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操作系統的發展歷史
DOS(Disk Operating System,及磁碟操作系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年,當IBM在8086的基礎上開發出IBM-PC時,卻對PC所採用的操作系統感到為難,最後IBM選中了三種操作系統,CP/M-86、P-System和MS-DOS 1.0,MS-DOS 1.0中包括了諸如COPY、DIR、FORMAT命令,它還引進了批處理文件解釋程序;最後DOS戰勝了其他兩種操作系統,成為PC機的主流操作系統。
1983年IBM在其IBM-PC/XT中預裝了MS-DOS 2.0,DOS2.0有著嶄新的層次結構的文件系統(樹型目錄結構)和可安裝的設備驅動程序(SYS文件);它用文件句柄(File Handle)代替了文件控制塊(File Control Block)來打開文件;DOS 2.0還第一次有了一個可駐留DOS程序:PRINT.COM,由此產生了DOS TSR程序(內存駐留程序)。DOS 2.0能支持XT硬碟,盡管它只有10M。
DOS 3.0與IBM-PC/AT機同時發布,它充分利用了80286的性能,增加了對20M硬碟和1.2M軟盤的支持,同時加入了電池供電的CMOS。DOS 3.3的發布使DOS達到了完美的階段,它支持1.44M軟盤,可以將硬碟分成32M的分區;它擴展了以前的命令集,使得DOS命令的功能更強大,這許多優點使DOS 3.3一直取代了充滿錯誤的DOS 4.0(DOS4.0本身也是個面向歐洲的版本,大陸並不曾見),直到DOS 5的發表。
DOS 5發表於1991年6月,它是DOS的一個巨大的進步;DOS 5突破了硬碟分區32M的限制;提供了使系統更安全的UNDELETE和UNFORMAT命令;它提供了高速緩存技術SMARTDriver的DOS版本,使磁碟訪問更迅速;DOS 5使用了EMM386.EXE,使得DOS能訪問640K以上的內存,它將DOS內核裝入HMA,將TSR裝入UMB,留出最大的內存空間給用戶使用;DOS 5還提供了一個可視化圖形環境DOS-SHELL,Shell所提供的任務交換器極富潛力,它將Windows的特色引入到DOS中;此外DOS 5提供了菜單式的QBASIC和EDIT,使用戶不用再去強記行編輯器單調的命令。
1993年,在DOS 5的巨大成功之後,Microsoft推出了MS-DOS 6,它使用了許多新技術,增加的新功能使得一些著名的DOS實用程序黯然失色。DOS 6能將磁碟上的文件壓縮近一半而在讀盤時自動還原,這使磁碟可用空間大大增加;Memmaker能自動使用改進的EMM386按照計算機的硬體配置優化內存空間;DOS 6提供了新的BACKUP、UNDELETE、AntiVirus(MSAV)實用程序;DEFRAG合並了磁碟碎片,使得訪問磁碟速度更高;SCANDISK(DOS 6.22)取代了CHKDSK,能修復更復雜的磁碟錯誤;多重配置啟動選擇使用戶在啟動時選擇需要的系統配置。MS-DOS 6.22使DOS達到了它的巔峰時代。
Microsoft公司將MS-DOS 6.22作為MS-DOS的最終版本。但IBM依然對DOS充滿信心,PC-DOS 7.0的發布使DOS的功能更加強大。至今,DOS已經從單純的操作系統骨架發展到一個功能強大的操作系統軟體集。
補充:
DOS從3.0 (or 4.0)開始有了兩個版本:IBM的PC-DOS,Microsoft的MS-DOS
MS-DOS 6.22是DOS的最終版本是指不依附於任何Windows並且功能健全的版本
Windows(視窗)是一個為個人電腦和伺服器用戶設計的操作系統。它的第一個版本由微軟公司發行於1985年,並最終獲得了世界個人電腦操作系統軟體的壟斷地位。所有最近的Windows都是完全獨立的操作系統。
微軟自1985年推出Windows 1.0。最初運行在DOS環境下,有Windows 3.0,windows3.1,windows3.2,其時已經捆綁了word和excel軟體,後來升級到Windows 95時就是獨立的操作系統,不再依賴於DOS,再後來就是耳熟能詳的windows97(95改進版)、windows98、Windows 2000、windowsME、windowsNT、windows2000(windowsNT5.0)、Windows XP等等。由於優秀的圖形操作界面取代了DOS曾經的地位。
Windows系統發布時間表
1985.11 Microsoft公司推出Windows 1.0。
1988.10 受雇的David Cutler與其以前的Digital同事一起開始NT的開發工作。
1989.6 由Chuk Whitmer領導的項目組開始從事NT的圖形工作。開始時,項目組試圖使用C++來編寫代碼,但後來因性能原因,部分代碼使用C來編寫。
1989.7 NT項目組完成的首個系統首次使用Intel i860處理器運行。
1990.1 比爾.蓋茨將主要設計師集中在一起,討論在Intel公司的386+處理器上運行NT的重要性,並選擇非Intel i860的一種新RISC處理器。一個月後,首個NT專門測試項目組組建。
1990.5 Windows 3.0發布。代碼名稱為Chicago,該版本具有一個增強的程序管理器和圖標系統,一個新的文件管理器,支持16色,運行得更好且更快。這一年,該軟體銷售了3百萬套。
1991.5 Microsoft公司向其合作者公開NT的一些詳細內容。
1992.4 Windows 3.1發布。前兩個月,軟體的銷售量為三百萬套,直到1995年Windows 95接替其前,其一直保持為首號操作系統。
1992.10 推出NT的第一個Beta版本。
1992.11 用於Windows NT的首個Win32軟體Development Kit發布。
1993.8 Windows NT 3.1最終發布。
1993.10 Microsoft公司發布NT 3.1的首個補丁(Service Pack),其修復了90處以上的錯誤。
1993.12 Motorola和Microsoft公司宣布將Windows NT引入PowerPC平台。
1994.8 NT首次發布升級版本(NT 3.5)。Office for Windows NT的第一個版本包含了Word和Excel的32位版本。同時,發布了BackOffice。
1995.2 首台運行NT的PowerPC系統推出。
1995.5 Microsoft公司宣布了一個小但很重要的升級(3.51),以允許NT與即將出現的、專門為Windows 95設計的應用程序兼容,這令用戶感到很驚奇。
1995.8 Windows 95發布,這是不要求MS-DOS的第一個Windows版本,且被看作是一個用戶界面相當友好的操作系統。其包含了一個集成的TCP/IP堆棧、拔號網路和長文件名支持。
1996.8 Windows NT 4發布,其帶有類似於新95的外殼。
1996.9 Microsoft公司宣布64位支持將被添加到NT 5.0這個專門的版本中。
1996.10 Microsoft公司宣布在PowerPC上的NT支持將被取消,而只讓Alpha和x86作為唯一剩餘的選項。
1997.9 Microsoft公司在PDC將NT 5.0的首個測試版本公諸於眾。
1998.6 Windows 98發布。基於MS-DOS內核的最新Windows版本內置有IE 4。
1999.4 Windows 2000 Beta 3發布。
1999.11 Windows 2000 Release Candidate 3(RC3)在美國發布。
2000.2.17 Windows 2000最終版本的發布日期。
2000.3.20 Windows 2000在中國的發布日期。
2000.10 Microsoft發布了面向家庭的Windows Me 。
2001.10.25 Windows XP發布。
2003.11 Windows2003 家族發布。
2. windows系統發展史是什麼
1985年Windows 1.0正式推出,相信老一輩計算機使用者應該熟悉吧
1987年10月推出Windows 2.0,比 Windows 1.0版有了不少進步,但自身不完善,效果不好。
1990年5月Windows 3.0 版推出,期間微軟繼2.0後還有代號為286、386兩款系統,但因其自身原因,一直沒有得到人們的注意。直到3.0的出現才改觀了這種局面,Windows逐漸占據了個人電腦系統,3.0也首次加入了多媒體,被輿為「多媒體的DOS」。
1992年Windows 3.1發布,該系統修改了3.0的一些不足,並提供了更完善的多媒體功能。Windows系統開始流行起來。
1993年11月Windows 3.11發布,革命性的加入了網路功能和即插即用技術。
1994年Windows 3.2發布,這也是Windows系統第一次有了中文版!在我國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
1995年8月24日Windows 95發布,Windows系統發生了質的變化,具有了全新的面貌和強大的功能,DOS時代走下舞台。95標明了一個「開始」按鈕的介紹以及桌面個人電腦桌面上的工具條,這一直保留到現在視窗後來所有的產品中。
1996年8月24日Windows NT4.0發布,在93、94年微軟都相繼發布了3.1、3.5等版NT系統。主要面向伺服器市場。
1998年6月25日Windows98發布,基於Windows 95上,改良了硬體標準的支持,例如MMX和AGP。其它特性包括對FAT32文件系統的支持、多顯示器、Web TV的支持和整合到Windows圖形用戶界面的Internet Explorer。Windows 98 SE(第二版)發行於1999年6月10日。它包括了一系列的改進,例如Internet Explorer 5、Windows Netmeeting。98是一個成功的產品。
2000年9月14日Windows Me發布,集成了Internet Explorer 5.5和Windows Media Player 7,系統還原功能則是它的另一個亮點。
2000年12月19日Windows 2000(又稱Win NT5.0)發布,一共四個版本:Professional、Server、Advanced Server和Datacenter Server。
2001年10月25日Windows XP發布,Windows XP是基於Windows 2000代碼的產品,同時擁有一個新的用戶圖形界面(叫做月神Luna),它包括了一些細微的修改。集成了防火牆、媒體播放器(Windows Media Player),即時通訊軟體(Windows Messenger),以及它與Microsoft Pasport網路服務的緊密結合。是目前操作系統使用率最高的一個系統。
2003年4月底Windows 2003發布,是目前微軟最新的伺服器操作系統,算是2000的一個升級。
Longhorn是微軟公司下一版本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統的開發代號。它是繼Windows XP和Windows Server 2003之後的又一重要的操作系統。該系統帶有許多新的特性和技術.
現在該版本已被命名為Windows Vista
3. 中國電腦發展史
以下表格記錄了中國計算機發展歷史:
1958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小型電子管通用計算機103機(八一型),標志著我國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誕生。
1965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第一台大型晶體管計算機109乙,之後推出109丙機,該機為兩彈試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4年,清華大學等單位聯合設計、研製成功採用集成電路的DJS-130小型計算機,運算速度達每秒100萬次;
1983年,國防科技大學研製成功運算速度每秒上億次的銀河-I巨型機,這是我國高速計算機研製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1985年,電子工業部計算機管理局研製成功與IBM PC機兼容的長城0520CH微機。
1992年,國防科技大學研究出銀河-II通用並行巨型機,峰值速度達每秒4億次浮點運算(相當於每秒10億次基本運算操作),為共享主存儲器的四處理機向量機,其向量中央處理機是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自行設計的,總體上達到80年代中後期國際先進水平。它主要用於中期天氣預報;
1993年,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後成立北京市曙光計算機公司)研製成功曙光一號全對稱共享存儲多處理機,這是國內首次以基於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通用微處理器晶元和標准UNIX操作系統設計開發的並行計算機;
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國內第一台具有大規模並行處理機(MPP)結構的並行機曙光1000(含36個處理機),峰值速度每秒25億次浮點運算,實際運算速度上了每秒10億次浮點運算這一高性能台階。曙光1000與美國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規模並行機體系結構與實現技術相近,與國外的差距縮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國防科大研製成功銀河-III百億次並行巨型計算機系統,採用可擴展分布共享存儲並行處理體系結構,由130多個處理結點組成,峰值性能為每秒130億次浮點運算,系統綜合技術達到90年代中期國際先進水平。
1997至1999年,曙光公司先後在市場上推出具有機群結構(Cluster)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級伺服器,峰值計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億次浮點運算,機器規模已超過160個處理機,
1999年,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製的神威I計算機通過了國家級驗收,並在國家氣象中心投入運行。系統有384個運算處理單元,峰值運算速度達每秒3840億次
2000年,曙光公司推出每秒3000億次浮點運算的曙光3000超級伺服器。
2001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我國第一款通用CPU——「龍芯」晶元
2002年,曙光公司推出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龍騰」伺服器,龍騰伺服器採用了「龍芯-1」CPU,採用了曙光公司和中科院計算所聯合研發的伺服器專用主板,採用曙光LINUX操作系統,該伺服器是國內第一台完全實現自有產權的產品,在國防、安全等部門將發揮重大作用。
2003年,百萬億次數據處理超級伺服器曙光4000L通過國家驗收,再一次刷新國產超級伺服器的歷史紀錄,使得國產高性能產業再上新台階。
4. 概括國產操作系統的歷史
我所經歷的20年國產操作系統研發
(本文摘自中科紅旗軟體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孫玉芳所著《UNIX、Linux與國產操作系統》一文。在過去的20年間,孫教授曾積極地參與UNIX的引進及國產操作系統COSA的開發,他還是紅旗Linux發行版本的主要策劃者。作為國產操作系統研發歷史的見證人之一,孫教授在該文中就我國操作系統的研發歷史、經驗教訓和Linux今後的發展等三大部分作了長達3萬多字翔實而精闢的論述。)
我國對UNIX的研究與引進始於1979年。從「六五」計劃(1981年)起,國家、中科院和地方政府即圍繞UNIX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發。而自「七五」以來,國家調集人力物力開展了國產系統軟體UNIX/POSIX標準的攻關項目。這些研發工作取得了一些技術成果,在某些領域有少許影響,但市場份額不大。雖然在中文本地化方面有較強的主導權和重大技術突破,但對國家基礎軟體的建立,未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鑒於國家信息安全受到威脅這一根本大局,為了保障網路及信息的安全,為了軟體產業以致整個信息產業的利潤,為了爭取應用軟體開發的主動權,為了掌握軟體市場的龍頭,發展自主的操作系統已是中國政府主管部門、科研人員和廣大用戶的共識。
現在的問題在於能不能認真、客觀地總結經驗特別是不成功的教訓,用新思路來探討自主操作系統發展問題。雖然講Linux及其所代表的「自由軟體」和「開放源碼」運動給我們發展自主系統軟體提供了良好契機,但如果主導思想有問題,照樣會重蹈覆轍。認真思考、總結經驗教訓對於我本人來說並不輕松,甚至是有點痛苦的事情,但為了將來的成功這又是必須面對的現實。
下面,筆者側重於教訓,從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第一、未確立市場和用戶需求為導向的指導原則
雖然在立項建議書和可行性報告中 也對市場作了某種程度的分析,但這種分析主觀意念成份比較多,缺乏有力、可行、可具體操作的措施和手段。在項目進行過程中才去尋找用戶,甚至「求」別人使用,十分被動。沒有和國內主流PC廠家結成互利而牢固的聯盟,造成「你攻你的關,我做我的市場」的局面,互不通氣。事實上,用戶的使用是推動系統進步的最大動力,試看現在市場上流行的版本,哪一個不是在使用中不斷發現問題和不足,進而不斷改進和增強功能的?用戶不了解系統,對系統的疑慮就不可能消除,也就愈加不敢使用。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根本沒有市場和用戶,更談不上市場份額和佔有率。
第二、人員思想、觀念未徹底轉變
人員(特別是包括筆者在內的具體負責項目實施的總體組)的思想、觀念還未徹底轉變,以適應新的科研管理及市場經營模式。參加攻關的人員幾乎都來自高校、研究所,雖然由原電子部所屬中軟公司牽頭,但主力開發人員都是一些科技人員。恕筆者直言,即使是當時項目主要依託單位中軟公司,其第二開發部的管理及研究開發模式與一般科研單位也無太大區別。
總體組成員雖然幾乎都是國內這方面的著名專家,勤勤懇懇,一心想把課題做好;但年紀偏大,思想上受原有的科研教學體制影響很深,思路不夠開闊,市場導向的觀念較差;比較強調技術成果而忽略市場開拓,最終是項目從技術目標上可以說是完成了,技術上有一定水平,卻沒有市場份額。「九五」前兩年注意到了市場這個問題,但總體組領導中很少有人真正在市場上「摸爬滾打」過,沒有經驗,不知道如何才能有效地開拓市場,也不知道如何把科研成果有效地轉化成商品。
第三、技術路線有偏差
一開始,我們就片面強調自主版權而把自己的手腳和頭腦束縛住了。好像什麼都要從ABC做起,而沒有去最大限度地借鑒和合理利用別人的成果和經驗。
比如當時國際上「自由軟體基金會」(FSF)的GNU上已經有了大量「自由」的軟體可供參考,1992年後Linux已經開始在網上流行。攻關總體組一些專家也提出了要研究這一情況,但總體組在整體指導思想上並未對此引起重視。尤其是擔心怕沾上國外的這些東西就沒有了自己的自主版權。我們整個課題雖然集中了全國17家單位、200多位科技人員,但面對任務的龐大和時間的緊迫,幾乎一切從零開始,實際上是窮於應付,談不上有更多的協調和創新,最終集成出來了一個系統。但從商品化角度來說,一是脆弱,其中缺陷不少;二是單薄,所含功能滿足不了用戶的需求;三是行動遲緩,版本升級跟不上快速變化的市場需要。
第四、組織管理乏力
盡管系統軟體國產化攻關課題組組織還是相對嚴密的,當時上有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進行部門協調和技術指導;中有課題總體組進行項目具體組織和管理及技術協調;下有各專題組「分兵把守」,具體進行技術攻關和項目完成;但總的說來,還是沿用以前老的管理模式,組織體制不能針對用戶和市場需求以及國內外技術發展的動態作出快速反應。區區這點分散的人力和物力如何與國外一些公司集中優勢、有計劃有步驟地商品開發工作相比呢?總體組雖然每3個月開一次會,但在重大技術問題上,還是協調、反應不夠。攻關隊伍大部分時間分散在全國各地,互相通氣特別是深入了解很少,總體組調控能力不強,不能有效地組織起這支隊伍,何況這支隊伍在技術、經驗及知識上參差不齊,各有「現管」的上級領導,往往各自為政。實際上,總體組也無法實施強有力的支配控制措施。
第五、經費支持力度不強
在我國,特別是以前一二十年,系統軟體的研製只能主要靠國家投入和支持。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軟體企業都還剛剛誕生,面對激烈競爭的市場導致的軟體價格低廉,以及國人對軟體的研發需要巨大成本缺乏正確認識而導致盜版現象嚴重,這些軟體公司都忙於「找飯吃,求生存」,根本沒有經濟實力去獨立開發操作系統和相關的其它系統軟體,這種基礎軟體的研製需要巨大的經費和技術投入且伴有高風險。雖然國家有關部門在這方面做了很大支持,但與半導體集成電路方面和其它硬體項目相比,國家對於這么重大而基礎的系統軟體的經費投入實在是太少了。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對軟體行業的發展給予了更大的關注,尤其是1999年,圍繞高科技特別是軟體業的發展出台了不少優惠政策和相應的積極措施。這對於發展自主基礎軟體無疑是有巨大推動作用的。
筆者建議,對於基礎系統軟體特別是操作系統的開發,應該像當年「兩彈一星」那樣,集中優勢,加強投入,爭取在較短時間里有重大突破,使我國的軟體產業能盡快有一個飛躍。
國產系統軟體未取得預期的市場,未得到國人的認同,究其基本原因,筆者列出了以上五條。本人認為,諸多原因之中最重要的應是第一條,即市場導向和觀念問題。如果首先從用戶需求出發,根據市場規律制訂並認真執行產品開發計劃,協調力量,加強進度控制,嚴格管理和採取產品質量保證措施,策劃好市場行銷策略步驟和方法,那麼國產操作系統是有可能取得成功的。
5. 我想知道電腦操作系統的詳細發展歷史
七種操作系統發展歷史及特點
CP/M系統篇
CP/M其實就是第一個微機操作系統,享有指揮主機、內存、磁鼓、磁帶、磁碟、列印機等硬設備的特權。
通過控制匯流排上的程序和數據,操作系統有條不紊地執行著人們的指令……
主設計人:Gary Kildall博士
出現年月:1974年>>>>>詳細內容
MS—DOS系統篇
DOS系統是1981年由微軟公司為IBM個人電腦開發的,即MS-DOS。它是一個單用戶單任務的操作系統。在1985年
到1995年間DOS占據操作系統的統治地位。
主設計人:Tim Paterson
出現年月:1981年>>>>>詳細內容
文件管理方便
外設支持良好
小巧靈活
應用程序眾多
Windows系統篇
Windows是一個為個人電腦和伺服器用戶設計的操作系統。它的第一個版本由微軟公司發行於1985年,
並最終獲得了世界個人電腦操作系統軟體的壟斷地位。所有最近的Windows都是完全獨立的操作系統。
主設計:微軟
出現年月:1985年>>>>>詳細內容
界面圖形化
多用戶、多任務
網路支持良好
出色的多媒體功能
硬體支持良好
眾多的應用程序
Unix系統篇
Unix是一種分時計算機操作系統,1969在AT&TBell實驗室誕生。從此以後其優越性不可阻擋的佔領網路。
大部分重要網路環節都是Unix構造。
主設計:AT&TBell實驗室
出現年月:1969年>>>>>詳細內容
網路和系統管理
高安全性
通信
可連接性
Internet
數據安全性
可管理性
系統管理器
Ignite/UX
進程資源管理器
Linux系統篇
簡單的說,Linux是Unix克隆的操作系統,在源代碼上兼容絕大部分Unix標准,是一個支持多用戶、多進程、
多線程、實時性較好的且穩定的操作系統。
主設計人:Linus Torvalds
出現年月:1991年>>>>>詳細內容
完全免費
完全兼容POSIX 1.0標准
多用戶、多任務
良好的界面
豐富的網路功能
可靠的安全、穩定性能
多進程、多線程、實時性較好
支持多種平台
FreeBSD系統篇
FreeBSD是由許多人參與開發和維護的一種先進的BSD UNIX操作系統。突出的特點FreeBSD提供先進的聯網、
負載能力,卓越的安全和兼容性。
主設計:加州伯克利學校
出現年月:1993年>>>>>詳細內容
多任務功能
多用戶系統
強大的網路功能
Unix兼容性強
高效的虛擬存儲器管理
方便的開發功能
Mac OS系統篇
Mac OS是一套運行於蘋果Macintosh系列電腦上的操作系統。Mac OS是首個在商用領域成功的圖形用戶界面。
現行的最新的系統版本是Mac OS X 10.3.x版。
主設計人:比爾·阿特金森、傑夫·拉斯金和安迪·赫茨菲爾德
出現年月:1984年>>>>>詳細內容
多平台兼容模式
為安全和服務做准備
佔用更少的內存
多種開發工具
6. 簡述計算機操作系統的發展歷程 簡述office辦公系統發展歷程和區別 簡述網路的發展史
美國微軟公司1983年開始研發WINDOWS,1985年window1.0(1.01)1987年 window2.0(2.03)1990.05window3.0 1991年window 3.1和3.2 1995年 window95 之後是window98 2000 ME
XP(XP2003 2008 XP for2000)XP SP1 SP2還有針對伺服器的NT 2000ADVANLED SERVER 2000DATACENTER SERVER SERVER2003 針對掌上的CE POCKET PC2003之後是windows LONGHOM 然後是熟悉的VIENNA (即window VISTA的前用代號)在以後就是今天的WIN 7 WIN 8
WIN 8.1 WIN 10除微軟的window外還有MACOS VNI LINUX SUN 紅旗 古老的AT&X UNIX VMX之類
OFFICE包含 93-03版 07版 10版 13版
Internet的最早起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為現代計算機網路誕生的標志。
從六十年代起,由ARPA提供經費,聯合計算機公司和大學共同研製而發展起來的ARPAnet網路。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於軍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於這樣的指導思想:網路必須經受得住故障的考驗而維持正常的工作,一旦發生戰爭,當網路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擊而失去工作能力時,網路的其他部分應能維持正常的通信工作。ARPAnet在技術上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TCP/IP協議簇的開發和利用。作為Internet的早期骨幹網,ARPAnet的試驗並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較好地解決了異種機網路互聯的一系列理論和技術問題。
1983年,ARPAnet分裂為兩部分,ARPAnet和純軍事用的MILNET。同時,區域網和廣域網的產生和逢勃發展對Internet的進一步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NSF在全美國建立了按地區劃分的計算機廣域網並將這些地區網路和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起來。NFSnet於1990年6月徹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
NSFnet對Internet的最大貢獻是使Internet向全社會開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樣僅供計算機研究人員和政府機構使用。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聯合建立了一個非盈利的組織―先進網路科學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Science 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全美范圍的T3級主幹網,它能以45Mbps的速率傳送數據。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幹網都與ANS提供的T3級主幹網相聯通。
Internet的第二次飛躍歸功於Internet的商業化,商業機構一踏入Internet這一陌生世界,很快發現了它在通信、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於是世界各地的無數企業紛紛湧入Internet,帶來了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飛躍。
3、Internet在我國的發展進程及現狀
關於中國公用數據通信網 我國已建立了四大公用數據通信網,為我國Internet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1)中國公用分組交換數據通信網(ChinaPAC)。該網於1993年9月開通,1996年底已覆蓋全國縣級以上城市和一部分發達地區的鄉鎮,與世界23個國家和地區的44個數據網互聯。
(2)中國公用數字數據網(ChinaDDN)。該網於1994年開通,1996年底覆蓋到3000個縣級以上的城市和鄉鎮。我國的四大互聯網的骨幹大部分都是採用ChinaDDN。
(3)中國公用幀中繼網(ChinaFRN)。該網已在我國的8大區的省會城市設立了節點,向社會提供高速數據和多媒體通信。
(4)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該網於1995年與Internet互聯,物理節點覆蓋30個省(市、自治區)的200多個城市,業務范圍覆蓋所有電話通達的地區。1998年7月,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骨幹網二期工程開始啟動。二期工程將八個大區間的主幹帶寬擴充至155M,並且將八個大區的節點路由器全部換成千兆位路由器。
2000年下半年,中國電信利用n*10Gbps DWDM和千兆位路由器技術,對ChinaNet進行了大規模擴容。目前,ChinaNet網路節點間的路由中繼由155M提升到2.5Gbps,提速16倍,到2000年底ChinaNet國內總帶寬已達800Gbps,到2001年3月份國際出口總帶寬突破3Gbps。
關於中國Internet的發展階段
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6.6-1993.3是研究試驗階段(E-mail Only)
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聯網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而且僅為少數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提供電子郵件服務。發展經歷如下:
1986 : Dial up (Terminal)
1990 : X.25 (1989.11: CNPAC,1993.9: CHINAPAC)
1993.3 : Leased Line(DECnet) (Email Only)
第二階段為1994.4至1996年,是起步階段(Full Function Connection)
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互聯網,實現和Internet的TCP/IP連接,從而開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務。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互聯網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互聯網路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互聯網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96年底,中國互聯網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互聯網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快速增長階段。
國內互聯網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2000萬。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我國共有上網計算機約1002萬台,其中專線上網計算機:163萬台,撥號上網計算機:839萬台,上網用戶約2650萬人,其中專線上網的用戶人數為454萬,撥號上網的用戶人數為1793萬,同時使用專線與撥號的用戶人數為403萬。除計算機外同時使用其它設備(移動終端、信息家電)上網的用戶人數為107萬。CN下注冊的域名128362個,WWW站點242739個,國際出口帶寬3257Mbps。
詳情可參考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中國Internet發展大事記》。 中國目前有十傢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互聯網骨幹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互聯網骨幹單位。現在有600多家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200家左右。
在網路基礎設施方面,近年來,中國先後啟用了數個國際光纜系統。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的有;中日、中韓、環球海底光纜系統、亞歐陸地光纜系統;正在建設的有:亞太2號海底光纜、中美海底光纜、亞歐海底光纜。1999年共有13條國內干線光纜投入使用或試運行。光纜總長100萬公里。國內互聯網骨幹網路對原有信道全面擴容,中繼電路以155M為主。隨著密集波分復用(DWDM)技術廣泛應用於光通信建設,互聯網骨幹網帶寬可達2.5G-40G。
據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冷榮泉介紹,我國網際網路骨幹網從1996年至今已經歷了3個階段:1996年之前,多數採用64K至2M傳輸通道;1997年至1999年多為2M至115M的通道;2000年到2001年從115M跳到了2.5G;從2002年開始,將逐步進入10G時代。
2002年1月11日,中國電信上海―杭州10G IP over DWDM建成開通,該通道所構建的長途波分復用傳輸系統,採用了思科公司長途波分復用系統和系列高速互聯網路由器。這一系統已被世界各地的大型電信運營商用於構建規模龐大、運行快速穩定的「IP+Optical」網路,並被證明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先進性。這條全國最寬的數據通信通道的開通,標志著我國網際網路骨幹傳輸網從2.5G步入10G時代,標志著中國電信數據傳輸能力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電信的數據網已經成為真正的高速數據網路、海量帶寬網。
關於中國十大互聯網簡況
目前我國有10家網路運營商(即十大互聯網路單位),有200家左右有跨省經營資格的網路服務提供商(ISP)。十大互聯網路單位分別是:
(1)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 (2)中國科技網(CSTNET)
(3)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 (4)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已並入網通)
(5)中國聯通互聯網(UNINET) (6)中國網通公用互聯網(CNCNET)
(7)中國移動互聯網(CMNET) (8)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CIETNET)
(9)中國長城互聯網(CGWNET) (10)中國衛星集團互聯網(CSNET)
其中非營利單位有四家:中國科技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和中國長城互聯網。這十大互聯網路單位都擁有獨立的國際出口。調查顯示,截止2001年9月30日,我國的國際出口帶寬總和已達到5724M(見下圖,未包括中國長城互聯網的國際出口帶寬數據),與CNNIC在2001年1月的互聯網統計調查報告中公布的2799M相比,我國大陸在短短9個月的時間里,國際出口帶寬增加了2925M,增幅為105%。其中,與美國相連的有4023M(佔70.3%),與日本相連的有314M,與韓國相連的有251M,與中國香港相連的有749M,與中國澳門相連的有14M,還與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相連。另外,這十大互聯網路單位與國家互聯網交換中心(NAP)之間的連接帶寬也達到3558M。我國十大互聯網單位之間的相互連接帶寬數,以及我國部分ISP與十大互聯網單位之間的連接帶寬數和國際出口帶寬情況請參考中國互聯網聯接帶寬Flash圖。
4、互聯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互聯網給全世界帶來了非同尋常的機遇。人類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當前正在邁進信息社會。信息作為繼材料、能源之後的又一重要戰略資源,它的有效開發和充分利用,已經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取得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它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
首先,網路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傳遞.使得社會的各種資源得以共享。
其次,網路創造出了更多的機會,可以有效地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有力地拉動消費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生產力進步。
第三,網路也為各個層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互聯網的確創造了一個奇跡,但在奇跡背後,存在著日益突出的問題,給人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比如,信息貧富差距開始擴大,財富分配出現不平等;網路的開放性和全球化,促進了人類知識的共享和經濟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成為非常嚴峻的問題;網路的競爭已成為國家間和企業間高技術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網路帶來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劇了文化滲透,各國都在為捍衛自己的網路文化而努力。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這種厚重的文化在網路上得以延伸,這個問題顯得尤其突出。
5、Internet的發展特點與趨勢
Internet發展經歷了研究網、運行網和商業網3個階段。至今,全世界沒有人能夠知道Internet的確切規模。Internet正以當初人們始料不及的驚人速度向前發展,今天的Internet已經從各個方面逐漸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們可以隨時從網上了解當天最新的天氣信息、新聞動態和旅遊信息,可看到當天的報紙和最新雜志,可以足不出戶在家裡炒股、網上購物、收發電子郵件,享受遠程醫療和遠程教育等等。
Internet的意義並不在於它的規模,而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全球性的信息基礎設施。當今世界正向知識經濟時代邁進,信息產業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發達國家的新的支柱產業,成為推動世界經濟高速發展的新的源動力,並且廣泛滲透到各個領域,特別是近幾年來國際互聯網路及其應用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推動了各行各業的發展,並且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之一。Internet已經構成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和未來信息社會的藍圖。縱觀Internet的發展史,可以看出Internet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運營產業化
以Internet運營為產業的企業迅速崛起,從1995年5月開始,多年資助Internet研究開發的美國科學基金會(NSF)退出Internet,把NFSnet的經營權轉交給美國3家最大的私營電信公司(即Sprint、MCI和ANS),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
2)應用商業化
隨著Internet對商業應用的開放,它已成為一種十分出色的電子化商業媒介。眾多公司、企業不僅把它作為市場銷售和客戶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把它作為傳真、快遞及其他通信手段的廉價替代品,藉以形成與全球客戶保持聯系和降低日常的運營成本。如:電子郵件、IP電話、網路傳真、VPN和電子商務等等的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便是最好例證。
3)互聯全球化
Internet雖然已有三十來年的發展歷史,但早期主要是限於美國國內的科研機構、政府機構和它的盟國范圍內使用。現在不一樣了,隨著各國紛紛提出適合本國國情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已迅速形成了世界性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熱潮,各個國家都在以最快的速度接入Internet。
4)互聯寬頻化
隨著網路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採用、接入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帶寬瓶頸約束將會消除,互聯必然寬頻化,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並能滿足用戶多方面的網路需求。
5)多業務綜合平台化、智能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將成為圖像、話音和數據「三網合一」的多媒體業務綜合平台,並與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電子公務、電子醫務、電子教學等交叉融合。十到二十年內,互聯網將超過報刊、廣播和電視的影響力,逐漸形成「第四媒體」。
綜上所述,隨著電信、電視、計算機「三網融合」趨勢的加強,未來的互聯網將是一個真正的多網合一、多業務綜合平台和智能化的平台,未來的互聯網是移動+IP+廣播多媒體的網路世界,它能融合現今所有的通信業務,並能推動新業務的迅猛發展,給整個信息技術產業帶來一場革命。
7. 我國計算機網路發展史
縱觀我國互聯網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以下4個階段:
第一代:遠程終端連接,時間:20世紀60年代早期,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主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鍵盤和顯示器) 分布在各處並與主機相連,用戶通過本地的終端使用遠程的主機。只提供終端 和主機之間的通信,子網之間無法通信。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階段(區域網),時間:20世紀60年代中期,多個主機互聯,實現計算機和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包括:通信子網、用戶資源 子網。終端用戶可以訪問本地主機和通信子網上所有主機的軟硬體資源。實現了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廣域網、Internet),1981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訂:開放體系互聯基本參考模型(OSI/RM),實現不同廠家生產的計算機之間實現互連。TCP/IP協議的誕生。
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多業務,大數據量),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信息高速公路 ATM技術、ISDN、千兆乙太網。交互性:網上電視點播、電視會議、可視電話、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路圖書館等高速、可視化。
8. windows系統發展史
1.Windows是由微軟在1983年11月宣布,並在兩年後(1985年11月)發行的。
2.Windows版本.0是在1987.11正式在市場上推出的。該版本對使用者界面做了一些改進。2.0版本還增強了鍵盤和滑鼠界面,特別是加入了功能表和對話框。
3.Windows3.0是在1990年5月22日發布的,它將Win/286和Win/386結合到同一種產品中。Windows是第一個在家用和辦公室市場上取得立足點的版本。
4. 3.1版本是1992.4發布的,跟OS/2一樣,Windows3.1隻能在保護模式下運行,並且要求至少配置了1MB內存的286或386處理器的PC。
5.在1993年7月發布的Windows NT是第一個支持intel386、486和Pentium CPU的32位保護模式的版本。同時,NT還可以移植到非intel平台上,並在幾種使用RISC晶片的工作站上工作。
6.Windows95是在1995.8月發布的。雖然缺少了NT中某些功能,諸如高安全性和對RISC機器的可攜性等,但是95具有需要較少硬體資源的優點。
7.Windows98在1998年6月發布,具有許多加強功能,包括執行效能的提高、更好的硬體支持以及一國際網路和全球資訊網(WWW)更緊密的結合。
8.WindowsME是介於98SE和2000的一個操作系統,其出生目的是為了讓那些無法符合2000硬體標准同樣享受到類似的功能,但事實上這個版本的
Windows問題非常多,既失去了2000的穩定性,又無法達到98的低配置要求,因此很快被大眾遺棄。
9.Windows2000的誕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2000年2月17日發布的2000被譽為迄今最穩定的操作系統,其由NT發展而來,同時從2000開始,正式拋棄了9X的內核。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電腦是用這一操作系統。
10.在2000的基礎上,增強了安全特性,同時加大了驗證盜版的技術,2001.10.25,「激活」一詞成為電腦中最重要的詞彙。並且,XP的命名方式也廣為散播,各種不同類型的軟體「XP」頒布開始出現。某種角度看,Windows XP是最為易用的操作系統之一。
11.2006年11月,具有跨時代意義的Vista系統發布,它引發了一場硬體革命,是PC正式進入雙核、大(內存、硬碟)世代。不過因為Vista的使用習慣與XP有一定差異,軟硬體的兼容問題導致它的普及率差強人意,但它華麗的界面和炫目的特效還是值得贊賞的。
12.Windows 7於2009年10月22日在美國發布,於2009年10月23日下午在中國正式發布。Windows 7 的設計主要圍繞五個重點——針對筆記本電腦的特有設計;基於應用服務的設計;用戶的個性化;視聽娛樂的優化;用戶易用性的新引擎。
13.2012年10月26日,Windows8在美國正式推出。Windows 8支持來自Intel、AMD和ARM的晶元架構,被應用於個人電腦和平板電腦上,尤其是移動觸控電子設備,如觸屏手機、平板電腦等。該系統具有良好的續航能力,且啟動速度更快、佔用內存更少,並兼容Windows 7所支持的軟體和硬體。另外在界面設計上,採用平面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