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肇慶歷史文化

肇慶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06 02:30:51

㈠ 肇慶有什麼風俗習慣

●舞獅
舞獅在肇慶城鄉有著悠久的傳統,春節舞獅采青拜年,是肇慶城鄉的習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當地的農村、企業都有不少的舞獅團。每逢節日和喜慶,這些舞獅團都會以舞獅助興,進行驚險刺激的表演。
肇慶電力醒獅團是一支欽譽海內外的獅團,曾多次出國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大賽。1998年,這個獅團的少年獅隊在全國南北獅王爭霸中奪得亞軍。這個獅團獨創的「九天攬月」、「踩沙煲上樁」等套路堪稱驚險與藝術的交融,令萬千觀眾傾倒。
●舞龍
肇慶市德慶縣是傳說中龍母的故鄉,德慶、封開一帶素有舞龍的習俗,有火龍、彩龍、旱龍三種。每逢節慶,當地的人們都會舞動巨龍歡慶。德慶電力集團舞龍隊是一支頗有名氣的舞龍隊,曾多次代表廣東參加全國舞龍大賽,並獲得過季軍。
●水上醒獅
水上醒獅表演設在七星岩桂花軒前的主游道旁湖面上。在跨度近30米的粼粼碧波上面,豎立著70多根柱樁,高樁離水面2.4米,低樁距水面0.6米。柱樁盡頭處,立著一個面積為25平方米的表演平台。兩頭醒獅踩樁舞動,躍向湖面,並在水上表演各式驚險、精彩的傳統南獅套路。
由市旅遊委精心設計,肇慶旅遊醒獅團演出的水上醒獅表演,以別出心裁的形式發掘並豐富了南國醒獅表演的傳統藝術,擴展了景區的文化內涵。
● 九龍湖客家風情
在肇慶鼎湖區九龍湖山下,是一萬多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淳厚的山民、典雅的民居、古樸的婚俗、好客的主人、淳樸濃郁的客家風情,還有獨特的、被國內外建築學家列為中國五大傳統民居之一的客家圍屋,構成了九龍湖特有的客家民俗文化。那原始的古法造紙、精煉桂樹油等,正是當地客家人與自然相融、保護自然生態、服務人類自身的典型表現。在鳳凰台上,地地道道的客家小夥子和姑娘們表演的客家風情,讓您賞心悅目,還有甜美的山歌對唱、優雅的山村舞蹈、獨特古樸的婚禮……。
●肇慶婚俗
肇慶人結婚有許多奇特而有趣之處。結婚前一天,新人各自在家准備,互不見面。男家在良辰燃放鞭炮,接著請好命公﹑好命婆(一般是有兒子的中年夫婦)開床設賬。是夜,新郎不得睡在新床上。次日清晨,新郎由好命公﹑好命婆為之梳頭。女家,不管嫁妝多少,父母都要為女兒准備一對小火籠,內裝木炭,上蓋大紅紙,以預祝女兒婿結婚後生活紅火。結婚前一天晚上,新娘徹夜不眠。次日凌晨,新娘由伴娘陪伴,梳妝打扮。吉日早上,迎親的花車來到女家,伴郎即大聲嚷著要見新娘,但新娘卻由伴娘陪伴著,躲在閨房之中,遲遲不出,這叫依依不捨,如新娘之兄長未婚,要避開,絕對不能看著小妹出門。同時,新娘的母親要將一條男褲放在閨房的門上,八字兒擺開,以讓女兒從褲檔下跨出閨房。接著,一對新人開始向女家的長輩端茶拜別。拜別後,母親將一籃象徵如意吉祥的十寶--紅包﹑紅糖﹑紅棗﹑桂圓﹑酒餅﹑米花﹑蓮子﹑百合﹑花生﹑桂面--交新娘。這時,新郎領著新娘跨出大門門檻,新娘的兄長未婚,則由新娘的父親為新郎打紅傘遮陽。花車回到男家時,男家派一個已生養有兒子的婦女在鞭炮齊鳴聲中接過紅傘,打開遮住新郎,向新房走去。是時,新郎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均不可看著新郎﹑新娘走下花車,直至走進新房,這叫迴避,以免見外。新娘在伴娘的陪伴下,走近新房後,與新郎並排坐在床沿上,叫坐床。繼而他們登廳拜堂,先拜祖先,後拜父母。
●疍家婚俗
肇慶沿西江之水上人家,稱疍家,其嫁傢伙娶頗奇趣:男子未聘,則置盤草於艇梢:女子未受聘,則置盤花於艇梢,以致媒妁。結婚前3天,男女互不見面。至吉日良辰,特設酒艇,張燈結綵,旗燈照耀,好不熱鬧。吉時,鞭炮齊鳴,於是一好命公便伴著新郎哥,駕起一葉花舟,駕向新娘子的紅船。新娘子被接回後,旋即登船見過家公家婆,與新郎哥一同拜祭祖先。傍晚時分,親朋戚友駕方舟赴宴。宴席上,無論菜多小,"香芋扣肉"一菜絕不可少,且特別大碗,同時要由主家女尊長親手泡製。飲宴沸沸揚揚,一直鬧至深夜才散去。小家疍戶還有養童養媳之風習,長大後而結婚者謂之轉髻。現今絕大部份水上人家已遷居岸上,雖然其生活習慣已與岸上人家同化了,但其婚俗仍留有一些古痕跡。

㈡ 肇慶簡介,最好詳細D``急用!!!

廣東肇慶簡介
肇慶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星湖是全國首批4A級風景區、全國首批十大文明風景示範區之一,以星湖風景區為中心的西江旅遊走廊逐步形成;肇慶還是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肇慶的古代歷史文化璀璨奪目,光彩照人。境內春秋戰國墓出士的大量精美青銅器,表明肇慶地區在先秦時期是嶺南地區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秦漢時中原文化主要經西江傳播到嶺南地區,而肇慶正是西江通衢必經之地。漢代交趾刺史部絕大部分時間設在蒼梧郡治廣信縣,使之成為嶺南早期的文化中心之一。漢代研究《左傳》的專家陳欽、陳元,我國最早的佛教學者牟融,都是廣信縣人。陳欽曾向王莽講授《左氏春秋》,自名為《陳氏春秋》;其子陳元,潛心為其父所著書訓詁,自成一家,陳元子堅卿在經學上也有造詣,後人稱之為"三陳"。著名學者劉熙、許靖、許慈、袁徽、黃豪亦曾到廣信避難、講學,開嶺南學術研究風氣之... 廣東肇慶簡介 肇慶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星湖是全國首批4A級風景區、全國首批十大文明風景示範區之一,以星湖風景區為中心的西江旅遊走廊逐步形成;肇慶還是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肇慶的古代歷史文化璀璨奪目,光彩照人。境內春秋戰國墓出士的大量精美青銅器,表明肇慶地區在先秦時期是嶺南地區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秦漢時中原文化主要經西江傳播到嶺南地區,而肇慶正是西江通衢必經之地。漢代交趾刺史部絕大部分時間設在蒼梧郡治廣信縣,使之成為嶺南早期的文化中心之一。漢代研究《左傳》的專家陳欽、陳元,我國最早的佛教學者牟融,都是廣信縣人。陳欽曾向王莽講授《左氏春秋》,自名為《陳氏春秋》;其子陳元,潛心為其父所著書訓詁,自成一家,陳元子堅卿在經學上也有造詣,後人稱之為"三陳"。著名學者劉熙、許靖、許慈、袁徽、黃豪亦曾到廣信避難、講學,開嶺南學術研究風氣之先。三國時的士燮一家及南朝至隋唐時期的瀧州陳氏,不但是一方豪族,而且頗有學識。他們在西江一帶的活動,對促進肇慶古代文化的發展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封州(今封開縣)人莫宣卿高中狀元,時年17周歲,成為嶺南第一個狀元。 良好的文化環境和優美的自然景觀,吸引了歷代文人駐足詠嘆。僅唐代就有15位宰相來過肇慶。唐代的李邕、李紳、沈亻全期、宋之問,宋代的包拯、郭祥正、鄭敦義、黃公度,明代的陳獻章、俞大猷、湯顯祖、王泮,清代的王夫之、屈大均、陳恭尹、翁方綱、袁枚、阮元、張之洞、景日珍、林召棠等,都曾在肇慶興利除弊,為為老百姓辦好事。文人學者們或開設學堂,傳播文化知識;或以他們的生花妙筆,寫下精彩的詩文,尤其是李邕,以《端州石室記》一文,使端州譽滿長安。這些人的活動,促進了當地文化的發展。 肇慶是我國佛教傳播重地之一。唐代禪宗六祖惠能,開創了禪宗南派,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在中國思想史和佛教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惠能弟子、唐代佛教學者石頭和尚陳希遷(高要人),所著《參同契》傳到日本,成為日本曹洞宗和尚必誦經典。他的肉身至今還供奉在日本橫濱總持寺。 端州與海外文化交往始於唐代。日本留學僧榮睿因與鑒真五次東渡未果,於天寶七年(公元748年)輾轉來到端州,染病圓於龍興寺。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鑒真終於按榮睿遺願東渡日本成功,傳授中國佛教、醫學和文化藝術。1963年鑒真和尚圓寂1200周年,在鼎湖山建立榮睿紀念碑,日本友好代表團專程來參加落成典禮。 深厚的文化基礎,有賴於源遠流長的教育傳統。宋代開始在西江興辦官學。西江各縣大部分學宮,均始建於宋。包拯興建的星岩學院,是嶺南最早的書院之一。明萬曆年間創辦的端溪書院,至清初發展成為嶺南學術研究的中心之一。乾、嘉學派鼻祖全祖望,以及何夢瑤、馮敏昌、馬俊良、謝蘭生、林召棠、蘇廷魁、梁鼎芬、朱一新、林紹年、傅維森等全國知名的學者也曾在該書院掌教。清代肇慶除了端溪書院外,還有星岩書院、三都書院、培風書院等20多間。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康有為的學生陳煥章在今鼎湖區硯洲創立穎川兩等學堂,為兩廣近代學堂之較早者。此後的肇慶府中學堂、廣羅肇工藝學堂等,培養了不少傑出人士,著名社會活動家譚平山就畢業於廣羅肇工藝學堂。民國年間成立的賓興局,贊助本地子弟出洋留學,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數學家吳大任、經濟學家吳大業,就是出洋留學生中的佼佼者。

㈢ 誰介紹一下肇慶啊

肇慶學院是公辦全日制綜合性本科大學,距廣州90公里,位於廣東珠三角城市——肇慶。肇慶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肇慶星湖風景名勝區是我國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十大文明風景區示範點之一。肇慶學院兩個校區均坐落在星湖風景名勝區內,總佔地面積1500畝,環境優美,校園建築風格與優秀旅遊城市建設要求相適應,先後被評為全國部門綠化400佳單位、廣東省文明單位、肇慶市花園式單位,是讀書治學的好地方。學校黨委被授予先進黨委稱號,學生中黨員比例達18%。
肇慶學院現有全日制學生10973人,其中本科生9791人,外國留學生65人。全校目前共有教職工1112人,其中專任教師637人。學校有「雙聘」院士1人,教授52人,副教授等199人,博士43人,碩士、研究生學歷教師241人,在讀博士、碩士126人。同時,學校還聘請了一批外籍教師、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現有教學儀器設備總值7000多萬元,學校圖書館藏書115萬冊,開通了《中國期刊網》、綜合性的科技文獻資料庫《維普期刊資料庫》、可提供400餘種外文電子版學術期刊的《Springer Link》、《EBSCOHost》等多種全文期刊資料庫,並設有《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的相關鏈接。學校擁有省重點實驗室光電信息技術教學重點實驗室、省扶持學科基礎數學學科。
學校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活動和比賽並屢獲殊榮。 近年來我校學生在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共獲得全國及省級一、二、三等獎共25項,總成績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在2002年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我校學生榮獲一等獎;在「CCTV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廣東省復賽中,我校學生以全省專業組第二名的優異成績取得決賽資格,是廣州以外的本科院校中唯一進入決賽的選手,並在決賽中獲得優勝獎;在2003年舉行的廣東省第六屆大學生運動會上,我校共獲得29枚獎牌,獎牌總數在全省31所本科院校中列第5名;學校共9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和全國學聯評為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
學校治學嚴謹,教學管理嚴格規范,堅持「突出特色、以質立校;以生為本,崇尚創新」的辦學理念, 以「團結、奮進、求實、創新」為校訓,具有優良校風和學風。學校注重教學質量,教授、博士在教學第一線為本科生上課。學校大力提倡並幫助本科生考研,取得顯著成績。辦學以來,共為國家培養了6萬多名本專科畢業生,他們以服務意識好、基礎知識扎實、動手能力強、安心基層工作而受到社會一致好評,2002年我校畢業生的總體就業率為94.3%,2003年為97.2%,2004年就業率達到99.68%,2005年就業率達到98.73%。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在視察學校時指出:「肇慶學院近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提出了「突出特色,注重質量,建設名校」的殷切期望。肇慶學院正以此為目標,開拓創新,加快發展,為建設名校而奮斗!
我校現有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等九個學科門類,36個本科專業,22個專科專業。學校在廣西、湖南、甘肅、湖北、河南、河北、江西、遼寧、雲南、山西、吉林、海南、貴州、陝西 、山東等15個省招收本專科學生,還招收留學生和港澳台學生。

㈣ 肇慶市歷史

歷史古跡

肇慶是遠古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考古發現表明,距今14萬年左右,肇慶已有人類活動;距今l萬年左右,這里已開始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大約5000年前,肇慶的先民已有鋤耕農業、家畜飼養業、編織業以及較先進的制陶業。境內的春秋晚期至戰國墓葬出土的青銅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長江流域楚越文化影響的痕跡,也有嶺南文化的顯著特徵。

肇慶是歷史悠久的嶺南名郡。早在南越國時期,駱越酋長安陽王曾北上建都於封溪(今封開境內)。趙佗擊敗安陽王之後,在封溪一帶建立蒼梧國,作為南越國的屬國。漢武帝平定南越之後,在今高要、肇慶市區、高明和三水西部、雲浮東部等地設置高要縣,屬蒼梧郡。縣名得自境內的高要峽,高要峽則因峽山高峻、峽水如腰而得名。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轄高要、端溪等九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州置郡,端州改為信安郡。唐武德年間復為端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復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宋徽宗趙佶因即位前為端王,端州為其"潛邸",故在端州置興慶軍節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為興慶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親賜御書"肇慶府",自此更名為肇慶。

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交匯處,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梅庵、悅城龍母祖廟、崇禧塔、宋城牆、閱江樓、麗譙樓、文明塔、黃岩洞、泰新橋、高要學宮、德慶學宮、文塔、七星岩摩崖石刻群, 周其鑒故居等300多處具有科學研究價值文物古跡。據考證,肇慶還是粵語的發源地呢!星湖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最近,又被評為首批全國十大文明景區示範點之一。七星岩湖光山色,美不勝收。七座岩峰布列,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個景區山環水繞,亭樓閣榭,波光岩影,渾為一體,自然風光絕佳,構成一座奇麗的山水盆景,享有「嶺南第一奇觀」、 「人間仙景」之美譽。近年,七星岩風景區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岩峰上新裝飾各種霓虹燈, 再造了一個「夜星湖」。 鼎湖山是廣東四大名山之首,被稱為 「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活的自然博物館」。

肇慶是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廣府漢族地域文化和白話(廣府話)的發祥地,以及兩種文化交叉演進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西方文明與中國傳統文明交匯最早的地區之一,曾經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史稱「嶺南名郡」。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今肇慶封開(古稱廣信,取意「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設管轄嶺南各郡的「交趾刺史部」長達375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至清乾隆十一年(1747年),肇慶為兩廣總督府駐地長達183年。1583年9月,被譽為「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帶著自鳴鍾、日晷和世界地圖等代表歐洲文藝復興的成果來到肇慶,並於1585年建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繪制出版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全圖》。

古 往今來,肇慶孕育出漢代著名古文經學家陳欽和陳元父子,唐代兩廣第一位狀元莫宣卿等一大批出類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學家、書法家李邕、日本高僧榮睿、佛教禪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義大利傳教士羅明堅、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以及北伐名將葉挺等眾多歷史人物在肇慶留下遺跡。

㈤ 請問肇慶市的一些介紹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的中游。土地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390多萬,下轄有端州區、鼎湖區和廣寧、德慶、封開、懷集4縣,代管高要、四會2個縣級市,設立了省級的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市政府駐端州區城中路49號。

肇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漢置高要,隋稱端州,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徽宗趙佶因即位前曾封端王,故親賜御書,將端州改為肇慶,意為「喜慶吉祥之始」。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嶺南文化的發祥地,肇慶人文薈萃,古跡林立。梅庵、宋城牆、七星岩摩岩石刻、悅城龍母祖廟、德慶學宮等數十處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與佛教禪宗六祖惠能、李邕、包拯、湯顯祖、利瑪竇、孫中山、葉挺等中外名人的足跡交相輝映,撰寫了肇慶文風流遠的璀璨詩篇。

肇慶風光秀麗,旅遊資源豐富。城區的七星岩,湖山一體、波光岩影,兼有陽朔之山、桂林之水形勝,美不勝收,素有「嶺南第一奇觀」的美譽;鼎湖山山高林密,峰巒競秀,古木參天,綠蔭蔽日,鳥語花香,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人和生物圈」生態定位研究站。以星湖風景區為中心,沿西江、綏江溯江而上,盤龍峽、「天下第一石」、千層峰、廣寧竹海大觀、燕岩等景點次遞展開,構成了千里旅遊走廊的絢麗畫卷。

肇慶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肇慶東鄰穗、深、港、澳等經濟發達地區,背靠祖國大西南,是經濟發達地區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樞紐。國道321線、324線,三茂鐵路(廣州至湛江)貫穿全境;西江「黃金水道」通江達海,初步形成了陸路、水路、鐵路協調互補、快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體系。

肇慶物華天寶,自然資源豐富。不僅擁有豐富的土地、農林資源和水力資源,而且擁有黃金、玉石等50多種礦產資源,被譽為廣東的「黃金之鄉」、「中國硯都」。

肇慶民風淳樸,文明法治蔚然成風。在長期的精神文明建設實踐過程中,肇慶人形成了「開放兼容、務實進取」的現代肇慶人精神,愛國愛鄉、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知書達禮,營造了文明法治、和諧安康的社會氛圍。

天有厚贈,人當勉力。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實踐,肇慶市已打下了較為堅實的產業基礎、體制基礎和環境基礎:國民經濟發展加快,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城市規劃建設力度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加快;「十項民心工程」順利實施,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科教興市戰略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上新水平,社會各項事業全面推進;政府行政效能進一步提高,轉變機關作風效果明顯。在新的時期,天時、地利、人和俱備的肇慶人民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建設繁榮活力、文明法治、和諧安康肇慶為目標,謀全局、促發展、重為民、抓落實,努力將肇慶建設成為花園式、生態型、現代化大城市。

㈥ 肇慶有什麼地區

肇慶市轄端州區、鼎湖2區及廣寧、懷集、封開、德慶4縣,代管高要市、四會2市。

1949年11月設西江專區,轄高要、四會、廣寧、封川、開建、德慶、鬱南、羅定、雲浮、新興、高明、等11縣及肇慶市(縣級),西江區專員公署駐肇慶市(時「專區」非地級市政權,屬省政府派出機構,全稱為西江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0年3月,改稱廣東省西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9月,改稱廣東省人民政府西江區專員公署。1950年1月,高明縣劃歸珠江專區;3月,肇慶市改鎮並入高要縣。1951年5月,懷集縣從廣西平樂專區劃入西江專區。1952年12月撤銷西江專區,設立粵中行政區(地區級),駐地江門市(1955年9月後駐佛山市),隸屬的各縣不變。

(6)肇慶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肇慶地區是中國廣東省曾經存在的一個舊地級行政區名字,由肇慶專區改名而來,存在於1970年10月到1988年1月,現在已經撤銷,管轄范圍為今地級肇慶市和雲浮市。

肇慶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旅遊資源豐富,擁有眾多的文物古跡和獨特的自然景觀。星湖,兼有陽朔、西湖的山水之美,是國家AAA-景區和全國十大文明景區示範點之一;鼎湖山,擁有北回歸線上罕見的原始次森林,生態環境一流,負離子含量居全國之最,被譽為「天然氧吧」、華南生物種類的「基因儲存庫」和「活的自然博物館」。

以500公里環市公路為連線,以德慶悅城龍母廟、封開龍山、懷集燕岩、廣寧竹海、四會貞山、高要生態園和高爾夫球場為主要支撐網點,集度假、療養、會議、購物、文化、娛樂、商務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大型旅遊網路「千里旅遊走廊」已頗具規模。

肇慶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古稱端州,有2100多年的歷史,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明清時期是西江流域政治、經濟網站、文化、軍事中心,180多年的兩廣總督府所在地;嶺南第一狀元莫宣卿、唐代文學家李邕、日本入唐留學僧榮睿、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北宋名臣包拯、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利瑪竇、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等眾多歷史名人都在肇慶留下足跡。

全市有360多處有歷史科學研究價值的文物景點。當前,肇慶正以宋文化、包公文化、廣信文化、生態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科普文化為重點,積極打造和建設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肇慶

㈦ 肇慶有無什麼特色文化

歷史文化:宋城牆、閱江樓、梅庵、悅城龍母祖廟、七星岩摩崖石刻群等回。
語言文化答:肇慶是粵語和嶺南土著文化的發源地,更是廣府漢族地域文化和白話(廣府話)的發祥地,以及兩種文化交叉演進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西方文明與中國傳統文明交匯最早的地區,曾經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史稱「嶺南名郡」。
風景旅遊:七星岩旅遊風景區、仙女湖旅遊風景區、鼎湖山旅遊風景區。其中七星岩享有「嶺南第一奇觀」、 「人間仙景」之美譽;而鼎湖山是廣東四大名山之首,被稱為 「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活的自然博物館」。
人文建築:星湖牌坊音樂噴泉,奇幻多變,精彩紛呈。
商業文化:市中心廣百、好世界、大潤發、沃爾瑪四大商場組成一個密集的商業圈。
飲食文化:裹蒸是肇慶的特產食物,正宗裹蒸色香味俱全,採用糯米、綠豆、肥豬肉等原材料,以冬葉包制,呈四角山包形狀,講究葉綠、米粘、豆軟、肉香,另需配有上等芝麻,才算是肇慶正宗的裹蒸,等閑不易吃得到的。

㈧ 肇慶民俗有哪些..肇慶的歷史文化

在歷史的長河中,肇慶積累了豐富多彩的各種民俗,且具有其獨特的歷史個性。比如,肇慶的醒獅、古法造紙、客家山歌對唱、客家婚俗、疍家婚俗等等這些具有肇慶特色的嶺南民俗.具體介紹可看 http://www.ctsgz.cn/tpl/index/display_article_detail_web.do?bh=20071029144201肇慶的歷史文化可看:肇慶市歷史文化資源調查報告 http://unn.people.com.cn/GB/22220/54467/54468/54471/3823037.html

㈨ 肇慶宋文化作文

肇慶·宋文化之都

肇慶歷史沿革

肇慶的古代歷史文化璀璨奪目,光彩照人。境內春秋戰國墓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銅器,表明肇慶地區在先秦時期是嶺南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秦漢時中原文化主要經西江傳播到嶺南地區,而肇慶正是西江通衢必經之地。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封州(今封開縣)人莫宣卿高中狀元,時年17周歲,成為嶺南第一個狀元。

深厚的文化基礎,有賴於源遠流長的教育傳統。宋代開始在西江興辦官學。清代肇慶除了端溪書院外,還有星岩書院、三都書院、培風書院等20多間。民國年間成立的賓興局,贊助本地子弟出洋留學,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數學家吳大任、經濟學家吳大業,就是出洋留學生中的佼佼者。

粵地肇慶

楊芳/文

肇慶,從字面理解代表著「吉祥喜慶的開端」。這個由宋徽宗賜予的名字至今沿用已近900年了,但肇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遠遠卻不止此。

大凡成名,總該有點來歷的。

上控蒼梧,下扼南海,兩廣咽喉,粵西重鎮。優越的地理位置給予了它一個特定方域的標識——「嶺表南來第一州」。它不僅為粵地最早首府的所在,嶺南文化的故里,兩廣得名的起源,而且它還是粵語的濫觴地,還在古書所說「瘴癘南蠻」之地的年月里,它已經孕育著燦爛的百越文明。

翻過沉沉的史頁,遙望歲月深處,我們彷彿看到,深遠的黃岩洞里,繁衍著不息的南粵族群,石器時代的先民們精打細磨的工件撞擊出嶺南文明的曙光;遠眺當年秦漢大帝,揮舞著統一的獵獵大旗,打造出南越的廣袤江山;靈渠開鑿一沖天然屏障,它更無可替代地成為了中原文化南下的要沖,開風化之先的領地;漢設高要鹽官,西江兩岸物豐民盛,商賈雲集,舟車頻往的一幕幕至今未曾退卻;它又曾品嘗過隋設端州府,宋置興慶軍節度,南明永曆帝登位之地的滋味。兩千年來,西江一脈長流,滔滔大潮日夜拍打著它,它通過自己的血脈,源源不斷地為中華文明輸送營養液,亦成就了自己特殊的功業。因此,400多年前明朝著名文學家徐渭就說過:「古來誰不重端城。」

這個南方的城市四季並不分明,這里的人脾氣也沒有大起大落,這也許與這里氣候有關。它是淳厚而靜氣的,沒有慷慨言辭,既不故作深沉高尚,又不驕橫浮靡。

這里是西江詩意的棲居地,人與自然和諧的雅歌。無燈紅酒綠的迷醉,無紙醉金迷的喧囂,域內無比的清新爽朗,人與自然和諧的搭建,真真實實成了一座最容易接近的城,一座最適合老百姓居住的通俗之城,一座有著山水相映和江湖襟帶風光的現代城市。而生活哲學的熏染,更使得肇慶人注意勞逸的結合,在閑暇忙碌之餘,他們會捧起紫砂壺,端起茶盞,在裊裊茶香中靜賞粵曲或邀兩三知己慢慢品嘗;他們還會賞摩岩唐碑,登岩崖洞穴,或沐氧弄瀑戲水或自駕船遊星湖;他們還崇尚健體,無論是夜色降臨或是晨霧初現,道旁堤邊,大大小小運動場觀內,處處可見肇慶人活躍矯健的身姿。

但凡岸邊的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站在崇禧塔上俯瞰古端城,你會深深地被這座城市秀美的容顏所吸引。近處,西江如玉帶飄然東去,虹橋飛架,車船穿梭,直指蒼穹的兩岸四支明代寶塔遙遙對視,擎起了一個西江流域的中心地帶的廣闊天空。近處,星湖邊的垂柳依然輕盪,宋城牆的氣魄讓人震懾,梅庵香雪年年飄落,鼎湖山的飛瀑聲勢喧天,寶月台的夏荷重又繁茂,紅樓在夜色中更顯凝重,包公寺的香火四時鼎盛,北嶺山的架勢千載不移,一條條街道綠意盎然,令人心怡神往。

心中存有不少詩是關乎肇慶的,我以為,尤以葉劍英的這首《游七星岩》最能將這一方秀麗山水卷詮釋得熨帖。

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陽朔七堆山。堤邊添上絲絲柳,畫幅長留天地間。

情結千千宋城牆

游思壁/文

我一直認為,來過肇慶的人,便會有一絲關於宋城牆的情結。那份情結就彷彿七星岩或者鼎湖山的某一顆許願樹上掛滿的紅絲,在耀眼的蒼穹下顯得格外迷人。

凡登臨過宋城牆的人,都會被它綿延達2800多米的雄壯深厚、古樸凝重的氣勢所震撼。遠眺城牆,它們猶如一條連綿不絕的巨龍,其中點綴著挺立的披雲樓……天高雲淡之時,是景色最美的時候,特別是向西眺望,在明凈澄澈的晴空下,遠處滾滾的西江水把城牆襯托得格外美麗。登臨古城牆,俯視城下,環城林帶,滴紅流翠;高樓聳立,相映成趣。耳畔,還有風吟唱的聲音,是一種令人沉醉的聲音。

那一次,我來過宋城牆之後,便夢牽魂繞。當我雙腳踏上那一片神奇的土地時,我的心在顫抖。而那時,春天的暖風,安卧在清新陽光中。我撫摸著一塊塊如古書般厚重的古城磚,突發思古之幽情,我開始想像,在這個魅力無窮的地方,在這個草長鶯飛的季節,在這個陽光明媚的時刻,我開始想像這座經過一千多年中國文化淘洗和凈化的城市,到底還蘊含著多深的精華?

我沿著宋城一路不斷地走著,不斷地被一些難以表達的靈感追趕,我可以為古城磚上那密密麻麻的青苔所感動;也可以被「朝天門」那偉岸端莊的氣勢所震撼。宋城牆之於我,便像一本塵封多年的歷史著作,曾經的氣勢磅礴,也不因為滄海桑田,不因為白雲蒼狗而喪失。我站在「朝天門」前,站在一半是車水馬龍的繁雜現代都市,一半是靜寂安詳的宋朝城牆的中間,仔細地端詳著這段蜿蜒的歷史,就像一本厚重的歷史著作,其間記載著這樣或那樣一段段令人激動的文字與滄桑——

肇慶古城牆位於肇慶市區舊城區,周長2800米,寬8.5~18米,殘高6.5~10米。古城牆始為土城牆,宋政和三年(1113年)將土城擴大,城牆外皮砌磚,內為夯土並築為磚城。宋代的城牆開四門:東曰宋崇、西曰鎮南、南曰端溪、北曰朝天。城門之上各有城門樓一座,四門之外有瓮城,城牆四角各有角樓一座,城外還有護城河。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踏著一塊塊青石拼成的石路,我感到了腳步的匆忙與恍惚。我靜立在青石路的崎嶇身軀上,身旁有人經過,有人佇立或者凝視,我彷彿身處過去炮火喧囂、人聲鼎沸的高樓,風在我的耳邊獵獵作響,彷彿是有一位青樓的歌伎在輕輕地吟唱:「千秋金壁地,陳跡使人傷。」

走在那市井雲煙的背後,走在那磅礴沖天的氛圍里,我小心翼翼地記下了自己對於歷史的領悟:在千年的風卷殘雲中,宋城牆代表的不再僅僅是它的厚重牆磚,而是牆磚裡面的靈魂,靈魂深處的文化。宋城牆文化是人與時間拉鋸的產物,而古城牆就成為了它依附的載體,並且一直為我們所仰望。

「古城牆是生長著的,它的強勁、它的韌性、它的節操,而它的靈魂也必定將人的精神引渡到另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能給人一個頂天立地、宇蓋蒼穹、風雨不阻、獨立獨行的肝膽。」而正是那一個個情結,才使我們在面對滄桑的歷史時一直堅持著仰望的姿態,一直在文化靈魂的廣闊天空恣意地翱翔。

㈩ 肇慶的歷史

肇慶是遠古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考古發現表明,距今14萬年左右,肇慶已有人類活動;距今l萬年左右,這里已開始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大約5000年前,肇慶的先民已有鋤耕農業、家畜飼養業、編織業以及較先進的制陶業。境內的春秋晚期至戰國墓葬出土的青銅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長江流域楚越文化影響的痕跡,也有嶺南文化的顯著特徵。

肇慶是歷史悠久的嶺南名郡。早在南越國時期,駱越酋長安陽王曾北上建都於封溪(今封開境內)。趙佗擊敗安陽王之後,在封溪一帶建立蒼梧國,作為南越國的屬國。漢武帝平定南越之後,在今高要、肇慶市區、高明和三水西部、雲浮東部等地設置高要縣,屬蒼梧郡。縣名得自境內的高要峽,高要峽則因峽山高峻、峽水如腰而得名。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轄高要、端溪等九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州置郡,端州改為信安郡。唐武德年間復為端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復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宋徽宗趙佶因即位前為端王,端州為其"潛邸",故在端州置興慶軍節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為興慶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親賜御書"肇慶府",自此更名為肇慶。

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交匯處,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梅庵、悅城龍母祖廟、崇禧塔、宋城牆、閱江樓、麗譙樓、文明塔、黃岩洞、泰新橋、高要學宮、德慶學宮、文塔、七星岩摩崖石刻群, 周其鑒故居等300多處具有科學研究價值文物古跡。據考證,肇慶還是粵語的發源地呢!星湖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最近,又被評為首批全國十大文明景區示範點之一。七星岩湖光山色,美不勝收。七座岩峰布列,主體由閬風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組成,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排列如北斗七星,另有五湖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蓮湖和里湖。整個景區山環水繞,亭樓閣榭,波光岩影,渾為一體,自然風光絕佳,構成一座奇麗的山水盆景,享有「嶺南第一奇觀」、 「人間仙景」之美譽。近年,七星岩風景區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岩峰上新裝飾各種霓虹燈, 再造了一個「夜星湖」。 鼎湖山是廣東四大名山之首,被稱為 「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活的自然博物館」。

肇慶是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廣府漢族地域文化和白話(廣府話)的發祥地,以及兩種文化交叉演進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西方文明與中國傳統文明交匯最早的地區之一,曾經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史稱「嶺南名郡」。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今肇慶封開(古稱廣信,取意「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設管轄嶺南各郡的「交趾刺史部」長達375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至清乾隆十一年(1747年),肇慶為兩廣總督府駐地長達183年。1583年9月,被譽為「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帶著自鳴鍾、日晷和世界地圖等代表歐洲文藝復興的成果來到肇慶,並於1585年建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繪制出版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全圖》。

古 往今來,肇慶孕育出漢代著名古文經學家陳欽和陳元父子,唐代兩廣第一位狀元莫宣卿等一大批出類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學家、書法家李邕、日本高僧榮睿、佛教禪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義大利傳教士羅明堅、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以及北伐名將葉挺等眾多歷史人物在肇慶留下遺跡。

閱讀全文

與肇慶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