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武當山的歷史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武當縣。漢末至魏晉隋唐時期,是求仙學道者的棲隱之地。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唐太宗詔武當節度使姚簡到武當山祈雨而應。敕建「五龍祠」。
乾寧年間(896—897年),武當山列為「七十二福地」第九位。自唐代後,武當山就得到歷代封建皇帝的重視,封號武當,使其地位崇高、名聲顯赫。
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玄教宗師張留孫向世祖忽必烈奏報武當山後,忽必烈大信其道。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封「武當福地」。
明代永樂十年(1412年),成祖朱棣命隆平侯張信、駙馬督尉沐昕、工部右侍郎郭琎、禮部尚書金純等率20餘萬軍民,工匠大修武當山。
永樂十五年(1417年)封為「大岳」,高於五嶽之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歷時12年,敕建的大岳太和山大小宮觀33處落成。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封為「治世玄岳」,把武當山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嶽之冠」的顯赫地位標名於世,被列為道教第一名山。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世宗令工部右侍郎陸傑提督重修武當山宮觀。1956年,湖北省將全山古建築群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金殿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02月22日,紫霄宮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國務院把武當山太和宮、紫霄宮列為全國重點宗教活動場所。
1988年01月,「治世玄岳」石牌坊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2月15日,南岩宮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12月17日,「武當山古建築群」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1年07月,玉虛宮遺址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05月,啟動武當山玉虛宮修繕工程。2012年,武當山啟動武當大興600年20餘項大型系列活動。2012年07月25日,五龍宮景區正式投入開發建設。
2012年08月01日,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遇真宮頂升工程正式啟動。2012年09月27日,武當山玉虛宮修繕落成。
(1)武當山發展史及人文歷史擴展閱讀:
武當山的傳說故事:關門山
武當山老君堂對面,奇峰如玉筍參天,峻嶺似龍騰虎躍。就在這奇峰峻嶺中間,有一扇又高又大的石門。石門里裝滿金牛金馬金虎,金碗金筷金碟子,寶珠寶瓶寶葫蘆要啥有啥,萬寶俱全。
要想打開石門取寶,必須找到寶鑰匙。我們的故事,就從寶鑰匙說起。傳說山下住著一戶人家,勤勞善良的老媽媽,養了兩個兒子。老大叫牛娃,老二叫貓娃。
牛娃忠厚勤快又有孝心,拼上力氣種莊稼;細心侍候老媽媽;省吃儉用,蓋了一院亮颯颯的大瓦房,置了一塊一踩一窩油的好地。日子越來越美,村裡人人見了都眼饞,個個都誇牛娃好。
可貓娃好吃懶做,地里莊稼他不摸,家務事兒他不幹,成天想上山去找寶鑰匙,一心想打開大石門,獨吞萬寶享清福。
牛娃看弟弟成天想美事,不幹活,就好心勸他。可好話說了幾大堆,他都當作耳邊風。貓娃想得寶,越想心越迷,越想心越大,他聽說山西有個盜寶大盜招徒弟。
就偷出房產地契賣掉,去學盜寶術了。從此,母親和牛娃只好住在山洞裡,苦度時光。老媽媽氣得光哭,哭啊哭,便哭瞎了眼。
好心的牛娃輕言慢語勸媽媽,說:「別傷心,別難過,我有一把力氣兩只手,一定要把家重新建起來,一定要把您的眼睛治好。」
牛娃天天打柴賣,養活瞎媽媽,他兩腳忙的象織布梭子一樣,汗水象雨水一樣往下趟,腳板踩出一條長長的路,汗水把路洗得又光又亮。多少汗水換來一把錢,到處求醫為媽媽治眼睛都沒治好。
這天挨黑,牛娃正挑著沉沉的柴禾走在高山上,嘴裡渴得直冒煙,肚子餓得咕咕叫。可他心裡還在想,怎麼才能把媽媽的眼睛治好呢。
他想啊想,跑啊跑,忽聽黃鶯鳥兒叫:「牛哥,牛哥,跟我走!快點,快點,莫停留!」牛娃很奇怪,丟下柴擔就跟黃鶯跑。不覺來到一個小茅棚前,忽聽里邊傳出「嗯─嗯─」聲。
他應聲進門一看,床上躺著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大爺。便上前問道:「老爺爺,你老人家是怎麼啦?」老大爺有氣無力地說:「我得了重病,難活過今天夜裡。」
牛娃說:「老大爺,你可別亂想,我這就去請醫生。」說著,轉身就走。老大爺阻攔他說:「好孩子,任何人也治不好我的病,只有一種葯能救我的命,可沒人有那大的膽子去取。」
牛娃說:「我有膽子,為了救你的命,我去。」老大爺說:「你要真心想救我,就到後山千丈懸崖上,把那棵發杈竹子取回來。」
牛娃沒說二話,轉身跑去一看,果真有棵發杈竹子在懸崖絕壁上晃動。他抓住樹枝青藤滑到懸崖中腰,定睛一看,只見那竹子旁,卧著兩只大老虎,張著血盆大嘴,瞪著凶焰四射的眼睛。
牛娃不覺全身一寒,可他想到要救老大爺,就又壯起了膽子,「唰」地一聲拔出彎刀,一個鷂子翻身盪過去。說也奇怪,猛虎不見了,只有那發杈竹子閃射著金光。
牛娃扛著竹子剛攀上山頭,忽見那老大爺從對面走來。他笑道:「哈哈哈,好孩子,你勤勞勇敢,為人忠厚,應得到幸福。」原來,他是武當山萬寶仙翁,發杈竹子就是打開石門的寶鑰匙。
仙翁拿過發杈竹子,引著牛娃走到石門前,把發杈竹子朝前一指,高大的石門「嚓」的一聲閃開了。牛娃跟著仙翁進石門,走過美玉鋪的路,穿越銀子壘的橋,進入金子蓋的宮殿。
便見數不盡的寶貝堆成山。仙翁說:「好孩子,你要多少,就拿多少,盡管拿吧。」牛娃搖搖頭,說:「這些寶貝不是我的,我不要。要是有葯能治好我媽媽的眼睛,求老大爺給我一點吧。」
仙翁順手拿過兩個亮晶晶的黑珠子,遞給他。說:「好孩子,你把這珠子拿回去,叫你媽媽安到眼睛上,眼睛就好起來了。」
牛娃接過寶珠子,拜謝了仙翁,跑出山洞,把黑珠子朝媽媽眼睛上一安,呀!老媽媽忽覺天地一亮,重見光明了。
老媽媽喜得不知說啥好,眨眨眼睛想:「山洞裡又黑又潮,不好住,要是有幾間房子住就好了。」正想著,只見一道金光閃,化作一座大廈。
老媽媽眨眨眼睛想:「牛娃又累又餓,應該給他做頓好吃的。」只見又是一道金光閃,化作一桌香噴噴的酒肉。
母子倆坐下來,高興地邊吃邊談。老媽媽笑眯眯地看看兒子,又眨眨眼睛想:「牛娃大了,要是能娶個稱心如意的媳婦,那該多好啊!」只見又是一道金光,面前站出了一個如花似玉的美女。
她羞答答甜絲絲地喊道:「婆母,兒媳給您請安哩。」老媽媽一看,喜得合不攏嘴。從此,她想要啥,只要把眼睛一眨,啥就來了,家裡應有盡有,吃不完,用不盡,一家人的日子越來越幸福。
再說貓娃學會盜寶術,回來盜寶了。這天,貓娃背著一個大背簍,剛上山,就聽黃鶯鳥叫道:「要盜寶貝跟我走!鑰匙掛在岩上頭」!
貓娃忙跟著黃鶯鳥跑到岩下一望,果然岩上掛著一根發杈的竹竿,取下竹竿朝石門一指,石門就開了。他跑進石門,把金碗金筷金碟子、金牛金馬金老虎┄┄恨不得都裝進背簍里。
直壓得他咧著牙巴骨。他一邊走一邊高興地想:「哈哈,有了這一背簍寶貝,子孫萬代就掉進福窩里去了┄┄」
哪知,他剛要出門,只見那石門「嘩啦」一聲響,關上了。一道金光閃,管寶仙翁攔住去路,怒指貓娃罵道:「強盜,你朝哪裡去!」貓娃一看,嚇得拔腿就跑。
仙翁把手一指,石門「嘩啦」一聲關死了,貓娃從此再也沒有出來。以後,那山上的石門再也不能開了,人們就把那山叫「關門山」。
② 武當山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一、武當山成名至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漢末至魏晉隋唐時期,是求仙學道者的棲隱之地。
二、「武當」之名最早出現於《漢書》中,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武當縣。
三、武當山記載的最早一位老神仙名叫尹喜,當年他觀函谷關「紫氣東來」,不久老子從這里經過,並向他傳授《道德經》。
之後尹喜想找一個適合隱居的地方修煉,於是他便尋到了武當山。如今在武當山三天門岩石下,還有尹喜岩,這是當時尹喜到達武當山最高的地方,眼往天柱峰,心駐大羅天。於是,武當山漸漸成為了道教修煉的地方。
(2)武當山發展史及人文歷史擴展閱讀:
武當山歷史傳說
相傳在2500多年前,凈樂國(所謂凈樂國,是古均州的別稱,也就是現在的武當山所在的丹江口市。當年還留有凈樂宮,50年代修丹江水庫,也就是現在的太極湖的時候,給淹沒了。)太子,天資聰穎異於常人,他無意繼承王位,十五歲時便辭別父母,入武當山潛心修道。在烏鴉神的指引下,在武當修行了四十二個春秋,終於得道成仙,成為一代天帝,即玄武大帝。
在中國古代把天空里東南西北劃分成為「四象」:「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北方的星象如龜和蛇。『玄武』即龜,因此化身為水神,由於又主北方,因此又是北方之神。
在宋朝,玄武一詞需要避諱,所以改叫真武,在很多城市中都有真武廟,供奉的就是玄武大帝。到了明朝,朱棣篡位定都京城,為了體現封建帝王「君權神授」的理念,於是就想到了武當山供奉主宰北方的玄武大帝,這也就給武當山香火鼎盛埋下了伏筆。
當年張三豐的高徒孫碧雲老神仙,受明永樂帝規劃武當山為皇家道場的皇命,對武當山開始了第一次大規模的規劃建造。
在孫碧雲規劃下,武當山各宮觀皆符合皇家規制,既體現皇家道場的氣派、又根據山勢展現皇權;既表現玄武大帝傳說對武當山的神話色彩,又體現道教「道法自然」的思想,將這一切融為一體。經過5年的建造,已經修建太子坡、紫霄宮、南岩等,而此時孫碧雲羽化登仙。
此後武當山的建造便由永樂帝的駙馬都慰沐昕繼續完成,直到武當山大頂的金殿完工。武當山的古建築群在明代,歷經十幾年的時間逐漸形成規模,興盛於明朝,並也伴隨著明朝的興衰。
元末明初,武當道門著名的內丹修煉家、道學研究家張三豐以《道德經》為理論基礎,融匯了道、儒、佛三家理論,集武當拳技之大成,借鑒少林拳法之優點,納武技與道義於一體,創立了太極丹道修煉體系——太極拳法,作為內丹修煉之動功。以張三豐為核心的武當武術派逐漸形成,慢慢便有了中國武林中「北崇少林南尊武當」的說法。
③ 武當山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武當地名源於先秦,漢襲秦制設武當縣。武當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場,武當山上的武當派也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教派之一。
武當山歷史地位的變遷:"武當"之名最早出現在《漢書》中,漢末至魏晉隋唐時期,是求仙學道者的棲隱之地.至宋代,道經始將傳說中的真武神與武當山聯系起來,將武當山附會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飛升處,為它以後的顯榮尊貴打下了基礎,入明以後,由於統治者對真武的尊崇,武當山被封為"太岳"、"玄岳",成為"天下第一名山".清以後,武當山的地位大為下降,它對周邊地區和區域社會的影響,主要通過朝山進香等民俗活動來體現。
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築群。華中理工大學建築系教授張良皋先生在《中國建築宏觀設計的頂峰--武當山道教建築群》一文中說:"明朝稱武當為'太岳',名位在五嶽之上……我們若試將武當山的建築與五嶽之首的泰山相比,泰山盡管歷史悠久,建築卻非一氣呵成,在總體上就先遜一籌。泰山的岱宗坊比之武當山玄岳門,東岳廟比之玉虛宮,碧霞元君祠比之紫霄宮,南天門比之太和宮,玉皇頂比之金頂,亦都要輸分。其餘四岳,遠讓泰山,更難與武當頡頏。"
武當山被世人尊稱為「仙山」、「道山」。《太和山志》記載「武當」的含義源於「非真武不足當之」,意謂武當乃中國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稱真武帝)的發跡聖地。因此,千百年來,武當山作為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揚天下。歷朝歷代慕名朝山進香、隱居修道者不計其數,相傳東周尹喜,漢時馬明生、陰長生,魏晉南北朝陶弘景、謝允,唐朝姚簡、孫思邈、呂洞賓,五代時陳摶,宋時胡道玄,元時葉希真、劉道明、張守清均在此修煉。
武當山之盛名,還得益於它遠離繁華喧囂的寧靜、清秀和奇異的風光。登上海拔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置身雲端,所有塵世煩憂盡消於足下。環顧四周,七十二峰凌聳九霄,且都俯身頷首,朝向主峰,宛如眾星捧月,儼然「萬山來朝」。元人有詩曰:「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澗水長鳴。」武當山天柱峰一帶,山高谷深,溪澗縱橫,身入其境,會有俗念頓消的出世之感。
武當山的宮觀、道院、亭台、樓閣等宏偉的古建築群,遍布峰巒幽壑,歷經千年,沐風雨而不蝕,迎雷電竟未損,似是歲月無痕,堪稱人間奇絕。
武當道樂「戛玉撞金,鳴絲吹竹,飄飄雲端」,但凡親耳聆聽者皆肅然起敬,尊之為「仙樂」、「梵音」。 武當山武術以「內家功夫」而著稱,是中國武術中與少林齊名的重要流派,譽為「北崇少林、南尊武當。」傳說有的道士曾練成在萬丈懸崖上步履如飛的功夫,其卓絕處令人景仰。
武當山以天機生化的旨趣和透脫通達的胸懷,將山的雄奇與嫵媚,水的流盪與靜謐,霧的生騰與凄婉,人生意態的高遠與寬闊,在中原腹地凝聚成一種奇特的人文景觀,千百年來,令遊子心盪神迷,令神仙留連忘返……
④ 武當山有多少年的歷史
武當地名源於先秦,漢襲秦制設武當縣。武當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場,武當山上的武當派也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教派之一。
武當山歷史地位的變遷:"武當"之名最早出現在《漢書》中,漢末至魏晉隋唐時期,是求仙學道者的棲隱之地.至宋代,道經始將傳說中的真武神與武當山聯系起來,將武當山附會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飛升處,為它以後的顯榮尊貴打下了基礎,入明以後,由於統治者對真武的尊崇,武當山被封為"太岳"、"玄岳",成為"天下第一名山".清以後,武當山的地位大為下降,它對周邊地區和區域社會的影響,主要通過朝山進香等民俗活動來體現
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築群。華中理工大學建築系教授張良皋先生在《中國建築宏觀設計的頂峰--武當山道教建築群》一文中說:"明朝稱武當為'太岳',名位在五嶽之上……我們若試將武當山的建築與五嶽之首的泰山相比,泰山盡管歷史悠久,建築卻非一氣呵成,在總體上就先遜一籌。泰山的岱宗坊比之武當山玄岳門,東岳廟比之玉虛宮,碧霞元君祠比之紫霄宮,南天門比之太和宮,玉皇頂比之金頂,亦都要輸分。其餘四岳,遠讓泰山,更難與武當頡頏。"
武當山被世人尊稱為「仙山」、「道山」。《太和山志》記載「武當」的含義源於「非真武不足當之」,意謂武當乃中國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稱真武帝)的發跡聖地。因此,千百年來,武當山作為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揚天下。歷朝歷代慕名朝山進香、隱居修道者不計其數,相傳東周尹喜,漢時馬明生、陰長生,魏晉南北朝陶弘景、謝允,唐朝姚簡、孫思邈、呂洞賓,五代時陳摶,宋時胡道玄,元時葉希真、劉道明、張守清均在此修煉。
武當山之盛名,還得益於它遠離繁華喧囂的寧靜、清秀和奇異的風光。登上海拔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置身雲端,所有塵世煩憂盡消於足下。環顧四周,七十二峰凌聳九霄,且都俯身頷首,朝向主峰,宛如眾星捧月,嚴然「萬山來朝」。元人有詩曰:「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澗水長鳴。」武當山天柱峰一帶,山高谷深,溪澗縱橫,身入其境,會有俗念頓消的出世之感。
武當山的宮觀、道院、亭台、樓閣等宏偉的古建築群,遍布峰巒幽壑,歷經千年,沐風雨而不蝕,迎雷電竟未損,似是歲月無痕,堪稱人間奇絕。
武當道樂「戛玉撞金,鳴絲吹竹,飄飄雲端」,但凡親耳聆聽者皆肅然起敬,尊之為「仙樂」、「梵音」。 武當山武術以「內家功夫」而著稱,是中國武術中與少林齊名的重要流派,譽為「北崇少林、南尊武當。」傳說有的道士曾練成在萬丈懸崖上步履如飛的功夫,其卓絕處令人景仰。
武當山以天機生化的旨趣和透脫通達的胸懷,將山的雄奇與嫵媚,水的流盪與靜謐,霧的生騰與凄婉,人生意態的高遠與寬闊,在中原腹地凝聚成一種奇特的人文景觀,千百年來,令遊子心盪神迷,令神仙留連忘返……
⑤ 武當山具有什麼歷史意義
武當山古建築中的宮闕廟宇集中體現了中國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築的建築學和藝術成就。古建築群坐落在溝壑縱橫、風景如畫的湖北省武當山麓,在明代期間逐漸形成規模,其中的道教建築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紀,這些建築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國藝術和建築的最高水平。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位於中國中部湖北省丹江口市的西南部。相傳為道教玄武大帝(北方神)修仙得道飛升之勝地,歷代道教名流曾在此修煉。據記載,唐太宗貞觀年間即在靈應峰創建五龍祠。宋、元以來,代有開拓擴建。明成祖於永樂十年(1412)曾動用軍夫30多萬人在此大興土木。現存的36處宮觀大多是明代所建,是中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道教古建築群。宮觀內保存的各類神像、法器、經籍等都有較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明代(公元1368~1644年)時,武當山被皇帝敕封為「大岳」、「玄岳」,地位在「五嶽」諸山之上。武當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周圍又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等勝景環繞,風光旖旎,氣勢宏偉,被世人贊為「萬山來朝」。
武當山古建築群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明代是其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在武當山興建了大批建築,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治世玄岳」牌坊建成,從而形成了9宮、9觀、72岩廟、36庵堂的大型建築群,總面積達160萬平方米的規模。武當山的道教音樂也是中華音樂的活化石。
現在武當山古建築群主要包括太和宮、南岩宮、紫霄宮、遇真宮四座宮殿,玉虛宮、五龍宮兩座宮殿遺址,以及各類庵堂祠廟等共200餘處。建築面積達5萬平方米,佔地總面積達100餘萬平方米,規模極其龐大。被列入的主要文化遺產包括:太和宮、紫霄宮、南岩宮、復真觀、「治世玄岳」牌坊等。
太和宮位於武當山主峰天柱峰的南側,包括古建築20餘棟,建築面積1600多平方米。太和宮主要由紫禁城、古銅殿、金殿等建築組成。紫禁城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是一組建築在懸崖峭壁上城牆,環繞於主峰天柱峰的峰頂。古銅殿始建於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位於主峰前的小蓮峰上,殿體全部由銅鑄構件拼裝而成,是中國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築。金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位於天柱峰頂端,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
南岩宮位於武當山獨陽岩下,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現保留有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龍虎殿等建築共21棟。
紫霄宮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規模最為宏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道教建築,位於武當山東南的展旗峰下,始建於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明嘉清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建。主體建築紫霄殿是武當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木構建築,殿內有金柱36根,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其建築式樣和裝飾具有明顯的明代特色。
「治世玄岳」牌坊又名「玄岳門」,位於武當山鎮東4公里處,是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牌坊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坊身全部以榫鉚拼合,造型肅穆大方,裝飾華麗,雕刻有多種人物、花卉的圖案,堪稱明代石雕藝術的佳作。
此外,武當山各宮觀中還保存有各類造像1486尊,碑刻、摩岩題刻409通,法器、供器682件,還有大量圖書經籍等,也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存。
武當山古建築群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裝飾藝術的精華。在這里還衍生出武當道教、武當道樂和武當武術等文化范疇的精髓,為中國民族的傳統文化增添了新內容。
武當山古建築群歷經滄桑,現存4座道教宮殿、2座宮殿遺址、2座道觀及大量神詞、岩廟。在布局、規制、風格、材料和工藝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狀。建築主體以宮觀為核心,主要宮觀建築在內聚型盆地或山助台地之上,庵堂神祠分布於宮觀附近地帶,自成體系,岩廟則占峰踞險,形成「五里一底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的巨大景觀。在建築藝術、建築美學上達到了極為完美的境界,有著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化和科技內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國宗教歷史以及古建築的實物見證。武當山古建築群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規劃嚴密,建築傑出
武當山古建築群分布在以天柱峰為中心的群山之中,總體規劃嚴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築位置選擇,注重環境,講究山形水脈布疏密有致。建築設計的規劃或宏偉壯觀,或小巧精緻,或深藏山坳,或瀕臨險崖,達到了建築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具有濃郁的建築韻律和天才的創造力。
高超的技術與藝術成就
武當山古建築群類型多樣,用材廣泛,各項設計、構造、裝飾、陳設,不論木構宮觀、銅鑄殿堂、石作岩廟,以及銅鑄、木雕、石雕、泥塑等各類神像都達到了高度的技術與藝術成就。
道教建築之瑰寶
武當山道教建築群始終由皇帝親自策劃營建,皇室派員管理。現存建築其規模之大,規劃之高,構造之嚴謹,裝飾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國現存道教建築中是絕無僅有的。
反映出我國古代科技的偉大成就
武當山金殿及殿內神像、供桌等全為銅鑄餾金,鑄件體量巨大,採用失蠟法(蠟模)翻鑄,代表了中國明代初年(15世紀)科學技術和鑄造工業的重大發展。
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武當山建築群的興建,是明代皇帝朱橡在擴展外交的同時,對內大力推崇道教,灌輸「皇權神授」思想,以鞏固其內部統治,具有重大的歷史和思想信仰等意義。
主要遺產:
武當山古建築群中的主要遺產有太和宮、南岩宮、紫雲宮、復真觀和「治世玄岳」石坊等。
太和宮:位於天柱峰南側,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現有古建築20餘棟,建築面積l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築有:
金殿:明代銅鑄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築,位於天柱峰頂端的石築平台正中,面積約160平方米,朝向為東偏南8°。殿面寬與進深均為三間,闊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疊架、額、枋及重翹重昂與單翹重昂斗拱,分別承托上、下檐部,構成重檐底殿式屋頂。正脊兩端鑄龍對峙。四壁於立柱之間裝四抹頭格扇門。殿內頂部作平棋天花,鑄淺雕流雲紋樣,線條柔和流暢。地面以紫色石紋墁地,洗磨光潔。屋頂採用「推山」做法為特點。殿內於後壁屏風前設神壇,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冊,右侍玉女端寶,水火二將,執旗捧劍拱衛兩廂。壇下玄武一尊,為金婉合體。壇前設香案,置供器。神壇上方高懸餾金匠額,上鑄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手跡「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際,懸盤龍斗邊餾金牌額,上豎鑄「金殿」二字。殿體各部分件採用失蠟法鑄造,遍體餾金,無論瓦作、木作構件,結構嚴謹,合縫精密,雖經五百多年的嚴寒酷暑,至今仍輝煌如初,顯示我國鑄造工業發展的高度水平,堪稱現存古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古銅殿:位於天柱峰前小蓮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鑄,高3米,闊2.8米,深2.4米,懸山式屋頂,全部構件為分件鑄造,卯榫拼裝,各鑄件均有文字標明安裝部位,格扇裙板上鑄有「此殿於元大德十一年鑄於武昌梅亭萬氏作坊」,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築。
紫禁城:建於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環繞,周長345米,牆基厚2.4米,牆厚1.8米,城牆最高處達10米,用條石依岩砌築,每塊條石重達500多千克,按中國天堂的模式建有東、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結構的城樓象徵天門。該石雕建築在懸崖徒壁之上,設計巧妙,施工難度大,是明代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紫霄宮:位於武當山東南的展旗峰下,始建於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建,清嘉慶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當山八大宮觀中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築之一。現存有建築29棟,建築面積6854平方米。中軸線上為五級階地,由上而下遞建龍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聖文母殿,兩側以配房等建築分隔為三進院落,構成一組殿堂樓宇、鱗次櫛比、主次分明的建築群。宮的中部兩翼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宮內主體建築紫霄殿,是武當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構建築,建在三層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側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大殿面闊進深各五間,高18.3米,闊29.9米,深12米,面積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大殿為重檐歇山頂式大木結構,由三層崇台襯托,比例適度,外觀協調。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頭和斗栱顯示明代斗杠的特徵。梁架結構用九檀,高寬比為5:2.5,保持宋遼以來的用材比例。殿內金柱斗栱,施井口天花,明間內槽有斗八藻井。明間後部建有刻工精緻的石須彌座神龕,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
紫霄殿的屋頂全部蓋孔雀藍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戧脊等以黃、綠兩色為主樓空雕花,裝飾豐富多采華麗,為其他宗教建築所少見。
南岩宮: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擴建。位於獨陽岩下,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峰巒秀美而著名。現存建築2l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佔地9萬平方米。有議案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皇經堂、八封亭、龍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門建築物。主體建築天乙真慶宮石殿,建於元至大三年(公元13lO年)以前,面闊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門、窗等均以青石雕鑿而成。頂部前坡為單檐歇山式,後坡依岩,作成懸山式,檐下斗栱均作兩跳,為遼金建築斗栱的做法。龍頭香,長3米,寬僅o.33米,橫空挑出,下臨深谷,龍頭上置一小香爐,狀極峻險,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科學性。
復真觀:建於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位於獅子峰前,現存建築20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佔地6萬平方米。觀門側開9Jr匝山勢建夾牆復道,狀如游龍。中軸線上有照壁、梵帛爐、龍虎殿、大殿、太子殿。左側道院建皇經堂、芷經閣、廟亭、齋房,隨山勢重疊錯落。前有五雲樓,五層樓翼角立柱上架設12根梁枋,交叉疊閣,為大木建築中少見的結構,有一柱十二梁之稱。
「治世玄岳」牌坊: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l552年)。位於武當山鎮東4000米處,為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又名玄岳門。系石鑿仿大木建築結構,三間四柱五樓牌坊,高11.9米,闊14.5米。明間與次間之比為5:3。坊柱高6.4米,柱周設夾桿石以鐵箍加固。柱頂架龍門枋,枋下明間為浮雕大小額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托浮雕上訪和下枋,枋間嵌夾堂花板,構成明間高敞、兩側稍低的三個門道。正樓架於龍門枋上,明間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橫式牌匾。次間各分兩層架設邊樓、雲板與次樓,構成寬闊高聳的正樓、邊樓,由上而下,逐層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樓,中嵌橫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賜額「治世玄岳」。此坊結構簡練,構件富於變化,全用卯榫拼合,裝配均衡嚴謹,坊身裝飾華麗,雕刻精工,運用線刻、圓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動物和花齊圖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樓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藝術珍品。
此外,在全山各宮觀中還保存著銅、鐵、木、石各類造像1486件,其中明代以前製品近干件,宋、元、明、清碑刻、摩岩409通,法器、供器682件以及圖書經籍等,均是珍貴的文化遺產。
⑥ 武當山的人文歷史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
武當山歷史地位的變遷:武當之名最早出現在《漢書》中,漢末至魏晉隋唐時期,是求仙學道者的棲隱之地。宋代,道經始將傳說中的真武神與武當山聯系起來,將武當山附會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飛升處。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武當縣。
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唐太宗詔武當節度使姚簡到武當山祈雨而應。敕建「五龍祠」。
唐乾寧年間(896~897年),武當山列為「七十二福地」第九位。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玄教宗師張留孫向世祖忽必烈奏報武當山後,忽必烈大信其道。
元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封「武當福地」。
明永樂十年(1412年),成祖朱棣命隆平侯張信、駙馬督尉沐昕、工部右侍郎郭琎、禮部尚書金純等率20餘萬軍民,工匠大修武當山。
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歷時12年,敕建的大岳太和山大小宮觀33處落成。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世宗令工部右侍郎陸傑提督重修武當山宮觀。
1961年,金殿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2月22日,紫霄宮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11月8日,武當山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1988年1月,「治世玄岳」石牌坊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12月15日,南岩宮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12月17日,「武當山古建築群」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1年7月,玉虛宮遺址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5月,啟動武當山玉虛宮修繕工程。
2012年,武當山啟動武當大興600年20餘項大型系列活動。
2012年7月25日,五龍宮景區正式投入開發建設。
2012年8月1日,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遇真宮頂升工程正式啟動。
2012年9月27日,武當山玉虛宮修繕落成。
⑦ 武當山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武當山是道教第一名山,從周代開始,就有道士在此居住修煉,如周代的尹喜,內漢代的陰長生,唐代的呂洞賓容,五代的陳摶等,唐代貞觀年間,均州太守姚簡在靈應峰修建了武當山上的第一座道觀,名叫五龍祠,之後隨著道教的興盛,武當山的神仙宮殿日益增多,尤其是在明朝永樂年間。永樂皇帝為了奪取政權,聲稱真武大帝曾顯聖幫助自己,並動用軍夫30萬在武當山建造了一個龐大的道教建築群,基本上確立了武當山的建築體系,朱棣還封武當山為「太岳太和山」,使其地位在五嶽之上。經過嘉靖年間的再度擴建,武當山最終形成了八宮、二觀、三十六廟堂、七十二岩廟、十二亭和三十九橋的龐大建築院落。
⑧ 武當山歷史,介紹一下開山鼻祖!
武當地名源於先秦,漢襲秦制設武當縣。武當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場,武當山上的武當派也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教派之一。
武當山歷史地位的變遷:"武當"之名最早出現在《漢書》中,漢末至魏晉隋唐時期,是求仙學道者的棲隱之地.至宋代,道經始將傳說中的真武神與武當山聯系起來,將武當山附會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飛升處,為它以後的顯榮尊貴打下了基礎,入明以後,由於統治者對真武的尊崇,武當山被封為"太岳"、"玄岳",成為"天下第一名山".清以後,武當山的地位大為下降,它對周邊地區和區域社會的影響,主要通過朝山進香等民俗活動來體現。
華中理工大學建築系教授張良皋先生在《中國建築宏觀設計的頂峰--武當山道教建築群》一文中說:"明朝稱武當為'太岳',名位在五嶽之上……我們若試將武當山的建築與五嶽之首的泰山相比,泰山盡管歷史悠久,建築卻非一氣呵成,在總體上就先遜一籌。泰山的岱宗坊比之武當山玄岳門,東岳廟比之玉虛宮,碧霞元君祠比之紫霄宮,南天門比之太和宮,玉皇頂比之金頂,亦都要輸分。其餘四岳,遠讓泰山,更難與武當頡頏。"
武當山被世人尊稱為「仙山」、「道山」。《太和山志》記載「武當」的含義源於「非真 南岩武不足當之」,意謂武當乃中國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稱真武帝)的發跡聖地。因此,千百年來,武當山作為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揚天下。歷朝歷代慕名朝山進香、隱居修道者不計其數,相傳東周尹喜,漢時馬明生、陰長生,魏晉南北朝陶弘景、謝允,唐朝姚簡、孫思邈、呂洞賓,五代時陳摶,宋時胡道玄,元時葉希真、劉道明、張守清均在此修煉。
武當山之盛名,還得益於它遠離繁華喧囂的寧靜、清秀和奇異的風光。登上海拔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置身雲端,所有塵世煩憂盡消於足下。環顧四周,七十二峰凌聳九霄,且都俯身頷首,朝向主峰,宛如眾星捧月,儼然「萬山來朝」。元人有詩曰:「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澗水長鳴。」武當山天柱峰一帶,山高谷深,溪澗縱橫,身入其境,會有俗念頓消的出世之感。
武當山的宮觀、道院、亭台、樓閣等宏偉的古建築群,遍布峰巒幽壑,歷經千年,沐風雨而不蝕,迎雷電竟未損,似是歲月無痕,堪稱人間奇絕。
武當道樂「戛玉撞金,鳴絲吹竹,飄飄雲端」,但凡親耳聆聽者皆肅然起敬,尊之為「仙樂」、「梵音」。 武當山武術以「內家功夫」而著稱,是中國武術中與少林齊名的重要流派,譽為「北崇少林、南尊武當。」傳說有的道士曾練成在萬丈懸崖上步履如飛的功夫,其卓絕處令人景仰。
武當山以天機生化的旨趣和透脫通達的胸懷,將山的雄奇與嫵媚,水的流盪與靜謐,霧的生騰與凄婉,人生意態的高遠與寬闊,在中原腹地凝聚成一種奇特的人文景觀,千百年來,令遊子心盪神迷,令神仙留連忘返……
⑨ 武當山歷史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內岳」、「玄岳容」、「大岳」之稱。
武當山歷史地位的變遷:"武當"之名最早出現在《漢書》中,漢末至魏晉隋唐時期,是求仙學道者的棲隱之地。宋代,道經始將傳說中的真武神與武當山聯系起來,將武當山附會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飛升處。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武當縣。
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唐太宗詔武當節度使姚簡到武當山祈雨而應。敕建「五龍祠」。
唐乾寧年間(896~897年),武當山列為「七十二福地」第九位。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玄教宗師張留孫向世祖忽必烈奏報武當山後,忽必烈大信其道。
武當山
元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封「武當福地」。
明永樂十年(1412年),成祖朱棣命隆平侯張信、駙馬督尉沐昕、工部右侍郎郭琎、禮部尚書金純等率20餘萬軍民,工匠大修武當山。
⑩ 武當山的歷史人文
英山,古為皋陶部落,漢為英布封疆,宋為畢升故里,今為中國茶鄉、溫泉名城。境內旅遊資源豐富,素有「原草原木原生態,野滋野味野風情」之美譽。名山(中原第一峰——大別山主峰天堂寨)雄奇險峻、名泉(中國第二大溫泉)物華天寶、名產(英山雲霧茶、絲綢保健製品、山野菜)暢銷市場、名人(畢升)馳名中外,大別山生態旅遊已成為「鄂東旅遊業的支撐點,大武(南武當山秀美風光(18張)漢的後花園」。
英山境內的大別山主峰天堂峰海拔1729.13米,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此山南北分界,陰陽交錯,為鄂皖之咽喉,江淮之要塞,素稱「吳楚東南第一關」。這里春季奼紫嫣紅,夏季綠滿山川,秋天紅葉漫坡,冬季冰花怒放,景色等級可與廬山、峨眉山、張家界等著名風景區比肩。大別山與道教結緣已久,僅英山縣境內多有道教聖跡,歷史上有許多真武、三豐、呂仙在此顯靈、修煉的傳說,道教場所多達150處,其中有一府(東岳府)、一觀(太一觀)、一樓(魁星樓)、二堂(三官堂、明倫堂)、二塔(龍珠塔、兩河口塔)、四閣、四壇、四十九廟(北有玉皇廟、南有仙人台等)、七十四庵、十一宮(七座供奉真武大帝和張三豐祖師的武聖宮)。南武當的崛起,是歷史的回歸和時代發展的必然,填補了中華國教——道教在鄂東宗教旅遊中的空白,作為中國著名道教文化聖地、武當南宗發源地、中國未來的武當武術基地、中國最大的避暑養生旅遊中心,整合了英山經典景區的山水人文資源,上有大別山主峰,中有南武當武聖宮,下有華中第一谷和大別山天池,成一線穿珠之勢,為大別山地區的文化、經濟和旅遊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出生在自古多俠士的燕趙晉州書香門第的武當道長游玄德,是武林12大門派中武當派代表人物、三豐祖師第十四代傳人。游玄德道長自幼隨父習武,後出家武當,得到武當派南宗掌門人王傑的真傳,九十年代初創辦了三豐武術院,以其「北崇少林,南尊武當」、「武當祖庭,萬法歸宗」的影響力,促進了吳家山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旅遊區、道教文化區、休閑度假區、生活服務區、民俗文化區、植物生態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區等八大景區的建設,完成了武聖宮三豐大殿、民俗文化村、中華武術院、太極廣場、道家養生院、宗師府、石鼓神廟、龍潭峽谷漂流等八大工程,啟動了大別山主峰登頂索道建設,帶來了英山旅遊外向型、國際化發展的聯動效應。2003年10月4日,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主辦了以「世界和平、人類健康」為主題的中國英山南武當山首屆國際文化旅遊節,來自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紐西蘭的演藝明星、遊客一萬餘人出席了盛會,南京、武漢的旅行社推出了英山南武當山風景區及龍潭峽谷漂流二日游、三日游熱線,為英山的旅遊事業帶來了生機。2007年4月21日,黃岡市政府又在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舉辦了「中國英山首屆國際武林大會」,來自國內外11大門派的武林高手到會獻藝。
大別山是一座古老的山,是一座英雄的山,是一座富有的人文之山,是當代旅遊發展的後起之秀。而南武當山的崛起,弘揚了道教文化,傳播了中華文明,印證了三豐仙師「武當異日必大興」的預言,使千年沉睡的大別山終將成為世界關注嚮往的道教振興之聖地,人類團結交流的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