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信陽的歷史文化
http://ke..com/view/3638.html?wtp=tt
網路上看看,比較詳版細權
B. 河南准濱歷史名人
河南沒有準濱,你說的河南省信陽淮濱縣吧,淮濱歷史名人:
孫叔敖(公元前650—公元前593年)楚國名相,期思(今淮濱縣期思鎮)人。
齊未煌,民國教育家。
徐振,民國詩人。
C. 有誰知道河南省信陽市的人文歷史
信陽很不錯啊,我去過~ 信陽市位於河南省南部,東與安徽為鄰,南同湖北接壤,介於鄂豫皖三省的結合部,處於大別山北麓與淮河上游之間。全境東西長約205公里,南北寬約142公里,總面積1.8萬多平方公里,總人口780萬,轄8縣2區。 信陽是一座歷史古城。早在8000多年前,境內淮河兩岸就出現了相當規模的原始農業,從東到西分布有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和屈家嶺文化遺址多處。商周之際,這里建立了申、息、弦、黃、蔣、蓼等諸候國。春秋戰國時期,楚滅申、息等諸候國,建申、息、期思等縣。北宋改義陽為信陽,一直延用至今。 信陽是一座文化名城。一代名相孫叔敖(今淮濱縣人),造田興水,使楚國富甲一方,他設計並主持修建的期思陂(bei),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項大型水利工程。唐代「開漳聖王」陳元光(固始人)、「閩王」王審知(固始人),把中原文明傳播到福建、台灣等地。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一代文豪何景明(今 浉河區人),是明代「前七子」的領袖。信陽境內革命遺址、古跡和文物眾多。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及省以下級別文物保護單位400多處,有重要革命紀念地和革命舊址400多處,為全省各市之冠。 信陽是一座交通要城。信陽左扼兩淮,右控江漢,屏蔽中原,自古以來就是江淮河漢的戰略要地,境內的「義陽三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京廣、京九鐵路和106、107國道以及京珠高速公路縱貫南北,寧西鐵路、312國道和即將開通的信葉高速公路橫穿東西,在境內形成四個雙十字和兩個區域交通樞紐——信陽市和潢川縣,使信陽成為「立中原而通八方,居腹地而達九州」的交通要城。 信陽是一座革命紅城。信陽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是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是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老一輩無產階段革命家在這里創建了大別山革命根據地,培育出紅一軍、紅四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多支紅軍主力部隊。在革命戰爭年代,信陽共有30多萬優秀兒女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許世友、李德生、萬海峰、尤太忠等百餘名信陽籍將軍從這里走向全國。 信陽是一座綠色茶城。信陽山青水秀,是國家級生態環境示範市,「山繞綠城城砌玉,城裹碧水水飛虹」正是信陽市容的真實寫照。楚風豫韻在這里交融,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交相輝映,名山、名水、名寺、名城相互映襯,素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美譽,境內有雞公山、靈山和南灣湖等著名風景區。全市森林覆蓋率達29.4%,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2.9個百分點。 信陽產茶的歷史久,環境好,品質優。1987年,考古學家在信陽固始縣出土的古墓中發掘有茶葉,考證距今已有2300多年。唐代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把全國劃分為八大茶區,信陽歸淮南茶區,並指出:「淮南以光州(今光山縣)上,義陽郡(今信陽市)、舒州次……」。北宋時蘇東坡稱,「淮南茶信陽第一。」信陽年平均氣溫15.1℃。年均降雨量為1134.7毫米,陽光充足,雨量充沛,雲霧彌漫,空氣濕潤,非常適合茶樹生長,因此生產出來的信陽毛尖香高味爽,1915年,信陽毛尖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1988年,龍潭牌信陽毛尖獲中國首次食品博覽會金獎,1990年又獲國家質量金獎。正因為如此,我們以茶為媒,以茶會友,連續舉辦了十三屆信陽茶葉節,為進一步挖掘和宣傳信陽的茶文化底蘊,努力打造信陽——中國茶都這一特色品牌,從今年起,我們把信陽茶葉節更名為中國茶都—信陽茶文化節。
D. 淮濱縣的歷史呢
淮濱縣,隸屬於河南省信陽市。1951年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析固始、息縣各一部,設置縣級辦事處,淮濱因淮河之濱而得名。1952年8月,經政務院決定批准,正式設立淮濱縣。
淮濱縣隸屬於河南省信陽市,地處淮河中上游,豫皖兩省交界處,南望大別山,北接黃淮大平原,總面積1209平方公里。淮濱地處北亞熱帶與暖溫帶氣候過渡地帶,季風氣侯明顯,雨熱同季,光熱資源豐實。
淮濱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四季分明、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之美稱。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商品油基地縣、弱筋小麥基地縣、國家糧食安全核心縣。2017年,淮濱縣生產總值168.27億元,比上年增長8.1%。
E. 河南省信陽市名人歷史
今天的 信陽市,位於河南省南部,東與安徽為鄰,南與湖北接壤,左扼兩淮版,右控江漢,承東啟西,屏蔽中原權,素有「三省通衢」之稱,從古至今,是江淮河漢之間的戰略要地,又是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全市總面積18915平方公里,總人口780萬,轄固始、光山、羅山、淮濱、新縣、商城、潢川、息縣八縣和浉河、平橋二區。信陽市歷史文化悠久,區位優越,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很大。
信陽歷史悠久,人傑地靈。信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中華眾多姓氏均源於此。早在八千多年前,境內淮河兩岸就出現了相當規模的原始農業,保存著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和屈家嶺文化20多處。戰國時期,信陽是楚國的疆域中心;唐朝中葉,信陽再次成為中央王朝糧食、兵源和財源的重地。信陽大地曾哺育了眾多歷史名人:一代名相孫叔敖、開漳聖王陳元光、治閩功臣王審知、大史學家司馬光、中原碩儒馬祖常、文壇領袖何景明、植物學家吳其浚等都誕生在這里。 孔子周遊列國的終點、子路問津處在信陽、司馬光砸缸,亡羊補牢的故事也發生在信陽。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播出的《東方紅》樂曲就是從信陽長台關出土的戰國編鍾演奏的
F. 河南淮濱縣有可以旅遊的地方沒
有,風景名勝如下期思古城 期思古城位於白露河和淮河匯流處的中間偏南地帶,距淮濱縣城東南三十華里,為淮濱縣期思鎮政府所在地。古城北靠小死河,小河由北向南至古城下折向東去,古城以北,死河以西為崗地,死河以東為灣地。古城以南約為四華里的小片崗地,南下至白露河為十里草灣。期思古城便座落在東、南、北三面灣地包圍的一片崗地上。 古城遺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700米,南北長400-500米,古城除北面緊靠死河與城內地面相平,已無牆址痕跡外,其餘三面牆址繼續可見。牆址殘高2-4米,基寬32米左右。東部和南部護城河殘跡尚存。在古城遺址范圍內,地面遺物較為豐富。已採集到的有商周時代的陶鼎、鬲足;西周、春秋、戰國時代的銅劍、銅戈、銅矛、銅鼎、銅壺和較多的銅貝——蟻鼻錢,並發現春秋戰國時代楚國金幣「郢爰」一塊,以及漢代石印章等遺物。 期思西周為蔣國故城,春秋時滅於楚,置期思邑,漢置期思縣,南朝梁天監四年置期思州,陳置邊城郡,隋廢郡改縣,唐初期思縣廢,一直隸屬固始,1952年8月建立淮濱縣,從此期思歸淮濱所轄。 1978年通過文物普查,建立了文物保護小組,1982年淮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劃定了保護范圍,樹立標志說明,現保護尚好。 淮河博物館 淮河博物館建於淮濱縣城東湖風景區內的東山島上,建設用地3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總投資5000萬元,由博物館主體樓、碑林、三賢閣、過島路橋和具有春秋戰國時期風格的圖騰柱等附屬建築組成。博物館設16個專題展廳,用豐富翔實的文物資料全面展示淮河流域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水治理文化,再現淮河流域的歷史發展進程、再現我國人民多年來導淮治淮的夢想、願望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取得的巨大治淮成果。[1] 東西湖風景區 淮濱縣東西湖風景區,位於淮河支流飲馬港口段,新老城結合部。景區面積3.85平方公里,水面面積3000餘畝,大小島嶼18座。景區內種植各種名貴花木數十種共十萬余株,亭台樓閣點綴其間。其主要景點有楚相公園、東湖庄園、音樂噴泉廣場、連心橋、煙波亭、九曲橋頭園區、宣傳文化活動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等。[2] 編輯本段文化遺產 淮濱縣歷史悠久,是楚相孫叔敖的故鄉,境內周代蔣國故城等遺址至今仍閃耀著古文化的光芒,淮濱縣城即古烏龍集,自古以來就是南北文化的交匯點。據乾隆《光州志·鹽法》載:「本州共計一萬二百一十六引鹽船,自淮北至正陽關,經烏龍集小船起駁,由淮河入境抵州」。
G. 現任河南省淮濱縣長梁天簡歷
有,風景名勝如下期思古城期思古城位於白露河和淮河匯流處的中間偏南地帶,距淮濱縣城東南三十華里,為淮濱縣期思鎮政府所在地。古城北靠小死河,小河由北向南至古城下折向東去,古城以北,死河以西為崗地,死河以東為灣地。古城以南約為四華里的小片崗地,南下至白露河為十里草灣。期思古城便座落在東、南、北三面灣地包圍的一片崗地上。古城遺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700米,南北長400-500米,古城除北面緊靠死河與城內地面相平,已無牆址痕跡外,其餘三面牆址繼續可見。牆址殘高2-4米,基寬32米左右。東部和南部護城河殘跡尚存。在古城遺址范圍內,地面遺物較為豐富。已採集到的有商周時代的陶鼎、鬲足;西周、春秋、戰國時代的銅劍、銅戈、銅矛、銅鼎、銅壺和較多的銅貝——蟻鼻錢,並發現春秋戰國時代楚國金幣「郢爰」一塊,以及漢代石印章等遺物。期思西周為蔣國故城,春秋時滅於楚,置期思邑,漢置期思縣,南朝梁天監四年置期思州,陳置邊城郡,隋廢郡改縣,唐初期思縣廢,一直隸屬固始,1952年8月建立淮濱縣,從此期思歸淮濱所轄。1978年通過文物普查,建立了文物保護小組,1982年淮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劃定了保護范圍,樹立標志說明,現保護尚好。淮河博物館淮河博物館建於淮濱縣城東湖風景區內的東山島上,建設用地3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總投資5000萬元,由博物館主體樓、碑林、三賢閣、過島路橋和具有春秋戰國時期風格的圖騰柱等附屬建築組成。博物館設16個專題展廳,用豐富翔實的文物資料全面展示淮河流域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水治理文化,再現淮河流域的歷史發展進程、再現我國人民多年來導淮治淮的夢想、願望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取得的巨大治淮成果。[1]東西湖風景區淮濱縣東西湖風景區,位於淮河支流飲馬港口段,新老城結合部。景區面積3.85平方公里,水面面積3000餘畝,大小島嶼18座。景區內種植各種名貴花木數十種共十萬余株,亭台樓閣點綴其間。其主要景點有楚相公園、東湖庄園、音樂噴泉廣場、連心橋、煙波亭、九曲橋頭園區、宣傳文化活動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等。[2]編輯本段文化遺產淮濱縣歷史悠久,是楚相孫叔敖的故鄉,境內周代蔣國故城等遺址至今仍閃耀著古文化的光芒,淮濱縣城即古烏龍集,自古以來就是南北文化的交匯點。據乾隆《光州志·鹽法》載:「本州共計一萬二百一十六引鹽船,自淮北至正陽關,經烏龍集小船起駁,由淮河入境抵州」。
H. 淮濱現在怎麼樣
……「我是土生土長的淮濱人,我熱愛我的家鄉,我也深切地感受到去年以來我們淮濱城鄉面貌、縣域經濟等方面發生的切切實實的變化。」到達淮濱的參觀點後,年輕的講解員這樣介紹著她眼中淮濱的發展。2008年,該縣全年預計完成生產總值63.2億元,同比增長12.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0020億元,同比增長24%,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縣域經濟實現了新跨越,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oF&IC j0
u p~@?t2
淮河博物館住於淮濱東湖景區的東山島上,是淮濱實施「讓淮河文化鑄就淮濱」的一項重點工程,預計總投資5500萬元。該館建成後,將集中展示淮河流域的歷史文化遺產,直觀地再現全國乃至全世界大江大河的壯觀風貌,對於推動淮河文化的研究宣傳和開發利用、提高淮濱的社會知名度和城市文化品位,從而推動文化繁榮和促進淮濱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站在垂柳依依的淮河岸邊,仰視著高高豎起的博物館規劃效果圖,那位年輕的講解員飽含深情地說:「我很自豪,這座博物館能建在我的家鄉……」 Dzm qR0)
" xxXZGUp
'iDu0LX
[三個看點簡介] ;q^,[(8
淮濱教育園區——佔地1000畝、建築規劃面積20多萬平方米、總投資3億多元。教育園區以平常路為界,分東西兩區,先期啟動東區551畝建設,擬建職業教育中心、實驗中學、淮濱外國語學校、幼兒教育中心、特殊教育學校各1所,大型體育健身場館1處,各單位相對獨立又成為一體。在總規設計上,總體建築突出徽派元素,與淮濱城市建築群的徽派風格渾然一體。園內各建築錯落有致,交相輝映;園中中心水景向四周輻射,充滿活力與靈性;生態林帶點綴其中,滴綠流翠,天然、自然、宜人;中軸線上的人文科技景觀,給園區平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增添了許多歷史的厚重感。 .>a$g7Rj
; S{ZC5
淮濱工業園——位於北崗新城區東部,規劃面積7.9平方公里,涉及3個鄉鎮5個行政村,集聚區南靠金谷春大道,東、北連太平路,西接紅雲路,區位優越,交通便捷。2007年開發建設。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聘請浙江大學城鄉規劃研究院進行了詳細規劃。並快速完成了2平方公里「建成區」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六通一平」,包括新修、配套總長6468米的「兩縱四橫」道路,做到主要管網全部入地,企業建到哪裡,基礎設施首先配套到哪裡,方便企業發展,高效利用土地資源。目前,二期3平方公里「發展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已開工建設,將進一步擴充淮濱縣產業集聚區的容量。2008年,實現營業收入7億元,實現利稅6000萬元。還有「福馬食品」等一批項目正在洽談。 &8.z$}m
\y<+Fac1S
淮河博物館—— 淮河博物館建於淮濱縣城東湖風景區內的東山島上,建設用地3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總投資5000萬元,由博物館主體樓、碑林、三賢閣、過島路橋和具有春秋戰國時期風格的圖騰柱等附屬建築組成。博物館設16個專題展廳,用豐富翔實的文物資料全面展示淮河流域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水治理文化,再現淮河流域的歷史發展進程、再現我國人民多年來導淮治淮的夢想、願望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取得的巨大治淮成果。設計施工中堅持高起點、高質量。建設設計方案,選用了武漢理工大學的設計方案。該方案風格古樸莊重,簡潔大方,把淮河流域的歷史、文化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目前淮河博物館的施工正在緊張的進行中,淮河博物館建成之後,將成為淮濱縣的靚麗名片,提高淮濱的社會知名度,在淮濱的經濟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巨大作用
I. 信陽有哪些歷史文化
信陽在歷經春秋、戰國之後,中原文化與楚文化在此交融共生,形成了厚重豪放、細膩浪漫版的豫風楚韻權,釀就了信
信陽出土的世界上最陳的酒陽獨具特色的淮上文化風情[1]。孔子周遊列國終點、子路問津、司馬光砸缸、亡羊補牢的故事都發生在這里。在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播放的樂曲《東方紅》,就是由信陽長台關出土的楚國編鍾演奏的。信陽曾出土過的全國最早的毛筆、酒、轎子、床、書籍和楚國最精美的漆器,[2]印證著信陽是楚文明的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信陽也是中華姓氏之根,漢姓100大姓中,黃、賴、羅、蔣等13個姓氏都源於此(如黃姓起源於潢川、羅姓起源於羅山、賴姓起源於息縣、蔣姓起源於淮濱,陳姓、王姓、潘姓、孫姓、沈姓均起源於固始)。信陽地處江淮之間,是歷代中原人南遷的始發地和集散地,唐朝時期光州固始籍將軍陳元光率鄉勇南下閩粵平定蠻苗叛亂,於當地厲行法治、開墾荒地、興修水利,之後從家鄉派遣大量百姓南下定居,故信陽享有「中原第一僑鄉」之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