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陶瓷發展史
1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乾後,用火燒出來的,是泥與火的結晶。我們的祖先對粘土的認識是由來已久的,早在原始社會的生活中,祖先們是處處離不開粘土,他們發現被水浸濕後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曬干後變得堅硬起來。對於火的利用和認識歷史也是非常遠久的,大約在205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先民們在漫長的原始生活中,發現曬乾的泥巴被火燒之後,變得更加結實、堅硬,而且可以防水,於是陶器就隨之而產生了。陶器的發明,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做斗爭的新的一頁,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從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來看,陶器中的精品有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1萬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殼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還有秦代的兵馬俑、漢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產迅猛發展,制陶業趨於沒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種仍然具有獨特的魅力,如宋、遼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壺、琉璃、法花器及廣東石灣的陶塑等,都是別具一格,倍受贊賞。
但是陶器始終是文明初級階段的低級產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註定了它逐漸被歷史淘汰的命運。
瓷器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勤勞智慧的中國先民們點土成金,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亨有盛譽的中華古瓷,已成為世界各大博物館里的明珠,也將越來越廣泛地成為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的研究對象,並受到廣大收藏家和陶瓷愛好者的珍重。
中國瓷器的發明和發展,是有著從低級到高級,從原始到成熟逐步發展的過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已出現了原始青瓷,再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到東漢時期終於擺脫了原始瓷器狀態,燒制出成熟的青瓷器,這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發展,到了唐朝中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的進步促進了制瓷業的發展,如北方邢窯白瓷「類銀類雪」,南方越窯青瓷「類玉類冰」。形成「北白南青」的兩大窯系。同時唐代還燒制出雪花釉、紋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貼花裝飾等品種。
宋代是我國瓷器空前發展的時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花爭艷的局面,瓷窯遍及南北各地,名窯迭出,品類繁多,除青、白兩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興起。舉世聞名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的產品為世所珍。還有耀州窯、湖田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磁州窯等產品也是風格獨特,各領風騷,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好局面,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元代在景德鎮設「浮梁瓷局」統理窯務,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燒制出大型瓷器,並成功地燒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紅及樞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燒製成功,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宋、金時戰亂後遺留下來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窯仍然繼續生產,其中龍泉窯比宋時更加擴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龍泉窯的上乘之作。還有「金絲鐵線」的元哥瓷,應是仿宋官窯器之產物,也是曠世希珍。
明代從洪武35年開始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廠」,200多年來燒制出許許多多的高、精、尖產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銅紅釉、成化的鬥彩、萬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窯廠的存在也帶動了民窯的進一步發展。景德鎮的青花、白瓷、彩瓷、單色釉等品種,繁花似錦,五彩繽紛,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還有福建的德化白瓷產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發展臻於鼎盛,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景德鎮瓷業盛況空前,保持中國瓷都的地位。康熙時不但恢復了明代永樂,宣德朝以來所有精品的特色,還創燒了很多新的品種,並燒制出色澤鮮明翠碩、濃淡相間,層次分明的青花。郎窯還恢復了失傳200多年的高溫銅紅釉的燒制技術,郎窯紅、缸豆紅獨步一時。還有天蘭、灑蘭、豆青、嬌黃、仿定、孔雀綠、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時創燒的琺琅彩瓷也聞名於世。
雍正朝雖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藝都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緻,成為與號稱「國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種。
乾隆朝的單色釉、青花、釉里紅、琺琅彩、粉彩等品種在繼承前新的基礎上,都有極其精緻的產品和創新的品種。
乾隆時期是我國制瓷業盛極而衰的轉折點,到嘉慶以後瓷藝急轉直下。尤其是道光時期的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力衰竭,制瓷業一落千丈,直到光緒時稍微有點迴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清王朝壽終正寢。長達數千年的中國古陶瓷發展史,並至此落下帷幕。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古陶瓷發展史,它雖然是以衰退而告終,但是它給後人留下的這份珍貴而又豐富的遺產,將永遠放射出燦爛的光輝。
2
中國是世界上幾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了許多重大貢獻。在陶瓷技術與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中國人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並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徵。
早在歐洲掌握制瓷技術之前一千多年,中國已能製造出相當精美的瓷器。從我國陶瓷發展史來看,一般是把「陶瓷」這個名詞一分為二,為陶和瓷兩大類。通常把胎體沒有緻密燒結的粘土和瓷石製品,不論是有色還是白色,統稱為陶器。其中把燒造溫度較高,燒結程度較好的那一部分分稱為「硬陶」,把施釉的一種稱為「釉陶」。相對來說,經過高溫燒成、胎體燒結程度較為緻密、釉色品質優良的粘土或瓷石製品稱為「瓷器」。對中國傳統陶瓷的發展,經歷過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種類繁雜,工藝特殊,所以,對中國傳統陶瓷的分類除考慮技術上的硬性指標外,還需要綜合考慮歷來傳統的習慣分類方法,結合古今科技認識上的變化,才能更為有效地得出歸類結論。
從傳說中的黃帝堯舜及至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是以彩陶來標志其發展的。其中有較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肅發現的稍晚的馬家窯與齊家文化等等,解放後在西安半坡史前遺址出土了大量製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嘆為觀止。相傳堯傳天下於舜,舜傳天下於夏禹,禹則傳給其子,開始了所謂的「家天下」。夏傳至桀,暴虐無道,商湯將之放遂,自立為帝,所以以征討得天下者,自湯開始。商得天下後統治達六百餘年(約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1世紀前後),一直到紂王。後被武王征伐,紂王自殺,於是天下歸於周。周朝的統治時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221年,事實上的有效統治在公元前771年就已結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稱為戰國時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統之中國開始,但秦王朝只持續到公前206年,就被漢朝所取代。在這千數百年間,除日用餐飲器皿之外,祭祀禮儀所用之物也大為發展。
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間的漢朝,藝術家和工匠們的創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屬為主,陶器受到了更為確切的重視。在這一時期,燒造技藝有所發展,較為堅致的釉陶普遍出現,漢字中開始出現「瓷」字。同時,通過新疆、波斯至敘利亞的通商路線,中國與羅馬帝國開始交往,促使東西方文化往來交流,從此一時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來影響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時傳入我國。
六朝時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興起的佛教藝術對陶瓷也產生了相應的影響,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顯痕跡。公元581年隋朝奪取了權力,結束了長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統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認為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時期。陶瓷的工藝技術改進巨大,許多精細瓷器品種大量出現,即使用當今的技術鑒測標准來衡量,它們也算得上是真正的優質瓷器。唐末大亂,英雄竟起,接踵而來的是一個朝代爭奪局面,即五代,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公元960年。連年戰亂中卻出現了一個陶瓷新品種——柴窯瓷,質地之優被廣為傳頌,但傳世者極為罕見。
陶瓷業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發展,並開始對歐洲及南洋諸國大量輸出。以鈞、汝、官、哥、定為代表的眾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窯在全國各地興起,產品在色品種日趨豐富。由於東北的(遼)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統治者被迫南遷,再後則被蒙古族所滅。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樞府窯出現,景德鎮開始成為中國陶瓷產業中心,其名聲遠揚世界各地。景德鎮生產的白瓷與釉下藍色紋飾形成鮮明對比,青花瓷自此起興文化在以後的各個歷史時期也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
明朝統治從1368年開始,直到1644年。這一時期,景德鎮的陶瓷製造業在世界上是絕對最好的,在工藝技術和藝術水平上獨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窯、浙江的龍泉窯、河北的磁州窯也都以各自風格迥異的優質陶瓷蜚聲於世。隨著明朝最後一個皇帝的自殺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從吳三桂召滿清大軍入關到1911年清室覆滅,滿清統治垂二百餘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認為是整個清朝統治下陶瓷業最為輝煌的時期,工藝技術較為復雜的產品多有出現,各種顏色釉及釉上彩異常豐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敗,國運衰落,人民貧困,中國的陶瓷製造業日趨退化。
民國成立以後,各地相繼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機構,但產品除沿襲前代以外,就是簡單照搬一些外國的設計,毫無發展可言。民國初,軍閥袁世凱企圖復辟帝制,曾特製了一批「洪憲」年號款識的瓷器,這批瓷器在技術上不可謂不精,以粉彩為主,風格老舊。由於內戰頻仍,外國入侵,民不聊生,整個陶瓷工業也全面敗落,直到新中國建立以前,未出現過讓世人注目的產品。
3
從古到今,盡管世界各民族對美的鑒賞千差萬別,但是,卻都能以某種方式獲得對美的享受。 遠在九千多年前,中國先民在從事漁獵、農業生產活動的同時,不但開始可最原始的建築活動,並且隨著火的發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長期勞動實踐中,伴隨著無數次時間與成功的體驗,開始製造和使用成為中國古文化之一的藝術創造物陶器,並揭開了人類發展史上的「新石器時代」。盡管因時代、地區或民族的差異,由於其他條件的種種影響,陶器的形式、風格發生過多樣變化,也各自產生了很多特點,但卻都表達著自己的時代精神,而這種精神在新石器時代首先表現在陶器的器形與紋飾和質地的感覺上。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國制陶業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藝術,各個地區文化彼此影響、相互交流、或繼承發展,再中國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共同又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 美來自於生活,制陶者正是從表現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間接表現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繪了現實生活的風俗和風貌。 以彩陶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後,以山東為中心的龍山文化的另一類文化遺存方式出現。這個時期制陶業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藝術。龍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無益的崇飾。全憑器體自身的黑色取勝,它以「通體漆黑」閃閃發亮為最佳境界,器體有時略加點綴凹凸璇紋或鏤孔與塑造燒制結合,體現出一種單純的質朴美。進入商代,模仿同時期青銅器紋樣與器型的白陶出現了,在當時它是比青銅器更為豪華的工藝,器形幾乎全是禮器。尤其富有特點的是波狀雷紋、勾連雷紋和一種怪異人形雲雷紋。是人類文化上罕見的工藝美術品。商周時期的制陶工藝沒有顯著的進步,藝術性也沒有多少發展,從戰國時期開始,我國進入了漫長的封建社會。空心磚的生產是戰國陶工的一項重要創造。 由於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土地廣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大差別,從質地來看,我國東南海沿海一帶的百越地區,盛行灰陶、印紋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區則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陶次之。 在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制灰陶。灰陶的陶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燒成溫度高,陶質堅硬,多呈灰色或黑灰色。與此同時,在長江下游的地區和珠江流域的廣東、廣西等地區普遍使用著印紋硬陶。但由於印紋硬陶質地粗糙,不宜作飲食器皿,故極大多數是容器。 「六王畢,四海一「。秦漢時期也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藝術形式,生動逼真的神態,深刻揭示了各種人物的內心世界,不僅表明了我雕塑藝術現實主義傳統的久遠和我國古代制陶水平之高,並且還為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風格。 在彩繪風格方面,漢代彩繪陶一改戰國彩繪陶流麗生動,熱烈奔放之作風,轉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韻。畫面鋪天蓋地,色彩富麗絢爛。 到了唐代經濟的繁榮發展,政治的長期穩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是唐代的各個方面無不空前的繁榮和提高,陶瓷藝術最能表達這種盛唐氣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製造它的那個時代的藝術記錄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風情畫。
謝謝。
⑵ 陶瓷的發展歷史
瓷器簡史:來
陶器(商代白陶器、源印紋硬陶器) 原始瓷(商代青釉器) 瓷器(宋代:鈞窯、哥窯、官 窯、汝窯和定窯;景德鎮元代四大名瓷:青花瓷、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從無釉 有釉,又由單色釉 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 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 【釉下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 (china)一詞已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 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原始瓷作為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緻密、經久耐用、便於清洗、外觀華美等特點,因此發展前景廣闊。原始瓷燒造工藝水平和產量的不斷提高,為後來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礎。
⑶ 唐宋元明清陶瓷的發展狀況
中國陶瓷從新石器時代至南北朝,重點在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如陝西西安半坡的人面、鹿、魚紋盆;河南陝縣廟底溝的花瓣紋盆;甘肅永靖馬家窯的漩渦紋罐及半山、馬廠類類型的幾何紋罐。 它們只用紅、紫、黑等簡單色調描繪出精 奇瑰麗的彩陶,形成完美的統一體,至今仍令人贊美不絕。陝西秦始皇兵馬俑也是優秀陶器的代表作品,以及南京出土的青瓷羊、大蓮花尊等,都反映了各個時代的燒制水平。 在隋唐五代宋遼金時期,是中國陶瓷處於繁榮發展時期,唐代浙江越窯青瓷, 河北邢窯白瓷馳名於當代,形成南青北白的制瓷特點。花瓷與絞胎等裝飾手法也在北方出現,進一步豐富了唐代瓷器的品種。 而唐代三彩陶器是受漢代以來單色釉的影響,到唐代發展為黃、綠、白、藍、紫、 黑等多種色彩,因為使用最多的為黃、綠、 白三種色彩,故稱為唐三彩。在宋代是我國瓷器蓬勃發展的時期,各地涌現了數以千計的瓷窯,有汝、官、定、鈞、耀、龍泉、哥窯等以其獨樹一幟的特殊成就成為宋代最著名的瓷窯。它們對後世制瓷藝術有深遠影響。
而元明清時期,北方一些著名瓷窯有的停燒,趨向衰落,可是江南地區制瓷業則有很大發展,工匠來自四面八方,以景德鎮為中心,制瓷技術逐漸上升為全國制瓷的代表。到明代我國瓷器已達到成熟階段。清初制瓷技巧更達到了歷史的高峰, 明代以青花成為瓷器生產的主流,宮廷和民間用瓷均為青花瓷器為主,器型輕巧玲瓏,淡雅優美。在明代還出現了鬥彩、五彩等,反映了明代釉上彩繪的豐富裝飾品種。清代彩瓷在明代基礎上也有很大發展, 分化出更多的彩色,墨彩、藍彩及金彩也出現在五彩瓷器畫面上,並創造了琺琅彩、 粉彩等一些新的裝飾品種,色彩淡雅是它的特點,從而豐富了清代的瓷器裝飾,使中國陶瓷走向了輝煌。
⑷ 中國陶瓷發展史
中國陶瓷發展史如下:
從傳說中的黃帝堯舜及至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是以彩陶來標志其發展的。其中有較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肅發現的稍晚的馬家窯與齊家文化等等,解放後在西安半坡史前遺址出土了大量製作精美的彩陶器。
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間的漢朝,藝術家和工匠們的創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屬為主,陶器受到了更為確切的重視。
六朝時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興起的佛教藝術對陶瓷也產生了相應的影響,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顯痕跡。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認為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時期。陶瓷的工藝技術改進巨大,許多精細瓷器品種大量出現,即使用當今的技術鑒測標准來衡量,它們也算得上是真正的優質瓷器。
陶瓷業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發展,並開始對歐洲及南洋諸國大量輸出。以鈞、汝、官、哥、定為代表的眾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窯在全國各地興起,產品在色品種日趨豐富。
明朝統治從1368年開始,直到1644年。這一時期,景德鎮的陶瓷製造業在世界上是絕對最好的,在工藝技術和藝術水平上獨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民國成立以後,各地相繼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機構,但產品除沿襲前代以外,就是簡單照搬一些外國的設計,毫無發展可言。
(4)陶瓷在歷史上的發展現狀擴展閱讀:
陶瓷生產特點:
陶瓷產品的生產過程是指從原料投入到陶瓷產品生產的整個過程。它是勞動者利用一定的勞動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驟,直接或間接地對勞動對象進行作用,使之成為有價值的陶瓷產品的過程。
在陶瓷生產過程中,如陶瓷坯料的平庸性、坯料的自然乾燥等。你也需要大自然的力量。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自然過程的結合。
一般來說,陶瓷生產過程包括三個基本階段:毛坯製造、成型和燒結。同時,根據陶瓷生產各個階段的不同功能,陶瓷生產過程的組成可分為生產工藝准備過程、基本生產過程、輔助生產過程和生產服務過程。
作為一種大規模的社會化陶瓷生產工藝,與其他一些行業的生產工藝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陶瓷生產工藝是一種低連續性的流水式生產工藝。陶瓷原料從工廠的一端投入生產,經過不斷的加工,最終成為成品。整個過程是復雜的,過程之間的連續性程度較低。
2、陶瓷生產過程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低。
3、陶瓷生產周期長。陶瓷產品的生產周期是指從原料生產開始到加工結束直至成品生產的全部日歷時間。
4、在陶瓷生產過程中,石膏模型、沉降器、硼板等輔助材料的消耗較大。
5、陶瓷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如煤、天然氣、電。
6、運輸是陶瓷企業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陶瓷生產工藝使用的原料種類繁多,生產的半成品、成品及生產的剩餘材料、廢料等,具有大量的運輸能力。
7、陶瓷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煙氣、粉塵、固體廢物和工業廢水嚴重污染環境。目前,我國陶瓷行業使用的窯爐大多以煤和重油為能源,排放大量煙塵。
因此,企業應嚴格控制煙塵濃度和二氧化硫濃度,使其達到國家排放標准。盡量採用電阻式隧道窯或氣窯,減少對大氣的污染。
8、陶瓷生產過程中的低專業化和協作水平。長期以來,陶瓷行業企業要求相互合作的水平不高,大、小、綜合性的「全能」工廠比專業、輔助服務專業化、社會化程度低。
⑸ 陶瓷的發展歷史
http://hi..com/imy08/blog/item/0aba2f2aa779ed28d42af10f.html
http://hi..com/wuzhong1/blog/item/5d96b519a799ea4042a9ad42.html
⑹ 中國古代陶瓷發展歷程
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發現磁山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測定,距今7900年以上。1977年考古人員在河南新鄭裴李崗發現了與磁山文化時代相當、內容近似的文化遺存,因此合稱為「磁山·裴李崗文化」。
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經出現了專門從事陶器生產的工種。在戰國時期,陶器上已經出現了各種優雅的紋飾和花鳥。這時的陶器也開始應用鉛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澤。
西漢時期,上釉陶器工藝開始廣泛流傳起來。多種色彩的釉料也在漢代開始出現。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6)陶瓷在歷史上的發展現狀擴展閱讀
按用途分:
1、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壇、盆、罐、盤、碟、碗等。
2、藝術(工藝)陶瓷:如花瓶、雕塑品、園林陶瓷、器皿、相框、壁畫、陳設品等。
3、工業陶瓷:指應用於各種工業的陶瓷製品。又分以下4各方面:
①建築一衛生陶瓷: 如磚瓦,排水管、面磚,外牆磚,衛生潔具等;
②化工(化學)陶瓷: 用於各種化學工業的耐酸容器、管道,塔、泵、閥以及搪砌反應鍋的耐酸磚、灰等;
③電瓷: 用於電力工業高低壓輸電線路上的絕緣子。電機用套管,支柱絕緣子、低壓電器和照明用絕緣子,以及電訊用絕緣子,無線電用絕緣子等;
④特種陶瓷: 用於各種現代工業和尖端科學技術的特種陶瓷製品,有高鋁氧質瓷、鎂石質瓷、鈦鎂石質瓷、鋯英石質瓷、鋰質瓷、以及磁性瓷、金屬陶瓷等。
⑺ 中國古代陶瓷業的發展歷程
我把近萬年的中國陶瓷史劃分為蒙昧、萌芽、建制、高峰、獨秀等五個不同時期,並加以述說。
中國陶瓷的蒙昧時期(約1萬年前—約公元前13世紀)
陶器的誕生最直接的原因是火的使用。大約在170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被焙燒的土地或粘土會變得堅硬,這給了原始先民以靈感,由此而發現了陶器。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認為,制陶術的發明「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據傳在炎帝神農氏時代,人們還發明了制陶技術。《周書》記載:「神農耕而作陶。」陶器的發明,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作斗爭的嶄新的一頁,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一項技術革命。雖然遠古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簡單、燒成溫度偏低,但這畢竟是人類利用化學變化製造器物的嘗試,它的發明,大大地改進了原始先人的生活質量。
在漫長的中國陶瓷發展歷程上,這時的陶器製造還處於一個蒙昧時期,盡管它是那樣的五光十色,那樣的絢麗多姿,但相對精美的瓷器製造工藝而言,一直處於懵懵懂懂的初級階段。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我國考古發現了大量早期制陶遺跡,如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陶罐、廣西桂林甑皮岩殘灰陶片、河北徐水縣南庄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此外還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彩陶、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的黑陶等。讓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4000多年前龍山文化薄如卵轂的蛋殼黑陶,至今無法仿造出來。先民用神奇的雙手,藉助天地間的聖火燒制黑陶,再一次有力地印證了華夏文明的演進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強調連續性和統一性,可中國各地的考古證明,各地區往往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有自己的文化源頭。
我曾前後實地考察過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大溪遺址、仰韶遺址、馬家窯遺址、龍山遺址、大汶口遺址、良渚遺址、紅山遺址、三星堆遺址以及西藏、新疆、青海等廣大地區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並對其進行了大量比較鑒別。陶器的發明並不是某一個地區或某一個部落古代先民的專利品,任何一個古代農業部落和人群,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都能在各自獨立的環境中創造出來,歐洲已發現二三萬前的陶器。我所見到的這些文化遺存,可以說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土著文化,而決不是所謂「中國文明西來說」,不是中國史前文化只是仰韶彩陶文化和龍山黑陶文化的概念,也不是在近代中國史學界佔主導地位的「中華文明起源於中原而後光被四夷」的觀點。「文明西來」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雖然已知歐洲制陶歷史早於中國,但要從歐洲流傳過來,幾乎沒有可能性。當年發現馬家窯文化的瑞典人安特生曾宣揚此說,但到了晚年也徹底改變了這種看法。中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很大,高山、大川、森林、沙漠等造成阻隔,不同地區形成不同文化的特點,導致中華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但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取長補短,相互融合,豐富內涵,最終逐步走向一體化,成為大中華的主流文化,這猶如無數條涓涓細流最終匯入浩瀚的長江、黃河一樣。
陶器製造和使用是人類文明的進步,相對以後發明創造的瓷器而言,它似乎處於一個孕育時期。人們仔細鑒賞這一時期的灰陶、彩陶、黑陶、白陶等,從中可以汲取智慧,誘發靈感,激揚豪情與自信,在精神上獲得巨大享受。
中國陶瓷的萌芽時期(約公元前13世紀—公元1世紀)
中國瓷器經過古陶器漫長的孕育,終於在希望的原野上萌芽。大約在夏商之際,原始瓷器發軔於贛、浙一帶。商代中晚期的「原始青瓷」已經像模像樣了,它可能為我國瓷器的鼻祖,屬於瓷器的萌芽時期,這為瓷器的發明創造了一個重要條件。盡管在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發現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瓷,但那隻是偶然的現象,還不具有普遍的意義。
當商代冶煉青銅的爐火在神州大地閃爍以後,陶藝的光彩就日趨黯淡。此時,原始青瓷終於橫空出世,光耀神州。瓷器生產要具備下列條件:1、瓷土須是高嶺土;2、要有玻璃質感的釉色;3、通常燒制的溫度在1200~1300℃。與陶器相比,瓷器具有質地堅硬和清潔美觀的優點,敲擊聲清脆悅耳。當中原國家大規模鑄造精美的大型禮器以祭祀冥冥之中的神明時,越人卻用珍貴的青銅鑄造工具、農具和兵器,腳踏實地面對現實,努力務實地發展經濟,將「耕戰」視為國家事務的重中之重。越人依山勢建造龍窯,提高了窯爐溫度。採用泥條盤築法為成型工藝,在原始瓷器上施薄薄的青黃色釉,又因釉中含鐵,瓷器呈青綠色,故名青瓷。
去年春天,我在江西考察古窯遺址時,同行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樊昌生先生告訴我:商代最大的窯場已在鷹潭市童家鎮角山被發現,據專家對原始青瓷測試數據表明,它和近現代瓷器沒有什麼區別,遺址面積3萬余平方米,已揭露400平方米,發現饅頭窯和龍窯爐近10座,先後出土完整和已修復器物570餘件,器形有鼎、壺、尊、豆、碗、瓮等,流行圜底器、三足器和非常少見的平底器。裝飾紋樣最多的是雲雷紋、方格紋、葉脈紋、弦紋等。我在浙江湖州考察時見過商晚期原始青瓷,在德清看到春秋戰國時期大量原始青瓷的碎片。在蕭山、諸暨、紹興交界處考察印象特別深刻,那裡有質量很高的原始青瓷,春秋時期這里好似今天的經濟開發區:煙囪林立,作坊滿地,窯場遍布,是當時手工業制陶和交易的中心,這為越國贏得巨大的利潤,也為最終越人擊敗吳國,作好了財力上的准備。春秋戰國時代的原始青瓷,比以前規范,胎泥精選,釉料配製,拉坯由手工盤條改進為輪制,器型紋飾部分借鑒青銅工藝漸趨美化。這證明長江流域、南方地區在商代同樣有發達的文明。
秦漢之際的原始青瓷技術從理論上講應該不斷前進,但事實卻出現了大倒退。戰國末年空前的征戰,引發社會動亂,導致原始青瓷技術發展的停頓,甚至中斷。秦漢的原始瓷好像完全是另起爐灶的,看不到直接的傳承關系,故只能稱之為「釉陶」。但是原始瓷在越國故地復興,又似乎說明原始瓷的工藝傳統和影響並未完全斷絕。秦漢的原始瓷以仿銅禮器的鼎、盒、壺、鍾為常見,很少發現戰國時盛行的碗、缽、盤、盅等一類的飲食器。裝飾的紋樣以弦紋、水波紋、雲氣紋等為主,甚至完全不用戰國時常用的S紋等裝飾。
漢代由於社會穩定,農業、手工業發展較快,厚葬風氣在民間普遍盛行,從墓葬出土來看,器物還是沿襲仿造青銅禮器隨葬的舊俗。西漢晚期燒制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以盤、罐、碗、耳杯等為主,同時出現了屋、倉、豬欄、羊舍、牛羊雞犬等明器和瓷塑。我們在浙江漢代龍窯遺址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始瓷向瓷器演進的整個過程,青瓷終於隨著社會進步從萌芽走向成熟,這是歷史的必然。
中國陶瓷的建制時期(約公元2世紀—約公元6世紀)
凝聚著古越人智慧結晶的龍窯技術及其產品在浙江大地上日臻完善,在經歷戰國秦漢數百年的動盪與停滯以後,東漢晚期以上虞小仙壇窯址為代表的寧紹平原東部地區,終於率先燒制出成熟瓷器,瓷器完成了歷史上的「隸變」,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里程碑,中國瓷器從此走進了建章立制的偉大新時代。中國是陶瓷的故鄉,「China」邁向世界,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從上虞縣小仙壇東漢晚期窯址出土的青瓷,質地細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溫燒成;器表通體施釉,胎釉結合得相當牢固;釉層透明,瑩潤光澤,清澈淡雅,秀麗美觀。越人率先奏響了成熟瓷器誕生的前奏曲,並最終成就了青瓷的發明創造。這件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重大事件在浙江完成,是越人智慧、創造力的表現,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物質文明的偉大貢獻。
瓷器比陶器堅固耐用,清潔美觀,造價低廉;原料分布極廣,蘊藏豐富,容易推廣燒制。瓷器這一新生事物如雨後春筍,以頑強的生命力在中華大地茁壯成長。東起東南沿海的江、浙、閩、贛,西達長江中上游的兩湖、四川都相繼設立瓷窯,分別燒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南方的越窯、甌窯、婺州窯、德清窯等窯爐林立,爭奇斗艷,出現空前繁榮的景象。其中以越窯發展最快,窯場分布最廣,瓷器質量最高,器型更趨完備,成為引領瓷器潮流的帶頭羊。
瓷器到了三國時,吳國統治者盛行以青瓷陪葬。對平民百姓來說,價廉物美的隨葬器皿莫過於陶瓷製品。厚葬之風對制瓷業的刺激作用是可以想見的,更促使青瓷製作技藝提高。魏晉南北朝是我國瓷器生產躍進時期,晉代首次出現了中國文字史上的「瓷」字,「晉瓷」不僅數量多,而且器型更加豐富多彩。青瓷製瓷區域也由南及北推進,特別是北方山東淄博窯在北齊時期已生產優質青瓷。我到淄博窯考察過,那裡的青瓷無論是造型,還是釉色都是仿造南方越窯的。青瓷一統天下,燒制的地域進一步擴大,但此時也有少量的黑釉瓷和白釉瓷被發現。這個時期,社會動盪,戰亂不斷,民族的融合及佛教文化的傳入,促使陶瓷藝術風格的多樣化。
青瓷、白瓷、黑瓷的相繼出現,標志著中國瓷器建制已大功告成。北方制瓷手工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白瓷的出現,為制瓷業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道路。從出土文物看來,白瓷最早出現於北朝的北齊,迄今發現最早的白瓷是北齊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的白瓷。隋大業四年(608年)的李靜訓墓,也出土了一批白瓷器,胎質潔白,釉面光潤,其中的龍柄雙邊瓶和白瓷龍柄雞頭壺為最精。有了白瓷,才可能有影青、青花、釉里紅,才可能有鬥彩、五彩、粉彩等琳琅滿目、色彩繽紛的彩瓷。黑瓷的原產地在浙江德清,我前年在遺址考察時還拾得春秋時代的褐黑釉瓷片,可見黑釉瓷產生也有漫長的孕育發展過程。東晉之後,北方也開始燒制黑瓷。河北平山縣北齊崔昂墓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缸,標志著北齊時期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黑瓷。這一切都為唐宋北方名窯的普遍出現打下堅實基礎,也是唐宋瓷業高峰時期到來的序曲。
⑻ 陶瓷材料的歷史發展
原來的陶瓷就是指陶器和瓷器的通稱。也就是通過成型和高溫燒結所得到的成型燒結體。傳統的陶瓷材料主要是指硅鋁酸鹽。剛開始的時候人們對硅鋁酸鹽的選擇要求不高,純度不大,顆粒的粒度也不均一,成型壓強不高。這時得到陶瓷稱為傳統陶瓷。後來發展到純度高,粒度小且均一,成型壓強高,進行燒結得到的燒結體叫做精細陶瓷。
接下來的階段,人們研究構成陶瓷的陶瓷材料的基礎,使陶瓷的概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陶瓷內部的力學性能是與構成陶瓷的材料的化學鍵結構有關,在形成晶體時能夠形成比較強的三維網狀結構的化學物質都可以作為陶瓷的材料。這重要包括比較強的離子鍵的離子化合物,能夠形成原子晶體的單質和化合物,以及形成金屬晶體的物質。他們都可以作為陶瓷材料。其次人們借鑒三維成鍵的特點發展了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更進一步拓寬了陶瓷材料的范圍。因此陶瓷材料發展成了可以藉助三維成鍵的材料的通稱。
陶瓷的概念就發展成為可以藉助三維成鍵的材料,通過成型和高溫燒結所得到的燒結體。(這個概念把玻璃也納入了陶瓷的范圍)
研究陶瓷的結構和性能的理論也得到了展開:陶瓷材料,內部微結構(微晶晶面作用,多孔多相分布情況)對力學性能的影響得到了發展。材料(光,電,熱,磁)性能和成形關系,以及粒度分布,膠著界面的關系也得到發展,陶瓷應當成為承載一定性能物質存在形態。這里應該和量子力學,納米技術,表面化學等學科關聯起來。陶瓷學科成為一個綜合學科。
這種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和高分子成型關聯起來。它們應當相互影響。
⑼ 陶瓷現在在世界中的發展如何
行業增長概況
中國是陶瓷的故鄉,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陶瓷文化。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住房環境持續改善的幾十年中,陶瓷磚由於外觀精緻、圖案多樣,能夠實現美觀的裝飾效果,同時具有耐腐蝕、抗污性好、易清潔、材質堅固、防火防潮、輻射可控等特點,一直受到國內消費者的歡迎。2010-2015
年,隨著我國建築裝飾行業的蓬勃發展,建築陶瓷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規模以上建築陶瓷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從2010 年的2,302 億元增長到2015 年的4,354
億元,復合增長率達到13.60%;同期國內建築裝飾工程總產值從2.10 萬億元增長到3.39 萬億元,復合增長率為10.05%。
近年來,行業分化趨勢明顯加快,一批龍頭企業的業績增長幅度遠超行業平均水平,而一些新的品牌、新的黑馬又不斷涌現,以全新的產品特色、市場策略、營銷模式,為行業帶來新鮮力量的同時獲得自身快速的增長。
全球陶瓷行業發展概況和發展趨勢
經過長久的發展,國外陶瓷生產企業大多根據自己的核心能力和優勢資源,從事陶瓷產業的某一個環節或者工序,以體現自身的核心競爭優勢。隨著能源和原材料的限制,以及人力成本逐年上升,發達國家和地區逐步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技術和產能,世界陶瓷生產中心正在逐步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在全球陶瓷市場上,陶瓷製品的需求呈多元化和個性化趨勢。歐美國家更注重陶瓷製品的色彩、造型、安全和環保等性能;中國則更側重於陶瓷製品的花色、文化內涵和實用性能。基於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生活水平、文化背景、藝術審美觀等方面的差異,市場上單一陶瓷品種難以滿足不同地域的需求,也早就了不同地區的行業企業具有各自不同的競爭優勢。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陶瓷產品進口國,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日用陶瓷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指出,2015年進口陶瓷產品58.71億美元,同比增長0.56%,2016年進口陶瓷產品57.64億美元,同比下降1.82%,陶瓷需求保持穩定。2016年,美國建築陶瓷進口17.91億美元,佔全部陶瓷進口的31.09%;衛生陶瓷進口10.25億美元,佔全部陶瓷進口的17.79%;日用陶瓷進口13.17億美元,佔全部陶瓷進口的22.85%;工藝陶瓷進口3.70億美元,佔全部陶瓷進口的6.42%;其他類陶瓷進口12.60億美元,佔全部陶瓷進口的21.85%。中國是美國陶瓷進口的最大來源國,2016年美國從中國進口陶瓷22.22億美元,佔美國陶瓷進口總額的38.56%。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分析,電子工業是先進陶瓷產業最大的終端應用市場,這一趨勢仍將延續數年。地域劃分來看,亞太地區2014年電子陶瓷市場份額超過
40%,是全球電子陶瓷市場規模最大的地區,而中國又是亞太地區電子陶瓷需求量最大的國家,其他依次為日本、韓國、印度。
近年受益於通信、計算機、電子儀表、家用電器和數字電路技術的普及發展,電子陶瓷元器件的市場需求日益增長。在下遊行業的拉動下,全球電子陶瓷行業保持穩定增長,2010年全球電子陶瓷市場規模為181.3億美元,2014年增長至205.9億美元。
在我國,電子陶瓷為政策指導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中重點發展的關鍵戰略材料之一,呈現出迅猛發展勢頭,2007年我國電子陶瓷行業市場增長率為30.4%,除去金融危機的影響,近年行業增速維持在11%以上的水平,行業產量年均增速接近15%。
產業技術不斷走向成熟
隨著經濟的發展,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運輸成本等整體呈上漲趨勢,部分陶瓷企業開始通過改進生產技術和設備升級,採用新型、節能的自動化設備,以及新工藝、新技術代替傳統的生產方式,實現自動化流程和智能操作控制,提高了生產效率,提升了產品品質,降低能耗和成本。
行業生產向智能化、自動化發展的趨勢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日用陶瓷行業的生產技術發展也很快,一些傳統落後的設備和復雜的生產工藝正在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等靜壓成型、自動修坯等智能化、自動化的先進設備和工藝簡單、連接緊湊的設備和生產線。陶瓷行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勞力成本的不斷上漲,通過提高生產過程的智能化、自動化,從而提高日用陶瓷業的生產效率,成為日用陶瓷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色釉炻瓷作為最具有個性的日用陶瓷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色釉炻瓷為日用陶瓷細分產品,具有時尚個性、環保健康、實惠實用的特點,正日益受到年輕消費群體的關注和青睞。對比分析國外日用陶瓷市場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日用陶瓷市場已經超越了實惠消費的階段,呈現出時尚文化消費和綠色環保消費的趨勢,未來對色釉炻瓷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
陶瓷是中國傳統文化與陶瓷產業的有機載體,是傳統文化與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釉下五彩瓷,採用的「三燒制」製作工藝,釉面瑩潤光潔,顯得質朴古艷,色彩溫潤,具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特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欣賞、裝飾、收藏價值。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倡導和對藝術鑒賞需求的提升,釉下五彩瓷將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