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網際網路的歷史與發展

網際網路的歷史與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06 02:24:33

① 網際網路的歷史和形成

網際網路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網路。自年代以來,它的應用已從軍事、科研與學術領域進入商業、傳 播和娛樂等領域,並於90年代成為發展最快的傳播媒介。
網際網路是在計算機網路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是一個用相同語言傳播信息的全球性計算機網 絡。成功連接兩台計算機的關鍵是它們必須使用相同的語言,即數字語言表達。協議是這個數字語言的各種變 化了的形式。當發送與接收某個信息的計算機使用相同協議時,就可以共同擁有這個信息。①最簡單的計算機 網路是將兩台計算機連接起來,而復雜的計算機網路可以把不同地點和不同用途的計算機連接起來,實現不同 范圍的網路互聯。網際網路是一個全球性網路,它使計算機和通信領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由於網際網路的歷 史發展比較獨特,涉及技術、管理和社會等諸多因素,而且一直處於迅速的發展之中,因此很難對它下一個比 較明確的定義。一般來講,網際網路是採用傳輸控制協議和網際互聯協議(TCP/IP) 實現網路互聯,在功能上 可以看成是一個彼此合作的大型虛擬網路。
網際網路的產生
信息資源共享的理想 對於網際網路產生的確切時間,目前存在不同說法。一些人認為,1972年ARPAnet 實 驗性連網的成功標志著網際網路的誕生。另一些人則將1993年所有與ARPAnet連接的網路實現向TCP/IP的轉換作 為網際網路產生的時間。但是無論如何,網際網路的產生不是一個孤立偶然的現象,它是人類對信息資源共享理想 不斷追求的一個必然結果,因此關於網際網路的起源還可以追溯到更早一些時候。近幾十年來,人類在這方面取 得的一個又一個重要進展為網際網路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例如,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將人類傳播信息 的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開啟了利用衛星進行通信的新時代。70年代,微型計算機的出現,預示著信息 技術的普及成為可能;激光和光纖技術的利用,使信息的處理和傳播由「點」擴展到「面」。而近十多年來計 算機和通信技術的結合,尤其是網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更大范圍的網路互聯和信息資源共享。
據文獻記載,最早提出關於通過網路進行信息交流設想的人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J. C. R. 利克利德。② 他於1962年8月在《聯機人機通信》一文③中提出了「巨型網路」的概念,設想每個人可以通過一個全球范圍內 相互連接的設施,在任何地點迅速獲得數據和信息。這個網路概念就其精神實質來說,很像今天的網際網路。利 克利德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後改為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的第一任領導。他的繼任者B. 泰 勒和L. G. 羅伯茨深信這一網路概念的重要性, 並為這一網路概念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貢獻。
包交換理論 網際網路的發展是以早期的包交換(packet-switching)及相關技術的研究為起點的。美國麻 省理工學院的L. 克萊因羅克於1961年發表了第一篇關於包交換理論的論文,並於1964年出版了關於這個理論 的第一本書。包交換主要指在通信網路中將較長的信息分割成若干信息包傳送。每一個包就像一個信封,其中 有要傳送的信息和需要送達目的地的地址,此外還有一個代表這個包在整個信息流中的位置的號碼。任何包如 果丟失或被阻塞,可以重新發送。當所有的包都抵達目的地時,接收機就將這些數字數據塊重新組合成完整的 信息。這個稱為「包交換」的網路可以使多台計算機使用相同的通信線路,也可以使一個數據流越過擁擠的線 路,通過其他路徑快速傳遞。這個利用信息包而不是線路進行通信的理論的提出,是向網路技術方向邁出的重 要一步。另一個重要發展是使計算機能夠互相傳遞信息。
無獨有偶,幾乎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包交換理論研究(1961—1967)同時,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19 64—1967)也進行了同類研究,而且彼此是在不知道對方研究的情況下進行的。
軍用計算機網路ARPAnet 網際網路是在軍用計算機網路ARPAnet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ARPAnet是計算機網路 最早和最典型的例子, 是一個由美國國防部的研究人員和一些大學於60年代末共同開發的實驗性網路。④美國 國防部當時出於軍事防禦戰略的考慮,認為一個集中式管理的網路十分脆弱,經不起核戰爭等突發事件的破壞 ,需要建立一個可以不依靠單一「中央控制計算機」操縱的巨大網路,使整個通信系統不會因網路中的某一部 分遭到破壞而停止運行。更重要的是,這個網路是自主的和自動調節的計算機互聯網,它允許使用不同存儲技 術、不同操作系統的計算機互聯。為此美國國防部向當時的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提供經費從事這項研究,這 促使ARPAnet從理論研究進入實驗聯網。ARPAnet的進一步發展是由於從事這項研究的人發現,它提供了非常便 捷的通信渠道。
這個網路最初只連接了4台主機。1970年網路工作小組(NWG)在S. 克羅克的領導下完成了最初的ARPAnet 主機對主機通信協議, 稱為網路控制協議(NCP)。1972年,B.卡恩在國際計算機通信大會(ICCC )上成功地 組織了一次大型的ARPAnet演示, 這是這個新網路技術首次公開露面。⑤同年,以V. 瑟夫為首的互聯網工作組 (INWG)宣告成立,其目的是建立互聯網通信協議。
關於開放的網路結構的思想是B. 卡恩於1973 年到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後不久提出來的,該研究計 劃在當時被稱為「互聯網研究計劃」。為了適應開放的網路結構環境的需要,V. 瑟夫與B. 卡恩共同開發了TC P/IP協議,並於1974年正式提出。
當ARPAnet由實驗性網路發展成實用性網路時, 其運行管理於1975年移交給國防通信局(DCA)。1982年,
國防通信局和高級研究計劃局作出決定,將TCP/IP,即傳輸控制協議和網路互聯協議作為ARPAnet通信協議。 這是首次明確「網際網路」是一個互聯的網路集合。⑥
ARPAnet在其發展的最初10年裡,主要用於促進電子郵件發展、 支持在線討論組、允許訪問遠距離資料庫 和支持政府機構、公司和大學間的文件傳遞。1990年ARPAnet在完成其歷史使命後停止運行。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網NSFnet 在整個70年代,盡管軍用計算機網路ARPAnet將其觸角伸進了美國的一些主要 大學, 但是由於技術和經費等方面的原因,這個網路並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興趣。網際網路的真正發展是從80年 代中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利用ARPAnet網的技術建立NSFnet網開始。大約在1984年,國家科學基金會 在美國政府的一些主要研究機構的要求下,接替高級計劃研究局進行網路擴建工作。NSFnet最初由5個相互連接 的超級計算機中心組成, 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與美國主要地區和各主要大學及研究機構聯網。
到1986年,NSFnet初步形成了一個由骨幹網、區域網和校園網組成的三級網路、1984—1989年,NSFnet經 歷了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與此同時,開始向商業和更廣闊的領域擴展,並陸續與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聯網。 到90年代初,NSFnet轉變為由私營企業經營,但是美國政府仍然支持這個網路的發展。1992年,幾個網際網路組 織合並,成立網際網路協會ISOC。至此為止,這個網路從軍用通信網路起步,通過NSFnet進而發展成為全國性的 學術研究和教育網路,並開始向更廣闊的領域和更廣大的區域擴展,這是網際網路發展進程中的第二個重要里程 碑。⑦
萬維網 在90年代,超文本標識語言(HTML),即一個可以獲得網際網路的圖像信息的超文本網際網路協議被 採用,使每一個人可以產生自己的圖像頁面(網址),然後成為一個巨大的虛擬超文本網路的組成部分。這個 增強型的網際網路又被非正式地稱為萬維網,與此同時產生了數量龐大的新用戶群。於是,許多人用「網際網路」 一詞指這個網路的物理結構,包括連接所有事物的客戶機、伺服器和電話線;而用「萬維網」一詞指利用這個 網路可以訪問的所有網站和信息。
美國政府除了支持國家科學基金會建立主幹網NSFnet外,還陸續出台和落實了其它幾項政策,它們對今日 網際網路的形成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995年10月24日,聯邦網路委員會(FNC )通過了 一項決議,對網際網路作出了這樣的界定:「網際網路」是全球性信息系統,(1)在邏輯上由一個以網際互聯協議 (IP )及其延伸的協議為基礎的全球唯一的地址空間連接起來;(2 )能夠支持使用傳輸控制協議和國際互聯 協議(TCP/IP)及其延伸協議,或其他IP 兼容協議的通信;(3 )藉助通信和相關基礎設施公開或不公開地 提供利用或獲取高層次服務的機會。⑧這也許是迄今對網際網路作出的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
信息高速公路 在討論網際網路的發展時,不能不涉及人們經常談論的信息高速公路。1993年,美國政府提 出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計劃(NII),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 它很快在世界各國引起 強烈反響,許多國家相繼提出了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信息高速公路是錯綜復雜的互聯網路,它不僅僅是 主要站點間的網路互聯系統,而且將使所有通信網路和設施,例如、電話、傳真機、計算機、資料庫、有線電 視、計算機網路、列印機、衛星、光纜等相互連接,從而使公眾、企業、圖書館、政府和非政府部門普遍從中 受益。⑨
信息高速公路實際上是對這種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的一種形象比喻。當人們試圖對其進行描述或討論時,經 常引用網際網路。然而由於網際網路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特定的主要用戶群以及使用這個網路需要具備一定的計 算機技能和大量的計算機設施,因此無論從網路的規模、使用的普遍性和便利程度來看,網際網路都無法與即將 出現的信息高速公路相提並論,充其量只是它的一個雛形。網路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以及數字化使文 字、圖像和聲音的區分變得模糊,是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特點。它將對管理提出更為嚴峻的挑戰。信息高速公 路的提出可以說為網際網路的發展展示了新的廣闊前景。
網際網路的特點
網際網路的優勢 網際網路有許多鮮明的特點,例如高度的開放性、分散性和自主性,它們使網際網路顯示出許 多其他網路難以比擬的優勢,使其能夠在不長的時間里取得驚人發展。網際網路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開放的網路結構:這是網際網路的核心技術思想。根據這個思想,任何網路類型、技術選擇和活動范圍均不 受特定網路結構的支配,而且可以通過「網路互聯結構」與其他網路連接。在此之前只有端對端線路連接的網 絡互聯方法。這種開放的網路結構使網際網路不僅成為一個新型的通信工具,而且是一個活的實驗室,可以用來 進行新的通信設計和試驗、觀察其存在的問題以及研究和發展解決問題的新方法。萬維網的出現便是一例。
統一的網路互聯標准:網際網路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它所採用的傳輸控制協議和網際互聯協議(TPC/ IP)。TCP/IP是網際網路實現不同網路互聯的標准,也是網際網路所採用的數據交換協議的統稱。TPC /IP採用包 交換技術,從而成功地解決了不同硬體平台、不同網路產品和不同操作系統之間的兼容性問題,是網路技術的 一個重大進步。任何計算機只要採用TCP/IP協議與網際網路中的任何一台主機通信, 都可以成為網際網路的一部 分。這種大規模的網路互聯為實現自由地選擇利用各種網路服務和進行全球范圍的信息檢索創造了條件。
分散化的管理:網際網路最突出的特點是沒有人「擁有」它。這個超級網路實際上是一個由眾多網路組成的 「網際網」,沒有任何組織和機構能對它進行集中式管理和統一規劃。與其他傳統網路(如廣播網)的不同之 處在於,網際網路是用戶驅動型網路。用戶是網際網路的使用者和服務對象,也是它的開發者和服務提供者。因此 網際網路的生存和發展主要依靠用戶對它的支持,它的主要經費來源也存在於這個網路的外部環境中。⑩這是這 個網路的財富和活力的源泉。
靈活的服務方式:確切地說,網際網路的用戶不是個人而是利用網路提供服務的組織。大多數用戶必須通過 服務提供者的中間作用才能獲得利用網際網路的機會。這些服務提供者屬於公司或地區性網路,它們在更高層次 上與國家網相連,而只有在國家級網路上網際網路的管理才起作用。這種結構極大地增加了網際網路服務的靈活性 ,各種高級服務方式和友好的用戶界面因此迅速發展起來,它們可以幫助用戶在網際網路的信息海洋中遨遊,自 由地獲取信息。
支持多種交流模式:網際網路將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超文本技術融為一體,因而同時具有出版和交流的 功能。它可以支持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等多種交流模式,而且可以用來交替地「說」和「聽」。這種不斷 地從「出版模式」向「私人通信模式」的轉變,密切了不同地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他們可以就許多不同的 主題進行討論,這是利用傳統媒介所無法實現的。
豐富的信息資源:網際網路上有極其豐富的信息資源,從烹飪技巧、體育賽事、股市行情、新聞報道,到科 研領域的最新文獻、數據、圖表、計算機軟體以及天文觀測照片等無所不有。此外,全世界為數眾多的圖書館 和研究機構將其館藏目錄通過網際網路對外界開放,用戶可以通過關鍵詞檢索這些館藏文獻。目前網際網路上的館 藏文獻主要包括圖書館目錄、參考工具書、文獻索引、全文資料、多媒體信息和計算機軟體等。
低廉的服務費用:網際網路的運行費用與商業電信公司提供的類似服務費用相比偏低。由於這個網路在很大 程度上利用從地區、國家或國際電信公司租用的專門線路進行信息傳播,因此在向用戶提供服務時,可以不受 持續的時間或大量信息使用費用的限制。到目前為止,網際網路上的大部分服務實際上都是免費的。
網際網路的不足 網際網路的內在特點和當前技術方面的局限也使這個網路存在某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 表現在隨著網際網路用戶的增加,網路出現超負荷現象,網路管理遇到一系列困難和由此引起一些負面社會影響 。這些問題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並且正在尋求解決的辦法。其中比較突出的是網路安全和知識產權 。
網路安全:用戶對網際網路的利用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甚至可以避開國家和地方法律的直接管理和控制 ,因而容易被一些人濫用來進行某些非法活動。例如,用戶的口令和密碼被居心叵測的人獲悉和盜用,使個人 隱私權受到侵犯或造成國家機密的泄露;大量跨國交易在網上進行,引起巨額關稅流失;製造網路「病毒」, 使大量計算機不能正常運行。這些問題隨著網際網路用戶的迅速增多而變得日趨嚴重,對用戶行為的管理正在變 得越來越困難。網路環境中的安全問題已成為網路技術進一步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並日益引起各國政府的關 注。但是解決這個問題不僅限於技術方面,而且涉及社會和法律等多種因素,需要採取多種手段綜合治理,尤 其需要國際社會的通力合作。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一些技術手段還不盡完善,或因 種種原因難以推廣;有關的立法仍處於探討階段。信息藉助於互聯網路已超越國界,在國際范圍內流動,而有 關法律、法規往往只在規定的管轄范圍內起作用,這是當前網際網路管理中面臨的一個主要矛盾。
知識產權:網際網路上大量信息和服務被任意免費使用也引起了有關知識產權的問題。由於網際網路是在專用 通信基礎設施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不存在使用的直接成本,因而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務不可避免地被大量免費奉 送。人們廣泛地、自由地利用這些服務不僅出於職業原因,而且越來越多地為了私人目的。這使這些信息和服 務提供者的權益受到嚴重忽視。這個問題如果得不到合理解決,將會影響整個網路的正常運行。
除此之外,網際網路也存在其他一些不足,例如存在著域名的非法搶注和國際域名分配的獨家壟斷傾向;網 上信息資源的分散化存儲和管理,給用戶檢索造成的困難;以及一些非法有害內容的大量傳播也是當前許多國 家比較關心的問題。
這一切說明,網際網路的發展與所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樣,都具有兩面性,需要人們在充分利用它的優 勢的同時,採取有效措施克服或避免它的不足。既要盡快提高其信息傳輸的速度,又要注意從法律上加以規范 、技術上加強管理,使之更好地為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作出貢獻。
網際網路的發展趨勢
不斷開拓服務領域、增加服務項目,使社會的信息需求不斷得到滿足是網際網路發展的重要方面。對用戶個 人而言,網際網路已發展了多種類型的信息服務,其中Telnet,FTP,Archie,E-mail,Gopher,WAIS,IRC和WW W是最基本的和得到廣泛利用的服務。
網際網路自80年代末以來進入了迅速發展時期。1987年與網際網路連接的主機接近3萬台,1989年突破10萬台, 1992年突破100萬台,到1998年突破3000萬台。近十年來與網際網路連接的主機增加了300倍。 ⑾與網際網路連接的 國家和地區也已從1991年的31個增加到1998年171個。 對其用戶的數量已難以有精確的統計,據國際電信聯盟 估計,1996年網際網路的用戶已超過1600萬,其使用者達到6000萬人。目前,全球網際網路的用戶已超過1億。 美 國商業部最近在一份題為《新興的數字經濟》的報告中推斷,網際網路的通信量已達到每100天翻一番。 網際網路 的發展速度超過了在它之前的所有技術。
網際網路當前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它的全球化、商業化和新一代網路的開發上。
全球化 全球化是自90年代以來網際網路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與網際網路連接的國家迅速增多,不僅包括發 達國家,也包括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這種全球性的網路互聯使一個國家很容易通過網路與外界聯系起來, 不同地域的界限將變得模糊。這一全球化趨勢已使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如果不通過網路與外界聯系起來, 有可能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處於劣勢。盡管如此,由於技術、資金、文化和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原因,網際網路用 戶在全世界的分布還不均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巨大差距。從1996年的情況來看,60%以上的因 特網用戶在北美洲,22%的用戶在歐洲,而佔世界人口絕大部分的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只擁有不到20%的用 戶。
商業化 商業化,尤其是電子商務的發展是近年來網際網路發展的另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盡管出現的時間 不長,但已呈現出一種勢不可擋的趨勢。這種發展勢頭和所產生的影響是人們始料未及的。目前,電子商務活 動主要包括企業間的商品購銷、廣告宣傳、研究開發、人事管理、金融業務、商業文件傳遞以及處理與顧客的 關系等。由於電子商務能利用有限資源、加快商業周期循環、節省時間、降低成本,創造較高利潤,因而受到 商界歡迎。除了直接從網際網路創造收益外,電子商務正在對廣泛得多的領域產生間接影響,表現在通過不斷開 拓新的市場、創造新的工作崗位、降低成本和改進服務,使許多部門,尤其是旅遊、保險、直接零售、電子出 版等部門發生巨大變革,並為大量中小企業提供了新的機會。與此同時,出現了一批主要提供網際網路服務的企 業,它們利用這個全球信息基礎設施開展各種商業性活動。這種商業化應用極大地擴大了網際網路的服務范圍, 使網際網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電子商務發展也面臨一些問題,如關稅、技術標准、非關稅貿易壁壘、 知識產權保護、網上安全和開發適合商業用途的網路技術和軟體等。
網際網路的商業化不僅體現在網路本身的商業應用上,也體現在網路服務的經營方式上。例如在美國,私有 化已成為美國政府推動網際網路發展的一條重要原則。這種發展基於這樣一種認識:政府的行為遠遠適應不了因 特網的迅猛發展和技術的日新月異,相比之下,私營部門的行為卻具有靈活和快捷的優勢。因此,在網際網路發 展中起主導作用的應該是私營部門和市場推動力,而不是政府。
新一代網際網路的開發 近年來,支撐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出現了新的發展動向。表現在開始實施建立超大容 量和超高速網路——「網際網路Ⅱ」的計劃。針對當前網際網路能力的脆弱性和局限性,在網際網路的誕生地——美 國,政府、 企業和研究機構正在共同努力促進下一代網際網路(NGI)的開發。1996年10月10日, 美國總統克 林頓和副總統戈爾提出了一個關於發展下一代網際網路的行動計劃,這是美國正在實施的跨世紀計劃中的一項。 這項計劃為期3年,投資3億美元,旨在為21世紀的網路奠定基礎。⑿根據這個行動計劃,下一代網際網路有三個 主要目標:1.將以比現在的網際網路快100到1000倍的通信速度連接大學、 國家圖書館和研究機構,這一速度相 當於可以在一秒鍾內傳送一部30卷本的《不列顛網路全書》;2.促進對下一代網路技術的開發與研究,例如一 些能夠極大地提高網際網路處理實時服務能力的技術正在出現;3.發展各種能夠支持國家重要目標和任務的新的 應用,例如科學研究、國家安全、遠距離教學、環境監測和醫療保健等。為此,促進寬頻接入和多媒體應用將 極大增強。
總之,網際網路是一個發展中的網路,這種發展自其產生之日起一直沒有停止過。信息資源共享的需要以及 信息和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是網際網路產生和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在這一過程中,網際網路的組織結構得到逐步發 展。如今,網際網路的規模已極大地超出了它最初的發展目標,成為包括廣大用戶群和多樣化服務活動的全球性 網路。然而盡管網際網路已取得了明顯的成功,但是它在技術方面仍驚人的簡單,而且存在許多局限。網際網路還 在發展,而且有可能為新的更加高速和功能更加強大的網路所代替。種種跡象表明,網際網路未來面臨的最緊迫 問題不是技術如何發展,而是對變革和發展過程本身如何管理。這個問題隨著網路規模的不斷擴大會變得更加 突出。
①Gringras,Clive,1997,The Laws of the Internet, London:Butterworths,p.1.
②Leiner,Barry M.,Cerf,Vinton G.,et al.,"A Brief Historyof the Internet",http://www. isoc.
org/internet/history/brief.html
③ H'obbes'Zakon, Robert, the MITRE Corporation, "Hobbes'Internet timeline v3.3", http://w ww. isoc. org/guest/zakon/Internet/History/HIT.html
④Wendell,Kyla,"Internet History",http://tdi,uregina.ca/~ursc/internet/history.html
⑤Leiner,Barry M.,Cerf,Vinton G.,et al.,"A Brief Historyof the Internet",http://www. isoc.
org/internet/history/brief.html
⑥H'obbes'Zakon, Robert, the MITRE Corporation, "Hobbes'Internet timeline v3. 3", http: //www. isoc.org/guest/zakon/Internet/History/HIT.html
⑦Steinmann,Heinrich & Chorafas,Dimitris N.,1996,The NewWave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UK: CASSELL,p.55.
⑧Leiner,Barry M.,Cerf,Vinton G.,et al.,"A Brief Historyof the Internet",http://www. isoc.
org/internet/history/brief.html
⑨Bekkers,V.J.J.M. , "The Playground of the ElectronicSuperhighway",in Bekkers,Vitor & K oops,Bert-Jaap et al.,(eds.),1997,Emerging Electronic Highways,The Netherlands:Kluwer LawIntern ational,pp.10—11.
⑩ Basque,Guy, "Introction to the Internet", in EjanMackaay,Daniel Poulin,et al., ( ed s. ) , 1995, The ElectronicSuperhighway.The Netherlands:Kluwer Law International.p.7.
⑾H'obbes'Zakon, Robert, the MITRE Corporation, "Hobbes'Internet timeline v3.
3", http: //www. isoc.org/guest/zakon/Internet/History/HIT.html
⑿The Computing Research Association,Research Directionsfor the Next Generation Int ernet, http: //www. cra.org/policy/NGI/wpcall.htm

② 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史

1987年,北京大學的錢天白教授向德國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當時中國還未加版入互聯網。

※1991年10月,權在中美高能物理年會上,美方發言人懷特·托基提出把中國納入互聯網路的合作計劃。

※1994年3月,中國終於獲准加入互聯網,並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國聯網工作。

※1995年5月,張樹新創立第一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瀛海威,中國的普通百姓開始進入互聯網路。

※2000年4-7月,中國三大門戶網站搜狐、新浪、網易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

※2002年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布盈利,宣布互聯網的春天已經來臨。

※2006年底,市值最高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騰訊的價值已經達到了60億美金。

③ 網際網路的起源與發展

Internet的最早起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為現代計算機網路誕生的標志。
從六十年代起,由ARPA提供經費,聯合計算機公司和大學共同研製而發展起來的ARPAnet網路。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於軍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於這樣的指導思想:網路必須經受得住故障的考驗而維持正常的工作,一旦發生戰爭,當網路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擊而失去工作能力時,網路的其他部分應能維持正常的通信工作。ARPAnet在技術上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TCP/IP協議簇的開發和利用。作為Internet的早期骨幹網,ARPAnet的試驗並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較好地解決了異種機網路互聯的一系列理論和技術問題。
1983年,ARPAnet分裂為兩部分,ARPAnet和純軍事用的MILNET。同時,區域網和廣域網的產生和逢勃發展對Internet的進一步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NSF在全美國建立了按地區劃分的計算機廣域網並將這些地區網路和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起來。NFSnet於1990年6月徹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
NSFnet對Internet的最大貢獻是使Internet向全社會開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樣僅供計算機研究人員和政府機構使用。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聯合建立了一個非盈利的組織—先進網路科學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Science 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全美范圍的T3級主幹網,它能以45Mbps的速率傳送數據。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幹網都與ANS提供的T3級主幹網相聯通。
Internet的第二次飛躍歸功於Internet的商業化,商業機構一踏入Internet這一陌生世界,很快發現了它在通信、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於是世界各地的無數企業紛紛湧入Internet,帶來了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飛躍。

④ 網際網路發展史

Internet的歷史和發展
Internet最早來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從60年代開始,ARPA就開始向美國國內大學的計算機系和一些私人有限公司提供經費,以促進基於分組交換技術的計算機網路的研究。1968年,ARPA為ARPAnet網路項目立項,這個項目基於這樣一種主導思想:網路必須能夠經受住故障的考驗而維持正常工作,一旦發生戰爭,當網路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擊而失去工作能力時,網路的其它部分應當能夠維持正常通信。最初,ARPAnet主要用於軍事研究目的,它有五大特點:
⑴支持資源共享;
⑵採用分布式控制技術;
⑶採用分組交換技術;
⑷使用通信控制處理機;
⑸採用分層的網路通信協議。
1972年,ARPAnet在首屆計算機後台通信國際會議上首次與公眾見面,並驗證了分組交換技術的可行性,由此,ARPAnet成為現代計算機網路誕生的標志。
ARPAnet在技術上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TCP/IP協議簇的開發和使用。1980年,ARPA投資把TCP/IP加進UNIX(BSD4.1版本)的內核中,在BSD4.2版本以後,TCP/IP協議即成為UNIX操作系統的標准通信模塊。1982年,Internet由ARPAnet,MILNET等幾個計算機網路合並而成,作為Internet的早期骨幹網,ARPAnet試驗並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較好地解決了異種機網路互聯的一系列理論和技術問題。
1983年,ARPAnet分裂為兩部分:ARPAnet和純軍事用的MILNET。該年1月,ARPA把TCP/IP協議作為ARPAnet的標准協議,其後,人們稱呼這個以ARPAnet為主幹網的網際互聯網為Internet,TCP/IP協議簇便在Internet中進行研究,試驗,並改進成為使用方便,效率極好的協議簇。
與此同時,區域網和其它廣域網的產生和蓬勃發展對Internet的進一步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網NSFnet,1986年,NSF建立起了六大超級計算機中心,為了使全國的科學家、工程師能夠共享這些超級計算機設施,NSF建立了自己的基於TCP/IP協議簇的計算機網路NSFnet。NSF在全國建立了按地區劃分的計算機廣域網,並將這些地區網路和超級計算中心相聯,最後將各超級計算中心互聯起來。地區網的構成一般是由一批在地理上局限於某一地域,在管理上隸屬於某一機構或在經濟上有共同利益的用戶的計算機互聯而成,連接各地區網上主通信結點計算機的高速數據專線構成了NSFnet的主幹網,這樣,當一個用戶的計算機與某一地區相聯以後,它除了可以使用任一超級計算中心的設施,可以同網上任一用戶通信,還可以獲得網路提供的大量信息和數據。這一成功使得NSFnet於1990年6月徹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
NSFnet對Internet的最大貢獻是使Internet向全社會開放,而不象以前那樣僅僅借計算機研究人員、政府職員和政府承包商使用。然而,隨著網上通信量的迅猛增長,NSF不得不採用更新的網路技術來適應發展的需要。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聯合建立了一個非贏利性的組織——先進網路和科學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Science,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全美范圍的T3級主幹網,它能以45Mb/s的速率傳送數據,相當於每秒傳送1400頁文本信息。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幹網都已同ANS提供的T3級主幹網相通。
1969年12月,當ARPAnet最初建成時只有四個結點,到1972年3月也僅僅只有23個結點,直到1977年3月總共只有111個結點。但是近十年來,隨著社會科技,文化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網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大發展,隨著人類社會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人們對信息的意識,對開發和使用信息資源的重視越來越加強,這些都強烈刺激了ARPAnet和以後發展成的NSFnet的發展,使聯入這兩個網路的主機和用戶數目急劇增加,1988年,由NSFnet連接的計算機數就猛增到56000台,此後每年更以2到3倍的驚人速度向前發展,1994年,Internet上的主機數目達到了320萬台,連接了世界上的35000個計算機網路。現在,Internet上已經擁有5000多萬個用戶,每月仍以10-15%的數目向前增長,專家預測,到1998年,Internet 上的用戶將突破1億,到2000年,全世界將有100多萬個網路,1億台主機和超過10億的用戶。今天的Internet已不再是計算機人員和軍事部門進行科研的領域,而是變成了一個開發和使用信息資源的覆蓋全球的信息海洋。在Internet 上,按從事的業務分類包括了廣告公司,航空公司,農業生產公司,藝術,導航設備,書店,化工,通信,計算機,咨詢,娛樂,財貿,各類商店,旅館等等100多類,覆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構成了一個信息社會的縮影。
1995年,Internet開始大規模應用在商業領域。當年,美國Internet業務的總營收額為10億美元,預計1996年將會達到18億美元。提供聯機服務的供應商也從原先象America Online和ProdigyService這樣的計算機公司發展到象AT&T、MCI、Pacific Bell等通信運營公司也參加進來。
由於商業應用產生的巨大需求,從數據機到諸如 Web伺服器和瀏覽器的Internet 應用市場都分外紅火。
在Internet蓬勃發展的同時,其本身隨著用戶的需求的轉移也發生著產品結構上的變化。1994年,所有的Internet軟體幾乎全是TCP/IP協議保,那時人們需要的是能兼容TCP/IP協議的網路體系結構;如今Internet重心已轉向具體的應用,象利用WWW來做廣告或進行聯機貿易。Web是Internet上增長最快的應用,其用戶已從1994年的不到400萬激增至1995年的1000萬。Web站的數目1995年到三萬個。
● Internet的規模
Internet已成為目前規模最大的國際性計算機網路。今天,Internet已連接60,000多個網路,正式連接86個國家,電子信箱能通達150多個國家,有480多萬台主機通過它連接在一起,用戶有2500多萬,每天的信息流量達到萬億比特(terrabyte)以上,每月的電子信件突破10億封。
同時,Internet的應用業滲透到了各個領域,從學術研究到股票交易、從學校教育到娛樂游戲、從聯機信息檢索到在線居家購物等,都有長足的進步。據統計,目前在Internet的域名分布中,.com--即商業所佔比例最大,為41%;.e--(科教)已退居二線,佔有30%分額。去年在Internet的成長中,商企界的成長佔了其中的75%。
● Internet的未來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Internet市場仍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未來其應用將涵蓋從辦公室共享信息到市場營銷、服務等廣泛領域。另外,Internet帶來的電子貿易正改變著現今商業活動的傳統模式,其提供的方便而廣泛的互連必將對未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帶來影響。
然而Internet也有其固有的缺點,入網路無整體規劃和設計,網路拓補結構不清晰以及容錯及可靠性能的缺乏,而這些對於商業領域的不少應用是至關重要的。安全性問題是困擾Internet用戶發展的另一主要因素。雖然現在已有不少的方案和協議來確保Internet網上的聯機商業交易的可靠進行,但真正適用並將主宰市場的技術和產品目前尚不明確。另外,Internet是一個無中心的網路。所有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Internet的發展,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Internet才能更好的發展。

⑤ 網際網路的發展史

互 聯 網 發 展 史

1、什麼是Internet?
Internet是計算機交互網路的簡稱,又稱網間網。它是利用通信設備和線路將全世界上不同地理位置的功能相對獨立的數以千萬計的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網路通信協議、網路操作系統等)實現網路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換的數據通信網。

2、Internet的起源和發展

Internet的最早起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為現代計算機網路誕生的標志。

從六十年代起,由ARPA提供經費,聯合計算機公司和大學共同研製而發展起來的ARPAnet網路。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於軍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於這樣的指導思想:網路必須經受得住故障的考驗而維持正常的工作,一旦發生戰爭,當網路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擊而失去工作能力時,網路的其他部分應能維持正常的通信工作。ARPAnet在技術上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TCP/IP協議簇的開發和利用。作為Internet的早期骨幹網,ARPAnet的試驗並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較好地解決了異種機網路互聯的一系列理論和技術問題。

1983年,ARPAnet分裂為兩部分,ARPAnet和純軍事用的MILNET。同時,區域網和廣域網的產生和逢勃發展對Internet的進一步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NSF在全美國建立了按地區劃分的計算機廣域網並將這些地區網路和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起來。NFSnet於1990年6月徹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

NSFnet對Internet的最大貢獻是使Internet向全社會開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樣僅供計算機研究人員和政府機構使用。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聯合建立了一個非盈利的組織―先進網路科學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Science 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全美范圍的T3級主幹網,它能以45Mbps的速率傳送數據。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幹網都與ANS提供的T3級主幹網相聯通。

Internet的第二次飛躍歸功於Internet的商業化,商業機構一踏入Internet這一陌生世界,很快發現了它在通信、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於是世界各地的無數企業紛紛湧入Internet,帶來了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飛躍。

3、Internet在我國的發展進程及現狀

關於中國公用數據通信網 我國已建立了四大公用數據通信網,為我國Internet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1)中國公用分組交換數據通信網(ChinaPAC)。該網於1993年9月開通,1996年底已覆蓋全國縣級以上城市和一部分發達地區的鄉鎮,與世界23個國家和地區的44個數據網互聯。

(2)中國公用數字數據網(ChinaDDN)。該網於1994年開通,1996年底覆蓋到3000個縣級以上的城市和鄉鎮。我國的四大互聯網的骨幹大部分都是採用ChinaDDN。

(3)中國公用幀中繼網(ChinaFRN)。該網已在我國的8大區的省會城市設立了節點,向社會提供高速數據和多媒體通信。

(4)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該網於1995年與Internet互聯,物理節點覆蓋30個省(市、自治區)的200多個城市,業務范圍覆蓋所有電話通達的地區。1998年7月,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骨幹網二期工程開始啟動。二期工程將八個大區間的主幹帶寬擴充至155M,並且將八個大區的節點路由器全部換成千兆位路由器。

2000年下半年,中國電信利用n*10Gbps DWDM和千兆位路由器技術,對ChinaNet進行了大規模擴容。目前,ChinaNet網路節點間的路由中繼由155M提升到2.5Gbps,提速16倍,到2000年底ChinaNet國內總帶寬已達800Gbps,到2001年3月份國際出口總帶寬突破3Gbps。

關於中國Internet的發展階段

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6.6-1993.3是研究試驗階段(E-mail Only)

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聯網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而且僅為少數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提供電子郵件服務。發展經歷如下:

1986 : Dial up (Terminal)

1990 : X.25 (1989.11: CNPAC,1993.9: CHINAPAC)

1993.3 : Leased Line(DECnet) (Email Only)

第二階段為1994.4至1996年,是起步階段(Full Function Connection)

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互聯網,實現和Internet的TCP/IP連接,從而開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務。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互聯網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互聯網路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互聯網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96年底,中國互聯網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互聯網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快速增長階段。

國內互聯網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2000萬。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我國共有上網計算機約1002萬台,其中專線上網計算機:163萬台,撥號上網計算機:839萬台,上網用戶約2650萬人,其中專線上網的用戶人數為454萬,撥號上網的用戶人數為1793萬,同時使用專線與撥號的用戶人數為403萬。除計算機外同時使用其它設備(移動終端、信息家電)上網的用戶人數為107萬。CN下注冊的域名128362個,WWW站點242739個,國際出口帶寬3257Mbps。

詳情可參考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中國Internet發展大事記》。 中國目前有十傢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互聯網骨幹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互聯網骨幹單位。現在有600多家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200家左右。

在網路基礎設施方面,近年來,中國先後啟用了數個國際光纜系統。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的有;中日、中韓、環球海底光纜系統、亞歐陸地光纜系統;正在建設的有:亞太2號海底光纜、中美海底光纜、亞歐海底光纜。1999年共有13條國內干線光纜投入使用或試運行。光纜總長100萬公里。國內互聯網骨幹網路對原有信道全面擴容,中繼電路以155M為主。隨著密集波分復用(DWDM)技術廣泛應用於光通信建設,互聯網骨幹網帶寬可達2.5G-40G。

據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冷榮泉介紹,我國網際網路骨幹網從1996年至今已經歷了3個階段:1996年之前,多數採用64K至2M傳輸通道;1997年至1999年多為2M至115M的通道;2000年到2001年從115M跳到了2.5G;從2002年開始,將逐步進入10G時代。

2002年1月11日,中國電信上海―杭州10G IP over DWDM建成開通,該通道所構建的長途波分復用傳輸系統,採用了思科公司長途波分復用系統和系列高速互聯網路由器。這一系統已被世界各地的大型電信運營商用於構建規模龐大、運行快速穩定的「IP+Optical」網路,並被證明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先進性。這條全國最寬的數據通信通道的開通,標志著我國網際網路骨幹傳輸網從2.5G步入10G時代,標志著中國電信數據傳輸能力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電信的數據網已經成為真正的高速數據網路、海量帶寬網。

關於中國十大互聯網簡況

目前我國有10家網路運營商(即十大互聯網路單位),有200家左右有跨省經營資格的網路服務提供商(ISP)。十大互聯網路單位分別是:

(1)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 (2)中國科技網(CSTNET)

(3)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 (4)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已並入網通)

(5)中國聯通互聯網(UNINET) (6)中國網通公用互聯網(CNCNET)

(7)中國移動互聯網(CMNET) (8)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CIETNET)

(9)中國長城互聯網(CGWNET) (10)中國衛星集團互聯網(CSNET)

其中非營利單位有四家:中國科技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和中國長城互聯網。這十大互聯網路單位都擁有獨立的國際出口。調查顯示,截止2001年9月30日,我國的國際出口帶寬總和已達到5724M(見下圖,未包括中國長城互聯網的國際出口帶寬數據),與CNNIC在2001年1月的互聯網統計調查報告中公布的2799M相比,我國大陸在短短9個月的時間里,國際出口帶寬增加了2925M,增幅為105%。其中,與美國相連的有4023M(佔70.3%),與日本相連的有314M,與韓國相連的有251M,與中國香港相連的有749M,與中國澳門相連的有14M,還與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相連。另外,這十大互聯網路單位與國家互聯網交換中心(NAP)之間的連接帶寬也達到3558M。我國十大互聯網單位之間的相互連接帶寬數,以及我國部分ISP與十大互聯網單位之間的連接帶寬數和國際出口帶寬情況請參考中國互聯網聯接帶寬Flash圖。

4、互聯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互聯網給全世界帶來了非同尋常的機遇。人類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當前正在邁進信息社會。信息作為繼材料、能源之後的又一重要戰略資源,它的有效開發和充分利用,已經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取得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它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

首先,網路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傳遞.使得社會的各種資源得以共享。

其次,網路創造出了更多的機會,可以有效地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有力地拉動消費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生產力進步。

第三,網路也為各個層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互聯網的確創造了一個奇跡,但在奇跡背後,存在著日益突出的問題,給人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比如,信息貧富差距開始擴大,財富分配出現不平等;網路的開放性和全球化,促進了人類知識的共享和經濟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成為非常嚴峻的問題;網路的競爭已成為國家間和企業間高技術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網路帶來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劇了文化滲透,各國都在為捍衛自己的網路文化而努力。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這種厚重的文化在網路上得以延伸,這個問題顯得尤其突出。

5、Internet的發展特點與趨勢

Internet發展經歷了研究網、運行網和商業網3個階段。至今,全世界沒有人能夠知道Internet的確切規模。Internet正以當初人們始料不及的驚人速度向前發展,今天的Internet已經從各個方面逐漸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們可以隨時從網上了解當天最新的天氣信息、新聞動態和旅遊信息,可看到當天的報紙和最新雜志,可以足不出戶在家裡炒股、網上購物、收發電子郵件,享受遠程醫療和遠程教育等等。

Internet的意義並不在於它的規模,而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全球性的信息基礎設施。當今世界正向知識經濟時代邁進,信息產業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發達國家的新的支柱產業,成為推動世界經濟高速發展的新的源動力,並且廣泛滲透到各個領域,特別是近幾年來國際互聯網路及其應用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推動了各行各業的發展,並且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之一。Internet已經構成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和未來信息社會的藍圖。縱觀Internet的發展史,可以看出Internet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運營產業化

以Internet運營為產業的企業迅速崛起,從1995年5月開始,多年資助Internet研究開發的美國科學基金會(NSF)退出Internet,把NFSnet的經營權轉交給美國3家最大的私營電信公司(即Sprint、MCI和ANS),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

2)應用商業化

隨著Internet對商業應用的開放,它已成為一種十分出色的電子化商業媒介。眾多公司、企業不僅把它作為市場銷售和客戶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把它作為傳真、快遞及其他通信手段的廉價替代品,藉以形成與全球客戶保持聯系和降低日常的運營成本。如:電子郵件、IP電話、網路傳真、VPN和電子商務等等的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便是最好例證。

3)互聯全球化

Internet雖然已有三十來年的發展歷史,但早期主要是限於美國國內的科研機構、政府機構和它的盟國范圍內使用。現在不一樣了,隨著各國紛紛提出適合本國國情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已迅速形成了世界性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熱潮,各個國家都在以最快的速度接入Internet。

4)互聯寬頻化

隨著網路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採用、接入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帶寬瓶頸約束將會消除,互聯必然寬頻化,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並能滿足用戶多方面的網路需求。

5)多業務綜合平台化、智能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將成為圖像、話音和數據「三網合一」的多媒體業務綜合平台,並與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電子公務、電子醫務、電子教學等交叉融合。十到二十年內,互聯網將超過報刊、廣播和電視的影響力,逐漸形成「第四媒體」。

綜上所述,隨著電信、電視、計算機「三網融合」趨勢的加強,未來的互聯網將是一個真正的多網合一、多業務綜合平台和智能化的平台,未來的互聯網是移動+IP+廣播多媒體的網路世界,它能融合現今所有的通信業務,並能推動新業務的迅猛發展,給整個信息技術產業帶來一場革命。

⑥ 網際網路的發展歷史

第一階段:網路探索時期 (1987年~1994年)
中國的互聯網不是八台大轎抬出來的,而是從羊腸小道走出來的。

1988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採用X.25協議使該單位的成為西歐中心DECnet的延伸,實現了計算機國際遠程連網以及與歐洲和北美地區的電子郵件通信。

1989年11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簡稱NCFC)正式啟動,由中國科學院主持,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共同實施。

1992年12月底,清華大學校園網(TUNET)建成並投入使用,是中國第一個採用TCP/IP體系結構的校園網。

1993年3月2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入美國斯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64K專線正式開通。這條專線仍是中國部分連入Internet的第一根專線。

1993年6月,NCFC專家們在INET』93會議和CCIRN會議上利用各種機會重申了中國連入Internet的要求。

第二階段:蓄勢待發階段 (1993年-1996年)
四大Internet主幹網的相繼建設,開啟了鋪設中國信息高速公路的歷程。

科技網先行:

1990年11月 NCFC立項,1993年11月NCFC主幹網網路開通並投入運行。

1994年4月 NCFC網路與美國Internet互聯成功,這是我國最早的國際互聯網路。

1995年4月,中國科學院啟動京外單位聯網工程(簡稱「百所聯網」工程)。

1996年2月 中國科學院決定將以NCFC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國科學院互聯網路正式命名為「中國科技網CSTNet」

金橋網建設:

1993年3月12日,朱鎔基副總理主持會議,提出和部署建設國家公用經濟信息通信網(簡稱金橋工程)。

1996年9月6日,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連入美國的256K專線正式開通。中國金橋信息網宣布開始提供Internet服務,主要提供專線集團用戶的接入和個人用戶的單點上網服務。

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建設:

1994年9月,郵電部電信總局與美國商務部簽訂中美雙方關於國際互聯網的協議,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的建設開始啟動。

1995年1月,郵電部電信總局分別在北京、上海開通64K專線,開始向社會提供Internet接入服務,中國互聯網進入商用化階段。

1995年5月,中國電信開始籌建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全國骨幹網。並於1996年1月,並正式開通提供服務。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建設:

1994年7月初,由清華大學等六所高校建設的「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試驗網開通,並通過NCFC的國際出口與Internet互聯。

1994年8月,由國家計委投資,國家教委主持的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正式立項。1995年12月,「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示範工程」建設完成。

第三階段:內容應運而起 (1996年-1998年)
中國互聯網進入了一個空前活躍的時期,應用和政府管理齊頭並進。

打造產業鏈:

2000年5月17日,中國移動正式推出「全球通WAP(無線應用協議)」服務。

2000年11月10日,中國移動推出「移動夢網計劃」,打造開放、合作、共贏的產業價值鏈。

2002年5月17日,中國電信在廣州啟動「互聯星空」計劃,標志著ISP 和ICP開始聯合打造寬頻互聯網產業。

2002年5月17日,中國移動率先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推出GPRS業務。

應用初露鋒芒:

網上教育:1999年8月,在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中,六個省、市的二百餘所高校使用「全國高校招生系統」在CERNET上進行第一次網路招生獲得成功。

網上銀行:1999年9月,招商銀行率先在國內全面啟動「一網通」網上銀行服務,成為國內首先實現全國聯通〃網上銀行〃的商業銀行。

電子商務:1999年9月6日,中國國際電子商務應用博覽會在北京舉行。是中國第一次全面推出的電子商務技術與應用成果大型匯報會。

第四媒體:2000年12月12日,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央視國際網、國際在線網、中國日報網、中青網等獲得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批准進行登載新聞業務,率先成為獲得登載新聞許可的重點新聞網站。

網路游戲:2001年,盛大網路在大陸運營韓國網路游戲《傳奇》,成為大陸網路游戲市場上的霸主。

第四階段:互聯網發展進入快行道 (1999年—2002年底)
中國互聯網進入普及和應用的快速增長期。

2000年4月13日,新浪網宣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第一隻真正來自中國大陸的網路股登上納斯達克。 三大門戶網站的相繼上市,掀起了對中國互聯網的第一輪投資熱潮。.COM生生死死是個不斷挖掘互聯網價值的過程,這是個大浪淘沙的年代。

信息化風起雲涌:

1999年1月22日,由中國電信和國家經貿委經濟信息中心牽頭、聯合四十多家部委(辦、局)信息主管部門在京共同舉辦「政府上網工程啟動大會」,倡議發起了「政府上網工程」,政府上網工程主站點www.gov.com開通試運行。

2000年7月7日,由國家經貿委、信息產業部指導,中國電信集團公司與國家經貿委經濟信息中心共同發起的「企業上網工程」正式啟動。

2001年12月20日,由信息產業部、全國婦聯、共青團中央、科技部、文化部主辦的「家庭上網工程」正式啟動。

第五階段:繁榮與未來(2003年~至今)
應用多元化階段到來,互聯網逐步走向繁榮。

電子信箱情況:平均每人使用1.5個郵箱,共有郵箱1.3億多個,2004年收費郵箱市場預計達到10億元的規模。

第四媒體迅速發展:經國務院新聞辦批准刊登新聞的網站現有150家左右,網路媒體正在變成主流媒體。

網路游蓬勃發展:2003年網路游戲用戶數達1380萬, 網路游戲市場銷售達13.2億元,電信業務由此產生直接收入達87.1億元。

即時通訊異軍沖起:2003年底,僅騰訊QQ的注冊用戶達2.6億人次,7000多萬活躍用戶。

簡訊火爆登場:2003年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簡訊業務有2200億條,增長速度超過100%,一條0.1元錢的簡訊創造了年收入數百億的市場,形成了拇指經濟。

網上交易:2003年全國證券公司網上委託交易量9947億元,IT投資27.1億元 。

網上銀行:50多家銀行開展網上銀行業務,網上銀行個人客戶4000多萬戶,企業客戶6萬多戶。

網上教育:2004年投資125.4億元,現有校園網26000多個。

網上招聘:48.2%的網民認為在網上能夠找到工作,2003年網路招聘市場規模達3.1億元。

企業信息化:企業網站41萬個,大型企業92.5%建立企業內部網,CIO群體崛起。

網路廣告:1997年網路廣告實現零的突破,2003年已達到1******

⑦ 網際網路的歷史

Internet起源於美國、現在已連通全世界的一個超級計算機互聯網路。Internet在美國分內為三個層次:底層為容大學校園網或企業網,上一層為地區網,最高層為全國主幹網,如國家自 然科學基金網NSFnet(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etwork)等主幹網,它們連通了美國東西海岸,並通過海底電纜或衛星通信等手段連接到世界各國。

⑧ Internet的發展歷史

1968年

1968年,參議員Ted·Kennedy(特德.肯尼迪)聽說贏得了ARPA協定作為內部消息處理器(IMP),特德.肯尼迪向BBN發送賀電祝賀他們在贏得「內部消息處理器」協議中表現出的精神。

1978年

1978年,UUCP(UNIX和UNIX拷貝協議)在貝爾實驗室被提出來,1979年,在UUCP的基礎上新聞組網路系統發展起來。新聞組(集中某一主題的討論組)緊跟著發展起來,它為在全世界范圍內交換信息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

然而,新聞組並不認為是互聯網的一部分,因為它並不共享TCP/IP協議,它連接著遍布世界的UNIX系統,並且很多互聯網站點都充分地利用新聞組。新聞組是網路世界發展中的非常重大的一部分。

第一個檢索互聯網的成就是在1989年發明出來,是由PeterDeutsch和他的全體成員在Montreal的McGillUniversity創造的,他們為FTP站點建立了一個檔案,後來命名為Archie。

這個軟體能周期性地到達所有開放的文件下載站點,列出他們的文件並且建立一個可以檢索的軟體索引。檢索Archie命令是UNIX命令,所以只有利用UNIX知識才能充分利用他的性能。

McFill大學,擁有第一個Archie的大學,發現每天從美國到加拿大的通訊中有一半的通信量訪問Archie。學校關心的是管理程序能否支持這么大的通訊流量,因此只好關閉外部的訪問。幸運的是當時有很多很多的Archie可以利用。

BrewsterKahle,當時是在ThinkingMachines(智能計算機)發明了WAIS(廣域網信息服務),能夠檢索一個資料庫下所有文件和允許文件檢索。根據復雜程度和性能情況不同有很多版本,但最簡單的可以讓網上的任何人可以利用。

在它的高峰期,智能計算機公司維護著在全世界范圍內能被WAIS檢索的超過600個資料庫的線索。包括所有的在新聞組里的常見問題文件和所有的正在開發中的用於網路標準的論文文檔等等。和Archie一樣,它的介面並不是很直觀,所以要想很好的利用它也得花費很大的工夫。

1989年

1989年,在普及互聯網應用的歷史上又一個重大的事件發生了。TimBerners和其他在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人----這些人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非常出名,提出了一個分類互聯網信息的協議。

這個協議,1991年後稱為WWW(World Wide Web),基於超文本協議――在一個文字中嵌入另一段文字的-連接的系統,當你閱讀這些頁面的時候,你可以隨時用他們選擇一段文字鏈接。雖然它出現在gopher之前,但發展十分緩慢。

由於最開始互聯網是由政府部門投資建設的,所以它最初只是限於研究部門、學校和政府部門使用。除了以直接服務於研究部門和學校的商業應用之外,其它的商業行為是不允許的。

90年代初,當獨立的商業網路開始發展起來,這種局面才被打破。這使得從一個商業站點發送信息到另一個商業站點而不經過政府資助的網路中樞成為可能。

1991年

1991年,第一個連接互聯網的友好介面在Minnesota大學被開發出來。當時學校只是想開發一個簡單的菜單系統可以通過區域網訪問學校校園網上的文件和信息。緊跟著大型主機的信徒和支持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擁護者們的爭論開始了。

開始時大型主機系統的追隨者占據了上風,但自從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宣稱他們可以很快建立起一個原型系統之後,他們不得不承認失敗。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們很快作了一個先進的示範系統,這個示範系統叫做Gopher。

這個Gopher被證明是非常好用的,之後的幾年裡全世界范圍內出現10000多個Gopher。它不需要UNIX和計算機體系結構的知識。

在一個Gopher里,你只需要敲入一個數字選擇你想要的菜單選項即可。今天你可以用theUofMinnesotagopher選擇全世界范圍內的所有Gopher系統。

當University of Nevada(內華達州立大學)的Reno創造了VERONICA(通過Gopher使用的一種自動檢索服務),Gopher的可用性大大加強了。

它被稱為VeryEasyRodent-的首字母簡稱。遍布世界的gopher像網一樣搜集網路連接和索引。

它如此的受歡迎,以致很難連接上他們,但盡管如此,為了減輕負荷大量的VERONICA被開發出來。

類似的單用戶的索引軟體也被開發出來,稱做JUGHEAD().

Archie的發明人PeterDeutsch,一直堅持Archie是Archier的簡稱。當VERONICA和JUGHEAD出現的時候,表示出非常的厭惡。

(8)網際網路的歷史與發展擴展閱讀

互聯網受歡迎的根本原因在於它的成本低,優點如下:

1、互聯網能夠不受空間限制來進行信息交換

2、信息交換具有時域性(更新速度快)

3、交換信息具有互動性(人與人,人與信息之間可以互動交流)

4、信息交換的使用成本低(通過信息交換,代替實物交換)

5、信息交換的發展趨向於個性化(容易滿足每個人的個性化需求)

6、使用者眾多

7、有價值的信息被資源整合,信息儲存量大、高效、快速

8、信息交換能以多種形式存在(視頻、圖片、文字等等)

⑨ 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史-------

1987年,由北京向世界發出了第一封中國的電子郵件--越過長城,通向世界.揭開了中國使用網際網路的序幕,標志著我國開始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

⑩ 網際網路的歷史

世界及中國互聯網發展歷史和現狀

1、1969年,為了能在爆發核戰爭時保障通信聯絡,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ARPA資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分組交換試驗網ARPANET,連接美國四個大學。ARPANET的建成和不斷發展標志著計算機網路發展的新紀元。

2、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計算機網路蓬勃發展,各種各樣的計算機網路應運而生,如MILNET、USENET、BITNET、CSNET等,在網路的規模和數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一系列網路的建設,產生了不同網路之間互聯的需求,並最終導致了TCP/IP協議的誕生。

3、1980年,TCP/IP協議研製成功。1982年,ARPANET開始採用IP協議。

4、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資助建成了基於TCP/IP技術的主幹網NSFNET,連接美國的若干超級計算中心、主要大學和研究機構,世界上第一個互聯網產生,迅速連接到世界各地。90年代,隨著Web技術和相應的瀏覽器的出現,互聯網的發展和應用出現了新的飛躍。1995年,NSFNET開始商業化運行。

5、1995年以來,互聯網用戶數量呈指數增長趨勢,平均每半年翻一番。截止到2002年5月,全球已經有5億8千多萬用戶。其中,北美1.82億,亞太1.68億。截止到2001年7月,全球連接的計算機數量約1.26億台。互聯網還在以超過摩爾定律的速度發展。有人預計,全球互聯網的用戶數量2005年將達到13億,2010年將達到22億。

6、1994年,國家支持建設了CERNET示範網工程,這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TCP/IP互聯網。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閱讀全文

與網際網路的歷史與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