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長沙的歷史文化街區有哪些都在什麼位置
太平街古老長沙一縮影。自戰國時期長沙有城池開始,太平街就是古城的核心地帶,歷經2000多年沒有改變。長沙目前能見到最早的志書明嘉靖《長沙府志》和最早的城區地圖清嘉慶《善化縣城圖》記述和描繪的太平街地段的街巷名和走向,與今日太平街毫無二致。在今日長沙城區,能像太平街一樣完整窺視古代街巷格局的地段已經鳳毛麟角,太平街可謂是長沙古城的一個縮影。太平街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湘江東岸的解放路口至五一大道路口一帶,以太平街為軸線,西側的街巷有金線街、孚嘉巷、馬家巷等;東側的街巷有太傅里、江寧里和西牌樓等。太平街一帶自古為人文薈萃和商業繁華之區。清代地方政府為方便貨物和居民出入城,在小西門和大西門之間新開一太平門,太平街由此得名。街區內,小青瓦、坡屋頂、白瓦脊、封火牆、木門窗,是這一帶民居和店鋪的共同特色。老式公館則保留了較為原始的石庫門、青磚牆、天井四合院、回樓護欄等傳統格局。太平街地區較好體現了長沙歷史文脈和特色,街區內歷史文化遺存也有很多亮點:賈誼故居、李富春故居坐落當地;辛亥革命時的共進會、四區社、湖南體育會和體育學堂舊址分布太平街兩廂;明吉王府西牌樓舊址有跡可尋,王府大石礎、琉璃瓦等構件已獲妥善保存;清代至民國眾多長沙老字型大小遺址尚存,其中有名的包括:朱昌琳開設的乾益升糧棧、長沙四大茶館中的洞庭春茶館、利生鹽號、楊泰隆釘子鋪、老通義油漆鋪等。 潮宗街:百年長沙之起源。潮宗街曾經是長沙最有名的麻石街。清雍正年間始鋪麻石路,歷史上曾進行過路面改造。清長沙縣署位於此地,1914年湘雅醫學專門學校在這條街上創辦,1920年毛澤東等人創辦的文化書社也設立於此。可以說,這條街折射了長沙近現代的發展歷史,較典型地反映了長沙百年來的歷史文化。潮宗街曾直通原潮宗門,為舊時長沙米廠、糧行集中地。歷史上,當地居民多以挑腳、賣河水為生,是舊時長沙有名的貧民區。該歷史文化街區北起北站路、南至中山路、東毗蔡鍔路、西臨湘江大道。區內現存中共湖南省工委舊址、李覺公館、長沙天主教堂、基督教永恆堂、基督教聖公會禮拜堂、中山亭、樂誠堂、文化書社、三座亭等文物和近現代建築。 坡子街:傳統民居正在消逝。正在融入現代都市的百年老街坡子街,現在已經變成了美食一條街了,在黃興路步行街附近。 化龍池: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化龍池歷史文化街區位於芙蓉區中南部,南起都正街、晏家塘,北至東牌樓、藩後街,東起建湘路,西止於黃興南路。一俟人民西路拉通,化龍池街區將封存於史冊。該街區現存有程潛公館、修業學校舊址、瀏城橋楚墓舊址、聚福井、福建會館等歷史遺存。其中程潛公館、南陽街基督教堂保存較好,福建會館有較大改變,聚福井已廢除。清光緒《善化縣志》載:化龍池所在地原名玉帶街,曾為長沙舊城八大公溝之一。萬曆四十年(1612年)善化知縣唐源在學宮屏牆外橫開一渠,橋曰三元,街曰鰲背,池曰化龍。民間傳說此處有口井,井中有條孽龍托夢給此街一鐵匠:不日將重現龍身東歸大海,屆時長沙汪洋一片。鐵匠決心舍己為公,成功將燒熔的一大桶滾燙鐵水倒向井裡。結果,井邊受熱下陷,鐵匠隨鐵水落入井下,孽龍被鐵水澆鑄喪命,鐵匠也英勇獻身。後來井塌處衍生一口小塘,人們為懷念鐵匠,將該塘取名化龍池。舊時,化龍池為油鞋店集中地,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曾寓居此地。 雖然大部分是拷貝來的,但是是精心收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❷ 南昌的歷史文化街區有哪些都在哪裡
南昌,簡稱來 「洪」或「昌」自,古稱豫章、洪都,江西省省會,南昌城始建於公元前202年,寓意「昌大南疆、南方昌盛」,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二千多年的建城史,留下海昏侯墓(漢廢帝陵)、滕王閣、八大山人紀念館、繩金塔、八一起義舊址群等名勝古跡。
❸ 寧波八大歷史文化街區是哪八個
海曙區月湖西區歷史文化街區
海曙區郁家巷歷史文化街區
海曙區南塘河歷史文化街區
海曙區鼓樓公園路歷史文化街區
海曙區尚書街歷史文化街區
海曙區蓮橋街歷史文化街區
江北區慈城歷史文化街區
江北區德記巷歷史文化街區
❹ 月湖的景區特點
月湖景區位於寧波老城區西南隅,面積96.7公頃,其中水域9公頃,是寧波城內最重要的歷史文化保護區,素有「浙東鄒魯」之美譽。 月湖開拓,始於唐代。至太和七年(833)年,鄮縣令王元暐興修水利,「導它山之水,作堰江溪」,並引流入城,瀦為日、月兩湖,民得其利。至兩宋時期,寧波漸成繁華都市和京畿重鎮,城中水利相繼修浚,以至「溝血脈連」、「家映修渠,人酌清泚」,形成以月湖為核心的城市水網系統。「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現存的水則亭遺址及月湖河道,就是這段歷史的重要見證。元祐八年(1093)至紹聖間,知洲劉淑,劉程先後疏浚月湖,「以積土廣為洲,遍植松柳」,月湖十洲從此形成,風光盛於一時。據文獻記載:「湖中有汀洲島嶼凡十,曰:柳汀、雪汀、芳草洲、芙蓉洲、菊花洲、月島、松島(即竹洲)、花嶼、竹嶼、煙嶼。亭台樓閣隨方面勢,四時之景不同,而士女游賞特盛於春夏,飛蓋成陰,畫船漾影,殆無虛日」。眾樂亭、憧憧二橋、偃月堤、廣生堤、壽聖寺、十洲閣、銀台第等,成為月湖十景之主景。建炎以後,宋室南遷。月湖十洲成為四明故家大族的擇居佳處,文人士夫會聚於此,退隱里居,讀書講學,成一時之尚。著名的西湖樓氏家族,如宋丞相史浩家族,以及楊簡、袁燮、舒璘、沈煥等「四明學派」的著名學者,都曾在此定居或流寓講學,「里為冠蓋,門成鄒魯」。十洲之上因而世家宅第林立,書樓講舍遍布,廟堂寺院眾多,園林泉石獨幽,小橋流水、竹影荷香,極富江南水鄉和地域文化特色。明、清以來,傳統相繼:范氏天一閣、徐氏煙嶼樓、張氏方岳第、童氏白華堂,名人輩出,書香幽幽。全祖望曾寫下優美篇章《湖語》,記載月湖的千年文明,令人嘆為觀止。
❺ 月湖的主要景區
開鑿於唐貞觀年間(636年),宋元佑年間建成月湖十洲。南宋紹興年間,廣築亭台樓閣,遍植四時花樹,形成月湖上十洲勝景。這十洲分別是:湖東的竹嶼、月島和菊花洲,湖中的花嶼、竹洲、柳汀和芳草洲,湖西的煙嶼、雪汀和芙蓉洲。此外還有三堤七橋交相輝映。宋元以來,月湖是浙東學術中心,是文人墨客憩息薈萃之地。唐代大詩人賀知章、北宋名臣王安石、南宋宰相史浩、宋代著名學者楊簡、明末清初大史學家萬斯同,這些風流人物,或隱居,或講學,或為官,或著書,都在月湖留下不可磨滅的印痕。 【服裝博物館】
位於市中心的月湖景區,創建於1998年10。一個以展示中國服裝服飾文化和歷史為主題內容的大型服裝博物館,這也是中國第一家服裝專業博物館。博物館展示了寧波紅幫裁縫最近兩個世紀以來成長和發展的軌跡。紅幫裁縫從橫濱港學藝、海參崴淘金發軔,到上海灘成名、東三省拓展、天津衛稱雄,終於積淀起豐厚的紅幫服飾文化。寧波紅幫裁縫在中國服裝史上有著卓越的地位和貢獻。中國第一套西裝、第一家西服店、第一套中山裝、第一本西服理論著作、第一家西服工藝學校等均出自寧波人手筆,此外,寧波還有「中國紅幫第一村」、「申城西服業的搖籃」等美譽.尤為彌足珍貴的是有關孫中山製作第一件中山裝的史料和為毛澤東主席製作的「毛裝」、周恩來總理的西服樣件,都已被該館所珍藏。
【高麗使館遺址】
位於月湖東岸寶奎巷一帶.是昔日寧波港對外交往和中國與高麗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熙寧七年(1074)寧波開始接待高麗使者。北宋政和七年(1117)明州太守樓異奉宋徽宗旨意,在明州設置「高麗司」,管理與高麗國往來的有關政務,並在月湖東岸「菊花洲」上,創建了國家級迎賓館——高麗使行館。 高麗使館是北宋時期明州接待高麗來使的住所,是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也是寧波「海上絲綢之路」與外埠政治、商貿往來的一處的重要文化遺存。
「明州與高麗交往史陳列」主要由序廳、高麗廳、明州廳等幾大部分組成,總體陳列開放面積達750平方米。
【佛教居士林】
坐落在月湖文化景區的柳汀洲上,右毗賀秘監祠,後臨月湖。風景幽雅,瑞氣靄林。林內諸座殿宇蔚為巍峨,雕梁畫棟,古樸典雅,重樓歇頂,庄嚴清凈。碧波盪漾的「放生池」及飛檐玲瓏的「水雲亭」,構成人喜人愛的怡人景觀。居士林是佛教居士們學習教理、開發智慧、弘揚教義、凈化身心的活動場所。該林始建於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一年(1284)初為家祠。元泰定四年(1237)改為驛站,後改為玄壇殿,辛亥革命後,由鄞縣姜山邊文錦大居士捐資將居士林由南門遷移至現址。建立大雄寶殿,西方三聖殿等。1989年後修復大雄寶殿、三聖殿、地藏殿、彌勒殿、圓通殿、念佛堂、放生池等,
【銀台第官宅博物館】
位於偃月堤邊的銀台第,建於清道光三年(1823),主人童槐曾任江西、山東按察使,後改任通政司副使。按察使別稱臬台,通政司別稱銀台,故童宅有「臬台第」、「銀台第」之稱。童槐之子童華以禮部右侍郎入南書房行走,為光緒皇帝的老師,童宅又被視為「帝師故居」.銀台第坐北朝南,面向月湖,現中軸線上有門廳、大廳、正樓、後堂等建築,東西兩側有廂房、書樓,佔地面積約2300平方米。建築格局規整,布置合理,用材考究,裝飾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是寧波城區內清代中晚期官宦住宅的典型。為我們了解中國古代官宅建築藝術、清代傢具藝術、官宦人家的生活及內在的文化價值提供實例,從而加深對中國歷史的認識。
【賀秘監祠】
位於月湖風景區柳汀島上,陸殿橋下的賀秘監祠,人文品位很高。東為居士林、關帝廟.賀秘監祠,俗稱湖亭廟。現存建築為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重修的,坐北朝南。該建築共有三進,均為五開間。正殿門額題有「唐秘書監賀公祠」,祠內原有北宋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的《眾樂亭詩刻》,其中有王安石、司馬光等十五人詩二十首;南宋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重建逸老堂記》,吳潛撰文,張即之書,元至正二十年(公元l360年)《賀秘監祠堂記》劉仁本撰文,史銓書,周伯琦篆,徐仲裕刻;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l543年)《敘唐秘監賀公知章碑》,沈愷撰文方仕集唐李邕書等碑刻。有的已遷至天一閣東園.
賀知章(公元659--744年)(賀知章名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字秀真,會稽永興縣(蕭山)人。唐征聖元年(公元695年)舉進士,開元中升遷秘書監。他在天寶三年告老歸鄉,居四明小溪湖上,賀知章擅詩、書,高風逸韻,向為世人推崇。善談說,平時嗜酒,與杜甫、李白等結為好友。李白也譽其為「四明逸老」。至晚年尤加縱誕,自號「四明狂客」,又稱「秘書外監」,以邀游里巷為樂,醉後揮舞筆墨,頃刻間寫成好文章,可惜他流傳下來的墨跡極少。
❻ 寧波八大歷史文化街區是
http://www.cqvip.com/Read/Read.aspx?id=1000640870
❼ 月湖盛園的介紹
寧波月湖盛園(Moon Lake Garden)寧波的「新天地」該項目將成為集商業、辦公、休閑娛樂、文化展示等於一體的城市綜合街區。月湖盛園位於寧波老城中心,原是郁家巷歷史街區,項目東臨新解放南路,西、南接鎮明路,北靠已建成的縣學小區,緊鄰月湖歷史文化區,是寧波市區現存為數不多的傳統歷史街區之一。月湖盛園總總佔地面積約3.9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5萬平方米,是寧波「中提升」戰略的重點項目之一,也是寧波紫線規劃八大歷史文化街區最先動工的保護性開發項目。2005年評審確定的寧波市八大「紫線規劃」,將月湖盛園歷史文化街區列入保護范圍。
❽ 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的街區簡介
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位於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城區西北部,北瀕長江,南臨雲台山,西起玉山,中心軸線1800米,規劃面積約52公頃,街區內有2個國家級文保單位,14個省市級文保單位,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平均氣溫為13℃-16℃,年降水量724-1210毫米。
西津渡歷史街區分為:老碼頭文化園、小碼頭民俗歷史文化街區、環雲台山商業步行街、雲台山景區、伯先公園、鎮江博物館。老碼頭文化園東起迎江路,西至西津渡街,南靠雲台山,北臨長江路,面積約3.4公頃。其內現存原亞細亞火油公司、稅務司公館、工部局巡捕房等租界建築以及約20000平米的近現代工業建築。現入住商家有鎮江菜館、鎮江鍋蓋面品鑒館、八分飽、西津會館、風尚西餐廳、西班牙餐廳、雅獅酒店、清水灣溫泉會所、老碼頭菜館、渡客客棧、小山樓國際青年旅舍、濾清器廠1966、子閱樓、三友堂等知名餐飲娛樂商家。
❾ 杭州歷史文化街區有哪些
南山路 北山街 小河直街 河坊街 南宋御街
南山路地處城、湖結合區域,從歷史記載看,此地為吳越、南宋都城以及元末、明、清杭 州古城的西城牆沿線,自南而北,沿湖曾設有錢湖門、清波門、涌金門,再往北通往錢塘門、武林門等地。南宋定都臨安(杭州),在鳳凰山、萬松嶺一帶設皇宮,將臨安府府署遷徙於「清波門之北,以奉國尼寺(即竹園山凈因寺)故基創建」。當時,吳山周邊和南山路東側已為政治、經濟中心,直至元、明、清和近代,一直都十分繁華。
北山街,位於杭州市,東起保俶路,西至曙光路,南臨西湖,北靠寶石山、葛嶺、棲霞嶺。北山街有岳飛墓(廟),首屆西湖博覽會工業展館以及秋水山莊、孤雲草舍、堅匏別墅、抱青別墅、靜逸別墅、穗廬、瑪瑙寺等一大群中西式近代建築。
小河直街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杭州市北部,地處京杭大運河、小河、餘杭塘河三河交匯處。小河直街歷史文化街區以小河直街為中心,沿運河、小河分布的民居和航運設施整體風貌和空間特徵仍基本保存,具有一定的規模,在杭州市歷史文化街區中應屬於整體傳統風貌較為完整的街區之一。街區真實地反映了清末、民國初年運河沿線下層人民的生活環境,保留著一定數量的歷史建築,其建築特色、街巷風貌、運河航運遺跡仍然保留著獨特的風貌。
河坊街新宮橋以東,是南宋時期宋高宗寢宮—德壽宮遺址。南宋時被封為清河郡王的張俊住宅就在當時稱之為御街的太平巷,故這一帶被命名為清河坊。南宋時,清河坊商鋪林立、酒樓茶肆鱗次櫛比,是杭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賈雲集地。歷經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直至解放初期,這一帶仍是杭城商業繁華地帶。
南宋御街,是南宋都城鋪設的一條主要街道。《咸淳臨安志》等文獻記載,鋪設南宋御街一共使用了一萬多塊石板,但此前的考古發掘卻只發現過香糕磚。御街南起皇城北門和寧門(今萬松嶺和鳳凰山腳路交叉口)外,經朝天門(今鼓樓)、中山中路、中山北路、觀橋即今貫橋到今鳳起路、武林路交叉口一帶,是南宋臨安城的中軸線,全長約4185米。
❿ 什麼是歷史文化街區什麼又是構成其主體的歷史建築
歷史文化街區是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築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並有一定規模的區域。
《文物保護法》中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界定是:法定保護的區域,學術上叫「歷史地段」。
其構成包括所有要素:
歷史風貌的文物古跡、歷史建築、道路、街巷、院牆、小橋、溪流、駁岸乃至古樹等。
意義
歷史文化街區重在保護外觀的整體風貌。不但要保護構成歷史風貌的文物古跡、歷史建築,還要保存構成整體風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牆、小橋、溪流、駁岸乃至古樹等。歷史文化街區是一個成片的地區,有大量居民在其間生活,是活態的文化遺產,有其特有的社區文化,不能只保護那些歷史建築的軀殼,還應該保存它承載的文化,保護非物質形態的內容,保存文化多樣性。這就要維護社區傳統,改善生活環境,促進地區經濟活力。
歷史
歷史地段保護的概念是20世紀60年代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的經濟恢復發展,城市中開始了大規模的住宅建設,當時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區,蓋起新樓房。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是改善了建築,卻破壞了歷史環境。城鎮歷史聯系被割斷,特色在消失。人們開始意識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割斷歷史,而文物古跡、歷史地段等正是這些歷史文化發展的實物例證。所以,除了保護文物建築之外,還應保存一些成片的歷史街區,保有歷史的記憶,保存城鎮歷史的連續性。
中國正式提出歷史街區的保護是在1986年,國務院在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指出:「對文物古跡比較集中,或能完整地體現出某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建築群、小鎮村落等也應予以保護,可根據它們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公布為當地各級歷史文化保護區」。這是保護歷史遺產的重要舉措,從此形成了保護文物古跡、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分層次的保護體系。2008年開始實施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
保護
保護外貌、整修內部,歷史街區的歷史建築不必像文物那樣一切維持原狀,可以進行室內的更新改造,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對歷史性建築要按原樣維修整飾,對那些改動不合理的地方,維修時可恢復其原貌或原來的風格,對有悖於歷史風貌的新建建築可以適當改造,恢復歷史原來的風格。積極改善基礎設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這個問題不解決,居民就很難在這里繼續生活,保護就成了一句空話。要逐步整治,反對大拆大建。之所以提倡逐步整治的方法,是為了精心設計與施工,保存更多的真實歷史遺存,也是為從容籌集資金,減輕政府壓力,更是為保存和延續社區文化,保護其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文化街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它的保護不是簡單的規劃問題,而是一個綜合的社會實踐。要特別關注保護實施中的方法和政策問題,總結前一階段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實施。可以認為,凡是需要保護的地區,就不可能就地平衡資金,所以也不應該按房地產開發的方式進行運作。一些城市的歷史文化街區中制定了好的保護規劃,但由開發商來主導建設,為了平衡資金、追求利潤,只能是不斷修改規劃,其結果是達不到保護的目的。正確的做法是由政府主導,按著規劃的要求制定相關政策,保證按規劃實施。同時,要注意採取逐步整治的方式,尊重居民的意願,保護居民利益,調動居民的積極性,政府出資為主,居民出資為輔,要「政府主導,居民參與,逐步整治,漸進改善」,這樣才可以做好保護區的保護、整治工作。
有的地方全部遷出原住民,把房子重修再高價賣出,或變成有錢人居住的新社區、或變成高檔娛樂休閑地、或變成專供旅遊參觀的布景道具,這些都不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方向。國外一些城市舊區的成片更新,往往針對的是已衰落的商業區、倉庫、碼頭等,很少有大量遷出原住人口的。從避免社會分隔出發,他們也不贊成「紳士化」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