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夏文化歷史意義

夏文化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3-14 16:32:18

⑴ 夏朝建立的意義

夏朝建立有什麼意義?
應該是結束了原始社會,開始了努力制社會..
盤庚遷都的影響
1、商王盤庚遷殷的原因
(1)殷地的土地比較肥沃,自然環境和現在的都城淹比起來,無論是建設都城還是發展農業生產,都會比現在的情況要好。

(2)抑制奢侈,倡導節儉,藉以緩和階級矛盾。太甲以後,商朝歷代的君主和奴隸主貴族們,過著腐化的生活。奴隸和奴隸主之間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奴隸們不堪忍受折磨大批逃亡。而遷都以後,一切都得從頭做起,王室、貴族將會受到抑制,這樣階級矛盾就可以得到一定的緩和。在《尚書·盤庚》中記載了盤庚對臣民的演說詞,將遷之時,盤庚指責貴族中有貪求財富的亂政官吏,既遷之後,他又告誡官吏不要積聚財物,應施惠於民。

(3)通過遷都鎮壓異己,鞏固王位。商代前期,對王位紛爭十分激烈,造成的直接後果是商王的權威削弱和貴族的勢力膨脹,通過遷都可以改變貴族優勢,削弱貴族實力,是商王的慣用措施。據《尚書·盤庚》記載,盤庚遷都時的阻力主要來自貴族,盤庚利用「天命」和「先王」兩面旗幟對反對的貴族發出威嚴警告,遷都後進一步強調,不管與商王血緣關系的遠近,遭罪者處死,立功便封賞。

(4)有些小國和少數民族起來反叛,遷都可以避開那些叛亂勢力的攻擊,都城比較安全,外部的干擾少了,統治就可以穩定很多。

武王伐紂的性質

奴隸主貴族領導的推翻暴君的戰爭

我也是網上找的,,盡量,,

⑵ 夏朝的歷史意義

是中國第一個朝代。代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的進步。是中國奴隸社會的開始

⑶ 夏姓的文化內涵

【姓氏淵源】
1、出自姒姓。相傳帝堯時,鯀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夢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堯便賜禹以姒為姓。後來,禹治理了水患,指導百姓興修溝渠,發展農業,還領兵平定了三苗之亂,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為了表彰他的豐功偉績,舜封他於夏(今河南登封縣東),後來還把帝位傳給了他。夏禹死後,其子啟繼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立國400多年,共傳14代,17王。後因夏帝桀暴虐無道而被商湯推翻,夏王族便以國為氏,稱為夏氏。
2、出自姒姓。公元前11世紀周朝初年分封諸侯,夏禹的後裔東樓公受封於杞(今河南省杞縣),為杞侯。至簡公時,被楚國所滅。簡公之弟佗(本媯姓)出奔魯國,魯悼公因其為夏禹的後裔,給予采地為侯,稱為夏侯(復姓),其後裔以夏為姓,稱夏氏。
3、出自媯姓
以王父字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後媯滿於陳,建立陳國,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稱胡公滿、陳胡公。春秋時,傳至第16位君主陳宣公杵臼時,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孫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為氏,稱為夏征舒,其後遂有夏氏。

⑷ 二里頭文化的主要意義

新的考古發現,使一度歸於沉寂的中國考古界關於夏商分界的討論重新出現新的興奮點。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關於二里頭文化與夏商文化的關系問題,持不同觀點的學者都能從新發現中找到有利於自己的證據,「這完全是兩個聲音,但有一點值得放心,無論持什麼觀點,沒有人懷疑新發現的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說。「從新發現中,人們幾乎可以觸摸到中國第一個王朝的脈動了。」許宏說。但作為都城的二里頭,它的內涵布局及其演變過程、它的文化面貌及其背後人們共同的社會生活與組織結構、它的族屬國別以及人地關系等諸多課題,還只是粗線條的把握。就其族屬和國別而言,當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論的范疇,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問題的最終解明,仍有待於帶有較多歷史信息的內證性遺存比如文字的發現。

⑸ 夏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上的含義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就是以夏朝的建立為準的。夏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制社會,中國歷史的上下五千年,從夏開始有了一些史料記載,而之前的基本都以神話形式出現。

⑹ 夏朝的建立有什麼意義

代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的進步,是中國奴隸社會的開始。

夏朝建立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源自三皇五帝時代泛濫的黃河,由於洪災長期影響著周邊人民的生產生活,而大禹動員華夏各族展開的歷時二十年的治水工作不僅空前的團結了華夏先民,也極大的提升了自己的聲望。洪災得到根治後隨著生活環境的改善,首個統一王權的產生也就得以奠定。

(6)夏文化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 (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 [9],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經夏商周斷代史研究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堯舜時代到夏商之際的社會圖景。中原地區包括禹都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王城崗遺址)在內的夏朝時期六座規模大、等級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點。

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在河南省西部發現的二里頭文化具備了屬於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一直未能出土類似安陽殷墟甲骨卜辭的文字記載。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斟鄩(河南洛陽偃師夏都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遺跡。

⑺ 從歷史學的角度講,說明[[夏商周年表]]的意義

長話短說是我一向的作風。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近幾年才完成的,至於它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因為這次斷代全是本國的學者從始至末開始的,所以外國的一些學者就開始對我們進行抨擊,認為我們這種舉動完全是出自民族尊嚴感,於是對於這次斷代的准確性持有保留態度。但是我國的學者之所以進行這次斷代,是因為我們想搞清楚這段險些被人遺忘掉的歷史,經過一段漫長歲月的整理和斷定,最終成就了 夏商周斷代工程。從而證實了,夏朝是存在的。證實夏朝的存在,我認為是這次斷代的最終目的,因為之前就有很多人質疑我們的商朝到底存不存在,但是甲骨文和青銅器的出土,證實了商朝,但是夏朝始終拿不出有力的證據,但是二里頭那次遺址給我們這次斷代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幫助,所以最終斷定,夏朝並非子虛烏有,而是確有其事。
我不知道為什麼,外國學者對於我們中國的文化和歷史一直持著懷疑態度,恨不能我們沒有歷史才開心快樂,幸好我們的祖先非常爭氣,雖然我們的青銅器時代來的比較晚,但是很快度過嬰兒期,在短短幾百年內遠遠超過了美索不達米亞,從而證實了我們偉大先民,是多麼的智慧!

⑻ 夏、商、周三代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麼意義

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在延續了約471年後被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根據史書記載,夏的開創者禹本來傳位於益,但益卻讓位給禹的兒子啟,這段歷史被看作是中國歷史上「家天下」的開始 。夏朝是氏族城邦聯盟到封建國家的過渡期,因此沒有明確的疆域。夏氏族與其他城邦的關系很多就像是宗主國與朝貢國一樣,方國是受夏室分封的,就如同諸侯國。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經歷了「先商」「早商」;第三階段「晚商」三個階段延續500餘年。商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成湯時期的國家權力已經初步確立,奴隸制的社會秩序亦已穩固。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華夏族奴隸制王朝。周王朝一共傳國君32代共計790年。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周朝實行分封制,周王則為「天下共主」。 周王朝繼承了夏商兩代,是古代奴隸制度社會的鼎盛王朝。在周朝中後期實現了由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轉變。

⑼ 二里頭文化遺址對研究夏文化有何意義

二里頭文化與後來的商周文明一道,構成華夏文明形成與發展的主流,確立了以禮樂文化為根本的華夏文明的基本特質。

10月下旬,70多位來自大陸、香港、台灣及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知名專家學者雲集「華夏第一王都」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參加在這里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形成的「意見書」中說:「建議盡早啟動二里頭遺址和偃師屍鄉溝商城遺址作為夏商都城遺址群,共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

尋找夏文化

為了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中國社科院二里頭工作隊的二層小樓裝扮一新,「華夏第一王都」的大碑,也在工作隊門口豎起,等待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為其揭碑。在專家眼裡,這是一塊分量很重的石碑,因為在二里頭這個看似普通的村莊下,埋藏著中華民族的重大秘密:公元前19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這里曾是中國第一個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上演過夏的繁榮和夏商王朝更替的壯闊史劇。

上個世紀,甲骨文的發現以及對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證明了商王朝的存在。這給了中國學者以極大的鼓舞,他們希望能從考古學上尋找夏族和夏王朝的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的本來面貌。尋找夏王朝存在的證據,成了近半個世紀中國學者孜孜以求的目標。

1959年夏,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率隊在傳說中夏人活動的中心地區豫西開始了對「夏墟」的考古調查。偃師二里頭被納入學者的視線。這是首次明確以探索夏文化為學術目標所進行的田野考古工作。

此後,中國三代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進行了持續不斷的發掘,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大型青銅冶鑄作坊、制陶、制骨遺址,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建築以及400餘座墓葬,出土了成組的青銅禮器和玉器,證明了它是一處早於鄭州商城的具有都城規模的遺址,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成為公認的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關鍵性遺址。

由於它所處的年代正是中國歷史上的夏商時期,所以從發現至今,圍繞它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其中最大的懸念是:它是夏都還是商都西亳。「夏商周斷代工程」結束後,二里頭文化的主體為夏人遺存的觀點逐漸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學術界也都傾向於認為二里頭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

20年前提出「二里頭一到四期都是夏文化」的觀點時,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鄒衡孤軍奮戰,如今,此一「異說」逐漸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年屆80的鄒衡先生說,「夏的存在與否,在國際學術上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二里頭遺址用事實證明了夏朝的真實存在。」

二里頭:一個不斷改寫中國之最的地方

在皓發白首的專家群中,社科院考古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顯得年輕而有活力。正是這位在世紀之交接任隊長的年輕博士,用他的城市(都邑)考古學理念,給二里頭遺址考古工作迎來了轉型和振興。這種理念著重於遺址的范圍與城市布局、城郭遺跡的尋找、禮制建築的發掘、中心遺址與周圍其他聚落的關系等。

幾年來,二里頭考古工作取得了令人稱贊的成績:廓清了遺址的實有范圍,找到了遺址中部的井字形街道、勾勒出城市布局的基本骨架,還發現了宮城城垣,證實了宮城的存在。此外還揭露出部分二三四期宮殿建築基址,發現一些有關遺址布局的新線索,獲得一些包括大型綠松石鑲嵌龍在內的珍貴文物。

社科院考古所所長劉慶柱稱,新發現證明這是一處經過縝密規劃、布局的大型都邑,二里頭都邑規劃性的判明,對於探索中國文明的淵源具有重大的標尺性意義,為人們研究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夏商文化以及中國早期城市與宮室制度、中國早期文明與國家的形成等課題,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說起二里頭,許宏喜歡用5個「中國之最」來形容:這是迄今可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發現有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宮殿建築群、最早的宮城、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鑄銅作坊,還發現了最早的車轍痕跡,將中國發明雙輪車輛的年代前推了300多年。

「把二里頭遺址放到其出現前後大的歷史背景中去考察,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它的每一項發現都牽動人心,並有理由相信,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還將會有更多的中國之最出土」,對未來,許宏充滿自信,「殷墟的發現曾震驚了世界,二里頭將像20世紀的殷墟一樣,引領21世紀的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走向新的輝煌。」

約公元前3000年至前1500年這一千多年間,中國歷史上發生了急劇動盪的社會大變革。這一變革可以用文明化、國家化或社會復雜化來概括,作為中華文明最早階段的夏商周三代王朝文明,即誕生肇始於這一時期。這一時期一個大的分水嶺是公元前2000年前後。此時,數百年異彩紛呈的中原周邊地區的各支考古學文化先後走向衰落;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覆蓋廣大地域的核心文化,即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為典型代表的二里頭文化,在極短的時間內吸收了各地的文明因素,以中原文化為依託而迅速崛起。二里頭文化與後來的商周文明一道,構成華夏文明形成與發展的主流,確立了以禮樂文化為根本的華夏文明的基本特質。

發現「龍圖騰」

當劉慶柱揭開紅色綢布、一件大型綠松石龍形器(復製品)展示在世人面前時,在場的70餘名專家學者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是「中國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最為精彩的一幕。

這件距今至少3700年,出土於二里頭遺址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被學者正式命名為「中國龍」,認為它的出土,為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

綠松石龍形體長大,總長70.2厘米,由2000餘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的大小僅有0.2至0.9厘米,厚度僅0.1厘米左右。其用工之巨、製作之精、體量之大,在中國早期龍形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見的。

將之命名為「中國龍」的考古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杜金鵬闡釋了其中的原因:「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周初期一件名為「何尊」的青銅器上,其銘文將包括偃師在內的洛陽平原稱為「中國」,意為「天下之中」。「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看,二里頭遺址地處最早被稱作『中國』的地方,所謂『天下之中』的洛陽平原,又是我國年代最早的『中國』即第一個王朝都城所在地,那麼,二里頭遺址所見的龍,自然就是天經地義的『中國龍』」,杜金鵬說。

雖然在以往的考古發現中,有許多比二里頭還早的龍的形象,如距今7000多年的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豬龍等,但它們跟秦漢以來的文化沒有直接的聯系,杜金鵬說,「從文化傳統的親緣關繫上看,只有中原地區發現的龍,從夏、商、周到秦漢一脈相承,從這個意義上講,發現於二里頭的龍形器是中華民族龍圖騰最直接、最正統的源頭。」

杜金鵬說,偃師二里頭被學術界推定為夏代都城遺址,而夏王朝被學者認為是中國第一個中央王朝,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龍文物,應該視為華夏民族共有的最早的龍圖騰。

據龍的發現者許宏博士介紹,它是在二里頭宮殿區一座高等級貴族墓葬中被發現的。當時,它被放置於墓主人骨架之上,由肩部至髖骨處。這引起了專家學者對綠松龍的用途及墓主人身份進行種種猜測。杜金鵬推測,它是一個在紅漆木板上粘嵌綠松石而成的「龍牌」,色彩艷麗,對比強烈,富有沖擊效果,是在宗廟祭祀典禮中使用的儀仗類器具。

除了綠松石龍,二里頭遺址還發現有其他與龍有關的文物,如陶器、銅牌飾上的龍圖像,有的似蛇,有的脫離了原始形態的蛇形象,有爪有鰭。據目前所知,在全國現有250處二里頭文化遺址中,集中出土龍文物的只有作為都城的偃師二里頭遺址,且都是出土在宮殿區或其附近重要地點如鑄銅遺址或祭祀區。專家認為,這表明二里頭時期,龍文物的地位是顯赫尊貴的,是與夏王和其他貴族密切相關的,龍已經成為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代表了王權,這種觀念代代相傳。

新的考古發現,使一度歸於沉寂的中國考古界關於夏商分界的討論重新出現新的興奮點,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關於二里頭文化與夏商文化的關系問題,持不同觀點的學者都能從新發現中找到有利於自己的證據,「這完全是兩個聲音,但有一點值得放心,無論持什麼觀點,沒有人懷疑新發現的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說。「從新發現中,人們幾乎可以觸摸到中國第一個王朝的脈動了,」許宏說,但作為都城的二里頭,它的內涵布局及其演變過程、它的文化面貌及其背後人們共同的社會生活與組織結構、它的族屬國別以及人地關系等諸多課題,目前還只是粗線條的把握。就其族屬和國別而言,目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論的范疇,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問題的最終解明,仍有待於帶有較多歷史信息的內證性遺存比如文字的發現。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95963.htm

⑽ 夏朝的歷史對於我們中華傳統文化有哪些影響

1.第一個擁有統治制度能力的王朝。
2.確立了明確上下級觀念的傳統思想。
3.確立中華夏族始祖地位。

閱讀全文

與夏文化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