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飛機夜間對地攻擊發展歷史

飛機夜間對地攻擊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14 13:52:12

① 中國轟炸機發展史

中國戰略轟炸機的發展始終走在一條艱辛坎坷的路上。中國空軍在成立初期對戰略轟炸機就有充分的認識。但受當時國內各方面條件的,國內自行研製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國空軍戰略轟炸機一開始總的是引進的道路。

中國空軍擁有的第一中戰略轟炸機是前蘇聯仿造美國B-29戰略轟炸機的圖-4「公牛」重型戰略轟炸機。1953年3月,蘇聯將12架圖-4作為禮物贈送給中國。這些飛機全部裝備在駐石家莊的空軍轟炸機獨立4團。使該團成為中國空軍當時最強大的轟炸機部隊。此後,中國空軍圖-4「公牛」重型戰略轟炸機參加了1956年四川剿匪作戰以及1959年的西藏平叛戰。隨後開始在擔負國土警戒任務。在六十年中國研製出核武器後,圖-4轟炸機正式攜帶核彈成為中國第一代戰略轟炸機,開始執行戰略值班。當退出一線後,中國空軍的圖-4轟炸機還曾經被改裝成大型夜間截擊機用來執行攔截台灣省空軍P-2V夜間偵察機的任務。圖-4轟炸機最後的輝煌是其中一架圖-4於1971年被改裝為中國第一架預警機「空警1號」。為中國空軍在這方面的探索作出了重要貢獻。1988年,中國空軍圖-4「公牛」重型戰略轟炸機完成了他35年的服役,光榮退役。圖-4在中國空軍轟炸機部隊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空軍用他培養了大量大型轟炸機飛行員。取得了戰略轟炸機使用方面的寶貴經驗。

中國空軍裝備的第2種戰略轟炸機是轟-6,這也是目前為止中國空軍裝備的唯一一種戰略轟炸機。轟-6是中國仿製的前蘇聯的圖-16「獾」高亞音速中程轟炸機。1957年,中國從前蘇聯引進兩架原裝圖-16和相關技術資料。但蘇聯方面交付給中國空軍的資料非常有限。而且並不是中國空軍最希望得到的圖-16K型的資料。但中國科技人員依靠自己的能力,應是在資料不全的情況下完成了對圖-16高亞音速中程轟炸機的仿製工作。1968年12月24日,轟-6首飛成功,於1969年開始批量投產裝備中國空軍並一直裝備、改進至今,成為迄今為止中國空軍中國空軍裝備的唯一一種戰略轟炸機。目前轟-6已經發展出多種型號成為一個系列。其中,今年首次公開的最新改進型「轟-6K」型轟炸機是最新改進型。從得到的資料判斷,「轟-6K」加裝了一對翼下掛架,從而是一下掛架增加到4個,提升了載彈量和擊力。拆除了轟炸導航雷達和交聯的轟炸瞄準具,加大了機頭雷達罩以容納新的多功能對地攻擊大型數字化雷達。「轟-6K」的兩個發動機進氣口更大,這說明該機換裝了新型發動機。國內**體普遍推斷是是12000公斤推力的D-30KP型渦扇發動機,也就是伊爾-76型運輸機的發動機。這點對轟-6具有極大意義。以往轟-6裝備的是國產渦噴-8型渦輪噴氣發動機。油耗大推力小。導致轟-6的航程只有5760公里,作戰半徑2600公里。D-30KP型渦扇發動機的換裝將會讓轟-6K擁有更大的有效載荷和更遠的作戰半徑。目前,轟-6轟炸機的作戰半徑為2600公里。國內**體普遍認為,D-30型發動機加上機體自動布局的適當改進和在武器掛載位置增加副油箱,轟-6K的作戰半徑有可能提高到3000公里甚至更遠。搭配國產新型「紅鳥」遠程巡航導彈和超音速遠程反艦導彈,在偵察衛星等先進遠程預警探測指揮系統的支援下,轟-6K將有效提升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對敵方大型水面艦艇如航母和敵第二島鏈如美國關島基地的威懾打擊能力。

轟-6轟炸機和他的改進型對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如其中的轟-6D型。當時國產轟-6D轟炸機的服役。對中國海軍航空兵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前中國海軍航空兵只具備普通常規轟炸能力。對敵方水面艦艇的打擊能力非常有限。轟-6D和與它配套的C-601空射反艦導彈的服役使中國海軍航空兵獲得了第一種空.海遠程精確打擊力量。使中國海軍航空兵的打擊能力有了質的飛躍。而轟-6H和與他配套的改進自C-601空射反艦導彈的國產鷹擊-63空地導彈使中國空軍獲得了第一種完全具有中國軍隊自己知識產權的遠程空對地精確打擊能力。在2005年中、俄聯合軍事演習中,轟-6H轟炸機和鷹擊-63空地導彈的組合表現非常出色。這兩種改進後的武器通過自己的優異表現證明了自身的價值。

② 誰能介紹一下關於變後掠翼飛機的發展史

二戰時期,德國於1943年產出第一種後掠翼噴氣式戰斗機梅賽施密特262,這種雙引擎戰斗機比同時代戰斗機速度都快,希特勒有命令將其改成戰斗轟炸機。後續又生產了彗星戰斗機,這種飛機採用大膽的三角機翼。但這些飛機都沒有達到超音速。二戰以後的抗美援朝戰爭是第一此噴氣式戰斗機大戰。蘇聯的米格和美軍F戰斗機大站。那時的飛機都還不是三角機翼。後續就基本走向三角機翼了如蘇27。這都是飛機達到音速的倍數的基礎。現在的後掠角度更大了,如美軍近期試驗的高速飛機。

③ 戰機的發展史

目錄
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戰
從沒有把握的試驗到勝敗的決定因素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的法國飛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的法國飛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的英國飛機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自始至終參戰
的阿弗羅 504飛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的德國和奧地利
飛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軍用飛機機徽標志(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軍用飛機機徽標志(二)
1913~1915年間出現的戰斗機
1913~1915年間出現的戰斗機
1915~1918年間服役的著名戰斗機
_紐波爾。
1916年的戰斗機
1916年服役的最優秀戰斗機_斯帕德
1917年使用的戰斗機
1917年英國的典型戰斗機
1917年參戰的三翼機
1917年德國戰斗機
1918年德國戰敗時的重要戰斗機
1918年大戰後期的德國和奧地利戰斗機
1918年大戰後期的協約國戰斗機
1913年俄國首創的4發重型轟炸機
1915年出現的轟炸機
1915~1918年間服役的著名卡普羅尼
轟炸機
1916年的轟炸機
1916年的重型轟炸機
1917年的德國重型轟炸機
1917年的協約國轟炸機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服役的協約國
轟炸機、
1915年同盟國首批C型武裝偵察機
1916年的偵察機
1916年的典型教練機和偵察機
1915~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的阿爾巴
特羅斯偵察機
1917年的教練機和偵察機
1918年的義大利偵察機和教練機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的偵察機和
教練機
1914~1916年間的水上飛機
1917年的水上飛機
1918年的水上飛機
1898~1915年間的氣球和飛艇
1917~1918年間的飛艇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飛機發動機(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飛機發動機(二)
第一章軍用飛機三面圖

第二章兩次大戰之間的軍用飛機
1922~1931年間法國研製的戰斗機
1931~1937年間的法國戰斗機
1923~1929年間的英國戰斗機
1931~1935年間的英國戰斗機
1926一1934年間的美國陸軍航空隊戰斗機
1927~1932年間的美國海軍
戰斗機
1923~1936年間的美國海軍和美國皇家海軍戰斗
兩次大戰之間蘇聯和日本最主要戰斗機
1924~1925年間的義大利戰斗機
1934~1937年為准備戰爭而製造的德國空軍
戰斗機
1925~1932年間的歐洲小型戰斗機
20年代英國轟炸機(1924~1929年)
30年代英國轟炸機(1930~1937年)
1923~1937年間的英國海軍航空兵魚雷
轟炸機
1920~1937年間的美國陸軍航空隊轟炸機
1928~1939年間的美國陸軍、海軍攻擊機和魚雷
轟炸機
1928~1934年間的法國轟炸機
1929~1937年間的義大利和蘇聯試驗型超大型
轟炸機
1921~1935年間的日本、德國和捷克斯洛伐克
轟炸機。
兩次大戰之間的美國和美國偵察機
(1927~1935年)
1923~1933年間的偵察機
1928~1932年間的教練機和通用飛機
第二章軍用飛機三面圖。

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用飛機
1936~1945年各國軍用飛機機徽標志(-)
1936~1945年各國軍用飛機機徽標志(二)
1936~1945年各國軍用飛機機徽標志(三)
1936~1945年各國軍用飛機機徽標志(四)
1938~1939年間的法國戰斗機
1935~1939年間的歐洲戰斗機
1937~1941年間的最後雙翼戰斗機
1937~1939年間日本和蘇聯過渡時期的
戰斗機
颶風_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一流戰斗機
(1937年)
噴火_ 1938年自始至終參戰的戰斗機
壓.109_%B

④ 中國戰斗機的發展歷程

殲-5由沈飛工業公司研製,是單座單發高亞音速噴氣式戰斗機,主要用於晝間截擊,具有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殲-5是仿製蘇聯的米格-17Ф(米格-17F)殲擊機。
1956年,殲-5原型機首次試飛成功,並參加了1956年國慶大典。
殲-5採用單座、單發、機頭進氣、後掠式中單翼布局。後掠式中單翼的後掠角是45°,為雙梁結構。機翼內側有角度可控的後退式襟翼。起落架艙在機翼根部,主起落架收在機翼的兩個艙內。全金屬半硬殼式構造機身是圓形截面的流線體,機頭進氣。機身後部裝有可操縱的減速板。垂直尾翼分成上下兩段,下段固定在後機身的承力斜框上,上段可拆卸。水平尾翼後掠角為45°,安裝在垂直尾翼下段頂部。升降舵向上可轉動32°,向下為16°。
前三點式起落架均為單輪。前起落架收入前機身下部的輪艙內,主起落架收入機翼內。密封式單人座艙在應急時可拋掉艙蓋,可彈射座椅保證飛行員在緊急時迅速安全地脫離飛機。
殲-5採用一台渦噴-5離心式加力渦輪噴氣發動機,靜推力2600千克,加力推力3380千克。該發動機是蘇聯克里莫夫設計局的VK-1F發動機的仿製品。機內燃油1170千克,外掛兩個400升副油箱。殲-5最大平飛速度為1145千米/小時(高度3000米) ,巡航速度為800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6000米 。
機載設備包括超短波指揮電台、無線電羅盤、無線電高度表、信標接收機、敵我識別器、護尾器、測距器等。
機頭左側下方裝兩門23毫米機炮,機頭右側下方裝一門31型37毫米機炮。機翼下可掛兩枚100-250千克的炸彈。
殲-5為解放軍開拓了噴氣戰斗機的先河,打下了解放軍駕馭噴氣戰斗機的基礎。殲-5的主要改型包括夜間型殲-5甲、以及教練型殲教-5。

殲6

殲-6是中國沈陽飛機製造公司製造的單座雙發超音速戰斗機,是60年代至70年代中國空軍的主力殲擊機,可以用於國土防空和奪取前線局部制空權,亦可執行一定的對地支援任務。
殲-6飛機是根據前蘇聯的米格-19仿製和發展的。1958年初開始試制,原型機於1958年12月首次試飛,殲-6飛機1960年投入批生產。1986年停產,生產數千架。殲-6飛機尺寸小、重量輕、推重比大、機動性好,適於近距格鬥空戰。飛機結構簡單,使用維護方便,價格便宜,是世界上同類飛機中最便宜的。殲-6飛機除裝備中國空、海軍外,還向國外出口。
殲-6主要型號有:全天候戰斗機殲-6甲、高空截擊型殲-6I、用於高空高速攔截的殲-6Ⅱ、高空高機動型殲-6Ⅲ、教練型殲教-6以及偵察型殲偵-6等。

殲7

殲-7戰斗機的原型為蘇聯於1961年轉讓的米格-21-F13,為第二代噴氣式超音速戰斗機,是我國目前的主力戰斗機,有多種改型。
中國由50年代末開始對米格-21產生了濃厚興趣,1961年中蘇簽署協定,授予中國米格-21F-13飛機及R-11F-300發動機的製造特許權。但由於中蘇交惡,實際上大部分的技術資料沒有到手,到手的有很多錯誤,真正有用的就只有幾架樣機,這給試制帶來了困難。
米格-21的原型機於1964年初開始生產,1965年11月完成機體靜力試驗。第一架生產型殲七於1966年1月17日,進行了首次飛行。到當年4月底,中國就製造了12架殲-7戰斗機。
殲-7基本型的機載武器是一門30毫米航炮,可外掛2枚霹靂-2空空導彈或38枚火箭,後續型號的武器配置有很大變化,後期型導彈數量增加到四枚。
殲-7基型揭開了殲-7系列的序幕。此後殲-7衍生了眾多的改型,包括I型、Ⅱ型、Ⅲ型、A型、B型、E型、M型、MG型、PG型、P型、MP型、FS型、MF型等,其中A,B,M,P等型號用於出口。目前該機已經停產。

殲8

殲-8是中國在米格-21的技術基礎上獨立研製而成的高空高速戰斗機,北約編號「長須鯨」。
為滿足高空作戰要求,沈陽飛機設計所提出殲-8的設計思想是: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和加強火力。
殲-8方案突出高空、高速、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加強火力等性能。相比殲-7,各項性能指標均有改善。最大速度M2.2;最大升限2萬米以上;最大爬升率每秒200米;基本航程1500千米,最大航程2000千米;規定了在高度為1.9萬米空中的作戰時間;安裝改進設計的航炮和空空導彈;安裝搜索距離較大的雷達。
盡管最初殲-8被定位為全天候高空高速截擊型號,將作為國土防空的主力,但由於交流電、火控雷達進度跟不上,不得不先行裝備直流電、測距器的白晝截擊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殲-8白天型。而原本計劃配套使用的霹靂-4甲/乙型中距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也無法按時研製成功,只好先用霹靂-2和霹靂-5近距紅外製導空空導彈系列,中距空戰能力成為殲-8和解放軍空軍的致命弱點。進入80年代,由於殲-7的不斷改進和殲-8II的出現,殲-8逐漸被部隊冷落,於87年停產。
殲-8I型,又稱殲-8全天候。與白天型相比,主要改進有:安裝殲雷-7甲改(JL-7AG)型火控雷達、射瞄-8A改瞄準具、火控計算機、導彈隨控裝置等十一項電子設備;艙蓋改為與殲-7II相同的向後開設計。座椅、氧氣系統和組合儀表重新設計;武器系統改裝23-Ⅲ型雙管航炮、4枚霹靂-2乙導彈、4組火箭。後進一步加裝了霹靂-5乙導彈。I型1985年7月設計定型。殲-8和殲-8I飛機的研製成功,標志著中國自行設計的殲擊機達到了一個新水平。1985年7月27日,航定委正式批准殲-8I設計定型。

強5

強-5型飛機是中國南昌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的單座雙發超音速攻擊機,其主要任務是近距空中支援和對地攻擊,也可用於完成對空作戰任務。強-5飛機於1958年8月開始研製,1965年6月原型機首飛,1968年11月開始批生產。該機為兩側進氣、大後掠中單翼,機身為全金屬半硬殼結構,以鋁合金及高強度合金鋼為主要材料,在座艙周圍布置有防彈裝甲,採用兩套相互獨立的液壓助力操縱系統。該機飛行性能優良,操縱靈敏,座艙舒適,視野寬闊,火力強,可靠性及安全性好,完成任務能力強。
強-5飛機有多種改型,包括加大航程型強-5Ⅰ、強-5ⅠA、強-5Ⅱ、強-5Ⅲ/C、強-5D、強-5E以及海軍型強-5乙、教練型強教-6等。
強5的機載武器有:左右翼各一門23毫米機炮,有6個外掛點,每個機翼下2個,機腹下2個,可掛多種導彈、火箭、炸彈等。

轟5

1948年7月8日,伊留申飛機設計局的試飛員V.K.克契納奇駕駛伊爾-28轟炸機原型機首飛。1950年「五一」節伊爾-28首次公開出現,同年開始裝備蘇聯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部隊,共生產幾千架。伊爾-28轟炸型是伊爾-28的基本型,可攜帶常規炸彈或小型核武器。此外還有伊爾-28Y教練型,將機頭領航員艙改為第二座艙,拆除了機炮。當時哈爾濱飛機廠在維修護理蘇式轟炸機的過程中,逐漸積累了相當的技術經驗。中國空軍首次在1955年1月18日發動的解放一江山的三軍聯合戰役中使用了圖-2和伊爾-28轟炸機,成功地掩護了登陸部隊作戰,有力打擊了敵人的環島防禦工事和守軍艦只。此事令軍方意識到轟炸機的重要性並開始規劃國產第一代轟炸機轟-5。
轟-5是我國從蘇聯引進的伊爾-28(IL-28)噴氣轟炸機的仿製品。該機採用兩台渦輪噴氣發動機,平直翼型,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一種前線轟炸機。機頭的玻璃艙是領航員及轟炸手座艙,為導航和光學轟炸瞄準提供了良好視野。
解放軍曾打算獲取蘇聯授權組裝生產伊爾-28,但在1959年中蘇關系惡化後,只好通過局部改進伊爾-28的設計,由哈爾濱飛機製造廠自行仿製生產,代號為轟-5(H-5)。
轟-5於1963年1月開始研製,1966年9月25日,首架轟-5試飛成功。1967年轟-5進入量產,隨後裝備部隊。1984年停產。該機採用了兩台渦噴-5甲型渦噴發動機(殲-5使用的渦噴-5的改型),單台推力26.48千牛(2700千克)。
主要設備包括轟炸雷達、自動領航儀、敵我識別器及各種通訊導航設備等。炸彈艙在機身中部,正常載彈量1000千克,最大載彈量3000千克。機頭一門固定航炮,機尾炮塔有兩門活動航炮。轟-5在IL-28的基礎上更改量達40%,主要更改是:
·將蘇聯原機兩半扣合的結構改為普通結構,減重110千克。
·機載設備則盡量與當時同期仿製的新型轟-6轟炸機通用,如採用轟-6的尾炮塔,引起了機尾結構的一些變化。經過這些修改,轟-5的戰術技術性能有了一定的提升,尤其是雷達探測距離加大,新瞄準具擴大了瞄準角和觀測角,轟炸精度和敵我識別能力也提高很大;新炮塔系統電氣操縱隨動性好,備彈量增加,射速大、射程遠。
轟-5機組包括3名乘員,領航員艙在機頭,駕駛員在其身後氣泡形駕駛艙內。機尾有與前方不連通的通信射擊員艙。炸彈艙內攜帶4枚500千克或12枚250千克炸彈。我軍轟-5未見有裝載核武器,可能與當時我國尚無法研製小型核武器有關。翼下還有8個掛架,可掛火箭彈或炸彈。機頭機尾各裝兩門23mm機炮,總備彈量為650發。
轟-5基型發展了很多型號,主要衍生出了轟-5甲,加大了航程,減小了起降滑跑距離。還有魚雷轟炸機、核彈投放機、轟教-5(HJ-5)教練機和光學攝影偵察型轟偵-5(HZ-5)、電子干擾型轟-5(HD-5)等偵察、電子對抗機等機型。其中轟偵-5航程大於基型。
殲10

殲10大家談論的最多,對於殲10的發展歷程,我有很多話要說,可以說殲10的出現是我國空軍的一個轉折點

⑤ 轟炸機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用於對地面、水面目標進行轟炸的飛機。具有突擊力強、航程遠、載彈量大等特點,是航空兵實施空中突擊的主要機種。有多種分類:按遂行任務范圍分為戰略轟炸機和戰術轟炸機;按載彈量分重型(10噸以上)、中型(5-10噸)和輕型(3-5噸)轟炸機;按航程分為近程(3000千米以下)、中程(3000-8000千米)和遠程(8000千米以上)轟炸機、中近程轟炸機一般裝有4-8台發動機。機上武器系統包括機載武器如各種炸彈、航彈、空地導彈、巡航導彈、魚雷、航空機關炮等。機上的火控系統可以保證轟炸機具有全天候轟炸能力和很高的命中精度。轟炸機的電子設備包括自動駕駛儀、地形跟蹤雷達、領航設備、電子干擾系統和全向警戒雷達等,用以保障其遠程飛行和低空突防。現代轟炸機還裝有受油設備,可進行空中加油。

在飛機用於軍事後不久,人們就開始用飛機轟炸地面目標的試驗。1911年10月,義大利和土耳其為爭奪北非利比亞的殖民利益而爆發戰爭。11月1日,義大利的加福蒂中尉駕一架 「朗派樂」—道比」單翼機向土耳其軍隊投擲了4枚重約2公斤的榴彈,雖然戰果甚微,但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空中轟炸。

這期轟炸任務都是由經過改裝的偵察機來進行的。炸彈或炮彈垂直懸掛在駕駛艙兩側,待接近目標時,飛行員用手將炸彈取下向目標投去,飛行員用手將炸彈取下向目標投去,飛行員用手將炸彈取下向目標投去,其命中精度可想而知。1913年2月25日,俄國人伊格爾·西科爾斯基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架專用轟炸機首飛成功。這架命名為 「伊里亞·穆梅茨」的轟炸機裝有8挺機槍,最多可載彈800公手斤,機身內有炸彈艙,並首次採用電動投彈器、轟炸瞄準具、駕駛和領航儀表。1914年12月,俄國用 「伊里亞·穆羅梅茨」組建了世界第一支重型轟機部隊。於1915年2月15日首次空襲波蘭境內德軍目標。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轟炸機得到迅速發展和廣泛使用。當時轟炸機的時速不到200公里,載彈量1噸左右,多為雙翼機。

第二次世界,轟炸機又有新發展,裝有4台發動機的重型轟炸機是轟炸機發展到新水平的標志,載彈量可達8—9噸,航程為2600—7000公里,其中尤以美國的B—29最為超群顯赫,它不僅是投向廣島、長崎兩顆原子彈的載機,投下大批燃燒彈,造成著名的東京大火,十幾萬日本平民傷亡也是B—29r 「赫赫戰果」。

現代轟炸機的特點 現代高亞音速轟炸機多採用大展弦比的後掠翼,以保證飛機有較高的巡航速度和升阻比。上單翼布局形式可使機翼僅從機身上部穿過,這樣,在飛機重心附近的機身內可以用來放置炸彈。炸彈艙的底部有可在空中開啟的艙門。由於炸彈布置在重心附近,空中投彈以後,重心不會有很大變化,便於保持飛機的平衡。噴氣轟炸機載油量大,除機翼內放置部分燃油外,機身內炸彈艙的前後也對稱地布置有許多油箱。飛機上裝有完善的通信導航設備、轟炸瞄準裝置和電子干擾設備等,以保證飛機准確飛抵預定目標區域,完成轟炸任務。通常飛機上除正、副駕駛員外,還有轟炸領航員、報務員、射擊員等。為抵禦敵方截擊機的攻擊,50年代以前設計的轟炸機上普遍裝有旋轉炮塔。60年代以後,由於空空導彈的發展,炮塔自衛已失去意義。現代轟炸機多靠改善低空突防性能、採用隱身技術來提高自衛能力。

現狀和趨勢 60年代以後,各種制導武器日益完善,目標的空防能力大為提高,所以戰術轟炸的任務更多地由殲擊轟炸機來完成。自衛能力差的輕型轟炸機已不再發展。隨著殲擊轟炸機航程和載彈能力的提高,甚至中型轟炸機的任務也可由它來完成。自從出現中、遠程導彈後,戰略打擊力量的重點已轉移到導彈上來,戰略轟炸機的地位明顯下降。70年代以後,只有美、蘇兩國尚在繼續研製遠程超音速轟炸機,如美國的B-1和蘇聯的圖26,都是變後掠翼飛機,裝有先進的自動導航系統、地形跟蹤系統和電子對抗設備,攻擊武器以空地導彈和巡航導彈為主,能在復雜氣象和地形條件下隱蔽地進行超低空突防,對目標進行遠距離攻擊。遠程超音速轟炸機易於分散隱蔽,不易受敵方核導彈摧毀,同時使用靈活,便於打擊機動目標,已成為彈道導彈的重要補充打擊力量。

噴氣式轟炸機——噴氣式轟炸機是在40年代初由德國首先研製成功。梅塞施米特公司研製的Me—262型噴氣式戰斗機於1942年7月首次試飛,後來由於希特勒的堅持,Me—262曾被用來執行轟炸任務,它可載兩枚重500公斤人炸彈,在這同時,德國阿拉多公司研製了另一種Ar—234型噴氣式轟炸機,可載彈1400公斤。Me—262和Ar—234是最早的、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僅有的兩種噴氣轟炸機。

超音速轟炸機——超音速轟炸機是由美國研製出來的50年代,美國為了與蘇聯相對抗,研製了以高空高速突防、深入蘇聯縱深地帶投擲核彈、執行戰略轟炸任務的—58型轟炸機。B—58於1956年11月首次試飛,它的最高時速達2100公里,為音速人2倍,可載彈5000公斤以上。

「隱身」轟炸機—— 「隱身轟炸機首先由美國研製成功,美國洛克韋爾公司研製的B—IB型變後掠翼戰略轟炸機是世界上第一種具有部分 「隱身」功能的轟炸機。B—IB在飛機外形、塗料和發動機的進、噴氣口形狀上作了防雷達各紅外線探測處理,這就使它在敵方的雷達和紅外線探測器面前,具有了一定的 「隱身」作用。

第一種真正的 「隱身」轟炸機是美國的F—117戰術轟炸機。美國洛克希德公司從70年代中期開始執行秘密研製 「隱身」戰斗機的 「臭鼬工程」計劃。1977年原型機試飛成功,1981年定型投產。F—117外型奇特,翼身融為一體,整個機身表面幾乎全部由多個小平面拚命而成,可將雷達波以各種角度散射,不能形成有效的回波。機身採用了大量統計表合材料。並塗有隱身塗料。這就使得F—117基本上不會被雷達和約外線探測裝置所發現。F—117原本是作為戰斗轟炸機而設計的,但由於它優異的 「隱身」功能,敵機幾乎不可能發現它並與它進行空戰,加上它飛行靈活性不夠,所以它實際是被用來執行夜間轟炸任務的戰術轟炸機。在美國入侵巴拿馬和海灣戰爭轟炸伊拉克的空襲中,美國多閃成功地使用F—117執行轟炸任務,而一次也沒有被對方探測到。

美國戰略空軍和諾斯羅普公司研製成功另一種 「隱身」戰略轟炸機B—2是一種純粹 飛翼」式飛機,它的機身、機翼、發動機融為一體,既無水平尾翼,也無垂直尾翼,據稱它的航程達12 000公里,載彈量達34噸,造價高達5.7億美元,堪稱世界之最。

戰斗轟炸機——戰斗轟炸機又稱殲擊轟炸機。它是既能執行轟炸任務,又能執行空戰任務的飛機。

1915年,德國的 「齊柏林」飛艇不斷地轟炸英國本土,英國臨時將3架泰洛伊德小型戰斗機改裝,攜帶炸彈成功地攻擊了德國的飛艇基地。這是戰斗轟炸機的最早起源。40年代末,最先冠以 「戰斗轟炸機」這一名稱的是美國的F—80,它在朝鮮戰場上多次執行轟炸和空戰的雙重任務。早期的戰斗轟炸機都是由戰斗機改裝的。

第一種專門設計的戰斗轟炸機,是美國於1955年首次試飛的F—105 「雷公」式戰斗轟炸機。它最多可載5900公斤炸彈,還可攜帶核彈。F—105在越南戰場上大量執行轟炸和空戰任務。

70年代後,美、蘇、法等國戰斗轟炸機,其載彈量和航程相當於輕型或中型轟炸機,它們裝有先進的電子設備和空對空導彈,飛行性能提高,其空戰能力也遠高於以前的專用戰斗機。

*中國現有轟炸機種類包括國產轟六、轟七、殲轟七(即飛豹戰機,FBC-1),以及向俄羅斯購買之SU30MK攻擊機。其中轟六為一九六○年代產物,系仿製前蘇聯TU-16型轟炸機,現仍為解放軍轟炸機部隊構成主力,未來除將強化其掛載武器性能外,並將部分改裝為空中加油機。轟七相當於俄制Su-24多用途戰轟機,載彈量為五噸,航程二千八百五十公里,作戰半徑八百五十公里,有十個掛載架,可配備C-601/602、C-801/802、C-803反艦飛彈,及俄制Kh-65SE巡航導彈,是解放軍第一種採用線傳飛控的戰機,為空軍本世紀初主力轟炸機。

殲轟七為自行研發的戰斗轟炸機中最為優異的攻擊戰機,其最大飛行速度為一點七馬赫,最大航程三千五百七十五公里,作戰半徑一千至一千五百公里,載彈量六點五噸,並可以一馬赫的速度貼地飛行。該機型有十個掛載架,可配備C-601/602、C-801/802、C-803反艦導彈彈,及俄制Kh-65SE巡航導彈、Kh-31A和Kh-31P反輻射飛彈、Kh-41空射式反艦飛彈。

自二○○○年起分三批向俄羅斯采購一一四架Su-30MKK攻擊機(每批各為三十八架),該機為Su-27戰機衍生機種,具備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該型機最大飛行速度為一千三百五十公里,極速可達二馬赫,最大航程三千公里,有十二個掛載架,可攜帶R-73E短程空對空飛彈,R-27ER、R-27ET、RVV-AE等中程空對空飛彈,Kh-29L/T中程空對地飛彈、Kh-59M長程空對地飛彈,Kh-31P(反輻射)、Kh-31A(反艦)等型空對地雷射導引飛彈。未來將配備自製HN-3長程空射式巡航導彈(射程二千至三千公里),對敵人航母戰斗群形成威脅。

⑥ 飛機的歷史

自從萊特兄弟1903年第一次進行了有動力的飛行後,時間僅之過了70多年人類就突破了平流層,進入到了外層空間。時至今日,世界上沒有哪個表面能躲過衛星的窺視。達芬奇的夢境和設想成為了現實。

人類是一種好戰的生物,從實現空中自由飛翔的美麗夢想到讓死神上天僅僅用了八年。而首次真正的空戰則只是三年後的事。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蒸汽機、電動機、內燃機等動力裝置相繼問世,氣球的動力來源得到了解決。於是,人們全面展開了對能飛的氣球——飛艇的研究。1852年,法國工程師吉法德進行了研究。同年9月,吉法德進行了首次試飛並獲得成功。

其後的多次試驗發現軟式飛艇存在不少問題,飛艇的氣囊不僅難以保持外形的恆定,而且容易破損。於是,有人想法在氣囊內固定了一個環形龍骨並獲得成功。這就是半硬式飛艇。後來,德國一名飛行愛好者用木質材料為飛艇氣囊製作了一個外部支架,將氣囊固定在支架內保持外形,從而製成了硬式飛艇。這個改進不但徹底解決了保持氣囊外形的難題,而且也利於飛艇的搬運。這種結構逐漸成為以後的標准飛艇樣式。

1885年底,德國工程師本茨與戴姆勒聯合發明了實用的汽油發動機,使人類擁有了推力更大的動力裝置。從此以後,飛行器的發展越來越快。

1898年,德國的齊柏林首次設計和製造出了硬式飛艇。這種飛艇使用結構完整的骨架保持氣囊的外形,採用活塞式發動機作動力,因而飛行性能好,裝載量大。1900年,齊柏林駕駛他那龐大的硬式飛艇成功飛越了康斯坦茨湖,引起轟動。1903年,法國的勒博迪兄弟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真正實用的飛艇。這艘飛艇在同年11月12日一次飛行了61公里。

此後,氣球與飛艇的發展進入了極盛時期,在軍事和交通運輸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在軍事方面,德、法、俄、英等國相繼組建了飛艇部隊,把飛艇引入了戰場。例如在1911年的義大利—土耳其戰爭中,義大利首次使用了3艘飛艇對土耳其進行偵察和轟炸;1914年8月5日,德國使用品柏林飛艇大規模轟炸法國要塞城市列日;一年以後,德國又出動5艘LZ-38型齊柏林飛艇橫跨英吉利海峽轟炸倫敦;炸死7人,炸傷30多人,在英國人中造成了"齊柏林"大恐慌。在運輸方面,德國於1910年6月28日在法蘭克福與杜塞爾多夫之間建立了一條定期飛艇空中航線。在這條航線上飛行的是LZ-7型齊柏林飛艇,它可載24名旅客和12名空勤人員,飛行速度高達每小時70多公里。1912年,一艘齊柏林飛艇還用20天的時間實現了人類首次環球飛行。

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有動力、可操縱持續飛行試驗。試驗中,飛機成功地飛行了約260米距離。新聞界對萊特兄弟的突破進行了廣泛的報道。但這一成功並未引起美國政府及公眾的重視和承認。歐洲國家對此則乾脆表示難以置信。在萊特兄弟飛行成功9天以後,蘭利研製的一架飛機在試飛中失事,這一事件更加影響了飛機的推廣。美國人普遍對研製飛機的行為進行了攻擊,認為這太浪費納稅人的金錢。萊特兄弟對幾年努力的心血得不到承認備感失望,甚至一度想與飛機告別。經過一段時間的冷靜思考後,萊特兄弟決心把研製工作繼續下去。他們堅信,遲早有一天他們的成果會得到公正的評價。為了不至於引起公眾的批評,萊特兄弟將研製工作轉為秘密進行。1905年,他們製造出了一架能夠在空中停留半個多小時的飛機。萊特兄弟打算把飛機贈送給美國政府,但當局仍然對他們的成就不加理睬。心灰意冷的萊特兄弟在萬般無奈中只好暫時中止了對飛機的研究。

在萊特兄弟的成就促進下,歐洲特別是法國的飛行事業在1909年取得了重大的進展。這一年的8月,法國蘭斯主辦了一次盛大的飛行集會,歐洲的飛行員們相繼創造了多種飛行記錄。然而,給世界帶來強烈震撼的還要數法國飛行員路易·布萊里奧。他駕駛一架飛機成功飛越英吉利海峽,降落到了大不列顛國土上。這個事件不僅給世界公眾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而且也使英國人大為吃驚:他們意識到了某種突如其來的危險。飛機的發展使他們預感到單純憑借海上防禦力量今後已不可能保證自己國家的安全了。

航空事業的不斷發展使各國軍事當局認識到了航空氣在軍事領域里的發展前景,歐洲的各個強國開始搜羅各種各樣的飛機以供陸軍使用。不過,這時的飛機還主要用於偵察,飛機的研製工作大多也由私人進行,因而進展相當緩慢。在德國,人們的興趣還主要集中在體積龐大的齊柏林飛艇上,因為此前公眾的捐款使齊柏林得以繼續以飛艇先驅者的身份從事研製工作,並最終向德國人證明了這種飛艇的實用價值。在另外兩個航空大國法國和英國,飛機開始受到更多的關注。

但是,軍人們已經急不可待地要把這件新式武器用於戰爭了。盡管飛機此時還存在許多問題,甚至還經常帶來一些災難性的後果,但職業本身就充滿危險的軍人卻顧及不了那麼多。於是,飛機在意土戰爭中首次露面了。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盡管航空兵還處於相當幼稚的時期,但是,飛機已經在實踐中顯示出了它的非凡作用與廣闊的發展前景。飛機上的武器裝備也逐漸由手槍、手榴彈發展成為機槍、炸彈。其後的戰爭實踐證明,飛機的參戰使戰爭的整個作戰樣式、戰場面貌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人類的殘殺也從地上海上一下子飛到了空中。

1914年8月,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災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這在當時是一種令人無法預料的新型戰爭:龐大的軍隊、密集的士兵、彼此相隔數碼對峙幾月甚至幾年的戰線……戰前人們誰也不會料到飛機會在這次戰爭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然而事實卻向人們證明:空中作戰的許多樣式是在這場戰爭中播下的種子,從此以後,空中作戰思想就開始縈繞在世人的腦海中,並進而改變了整個戰爭的面貌。

幾百年以來,騎兵一直把自己視為陸軍的眼睛,因為它可以搜索敵人,並將敵情報告給司令部。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機卻使騎兵受到了"威脅",因為一架飛機在幾百英尺的高空可以完成同樣的偵察任務,而且飛行員在幾分鍾內即可將獲得的情報送交司令部。

偵察是飛機在軍事上的第一個應用領域,也是飛機在大戰初期的核心任務。1914年9月3日,法國的一架偵察機發現德軍已經不再繞著巴黎的西郊向前疾進,而是向東直插這座城市的內部,從而將他們的右翼暴露於外。這一情報使法軍掌握了德軍的弱點。法軍抓住時機,發動了規模巨大的馬恩河戰役,阻止住了德軍的進攻,扭轉了戰場上的不利態勢。

最早飛機上沒有安裝武器,只是偵查用。你飛過來,我也飛過去,見了面還很有紳士風度的打個招呼揮揮手。不過好景不長,很快空戰的時代到來了。

人類史上首次空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法國飛行員安德烈駕駛一架雙翼飛機飛往比利時列日一帶執行偵察任務;與此同時,德國飛行員漢斯也正駕駛飛機前往馬恩河岸執行同樣的任務。兩機在空中迎面相遇,漢斯按照飛行員的規矩紳士般地向對方揮手致意,但安德烈可不吃這一套,反而嘲笑地向他伸出小指頭。這一污辱性的動作令漢斯怒火中燒。

報復心促使漢斯立刻調轉機頭向安德烈撲去,安德烈也不示弱,駕駛戰鷹往回盤旋,並再次向漢斯晃動一個小指頭。豈有此理!漢斯拔槍射擊,安德烈也舉槍還擊,兩人在空中就斗在一起。然而兩人卻彈彈虛發,誰也沒法將對方置於死地,很快便興味索然。於是兩人乾脆揮手告別,各干各的活去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場空戰便這樣草草收場了。

但是,兩個人在空中的這番斗氣卻讓軍事家們茅塞頓開。漢斯回營後一通訴苦,令德國人大為激動,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架武裝戰斗機由此誕生了

1914年10月5日,法軍飛行員約瑟夫·弗朗茨和機械員兼觀察員路易·凱諾中士駕駛一架瓦贊飛機在己方陣地上空巡邏。這種飛機結構緊湊,有兩個座位,採用推進式發動機。觀察員位於靴形短艙的前部,操縱一挺0.303英寸口徑的能活動的劉易斯式輕機槍。劉易斯式輕機槍是當時最先進的機上機槍之一。這種機槍是美國人艾薩克·劉易斯上校於20世紀初設計的一種輕型氣冷式武器,它有一個內裝47—90發子彈的鼓形彈匣,插在機匣頂部。拆掉槍筒套筒以後,機槍的重量便減輕許多,因此它是一種很好的機載武器。凱諾中士把這挺機槍架在機頭上,機槍的底座是活動的。他擺弄著這挺機槍,懷疑它是否真的有效,很想有個機會試一試。正當他手癢難捺之際,一架倒霉的德國阿維亞蒂克雙座偵察機闖入了他的視野。弗朗茨駕機沖了過去,德機並未急著逃跑,因為飛行員沒看到那挺可怕的機槍。當兩機距離接近時,可怕的機槍吐出了"火舌",驚慌失措的德機一會兒工夫就被擊中墜毀。這是戰爭史上第一次用機槍進行的空戰,空中追逐與殲擊的時代由此開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機還被廣泛運用於空地協同作戰。在1917年11月20日進行的康布雷戰役中,英軍派出了1000餘架飛機參戰。這些飛機以低空盤旋的噪音來掩蓋坦克開進的隆隆聲,以對地轟炸和機槍掃射來支援地面部隊的行動,這些飛機還轟炸了德軍的炮兵和指揮部。經過10個小時的激戰,英軍突破了德軍的防線,俘敵8000餘人,繳獲火炮100餘門。11月30日,德軍在1000餘架飛機的支援下實施反擊,收復了失地,俘敵9000餘人,繳獲坦克100輛,火炮148門。這次戰役是坦克、飛機、步兵、炮兵的首次協同作戰,為協同戰役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航空兵的低空強擊戰術也在這次戰役中得到了發展。在這一時期,德國人在飛機配合陸軍作戰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他們專門生產了有裝甲的J級飛機和輕型CL級飛機用於攻擊地面目標。

德國的J級"容克"式飛機是現代強擊機的雛形,它的機身全部用鋁合金製造,飛機腹部裝有下射機槍,座艙周圍裝有5毫米厚的鋼板。飛機攜帶有集束手榴彈和手拋輕型炸彈,可有效地執行對地攻擊的任務。德國還在1918年1月26日頒布的《陣地戰中的進攻》細則中明確了航空兵在諸兵種協同作戰中的具體運用辦法。1918年3月21日,德國航空兵在皮卡迪進攻戰斗中實施了這一細則。偵察航空兵首先期飛,進行戰場監視和收集情報,使指揮部隨時掌握突擊進程;殲擊航空兵掌握"制空權";強擊航空兵隨即投入戰斗,對敵步兵和炮兵實施猛烈掃射。第二天,德軍步兵又在30架強擊機支援下,粉碎了英軍第50師和61師的抵抗。第三天,德國強擊航空兵有效地阻止了英軍第5集團軍預備隊的開進,並襲擊了撤退的英軍部隊和輜重隊。這次戰役,積累了豐富的在協同作戰中使用航空兵的經驗。

1914年8月,英國皇家海軍改裝了3艘水上飛機母艦,每艘可搭載3架水上飛機。1914年11月,皇家海軍決定用這3艘水上飛機母艦從海上對庫克斯港以南的一座齊柏林飛艇庫發動一次襲擊。這將是真正的海軍航空兵作戰。飛機將從海上的母艦上起飛,攻擊遠遠超出任何陸基飛機作戰半徑的目標。

12月24日17時,由3艘水上飛機母艦、2艘巡洋艦、10艘驅逐艦、10艘潛艇組成的龐大艦隊從哈里奇出發了。在夜幕的掩護下,艦隊於凌晨4時30分順利通過了北海,6時整到達了弗里西亞群島旺格奧格以北40海里的預定位置。

⑦ 軍事歷史 有誰知道中國軍事飛機的發展歷史

一、國產殲五噴氣戰斗機

殲五是沈陽飛機製造公司生產的亞音速噴氣戰斗機,是中國製造的第一種噴氣式飛機。沈飛於1955年初開始,根據前蘇聯提供的米格-17Φ噴氣殲擊飛機為原型進行仿製。1956年7月19日,殲五原型機首次試飛成功,同年9月停產,共生產767架。該機主要用於晝間截擊和空戰,也具有一定的攻擊能力。其改進型殲五甲,機頭裝有雷達,用於夜間截擊空戰。

殲-5採用單座、單發、機頭進氣、後掠式中單翼布局。後掠式中單翼的後掠角是45°,為雙梁結構。機翼內側有角度可控的後退式襟翼。副翼偏轉角范圍為±18°。起落架艙在機翼根部,主起落架收在機翼的兩個艙內。全金屬半硬殼式構造機身是圓形截面的流線體,機頭進氣。機身後部裝有可操縱的減速板。垂直尾翼分成上下兩段,下段固定在後機身的承力斜框上,上段可拆卸。垂尾後掠角為55°41′。方向舵可轉動25°。水平尾翼後掠角為45°,安裝在垂直尾翼下段頂部。升降舵向上可轉動32°,向下為16°。前三點式起落架均為單輪。前起落架收入前機身下部的輪艙內,主起落架收入機翼內。主起落架裝有緩沖器,前起落架裝有減震器和減擺器。主輪輪胎壓力為8.34×105帕(8.5千克/厘米2)。密封式單人座艙在應急時可拋掉艙蓋,可彈射座椅保證飛行員在緊急時迅速安全地脫離飛機。操縱系統為硬式操縱。副翼調整片和升降舵調整片為電操縱。液壓系統用於收放起落架、襟翼、減速板、可調噴口和操縱副翼。冷氣系統用於剎車、密封座艙、應急收放起落架和應急剎車等。

採用一台渦噴-5離心式加力渦輪噴氣發動機,靜推力2600千克,加力推力3380千克。該發動機是蘇聯克里莫夫設計局的VK-1F發動機的仿製品,VK-1F是米格-17的發動機。1951年航空工業局成立後,開始組織發動機生產,學習蘇聯新的噴氣發動機生產工藝資料。在蘇聯的援助下,引進了VK-1F的專利製造權。1956年6月包括我國知名發動機設計師吳大觀在內的隊伍,在沈陽航空發動機廠(現「沈陽黎明機械公司」)仿製成功渦噴-5。1964年生產任務轉由西安紅旗機械廠負責,66年轉產定型投入批量生產。渦噴-5加力推力3380千克,最大推力2700千克,額定推力2400千克,巡航推力2160千克,不同狀態耗油率介乎2千克/千克/小時到1.05千克/千克/小時之間。機內燃油1170千克,外掛兩個400升副油箱。

機載設備包括超短波指揮電台、無線電羅盤、無線電高度表、信標接收機、敵我識別器、護尾器、測距器等。機頭左側下方裝兩門23毫米機炮,機頭右側下方裝一門37毫米機炮。備彈量為200發。機上裝有光學半自動瞄準具,有兩具照相槍。左、右翼下可各掛一顆100~250千克的炸彈。
機翼為後掠式中單翼,副翼的偏轉角范圍為±18度。機頭左側下方裝兩門23-1型23毫米機炮,機頭右側下方裝一門H-37型37毫米機炮。裝彈量為200發。23-1機炮初速680米/秒,射速800發/分;H-37機炮初速690米/秒,射速400發/分。機翼下可掛兩枚100-250千克的炸彈。

技術性能:
翼展 9.60米
機長 11.36米
機高 3.80米
機翼面積 22.6平方米
主輪距 3.85米
前主輪距 3.37米
最大起飛重量(帶副油箱) 600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 5340千克
正常著陸重量 4164千克
空重 3939千克
最大燃油重量(機內) 1170千克
(帶副油箱) 1834千克
最大平飛速度(高度3000米) 1145千米/小時
(高度11000米) M0.994
巡航速度 800千米/小時
失速速度 190~210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無外掛,加力) 16000米
動升限 17500米
爬升時間(0~10000米) 3.7分
最大爬升率 4548米/分
最大使用過載 8g
最大航程(帶副油箱) 1560千米
最大航程(機內燃油) 1020千米
續航時間(帶副油箱) 2小時50分
起飛離地速度 235千米/小時
著陸接地速度 170~190千米/小時
起飛滑跑距離 590米
著陸滑跑距離 825米

二、國產殲六噴氣戰斗機

中國空軍的主力殲擊機,用於國土防空和奪取前線制空權,也可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殲-6是根據蘇聯的米格-19仿製和發展的。1958年初開始試制,原型機於同年12月17日首次試飛,1959年4月批準定型,開始批量生產。
殲-6最早由沈陽飛機廠(現沈飛集團)研製,該廠自1953年開始參照前蘇聯米格-19波(Л)型和埃斯型殲擊機研製的。工廠稱其為「東風102」,於1959年9月23日首飛成功,試飛員是吳克明。9月30日,正式宣布首飛成功。 這就是殲-6晝間型的原型機。後因首批飛機出現質量問題,於1961年重新仿製米格-19埃斯型飛機。新機在1964年9月23日交付部隊,並被正式命名為殲-6。

殲-6飛機尺寸小、重量輕,推重比大、機動性好,適於近距格鬥空戰。F-6飛機結構簡單,使用維護方便,價格便宜,除裝備中國空海軍外,還向國外出口。至1986年停產時,各種型號共生產4000多架。
殲-6的主要型別有:
殲-6I:1966年改裝的高空截擊型。減速傘倉由機腹改裝在垂尾根部。
殲-6II:殲-6Ⅱ是在殲-6Ⅰ基礎上的進一部改型,1969年3月25日首飛。進氣道中央加可調節整流錐,進氣道外壁加8個進氣門,機頭下方裝1門30毫米機炮和1門23毫米機炮,無機翼炮。
殲-6Ⅲ:在原型機基礎上改型的超音速晝間殲擊機,主要改進是換裝WP-6甲發動機,進氣道中央加2級可調節整流錐,加大機翼弦長,縮短翼展,加掛空對空導彈,裝3門機炮,從而提高空戰格鬥能力,提高平飛速度,縮短起降距離。1969年8月5日首飛。
殲-6Ⅳ:一種全天候超音速殲擊機,1970年9月24日首飛。加長了機身,在機頭安裝國產雷達,進氣道唇口採用薄結構,選用殲-6Ⅲ機翼,只保留機翼根部2門機炮,可掛導彈。
殲-6甲:又稱東風103型,仿照前蘇聯米格-19N飛機製造的全天候超音速殲擊機,1975年12月21日首飛,由貴州飛機公司製造。
殲-6乙:又稱東風105型,仿製前蘇聯米格-19NM全天候導彈截擊機,是中國第一種全天候導彈截擊機,1963年首飛,由南昌飛機公司製造。
殲教-6:殲-6的教練型。
殲偵-6:殲-6的偵察型

殲教-6近年有一種特殊改型,即BW-1變穩飛機。BW-1是中國第一架電傳操縱變穩型空中試驗機,實際上就是電傳系統的試驗機。它使我國的戰機從機械操縱向電子操縱轉化有了可靠的空中試驗手段。飛機的前艙改裝為評審試飛員艙,採用電傳操縱系統的後艙為安全駕駛員艙,保留了原來的機械式操縱系統。兩艙駕駛桿之間的小拉桿經電磁離合器,協調電傳操縱以及機械操縱前後桿的脫開和嚙合。實施電傳操縱時,後駕駛桿與機械桿系聯動,一且電傳操縱出現故障,經應急切斷開關,後架駛桿可立即接替飛機的操縱。在改裝中,BW-1變穩機加裝了數字式氣動變穩系統、模擬式電液伺服人感系統、數字式目標跟蹤顯示系統、機載數據採集記錄和遙測發射系統、試驗信號放大器、大氣擾流信號發生器和各類感測器、變換器、電氣和液壓副件等共136項。為增加安裝空間,還拆除和換裝原機有關附件外,還加裝了一個機腹設備艙和背鰭鼓包。1988年11月5日BW-1首飛評審通過;88年12月25日,地面滑行3次;89年4月22~26日,改裝飛行5次;1989年6月21日,電傳操縱系統閉環滑行2次;89年6月27日~7月21日,人感系統試飛10次;89年8月8日~9月28日,電傳系統閉環試飛26次。9月28日,該機順利完成全部閉環試驗試飛,開創了我國飛行品質、飛行控制技術研究的新領域。試飛實現了所有設計功能。該機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主要機載設備:
通信電台、雷達測距器、無線電高度表、敵我識別器。
動力裝置:
裝兩台WP-6渦噴發動機,最大推力2×25.5千牛,加力推力2×31.87千牛。
武器裝備:
3門23mm航炮,翼下可掛空-空導彈、火箭、炸彈和副油箱等。
尺寸數據:
翼展9.04米,機長(含空速管)14.64米,機高3.89米,機翼面積25.0平方米,後掠角(1/4弦線)55度。
重量:
最大起飛重量882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7400千克,燃油重量(機內)1180千克,正常載重1950千克,外掛重量 500千克。
性能數據:
最大平飛速度:M1.35/1450公里/小時(高度11000米)
巡航速度:960公里/小時
實用升限:17500~17900米
最大爬升率:180米/秒(高度5000米)
最大航程:(不帶副油箱)1390公里/(帶副油箱)2200公里
續航時間:(帶副油箱)2小時38分/(不帶副油箱)1小時43分
起飛滑跑距離:515米
著陸滑跑距離:610米
最大使用過載:8g

三、國產殲七噴氣戰斗機

1966年1月,首架殲-7在沈陽飛機廠首飛,試飛員是葛文墉。1964年和1965年航空工業部確定成都飛機廠和貴州飛機廠也生產殲-7。後來基型殲-7大約生產了十幾架。

殲-7基型裝有1門30毫米航炮,可外掛2枚霹靂-2空空導彈或38枚火箭。進氣道進氣錐可分三級調節。發動機為一台渦噴-7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38.245千牛,加力56.388千牛。渦噴-7是黎明發動機製造公司於1963年按前蘇聯Р11-Ф-300發動機開始仿製的,1966年12月國家驗收,1967年小批生產。1968年轉至黎陽公司試制,1970年開始批量生產。首翻期為100小時,總壽命300小時。1980年後渦噴-基型基本停產。在使用初期出現了不少影響可靠性、耐久性與維修性的結構問題,通過改變結構、更換材料和改進工藝,基本排除故障。改進包括,新工藝製造的渦輪葉片和部分重要零部件,加力燃燒室和壓縮器則重新設計。後期的渦噴-7的渦輪葉片從31片減少到24片,更大地提高了可靠性,減少了發動機對喘振和失速顫振的敏感性。

⑧ 飛機黑匣子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黑匣子」是一位墨爾本工程師在1958年發明的。1908年,美國發生了第一起軍用飛機事故。此後,隨著飛行事故不斷發生,需要有一種追憶事故發生過程原因的儀器。二戰期間,飛行記錄裝備儀器在軍用飛機上應用,後來又用到民航飛機上。飛行記錄儀之所以被稱為「黑匣子」可追溯到1954年,當時飛機內所有的電子儀器都是放置在大小、形狀都統一的黑色方盒裡。

飛機上飛行數據記錄系統和座艙音頻記錄系統簡稱為「飛參」,主要是由採集器和記錄器組成。「黑匣子」是飛參記錄器的俗稱。一般民航客機上會同時安裝一個記錄數據、一個記錄語音的兩個黑匣子。

黑匣子的外表不是黑色的,而是醒目的橙色,表面還貼有方便夜間搜尋的反游標識。因為飛參記錄器記錄的數據必須通過專用的下載設備和回放軟體才能解讀和分析,加上事故的記錄器存儲的數據非常關鍵和神秘,再加上在一些事故中記錄器經過火燒後變成了黑色,所以人們將飛參記錄器稱為「黑匣子」。

黑匣子作為一種事關飛行安全的重要航空電子設備,具有抗強沖擊、抗穿透、抗高溫火燒、抗深海壓力、耐海水浸泡、耐腐蝕性液體浸泡等特種防護能力,能在各種飛機事故中保存其內部存儲的信息。

飛機通電後,黑匣子將自動啟動工作,記錄飛機相關系統運行和狀態信息、飛行人員操作信息以及機上相關音視頻信息,不受人員控制。根據民航要求,黑匣子的數據信息是實時採集於飛機感測器和相關系統,必須保留斷電前至少25小時的飛行數據和2小時的音頻數據,記錄的數據不可更改。

一般來說,飛行數據黑匣子安裝在飛機尾部,使飛機墜毀時對其的破壞降到最低;座艙音頻黑匣子安裝在飛機前部,有利於語音信號的採集和記錄。黑匣子連接飛機應急供電電源,確保能工作到最後時刻。

作為飛機數據客觀、真實、全面的記錄者,黑匣子是飛機失事後查明事故原因的最可靠、最科學、最有效的手段。伴隨著航空事業的發展,黑匣子在飛機日常安全維護、飛行狀態監測、消除事故隱患以及故障定位方面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充當著飛行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最早利用黑匣子的是軍用飛機。1908年,美國發生了第一起軍用飛機事故。以後,隨著飛行事故增加,迫切需要有一種研究事故原因的儀器。二戰時,飛行記錄儀正式在軍用飛機上使用。戰後,開始用到民航飛機上。早期的記錄方式比較落後,用的是機械記錄的方法,記錄在照相紙上。磁記錄方式發明後,才變得方便可靠了。

閱讀全文

與飛機夜間對地攻擊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