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廣西壯族自治區有什麼歷史文化
廣西主要包括以下七大歷史文化:
以甑皮岩遺址為代表的史前人類文化;以靈渠為代表的古代軍事水利文化;以桂海碑林為代表的摩崖石刻和山水詩文文化;以靖江王府、王陵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
以西南劇展為代表的抗戰文化;以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和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為代表的中國革命文化;以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徐悲鴻故居為代表的名人故居文化。
廣西素有"歌海"之稱,主要有壯族的三月三歌墟、瑤族的達努節、苗族的踩花山和蘆笙節、仫佬族的走坡節、侗族的花炮節以及別具風味的打油茶等,其中農歷三月三的壯族傳統歌節,最為隆重。
1985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把"三月三"歌節定為文化藝術節,後演化為廣西國際民歌節,1999年改為南寧國際民歌節,每年11月在南寧市舉行,吸引了眾多中外民歌藝術愛好者。
2016年7月15日,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岩畫藝術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截至2016年7月,經國務院和自治區政府批準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140餘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柳州、桂林和北海,另外還有多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廣西油茶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廣西日常飲食主要以清淡為主,但境內南北亦有些許變化,在桂東南的玉林、梧州、賀州、南寧、北海、欽州等主要以清淡,在北部的柳州、桂林等部分地區有吃辣習慣。
廣西境內由於地理環境的關系,其早期的飲食已有種食稻穀和蔬菜、腌菜、飲茶、行酒禮等習慣。其中以南寧老友粉、柳州螺螄粉、欽州豬腳粉、桂林米粉、防城牛腩粉、梧州龜苓膏、巴馬香豬、賓陽白切狗、賓陽酸粉、玉林牛巴、玉林雲吞、玉林酸料以及各地的米粉、切粉、濾粉等為代表。
桂劇是廣西主要的地方劇種,流行於廣西桂林市、柳州市、河池市一帶及梧州市、賀州市部分官話地區,波及湖南南部地區與廣東西北隅。
❷ 廣西桂林小吃——恭城油茶介紹
恭城人每天早餐都要「打油茶」,有的家庭甚至三餐離不開油茶。 油茶不說煮而稱「打」,是各地的統一稱法,而各地的油茶卻各有其不同的風味。
喝油茶不分季節,一年四季、一天早晚都喝。客人到來則不分早晚,隨時煮好奉客,而且更為豐盛。恭城現在被評為中國長壽之鄉,長壽的秘訣跟油茶也有莫大的關系
恭城油茶製法特別講究,選用清明、穀雨兩個時節採摘的茶葉,先用少許開水浸泡5~10分鍾,以減少煙火味及苦澀味,然後在茶鍋內放少許豬油燒熱,放入姜、蒜及泡好的茶葉稍炒,隨即將其捶茸,捶好後加水燒開熬至出味,放入精鹽調味,
用竹漏斗把茶水分別濾入碗中,撒入蔥花、香菜末,隨配用小碟裝好的米花、脆果(類似油炸的麵疙瘩)、酥花生、炒米、炒黃豆、排散上桌即成。制好的恭城油茶,端上桌後,首先聞到一股蔥花、香菜特有的香味,進口後初覺是茶葉的清苦,過後便是甘醇鮮香,令人回味無窮。
一鍋茶水被飲完後,還可向鍋內摻入清水熬煮,如此重復熬煮可達五六鍋。這樣油茶一鍋一鍋煮下來,感覺味道已沒有先前的濃烈,這正應驗了油茶的「一杯苦、二杯呷(澀)、三杯四杯好油茶」之說。近些年來,隨著到恭城旅遊的人增多,恭城油茶更是名聲鵲起,芳名遠播。
在傳統油茶的基礎上恭城人民開發出了濃縮油茶,褐色粉末狀,類似果凍的包裝。
(2)廣西油茶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2018年,「恭城油茶」被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無論從民族特色文化,還是地方飲食文化的角度而言,都是一件大事。恭城瑤族自治縣近年已成四方矚目的旅遊勝地。說到這個地方的特色風物,恭城人會很自豪地告訴你:恭城有三寶,山歌、油茶、文武廟。
對於恭城油茶的魅力,廣西山歌協會副會長、恭城縣政協委員寧梓戈先生會用生動的俗話和一首首的山歌來向你描述。比如這句在恭城人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恭城土俗,油茶泡粥」。粥字,普通話念「周」,恭城話念「足」。
山歌就這么唱:「講起恭城有土俗,常拿油茶來泡粥;油茶好比仙丹水,人人吃了喊舒服。」南寧有位老作家聽了之後評點說,這個「喊」字用得好。「舒服」經這一「喊」,就會成倍擴大。
恭城人說到油茶的歷史,還會把它跟從恭城走出去的北宋監察御史周渭聯系起來。周渭,字得臣。恭城路口村人。是歷史上著名的清官。他的出道比包公還早了六十年。包公從政的時候,是把周渭這個恭城人當作自己的楷模的。
根據宋史上的記載,周渭作為一個清官,他的政績十分顯著,處理貪官果斷利索,他本人更是清廉,可謂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死的時候,家中無錢下葬。《宋史》就有這么一段關於周渭的記述:「上閔其貧不克葬,賜錢十萬」,才使他得以入土為安。
於是恭城瑤鄉一直有一個美好的傳說,說是恭城原本叫茶城,每年向朝廷進貢的茶稅讓地方不堪重負。周渭憐憫百姓,遂將「茶」字添了些筆畫,將茶城改成恭城,免除了繁重茶稅,救民於水火之中。
史上茶城改恭城也確有其事,據光緒十五年版《恭城縣志》載:「隋末梁肖銑起兵巴陵,據粵境,始分平樂地置縣,曰茶城。唐武德四年平肖銑,更名恭城縣。」
恭城人民把來放在周渭身上,表示了恭城人民對這位瑤鄉赤子的深切感念。縣城就有一座庄嚴肅穆的周渭祠,又叫周王廟。現在已是我們的廉政建設教育基地。
❸ 誰知道油茶的來歷
很久以前,有一個民族叫瑤族,他們住在「千家洞」,與外界很少來往,不知道朱皇帝的改革,仍然沿襲舊制煮油茶。明朝時說千家洞瑤人不交皇糧,派兵清剿千家洞瑤族。
一部份瑤族逃到了恭城,其中一支瑤族八房人,人數比較多,選擇了較平坦的加會一帶定居下來,並帶來了他們的傳統美食——油茶。
為什麼是嘉會瑤族的油茶得到傳播,因為嘉會瑤族住在茶江河邊,占著交通便利,人數又多。清朝時,共和一個唐黃村就有上千戶人家。
在茶江上打漁的人,都要向他們交稅。他們建有唐黃廟,每三年舉行一次盛大的廟會,附近各族群眾都來參加。
廟會規定,本族人不準搶花炮,只准外來的村寨搶花炮。來參加廟會的外族人,八房人都盛情接待。喝油茶及油茶待客的習俗得以傳開。
(3)廣西油茶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漢、壯、瑤、侗等族飲食習俗。傳說起源於唐代。把糯米蒸熟晾乾放進熱油中炸成「米花」,備好其他副食。茶葉用油炒後,再加水煮成「油茶水」。
食用時,圍坐火塘,主婦把碗擺在桌子上,碗里放上蔥花、菠菜等,用熱油茶稍燙,再加米花和花生、黃豆等副食品,即可食用。
日常食用,也有隻喝油茶水或用油茶水泡冷飯的,副食品多少不一;待客時,往往舉行油茶會,副食品較為豐富。
打油茶是侗族特有的一種飲食習慣。侗語稱為dosxeec,意為放茶、做茶。當地漢話稱之打油茶。其主要原料是「陰米」。
陰米都預先備制,製法是:將糯米拌油或粗糠後蒸熟、陰干,再用碓臼舂成扁狀,去掉粗糠。打油茶時先將陰米拌河沙炒或油炸成米花備用。
接著把配料花生、黃豆、芝麻等炒熟。配料沒有定規,時鮮瓜菜、豬肝、蝦米都可以放,還可以放些蔥花、姜絲等作料。原料准備就緒後就煮茶水。
放一把米在鍋里炒到焦黃,再添上本地土製的上好茶葉炒拌幾下加水煮沸,濾出渣子。把茶水倒進盛著米花等原料的碗里便是油茶。
春節期間的油茶還要加兩塊手指寬的油煎糍粑。北部地區喜歡在油茶中放紅薯。油茶可稱侗族的第二主食。過去,人們不僅早餐吃油茶,每頓飯前都要吃油茶。
油茶是招待客人的傳統食品。特別是婦女往來,常聚於一起打油茶。吃油茶只興用一隻筷子。客人吃了油茶不還筷子,表示還要再吃;還了筷子,則表示多謝主人,不用再添了。
❹ 中國油茶之鄉的介紹
我國油茶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廣東、湖北、廣西、福建等省,其中湖南、江西的油茶種植最廣。由中國經濟林協會評定的中國油茶之鄉,主要有湖南常寧,江西豐城市,湖南攸縣,廣東興寧市、平遠縣,湖北麻城市、興遠縣,湖南邵陽縣,福建省福安市等。
❺ 油茶的來歷
打油茶是瑤族與侗族的傳統待客食品。打油茶的習慣流行於湖南、貴州、廣西等地。製作油茶的主要原料,一是茶葉,二是茶籽油(山茶油),三是配料:大米花、酥黃豆、炒花生、蔥花、糯米飯等。茶葉用油炒後,再加水煮成油茶水。食用時客人圍坐在火塘邊,主人在碗里放上蔥花、菠菜等,用熱油茶稍燙,再加米花和花生、黃豆等副食品,即可食用。
打油茶的起源:漢、壯、瑤、侗等族飲食習俗打油茶,傳說起源於唐代。打油茶是少數民族特有的一種飲食習慣。把糯米蒸熟晾乾放進熱油中炸成米花,備好其他副食,招待客人時或者在舉行油茶會,副食品較為豐富。
❻ 油茶的來歷(50字)
1、民間故事
(1)很久以前,有一個民族叫瑤族,他們住在「千家洞」,與外界很少來往,不知道朱皇帝的改革,仍然沿襲舊制煮油茶。明朝時說千家洞瑤人不交皇糧,派兵清剿千家洞瑤族。一部份瑤族逃到了恭城,其中一支瑤族八房人,人數比較多,選擇了較平坦的加會一帶定居下來,並帶來了他們的傳統美食——油茶。為什麼是嘉會瑤族的油茶得到傳播,因為嘉會瑤族住在茶江河邊,占著交通便利,人數又多。清朝時,共和一個唐黃村就有上千戶人家。在茶江上打漁的人,都要向他們交稅。他們建有唐黃廟,每三年舉行一次盛大的廟會,附近各族群眾都來參加。廟會規定,本族人不準搶花炮,只准外來的村寨搶花炮。來參加廟會的外族人,八房人都盛情接待。喝油茶及油茶待客的習俗得以傳開。
(2)據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沿途百官大獻殷勤,山珍海味無盡獻上,吃得乾隆茶飯不思,見食生厭,眾御廚頓時束手無策,恐慌不已,這時一位恭城籍的御廚忽然想起家鄉的油茶之功效,就趕緊制工具,做出了一碗恭城油茶奉上御前,乾隆喝後頓時口舌生津,胃口大開。歡喜之下,御賜恭城油茶為「爽神湯」。至於乾隆皇帝為何胃口大開,那是因為恭城油茶具有消食健胃、驅濕避瘴之功效,是世代居住在山區的瑤民根據山地潮濕、瘴氣陰重的地理環境而發明的一種保健飲品,其中的茶葉含有豐富的茶鹼,起到全身調理的作用;生薑驅寒濕;大蒜消毒;花生米含有人體必需的三種微元素,能夠補充能量。
❼ 恭城油茶幹嘛出名 油茶的來歷是什麼
恭城人每天早餐都要「打油茶」,有的家庭甚至三餐離不開油茶。
油茶不說煮而稱「打」,是各地的統一稱法,而各地的油茶卻各有其不同的風味。油茶的統—製作方法是以老葉紅茶為主料,用油炒至微焦而香,放入食鹽加水煮沸,多數加生薑同煮,味濃而澀,澀中帶辣。恭城一帶還再加磨醉的花生粉,使味道多了醇厚少了澀,並因煮的時間恰到好處,使恭城油茶被舉為各地油茶之冠,享譽桂北和廣西各地。
喝油茶必須配以各種佐食的小吃,都是各種油炸和炒香的食品。苗、瑤、侗等少數民族地區佐食多半是炒黃豆、炒花生米、爆玉米、炸花生米,再則就是糯米飯團或糯米粉糍粑。恭城平樂一帶縣城佐食則較為考究,酥炸小吃往往在十數種以上,請客人喝油茶往往擺上一桌子的小吃,看起來就像請客吃飯。侗族以油茶敬客是一種禮節,主人雙手捧茶敬客,並說些謙恭的話,善歌者還以歌代言,客人必須喝完兩碗,才算給主人面子,也是取「好事成雙」之意。兩碗之後不想再喝,便將碗筷一並交給主人,如果只交碗不交筷,則表示還想繼續喝,主人就高高興興地再斟滿一碗油茶送到客人手裡。瑤族則在第一、二碗送來時不送筷子,並將米花、炒豆之類的小吃加入碗里。喝完碗里的茶還留些小吃在碗底,以示有餘不盡,直到喝第三碗才送上筷子,所以客人必須喝三碗以上,只喝一兩碗,主人會不高興的。
喝油茶不分季節,一年四季、一天早晚都喝。客人到來則不分早晚,隨時煮好奉客,而且更為豐盛。
人們常說「恭城油茶噴噴香,既有茶葉又有姜」,這句話道出了油茶製作的真諦。油茶本身就是由茶葉和姜這兩個主要的原料做成的。倘若還嫌味道不夠,再加上點配料就可以製成香味十足的油茶了。
關於恭城油茶,還有很多傳說呢。
很久以前,有一個民族叫瑤族,他們住在「千家洞」,與外界很少來往,不知道朱皇帝的改革,仍然沿襲舊制煮油茶。明朝時說千家洞瑤人不交皇糧,派兵清剿千家洞瑤族。一部份瑤族逃到了恭城,其中一支瑤族八房人,人數比較多,選擇了較平坦的加會一帶定居下來,並帶來了他們的傳統美食——油茶。為什麼是嘉會瑤族的油茶得到傳播,因為嘉會瑤族住在茶江河邊,占著交通便利,人數又多。清朝時,共和一個唐黃村就有上千戶人家。在茶江上打漁的人,都要向他們交稅。他們建有唐黃廟,每三年舉行一次盛大的廟會,附近各族群眾都來參加。廟會規定,本族人不準搶花炮,只准外來的村寨搶花炮。來參加廟會的外族人,八房人都盛情接待。喝油茶及油茶待客的習俗得以傳開。
據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沿途百官大獻殷勤,山珍海味無盡獻上,吃得乾隆茶飯不思,見食生厭,眾御廚頓時束手無策,恐慌不已,這時一位恭城籍的御廚忽然想起家鄉的油茶之功效,就趕緊制工具,做出了一碗恭城油茶奉上御前,乾隆喝後頓時口舌生津,胃口大開。歡喜之下,御賜恭城油茶為「爽神湯」。至於乾隆皇帝為何胃口大開,那是因為恭城油茶具有消食健胃、驅濕避瘴之功效,是世代居住在山區的瑤民根據山地潮濕、瘴氣陰重的地理環境而發明的一種保健飲品,其中的茶葉含有豐富的茶鹼,起到全身調理的作用;生薑驅寒濕;大蒜消毒;花生米含有人體必需的三種微元素,能夠補充能量。
恭城油茶製法特別講究,選用清明、穀雨兩個時節採摘的茶葉,先用少許開水浸泡5~10分鍾,以減少煙火味及苦澀味,然後在茶鍋內放少許豬油燒熱,放入姜、蒜及泡好的茶葉稍炒,隨即將其捶茸,捶好後加水燒開熬至出味,放入精鹽調味,用竹漏斗把茶水分別濾入碗中,撒入蔥花、香菜末,隨配用小碟裝好的米花、脆果(類似油炸的麵疙瘩)、酥花生上桌即成。制好的恭城油茶,端上桌後,首先聞到一股蔥花、香菜特有的香味,進口後初覺是茶葉的清苦,過後便是甘醇鮮香,令人回味無窮。
❽ 廣西哪裡盛產油茶
在廣西桂林盛產油茶,本地人叫做「打油茶」,油茶是一種廣西民間飲食文化——小吃。
三月,春意正濃。南下桂林旅遊,品嘗一下桂林「打油茶」,當然是一件美事。
「打油茶」,工具、選料、製法、喝法都非常獨特。先說工具吧,一隻小鐵鍋,一把小木棰。小鐵鍋類似江南蘇錫飲食業使用的炒鍋,但鍋口很小,約同大湯碗口,且鍋口旁有一小歪嘴,以利倒茶;小木棰靈巧又別致,狀如大小擀麵具,但前端延伸出與相垂直的一小段,以作敲打之用。選料,須選用土茶,就是未經加工過的茶葉,不然,就會失「打油茶」的風味。蔥、姜、蒜頭、鹽是必備的,油炸山芋片、油氽花生米是佐食的佳料。沏茶需用佳泉水已為茶經之事,然「打油茶」又一特別之處是以肉骨湯代佳泉水,自然是茶味別出。製法又很獨特,鐵鍋燒熱,加少量素油,待油熬透,推入蔥段、薑片、蒜頭熬香,放入用清水略泡過的土茶。「打油茶」必須用木棰反復敲打,方能使風味俱出,至打透,再加入肉骨湯,加適量鹽,俟燒滾,倒入小碗,加上蔥花,放點油氽花生米,香味四溢,茶色似咖啡,紅綠點其間,誘你一喝為快。桂林地區喝「打油茶」有這樣一句順口溜:「一杯苦,二杯夾(方言,意為澀)三杯、四杯好油茶」。這就是提醒你慢慢品嘗,好好領略。「打油茶」有祛寒濕、提神、飽腹之功能。桂北地區濕度大,礦工頗多,喝「打油茶」便成為當地百姓的飲食習慣,亦是他們用來待客的一種方式,客人圍桌而坐,主人用一小爐,「文君」當爐,當眾操作,一杯接一杯,頗有風味。如今,「打油茶」不徑而走,流傳廣西數地,倍得人們青睞,風味亦添數種,如「雞絲打油茶」、「肉絲打油茶」等。
在桂林喝「打油茶」,真不虛此行。願這朵民間飲食文化中的奇葩開放得象桂林的山、灕江的水更加迷人。
❾ 恭城油茶非常出名,它有什麼歷史由來嗎
恭城人每天早餐都要「打油茶」,有的家庭甚至三餐離不開油茶。
油茶不說煮而稱「打」,是各地的統一稱法,而各地的油茶卻各有其不同的風味。油茶的統—製作方法是以老葉紅茶為主料,用油炒至微焦而香,放入食鹽加水煮沸,多數加生薑同煮,味濃而澀,澀中帶辣。恭城一帶還再加磨醉的花生粉,使味道多了醇厚少了澀,並因煮的時間恰到好處,使恭城油茶被舉為各地油茶之冠,享譽桂北和廣西各地。
喝油茶必須配以各種佐食的小吃,都是各種油炸和炒香的食品。苗、瑤、侗等少數民族地區佐食多半是炒黃豆、炒花生米、爆玉米、炸花生米,再則就是糯米飯團或糯米粉糍粑。恭城平樂一帶縣城佐食則較為考究,酥炸小吃往往在十數種以上,請客人喝油茶往往擺上一桌子的小吃,看起來就像請客吃飯。侗族以油茶敬客是一種禮節,主人雙手捧茶敬客,並說些謙恭的話,善歌者還以歌代言,客人必須喝完兩碗,才算給主人面子,也是取「好事成雙」之意。兩碗之後不想再喝,便將碗筷一並交給主人,如果只交碗不交筷,則表示還想繼續喝,主人就高高興興地再斟滿一碗油茶送到客人手裡。瑤族則在第一、二碗送來時不送筷子,並將米花、炒豆之類的小吃加入碗里。喝完碗里的茶還留些小吃在碗底,以示有餘不盡,直到喝第三碗才送上筷子,所以客人必須喝三碗以上,只喝一兩碗,主人會不高興的。
喝油茶不分季節,一年四季、一天早晚都喝。客人到來則不分早晚,隨時煮好奉客,而且更為豐盛。
人們常說「恭城油茶噴噴香,既有茶葉又有姜」,這句話道出了油茶製作的真諦。油茶本身就是由茶葉和姜這兩個主要的原料做成的。倘若還嫌味道不夠,再加上點配料就可以製成香味十足的油茶了。
關於恭城油茶,還有很多傳說呢。
很久以前,有一個民族叫瑤族,他們住在「千家洞」,與外界很少來往,不知道朱皇帝的改革,仍然沿襲舊制煮油茶。明朝時說千家洞瑤人不交皇糧,派兵清剿千家洞瑤族。一部份瑤族逃到了恭城,其中一支瑤族八房人,人數比較多,選擇了較平坦的加會一帶定居下來,並帶來了他們的傳統美食——油茶。為什麼是嘉會瑤族的油茶得到傳播,因為嘉會瑤族住在茶江河邊,占著交通便利,人數又多。清朝時,共和一個唐黃村就有上千戶人家。在茶江上打漁的人,都要向他們交稅。他們建有唐黃廟,每三年舉行一次盛大的廟會,附近各族群眾都來參加。廟會規定,本族人不準搶花炮,只准外來的村寨搶花炮。來參加廟會的外族人,八房人都盛情接待。喝油茶及油茶待客的習俗得以傳開。
據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沿途百官大獻殷勤,山珍海味無盡獻上,吃得乾隆茶飯不思,見食生厭,眾御廚頓時束手無策,恐慌不已,這時一位恭城籍的御廚忽然想起家鄉的油茶之功效,就趕緊制工具,做出了一碗恭城油茶奉上御前,乾隆喝後頓時口舌生津,胃口大開。歡喜之下,御賜恭城油茶為「爽神湯」。至於乾隆皇帝為何胃口大開,那是因為恭城油茶具有消食健胃、驅濕避瘴之功效,是世代居住在山區的瑤民根據山地潮濕、瘴氣陰重的地理環境而發明的一種保健飲品,其中的茶葉含有豐富的茶鹼,起到全身調理的作用;生薑驅寒濕;大蒜消毒;花生米含有人體必需的三種微元素,能夠補充能量。
恭城油茶製法特別講究,選用清明、穀雨兩個時節採摘的茶葉,先用少許開水浸泡5~10分鍾,以減少煙火味及苦澀味,然後在茶鍋內放少許豬油燒熱,放入姜、蒜及泡好的茶葉稍炒,隨即將其捶茸,捶好後加水燒開熬至出味,放入精鹽調味,用竹漏斗把茶水分別濾入碗中,撒入蔥花、香菜末,隨配用小碟裝好的米花、脆果(類似油炸的麵疙瘩)、酥花生上桌即成。制好的恭城油茶,端上桌後,首先聞到一股蔥花、香菜特有的香味,進口後初覺是茶葉的清苦,過後便是甘醇鮮香,令人回味無窮。
❿ 廣西的「打油茶」說的是啥怎麼吃
打油茶一般經過四道程序。
選茶折疊
首先是選茶:通常有兩種茶可供選用,一是經專門烘炒的末茶;二是剛從茶樹上採下的幼嫩新梢,這可根據各人口味而定。
選料折疊
其次是選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黃豆、芝麻、糯粑、筍乾等,應預先製作好待用。
煮茶折疊
第打油茶三是煮茶:先生火,待鍋底發熱,放適量食油入鍋,待油麵冒青煙時,立即投入適量茶葉入鍋翻炒,當茶葉發出清香時,加上少許芝麻、食鹽,再炒幾下,即放水加蓋,煮沸3-5分鍾,即可將油茶連湯帶料起鍋盛碗待喝。一般家庭自喝,這又香、又爽、又鮮的油茶已算打好了。
如果是打的油茶作慶典或宴請用的,那麼,還得進行第四道程序,即配茶。配茶就是將事先准備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放入茶碗中備好。然後將油炒經煮而成的茶湯,撈出茶渣,趁熱倒入備有食料的茶碗中供客人吃茶。
奉茶折疊
最後是奉茶,一般當主婦快要把油茶打好時,主人就會招待客人圍桌入坐。由於喝油茶是碗內加有許多食料,因此,還得用筷子相助,所以,說是喝油茶,還不如說吃油茶更為貼切。吃油茶時,客人為了表示對主人熱情好客的回敬,贊美油茶的鮮美可口,稱道主人的手藝不凡,總是邊喝、邊啜、邊嚼,在口中發出"嘖、嘖"聲響,還贊口不絕!
泡法折疊編輯本段
打油茶"油茶"是侗鄉人必不可少的家常飲料,也是待客的佳品。"打"是指這種奇特飲料的製作過程,侗鄉婦女幾乎都會"打"。"打油茶"所用炊具很簡單,只需一口炒鍋,一把竹篾編成的茶濾,一隻湯勺。佐料一般有茶油、茶葉(最好是粗加工的清明茶),陰米(糯米蒸熟後散開再涼干即成粒狀的陰米)、花生仁、黃豆、蔥花。而豐盛些的油茶還有糯米甜水圓、白糍粑粑、公魚仔、粉豬肝腸。待佐料配齊,架鍋生火就可以"打油茶"了。
先把茶葉炒熱,即加入些茶油和少量的鹽、姜等與之同炒,待油冒煙,即加入清水,煮沸,接著用木槌把茶葉舂碎--所謂"打油茶"的"打"就是"舂"的意思--再用文火燜一下,使茶汁濃些,便濾出葉渣,放點蔥花,油茶便算"打"好臨吃時,先取一小碗放入各種配吃的小食品,如爆米花、炒花生、炸黃豆、炒芝麻、糍粑、豬肝片等,愛甜食的則加入白糖。然後舀滾熱的茶汁沖進碗中即成。香甜美。
在桂北侗族地區,茶葉、茶油是特產,所需的配料小食品也是本地所出,都很現成,桂北冬天較冷,打油茶還可暖身,所以在那裡,吃"油茶"、尤其在冬季很流行。一進侗鄉,侗胞往往把"打油茶"當為敬客的一道禮節,侗妹們會一小碗一小碗地捧給你,還讓你只用一條筷子來喝完,表示敬你是一心一意的,此種吃法既獨特又受歡迎。打油茶遂迅速傳遍桂北。
首先炸陰米,將少許茶油倒入熱鍋煮沸,把陰米倒入鍋里,噼噼叭叭,轉眼間炸成黃白色的米花,把它撈起盛在碗或盤里。其次是炸糍粑、炸花生、黃豆,把豬肝粉腸、蝦公魚仔煮熟分別盛在碗里。再次是煮茶水,把茶油倒入熱鍋,放入一小把粘米(或陰米),炒到冒煙嗅出焦味,再把茶葉拌和焦米一起炒,待鍋里冒起青煙,倒入清水,撒少許鹽,煮沸。每碗茶水煮多煮少,以喝油茶人數的多少而定,以每人每輪半小碗為准。喝油茶一般每餐"三咸一甜"(三碗放鹽的茶水、一碗放糖水圓的茶水)。喝茶時,由主婦把炸陰米、炸花生、炸糍粑、豬肝、魚仔等均分入碗,用湯勺將沸茶水倒進碗,噴香的油茶就"打"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