的市場突圍時,我想到了黃河;如果從太空可以拍到蜿蜒萬里的長城,如果萬里長城的雄奇偉岸能夠讓世人嘖嘖,那麼黃河呢,從青藏高原的冰峰發源,在向東流淌的過程中幾經轉折跌宕,涓涓細流滾滾清水經過世界最大的黃土高原裹泥挾沙,一路風塵,滔滔入海,蒼勁雄渾的風度氣質貫穿始終,百折不撓的精神天造地合地成了中華民族崛起與復興的偉大象徵。如果,用簡訊來實時地描述報道這條河流的故事,邊走邊聊,邊走邊發,那麼會不會拯救沉淪的SP,因為這條河的雄渾博大,厚德載物,風情萬種,有誰能夠會不為此而動情動心?我感到自己找到了一個撬動市場的點,我的公司在中國的SP界脫穎而出,橫空出世指日可待了。

世界上幾乎所有民族的起源都和水纏綿纏繞在一起,但是沒有哪個民族跟水的關系如中華民族跟黃河;中國人的皮膚是黃色的,中國人的祖先叫黃帝,從宿命的角度講,中國人的根本就在黃河,黃河就是中國人的前生今世和命運圖騰。中華民族那些最偉大最耀眼最功勛卓著的人物,中華民族歷史上最波瀾壯闊,奇崛詭異,可歌可泣的著名事件,中華文明的每一次進步,每一次沖動,每一個細節都深烙著黃河的烙印,那位在黃河邊成就了他一生偉業的毛澤東同志就曾由衷而且深情地說過:沒有黃河,就沒有我們這個民族啊!我最初計劃一個人沿著黃河的入海口徒步上溯,用200餘天的時間走到黃河的發源地青藏高原的卡日曲,在這6000餘公里的行程中,我將用簡訊現場直播的方式告訴大家一個真實的黃河。

我開始收集有關黃河的書籍資料。

幾乎去了上海所有的大書店,書城,思考樂,在旅遊及相關書的地方,我看到很多旅行指南和地理介紹,我看的到很多版本的江南及其中國的各個古鎮,西南的峽谷,我甚至能看到紐西蘭這樣的國家的介紹,我就是很少看到有關黃河及其區域的書籍!我把目光投向了網路,搜索了100多頁關於黃河的頁面,我看到的是80多頁關於黃河污染和環保的呼籲-我還沒有去過壺口瀑布,但是我所有去過壺口的朋友在提到那座著名的瀑布時都用到了一個詞:」震撼」,此刻,我感到了一種震撼,以至形成了一種痛,接連很多天起床的時候就覺得整個後背象被重物撞擊過一樣。我們的民族正在復興,我們卻已經把我們民族的根本和圖騰冷落遺忘了嗎?小時候我們吃過母親的乳汁,不論天涯,在所有的歲月,我們都不會忘記那奶的香味和痴情,黃河是所有中國人的母親,可是,現在有多少人還會無限深情地回味懷想凝望黃河母親呢?難道,中國人真的是非常聰明有作為的個體,而群體則永遠是無意識和忘恩負義的嗎? 現代中國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現代中國經濟已經形成區域化,我們有改革開放得地利之先敢為天下先的珠江經濟區域,我們有後來居上,企業和事業做的紅紅火火的長江經濟區,那麼,黃河呢?黃河沿途有九個省區,其中大都是中西部地區,如果用泛黃河的概念來界定黃河區域,則北京、天津、河北都應該屬於黃河區域,這個區域可以說是整個北中國的中心,山東的繁榮霸氣,四川的天府氣象,河南的天下無雙,北京的繁華夢想,陝西、山西、青海、寧夏、甘肅各個風華絕代,王孫氣質,用一個地理概念和文化概念把這些省區歸入黃河區域,資源整合,優勢互補,那麼,黃河流域重現歷史的繁榮就會是一個很現實的事情。中國?」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歷史古訓,中原地區也就是地理上的黃河區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華民族的復興,首先一定是黃河區域的復興。毛主席在建國伊始就說:」我們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從那個年代的角度理解,是要把治理黃河的問題徹底解決,從現代意義的角度,我們可以說,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就是把黃河流域的經濟搞好,讓黃河流域真正能在經濟上,社會繁榮上比美或者超越珠江流域經濟區和長江流域經濟區,這樣的中國,絕對是一個在世界意義上強大的國家,漢唐年代文化經濟政治輸出的盛況,也一定會這個時刻成為現實。 隨著對黃河的了解的加深,我有了一個關於黃河的真實夢想,我的這個夢想也是一個中國的夢想;我夢想著黃河流域成為基於大文化背景下的經濟中心,社會穩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人民富裕。如果說,珠江經濟區的發展遺憾是文化的缺失,長江經濟區的發展困惑是文化的流失,那麼,黃河經濟區的發展則是以文化為強力引擎,在歷史文明的深厚積淀上開始著變夢想為現實的未來之路。我夢想著幾年,幾十年甚至再往後的中國,人們去旅遊的時候,人們在選擇攬勝之所的時刻,文人在編?《一生不得不去的N個地方》的時候,他們的首選,一定是最具人文魅力,時尚色彩的黃河區域。李白說:」黃河之水天上來,」那麼,我們實現黃河流域夢想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新鮮的登天過程,這個過程的偉大意義在某種程度上一點也不比人類登上太空遜色。

從自然景觀的角度來看,黃河是全世界一條獨一無二的河流,發源地的清澈到入海口的世界第一含沙量,九曲十八灣,灘灘都是別樣天,黃河的凌汛,壺口瀑布,鯉魚跳龍門,那麼多的歷史遺跡,那麼多的多樣地貌,高原、盆地、草原、荒漠、峽谷、平原,一條黃河路走下來,還有什麼見識是沒有的呢。

我把要走黃河的事情告訴了一些朋友,朋友又告訴了朋友的朋友,有30多個人問:可以一起去走嗎?走幾天就行,我們也想看看黃河,走在黃河邊,即使沒有芳草碧連天,也是一件很激情,很浪漫,很值得記憶的事情。最讓我感動的是,一個來自西班牙的畫家也要跟我去走幾天,讓我幫他設計走的地方,因為他只能去幾天,而且表示還要帶上他的中國女友。

我的原始計劃在瞬間升華,我覺得沿著黃河去走已經不該是我一個人的事情,不該是一個或者幾個SP的眼球秀,而應該是許多人一起參與的活動,在個活動的主題就該是」尋找黃河精」,因為黃河最偉大的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那就是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積極進取,而這種黃河精神對於這個年代,對於已經開始鬆懈或者氣餒的人們來說,真的是格外重要。

我想像著幾十、幾百、甚至成千上萬的人們加入到我的黃河行之中,那是一個多麼富有情趣和形象鮮活的隊伍,我知道一定會有更多的中國人用他們的手機做載體來關注著黃河和走在黃河邊上的這些人和這次活動,我知道他們是要通過這種關注來了解黃河的所有故事和顯示情景,我知道他們是要在這個對於黃河的關注里釋放他們的夢想、激情和抱負,當然還有得到力量刺激和情感的撫摩,雪落黃河,滾滾紅塵,多少有趣的事情會在路上發生,多少絢麗的簡訊文字將從黃河流域飄向中國萬里無雲的天空,多少江山如畫的圖片會讓那些從來沒有來過黃河的人沉醉和嚮往啊----而這些,都是通過簡訊的力量來完成的。

每一次技術的進步都會帶來社會生活的進步,那麼,簡訊對中國人生活最完美的演示意義將在這次黃河行里得到完美體現,SP的升華將使人們對」做簡訊的」這些人看起來很美。

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嗎?幾十幾座灘嗎?幾十幾個梢公吆來把船兒牽嗎?

關注黃河,關注簡訊,就是關注我們不願蒼白的內心。

第三篇

要理解中國歷史,就要先理解中國地理,尤其是中國古代地理。例如,黃河在古代大多時期流向今天津海河一代入海,泛濫決口時,才奪淮入海。這對理解古代中國的政治和軍事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再如在古代中國,已開發耕地不多,未開發的森林、草地不勝計數,道路成為連接各地區的關鍵,道路與河流在古代比今天在戰略意義上更為重要。
那麼,如何在整體上把握古代中國的地理,從而理解中國歷史呢?有三橫線,三豎線,這是中國的經緯。
中國北方第一橫線,就是長城。長城為戰國時各諸侯國修築,秦統一後連接成完整的一條橫線,工程巨大,萬事之功,造就了古代中國的實際控制線。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很多人詆毀長城的作用,以為是中國的障礙,保守的憑據,其實並非如此。我們低估了古人的智商,如果修長城是愚蠢的,就不會歷朝歷代都有修築的。說古人愚蠢,恐怕不合實情。在地圖上仔細觀察長城沿線,山嶺眾多,森林茂密,交通不便,長城的修築恰恰就是很好的一條東西交通線。長城沿線的山嶺不僅有東西向的,還錯雜以南北向的,大的東西障礙就有太行山、黃河、黃土高原等,使得各地區交通不便。長城連接了這些分割的地區,具有顯著的經濟作用。當然,長城的作用主要是抵禦北方游牧民族,在古代,農耕民族對付游牧民族,實在是沒有很好的方法,你定居,不斷受到騷擾,對方處在流動中,你又很難和對方決戰。應當說游牧民族乃是游擊戰的鼻祖。要想吞並游牧民族的土地而佔有之,必須花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進行遷徙,而當時受寒冷氣候、平坦地形的影響,把草原開發為耕地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做成,也無險可守,必然成為其他游牧民族的獵物。長城成為人工第一天險,在歷史的大多時期,基本保住了長城以南的平安,也使得中原王朝的兵馬進可攻、退可守。給一個不恰當的比喻,長城的威懾作用相當於今日的導彈基地。
長城還保護著兩條重要的中國交通東西方的交通線,東邊是遼西走廊,西邊是河西走廊。古長城最東是延伸到朝鮮的,對於和朝鮮、日本的軍事、外交無疑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河西走廊的重要不言而喻,走向西方的絲綢之路全依賴長城的保護,也正因為有了河西走廊的安定,中原王朝才有可能向西開拓疆域,進入西域。有長城必須有駐軍,有駐軍必須有給養,這就形成了長城沿線的重鎮。歷代為駐兵長城而遷徙人口在長城腳下實行耕作,開發了長城沿線地區,也使得一些城市迅速崛起為重要的基地。自東往西,遼陽、北京、張家口、大同等等,尤其是北京,成為今天的首都,多拜長城之賜。由此我們也可理解古代中國擴張性不強的一個原因,就是向北經濟、軍事價值不大,向南萬山重隔,尤其是青藏高原,難以逾越,向東為大海,在海上運輸不發達時,無法向東進取,向西是沙漠荒涼之地,擴張的意義不大。這就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
由長城往南,就是第二條橫線,黃河流域。在古代中國,黃河支流眾多,如濟水、洛水、汴水、穎水、汾水、渭水等等,數以百計,孕育了華夏文明,也是最適宜耕種的地區,是中國最早開發的地區。這條線東至山東的膠東半島,西至河西走廊,有著中國最古老的東西大動脈,大約在周代甚至更早,道路系統就已經完備了。秦修馳道,即寬闊的馬路,這條東西干線就是中國文明的成長之地。河南又稱中原,是古中國發展的中心,因為它河流眾多,地肥水美,是人類天然的發源地。由河南向東發展,就是山東,向北發展,過了黃河,進入河北,都是宜於耕種之地,向南發展,山脈連綿,長江泛濫形成的湖泊沼澤密布,稍有阻礙,直到古中國後期,湖北一帶才大量開發,向西發展,洛陽一帶,關中一帶,類似盆地,自成系統,是絕佳的糧倉。這一線的命脈就是黃河,黃河泛濫與決口,無疑是這一帶百姓的心病。同時值得指出的是,黃河除個別地段外,並非天險,由於河道狹窄相對於長江來說,渡河並非難事,而守衛黃河無疑是難事,北宋定都汴梁開封,雖然交通便利,但北方無險可守,最終被金兵突襲得手。這也是歷史的教訓。這條東西線,有時寬、有時細,狹窄的地方就是險要的關口,是控制東西交通線的重要鎖鑰,例如函谷關、潼關等,尤其是潼關,乃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再往南就是長江沿線,第三條橫線。長江流域地勢復雜,道路崎嶇難行,長江及其支流成為主要的交通線。東至寧滬杭,西至巴蜀,開發較黃河流域稍晚,但由於氣候的原因,富裕程度過之。長江寬闊,很難快速渡過,又成為自然的天險。長江由西向東,自然誰掌握了上游,誰就對下游有發言權,荊州便成了兵家必爭之地。由荊州順流東下,江東很難保住,這也是三國時的重要形勢。長江以北,由於淮河泛濫頻繁,開發更晚,直到運河修建,才有了長足的發展。淮河以西多山,道路不暢,是黃河長江流域的分水嶺,十分險要,南北交通不便。長江以南根據地勢,可分為江東、江西和兩湖三大地域,連接它們的就依靠長江。至於巴蜀,自古行路難,自成系統,不必多說,三峽扼守,至今也是險要之地。值得一提的是,今日武漢一帶,過去是一片汪洋,長江在此淹沒眾多地區,交通不易,直到古代中國晚期,才逐漸開發,武漢也才成為東西南北的重要樞紐。而在古代中國早期,襄陽、江陵的戰略地位更為重要。沿長江上溯,至三峽難通,所以漢水在古人來說,更像長江的上游,交通意義更重大,而襄陽城就扼守在漢水上游,是南北往來的重鎮,是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銜接點之一。
最東邊的豎線就是大運河,北至北京,南到杭州。隋煬帝興修大運河,使南北交通暢通,南方輜重可以直達北京,而且通過運河可以改造淮河一帶水利,使淮河流域的經濟迅速發展,人口增多。更重要的是,黃河泛濫決口,也有了道路可走,不再對淮河流域構成巨大威脅。三國時,淮河人口稀少,曹操只有採取屯田政策,來威脅江東。但到了大運河修成後,人們到江東不再是難事,江東也越來越無險可守。因為它同時受到長江上游和運河上游的夾擊,失去長江上游和運河上游的保護,江東唾手可得。而由此之後,中國的經濟中心開始轉移到江東,成為天下的糧倉。值得注意的是,隋朝與秦朝具有類似之處,秦以長城亡,隋以運河亡,二者都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工程,長城與運河構成了人字,代表了中國人的巨大成就。但同時由於巨大的人力付出和財力付出,對人的壓迫也是巨大的。因為二者都不是以奴隸來進行工程的,必然會引起朝廷上下所有關乎利益的人的反抗,包括了大小官吏,各種地方勢力,以及百姓,對全國的經濟造成了破壞,終於導致兩個短命的王朝滅亡,但卻造福了後來者。
向西看去,今日的京廣線鐵路就是第二條豎線,也是中國古代最早開發的交通線。可以這樣理解,早期中國是沿著兩條線發展的,東西沿黃河發展,南北沿京廣線發展,構成了十字架一樣的發展軌跡,隨著兩條線的延伸發展,擴展形成三橫三豎的經緯線。前面說過,古代中國的中心即中原在河南,河南是發展的開始,由河南為基礎,向北進入河北,向南越過南陽,進入湖北襄陽,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道路很早就開通了,到秦始皇時修靈渠,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開通,中國的開發進入嶺南,中國的版圖開始擴大。河南河北地勢平坦,經濟發達,而湖北湖南,水網縱橫,山勢崎嶇,直到相應的農作物的出現,經濟才得以振興。而其狹窄之地如南陽、衡陽、桂林,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是南北交通的咽喉。
再向西,就是山西大同至蒲口渡過黃河,進入陝西,過西安、漢中,進入成都,一直向南。山西得天獨厚,北長城、南黃河、東太行,系黃河,農耕發展較早,自成體系。陝北開發也較早,秦始皇時曾修道路直到長城,但由於氣候乾旱,水土流失嚴重,陝北的經濟也越來越衰落,至明清時,已經相當貧瘠。但陝南又是別樣風景。古人修棧道之後,連接漢中直至巴蜀,秦國得以糧倉豐盈,遂滅六國,成霸業。從地形上看,山西、陝南、漢中、巴蜀自成體系,如同一串珍珠,東西南北皆有屏障,相對來說,南北相通更重要些、容易些。西部這條線相對短小,但卻因險要而耗費成本巨大,戰略地位重要。西安洛陽為古都多年,背靠的就是西部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
三橫三豎,它們的交叉點就是經濟與戰略的中心,到今天也起著中心城市的作用。三橫三豎,自然地把中國分成了九大區域,就是中國的九州。東方自北至南,齊魯之地,古青州,江蘇安徽,古徐州,淮河長江以南,古揚州。中路自北至南,河北古冀州,河南古豫州,湖北湖南古荊州。西路自北至南,山西古並州,陝西甘肅古雍州,巴蜀古益州。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古今地理變遷、開發程度不同,古代關於九州的說法眾多,莫衷一是,這里只是說起大概,實際上是今人的眼光。按照《史記》的說法,禹分九州、九山、九水,名稱又自不同,研究九州名稱的沿革,可以看出古代的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同來,茲不贅述。

這么多,行嗎

9. 黃河沿岸將種幸福林,這條河為什麼被寫入國家戰略

“黃河寧,天下平”,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既得益於黃河的滋養,也離不開對黃河的治理。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也堪稱一部治國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千秋大計”、“重大國家戰略”,這些定位可謂目光深遠、字字千鈞。

10. 黃河與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的關系

身就包含著豐厚的人文內涵。所以,對黃河旅遊區的開發,應把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統一起來思考,盡可能做到二者的完美結合。只有如此,我們開封的黃河旅遊區才能顯示出個性並獨具魅力。
黃河為什麼是母親河
早在遠古時期,中國境內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奮斗和繁衍在黃河流域。在數千里的黃河流域,由於氣候溫和,水文條件優越,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先民們便定居在這里。中國文明初始階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後來的西漢、東漢、隋、唐、北宋等幾個強大的統一王朝,其核心地區也都在黃河中下游一帶;反映中華民族智慧的許多古代經典文化著作,也產生於這一地區;標志古代文明的科學技術、發明創造、城市建設、文學藝術等也同樣產生在這里。所以,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黃河哺育了中華兒女,人們常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意義就在這里。
http://..com/q?word=%BB%C6%BA%D3&ct=17&pn=0&tn=ikaslist&rn=10
與黃河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
劉亞飛 作於 2006年2月27日

閱讀全文

與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也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