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義大利建築的歷史意義

義大利建築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3-15 00:59:46

1. 義大利有象徵意義的建築物是什麼

羅馬競技場,君士坦丁凱旋門,萬神殿,許願池,威尼斯廣場,聖彼得教堂,佛羅倫薩喬托鍾樓,聖母之花大教堂,威尼斯嘆息橋,聖馬可廣場,比薩斜塔等等

2. 義大利建築風格對歐洲乃至世界有什麼程度的影響

在最近的20到30年間,義大利設計風潮正逐步改變,這種改變無處不在.義大利室內裝飾風格更受其指引,趨向於華麗典雅的風格,反映著個性和品位。這些改變不僅是發展和進步,更是時代發展的最好折射。
義大利設計師們更是風潮的引領者,他們將設計看作為一種詮釋,將生活和藝術同哲學方法相融合,並不遺忘以人為本的設計目的,同時滿足使用者的生活和應用的需要。因此這些空間氣質鮮明又不乏混搭,也許混合著簡約之風的斯堪的納維亞精髓,亦可能捕捉到法國巴洛克式風格的超凡脫俗的宮殿氣氛。
同時,在義大利仍然延續著濃郁的傳統習慣和手工工藝。為了使設計順應建築的規范,色彩符合需求的品位和情調,設計師們將構造作為一種慾望,平鋪作為必須的手段,雕刻造型則圓滿實現了夢想。又因實施方案的可行性,對於新穎獨特的探索追求也因此獲得滿足,這種量身定做的方案更要歸功於許多藝術家的巧妙精湛的技藝。此外,義大利設計的另一時尚亮點在對傳統材料的使用,材質本身就是歷經幾個世紀的驗證和使用。這其中也包括應用於家居裝飾,美輪美奐的布藝飾品,這些處於布藝飾品生產和製造技術發展的最前沿的藝術品,適應了從室內裝飾到牆面的點綴,以及窗簾布藝材料廣泛應用的需求。

3. 義大利建築的發展史

義大利風格是古希臘羅馬傳統的了一般風格的意義,它發展成為對人的尊嚴和對科學價值的覺醒。 由於達芬奇、拉斐爾等著名藝術家的出現,義大利在歐洲大出風頭。這一時期,義大利的設計開始強調「世俗性」。到了1500年的時候,義大利的住宅和宮殿讓整個歐洲都為之羨慕。即使在當今這個多元化的世界裡,每年定期在米蘭舉辦的時裝展、傢具展、藝術展依然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
義大利不但擁有正宗的歐洲古典風格,同時也是現代設計最具活力的地方,義大利著名作家和藝術評論家烏貝托·艾科在談到義大利設計時說:「如果說別的國家有一種設計理論,義大利則有一套設計哲學,或許是一套設計思想體系。」
除了歷史和文化的因素外,義大利文化的很大一部分是其實用性。八十年代上海還沒有那麼開放,單位有同事去歐洲考察,除了帶幾支圓珠筆送朋友外,只為自己買了雙義大利皮鞋回來,雖然花去了他兩個多月的工資, 但他覺得穿著舒服,一個字——值。後來我離開了單位,幾年後碰到他還穿著那雙皮鞋。義大利最富盛名的鞋王SalvatoreFerragam0就是堅信舒適與時尚是不相矛盾的,這也一直是這個品牌的設計核心概念。再漂亮的皮鞋如果不合腳那絕對不是義大利製造的。
哥特式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最負著名的哥特式建築有俄羅斯聖母大教堂、義大利米蘭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國巴黎聖母院。

起源
哥特式建築是以法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在12—15世紀,城市手工業和商業行會相當發達,城市內實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體,市民們以極高的熱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爭勝來表現自己的城市。另外,當時教堂已不再是純屬宗教性建築物,它已成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為市民大會堂、公共禮堂,甚至可用作市場和劇場。在宗教節日時,教堂往往成為熱鬧的賽會場地。

特點
哥特式建築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戶及繪有聖經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設計中利用尖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束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築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再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門的兩側增加一對高塔。

4. 文藝復興建築的歷史意義

:文藝復興建築

文藝復興的國家特徵

義大利與其代表人物
參見:義大利文藝復興
義大利佛羅倫薩作為文藝復興的發祥地,在詩歌、繪畫、雕刻、建築、音樂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佛羅倫薩著名的美第奇家族是當時最重要的藝術贊助人。
著名的文藝復興三傑全部誕生在義大利。

代表人物:
詩人:但丁、彼特拉克;
作家:薄伽丘、馬基雅維利;
畫家:喬托、波提切利、列奧納多·達·芬奇、拉斐爾、提香;
雕刻家:米開朗基羅;建築師:伯魯涅列斯基;
音樂家:帕萊斯特里那、拉索等。

西班牙與其代表人物
參見:西班牙文藝復興
16世紀後半葉和17世紀初西班牙文藝復興進入「黃金時期」,在小說和戲劇方面成績顯著。
代表人物:作家塞萬提斯、戲劇家洛卜·德·維加

德國與其代表人物
參見:德國文藝復興
在德國:主要成就則表現在宗教改革、農民戰爭、諷刺文學以及科學技術發明等方面。
代表人物:馬丁·路德、丟勒等。

法國與其代表人物
參見:法國文藝復興
在法國:自由思想和懷疑思想相當發達。
代表人物:散文家:蒙田、小說家:拉伯雷等。

英國與其代表人物
參見:英國文藝復興
英國的文藝復興時期約為1500年--1660年。1506年德西德利烏斯·伊拉斯慕斯(Desiderius Erasmus, 1466-1536 )短暫訪問英格蘭;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在英國:詩歌和戲劇空前的繁榮。
代表人物:作家莎士比亞等。

文藝復興的重要意義
有好一段時間,文藝復興被認為是簡單地恢復了古典文化。其實,文藝復興並不是真正要「恢復」古典的文化,而是藉此抨擊當時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新的文化,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體系造輿論。

文藝復興是一次逐漸發展的時期,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和事件。但文藝復興使當時的人們思想發生了變化,導致了宗教改革和激烈的宗教戰爭。後來的啟蒙運動以文藝復興為自己的榜樣。19世紀的歷史學家認為後來的科學發展、地理大發現、民族國家的誕生都是源於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是「黑暗時代」的中世紀和近代的分水嶺,是資產階級革命的輿論前提。文藝復興是使歐洲擺脫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縛,向全世界擴張的一個前奏曲。

關於文藝復興的不同意見
「文藝復興」(Renaissance)這個詞在1855年為法國歷史學家Michelet首次提出,用以概括16世紀時「對世界與人類的探索」;自此以後歷史學家們就對它的解釋有很多不同意見。

大部分觀點認為文藝復興起源於十五世紀的義大利,然後向整個歐洲擴展。文藝復興代表了西方和古代(中世紀以前)的古典文化連接,是對阿拉伯人的知識(尤其是數學知識)的吸收。文藝復興使人們開始專注於現世生活質量(如人文主義)。文藝復興同時也是知識由於印刷和在藝術,詩歌,建築等領域新技術的應用而導致的知識爆炸。這些新技術引起了藝術和文學在格式和內容上根本的變化。這個時期,這種觀點認為,隨著交流和探索的興起,文藝復興代表了歐洲從很長時期的一潭死水轉變成了洶涌的江河。因此義大利的文藝復興也常常認為是現代開端。

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在藝術,文學還有哲學等方面的「類革命」(pseudo-revolution )。這些變化僅僅影響了為數很小的富有的少數人,而歐洲人口的大部分的生活相對於中世紀基本沒有改變。因此他們不承認文藝復興是一個重要的事件。

今天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文藝復興代表了理性思考和思想的巨大變化,而不是物質上的巨大變化。或許,對於文藝復興最重要的觀點是那些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人認為他們生活在一個新時代,一個與中世紀徹底決裂的時代。

Johan Huizinga (1872–1945)承認文藝復興,但是質疑它是否帶來有益的變化。他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從中世紀衰落的時代,並且毀壞了很多重要的東西。例如,那時在教會和其他一些人使用的拉丁語,從古典時代以來獲得了很大發展,是一個活著的語言。但是,文藝復興中痴迷於古典純潔性的人們認為拉丁語與它的古典形式相抵觸,於是拉丁語的自然進化停止了。Robert S. Lopez 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經濟蕭條時期。 然而George Sarton 和 Lynn Thorndike 認為文藝復興使科學的進步速度放緩。

5. 介紹義大利巴洛克古建築的歷史和文化

巴洛克(Baroque)一詞本義是指一種形狀不規則的珍珠,在當時具有貶義,當時人們認為它的華麗、炫耀的風格是對文藝復興風格的貶低,但現在,人們已經公認,巴洛克是歐洲一種偉大的藝術風格。

古典主義者認為巴洛克是一種墮落瓦解的藝術,只是到了後來,才對巴洛克藝術有了一個較為公正的評價。巴洛克藝術產生於16世紀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紀,進入18世紀,除北歐和中歐地區外,它逐漸衰落。巴洛文藝術最早產生於義大利,它無疑與反宗教改革有關,羅馬是當時教會勢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羅馬興起就不足為奇了,可以說,巴格克藝術雖不是宗教發明的,但它是為教會服務,被宗教利用的,教會是它最強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講巴洛克藝術有如下的一些特點:首先是它有豪華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樂主義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種激情的藝術,它打破理性的寧靜和諧,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非常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像力三是它極力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可以說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四是它很關注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五是它的綜合性,巴洛克藝術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例如在建築上重視建築與雕刻、繪畫的綜合,此外,巴洛克藝術也吸收了文學、戲劇、音樂等領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像;六是它有著濃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題材在巴洛克藝術中佔有主導的地位;七是大多數巴洛克的藝術家有遠離生活和時代的傾向,如在一些天頂畫中,人的形象變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紋。當然,一些積極的巴洛克藝術大師不在此例,如魯本斯、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聯系。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6. 義大利歷史和建築要英文的!!!急···!!!

Main article: History of Italy
Prehistory to Roman Empire

The Colosseum in Rome, perhaps the most enring symbol of Italy.
Excavations throughout Italy reveal a modern human presence dating back to the Palaeolithic period, some 200,000 years ago.[10] In the 8th and 7th centuries BC Greek colonies were established all along the coast of Sicily and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Italian Peninsula. Subsequently, Romans referred to this area as Magna Graecia, as it was so densely inhabited by Greeks.[11][12][13] Ancient Rome was at first a small agricultural community founded circa the 8th century BC that grew over the course of the centuries into a colossal empire encompassing the whole Mediterranean Sea, in which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cultures merged into one civilization. This civilization was so influential that parts of it survive in modern law, administration, philosophy and arts, forming the ground that Western civilization is based upon. In its twelve-century existence, it transformed itself from monarchy to republic and finally to autocracy. In steady decline since the 2nd century AD, the empire finally broke into two parts in 285 AD: the Western Roman Empire and the Byzantine Empire in the East. The western part under the pressure of Goths finally dissolved, leaving the Italian peninsula divided into small independent kingdoms and feuding city states for the next 14 centuries, and leaving the eastern part sole heir to the Roman legacy.
Middle Ages

The Iron Crown with which Lombard rulers were crowned.
Following a short recapture of the Italian peninsula by Byzantine Emperor Justinian in the 6th century AD from the Ostrogoths, a new wave of Germanic tribes, the Lombards, soon arrived in Italy from the north. For several centuries the armies of the Byzantines were strong enough to prevent Arabs, the Holy Roman Empire, or the Papacy from establishing a unified Italian Kingdom, but were at the same time too weak to fully unify the former Roman lands themselves. Nevertheless, ring early Middle Ages Imperial dynasties such as the Carolingians, the Ottonians and the Hohenstaufens managed to impose their overlordship in Italy.

During the late Middle Ages, the present-day region of Italy was a collection of smaller independent city states and kingdoms and their dependencies.
Italy's regions were eventually subsumed by their neighbouring empires with their conflicting interests and would remain divided up to the 19th century. It was ring this vacuum of authority that the region saw the rise of the Signoria and the Comune. In the anarchic conditions that often prevailed in medieval Italian city-states, people looked to strong men to restore order and disarm the feuding elites. In times of anarchy or crisis, cities sometimes offered the Signoria to indivials perceived as strong enough to save the state, most notably the Della Scala family in Verona, the Visconti in Milan and the Medici in Florence.
Italy ring this period became notable for its merchant Republics. These city-states, oligarchical in reality, had a dominant merchant class which under relative freedom nurtured academic and artistic advancement. The four classic Maritime Republics in Italy were Venice, Genoa, Pisa and Amalfi.
Venice and Genoa were Europe's gateways to trade with the East, with the former procer of the renowned venetian glass. Florence was the capital of silk, wool, banks and jewelry. The Maritime Republics were heavily involved in the Crusades,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new political and trading opportunities, most evidently in the conquest of Zara and Constantinople funded by Venice.
During the late Middle Ages Italy was divided into smaller city-states and territories: the kingdom of Naples controlled the south, the Republic of Florence and the Papal States the centre, the Genoese and the Milanese the north and west, and the Venetians the east. Fifteenth-century Italy was one of the most urbanised areas in Europe and the birthplace of Renaissance. Florence in particular, with the writings of Dante Alighieri (1265–1321), Francesco Petrarch (1304–1374) and Giovanni Boccaccio (c. 1313–1375), as well as the painting of Giotto di Bondone (1267–1337), is considered the centre of this cultural movement. Scholars like Niccolò de' Niccoli and Poggio Bracciolini scoured the libraries in search of works of classical authors, such as Plato, Aristotle, Euclid, Ptolemy, Cicero and Vitruvius.
The Black Death pandemic in 1348 left its mark on Italy by killing one third of the population.[14] The recovery from the disaster led to a resurgence of cities, trade and economy which greatly stimulated the successive phases of Humanism and the Renaissance. In 1494 the French king Charles VIII opened the first of a series of invasions, lasting up to sixteenth century, in a competition between France and Spain for the possession of the country. Ultimately Spain prevailed through the Treaty of Cateau-Cambresis which recognised Spanish dominance over the Duchy of Milan and the Kingdom of Naples. The holy alliance between Habsburg Spain and the Holy See resulted in the systematic persecution of any Protestant movement. Austria succeeded Spain as hegemon in Italy under the Peace of Utrecht. Through Austrian domination, the northern part of Italy gained economic dynamism and intellectual fervor.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the Napoleonic Wars (1796–1815) introced the ideas of equality, democracy, law and nation. Italy』s population between 1700 and 1800 rose by about one-third, to 18 million.[15]

7. 義大利建築形成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義大利建築形成的歷史背景及建築介紹:
當時歐洲人的冒險事業已經擴展到了亞洲和美洲,包括原有的地中海貿易中世紀後期的繁榮迅速造就了環地中海的一些富裕貿易城市。
在這些貿易城市中,商業資本的龐大力量使得羅馬帝國以後世俗力量和宗教力量的對比首次向世俗方向傾斜,市政廳,或者交易所,以至於為商業貴族營造的別墅等世俗建築大量出現,而新興貴族因為本身的立場而對於人文藝術的投資也是從前的宗教和封建勢力所不能比擬的。
這種相對富裕和活躍的氣氛最終導致了文藝復興時代文化的大發展。而反映在建築上就是社會中真正的出現了建築師這個行業。文藝復興真正奠定了建築師這個名詞的意義,將這種新的行業加入了整個社會的經濟呼吸之中。過去,並不存在建築師這個工作,有的只是工程師、木匠或者石匠。但隨著建築的興盛,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亦越來越大,出現了「建築師」這個名詞。他們不僅僅只將建築作為一種營造的經驗型行為,而是賦予建築一個理論的和文化上的基石,正如建築師在羅馬帝國所扮演的角色一樣。他們來自雕刻師、繪圖師、畫家、工程師和細木工等。建築師的出現,也為當時社會的思潮和文化進入建築找到了一個切入點。
如果說以前(從羅馬帝國沒落到文藝復興開始)的建築和文化的聯系多半處於一種半自然的自發性行為,那麼文藝復興後的建築思想和人文思想的結構緊密結合就肯定是一種非偶發的人為的行為,這種對於建築的理解一直影響到了後世的各種流派。
並且由於環地中海的貿易繁榮,使得義大利的貿易城市的學者很容易就接受到古希臘羅馬在Byzantine和伊斯蘭國家所保存下來的文明成果。其中林林總總的文化思潮,比如人文主義的興起等對於建築的影響非常巨大。而單就建築造型而言,建築師從古代數學家對於完美的數學模型中得到了啟示,他們認為世界是由完美的數學模型構成的,而大自然和人類的美皆出於數學模型的完美。基於此開始了文藝復興時代建築師對於完美建築比例的追求。
另一個引發的重點就是柱式,在羅馬帝國之後,文藝復興的建築師重新繼承了一整套古典的柱式,並且依此為基準奠定了直到現代建築誕生的經典建築營造模式。

建築簡介
義大利建築風格是15-19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流行於歐洲的建築風格,有時也包括巴洛克建築和古典主義建築.起源於義大利佛羅倫薩。在理論上以文藝復興思潮為基礎;在造型上排斥象徵神權至上的哥特建築風格,提倡復興古羅馬時期的建築形式,特別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圓形拱券,以穹隆為中心的建築形體等。例如,義大利佛羅倫薩美第奇府邸,維琴察圓廳別墅和法國楓丹白露宮等。
文藝復興建築是在公元14世紀在義大利隨著文藝復興這個文化運動而誕生的建築風格。基於對中世紀神權至上的批判和對人道主義的肯定,建築師希望藉助古典的比例來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會的協調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藝復興的建築是講究秩序和比例的,擁有嚴謹的立面和平面構圖以及從古典建築中繼承下來的柱式系統。是歐洲建築史上繼哥特式建築之後出現的一種建築風格。15世紀產生於義大利,後傳播到歐洲其他地區,形成帶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築。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在文藝復興建築中佔有最重要的位置。

8. 義大利的代表建築是什麼

比薩斜塔(Leaning Tower of Pisa),位於義大利托斯卡納省比薩城北面的奇跡廣場上。廣場上的建築物包括大教堂(建造於1063年—13世紀)、洗禮堂(建造於1153年—14世紀)、鍾樓(即比薩斜塔)和墓園(建造於1278年—15世紀),比薩斜塔位於比薩大教堂的後面。奇跡廣場上的這些宗教建築,各自擁有不同的宗教作用,共同組成了一個中世紀基督教建築的典範。

比薩斜塔從地基到塔頂高58.36米,從地面到塔頂高55米,鍾樓牆體在地面上的寬度是4.09米,在塔頂寬2.48米,總重約14453噸,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處。圓形地基面積為285平方米,對地面的平均壓強為497千帕。目前的傾斜約10%,即5.5度,偏離地基外沿2.3米,頂層突出4.5米。

比薩斜塔是比薩城的標志,1987年,因其對11世紀至14世紀義大利建築藝術的巨大影響,而與相鄰的大教堂、洗禮堂、墓園一起,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評選為世界遺產。

比薩大教堂鍾樓的建造開始於1173年8月,工程曾間斷了兩次很長的時間,歷經約二百年才完工。它的設計者至今未知。

在鍾樓入口右側牆上發現的碑銘記錄了鍾樓開始建造的年代:"A.D. MCLXXIV. CAMPANILE HOC FUIT FUNDATUM MENSE AUGUSTI",譯為"此鍾樓奠基於公元1174年8月"(註:實為1173年8月,當時比薩使用的紀年同現在通用的公元紀年相差一年)。這個年份也多次出現在歷史檔案和同時代的編年史中。

鍾樓的圓形設計被認為是為了同一旁的大教堂建築形成反射而相對應,因此有意地模仿教堂半圓形後殿的曲線設計。更重要的是,鍾樓與廣場上對圓形結構的強調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宏偉的、同樣是圓形的洗禮堂奠基以後,整個廣場更像是有意設計成耶路撒冷復活教堂(Anastasis)的現代版本。這種的設計正來源於經典的古代建築。

鍾樓的裝飾格調繼承了大教堂和洗禮堂的經典之作,牆面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砌成深淺兩種白色帶,半露方柱的拱門、拱廊中的雕刻大門、長菱形的花格平頂、拱廊上方的牆面對陽光的照射形成光亮面和遮蔭面的強烈反差,給人以鍾樓內的圓柱相當沉重的假象。大教堂、洗禮堂和鍾樓之間形成了視覺上的連續性。

過去人們曾一度認為鍾樓是故意被設計成傾斜的,但是現在人們清楚地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作為比薩大教堂的鍾樓,1173年8月9日開始建造時的設計是垂直豎立的,原設計為8層,高54.8米,它獨特的白色閃光的中世紀風格建築物,即使後來沒有傾斜,也將會是歐洲最值得注意的鍾樓之一。

1185年,當鍾樓興建到第4層時發現由於地基不均勻和土層松軟,導致鍾樓已經傾斜偏向東南方,工程因此暫停。期間的1198年,記載了鍾樓內撞鍾的存在,這標志著鍾樓雖然傾斜,但至少懸掛了一個撞鍾,實現了它作為鍾樓的初衷。

1231年,工程繼續,第一次有記載鍾樓使用了大理石。建造者採取各種措施修正傾斜,刻意將鍾樓上層搭建成反方向的傾斜,以便補償已經發生的重心偏離。

1278年進展到第7層的時候,塔身不再呈直線,而是為凹形。工程再次暫停。

1360年,在停滯了差不多一個世紀後鍾樓向完工開始最後一個沖刺,並作了最後一次重要的修正。

1372年,修建完擺放鍾的頂層,於是整座建築物完工,塔身傾斜向東南。54米高的8層鍾樓共有7口鍾,但是由於鍾樓時刻都有倒塌的危險而沒有撞響過。

比薩中古史學家皮洛迪教授研究後認為,建造塔身的每一塊石磚都是一塊石雕佳品,石磚與石磚間的粘合極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傾斜引起的斷裂,成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個因素。

相傳,出生在比薩城的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19歲的時候,在比薩大教堂內觀察銅制吊燈的擺動,從而發現了小擺動的等時性定律,這是他動力學研究的序幕。

1590年,伽利略曾在比薩斜塔上做自由落體實驗,推翻了此前亞里士多德認為的重的物體會先到達地面,落體的速度同它的質量成正比的觀點。

9. 為什麼義大利建築師多納托•布拉曼特對於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建築未來的命運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義大利建築師多納托•布拉曼特對於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建築未來的命運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以至於在描繪建築藝術的某種新風格時,常常將之稱為「布拉曼特式」。布拉曼特不僅確定了義大利的、而且也是世界的建築藝術的發展道路。宏偉壯麗——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基礎——首先出現並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正是在他的創作中。而且,宏偉壯麗並不僅僅只有一層含義,文藝復興時期具有鮮明特點的建築手法最早就是出現在布拉曼特風格的建築中。

10. 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建築對我們後世有著怎樣的影響

對於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建築,我們大多是歌頌和贊美,但是也有學者提出其局限。鄭光復說,「文藝復興建築的傑作,不就是教堂、宮式、府邸嗎?最偉大的聖彼得教堂,不過是梵蒂岡的主堂。」文藝復興建築的形式美,模仿羅馬,還有拜占廷影響,雖有特色,卻非哥特式那樣創新。教堂依然十字形平面,不過偉大如聖彼得大教堂者,尺度處理頗留敗筆。史書津津樂道的維津查(按:即維琴察)別墅,短十字平面,四面全是四柱山花,高台大階,儼然小教堂,哪有別墅性格。倒是有幾個小教堂尚清新可愛,如此而已。」最後他得出結論說,「那時的建築有其成就,只是不宜過譽」。然而,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建築畢竟是復興了古典建築,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開創了一種新的建築類型,尤其是建築大師的創造,對於後來英國、法國、西班牙、俄國等國家的建築有著重大的影響。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建築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