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遺址調查報告怎麼寫
考察目的:了解過去,熱愛家鄉。
考察方法:觀察,查閱資料,采訪。
考察內容:遺跡的現狀,歷史,相關故事。
考察目的:了解過去,熱愛家鄉。
考察方法:觀察,查閱資料,采訪。
考察內容:遺跡的現狀,歷史,相關故事
二:下面是範文,仿照著寫就可以了
福建泉州有一條洛陽江,江上有一座洛陽橋。橋在泉州城東二十里處,一條一里半長的跨海梁式淺灰色花崗岩橋體在陽光下遍體鱗光,遠望如一條銀龍橫卧碧波,如一條銀練飄向大海。宋元時期興起的海上絲綢之路,它就是起點。
主持修建洛陽橋的泉州太守蔡襄(1012-1067),漢族,字君謨,原籍楓亭鄉東垞村,後遷居蔡垞村。天聖八年(1030)進士,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並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蔡襄為人忠厚、正真,講究信義,學識淵博。橋頭有蔡襄親自撰書的《萬安橋》記,刻在兩方石碑上,每方高約三米,寬一點五米,文字精美,筆體蒼勁。書法藝術和橋的建築風格相得益彰,互作注釋。
世界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曾說過,我國的古橋,他最欣賞者有二,一是北方的趙州橋,一是南方的洛陽橋,「閩中多名橋,洛陽是狀元」。他的著眼點是建築學上的價值。我故鄉的趙州橋建於隋代,大單拱上加上兩個肩拱,分散了壓力。洛陽橋建於公元一○五三年。洛陽江自古以來多次建橋都被狂潮急流捲去,是蔡襄創造了流線形舟筏式橋墩,共四十五個,解決了困難。之後他又發明了「固基法」,在橋墩和基石上大量養殖牡蠣,讓其分泌物把石塊粘連在一起。牡蠣外殼形成一層堅硬的甲胄,耐得風吹浪打和海水腐蝕。從此洛陽橋變成了一座顛撲不破的「長城」。一六○四年泉州發生了八級地震,山崩城傾,一片瓦礫,而洛陽橋安然無恙。洛陽橋成為世界建橋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洛陽橋建成後,泉州成為東南巨鎮。馬可·波羅描繪這座「宏偉秀麗的刺桐城」時,還特別提到這座美麗的洛陽
Ⅱ 初中生如何撰寫對歷史遺跡,遺址的考察報告
歷史遺跡和遺址都是古代人類留下來的,所以通過研究遺跡遺物研究當時古代人的生產生活以及國家民族發展情況,更進一步,研究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
選擇具有代表性遺跡遺址,為什選擇這個,而不是其他
明確考察目的,通過考察達到一個什麼樣的三維目標
考察結論
Ⅲ 關於一處名勝古跡的調查報告
盧浮宮(Louvre Museum)
盧浮宮位於巴黎市中心的賽納河北岸,是巴黎的心臟。它的整體建築呈「U」形,佔地面積為24公頃,建築物佔地面積為4.8公頃,全長680米。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是舉世矚目,藝術殿堂和萬寶之宮。同時,盧浮宮也是法國歷史上最悠久的王宮。
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悲壯的凱旋門背後其實含藏了一小段韻事,因元配約瑟芬不孕,同時締結外交關系,拿破崙另娶奧皇女兒瑪麗路易絲,為了舉辦一個風光豪華、畢生難忘的婚禮,拿破崙計畫讓新娘穿越凱旋門到羅浮宮舉行婚禮,而下令建造凱旋門。凱旋門上的雄偉雕刻是不能錯過的欣賞重點,內容多在描繪拿破崙帝國出征勝利事跡,正面右邊是路德(Francois Rude)所雕的「馬賽曲」,刻劃人民出征捍衛國家的壯烈,所有帝國軍隊將領的名字都刻在拱門內牆上。 凱旋門所在的戴高樂廣場是巴黎12條大道的交叉衢口,這些大道部份就是以法國知名將領命名。如果要瞭望整個巴黎市區,可以先搭乘電梯到拿破崙博物館,再續往凱旋門頂樓,一面可以經香榭大道望至羅浮宮方向,另一邊可以遠眺拉德方斯凱旋門。 凱旋門內的無名戰士墓,埋葬了一位一次大戰的無名法國士兵,1921年至今,紀念火焰和鮮花花束從未中斷。 拿破崙博物館入口在拱門下,購票地點在地下通道內。
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
協和廣場建於1757年。1763年取名「路易十五廣場」,廣場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騎像。大革命時期被稱為「革命廣場」,1795年改稱「協和廣場」。後經建築師希托弗主持整修了4年,於1840年最後定型。廣場呈八角形,中央驕傲地矗立著那座有三千三百年歷史的埃及方尖碑,那是由埃及總督贈送給查理五世的。方尖碑高二十三米,重二百三十噸,塔身是由整塊的粉紅色花崗岩雕出來的,上面刻滿了埃及象形文字,主要內容是贊頌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豐功偉績。方尖碑的底座基石上記載著將之運到這里和樹立起來的艱難過程。
廣場的四周有八座雕像,它象徵著法國的八大城市。這里還有花圃、噴泉和閱兵台,如今成了巴黎市民休息、游覽的地方。東北是歌劇院,是拿破崙第三時期修建的豪華建築。
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
巴黎聖母院始建1163年,前後歷時四百年才完工,是哥德式教堂的代表,精雕細鑿,頗有鬼斧神工之能,尤其是正門三個大拱門上的浮雕,共有千餘人物,非常細致。巴黎聖母院內部裝璜,嚴謹肅穆,但以彩色玻璃窗的設計最吸引人,其中有長有圓有長方,但以其中一個圓形為最,它的直徑有九公尺,俗稱「玫瑰玻璃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人很怕德國人把它搶走,所以拆下來藏起來了。自巴黎聖母院完工之後,屢經風霜、戰爭與破壞,目前見到的已是幾度重修了。不過它的傳奇幾乎等同於巴黎的盛名,雨果的「鍾樓怪人」就是以它為舞台,膾炙人口的小說人人愛看,連迪士尼也把它改拍成卡通,卡通里把聖母院的飛扶壁及怪獸出水口畫得唯妙唯肖呢。
凡爾塞宮(Chateau de Versailles)
愛麗舍宮(Le Palais de l'Elysée)
亞利山大三世橋(Pont Alexandre III)
亞利山大三世橋於1900年落成,有世界最美的大橋之稱,全長107米的橋身由一個橋拱組成,橋身較低是為了不影響香榭麗舍和榮軍院的視野。作為當時法俄友誼的象徵,橋以它的奠基人、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父親亞利山大三世的名字命名。橋的兩端、兩側,各有一個巨大的石柱,石柱上是鍍銅騎士群雕像,飛馬振翼欲揚,非常生動,是極佳的藝術品。橋的每一個入口都豎著高高的角柱。橋身是一群水生動植物圖案與一組花環圖案;橋上,做工精緻的金屬路燈在夜間更添魅力。
Ⅳ 走訪調查身邊的歷史文化遺跡,寫出調查報告或歷史小論文。字數卜多於500-600左右。別太多。
這很簡來單啊,有條件可以到當地的博物自館看看,記一記一些東西,很容易就寫出來了,或者上你當地的博物館網站,更甚的話,走訪一下年紀比較大的老人家家庭,也可以的,你會有很大的收獲的,歷史嘛,就是過去的事情。中國5000年歷史那麼淵源,只要用心,幾千字都是很容易的,祝你幸運。
Ⅳ 名勝古跡簡短調查報告!!
調查目的:了解黃果樹
調查時間:200846
調查內容:不同人對黃果樹的看法
調查方式:訪談
調查對象:30名中小學生
調查問題:
你喜歡黃果樹嗎
你覺得黃果樹好嗎
你想去黃果樹嗎
調查過程:
我們歷盡千辛,不怕困難,終於得到了成果
調查結果:
大多數人都喜歡黃果樹,也有少數人對此表示反對。
因為風景區內瀑布成群,洞穴成串,峰巒疊翠,植被奇特,伏流、溶洞、石林、石壁、峽谷比比皆是,呈現出層次豐富的喀斯特山水旖旎風光。黃果樹瀑布落差74米,寬81米,河水從斷崖頂端凌空飛流而下,瀑布對岸高崖上的觀瀑亭上有對聯曰:「白水如棉不用弓彈花自散,虹霞似錦何須梭織天生成」,此乃是黃果樹瀑布的真實寫照。但黃果樹瀑布的形態因季節而有變化,冬天水小時,它嫵媚秀麗,輕輕下瀉;到了夏秋,水量大增,那撼天動地的磅礴氣勢,簡直令人驚心動魄。有時瀑布激起的雪沫煙霧,高達數百米,漫天浮游,竟使其周圍經常處於紛飛的細雨之中。瀑布後的水簾洞相當絕妙,134米長的洞內有6個洞窗,5個洞廳,3個洞泉和2個洞內瀑布。遊人穿行於洞中,可在洞窗內觀看洞外飛流直下的瀑布;每當日薄西山,憑窗眺望,犀牛潭裡彩虹繚繞,雲蒸霞蔚,蒼山頂上緋紅一片,迷離變幻,這便是著名的「水簾洞內觀日落」。洞內還有一個冰制金箍棒。
而有人認為黃果樹瀑布位於貴州安順地區的鎮寧布依族自治縣縣城西南十五公里處的白水河上,它不僅是亞洲第黃一大瀑布也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我國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考察後曾經寫下:「翻岩噴霧,溪皆如白鷺群飛,一溪懸搗,萬練飛空。搗珠飛玉,飛沫反涌,如煙霧騰空,勢其雄勵。。。」的佳句。
對黃果樹的仰慕由來已久,今古文人墨客不乏描繪及稱頌其壯麗的篇幅佳句。
還有人認為黃果樹瀑布如此壯美的景觀。
但還有人認為層層疊疊的巨流,如萬箭齊射,獅吼陣陣,凶險萬分!似乎是巨人的咆嘯,是振奮人心的吶喊,無形中給人以無窮的力量和拼搏奮進的精神,激勵人們勇往直前!
調查結論:不同人對於黃果樹有著不同的看法,總之,黃果樹永遠是我們國家的第一大瀑布。
Ⅵ 歷史古跡調查報告
蚌埠地區名勝古跡調查報告 摘 要 蚌埠——淮河流域的一顆明珠,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許多古代的英雄曾在此留下足跡,許多美麗的故事曾傳遍淮河兩岸。可如今,英雄的足跡幾盡磨滅,美麗的故事已被人遺忘。作為淮河兒女,我們有必要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有責任宣傳它,並使之重新煥發光彩,為蚌埠的騰飛作出貢獻。 關鍵詞 蚌埠 歷史文化 一、調查目的: 眾所周知,蚌埠作為淮河流域的一顆明珠,地屬中原腹地,也是聯結南方和北方、東部和西部的樞紐,交通十分便利。蚌埠雖是個新興城市,但這塊土地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蚌埠市的中學生,為了更好的了解故鄉悠久的歷史、文化,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它,並讓她為蚌埠的騰飛發揮重要的作用,我們開展了本項調查。 二、調查方法: 為了實現預期的目標,我們不但查閱了大量資料,而且做了實地考察。 研究初期,我們通過圖書館、網路等途徑,掌握了一部分資料,對蚌埠地區的歷史文化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我們對蚌埠地區較有代表性的幾處古跡——禹王宮、卞和洞、白乳泉、湯和墓、 明中都皇城和 明皇陵 ,做了更深入的實地考察。 三、調查研究過程: ⒈ 第一階段(2001 年10 月): 在圖書館查閱文獻資料。如:《中國文化大辭典》、《中國大網路全書 社會學》、《安徽風光 皖北風光》。 通過網路查尋。相關網址:歷史博物館(http :// www.bta.net.cn/travel/ )。 通過查閱,初步掌握了蚌埠地區歷史文化起源和發展的有關情況,為進一步的調查研究提供了線索。 ⒉ 第二階段(2001 年11 月——2002 年2 月): 實地考察蚌埠地區歷史文化遺跡,以驗證所查資料的真實性,了解這些古跡的現狀。 重點考察對象: ① 禹王宮(蚌埠與懷遠交界處的塗山上) ② 白乳泉、卞和洞(懷遠荊山上) ③ 湯和墓(蚌埠東郊龍子湖畔) ④ 明中都皇城、明皇陵(鳳陽縣境內) ⒊ 第三階段(2002 年2 月): 篩選、整理資料、圖片,總結成果,撰寫論文,反復修改,列印成文。 四、初步研究成果: 蚌埠是淮河流域的一個新興城市。最初是一個小漁村,因盛產河蚌而得名。古書有雲,此地乃早期祖先「採珠之地,繁衍生息之壤」,直到清末,才演變為鳳陽縣西北邊陲的一個小鎮。短短一百多年,如今,蚌埠已發展成為安徽中部的重要城市,成為祖國重要的鐵路樞紐,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默默地做著貢獻。 蚌埠城市的歷史雖然不長,可這一地區卻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上至中國歷史上原始社會末期的大禹,下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都在此地留下過足跡,並在此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朱元璋坎坷的經歷,創業的艱難;…… 我們懷著對歷史的崇敬,摸著歷史的脈搏,開始了調查。 ⒈ 禹王宮 禹王宮地處蚌埠與懷遠交界處,位於塗山之上,是為紀念大禹治水而造福百姓的豐功偉績所建。塗山海拔337.2米,隔淮河與荊山相峙,相傳為夏禹娶塗山氏女和會諸侯之地,也是夏朝第一代帝王啟的誕生地。塗山古稱塗山氏國,並留傳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傳說塗、荊二山原為一體,大禹治水時,劈山引水,疏通淮河,形成峽谷,並使之分離,今二山間尚有斷梅谷遺跡。塗山頂建有禹王廟,始建年代不晚於唐代。廟有禹王殿、啟母殿。兩側廂房陳列歷代修建的碑刻。庭內有一株古銀杏樹,曾被雷火擊傷,樹中長出兩株桃樹,蔚為奇觀,人稱「樹中樹」,有詩贊曰:「山外有山都如畫,樹中生樹不知年」。廟西南有一石矗立,極目遠眺,宛如婦人正襟危坐,人稱啟母石,又稱望夫石。相傳大禹治水,終年奔波在外,其妻塗山氏女(啟母)登山望夫,朝思暮想,化而為石。山上還有聖泉、靈泉、聚仙台、卧仙石等景點。山下有禹會村、防風冢等遺址。歷代文人曹丕、柳宗元、蘇軾、蘇轍、歐陽修、黃庭堅、梅堯臣、宋濂等都曾到此游覽,留下大量詩文。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為紀念夏禹誕辰,當地均舉行盛大廟會,延續至今。 ⒉卞和洞 卞和洞又名抱璞岩、抱玉岩,位於懷遠縣荊山東北麓。相傳為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獻玉歸隱之處,唐代詩人李白有「抱玉入楚國,風疑古所聞。良寶終風棄,徒勞三獻君」的詩句詠其事。石洞由巨岩覆蓋,天然巧成。洞內寬闊如屋,可容數十人。岩壁刻有「青螺石帳」四字。夏日暑氣不侵,冬季溫暖如春。古人有「白璧連城無雙產,古洞青螺有舊題」詩句。洞口有亭,匾題「抱璞岩」,建於明萬曆年間。 ⒊白乳泉 白乳泉又名白龜泉,位於懷遠縣城南荊山北麓,因傳說泉內有白龜而得名。宋元祐年間,蘇東坡偕子出遊至此,見泉水濃白似乳,四時不竭,水滿杯而不溢,頗為奇特,譽為「天下第七泉」並留下「荊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亂」、「龜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的詩句,後人遂改名白乳泉。經水質分析,泉水富含礦物質,表面張力大,故能滿出杯口而不溢。泉左側有望淮樓,匾額為郭沫若手書,樓內四壁鑲掛歷代名流書寫的楹聯。泉右側有雙烈祠,為紀念辛亥革命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懷遠籍烈士宋玉琳、程良而建。祠側有亭,名為半山亭。白乳泉現已辟為「乳泉公園」,成為蚌埠地區主要名勝之一。 ⒋ 湯和墓 湯和(1326 ~1395)是明朝開國名將,字鼎臣,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與朱元璋為同鄉好友。元至正十二年(1352)參加郭子興農民起義軍,後以功授千戶。後應朱元璋之請,出巡山東、浙江沿海備倭,築衛所城59處,徵兵民5.8萬余戍守,倭寇不敢輕犯。二十一年,還居中都(今安徽鳳陽)新第,將所得賞賜分送故交。晚年益加恭慎,終年70歲。湯和墓位於龍子湖畔,地處曹山之上,坐北朝南。墓前有陵道,道旁立有石馬、石羊若干,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陵道盡頭立一祠堂。祠堂內供有湯和靈位,下通湯和墓地宮。地宮石門前卧有墓誌銘和湯和將印碑刻。石門內即主墓室,正中為湯和靈柩。若干小型人物石刻位於靈柩四周。主室旁有一側室,陪葬一童女。墓內原有大量陪葬物品,後因墓室被盜,文物大量流失,但仍存有部分有價值的文物,如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全國僅存三件的明青花陶瓷花瓶。墓室因年代久遠和盜墓破壞而塌陷,後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建。 ⒌ 明中都皇城 明中都皇城位於安徽省鳳陽縣城西北鳳凰山之南,這里三山相連,向陽高亢,淮水縈回。明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朱元璋決定在他的發祥地臨濠(今鳳陽)建中都。中都皇城具有我國宮廷建築的基本格局和形制。城有三道:外城是中都城,城圍25公里;第二道磚城為皇城,城圍7.5公里;內城為紫禁城,城圍3公里,四周設午門、玄武、東華、西華四門。主要建築有正殿——奉天殿,其左右各建樓台。交泰殿、奉先殿、柔信殿、春和殿、文淵殿等散布其間,此外皇城內還有太廟、太社、大都督府、御史台等皇家建築,整個建築成為後來北京故宮的藍本,後歷經滄桑,殿宇宮闕盡毀。現僅存殘破的午門和西華門一段城牆。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⒍明皇陵 明皇陵,位於鳳陽縣西南7公里的太平鄉,距明中都城西南5公里,明皇陵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父母及三個哥哥、三個嫂子、兩個侄子的墳墓。皇陵陵勢若崗阜,列以石人石獸,氣勢雄偉。主要建築有皇城、磚城、土城三道,內有正殿、金門、碑亭、華表、石人石獸36對,神路,宮廳等建築。現僅存墓冢、華表、《皇陵碑》等。雖殘缺斷裂,仍巍然屹立。特別是神道兩側的石雕群像,神態各異,栩栩如 生。皇陵石刻是明代皇家陵寢中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刻工最好的石雕藝術珍品。《皇陵碑》系朱元璋御撰,是研究朱元璋的重要史料。皇陵石刻與明中都皇城一同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收獲與建議: 通過本次調查研究,我們對家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從夏朝之前的禹王宮到明朝開國皇帝的中都城,從春秋時楚國的卞和隱居之處到被譽為天下第一泉的白乳泉,都是很有價值的人文景觀。面對著我們拍攝的一張張照片,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我們一定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家鄉的歷史再添光彩! 同時,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⒈有些部門對古跡的保護不夠。 有的古跡雖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卻管理不善。如:鳳陽明中都城遺址出土的文物損壞嚴重,甚至遺失。有的古跡甚至無人管理,年久失修,破爛不堪,只有無奈地任憑雨打風吹去。如:湯和墓孤零零地「廢棄」在龍子湖畔,上層墓室破損嚴重,墓前碑文已完全消失,遊客已根本無法了解有關湯和的經歷。 ⒉政府對古跡的宣傳和開發利用不夠。 由於有關部門的疏忽,古跡年久失修,破壞嚴重,遊客數量越來越少。我們在市內進行了小范圍的調查,令人吃驚的是很多人竟不知道還有這些文化遺跡。由此可見,政府對這些古跡的宣傳、開發、利用還遠遠不夠,投入資金太少。這不僅會直接導致遊客減少,旅遊業衰落,甚至會使一些古跡徹底消失,我們的子孫後代很可能再也見不到它們了。這是多麼大的遺憾!將來如何向後人交代! 鑒於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讓社會了解蚌埠地區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提高它的知名度;並加大資金、人力的投入,對家鄉的歷史文化古跡進行保護、修整;還應大力發展旅遊業,充分開發利用這些文化遺產,使它重新煥發光彩,為蚌埠的經濟騰飛做出貢獻。 六、備註: 由於本次活動時間緊迫,我們只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更深入的研究有望在本學期完成。在此,我們對為我們的研究活動提供幫助的劉建堯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
Ⅶ 歷史遺跡的調查報告
福建泉州有一條洛陽江,江上有一座洛陽橋。橋在泉州城東二十里處,一條一里半長的跨海梁式淺灰色花崗岩橋體在陽光下遍體鱗光,遠望如一條銀龍橫卧碧波,如一條銀練飄向大海。宋元時期興起的海上絲綢之路,它就是起點。
主持修建洛陽橋的泉州太守蔡襄(1012-1067),漢族,字君謨,原籍楓亭鄉東垞村,後遷居蔡垞村。天聖八年(1030)進士,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並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蔡襄為人忠厚、正真,講究信義,學識淵博。橋頭有蔡襄親自撰書的《萬安橋》記,刻在兩方石碑上,每方高約三米,寬一點五米,文字精美,筆體蒼勁。書法藝術和橋的建築風格相得益彰,互作注釋。
世界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曾說過,我國的古橋,他最欣賞者有二,一是北方的趙州橋,一是南方的洛陽橋,「閩中多名橋,洛陽是狀元」。他的著眼點是建築學上的價值。我故鄉的趙州橋建於隋代,大單拱上加上兩個肩拱,分散了壓力。洛陽橋建於公元一○五三年。洛陽江自古以來多次建橋都被狂潮急流捲去,是蔡襄創造了流線形舟筏式橋墩,共四十五個,解決了困難。之後他又發明了「固基法」,在橋墩和基石上大量養殖牡蠣,讓其分泌物把石塊粘連在一起。牡蠣外殼形成一層堅硬的甲胄,耐得風吹浪打和海水腐蝕。從此洛陽橋變成了一座顛撲不破的「長城」。一六○四年泉州發生了八級地震,山崩城傾,一片瓦礫,而洛陽橋安然無恙。洛陽橋成為世界建橋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洛陽橋建成後,泉州成為東南巨鎮。馬可·波羅描繪這座「宏偉秀麗的刺桐城」時,還特別提到這座美麗的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