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電子稱的發展歷史

電子稱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14 21:39:56

A. 說說秤的發展演變過程

秤的稱重的自歷史
稱重的歷史相當悠久,就說我國的稱重歷史,傳說大禹治水,劃分九州,
"身為度,稱以出",人做為度量衡標准.夏朝就開始使用權衡[天平]稱量物品,
公元前221年,皇征服各諸侯,頒發了統一的度量衡詔書,建立了一套統一的度量衡制度.
我國最早的稱重器具為木桿秤,充分利用了杠桿原理,隨著人們對杠桿原理的深入認識,
稱重器具隨之出現了等臂和不等臂的衡器.19世紀後半葉,歲著電子技術的發展,
稱重技術得到了質的飛躍,出現了電子衡器.它充分的利用電子應變原理和單片機的智能技術,
使稱重的數據直觀精確,操作簡單便利,數據記錄准確.

B. 秤的發展史

秤的歷史
開放分類: 質量、量器



balance

測定物體質量的衡器。常見的有桿秤、台秤、案秤、彈簧秤等。①桿秤。以帶有星點和錐度的木桿或金屬桿為主體,並配有砣(砝碼)、砣繩和秤盤(或秤鉤)的小型衡器。按使用范圍和秤量的大小分為戥子、盤秤和鉤秤3種。②台秤。承重裝置為矩形檯面,通常在地面使用的小型衡器。按結構原理可分為機械台秤和電子台秤兩類。③案秤。在工作台案或櫃台上使用的小型商用衡器。按結構和功能可分為普通案秤和電子計價秤兩類。④彈簧秤。利用彈簧在被測物重力作用下的變形來測定該物體重量的衡器。其秤量可從1毫克到數十噸。

范蠡——秤的發明者
--------------------------------------------------------------------
相傳范蠡在經商中發現,人們在市場買賣東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難做到公平交易,便產生了創造一種測定貨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經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見一個農夫從井中汲水,方法極巧妙:在井邊豎一高高的木樁,再將一橫木綁在木樁頂端;橫木的一頭吊木桶,另一頭繫上石塊,此上彼下,輕便省力。范蠡頓受啟發,急忙回家模仿起來:他用一根細而直的木棍,鑽上一個小孔,並在小孔上繫上麻繩,用手來掂;細木的一頭拴上吊盤,用以裝盛貨物,一頭系一鵝卵石作為砣;鵝卵石搬動得離繩越遠,能吊起的貨物就越多。於是他想:一頭掛多少貨物,另一頭鵝卵石要移動多遠才能保持平衡,必須在細木上刻出標記才行。但用什麼東西做標記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幾個月,仍不得要領。
一天夜裡,范蠡外出小解,一抬頭看見了天上的星宿,便突發奇想,決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標記,一顆星代表一兩重,十三顆星代表一斤。從此,市場上便有了統一計量的工具——秤。
但是,時間一長,范蠡又發現,一些心術不正的商人,賣東西時缺斤少兩,剋扣百姓。他想,怎樣把秤改進一下,杜絕奸商們的惡行呢?終於,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為紅木嵌金屬星形,並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祿、壽三星,以十六兩為一斤。目的是為了告誡同行:作為商人,必須光明正大,不能去賺黑心錢。並說:「經商者若欺人一兩,則會失去福氣和幸福;欺人二兩,則後人永遠得不了『俸祿』(做不了官);欺人三兩,則會折損『陽壽』(短命)!」
就這樣,秤這種計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並一直沿襲了兩千多年,直至今天。

C. 我國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史

1958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小型電子管通用計算機103機(八一型);
1965年中科院計算所回研製成功答我國第一台大型晶體管計算機109乙,之後推出109丙機;
1974年研製採用集成電路的DJS—130小型計算機;
1985年6月中國第一台IBM PC兼容微型計算機長城0520CH研製成功,其後長城、聯想、方正等公司紛紛推出國產微機;
1992年國防科技大學研製出銀河—II通用並行巨型機;
1993年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中心研製出曙光一號全對稱共享存儲多處理機;
1995年曙光推出第一台大規模並行處理機曙光1000
1997年國防科技大學研製成功銀河—III;
1997—1999年曙光推出具有機群結構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級伺服器;
1999年神威I研製成功;
2000年曙光推出曙光3000超級伺服器;
2001年中科院研製第一款通用CPU—」龍芯「晶元。

D. 電子計算機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於1946年在美國製成,取名叫恩尼亞克。它是一個由1萬8千多個電子管製成的龐然大物,佔地面積達140平方米,重量有30多噸,耗電約140千瓦,它的計算速度為每秒5干次。

此後,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十分迅速,迄今已發展了4代。

第一代電子計算機(1947年-1957年)的主要特徵是採用電子管組成的基本邏輯電路,使用機器語言或者匯編語言編製程序。它主要應用於科學計算。

我國電子計算機的研製工作始於1956年,到1958年製造出我國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它的運算速度為每秒兩千次。

第二代電子計算機(1957年~1967年)的主要特徵是採用晶體管作基本邏輯電路,同時開始使用面向過程的程序設計語言,如ALGOL、FORTRAN、COBOL語言等,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已提高到每秒幾十萬次至上百萬次。它的使用范圍也由科學計算擴展到數據處理、自動控制、企業管理等各方面。

我國的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於1967年製成。它的運算速度是每秒5萬次。

第三代電子計算機(1965年-1970年)的主要特徵是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作基本邏輯電路。所謂集成電路就是將多個晶體管和電阻元件等集中做到一塊矽片上,而製成門電路、觸發器等具有一定邏輯功能的電路器件。第三代電子計算機的操作系統得到發展與普及。會話語言如BASIC語言、APL語言等被廣泛應用。計算速度可達到每秒幾百萬次甚至上億次。

我國的第一台集成電路計算機於1970年研製成功。

第四代電子計算機(1970年至今)的主要特徵是使用了大規模集成電路。一般把一塊矽片上集成100個門電路以上或上千個晶體管元件以上的集成電路叫做大規模集成電路。在這一代,電子計算機的發展趨勢是向兩端發展,即出現了運算速度超過億次的巨型計算機和極其靈活的微處理器及以微處理器為核心組裝的微型計算機。目前,在普通中小學及家庭中使用的電子計算機就是這種微型電子計算機。

近十多年來,軟體系統的飛速發展是這一代計算機的又一明顯特徵。高級語言、操作系統、資料庫、各類應用軟體的研究和應用越來越深入、完善,使計算機的應用普及到現代社會的每個領域。

我國於1975年開始研製大規模集成電路。億次巨型計算機於1983年研製成功。微型計算機在我國的產量成倍增長,並且推出了面向青少年和家庭的中華學習機。

第五代電子計算機目前還在設想和研製階段。雖然某些國家的一些部門宣稱他們研製出了第五代電子計算機,但都沒有得到公認。

對第五代電子計算機有如下一些設想。

一些人按照前四代電子計算機的發展規律推斷,認為第五代電子計算機將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即由集成度超過萬個門或超過10萬個元件的集成電路組裝的電子計算機。

也有人認為第五代電子計算機將在結構形式的元器件上有一個較大的飛躍,即光計算機。所謂光計算機是用光學元器件取代部分電子元件做成的計算機。目前磁光記錄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磁光存儲器不久將進入實用階段。

生物計算機的研製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目前生物計算機的研製工作正沿著兩個不同的方向進行。第一種,是在傳統數字式計算技術的軌道上發展起來的,其主攻方向是用某種有機物分子取代半導體元器件,因此這種生物計算機也被稱作分子計算機。第二種,是設想計算機的轉換開關由蛋白質(酶)來承擔,這種生物計算機的運算過程實際上是蛋白質分子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生物計算機在圖像識別和「感知」化學物質等方面將可能優於現在的電子計算機。

另外一些專家對第五代電子計算機主要是從功能方面提出了設想。他們認為,第五代電子計算機除了在高速度、大容量方面繼續保持發展勢頭外,在功能方面應從以計算為主過渡到以推理、聯想和學習為主,它處理的對象應從以數據為中心過渡到以知識為中心,它的工作方式應對用戶更為「友好」,用戶可以使用自然語言、圖像、聲音等各種手段與它打交道。到那個時候「計算機」這個名詞就應該改了。第五代電子計算機應該被稱為知識信息處理系統。

E. 電子計算機的詳細發展史

計算機發展史

計算機於1946年問世,有人說是由於戰爭的需要而產生的,我們認為計算機產生的根本動力是人們為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是為了把人的大腦延伸,讓人的潛力得到更大的發展。正如汽車的發明是使人的雙腿延伸一樣,計算機的發明事實上是對人腦智力的繼承和延伸。近10年來,計算機的應用日益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如管理、辦公自動化等。由於計算機的日益向智能化發展,於是人們乾脆把微型計算機稱之為「電腦」了。
計算機產生的動力是人們想發明一種能進行科學計算的機器,因此稱之為計算機。它一誕生,就立即成了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掀開自工業革命後的又一場新的科學技術革命。
要追溯計算機的發明,可以由中國古時開始說起,古時人類發明算盤去處理一些數據,利用撥弄算珠的方法,人們無需進行心算,通過固定的口訣就可以將答案計算出來。這種被稱為「計算與邏輯運算」的運作概念傳入西方後,被美國人加以發揚光大。直到十六世紀,發明了一部可協助處理乘數等較為復雜數學算式的機械,被稱為「棋盤計算器」,但這時期只屬於純計算的階段,要到十九世紀才有急速的發展。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1945-195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政府尋求計算機以開發潛在的戰略價值。這促進了計算機的研究與發展。1944年霍華德.艾肯(1900-1973)研製出全電子計算器,為美國海軍繪制彈道圖。這台簡稱 Mark I 的機器有半個足球場大,內含500英里的電線,使用電磁信號來移動機械部件,速度很慢(3-5秒一次計算)並且適應性很差只用於專門領域,但是,它既可以執行基本算術運算也可以運算復雜的等式。
1946年2月14日,標志現代計算機誕生的ENIAC(The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費城公諸於世。ENIAC代表了計算機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它通過不同部分之間的重新接線編程,還擁有並行計算能力。ENIAC由美國政府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開發,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70,000個電阻器,有5百萬個焊接點,耗電160千瓦,其運算速度比Mark I快1000倍,ENIAC是第一台普通用途計算機。
40年代中期,馮.諾依曼(1903-1957)參加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小組,1945年設計電子離散可變自動計算機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將程序和數據以相同的格式一起儲存在存儲器中。這使得計算機可以在任意點暫停或繼續工作,機器結構的關鍵部分是中央處理器,它使計算機所有功能通過單一的資源統一起來。

1946年,美國物理學家莫奇利任總設計師,研製成功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ENIAC(圖中左為莫奇利)

第一代計算機的特點是操作指令是為特定任務而編制的,每種機器有各自不同的機器語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一個明顯特徵是使用真空電子管和磁鼓儲存數據。

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ENIAC)佔地170平方米,重30噸,
有1.8萬個電子管,用十進制計算,每秒運算5000次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1956-1963)
1948年,晶體管的發明大大促進了計算機的發展,晶體管代替了體積龐大電子管,電子設備的體積不斷減小。1956年,晶體管在計算機中使用,晶體管和磁芯存儲器導致了第二代計算機的產生。第二代計算機體積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穩定。首先使用晶體管技術的是早期的超級計算機,主要用於原子科學的大量數據處理,這些機器價格昂貴,生產數量極少。
1960年,出現了一些成功地用在商業領域、大學和政府部門的第二代計算機。第二代計算機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還有現代計算機的一些部件:列印機、磁帶、磁碟、內存、操作系統等。計算機中存儲的程序使得計算機有很好的適應性,可以更有效地用於商業用途。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更高級的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和FORTRAN(Formula Translator)等語言,以單詞、語句和數學公式代替了二進制機器碼,使計算機編程更容易。新的職業,如程序員、分析員和計算機系統專家,與整個軟體產業由此誕生。

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1964-1971)
雖然晶體管比起電子管是一個明顯的進步,但晶體管還是產生大量的熱量,這會損害計算機內部的敏感部分。1958年發明了集成電路(IC),將三種電子元件結合到一片小小的矽片上。科學家使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單一的半導體晶元上。於是,計算機變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這一時期的發展還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統,使得計算機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協調下可以同時運行許多不同的程序。

1964年,美國IBM公司研製成功第一個採用集成電路的通用電子
計算機系列IBM360系統

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971-現在)
出現集成電路後,唯一的發展方向是擴大規模。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可以在一個晶元上容納幾百個元件。到了80年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在晶元上容納了幾十萬個元件,後來的ULSI將數字擴充到百萬級。可以在硬幣大小的晶元上容納如此數量的元件使得計算機的體積和價格不斷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斷增強。基於「半導體」的發展,到了一九七二年,第一部真正的個人計算機誕生了。所使用的微處理器內包含了 2,300 個「晶體管」,可以一秒內執行 60,000 個指令,體積也縮小很多。而世界各國也隨著「半導體」及「晶體管」的發展去開拓計算機史上新的一頁。
70年代中期,計算機製造商開始將計算機帶給普通消費者,這時的小型機帶有軟體包,供非專業人員使用的程序和最受歡迎的字處理和電子表格程序。這一領域的先鋒有Commodore, Radio Shack和Apple Computers等。
1981年,IBM推出個人計算機(PC)用於家庭、辦公室和學校。80年代個人計算機的競爭使得價格不斷下跌,微機的擁有量不斷增加,計算機繼續縮小體積,從桌上到膝上到掌上。與IBM PC競爭的Apple Macintosh系列於1984年推出,Macintosh提供了友好的圖形界面,用戶可以用滑鼠方便地操作。

FACOMM-382計算機

計算機的發明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事情,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它已經成為一門復雜的工程技術學科,它的應用從國防、科學計算,到家庭辦公、教育娛樂,無所不在。它的分類從巨型機、大型機、小型機,到工作站、個人電腦,五花八門。但是,無論怎樣尖端,怎樣高科技,從它誕生之日起,在許多人心目中它就是一部機器,一部冰冷的高速運算的機器。
從ENIAC揭開計算機時代的序幕,到UNIVAC成為迎來計算機時代的寵兒,不難看出這里發生了兩個根本性的變化:一是計算機已從實驗室大步走向社會,正式成為商品交付客戶使用;二是計算機已從單純的軍事用途進入公眾的數據處理領域,真正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

F. 裝載機電子秤的歷史發展

裝載機電子秤,簡單的來說就是在裝載機上加裝電子秤,以實現稱重計量的目的。這樣,不僅能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率,還能減少交通運輸中事故的發生率。以達到國家的計量要求。
要做好裝載機電子秤的銷售,就要尋求好目標客戶。煤礦,洗煤廠,鋼鐵等大型企業能用到以外,還可以去裝載機廠,或裝載機代理商咨詢。
以下是近期我國各地裝載機和裝載機電子秤銷售情況:

由圖所示,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用戶和媒體對裝載機和電子吊秤的關注度

以上所示裝載機和電子吊秤在主要城市的分布情況,業務員可以參照一下。 (圖片沒顯示,想了解行情請點擊連接)

G. 電子商務的發展歷史

電子商務是以信息網路技術為手段,以商品交換為中心的商務活動;也可理解為在互聯網(Internet)、企業內部網(Intranet)和增值網(VAN,Value Added Network)上以電子交易方式進行交易活動和相關服務的活動,是傳統商業活動各環節的電子化、網路化、信息化。
發展歷史
起步期
1990-1993年,電子數據交換時代,成為中國電子商務的起步期。
雛形期
1993-1997年,政府領導組織開展「三金工程」階段,為電子商務發展期打下堅實基礎。
1993年成立了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為主席的國民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及其辦公室,相繼組織了金關、金卡、金稅等"三金工程",取得了重大進展。
1996年1月成立國務院國家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由副總理任組長,20多個部委參加,統一領導組織中國信息化建設。
1996年,金橋網與網際網路正式開通。
1997年,信息辦組織有關部門起草編制中國信息化規劃。
1997年4月在深圳召開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各省市地區相繼成立信息化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各省開始制訂本省包含電子商務在內的信息化建設規劃。
1997年,廣告主開始使用網路廣告。
1997年4月以來,中國商品訂貨系統(CGOS)開始運行。
發展期
1998-2000年,互聯網電子商務發展階段。
1998年3月,中國第一筆互聯網網上交易成功。
1998年10月,國家經貿委與信息產業部聯合宣布啟動以電子貿易為主要內容的"金貿工程",它是一項推廣網路化應用、開發電子商務在經貿流通領域的大型應用試點工程.。
1999年3月8848等B2C網站正式開通,網上購物進入實際應用階段.
1999年興起政府上網、企業上網,電子政務(政府上網工程)、網上納稅、網上教育(湖南大學、浙江大學網上大學),遠程診斷(北京、上海的大醫院)等廣義電子商務開始啟動,並已有試點,並進入實際試用階段。
穩定期
2000-2009年,電子商務逐漸以從傳統產業B2B為主體,標志著電子商務已經進入可持續性發展的穩定期。
成熟期
3G的蓬勃發展促使全網全程的電子商務V5時代成型,電子商務已經受到國家高層的重視,並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
電子郵件階段。這個階段可以認為是從70年代開始,平均的通訊量以每年幾倍的速度增長。
第二階段
信息發布階段。從1995年起,以Web技術為代表的信息發布系統,爆炸式地成長起來,成為Internet的主要應用。中小企業如何把握好從「粗放型」到「精準型」營銷時代的電子商務。
第三階段
EC (Electronic Commerce),即電子商務階段。EC在 美國也才剛剛開始,之所以把 EC 列為一個劃時代的東西,是因為 Internet 的最終主要商業用途,就是電子商務。同時反過來也可以說,若干年後的商業信息,主要是通過 Internet 傳遞。Internet 即將成為我們這個商業信息社會的神經系統。1997 年底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的第五次亞太經合組織非正式首腦會議(APEC)上美國總統柯林頓提出敦促各國共同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議案,其引起了全球首腦的關注,IBM、HP 和 Sun 等國際著名的信息技術廠商已經宣布 1998 年為電子商務年。
第四階段
全程電子商務階段。隨著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體服務模式的出現,軟體紛紛登陸互聯網,延長了電子商務鏈條,形成了當下最新的「全程電子商務」概念模式。
第五階段
智慧階段。2011年,互聯網信息碎片化以及雲計算技術愈發成熟,主動互聯網營銷模式出現,i-Commerce(indivial Commerce)順勢而出,電子商務擺脫傳統銷售模式生搬上互聯網的現狀,以主動、互動、用戶關懷等多角度與用戶進行深層次溝通。其中以 IZP 科技集團提出的 ICE 最具有代表性。

H. 電子戰的發展歷史

(一)電子戰來的萌芽自階段(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
(二)電子戰的初步形成階段(兩次世界大戰前後)
(三)電子戰的全面發展階段(二戰後至20世紀70年代末)
(四)電子戰的成熟階段(20世紀80年代)

I. 簡述電子計算機的發展歷程

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於1946年在美國製成,取名叫恩尼亞克。它是一個由1萬8千多個電子管製成的龐然大物,佔地面積達140平方米,重量有30多噸,耗電約140千瓦,它的計算速度為每秒5干次。
此後,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十分迅速,迄今已發展了4代。
第一代電子計算機(1947年-1957年)的主要特徵是採用電子管組成的基本邏輯電路,使用機器語言或者匯編語言編製程序。它主要應用於科學計算。
我國電子計算機的研製工作始於1956年,到1958年製造出我國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它的運算速度為每秒兩千次。
第二代電子計算機(1957年~1967年)的主要特徵是採用晶體管作基本邏輯電路,同時開始使用面向過程的程序設計語言,如ALGOL、FORTRAN、COBOL語言等,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已提高到每秒幾十萬次至上百萬次。它的使用范圍也由科學計算擴展到數據處理、自動控制、企業管理等各方面。
我國的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於1967年製成。它的運算速度是每秒5萬次。
第三代電子計算機(1965年-1970年)的主要特徵是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作基本邏輯電路。所謂集成電路就是將多個晶體管和電阻元件等集中做到一塊矽片上,而製成門電路、觸發器等具有一定邏輯功能的電路器件。第三代電子計算機的操作系統得到發展與普及。會話語言如BASIC語言、APL語言等被廣泛應用。計算速度可達到每秒幾百萬次甚至上億次。
我國的第一台集成電路計算機於1970年研製成功。
第四代電子計算機(1970年至今)的主要特徵是使用了大規模集成電路。一般把一塊矽片上集成100個門電路以上或上千個晶體管元件以上的集成電路叫做大規模集成電路。在這一代,電子計算機的發展趨勢是向兩端發展,即出現了運算速度超過億次的巨型計算機和極其靈活的微處理器及以微處理器為核心組裝的微型計算機。目前,在普通中小學及家庭中使用的電子計算機就是這種微型電子計算機。
近十多年來,軟體系統的飛速發展是這一代計算機的又一明顯特徵。高級語言、操作系統、資料庫、各類應用軟體的研究和應用越來越深入、完善,使計算機的應用普及到現代社會的每個領域。
我國於1975年開始研製大規模集成電路。億次巨型計算機於1983年研製成功。微型計算機在我國的產量成倍增長,並且推出了面向青少年和家庭的中華學習機。
第五代電子計算機目前還在設想和研製階段。雖然某些國家的一些部門宣稱他們研製出了第五代電子計算機,但都沒有得到公認。
對第五代電子計算機有如下一些設想。
一些人按照前四代電子計算機的發展規律推斷,認為第五代電子計算機將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即由集成度超過萬個門或超過10萬個元件的集成電路組裝的電子計算機。
也有人認為第五代電子計算機將在結構形式的元器件上有一個較大的飛躍,即光計算機。所謂光計算機是用光學元器件取代部分電子元件做成的計算機。目前磁光記錄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磁光存儲器不久將進入實用階段。
生物計算機的研製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目前生物計算機的研製工作正沿著兩個不同的方向進行。第一種,是在傳統數字式計算技術的軌道上發展起來的,其主攻方向是用某種有機物分子取代半導體元器件,因此這種生物計算機也被稱作分子計算機。第二種,是設想計算機的轉換開關由蛋白質(酶)來承擔,這種生物計算機的運算過程實際上是蛋白質分子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生物計算機在圖像識別和「感知」化學物質等方面將可能優於現在的電子計算機。
另外一些專家對第五代電子計算機主要是從功能方面提出了設想。他們認為,第五代電子計算機除了在高速度、大容量方面繼續保持發展勢頭外,在功能方面應從以計算為主過渡到以推理、聯想和學習為主,它處理的對象應從以數據為中心過渡到以知識為中心,它的工作方式應對用戶更為「友好」,用戶可以使用自然語言、圖像、聲音等各種手段與它打交道。到那個時候「計算機」這個名詞就應該改了。第五代電子計算機應該被稱為知識信息處理系統。

閱讀全文

與電子稱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