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猶太教在美國發展歷史

猶太教在美國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15 01:17:04

『壹』 簡述美國猶太教史上的那些大事

殖民地時代後期,美國猶太教開始偏離歐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宗教範型;美國革命推動了美國猶太教的改革和分化的進程;統一的「會堂-社區」模式為更具多樣性和民主性特徵的「會堂的社區」模式所取代;美國猶太教中激進、保守和正統主義傾向的形成。
求採納

『貳』 猶太王國的興衰發展歷史

里邊應該有,

猶太人
猶太人是原指猶大支派(以色列人12支派之一)或猶大王國(以色列國分裂後與北方10支派所成立的以色列王國對立)的人民。全體猶太人本來統稱希伯來人,自進占巴勒斯坦起至舉族被擄往巴比倫為止,又稱以色列人。經過流亡生活,只有原屬猶大王國的人仍然保持民族特徵,其他10個支派於公元前721年亞述滅亡北方王國後四散而同化於其他民族。因此,猶太人一詞僅指原屬猶大王國之人。
各派猶太人都承認由猶太婦女所生者即為猶太人,而改革派則認為,雙親中有一人是猶太人者即為猶太人。一般地講,從純粹宗教的角度看,世代生活在非猶太人環境中而保留猶太教許多基本教義的社團,作為整體被認為真正猶太人,但作為個人,這種人不能任意同猶太人結婚。
猶太人遍布全世界,美國有580萬,以色列442萬,法國60萬,俄羅斯60萬,烏克蘭44.6萬,加拿大36萬,英國30萬,阿根廷25萬,南非11.4萬,澳大利亞10萬,巴西10萬。

聖經時代 猶太人歷史始於公元前第二個一千年的頭五百年,始祖是亞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孫雅各。一場遍及全國的飢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兒子們,即以色列十二個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裡他們的後代淪為奴隸。幾個世紀之後,摩西率眾人出埃及,擺脫奴役,奔向自由,最終返回以色列故土。他們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裡形成了一個民族,並接受了包括十誡在內的摩西律法,他們的始祖們所創立的一神教從此初具規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約書亞的指揮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並定居下來,但它們往往只是在受到外來威脅時,才在被稱為「士師」的領袖的統領下聯合起來。公元前1028年,掃羅建立了君主國;他的繼承者大衛於公元前1000年統一了各部落並建都於耶路撒冷。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把王國發展成為繁榮的商業強國並在耶路撒冷興建了以色列一神教聖殿。考古發掘證實,在所羅門統治時期,曾在一些設防城鎮,如夏瑣、美吉多和基色設立了重要的城市貿易中心。所羅門去逝後,國家分裂成兩個王國:一個是以色列王國,首都設在撒馬利亞;一個是猶太王國,首都設在耶路撒冷。兩個王國並存兩個世紀之久,由猶太諸王統治,並由先知告誡人們主持社會正義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遭亞述人侵佔,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稱「失掉的十個部落」)。公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巴比倫人征服,入侵者搗毀了耶路撒冷的聖殿,並將大部分猶太人放逐到巴比倫。

猶太人自治時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帝國被波斯人征服,之後,許多猶太人返回猶大(以色列故土),並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猶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復。此後四個世紀,猶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的統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權。由於敘利亞塞琉孤王朝強制實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猶太人的宗教信仰,導致爆發了公元前168年由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領導的起義,隨後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猶太諸王統治、歷時約80年的獨立猶太王國。

異族統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從公元前60年起,國家因內亂而削弱,日益為羅馬所控制。為了擺脫羅馬統治,猶太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其中最大的一次爆發於公元66年。經過4年的戰斗,羅馬人於公元70年征服了猶地亞(猶大),焚毀丁第二聖殿,並將國內的眾多猶太人放逐。猶太人對羅馬進行的最後一次反抗是千餘人固守在馬撒達山頂城堡中。這次反抗於公元73年以守衛者集體自殺而告終。它成為猶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爭取自由的象徵。

在羅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統治下,猶太人社會在故土上繼續保持和發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紀,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猶太律法被編集成口傳律法《密西拿經》,後於公元3-5世紀,又擴編成《塔木德經》。這些律法有些後來根據情況而變化作了修改,至今仍為恪守教規的猶太人所遵守。

猶太人重獲國家主權的另一次嘗試是公元132年的巴爾·科赫巴起義,其結果是在猶地亞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猶太飛地,以耶路撒冷為都城。但是,三年之後,羅馬人打敗了了巴爾·科赫巴,並且為了斷絕猶太人與故土的聯系,把耶路撒冷改名為埃利亞卡皮托利納,把國家更名為巴勒斯梯那。

從公元7世紀始,國家先後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爾柱克人(1091—1099)、十字軍(1099—1291)、馬穆魯克人(1291-1516)、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國人(1918—1948)所統治。不同時期的統治者任意變動疆界,更改國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宮殿宇是他們統治這片故土的歷史見證。

盡管千百年來的異族統治使猶太人越來越少,但在這片故土上猶太人一直保持著他們的存在,而且隨著散居各國的猶太人返回故鄉,猶太人口也不斷增加。到了19世紀中葉,稀少的猶太人口出現了猛增的勢頭。

猶太復國主義 多少世紀以來,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錫安(錫安,傳統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義詞),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紀末,由於東歐的猶太人不斷遭到壓迫和迫害,而西歐的猶太人對既未結束種族歧視也未使猶太人與所在國家的社會融為一體的那種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滅,猶太復國主義作為一種民族解放運動而出現。1897年,西奧多·赫茨爾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了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大會。在會上,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成為一個正式的政治組織,它號召猶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園復興猶太民族生活。

在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開始返回故土,當時這片故土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人煙稀少,為世人所忽視。早期的開拓者在這里排干沼澤,開墾荒地,在禿山上植樹造林,興辦工業,建設城市和鄉村。他們建立了社區機構和服務設施,並使長期以來僅用於禮拜儀式和文學的希伯來語在日常生活中恢復使用。

一塊土地,兩個民族 國際聯盟基於承認「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著歷史的聯系」和「在那個國家重建猶太民族家園」的考慮,於1922年委託英國統治這片故土,並特別責成英國「為這個國家創造各種確保建立猶太民族家園的政治、行政和經濟環境。」

同年,英國在這塊託管地境內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約旦酋長國(即今日的哈希姆約旦王國),只把約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發展猶太民族家園之用。阿拉伯極端領導人就連在這樣小的區域建立猶太民族家園也要反對,他們煽動襲擊猶太社區,甚至打擊主張阿拉伯一猶太人共處的阿拉伯人。英國對猶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並沒有使阿拉伯好戰分子善罷甘休,暴力事件屢屢發生,持續不斷,直到二次大戰爆發為止。

二戰期間,納粹殺害了約600萬歐洲猶太人,其中包括150萬兒童。戰後,盡管迫切需要為在納粹大屠殺中倖免於難的猶太人尋找避難所,但英國並未取消猶太移民的限額。為了郵票說明:安娜·富蘭克及家人在這所房子里躲避納粹迫害達兩年之久對付英國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猶太社團與世界各地猶太人一起,動員一切人力物力,組織了一場「非法」移民運動先後把85,000難民從歐洲轉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對猶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猶太人則堅持要求解除對猶太移民的限制,英國在無法調解的情況下,遂將問題移交給聯合國。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29日表決在約旦河以西地區建立兩個國家:一個猶太國和一個阿拉伯國。猶太人接受丁這個分治計劃而阿拉伯

人則予以拒絕。

國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國託管結束,猶太人隨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國。此後不到24小時,五個阿拉伯國家的軍隊入侵了這個新國家。這場以色列獨立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一年多,於1949年7月以停火線為基礎分別與接壤的阿拉伯國家簽定了停戰協議。
參考資料:http://bbs.qq.com/cgi-bin/bbs/show/content?club=0&groupid=100:11035&st=&sc=&messageid=3573&titlepage=1&gpc=0&ggpc=0

『叄』 請問猶太人的發展歷程。

猶太人,其祖先為希伯來人,是起源於阿拉伯半島的游牧民族,屬於閃米特人的一支,原始血緣上與阿拉伯人相近。主要信仰猶太教。以色列的《回歸法》界定猶太人的身份是按母系相傳為標准,凡是母親是猶太人的,其子女都會被以色列承認為猶太人,有權移民以色列

變遷歷程

1、遠古
猶太人的祖先名字叫雅各(阿拉伯發音為葉爾孤白),雅各是以撒的兒子、亞伯拉罕(阿拉伯發音為易卜拉欣)的孫子,後來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是「與神角力者」,而且因為他在和神搏鬥的時候傷了腿筋,所以猶太人在宰殺動物時都要把腿筋挑出來丟棄。
雅各生有12個兒子,由於約瑟的關系,在七個荒年的第二年遷移到埃及,受到當時統治埃及的西克索斯人的優待,居住在尼羅河下游,轉變為農業民族。西克索人被努比亞人暴動趕出埃及後,以色列人的地位急劇下降,淪為埃及人的奴隸,他們在摩西(阿拉伯發音為穆薩)的帶領下逃出埃及,逃回巴勒斯坦定居,雅各的12個兒子的後代形成十二支族,原來在巴勒斯坦分居,後來統一成一個國家,先由便雅憫支族中的掃羅作王四十年。之後由猶大支派中的大衛擔任國王。大衛(David)名字的意思是「被蒙愛者」,以色列國家在大  猶太人的象徵:白色、藍色、大衛王之星衛的兒子所羅門(阿拉伯稱為蘇萊曼大帝)擔任國王期間達到鼎盛。
所羅門死後,他的兒子羅波安繼承王位。由於他及一班年青的大臣所施行的苛刻政策,北部10個支族的人分離出去,單獨成立以色列王國,並推舉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為王;猶大支族和便雅憫支族聯合成立了猶大王國。以色列王國不久即被亞述人消滅,猶大王國尚堅持了幾百年,後來也終於被巴比倫帝國攻佔。人民被虜到巴比倫成為奴隸。
波斯帝國消滅巴比倫後。猶太人被允許回猶太區,重建耶路撒冷聖殿,後來相繼淪為希臘和羅馬帝國的屬民。到了公元1世紀,撒馬利亞人和猶太人是沒有來往的。耶穌死後不久,猶太人起義反對羅馬人,耶路撒冷被羅馬大軍攻破,聖殿被拆毀,猶太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自稱為猶太人。
2、近代
猶太人到世界各地後,語言、風俗逐漸和當地居民同化,但他們堅持信仰本民族的宗教,以此維持民族的獨立性,仍然用自己的希伯來字母書寫文字,在義大利、西班牙的猶太人,語言被同化,用希伯來字母書寫的叫「拉丁諾文」;在德國、波蘭的猶太人語言為「意第緒語」;流落到中國的猶太人,由於他們的宗教信仰也不吃豬肉,被中國人誤稱為「藍帽回回」「術忽回回」,並逐漸和其他回族混淆,長期以至於完全失去了猶太人的信仰和習俗傳統,信仰了伊斯蘭教。雖然基督教《聖經》的「舊約」部分與猶太教《聖經》的內容幾乎相同,但基督教的「新約」將「舊約」的內容進行了相當大程度的延伸並使得基督教和猶太教之間產生了一定的區別。信仰上的區別在歐洲多年來深刻復雜的政治,經濟,社會背景下不斷被利用,造成猶太人在歐洲國家長期受到歧視、迫害和殺戮。
3、現當代
  金發碧眼的猶太名模:芭兒·拉法莉19世紀末期,由於東歐的迫害加劇,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逃離此地,大多數投奔美國、加拿大和西歐。到1924年,共有大約兩百萬猶太人移民至美國,因當時美國社會對待猶太族群的態度相對比東歐而言更加寬容。歐洲對猶太人的迫害終於在大德意志帝國時期達到頂峰,發生了滅絕約600萬猶太人左右的大屠殺,幾乎徹底摧毀猶太人在歐洲2000年的文化歷史沉澱。
1948年以色列國建立,是自羅馬摧毀耶路撒冷後近2000年來成立的第一個猶太人國家,並人為復興口語希伯來語的正式使用。但以色列建國的地點是在巴勒斯坦地區,導致和當地定居已久的阿拉伯裔巴勒斯坦人矛盾激化,使中東成為世界的熱點地區,並致使原先居住在阿拉伯國家的近90萬猶太人也陷入困境。
到21世紀初,美國和以色列是猶太人的主要集中地。[1]
編輯本段
以色列國

以色列建國前的巴勒斯坦地區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比例占絕大多數,1948年猶太人僅佔6%。由於戰爭以及以色列政府的驅逐,到2009年以色列的猶太人占總人口的76%,19%是阿拉伯人,5%是其他民族。由於猶太人的出生率比阿拉伯人低,而且近年來又有猶太人從以色列移民到歐美等國,以色列政府擔心,將來以色列的猶太人不會再占人口的多數。
編輯本段
大衛之星

大衛王之星是  相當於紅十字會的「紅大衛星會」國際公認的猶太人標志,在以色列沒有紅十字會,只有相當於紅十字會的紅大衛星會(Magen David Adom)。

『肆』 猶太人簡史

猶太人簡史
從民族起源一般意義上來說,希伯來人(Hebrews,古猶太人)是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the Eupharates,和底格里斯河,the Tigris,流經的區域,位與現代中東地區,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古代諸民族的一員,被希伯來人稱為族長的亞伯拉罕(Abraham)就出生在兩河流域古代文明中心地帶的一個名為吾珥(Ur)的蘇美爾(Sumerian)城市。從種族起源上看,猶太民族無疑是起源於今日阿拉伯半島的閃族(Semites,古代包括巴比倫人、亞述人、希伯來人、和腓尼基人等)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閃族語系的一支。
由於史料的匱乏,希伯來人與其他民族一樣,其早期的歷史是朦朧不清的。據他們自己的傳說記載,大約在公元前1800年前後,希伯來人在族長亞伯拉罕的帶領下,離開兩河流域,前往被視為「應許之地」(The Promised Land,《聖經》中上帝賜給亞伯拉罕)的古迦南地(Canaan),即今日所通稱的巴勒斯坦地區。希伯來人的稱謂中的「希伯來」一詞的含義為「自河(指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那邊過來的人」,形象地說明了他們的身份。
迦南地是連接埃及和西亞的紐帶,古代世界最重要的商路從這里經過。同時,它還是古代文明的交匯之地,古老的各種文明在這里留下烙印和影響。這一地理特徵對來到這里生活的希伯來人的文明產生了重要影響。
來到古迦南地的希伯來人在那裡生活了三代人(亞伯拉罕、以撒Issac、亞各Jacob分別被視為三代人的族長)時間,史稱「族長時期」。後因飢荒,希伯來人不得不寄居臨近的古埃及。由於最初受到埃及法老的善待,他們在埃及生活了約400年的時間。很可能是在法老拉美希斯二世時期(約公元前1304年—公元前1237年),希伯來人在埃及受到不公正的對待,開始淪為奴隸。當時埃及統治者採取的民族排斥和迫害政策使希伯來人面臨民族滅亡的危險。為了擺脫奴役,獲得自由,希伯來人在一個名叫「摩西」(Moses)的希伯來偉人的帶領下逃離埃及,返回「應許之地」——古迦南地。據信在返回途中,希伯來人的民族意識得到了加強,以一神思想為基礎的猶太教(Judaism)開始出現並得到了確立。
希伯來人離開埃及、返回上帝的「應許之地」——古迦南地標志著希伯來民族歷史的新階段,同時其歷史也進入了一個有史可據的年代。重新進入古迦南的最初200年為希伯來人歷史上的「士師時代」,一群被稱為士師的人在組成希伯來民族的12個支派(即組成希伯來民族的部落)中起著組織、領導和調解社會矛盾的作用。士師權力的局限和不穩定決定了他們無法改變各支派各自為政的分散局面。各希伯來支派不僅各行其是,有時還相互間發生沖突。後處於有效抗擊來犯的非利士等外族的需要,分為12個支派的希伯來人開始意識到同意王權對於民族存亡的重要,產生了希望有一個民族王的想法,德高望重的士師撒母耳(Samuel)根據民意挑選出了希伯來歷史上的第一位國王——掃羅(Saul,約公元前1040年起在位)。這樣「士師制」便過渡到了「君主制」。
掃羅王的出現標志著希伯來民族統一的開端。掃羅一生征戰,最後戰死疆場。希伯來人在著名的大衛王(David,在位時間約公元前1020年—公元前970年)時代完成對異族的征戰,建立了以耶路撒冷(Jerusalem)為首都的統一王國。王國的疆域大大超出了古迦南地:東北到幼發拉底河,東南至亞喀巴灣,西南抵埃及邊界。開創了希伯來歷史最輝煌的篇章。耶路撒冷從此成為希伯來人心中永恆的都城。大衛王亦被視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
大衛王死後,其子所羅門王(Solomon,在位時間約公元前968年—公元前928年)繼位。他於公元前956年前後在耶路撒冷興建了猶太教的聖殿(the Holy Temple)。聖殿在耶路撒冷的建造和啟用是希伯來民族歷史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事件。聖殿成為希伯來人的祭祀中心,所有對上帝的獻祭儀式都在聖殿舉行,希伯來人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意識因此得到了增強。從該聖殿的建成到它的毀滅在希伯來民族的歷史上被稱為「第一聖殿時期」。作為希伯來統一王國京城的耶路撒冷從此成為希伯來民族心目中的宗教中心,「聖城」(the Celestial City)的地位從此確立。不僅如此,該聖殿後來在希伯來人面臨一系列民族滅絕危險時還成為鼓舞人心的一種象徵。所羅門王功勛卓著,除了建造聖殿外,還開辟了商路並開發了自然資源,在國內大興土木。通過訂立條約和聯姻,所羅門王鞏固了與周邊民族的關系,古希伯來統一王國成為該地區一個繁榮的國家。所羅門王本人還因其智慧被視為古代國王智慧的典範。

公元前928年,所羅門王去世,希伯來人內部的不和和對權力的爭奪使希伯來統一王國一分為二。由12個支派中的10個支派組成了北方王國,史稱「以色列」(Israel)王國,定都撒馬利亞。由其餘2支派(猶大支派和便雅明支派)組成了南方王國,史稱「猶大王國」(Judah),仍以耶路撒冷為都。公元前722年,在近東地區崛起稱霸的亞述帝國(Assyria)揮戈南下,北方的以色列王國無法抵禦亞述的強大軍隊的進攻,被一舉消滅。由於亞述統治者執行一種將被征服民族分散到本民族居住地以外地區的政策,組成以色列王國的10個支派的希伯來人在亡國後被分散流放到亞述各地,久而久之被當地人同化,從此不知去向,成為歷史上著名的「丟失的10支派」之迷。
猶大王國因國小地偏,強大的征服者對其沒有多大興趣,從而僥幸躲過了亞述人的洗劫,但內患外憂並沒有結束,國內信仰混亂,民心不一。在約西亞王時代,猶大王國進行了一場「申命運動」,清除異教影響,凈化民族信仰,確立一神教思想的獨尊地位。這一改革盡管最終沒有能夠挽救猶大逃脫亡國的命運,卻對猶大民族的民族信仰的加強和民族的留存起到了積極作用。由於希伯來文明主要是通過組成猶大王國的兩支派保存和發展,希伯來人據此亦被外族成為「猶太人」(Jew)。
當歷史到了公元前六世紀,又一個帝國——新巴比倫決意在該地區稱霸時,猶大王國的滅亡也就在所難免。公元前597年,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耶路撒冷,虜走猶大王約雅敬,立西底家為傀儡國王。10年後,猶大王國試圖反叛新巴比倫,尼布甲尼撒二世再次率軍前來征討。公元前586年,在新巴比倫的強大進攻面前,猶大王國無力對抗而遭滅頂之災,京城耶路撒冷連同聖殿一起被毀。猶太民族歷史上的「第一聖殿時期」就此結束。
失國的猶大王連同上萬名猶太上層人士和學者被征服者擄至千里之外的巴比倫,過著囚虜般的生活,史稱「巴比倫囚虜」。「巴比倫囚虜」時期(the Babylonian Captivity) 盡管只持續了半個世紀,但在猶太人歷史上卻佔有十分重要地位。這一歷史經歷對於猶太人民族凝聚力的加強,對於猶太教的進一步發展,乃至對「猶太回鄉觀」的根植都具有重要影響。
公元前538年,在西亞地區崛起的波斯帝國出人意料地迅速征服了新巴比倫,獲勝的波斯王居魯士大帝以少有的寬容政策善待在巴比倫過著屈辱生活的猶太人,不僅允許猶太人重返自己的家園,而且同意他們重建聖殿。當聖殿於公元前516年建成後,猶太人的歷史邊進入了「第二聖殿時期」。
盡管在隨後的200多年中,猶太人的家園一直是在波斯帝國的統治之下,猶太人只是憑借波斯的寬容生存,但從總體看,波斯並沒有過多地干涉猶太人的日常事務,只派駐一位波斯官員負責保證該地區的安全並監督稅收,日常事務全部由猶太人自己管理。在經過最初的內部整素,消除外邦人影響後,猶太人社會平靜,生活穩定,猶太民族得到休養生息,傳統文化得到鞏固和加強。政治體制上,君主制沒有能夠得到恢復,主持聖殿祭祀的祭司階層顯然掌握著主要權力。
然而,到了公元前333年前後,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打破了那裡的平靜,猶太人生活的家園和近東其他地區一道旋即成為希臘帝國(希臘帝國在亞歷山大死後分裂,猶太人的家園先後為盤踞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和以敘利亞為中心的塞琉古王朝管轄)的一部分。席捲地中海地區的希臘化運動在猶太人的家園也聲勢浩大,馬其頓和希臘的移民在這里建立了近30座設有希臘式祭壇,競技場和劇院的新興城市。希臘式生活方式導致了對猶太人的生活方式的沖擊和宗教信仰的迫害,使決意固守自身文化的猶太人不得不進行捍衛民族文化的斗爭。這場斗爭隨著安條克四世對猶太教的禁令和對猶太民族的迫害而加劇,猶太民族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於公元前165年舉行了史稱「瑪喀比起義」。起義獲得了勝利,塞琉古王朝的統治者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讓步,允許猶太人按照起民族的傳統方式生活,猶太民族獲得了相當的自主自治權,在自己的故土上建立起了具有半獨立性質的哈斯蒙尼王朝。不過,異族的統治和希臘化影響使得猶太人的生活主體猶太教發生了糾紛和分裂,撒都該派、法利賽派、艾賽尼派、奮銳黨人等不同派別出現,一個被稱作耶穌的猶太人也有自己的活動派別。

當羅馬帝國取代希臘成為世界霸主後,猶太人開始生活在羅馬人的統治下。羅馬的暴政和對猶太教的褻瀆迫使猶太人再次起義,起義於公元66年打響。然而,這一起義遭到羅馬方面強有力的武力鎮壓。公元70年,猶太人當時的政治中心耶路撒冷終於被羅馬軍隊攻破。破城的羅馬人放火焚毀了猶太人的第二聖殿,猶太人被趕出聖城和家園,開始了全民族的「流散」生活。盡管猶太人於公元132年在巴爾?科赫巴領導下曾再度起義,反抗羅馬人的統治,但終因力量懸殊,起義在公元135年徹底失敗。羅馬統治者為了防止猶太人再進行反抗,宣布禁止猶太人在聖城居住。至此,猶太人完全失去了在自己家園生活的權利,向外流散過程加劇。從總體上說,猶太民族在自己家園生活的歷史就此結束,猶太民族的古代歷史部分也到此結束,猶太民族的歷史進入了長達1800年的「大流散時期」(Diaspora)。
盡管猶太人分散在世界各地,他們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宗教,並且不斷地給它增添新的內容。他們先是將有關猶太法律系統化,並記錄下來,寫成舊約首五卷(Torah)。公元2世紀末,猶太拉比(rabbi)(大主教)將法里賽(Pharisee,一種猶太人宗教組織)教義匯編成猶太教義(Mishna),由來有經過了300餘年的使用和傳播,到了6世紀前夕這些猶太教義里又加進了一些評論,遂編成了著名的《猶太教法典》(Talmud)。
與此同時,猶太人往世界各地不斷遷移,受到了各種迫害和驅逐。公元3世紀,巴比倫提供了猶太人的臨時避難所。公元10世紀,許多猶太人又遷移到西班牙。公元1215年,基督教教會頒布了《猶太標志法》,禁止猶太人佔有土地,迫使他們只好經商和從事金融活動。從13世紀起,歐洲又掀起了一股迫害猶太人的浪潮。1290年猶太人被逐出英國,1394年被逐出法國,1492年被逐出西班牙,1497年被逐出葡萄牙。而在德國和義大利,他們則被限令住在猶太人區。到了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對猶太人的迫害更是達到了高潮,許多猶太人在此期間死於非命。1948年5月14日,聯合國宣布成立現今的猶太國——以色列,允許猶太人重新回到自己祖先居住過的地方重建國家。但這有引發了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乃至所有阿拉伯人的矛盾和沖突,造成了曠日持久的中東問題。
根據1970年的統計數字,全世界約有1400萬猶太人,其中北美約600萬,主要是在美國,南美和中美約75萬,南非和澳大利亞約20萬,西歐有100多萬,大部分在英、法兩國,前蘇聯約有200多萬,以色列約250萬。

『伍』 猶太民族的發展歷史

猶太人是原指猶大支派(以色列人12支派之一)或猶大王國(以色列國分裂後與北方10支派所成立的以色列王國對立)的人民。全體猶太人本來統稱希伯來人,自進占巴勒斯坦起至舉族被擄往巴比倫為止,又稱以色列人。經過流亡生活,只有原屬猶大王國的人仍然保持民族特徵,其他10個支派於公元前721年亞述滅亡北方王國後四散而同化於其他民族。因此,猶太人一詞僅指原屬猶大王國之人。
各派猶太人都承認由猶太婦女所生者即為猶太人,而改革派則認為,雙親中有一人是猶太人者即為猶太人。一般地講,從純粹宗教的角度看,世代生活在非猶太人環境中而保留猶太教許多基本教義的社團,作為整體被認為真正猶太人,但作為個人,這種人不能任意同猶太人結婚。
猶太人遍布全世界,美國有580萬,以色列442萬,法國60萬,俄羅斯60萬,烏克蘭44.6萬,加拿大36萬,英國30萬,阿根廷25萬,南非11.4萬,澳大利亞10萬,巴西10萬。

聖經時代 猶太人歷史始於公元前第二個一千年的頭五百年,始祖是亞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孫雅各。一場遍及全國的飢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兒子們,即以色列十二個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裡他們的後代淪為奴隸。幾個世紀之後,摩西率眾人出埃及,擺脫奴役,奔向自由,最終返回以色列故土。他們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裡形成了一個民族,並接受了包括十誡在內的摩西律法,他們的始祖們所創立的一神教從此初具規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約書亞的指揮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並定居下來,但它們往往只是在受到外來威脅時,才在被稱為「士師」的領袖的統領下聯合起來。公元前1028年,掃羅建立了君主國;他的繼承者大衛於公元前1000年統一了各部落並建都於耶路撒冷。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把王國發展成為繁榮的商業強國並在耶路撒冷興建了以色列一神教聖殿。考古發掘證實,在所羅門統治時期,曾在一些設防城鎮,如夏瑣、美吉多和基色設立了重要的城市貿易中心。所羅門去逝後,國家分裂成兩個王國:一個是以色列王國,首都設在撒馬利亞;一個是猶太王國,首都設在耶路撒冷。兩個王國並存兩個世紀之久,由猶太諸王統治,並由先知告誡人們主持社會正義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遭亞述人侵佔,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稱「失掉的十個部落」)。公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巴比倫人征服,入侵者搗毀了耶路撒冷的聖殿,並將大部分猶太人放逐到巴比倫。

猶太人自治時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帝國被波斯人征服,之後,許多猶太人返回猶大(以色列故土),並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猶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復。此後四個世紀,猶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的統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權。由於敘利亞塞琉孤王朝強制實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猶太人的宗教信仰,導致爆發了公元前168年由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領導的起義,隨後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猶太諸王統治、歷時約80年的獨立猶太王國。

異族統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從公元前60年起,國家因內亂而削弱,日益為羅馬所控制。為了擺脫羅馬統治,猶太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其中最大的一次爆發於公元66年。經過4年的戰斗,羅馬人於公元70年征服了猶地亞(猶大),焚毀丁第二聖殿,並將國內的眾多猶太人放逐。猶太人對羅馬進行的最後一次反抗是千餘人固守在馬撒達山頂城堡中。這次反抗於公元73年以守衛者集體自殺而告終。它成為猶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爭取自由的象徵。

在羅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統治下,猶太人社會在故土上繼續保持和發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紀,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猶太律法被編集成口傳律法《密西拿經》,後於公元3-5世紀,又擴編成《塔木德經》。這些律法有些後來根據情況而變化作了修改,至今仍為恪守教規的猶太人所遵守。

猶太人重獲國家主權的另一次嘗試是公元132年的巴爾·科赫巴起義,其結果是在猶地亞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猶太飛地,以耶路撒冷為都城。但是,三年之後,羅馬人打敗了了巴爾·科赫巴,並且為了斷絕猶太人與故土的聯系,把耶路撒冷改名為埃利亞卡皮托利納,把國家更名為巴勒斯梯那。

從公元7世紀始,國家先後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爾柱克人(1091—1099)、十字軍(1099—1291)、馬穆魯克人(1291-1516)、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國人(1918—1948)所統治。不同時期的統治者任意變動疆界,更改國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宮殿宇是他們統治這片故土的歷史見證。

盡管千百年來的異族統治使猶太人越來越少,但在這片故土上猶太人一直保持著他們的存在,而且隨著散居各國的猶太人返回故鄉,猶太人口也不斷增加。到了19世紀中葉,稀少的猶太人口出現了猛增的勢頭。

猶太復國主義 多少世紀以來,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錫安(錫安,傳統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義詞),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紀末,由於東歐的猶太人不斷遭到壓迫和迫害,而西歐的猶太人對既未結束種族歧視也未使猶太人與所在國家的社會融為一體的那種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滅,猶太復國主義作為一種民族解放運動而出現。1897年,西奧多·赫茨爾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了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大會。在會上,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成為一個正式的政治組織,它號召猶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園復興猶太民族生活。

在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開始返回故土,當時這片故土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人煙稀少,為世人所忽視。早期的開拓者在這里排干沼澤,開墾荒地,在禿山上植樹造林,興辦工業,建設城市和鄉村。他們建立了社區機構和服務設施,並使長期以來僅用於禮拜儀式和文學的希伯來語在日常生活中恢復使用。

一塊土地,兩個民族 國際聯盟基於承認「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著歷史的聯系」和「在那個國家重建猶太民族家園」的考慮,於1922年委託英國統治這片故土,並特別責成英國「為這個國家創造各種確保建立猶太民族家園的政治、行政和經濟環境。」

同年,英國在這塊託管地境內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約旦酋長國(即今日的哈希姆約旦王國),只把約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發展猶太民族家園之用。阿拉伯極端領導人就連在這樣小的區域建立猶太民族家園也要反對,他們煽動襲擊猶太社區,甚至打擊主張阿拉伯一猶太人共處的阿拉伯人。英國對猶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並沒有使阿拉伯好戰分子善罷甘休,暴力事件屢屢發生,持續不斷,直到二次大戰爆發為止。

二戰期間,納粹殺害了約600萬歐洲猶太人,其中包括150萬兒童。戰後,盡管迫切需要為在納粹大屠殺中倖免於難的猶太人尋找避難所,但英國並未取消猶太移民的限額。為了郵票說明:安娜·富蘭克及家人在這所房子里躲避納粹迫害達兩年之久對付英國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猶太社團與世界各地猶太人一起,動員一切人力物力,組織了一場「非法」移民運動先後把85,000難民從歐洲轉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對猶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猶太人則堅持要求解除對猶太移民的限制,英國在無法調解的情況下,遂將問題移交給聯合國。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29日表決在約旦河以西地區建立兩個國家:一個猶太國和一個阿拉伯國。猶太人接受丁這個分治計劃而阿拉伯人則予以拒絕。

國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國託管結束,猶太人隨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國。此後不到24小時,五個阿拉伯國家的軍隊入侵了這個新國家。這場以色列獨立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一年多,於1949年7月以停火線為基礎分別與接壤的阿拉伯國家簽定了停戰協議。

『陸』 猶太人發展史及現狀

猶太人
猶太人是原指猶大支派(以色列人12支派之一)或猶大王國(以色列國分裂後與北方10支派所成立的以色列王國對立)的人民。全體猶太人本來統稱希伯來人,自進占巴勒斯坦起至舉族被擄往巴比倫為止,又稱以色列人。經過流亡生活,只有原屬猶大王國的人仍然保持民族特徵,其他10個支派於公元前721年亞述滅亡北方王國後四散而同化於其他民族。因此,猶太人一詞僅指原屬猶大王國之人。
各派猶太人都承認由猶太婦女所生者即為猶太人,而改革派則認為,雙親中有一人是猶太人者即為猶太人。一般地講,從純粹宗教的角度看,世代生活在非猶太人環境中而保留猶太教許多基本教義的社團,作為整體被認為真正猶太人,但作為個人,這種人不能任意同猶太人結婚。
猶太人遍布全世界,美國有580萬,以色列442萬,法國60萬,俄羅斯60萬,烏克蘭44.6萬,加拿大36萬,英國30萬,阿根廷25萬,南非11.4萬,澳大利亞10萬,巴西10萬。

聖經時代 猶太人歷史始於公元前第二個一千年的頭五百年,始祖是亞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孫雅各。一場遍及全國的飢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兒子們,即以色列十二個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裡他們的後代淪為奴隸。幾個世紀之後,摩西率眾人出埃及,擺脫奴役,奔向自由,最終返回以色列故土。他們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裡形成了一個民族,並接受了包括十誡在內的摩西律法,他們的始祖們所創立的一神教從此初具規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約書亞的指揮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並定居下來,但它們往往只是在受到外來威脅時,才在被稱為「士師」的領袖的統領下聯合起來。公元前1028年,掃羅建立了君主國;他的繼承者大衛於公元前1000年統一了各部落並建都於耶路撒冷。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把王國發展成為繁榮的商業強國並在耶路撒冷興建了以色列一神教聖殿。考古發掘證實,在所羅門統治時期,曾在一些設防城鎮,如夏瑣、美吉多和基色設立了重要的城市貿易中心。所羅門去逝後,國家分裂成兩個王國:一個是以色列王國,首都設在撒馬利亞;一個是猶太王國,首都設在耶路撒冷。兩個王國並存兩個世紀之久,由猶太諸王統治,並由先知告誡人們主持社會正義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遭亞述人侵佔,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稱「失掉的十個部落」)。公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巴比倫人征服,入侵者搗毀了耶路撒冷的聖殿,並將大部分猶太人放逐到巴比倫。

猶太人自治時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帝國被波斯人征服,之後,許多猶太人返回猶大(以色列故土),並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猶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復。此後四個世紀,猶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的統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權。由於敘利亞塞琉孤王朝強制實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猶太人的宗教信仰,導致爆發了公元前168年由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領導的起義,隨後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猶太諸王統治、歷時約80年的獨立猶太王國。

異族統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從公元前60年起,國家因內亂而削弱,日益為羅馬所控制。為了擺脫羅馬統治,猶太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其中最大的一次爆發於公元66年。經過4年的戰斗,羅馬人於公元70年征服了猶地亞(猶大),焚毀丁第二聖殿,並將國內的眾多猶太人放逐。猶太人對羅馬進行的最後一次反抗是千餘人固守在馬撒達山頂城堡中。這次反抗於公元73年以守衛者集體自殺而告終。它成為猶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爭取自由的象徵。

在羅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統治下,猶太人社會在故土上繼續保持和發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紀,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猶太律法被編集成口傳律法《密西拿經》,後於公元3-5世紀,又擴編成《塔木德經》。這些律法有些後來根據情況而變化作了修改,至今仍為恪守教規的猶太人所遵守。

猶太人重獲國家主權的另一次嘗試是公元132年的巴爾·科赫巴起義,其結果是在猶地亞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猶太飛地,以耶路撒冷為都城。但是,三年之後,羅馬人打敗了了巴爾·科赫巴,並且為了斷絕猶太人與故土的聯系,把耶路撒冷改名為埃利亞卡皮托利納,把國家更名為巴勒斯梯那。

從公元7世紀始,國家先後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爾柱克人(1091—1099)、十字軍(1099—1291)、馬穆魯克人(1291-1516)、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國人(1918—1948)所統治。不同時期的統治者任意變動疆界,更改國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宮殿宇是他們統治這片故土的歷史見證。

盡管千百年來的異族統治使猶太人越來越少,但在這片故土上猶太人一直保持著他們的存在,而且隨著散居各國的猶太人返回故鄉,猶太人口也不斷增加。到了19世紀中葉,稀少的猶太人口出現了猛增的勢頭。

猶太復國主義 多少世紀以來,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錫安(錫安,傳統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義詞),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紀末,由於東歐的猶太人不斷遭到壓迫和迫害,而西歐的猶太人對既未結束種族歧視也未使猶太人與所在國家的社會融為一體的那種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滅,猶太復國主義作為一種民族解放運動而出現。1897年,西奧多·赫茨爾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了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大會。在會上,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成為一個正式的政治組織,它號召猶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園復興猶太民族生活。

在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開始返回故土,當時這片故土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人煙稀少,為世人所忽視。早期的開拓者在這里排干沼澤,開墾荒地,在禿山上植樹造林,興辦工業,建設城市和鄉村。他們建立了社區機構和服務設施,並使長期以來僅用於禮拜儀式和文學的希伯來語在日常生活中恢復使用。

一塊土地,兩個民族 國際聯盟基於承認「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著歷史的聯系」和「在那個國家重建猶太民族家園」的考慮,於1922年委託英國統治這片故土,並特別責成英國「為這個國家創造各種確保建立猶太民族家園的政治、行政和經濟環境。」

同年,英國在這塊託管地境內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約旦酋長國(即今日的哈希姆約旦王國),只把約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發展猶太民族家園之用。阿拉伯極端領導人就連在這樣小的區域建立猶太民族家園也要反對,他們煽動襲擊猶太社區,甚至打擊主張阿拉伯一猶太人共處的阿拉伯人。英國對猶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並沒有使阿拉伯好戰分子善罷甘休,暴力事件屢屢發生,持續不斷,直到二次大戰爆發為止。

二戰期間,納粹殺害了約600萬歐洲猶太人,其中包括150萬兒童。戰後,盡管迫切需要為在納粹大屠殺中倖免於難的猶太人尋找避難所,但英國並未取消猶太移民的限額。為了郵票說明:安娜·富蘭克及家人在這所房子里躲避納粹迫害達兩年之久對付英國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猶太社團與世界各地猶太人一起,動員一切人力物力,組織了一場「非法」移民運動先後把85,000難民從歐洲轉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對猶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猶太人則堅持要求解除對猶太移民的限制,英國在無法調解的情況下,遂將問題移交給聯合國。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29日表決在約旦河以西地區建立兩個國家:一個猶太國和一個阿拉伯國。猶太人接受丁這個分治計劃而阿拉伯

人則予以拒絕。

國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國託管結束,猶太人隨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國。此後不到24小時,五個阿拉伯國家的軍隊入侵了這個新國家。這場以色列獨立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一年多,於1949年7月以停火線為基礎分別與接壤的阿拉伯國家簽定了停戰協議。

猶太人現狀

以色列的猶太人在今天確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無論是在經濟上,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這個成就是相對於周邊的阿拉伯世界,和歐美日等相比,還差的遠。眾所周知,以色列是個移民國家,猶太人的來源主要是歐洲。移民來的猶太人,絕大多數受過良好的教育,很多還資產頗豐,這種人組成的國家人的素質就很高。流離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千百年來受當地人的壓迫,比如在歐洲,排尤現象始終存在(不是希特勒發明的),猶太人要生存,就必須接受良好的教育,掌握良好的技能。重視教育就成了猶太人的優良傳統。這個傳統其實就是以色列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今天,以色列軍隊士兵的平均學歷是全世界最高的,絕大多數上過大學;這種軍隊其素質自然就高。-----試想,讓他們人手一本聖經,而不去學現代科技,還能行嗎!

『柒』 猶太人的歷史發展

猶太人(Jews)

又稱希伯來人、以色列人。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 。主要分布在美國、以色列、俄羅斯,以及歐洲和其他地區 。以色列猶太人以希伯來語為國語,屬閃 - 含語系閃語族;美國猶太人通用英語,不少人懂希伯來語或以地語;其餘使用所在地語言。19世紀以前,流散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由於彼此隔絕,在社會文化、宗教禮儀和生活習俗上產生一定差別 ,遂形成3大支系:阿什肯納茲人 、賽法丁人和東方人 。信仰猶太教,歷史上曾有一部分人改信基督教。正統派教徒進行割禮,禁與未受割禮的外族人通婚。定星期六為不務俗事的安息日。改良派遵守教規不嚴。有一部分人來到中國,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整個中世紀,在基督教世界,猶太人始終背著出賣耶穌的罪名,到處受到仇視和迫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600 萬歐洲猶太人更慘遭納粹德國無辜殺害 。猶太人嚮往復國 ,1948年5月 ,在英美支持下部分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國。後來又有不少猶太人從世界各地遷至以色列,已有460多萬人。

歷史變遷

聖經時代 猶太人歷史始於公元前第二個一千年的頭五百年,始祖是亞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孫雅各。一場遍及全國的飢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兒子們,即以色列十二個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裡他們的後代淪為奴隸。幾個世紀之後,摩西率眾人出埃及,擺脫奴役,奔向自由,最終返回以色列故土。他們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裡形成了一個民族,並接受了包括十誡在內的摩西律法,他們的始祖們所創立的一神教從此初具規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約書亞的指揮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並定居下來,但它們往往只是在受到外來威脅時,才在被稱為「士師」的領袖的統領下聯合起來。公元前1028年,掃羅建立了君主國;他的繼承者大衛於公元前1000年統一了各部落並建都於耶路撒冷。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把王國發展成為繁榮的商業強國並在耶路撒冷興建了以色列一神教聖殿。考古發掘證實,在所羅門統治時期,曾在一些設防城鎮,如夏瑣、美吉多和基色設立了重要的城市貿易中心。所羅門去逝後,國家分裂成兩個王國:一個是以色列王國,首都設在撒馬利亞;一個是猶太王國,首都設在耶路撒冷。兩個王國並存兩個世紀之久,由猶太諸王統治,並由先知告誡人們主持社會正義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遭亞述人侵佔,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稱「失掉的十個部落」)。公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巴比倫人征服,入侵者搗毀了耶路撒冷的聖殿,並將大部分猶太人放逐到巴比倫。
猶太人自治時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帝國被波斯人征服,之後,許多猶太人返回猶大(以色列故土),並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猶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復。此後四個世紀,猶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的統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權。由於敘利亞塞琉孤王朝強制實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猶太人的宗教信仰,導致爆發了公元前168年由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領導的起義,隨後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猶太諸王統治、歷時約80年的獨立猶太王國。
異族統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從公元前60年起,國家因內亂而削弱,日益為羅馬所控制。為了擺脫羅馬統治,猶太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其中最大的一次爆發於公元66年。經過4年的戰斗,羅馬人於公元70年征服了猶地亞(猶大),焚毀丁第二聖殿,並將國內的眾多猶太人放逐。猶太人對羅馬進行的最後一次反抗是千餘人固守在馬撒達山頂城堡中。這次反抗於公元73年以守衛者集體自殺而告終。它成為猶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爭取自由的象徵。
在羅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統治下,猶太人社會在故土上繼續保持和發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紀,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猶太律法被編集成口傳律法《密西拿經》,後於公元3-5世紀,又擴編成《塔木德經》。這些律法有些後來根據情況而變化作了修改,至今仍為恪守教規的猶太人所遵守。
猶太人重獲國家主權的另一次嘗試是公元132年的巴爾·科赫巴起義,其結果是在猶地亞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猶太飛地,以耶路撒冷為都城。但是,三年之後,羅馬人打敗了了巴爾·科赫巴,並且為了斷絕猶太人與故土的聯系,把耶路撒冷改名為埃利亞卡皮托利納,把國家更名為巴勒斯梯那。
從公元7世紀始,國家先後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爾柱克人(1091—1099)、十字軍(1099—1291)、馬穆魯克人(1291-1516)、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國人(1918—1948)所統治。不同時期的統治者任意變動疆界,更改國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宮殿宇是他們統治這片故土的歷史見證。
盡管千百年來的異族統治使猶太人越來越少,但在這片故土上猶太人一直保持著他們的存在,而且隨著散居各國的猶太人返回故鄉,猶太人口也不斷增加。到了19世紀中葉,稀少的猶太人口出現了猛增的勢頭。
猶太復國主義 多少世紀以來,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錫安(錫安,傳統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義詞),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紀末,由於東歐的猶太人不斷遭到壓迫和迫害,而西歐的猶太人對既未結束種族歧視也未使猶太人與所在國家的社會融為一體的那種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滅,猶太復國主義作為一種民族解放運動而出現。1897年,西奧多·赫茨爾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了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大會。在會上,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成為一個正式的政治組織,它號召猶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園復興猶太民族生活。
在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開始返回故土,當時這片故土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人煙稀少,為世人所忽視。早期的開拓者在這里排干沼澤,開墾荒地,在禿山上植樹造林,興辦工業,建設城市和鄉村。他們建立了社區機構和服務設施,並使長期以來僅用於禮拜儀式和文學的希伯來語在日常生活中恢復使用。

一塊土地,兩個民族

國際聯盟基於承認「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著歷史的聯系」和「在那個國家重建猶太民族家園」的考慮,於1922年委託英國統治這片故土,並特別責成英國「為這個國家創造各種確保建立猶太民族家園的政治、行政和經濟環境。」
同年,英國在這塊託管地境內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約旦酋長國(即今日的哈希姆約旦王國),只把約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發展猶太民族家園之用。阿拉伯極端領導人就連在這樣小的區域建立猶太民族家園也要反對,他們煽動襲擊猶太社區,甚至打擊主張阿拉伯一猶太人共處的阿拉伯人。英國對猶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並沒有使阿拉伯好戰分子善罷甘休,暴力事件屢屢發生,持續不斷,直到二次大戰爆發為止。
二戰期間,納粹殺害了約600萬歐洲猶太人,其中包括150萬兒童。戰後,盡管迫切需要為在納粹大屠殺中倖免於難的猶太人尋找避難所,但英國並未取消猶太移民的限額。為了郵票說明:安娜·富蘭克及家人在這所房子里躲避納粹迫害達兩年之久對付英國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猶太社團與世界各地猶太人一起,動員一切人力物力,組織了一場「非法」移民運動先後把85,000難民從歐洲轉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對猶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猶太人則堅持要求解除對猶太移民的限制,英國在無法調解的情況下,遂將問題移交給聯合國。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29日表決在約旦河以西地區建立兩個國家:一個猶太國和一個阿拉伯國。猶太人接受丁這個分治計劃而阿拉伯人則予以拒絕。

國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國託管結束,猶太人隨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國。此後不到24小時,五個阿拉伯國家的軍隊入侵了這個新國家。這場以色列獨立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一年多,於1949年7月以停火線為基礎分別與接壤的阿拉伯國家簽定了停戰協議。
以色列在立國宣言中表明它「向所有鄰國及其人民伸出和平及睦鄰之手。」盡管歷屆以色列總理一再重申這一呼籲,但始終遭到拒絕或不受理睬。阿拉伯恐怖分子不斷襲擊以色列居民中心,阿拉伯國家不僅支持和鼓勵襲擊行動,而且還實行經濟和外交抵制,封鎖以色列海運的國際航道並挑起全面戰爭。1956年和1967年,以色列發動先發制人的攻擊,對蓄意挑釁作出反應。1973年,以色列擊退了阿拉伯鄰國同時從三條戰線發動的全面進攻。1982年,因加利利北部居民屢遭恐怖分子的襲擊,以色列採取行動,摧毀巴解(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南黎巴嫩搞恐怖活動的基地。
1977年,埃及總統薩達特應貝京總理邀請訪問耶路撒冷,從而打破了拒和的僵局。這次訪問導致了雙方的談判,其結果是1979年3月26日簽署《埃以和平條約》並達成《戴維營協定》,該協議包括實現中東和平的有關條款及就1967年以來以色列管理的猶地亞、撒馬利亞及加沙地帶未來地位所做的一項安排。隨著這些地區在1987年爆發了暴力抗議行動,阿以沖突的焦點集中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方面。以色列確信有關各方只有通過直接談判才能解決問題,因此,對由美俄主持下,於1991年10月30日在馬德里舉行的中東和平會議提供的對話機會表示歡迎。這次會議使以色列、黎巴嫩、敘利亞以及約旦一巴勒斯坦代表團坐在一起,為以色列隨後與其每個阿拉伯鄰國間的雙邊談判及為解決區域問題舉行多邊會談奠定了基礎。
猶太人將自己稱為「記憶的民族」。亞伯拉罕的信仰,埃及的奴隸生活,先知的言行,賢人的智慧,民族的歷史、與聖城耶路撒冷的關系,猶太人靠著「記憶」將這些繼承下來,並告訴子孫過去所發生的一切。說猶太人是「記憶的民族」,是為了表示他們記憶和繼承歷史的遺產。在這些記憶中,不光有民族的偉業和光榮,還有那些迫害、離散、痛苦和失敗。猶太人通過記憶,將這些痛苦和教訓世代相傳,以警後人。

『捌』 猶太教的歷史

猶太教只相信基督教聖經中的舊約,他們不承認耶穌是基督,他們認為基督是來拯救復興以色列的,讓以色列當世界老大的。
猶太公會迫使羅馬殖民當局釘耶穌基督死於十字架;
猶太公會迫害基督教會,保羅是急先鋒;
保羅皈信基督,猶太公會暗殺保羅未遂;
耶路撒冷第一次反羅馬帝國暴動中,猶太人殺害耶穌基督同母異父的弟弟、教會首腦雅各;
……

阿拉伯帝國擴張,佔領西班牙;
穆斯林奴隸主殺害地中海東岸的基督徒男子,將女子販賣作奴隸,把孩子擄去訓練成敢死隊;
十字軍東征;
奧托曼土耳其帝國滅拜占庭帝國,佔領東南歐,一度侵入中歐;
歐洲對阿拉伯國家實行殖民掠奪;
……

梵蒂岡教廷發起迫害猶太人;
馬丁·路德勸說猶太教徒皈信基督,反復遭到拒絕後號召迫害猶太人;
東正教各國牧首允許教徒迫害猶太人;
……

美國基要派基督徒號召善待猶太人、支持猶太復國主義;
美國福音派基督徒號召將福音工作重點放在穆斯林國家;
美國極端時代派基督徒支持伊拉克戰爭;
……
基督殉難是基督教文化的核心內容,而猶太人在該事件里所起的作用也決定了兩千年來基督教對猶太人的看法。聖經中記載,腐敗的猶太祭司由於懼怕耶穌日益壯大的號召力,密謀將他拘捕,並交給羅馬人。一群猶太暴民圍堵羅馬總督府,迫使羅馬總督庇拉特(Pontius Pilate)將耶穌關押,嚴刑拷打,最後判處釘上十字架的酷刑。在耶穌前往刑場的路上,猶太平民仍然不依不饒,對耶穌百般侮辱劣待。聖經記載羅馬總督完全是迫於猶太暴民的壓力才決定處死耶穌,他宣判以後,象徵性地當著眾人洗手,聲稱:「我對這個人的死不負責任,這是你們的作為。」 猶太人群高呼:「讓這個人的血濺在我們和我們孩子的頭上!」 (見新約Matthew 27:24-25)

基督教會的創始人聖保羅明確地將耶穌的死怪罪於猶太人,他說:「猶太人弒主耶穌,還迫害我們,他們對上帝多麼不敬,對人類多麼敵視!他們甚至阻止我們向鄉紳階層傳教。他們一向作惡,現在終於惡貫滿盈了。上帝的怒火已經降臨在他們頭上。」 (見新約Thessalonians 2:15-16) 聖約翰的指責更加直截了當:「你們(猶太人)是魔鬼的子嗣,因而你們繼承了他的慾望 - 他從一開始就是個謀殺犯。」 (見新約John 8:44) 猶太人在基督殉難中扮演的角色成為基督教仇視和迫害猶太人的依據。

從神學角度來看,基督教接受聖經的希伯萊部分,也並不否認猶太人曾經是上帝挑選的民族,受賜十戒,承擔將福音傳播到世上的使命。但猶太人辜負了上帝的期望,上帝這才派耶穌來到世間撥亂反正。不幸猶太人非但不承認耶穌是救世主,還密謀將他害死。上帝因而放棄了猶太人,轉爾選擇基督徒來完成這個使命。這就是聖經中希伯萊部分稱為舊約,而基督教部分稱為新約的原因,表明基督徒和上帝有了新的約定(New Testament) 。

早期基督教會的頭面人物毫不掩飾他們對猶太人的敵視。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克里索斯托姆(John Chrysostom)這樣說:「猶太人是人類最無價值的民族,他們淫盪、貪得無厭,他們是最狡詐的基督徒謀殺者. . . 猶太人是弒主的兇手,這個罪永遠無可救贖,無可豁免。基督徒永遠不能停止復仇。猶太人必須永遠活在奴役之下,所有的基督徒都有責任仇恨猶太人。」 中世紀歐洲各地每年復活節前夕都要上演基督殉難的劇目,就是為了提醒基督徒們不要忘記這個血仇。觀看完戲劇的人們群情激憤,往往自發地集會,痛斥猶太人的種種劣行,而歐洲各國復活節前後總會發生迫害猶太人的事件。

歐洲反猶主義的登峰造極之作當屬希特勒對猶太人的滅族大屠殺。這個所謂「最終解決」計劃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地實施,也得到歐洲各國民眾和教會的配合。雖然歐洲人對納粹統治滿腹怨言,但在屠殺猶太人的問題上普遍表現出理解和支持,基督教會兩千年的反猶主義教育應該對此負責。

直到1965年,天主教會才鼓起勇氣糾正這個延續了兩千年的錯誤。這年羅馬教廷發表「梵第崗二號宣言」(Vatican II Declaration of the Relation of the Church to Non-Christian Religious) ,該宣言聲稱:「的確,猶太祭司和追隨者促成了基督的殉難,但基督的遭遇不能不加區別地怪罪於當時以及現在的猶太人。雖然基督徒是新的上帝子民,但猶太人不能如同聖經里那樣被視作上帝拋棄或詛咒的人民。」 現任教皇保羅二世尤其致力於修補基督教和猶太人之間的緊張關系。但反猶主義情緒依然在現代西方社會若隱若現,根除這種荒謬的思想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玖』 猶太教在美國的地位

其實猶太和中國的情況不大一樣,

猶太:
1.猶太民族在歐洲於其他國家的矛盾主要是源自於宗教信仰問題,比如說造物主是唯一唯一信仰,只有信仰猶太教的人可以上天堂等等,自然會遭到其他宗教的敵對。

2.猶太民族曾經有著自己的輝煌歷史,有著自己的王國、社會秩序和信仰,並且一度與希臘文明共存。但是波斯、羅馬帝國等外敵的入侵是的猶太人民飽受苦難,最終在公元70年, 羅馬軍隊放火把宏偉庄嚴的猶太教第二聖殿夷為平地, 猶太教的獻祭和與之相關的儀禮制度從此一勞永逸地消失了。輝煌的歷史和殘酷的現實是他們改變現狀的動力。

3.由於猶太民族沒有土地、沒有安全保障,所以他們一直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社會地位低下。很多人為生活所迫所乞討、賣藝、偷竊、搶劫,這當然會造成當地社會環境的惡化和當地居民的反感,這進一步加劇了猶太人的悲慘程度。

4.二戰後,猶太人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由於民族問題引發的種種矛盾使得以色列當局把居住在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民眾驅逐,以色列的強硬對外態度造成以色列與整個阿拉伯世界敵對,由此引發了4次中東戰爭。

5.因為猶太人很有錢(這個不用說)、很聰明(比如說馬克思和愛因斯坦),所以猶太人自覺的成為美國人在中東地區的橋頭堡。而且猶太人對美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的關系有著重大的影響力,不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說白了都是為柴斯菲爾德家族服務的(可以參見《金融的邏輯》)。比如說海灣戰爭就是美國替以色列打的。

中國的問題和猶太人不太一樣

1.中國有著遠比猶太人久遠輝煌的歷史,而且是不間斷的,中國周邊的國家大都受到中華文明的影響,所以周邊國家對中國在文化上存在著自卑心理,這是與以色列所不同的。但是由於中國鴉片戰爭以來飽受屈辱屬國丟失(越南、朝鮮、琉球等)、國土淪喪、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周邊國家也跟著倒霉。所以在他們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同時也要減弱中國的影響。這既是出於對自身政權的保護也是民族意識蘇醒的需要,為了防止自己被中國裹脅、吞並,他們必須聯合起來(甚至包括利用英美來平衡中國),這就是東盟存在的意義。

2.由於中國的出國居民不注意自身的素質,隨地吐痰、隨地大小便等行為普遍存在,造成國外對中國人的普遍反感。

3.東南亞各國雖然受中華文明影響很深,但是影響程度與不及印度(至少人家普遍信仰佛教),而印度與中國的這幾十年的關系就不用我說了吧。

4.由於中國海軍實力的相對不足,造成國外勢力在我國海域盜漁、開采資源甚至扣押中國漁船……

至於美國的宗教問題

美國主體信仰的事基督教中的清教,歐洲普遍信仰的是天主教和東正教。相對而言清教是改良過的,相對儀式要相對簡潔、教義要相對簡單。

『拾』 猶太民族的歷史變遷(簡略帶有年份)

歷史變遷

聖經時代 猶太人歷史始於公元前第二個一千年的頭五百年,始祖是亞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孫雅各。一場遍及全國的飢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兒子們,即以色列十二個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裡他們的後代淪為奴隸。幾個世紀之後,摩西率眾人出埃及,擺脫奴役,奔向自由,最終返回以色列故土。他們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裡形成了一個民族,並接受了包括十誡在內的摩西律法,他們的始祖們所創立的一神教從此初具規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約書亞的指揮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並定居下來,但它們往往只是在受到外來威脅時,才在被稱為「士師」的領袖的統領下聯合起來。公元前1028年,掃羅建立了君主國;他的繼承者大衛於公元前1000年統一了各部落並建都於耶路撒冷。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把王國發展成為繁榮的商業強國並在耶路撒冷興建了以色列一神教聖殿。考古發掘證實,在所羅門統治時期,曾在一些設防城鎮,如夏瑣、美吉多和基色設立了重要的城市貿易中心。所羅門去逝後,國家分裂成兩個王國:一個是以色列王國,首都設在撒馬利亞;一個是猶太王國,首都設在耶路撒冷。兩個王國並存兩個世紀之久,由猶太諸王統治,並由先知告誡人們主持社會正義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遭亞述人侵佔,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稱「失掉的十個部落」)。公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巴比倫人征服,入侵者搗毀了耶路撒冷的聖殿,並將大部分猶太人放逐到巴比倫。

猶太人自治時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帝國被波斯人征服,之後,許多猶太人返回猶大(以色列故土),並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猶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復。此後四個世紀,猶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的統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權。由於敘利亞塞琉孤王朝強制實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猶太人的宗教信仰,導致爆發了公元前 168年由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領導的起義,隨後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猶太諸王統治、歷時約80年的獨立猶太王國。

異族統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從公元前60年起,國家因內亂而削弱,日益為羅馬所控制。為了擺脫羅馬統治,猶太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其中最大的一次爆發於公元66年。經過4年的戰斗,羅馬人於公元70年征服了猶地亞(猶大),焚毀丁第二聖殿,並將國內的眾多猶太人放逐。猶太人對羅馬進行的最後一次反抗是千餘人固守在馬撒達山頂城堡中。這次反抗於公元73年以守衛者集體自殺而告終。它成為猶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爭取自由的象徵。

在羅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統治下,猶太人社會在故土上繼續保持和發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紀,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猶太律法被編集成口傳律法《密西拿經》,後於公元3-5世紀,又擴編成《塔木德經》。這些律法有些後來根據情況而變化作了修改,至今仍為恪守教規的猶太人所遵守。

猶太人重獲國家主權的另一次嘗試是公元132年的巴爾·科赫巴起義,其結果是在猶地亞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猶太飛地,以耶路撒冷為都城。但是,三年之後,羅馬人打敗了了巴爾·科赫巴,並且為了斷絕猶太人與故土的聯系,把耶路撒冷改名為埃利亞卡皮托利納,把國家更名為巴勒斯梯那。

從公元7世紀始,國家先後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爾柱克人(1091—1099)、十字軍(1099—1291)、馬穆魯克人(1291-1516)、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國人(1918—1948)所統治。不同時期的統治者任意變動疆界,更改國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宮殿宇是他們統治這片故土的歷史見證。

盡管千百年來的異族統治使猶太人越來越少,但在這片故土上猶太人一直保持著他們的存在,而且隨著散居各國的猶太人返回故鄉,猶太人口也不斷增加。到了19世紀中葉,稀少的猶太人口出現了猛增的勢頭。

猶太復國主義 多少世紀以來,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錫安(錫安,傳統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義詞),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紀末,由於東歐的猶太人不斷遭到壓迫和迫害,而西歐的猶太人對既未結束種族歧視也未使猶太人與所在國家的社會融為一體的那種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滅,猶太復國主義作為一種民族解放運動而出現。1897年,西奧多·赫茨爾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了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大會。在會上,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成為一個正式的政治組織,它號召猶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園復興猶太民族生活。

在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開始返回故土,當時這片故土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人煙稀少,為世人所忽視。早期的開拓者在這里排干沼澤,開墾荒地,在禿山上植樹造林,興辦工業,建設城市和鄉村。他們建立了社區機構和服務設施,並使長期以來僅用於禮拜儀式和文學的希伯來語在日常生活中恢復使用。

閱讀全文

與猶太教在美國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