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唐氏發展歷史

唐氏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6 02:05:34

Ⅰ 唐氏的來源

唐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五。
尋根溯源

1、出自祁姓。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帝堯之子丹朱被舜封為唐侯,後其國被周成王所滅,子孫有以國為氏者,此為陝西唐姓。又周昭王時,為奉唐堯之祭祀,封丹朱裔孫在魯縣(今河南魯山縣)為唐侯,後被楚所滅,子孫以唐為氏,此為豫魯(今屬河南、山東間地)唐姓。
2、出自姬姓。據《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載,周成王封唐國給唐叔虞,叔虞子孫中有以國為氏者,此為山西唐姓。又有春秋時,楚地(今屬湖北)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所滅後,子孫以唐為氏,此為湖北唐姓。
3、其他源流。據《後漢書南蠻傳》所載,漢代時南蠻白狼王為唐姓;據《三國志郭淮傳》所載,隴西(今屬甘肅)羌族中有唐姓者;據《元史唐仁祖傳》所載,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孫以唐為姓。另外,滿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瑤、苗、蒙古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唐姓者。 得姓始祖 唐堯。唐堯姓伊祁,名放勛,堯是他的謚號。他最初被封為唐(今山西翼城西)侯,即位後,又立國號唐,所以稱為唐堯。唐堯是傳說中的聖明天子,被後人尊為「良師帝范」、「文明始祖」。據說,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後來禪位給舜。他死後,帝舜又封他的子孫為唐侯。唐國經歷夏商兩代,周初被周公滅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唐,改封唐侯後人為杜伯(把唐公及其後人遷於杜城,降爵為伯),稱為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者,此為陝西唐姓。 繁衍播遷 唐姓發源地當有四處:陝西、山西、豫魯(今河南、山東間地)、湖北。上述陝西、山西、豫魯三地在發展中成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帶,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秦漢時,唐姓分布於江蘇、江西、四川、廣東、安徽、浙江、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據載,戰國時魏國人唐雎之孫唐厲遷於沛國(今屬江蘇),唐厲四世孫唐都任臨邛(今屬四川)令,唐都之孫唐林被封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穎川(今屬河南),唐蔚之三世孫唐帽任會稽(今屬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陽(今安徽當塗縣東北)太守。魏晉南北朝時,社會動盪不安,北方戰火連天,唐姓人隨著南遷隊伍,更廣泛地分布於南方各地。此時,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孫吳政權中的尚書僕射一職,唐固三世裔孫唐彬任晉鎮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涼州(今屬甘肅)刺史張軌之女,遂把家安到涼州,唐熙之子唐鄆任前涼凌江將軍,從涼州遷居晉昌(山西定襄縣西北),後發展成為唐姓歷史上最大郡望。唐鄆之曾孫唐瑤任西涼晉昌太守、永興侯,唐瑤之孫唐褒任後魏華州刺史、唐純任後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後魏涼州太守。隋唐時期,隨著河南固始人陳元光開漳入閩,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瑤的七世孫唐休王景任職宰相。宋元時又有唐姓人遷居南方,由北方發展而來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於南方了。明清時,又有唐姓人移居台灣,遠徙海外的。至此,唐姓足跡遍布中國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貴州、山東、安徽、廣西等省區居多,
上述六省唐姓約佔全國漢族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Ⅱ 關於唐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唐姓由來
1、出自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謚號。他最初被封於陶,後來遷於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後,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堯做了100年天子後禪位給舜,堯死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河北省唐縣)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後來就姓了唐。同時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後在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後,其子孫也姓唐。春秋時,又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後,其後人也稱為唐氏。以上這4支唐氏,均源自軒轅氏
2、東漢時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隴西(今屬甘肅)羌亦有唐姓。
[編輯本段]
唐姓分布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於魏、楚、晉、秦,如戰國時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漢時,唐雎之孫唐厲徙居沛國(今江蘇沛縣);東漢時唐翔在丹陽(今安徽當塗縣東北)定居;晉代唐熙定居涼州(今甘肅武威),其子唐輝又徙居晉昌(今山西定襄縣西北);南朝齊時有三吳地區農民起義首領唐寓之曾攻佔錢塘(今浙江杭州),稱帝,國號吳。由此可見,南北朝時期唐氏已相當廣泛地分布於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唐朝時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晉昌唐氏隨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寧都,後遷廣東潮陽、大埔,又有遷梅州及廣西者。清代,閩、粵唐氏有的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人遠徙海外,如當代有"航運業大王"之稱的印尼華人唐裕

Ⅲ 關於姓氏的歷史(唐)

唐姓
唐姓何來

1、出自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謚號。他最初被封於陶,後來遷於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後,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堯做了100年天子後禪位給舜,堯死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河北省唐縣)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後來就姓了唐。同時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後在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後,其子孫也姓唐。春秋時,又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後,其後人也稱為唐氏。以上這4支唐氏,均源自軒轅氏

2、東漢時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隴西(今屬甘肅)羌亦有唐姓。

唐姓分布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於魏、楚、晉、秦,如戰國時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漢時,唐雎之孫唐厲徙居沛國(今江蘇沛縣);東漢時唐翔在丹陽(今安徽當塗縣東北)定居;晉代唐熙定居涼州(今甘肅武威),其子唐輝又徙居晉昌(今山西定襄縣西北);南朝齊時有三吳地區農民起義首領唐寓之曾攻佔錢塘(今浙江杭州),稱帝,國號吳。由此可見,南北朝時期唐氏已相當廣泛地分布於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唐朝時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晉昌唐氏隨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寧都,後遷廣東潮陽、大埔,又有遷梅州及廣西者。清代,閩、粵唐氏有的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人遠徙海外,如當代有"航運業大王"之稱的印尼華人唐裕。

唐姓家譜

上海:唐氏族譜八卷、雲間唐氏支譜不分卷、唐氏本支譜不分卷 江蘇:延令唐氏宗譜四卷、開沙唐氏族譜十卷、丹徒開沙唐氏宗譜十二卷、昆陵唐氏宗譜不分卷

浙江:姚江唐氏家譜八卷首一卷、晉昌唐氏世譜九卷、東魯唐氏族譜蘭江東魯唐氏族譜二十卷剡東唐氏宗譜五卷首一卷

安徽:潛山崇本堂唐氏宗譜十九卷首三卷末一卷、皖桐唐氏七修宗譜 湖南: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譜十四卷、衡山唐氏七修族譜二十六卷、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譜三十二卷、錦石唐氏四修族譜三十九卷

歷史名人

唐昧(?-前301),戰國時楚將。昧一作蔑。楚懷王二十八年(前301),齊將匡章、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攻楚方城,他率楚軍夾沘水列陣,相持六月,後在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敗,被殺,楚失去宛、葉以北地。見《呂氏春秋·處方》、《史記·楚世家》等。

唐棣(1296-1364),元代畫家。字子華,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秀才出身,任吳江(今屬江蘇)令;一說為休寧(今屬安徽)令,官至部郎。工畫山水,曾經趙孟頫指教,其師法郭熙。擅於布置廠殿景物,得清森華潤之致。並為元宮嘉熙殿作壁畫。現存世作品有《霜浦歸漁》、《秋山行旅》、《村人聚飲》等圖。

唐 寅:明朝文學家、書畫家,字伯虎,號六如居士。自放名山大川,築桃花塢以居,畢生致力於繪畫,且能詩文,與祝允、徐禎卿、文徵明並稱"吳中四才子",與沈周、仇英、文徵明合稱"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畫譜》等。

唐順之(1507-1560),明文學家。字應德、義修,人稱荊川先生。武進(江蘇常州)人。《明史》載其「生有異稟,稍長,洽貫群籍」。嘉靖八年進士第一。曾以郎中居浙江御倭,以功升為右僉都御史。學術精深,知曉天文、地理、兵法、音樂、數學等。崇尚唐宋散文,被稱為「唐宋派」,主張詩文要有繼承和發展,直抒思想,不落俗套。有《荊川集》。

唐 蒙:西漢官吏。武帝時,他出使夜郎國(現在的貴州省),以厚禮,說服夜郎侯多同歸屬漢邦,設犍為郡,從此貴州不再是夷地了。

唐賽兒:明初農民起義軍女首領,白蓮教首領,自稱"佛母"。

唐甄(1630-1704),清思想家。字鑄萬,號圃亭,初名大陶,四川達州(四川達縣)人。順治舉人。《清史稿》載其知山西長子縣,「下車即導民樹桑,……民利賴焉」。未幾奪歸。炊煙屢絕,食樹葉,「衣敗絮」,仍「著述不輟」。學宗王陽明理學,但反對「空談心性,不講事功」。指出「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忠孝仁義諸道德皆可致人於死地。主張發展生產,富國利民。有《潛書》等。

唐英(1682-約1755),清戲曲作家、陶瓷家。奉天(今遼寧)人,隸漢軍正白旗。字雋公、叔子,號蝸寄居士。擅作戲曲,能詩工書,善畫山水人物。雍正時,任駐景德鎮瓷廠協理官。乾隆初,遷九江關監督,仍掌窯務,所督造之瓷器享有盛名,有「唐窯」之稱。後又任廣州關監督。著有傳奇、雜劇《轉天心》、《麵缸笑》、《十字坡》等十七種,合為《古柏堂傳奇》,另有筆記《陶人心語》。
唐廷樞(1832-1892),清買辦資本家。字景星,廣東香山(廣東中山)人。香港英教會學堂肄業。初任上海海關總翻譯,後任英怡和洋行總買辦,主辦輪船公司及絲茶會館,任董事長,經營出口貿易。捐道員銜。同治十二年(1873)被李鴻章任命為輪船招商局總辦,並助李辦開平煤礦,建唐胥鐵路。後受盛宣懷排擠而失勢。

唐景崧(1841-1903),清臣。字維卿,廣西灌陽人。同治進士。光緒八年(1882)自請赴越,會同劉永福黑旗軍援越抗法。後又組成景字軍,屢挫法軍。漸遷台灣巡撫。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反對割讓台灣,被台民眾推為「台灣民主國」總統。台灣陷落,他乘船逃回大陸,後病死。著有《請纓日記》。

唐才常(1867-1900),清末維新派。字黻承,後改佛塵。湖南瀏陽人。貢生。1897年和譚嗣同辦時務學堂,編輯《湘學報》,次年創辦《湘報》。1898年和譚嗣同創辦南學會,宣傳變法。戊戌政變後流亡日本。1899年與康有為、梁啟超決定回國起兵「勤王」,回到上海,成立自立會,組織自立軍,在漢口租界設秘密機關,聯絡兩湖及皖、贛會黨和新軍組織自立七軍,自任督辦。8月事泄,21日被捕,22日壯烈犧牲。

唐慎微:宋代著名醫葯學家,編有《經史證類備本草》,總結了宋以前的葯物學成就,流傳很廣。

其他唐姓名人有戰國時楚國占星家唐昧、辭賦家唐勒,梁國相術家唐舉;南朝宋時農民起義首領唐寓之;清雜技家唐再豐,才女唐英等。近當代唐姓名人有紅軍將領唐澍,軍事家唐亮,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國民黨將領唐生智,滇軍軍閥唐繼堯,抗日將領唐淮源,化學家唐敖慶、唐有祺,計算機專家唐稚松,心理學家唐鉞,歷史學家唐長儒,文字學家唐蘭,教育家唐文治,散文家唐弢,油畫家唐一禾,話劇演員唐槐秋等。
還有前外交部長唐家璇.

Ⅳ 唐姓起原

一、姓氏源流
唐(Tá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祁姓,為帝堯之子丹朱被舜封為唐侯之後,以國名為氏:
① 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帝堯之子丹朱被舜封為唐侯,建立唐國。後其國被周成王所滅,其子孫有的以國名為氏者,此為陝西唐姓。
② 又周昭王時,為奉唐堯之祭祀,封丹朱裔孫在魯縣(今河南省魯山縣)為唐侯,後被楚所滅,子孫以唐為氏,此為豫魯(今屬河南、山東兩省之間地)唐姓。
2、出自姬姓,為周代唐國給唐叔虞之後,以國名為氏。據《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載,周成王封唐國給唐叔虞,叔虞子孫中有以國為氏者,此為山西唐姓。又有春秋時,楚地(今屬湖北省)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所滅後,其子孫以唐為姓,稱為唐氏,此為湖北唐姓。
3、出自其他源流有唐姓:
① 據《後漢書·南蠻傳》所載,漢代時南蠻白狼王為唐姓。
② 據《三國志·郭淮傳》所載,隴西(今屬甘肅省)羌族中有唐姓者。
③ 據《元史·唐仁祖傳》所載,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孫以唐為姓。
④ 滿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後簡改為唐氏。
⑤ 土族拉什唐氏及瑤、苗、蒙古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唐姓者。
★★★得姓始祖:唐堯。唐堯姓伊祁,名放勛,堯是他的謚號。他最初被封為唐(今山西翼城西)侯,即位後,又立國號唐,所以稱為唐堯。唐堯是傳說中的聖明天子,被後人尊為「良師帝范」、「文明始祖」。據說,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後來禪位給舜。他死後,帝舜又封他的子孫為唐侯。唐國經歷夏商兩代,周初被周公滅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唐,改封唐侯後人為杜伯(把唐公及其後人遷於杜城,降爵為伯),稱為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者,此為陝西唐姓。唐氏後人奉唐堯為唐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唐姓發源地當有四處:陝西、山西、豫魯(今河南、山東間地)、湖北。上述陝西、山西、豫魯三地在發展中成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帶,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秦漢時,唐姓分布於江蘇、江西、四川、廣東、安徽、浙江、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據載,戰國時魏國人唐雎之孫唐厲遷於沛國(今屬江蘇省),唐厲四世孫唐都任臨邛(今屬四川省)令,唐都之孫唐林被封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穎川(今屬河南省),唐蔚之三世孫唐帽任會稽(今屬浙江省)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陽(今安徽省當塗縣東北)太守。魏晉南北朝時,社會動盪不安,北方戰火連天,唐姓人隨著南遷隊伍,更廣泛地分布於南方各地。此時,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孫吳政權中的尚書僕射一職,唐固三世裔孫唐彬任晉鎮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涼州(今屬甘肅省)刺史張軌之女,遂把家安到涼州,唐熙之子唐鄆任前涼凌江將軍,從涼州遷居晉昌(山西定襄縣西北),後發展成為唐姓歷史上最大郡望。唐鄆之曾孫唐瑤任西涼晉昌太守、永興侯,唐瑤之孫唐褒任後魏華州刺史、唐純任後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後魏涼州太守。隋唐時期,隨著河南固始人陳元光開漳入閩,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瑤的七世孫唐休王景任職宰相。宋元時又有唐姓人遷居南方,由北方發展而來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於南方了。明清時,又有唐姓人移居台灣,遠徙海外的。至此,唐姓足跡遍布中國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貴州、山東、安徽、廣西等省區居多,上述六省唐姓約佔全國漢族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唐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五。
三、歷史名人
唐 昧:一作唐蔑,戰國時代任楚國(今湖北省北部一帶)大將。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301年),齊、韓、魏聯合攻楚,楚將唐昧戰死。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受騙往秦,被扣留,最後死於秦國。從此,楚國一蹶不振。
唐 勒:戰國時期楚國(今湖北省北部一帶)辭賦家。仕頃襄王為大夫,後於屈原,大約和宋玉、景差同時期人。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唐 舉:戰國時期梁國(今陝西韓城南)相術家,以善相術著名。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稱之。
唐 寅:江蘇吳縣人,字伯虎,明代畫家、文學家。擅畫山水,並工畫人物、花鳥,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稱「明四家」。唐順之:江蘇武進人,明代散文家,官至右僉都御史、代鳳陽巡撫。「唐宋派」人物之一。
唐 甄:達州(今四川省達縣)人,清初思想家,著有《衡書》九十七篇,後更名為《潛書》。宗陽明良知之學,反對空談心性,主張「富民」。
唐 英:清陶瓷藝術家。字俊公,關東沈陽人,隸漢軍正白旗。初授內務府外郎兼佐領,歷任淮關、九江關、粵海關監督以及督陶使等。他能文善畫,兼書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清《熙朝雅頌集》收集了唐英的23首詩;故宮博物院中珍藏著他的許多精美字畫;清人曾集其詩文為《陶人心語》。
唐 蘭:現代文學家、音韻學家、歷史學家、業余曲家、古文字學家。字立庵,號立廠,浙江秀水(嘉興)人。1920年入無錫國學專修館。曾教周學熙家館。1931年後在北平師范大學、輔仁大學和中國大學任教。1932年受聘為北平故宮博物館金石鑒定專門委員。雅好崑曲,工大官生,喜清唱《驚變》、《慘睹》等劇目。1935年至1937年間是俞平伯所組清華大學谷音社成員,參加曲集。亦參加北平城內各曲社活動。1939年在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1940年任教授。參加昆明三高等學校崑曲研究會等業余崑曲活動。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北京大學教授,是曲家許麗香所組藕香曲社成員。1949年出版專著《中國文字學》。五十年代後曾任北京故宮博物院陳列部主任、副院長、研究員。其間亦參加北京崑曲研習社曲事活動。
唐寓之:南朝宋時三吳地區農民起義軍首領,在攻佔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後稱帝建吳國。改元興平,立太子,置百官。隨即遣高道度攻東陽郡。東陽太守、齊高帝族弟蕭崇之、長山(今浙江金華)令劉國重拒戰被殺,一時朝野震動。時值會稽太守王敬則進京述職,禹之乘虛襲擊,命孫泓取山陰(今浙江省紹興)。軍至浦陽江,郡丞張思祖使浹口戌主楊休武抵禦,孫部失利;而齊武帝又出禁軍數千,前往鎮壓,戰於錢江南岸。禹之所部無充分應戰之准備,又無抗禦騎兵之經驗,潰敗而死。
唐慎微:字審元(1086-1094),蜀州晉原(今四川省崇慶)人,北宋代醫葯學家。他世世代代以醫為業,自己又精通經方,在當地很有名氣。盡管如此,他仍然好學不倦,又拜李端伯為師,並因此從晉原遷到成都華陽。據當地一位很有名氣的大臣宇文虛中回憶,他小的時候曾見過唐慎微。唐慎微貌不驚人,甚至可以說是醜陋。從外表來看,他舉止樸拙,且不善言詞,但內心卻極為明敏,有著一顆善良的心。如果有人求他出診,他決不會考慮病人的身份、地位和財富,而是有求必往,不避寒暑雨雪。著有《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唐賽兒:山東省蒲台人,明末山東農民起義女首領。為山東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識文字。丈夫死後,削發為尼,自稱佛母,傳教於山東一些州縣。永樂年間,明朝為營建北京、修治會通河,北征蒙古,耗資巨大。山東是負擔最重的地區之一,加之連年水旱,農民無以為生。唐賽兒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二月起事,迅速發展至數萬人,殺死青州衛指揮高鳳、都指揮僉事劉忠。但因遭山東都指揮僉事衛青、鰲山衛指揮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襲,於三月失敗。明廷搜捕唐賽兒,而唐賽兒等人安然逃走,不知所終。
唐才常:湖南省瀏陽人,清末維新派人物之一。早年參與時務學堂的創辦,編輯《湘學報》,後被張之洞勾結英國領事將其殺害。
唐廷樞:清末廣東省中山人,曾任職英商怡和洋行總買辦、輪船招商局總辦,後開辦開平煤礦和修建鐵路,為洋務運動中主幹分子。
唐正才:又名正財。湖南祁陽人。早年以販運木材、糧米為業。咸豐二年(1852年)秋,聯合船戶在益陽參加太平軍,被任命為典水匠,職同將軍,統轄水營。後串聯大批船戶水手加入太平軍,隨洪秀全從洞庭湖進入湖北。12月22日太平軍攻佔漢陽城,擬在長江上架設浮橋,以利水陸兩軍合力攻取武昌,由唐負責設計浮橋方案並主持架設工程。24日晚,架橋開始,大批船隻進駛江中,以鐵索緊鎖群船,銜頭接尾,橫跨大江,進抵對岸;又將鸚鵡洲上的木材、漢陽城內的木板搬運上船鋪為橋面。次日黎明,從漢陽鸚鵡洲到武昌白沙洲,從漢陽南岸嘴到武昌大堤口,兩座浮橋架成。29日,太平軍攻佔漢口後,又在漢陽、漢口之間的漢江上架起一座浮橋,第一次把三鎮連接起來。次年1月12日,太平軍通過長江浮橋,一舉攻克武昌城。25日,長江浮橋纜繩被大風吹斷,27日,仍由其主持重建武昌漢陽門至漢陽晴川閣浮橋,上以巨纜橫縛大木,下系三四千斤重鐵錨沉於江中,以穩固橋身,人馬往來,如履坦途。因功升為指揮。太平天國建都天京後,歷任恩賞丞相、殿左五指揮、提水營事務,並封為航王。1863年戰死於蘇州。
唐紹儀:廣東省香山(今中山)人,清政府時任天津關道、外務部侍郎等職,袁世凱任職臨時大總統時,他任國務總理,後任護法軍政府代表、國民黨政府國府委員等職。
唐繼堯:雲南省會澤人,為滇軍軍閥,曾任職貴州、雲南都督。唐澍:河北人,陝西渭華起義的領導人,曾任職西北工農革命軍前敵總指揮。
唐生智:湖南省東安縣人,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曾擔任中國國民黨革委會中央常委、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建國後任職湖南省副省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唐生明:號季澧,湖南省東安縣人。系曾與蔣介石爭奪過中國統治權的唐生智先生的弟弟,在舊社會被人稱為「福將」。但更多的人卻在背地裡叫他為「花花公子」,並公開說他是一位「哪裡有福享就那裡去的人」,這是指在抗日戰爭中,他跑到南京去投汪逆精衛,他去投靠汪逆,不是為了追求淪陷區的生活享受,而是奉命去搞「曲線救國」的。直到解放後,但誰也不會料到,他能一心一意跟著共產黨,在新社會歡度晚年,保持了崇高的晚節。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晉昌郡:晉·永和中分敦煌郡置晉昌郡,治所在長樂(今陝西省石泉縣)。轄今安西、玉門市一帶。其地在隋時均屬敦煌郡,唐又析出為瓜州晉昌郡。此支唐氏,其開基始祖為十六國前涼凌江將軍唐鄆。
北海郡:漢時分齊郡置郡,治所在營陵(今山東省昌樂東南)。隋唐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今濰坊等地,漢唐都在北海郡境。
魯國郡:西漢初改薛郡置魯國。三國魏及晉代改為魯郡,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一帶。晉沿習為郡。治所在魯縣(今山東省曲阜)。
晉陽郡:春秋末,趙筒子家臣董安於築晉陽城,在今太原西南晉源鎮。秦以為晉陽縣。為太原郡治所。東漢後又為並州治所,今陝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晉擴建。北齊於汾水東岸增築新城,旋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以龍山為晉陽,晉陽為太原。五代為北漢都城。宋滅北漢,毀晉陽,移並州至陽曲,即今太原。秦置,治故晉陽城。
2、堂號
移風堂:漢朝時候,費汛為蕭縣令,愛民如子,先教後罰,在官9年,連地方的壞風俗都轉變了,全縣三年都沒有打官司的。鄰縣沛縣發生蝗災,蝗蟲到了蕭界,不入蕭境。皇帝封費汛為梁相。
此外,唐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晉陽堂」、「晉昌堂」、「北海堂」等。
自立分堂號有:「思本堂」、「忠恕堂」、「敦睦堂」、「移風堂」、「梧桐堂」、「梧封堂」等。
五、宗族特徵
1、群英薈萃,名人輩出。
2、從其排列有序的字行,可窺其姓氏特徵一斑。如浙江唐姓一支字行為:「福祿永隆昌,和良瑞世美,才智端寧聰。」又江蘇一支字行為:「本立元孝,起宗節義。」
============================================================
【唐姓宗祠通用對聯】
〖唐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桐圭錫慶;
禾冊基洋。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周成王與其弟叔虞玩耍,成王將桐葉削成圭形於叔虞,說:「我用這個封給你。」因「君無戲言」,以致戲耍成真,只好封虞叔於唐。
東園高節;
吏部清風。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唐秉,字宣明,號東園公,隱居商山,為「商山四皓」之一。下聯典指北周時吏部郎中唐瑾,字附璘,謀略多資。西魏時,歷官吏部郎中、吏部尚書,當時朝中典章制度,他多參與草創。於謹奉宇文泰命率軍南伐南朝梁時,以他為元帥府長史,攻破江陵,俘獲梁元帝蕭繹。回師時,他僅帶回了兩車書。北周建立,官至司宗中大夫,進爵為公。
仙霞立祀;
雲壑留名。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蘭溪人唐元間,字子煥,為文思院官。與侄子唐良嗣率兵守半溪,在黃盆灘戰勝元軍,又進兵鎮守嚴州,與元軍相持二年,因糧食斷絕,戰死在龍游白雲寺前。百姓修建了唐將軍廟來祭祀他。下聯典指北宋零陵人唐容,博聞強記,胸有大志,與同鄉同學唐麟、東韶並稱「城南三傑」。中進士,官豐城宰,政績一時稱最;升任邕州知州時,逢交趾兵入侵,他率兵討平。後來,隱居在建昌麻姑山,自號雲壑老人。
帝堯啟緒;
唐叔振封。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陶唐氏部落領袖為堯,後以唐為姓。下聯典指周武王子叔虞封於唐,以國為氏。
晉陽世澤;
叔虞家聲。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周成王桐葉封叔虞於唐,為晉國始祖,子孫以唐為氏。
商山隱士;
宋室直臣。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秦末唐秉為「商山四皓」之一。下聯典指宋·唐介屢劾當道,直聲動天下。
-----------------------------------------------------------------
〖唐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江南風流才子;
西蜀思想名家。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畫家唐寅,字伯虎,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等,吳縣人。少年時向周臣學畫,後結交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等人,一起切磋文藝。二十九歲時中鄉試第一,會試時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而被除名。後游名山大川,以賣畫為生,性格疏朗放逸,曾刻有「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印章。擅畫山水,並工人物、花鳥,筆墨秀潤,景物生動,工筆、寫意俱佳,與文徵明、沈仇英合稱「明四家」;兼善書法,能詩文。著有《六如居士全集》。下聯典指清初思想家唐甄,字鑄萬,號圃亭,四川省州人,長於吳江,曾任山西長子縣知縣。抨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批判封建道德,在經濟上主張「富民」。著作有《衡書》(後改名為《潛書》)、《圃亭集》、《春秋述傳》等。
大節全由母教;
侍兒幸配文魁。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唐璘。下聯典指明·唐寅。
-----------------------------------------------------------------
〖唐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台灣義舉光史冊;
總統勛名記人心。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清代同治進士唐景崧,1882年赴越南同劉永福所部黑旗軍抗擊法國侵略。次年,受張之洞命招募軍隊,與岑敏英軍攻越南宣光等地。1891年後任台灣布政使、巡府。反對割讓台灣,並籌措抗擊日軍。曾在台灣建立民國,被選為「總統」。基隆被侵台日軍佔領後,攜家小居廈門。有《請纓日記》。
看遍好花春睡足;
醉殘紅日夜吟多。
——唐英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畫家、內務府員外郎兼佐領唐英撰書聯。
連天瑞靄千門遠;
來道新陰九陌長。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唐彥謙詩句聯。
世德孝思繩祖武;
遺風勤儉啟陶唐。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氏宗祠聯。
晉水發祥源流遠;
陽春得氣棣萼輝。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氏宗祠聯。
-----------------------------------------------------------------
〖唐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定鼎功高,形繪凌煙閣上;
奇魁文妙,席首瓊林宴中。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天策府長史唐儉,少與太宗游,見隋政亂,因說以建大計,後佐太宗定天下,為天策府長史,封莒國公,圖形凌煙閣。下聯典指明代唐皋、唐汝楫、唐文獻三人,先後均舉進士第一。
滄浪亭中,吳郡名賢佔一席;
桃花塢里,金閶遺跡足千秋。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代文學家、書畫家唐寅,字伯虎,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等。吳縣人。少不事科舉,畫於周臣,與祝允明、沈周等相友善。後聽祝允明勸,舉弘治十一年鄉試第一。不久,以程敏政泄試題事牽連,遂下獄,謫為吏。他恥不就職,自放於名山大川,築桃花塢以居。畢生致力繪畫,兼及書法,且能詩文,與祝允明、徐禎卿、文徵明齊名,並稱「吳中四才子」;與沈周、仇英,文徽明合稱「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畫譜》等
文采風流,照耀兩江標第一;
聖賢經濟,靜修十載羨無雙。
——唐雨梅撰唐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樅陽縣唐家灣唐氏宗祠聯
============================================================
附錄:【唐姓典故、趣事】
〖絕纓〗
「絕纓」這個典故源於漢代劉向的《說苑·復恩》。
公元前605年楚莊王平息了叛亂,非常高興,班師回朝,在宮內舉行盛大的慶功會,大擺筵席。庄王下信群臣可以盡情暢飲。到傍晚,酒興還都未盡。庄王命令點燃蠟燭,繼續狂歡。庄王看到群臣們這樣高興,就讓自己的愛妃許姬給大家敬酒,許姬漂亮,出來給大家敬酒更加增添了幾分歡快的氣氛,正當她給大家一一敬酒時,一陣大風吹來,把大廳里的燭火全吹滅了。這進有人趁機扯住了許姬的衣袖,想調戲她。許姬非常聰明,她並沒有聲張,而是趁機把那人的帽纓扯斷,請求庄王查出這個人後處治。庄王聽後,卻大聲說,今日宴會大家都要盡興痛飲,把自己的帽纓都摘下來,。大臣們都摘下自己的帽纓後,庄王才命令點燃蠟燭。許姬對此感到非常驚訝,席後,許姬埋怨庄王不為她出氣。庄王笑著說,人主群臣盡情歡樂,現在有人酒後失禮有情可原,如果為了這件事誅殺功臣,將會使愛國將士感到心寒,民不會再為楚國盡力,許姬不由的贊嘆楚王想得周到。
楚莊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楚莊王親自率領軍隊攻打鄭國,不料被鄭國的伏兵圍困住,正在危急時刻,楚軍的副將唐狡單人匹馬沖入重圍,救出了楚莊王,庄王重賞唐狡,唐狡辭謝說:「絕纓會上,扯許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殺之恩,所以今日捨身相報。」庄王聽後感慨萬千。
後來,人們用這個典故來表示寬宏大量,三國曹植的《求自試表》里就運用了這個典故:「絕纓、盜馬之臣赦,而楚、趙以濟其難。」
-----------------------------------------------------------------
〖唐寓之暴動〗
南齊時庶族地主企圖擠入士族行列,享受封建特權而發動的暴亂。南朝庶族地主為了免除所承擔的賦役,往往向官吏行賄,在政府的黃籍上注入偽造的父祖爵位,改成百役不及的士族。劉宋以來,這種改注籍狀,詐入仕流的庶族地主很多,自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至宋後廢帝元徽四年(476年)揚州九郡的黃籍上,被檢查出詐注戶籍的就有七萬一千餘戶。
蕭齊政府為了增加直接控制的戶口,提高賦稅收入,擴大徭役的負擔面。齊高帝蕭道成即位的第二年(建元二年,480年),專門設立校籍官,置令史,指派虞玩之主持黃籍的清查。齊武帝蕭頤即位後,繼續清查,鑒定士族的真偽。那些被認為有「巧偽」的戶籍,都須退還本地,名為「卻籍」;核查出本應服役納賦而戶籍上造假的,便恢復原來的戶籍,繼續承擔賦役,稱為「正」籍 。後來甚至要把被卻籍者罰充遠戍,這種做法危及曾在戶籍上弄虛作假的庶族地主的切身利益,於是爆發了唐寓之事件。
齊武帝永明三年(485年)冬,唐寓之在新城(今浙江省新登東)一帶結黨四百餘人。次年正月,利用會稽太守王敬則去京城建康「朝正」(正月朝拜皇帝)的機會,舉兵暴動,首先攻下富陽。三吳地區(即今江蘇省南部、浙江東部)的被卻籍者紛紛參加,眾至三萬。卻籍的民戶,大都是北來僑民,他們的戶籍本為白籍,因此暴亂者被稱為「白賊」。唐寓之又攻下桐廬,進占錢唐(今浙江省杭州西南)、鹽官(今浙江省海寧南)、諸暨、餘杭等縣,並在錢唐稱帝,置太子,改國號為吳,建元興平。以錢唐新城為皇宮,縣廨為太子宮,設置百官,以寒門出身的錢唐富人柯隆為尚書僕射、中書舍人,兼領太官令、尚方令。唐寓之還派其將領高道度等進攻東陽郡(今浙江省金華),殺東陽太守蕭崇之和長山令劉國重並遣將孫泓進攻山陰。齊武帝急派禁兵數千,戰馬數百討伐。唐寓之臨時組合的軍隊,一戰即潰,寓之被殺,各郡縣相繼被平定。事後,參與暴亂的不少民丁,被罰修白下城(時為南琅邪郡治所,故址在今南京金川門外),或發配到淮河一帶作戍卒十年。
此暴亂雖很快平定,庶族地主反檢籍的斗爭並沒有停止。永明八年,蕭齊政權被迫停止檢籍,並宣布「卻籍」無效,對「卻籍」而被發配戍邊的人民准許返歸故鄉,恢復宋末升明(477-479)以前戶籍所注的原狀。許多庶族地主和商人因而取得士族所具免賦役的特權。
-----------------------------------------------------------------
〖唐賽兒起義〗
明初唐賽兒領導的農民起義。發生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起義中心在山東益都一帶。唐賽兒(生卒年不詳)為山東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識文字。丈夫死後,在掃墓歸途偶得一石匣,內藏有寶劍兵書。經日夜學習,通曉諸術,遂削發為尼,自稱佛母,宣稱能知生前死後成敗事;又能剪紙人紙馬互相爭斗;如需衣食財貨等物,用法術即可得。傳教於山東蒲台、益都、諸城、安丘、莒州、即墨、壽光等州縣之間,貧苦農民爭先信奉。
永樂年間,明朝為營建北京、修治會通河、北征蒙古,耗資巨大。山東是負擔最重的地區之一,加之連年水旱,農民以樹皮、草根為食,賣妻鬻子,老幼流移,無以為生。唐賽兒於十八年二月與劉信、賓鴻、董彥升等率數百人起義,占據益都的卸石棚寨,迅速發展至數萬人。明青州衛指揮高鳳領兵鎮壓,被打死。明成祖朱棣以安遠侯柳升為總兵官,派都指揮僉事劉忠佐之,率京營五千人星夜馳赴山東,圍卸石棚寨。唐賽兒遣人詭降,言寨中食盡水缺,謀從汲道撤逃。柳升信以為真,統重兵防守汲道。起義軍乘夜突圍,殺死劉忠,轉戰安丘、諸城等地。但終因官軍眾多,又遭山東都指揮衛青、鰲山衛指揮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襲,於三月失敗。朱明廷為搜捕唐賽兒,竟逮捕了山東、北京等地的數萬名出家婦女,而唐賽兒等人還是安然逃走,不知所終。當地人民為了紀念她,稱卸石棚寨為唐賽寨。
-----------------------------------------------------------------
〖唐賽兒失蹤之謎〗
這場由民間宗教傳播多年而組織的起義,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被鎮壓下去,這就不能不引起人們的一些思考。在義軍占據山寨以至其後與官軍作戰的過程中,始終沒有看到過唐賽兒出現,但她卻被認定為這場起義的領導者。這很可能因為她始終只是保持著民間宗教領袖的身份,而董彥杲等人的聚眾山寨,則只是當時明教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一部分教眾的行為,而並非全體教眾在唐賽兒領導下的行為,所以只有兩千人參加了占據山寨的起事。待到義軍攻打安丘時,這場起義的影響已經達到了高潮,參加起事的人數也驟然增多。但是占據山寨也好,攻打安丘也好,唐賽兒作為當時的宗教領袖,都很可能並未直接參加,正因為是這樣的情況,所以起義的整個行動顯得缺乏統一領導指揮,更缺乏民間宗教背景下起義的嚴密組織特點。但是這場起義的秘密宗教的特色,在起義失敗後卻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起義被鎮壓的同月,朝廷下達了追捕唐賽兒的詔令:上以唐賽兒久不獲,慮削發為尼,或混處女道士中,遂令法司,凡北京、山東境內女道士,悉逮至京師詰。
兩個月後,一無所獲的朱棣將追捕的范圍擴大到了全國:上懲妖婦唐賽兒通經扇亂,遂命在外有司,凡軍民婦女出家為尼及道姑者,悉送京師。
因這兩道命令而遭逮捕的婦女不下幾萬人,成為當時事佛婦女的一大厄難。但是唐賽兒卻始終未能捕獲。而關於唐賽兒的傳聞卻愈發神奇了起來。
既而捕得之,將伏法,恬然不懼,裸而縛之詣市,臨刑,刃不能入,不得已,復下獄,三木被體,鐵鈕系足,俄皆自解脫,竟遁去。(祝允明:《野記》卷二)
……獲賽兒暨劉峻等男婦百餘人。賽兒坐檻車,語解者曰:「今死矣!幸畀我一杯水以止渴。」護解者哀之,不知其詐,比水至,而賽兒遽遁矣。(《存硯樓二集》卷二四《秦五公傳》)
在這些記述中,唐賽兒成為了一個通曉妖術的「妖婦」,但許多人把她當作了一個傳奇的英雄人物。明朝人大都對唐賽兒未被捕獲而感到驚異,認為她一定會有神人相助。這所謂的神人相助,其實便是民間宗教力量的體現。
中國歷史上的極端封建專制統治,一向以強大嚴密而著稱,但是在那些信仰著依靠民間宗教精神改變命運的民眾面前,卻虛弱無用到了這樣的地步,一切官府、巡檢司、關隘、軍隊乃至特務機構,都無濟於事。唐賽兒的下落永遠是一個謎,她謎一般消失在民間。
-----------------------------------------------------------------
〖真實的唐伯虎〗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漫勞海內傳名字,誰論腰間缺酒錢?」
詩賦自慚稱作者,眾人多道我神仙。些須做得工夫處,莫損心頭一寸天。
唐寅的這首「言懷」詩,前六句很像人所共知的唐伯虎,讓人覺得他活得逍遙

Ⅳ 天津唐氏起源,發展。天津寶坻區大唐庄由來

好像兩者沒關系

Ⅵ 唐姓家族起源

唐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譜、歷史名人)
(2009-03-18 22:08:36)
轉載▼
標簽:
姓氏起源

堂號

唐昧

歷史名人

唐氏

晉陽

文化

唐姓起源:
起源主要有二:①出自祁姓和姬姓,黃帝之後。傳帝堯乃黃帝軒轅氏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謚號。初被封於陶,後遷於唐,故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後以「唐」為國號,故又稱唐堯。後禪位於舜。堯死後,舜封其子丹朱為唐侯。周武王時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被改封於成王之弟唐叔虞,原帝堯後裔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後裔有以國為氏者,稱唐氏。另唐叔虞子孫也以國為氏而姓唐。又,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後於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後其子孫亦姓唐。春秋時,又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後,後人亦稱唐氏。以上四支唐氏,均源自軒轅氏。②出自少數民族。東漢時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後漢書·南蠻傳》載,漢代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三國志·郭淮傳》載,隴西羌族有唐姓;《元史·唐仁祖傳》載,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孫以唐為姓滿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後簡改為唐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瑤、苗、蒙古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唐姓。
始祖:唐堯。
唐姓聚集地(遷徙分布):
唐姓發源地至少有四處:陝西、山西、豫魯(今河南、山東間地)、湖北。上述陝西、山西、豫魯三地在發展中成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帶,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秦漢時,唐姓分布於江蘇、江西、四川、廣東、安徽、浙江、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據載,戰國時魏國人唐雎之孫唐厲遷於沛國(今屬江蘇),唐厲四世孫唐都任臨邛(今屬四川)令,唐都之孫唐林被封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穎川(今屬河南),唐蔚之三世孫唐帽任會稽(今屬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陽(今安徽當塗東北)太守。魏晉南北朝時,社會動盪不安,北方戰火連天,唐姓人隨著南遷隊伍,更廣泛地分布於南方各地。此時,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孫吳政權中的尚書僕射一職,唐固三世裔孫唐彬任晉鎮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涼州(今屬甘肅)刺史張軌之女,遂把家安到涼州,唐熙之子唐鄆任前涼凌江將軍,從涼州遷居晉昌(山西定襄西北),後發展成為唐姓歷史上最大郡望。唐鄆之曾孫唐瑤任西涼晉昌太守、永興侯,唐瑤之孫唐褒任後魏華州刺史、唐純任後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後魏涼州太守。隋唐時期,隨著河南固始人陳元光開漳入閩,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瑤的七世孫唐休王景任職宰相。宋元時又有唐姓人遷居南方,由北方發展而來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於南方了。明清時,又有唐姓人移居台灣,遠徙海外。至此,唐姓足跡遍布中國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貴州、山東、安徽、廣西等省區居多。目前唐姓人口列全國第二十六位。
唐姓郡望:
晉昌郡晉永和中分敦煌郡置,治所在長樂(今陝西石泉)。轄今安西、玉門一帶。其地在隋時均屬敦煌郡,唐又析出為瓜州晉昌郡。此支唐氏,其開基始祖為十六國前涼凌江將軍唐鄆。
北海郡漢時分齊郡置,治所在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隋唐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今濰坊等地,漢唐都在北海郡境。
魯國郡西漢初改薛郡置魯國。三國魏及晉代改為魯郡,在今山東曲阜、泗水一帶。晉沿習為郡。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
晉陽郡春秋末,趙簡子家臣董安於築晉陽城,在今太原西南晉源鎮。秦以為晉陽縣。為太原郡治所。東漢後又為並州治所,今陝西太原西南。西晉擴建。北齊於汾水東岸增築新城,旋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以龍山為晉陽,晉陽為太原。五代為北漢都城。宋滅北漢,毀晉陽,移並州至陽曲,即今太原。秦置,治故晉陽城。
唐姓堂號:
移風堂漢朝時候,費汛為蕭縣令,愛民如子,先教後罰,在官9年,連地方的壞風俗都轉變了,全縣三年都沒有打官司的。鄰縣沛縣發生蝗災,蝗蟲到了蕭界,不入蕭境。皇帝封費汛為梁相。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晉陽、晉昌、北海、魯國。②自立堂號:思本、忠恕、敦睦、梧桐、梧封、殼貽、在城等。
唐姓字輩:
某支唐氏字輩:開辟乾坤久,聲稱敦擅長。倫常千古在,孝悌百年芳。甲第宜高占,利名卜遠物。流罄波浩盪,遺澤自汪洋。
浙江某支唐姓字行:福祿永隆昌,和良瑞世美,才智端寧聰。
江蘇某支唐姓字行:本立元孝,起宗節義。
善邑唐氏字派:伯寶涵全楚,清桂興添住。仲允崇世萬,繼希志方啟。續:鍾濟植耀達,錫汝新煌基,鎮淑相照載,欽治樂鳴培。又續:克紹彰先澤,詩書迪俊賢,傳家維孝友,福壽自連綿。
金田唐氏派語:新系培本,慶遠澤成,連開甲第,大振家聲,勛銘鍾鼎,運翊昇平,繩其祖武,率乃攸行。
晉陽堂唐氏派語:小河舊派:日子化三千,際開裕廷錫。大屋舊派:汝再朝興,際開裕廷錫。小河大屋新派:錫洪植煥起,金源本輝基,錦澤樹榮增,銘湘集炳培。
湖南湘潭醴南唐氏派語:青紫傳芳昭如,圭章學遵詩禮,行重倫常惟著,有慶家聲輝煌。
重慶涪陵唐氏字輩:咨文司朝光,大德維先政,群才啟師昌,邦家應必勝,萬世慶明良。
永州唐氏字輩:思彥世文永,仕明國正開,繼登朝廷上,修治定家幫,勛樹懷風化,光天應賜昌。
重慶銅梁唐氏字輩:應大盛虞元,輝澤正山川,富貴榮華美,世代慶朝先。
四川岳池、廣安唐氏字輩:千萬克諱永,志彥文世國,君學有奇士,朝廷正聯科。續派:祖德開維明,宗仁履清芳,裔賢冠時盛,安邦定泰長。
唐姓名人:
唐昧(?-前301),戰國楚將。昧一作蔑。楚懷王二十八年(前301),齊將匡章、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攻楚方城,他率軍夾泚水列陣,相持六月,後在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敗,被殺,楚失去宛、葉以北地。見《呂氏春秋》、《史記·楚世家》等。
唐蒙,西漢臣。漢武帝時任番陽令。王恢擊東粵,奉命出使南粵,因知夜郎與南粵有道可通,遂上書建議開通夜郎,武帝許之,被任為中郎將,前往夜郎,以厚禮招致夜郎侯多同歸漢。還報,漢以其地設犍為郡,並發巴蜀卒開辟道路,自僰道通指牁牂江。
唐慎微,北宋醫學家。蜀州晉原(今四川崇慶)人,後遷居成都。字審元。世業醫。終身不仕。大觀中,曾將《補注神農本草》、《圖經本草》兩書合並,收輯經史百家文獻內所載方葯,並博採民間單方、草葯,編成《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總結了宋以前葯物學成就,為李時珍著《本草綱目》的藍本。
唐棣(1296-1364),元代畫家。字子華,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秀才出身,任吳江(今屬江蘇)令;一說為休寧(今屬安徽)令,官至部郎。工畫山水,曾經趙孟頫指教,其師法郭熙。擅於布置廠殿景物,得清森華潤之致。並為元宮嘉熙殿作壁畫。現存世作品有《霜浦歸漁》、《秋山行旅》、《村人聚飲》等圖。
唐賽兒,明初山東農民起義首領。蒲台(治今山東濱縣南)人。林三妻。永樂十八年(1420)率眾起義,以益都卸石棚寨為根據地,攻佔莒、即墨,圍安丘。明成祖派總兵官柳升帥都指揮劉忠前往鎮壓。忠戰死。義軍後被衛青擊敗,不知所終。
唐寅(1470-1523),明畫家、文學家。字伯虎、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等。吳縣(江蘇蘇州)人。少從周臣學畫,「性穎利」(《明史》)。會試因涉科場舞弊案被黜,遂漫遊名山大川,致力於繪畫。放浪不羈,時用「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印。擅畫山水,取法宋元百家。筆墨靈秀,一變斧劈皴為細長清勁線條皴法。並擅畫花鳥、人物,筆墨秀潤峭利,景物清雋生動。工筆、寫意俱佳。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又與征明、沈周、仇英合稱「明四家」。兼善書法能詩文。有《六如居士全集》。
唐順之(1507-1560),明文學家。字應德、義修,人稱荊川先生。武進(江蘇常州)人。《明史》載其「生有異稟,稍長,洽貫群籍」。嘉靖八年進士第一。曾以郎中居浙江御倭,以功升為右僉都御史。學術精深,知曉天文、地理、兵法、音樂、數學等。崇尚唐宋散文,被稱為「唐宋派」,主張詩文要有繼承和發展,直抒思想,不落俗套。有《荊川集》。
唐甄(1630-1704),清思想家。字鑄萬,號圃亭,初名大陶,四川達州(四川達縣)人。順治舉人。《清史稿》載其知山西長子縣,「下車即導民樹桑,……民利賴焉」。未幾奪歸。炊煙屢絕,食樹葉,「衣敗絮」,仍「著述不輟」。學宗王陽明理學,但反對「空談心性,不講事功」。指出「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忠孝仁義諸道德皆可致人於死地。主張發展生產,富國利民。有《潛書》等。
唐英(1682-約1755),清戲曲作家、陶瓷家。奉天(今遼寧)人,隸漢軍正白旗。字雋公、叔子,號蝸寄居士。擅作戲曲,能詩工書,善畫山水人物。雍正時,任駐景德鎮瓷廠協理官。乾隆初,遷九江關監督,仍掌窯務,所督造之瓷器享有盛名,有「唐窯」之稱。後又任廣州關監督。著有傳奇、雜劇《轉天心》、《麵缸笑》、《十字坡》等十七種,合為《古柏堂傳奇》,另有筆記《陶人心語》。
唐廷樞(1832-1892),清買辦資本家。字景星,廣東香山(廣東中山)人。香港英教會學堂肄業。初任上海海關總翻譯,後任英怡和洋行總買辦,主辦輪船公司及絲茶會館,任董事長,經營出口貿易。捐道員銜。同治十二年(1873)被李鴻章任命為輪船招商局總辦,並助李辦開平煤礦,建唐胥鐵路。後受盛宣懷排擠而失勢。
唐景崧(1841-1903),清臣。字維卿,廣西灌陽人。同治進士。光緒八年(1882)自請赴越,會同劉永福黑旗軍援越抗法。後又組成景字軍,屢挫法軍。漸遷台灣巡撫。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反對割讓台灣,被台民眾推為「台灣民主國」總統。台灣陷落,他乘船逃回大陸,後病死。著有《請纓日記》。
唐才常(1867-1900),清末維新派。字黻承,後改佛塵。湖南瀏陽人。貢生。1897年和譚嗣同辦時務學堂,編輯《湘學報》,次年創辦《湘報》。1898年和譚嗣同創辦南學會,宣傳變法。戊戌政變後流亡日本。1899年與康有為、梁啟超決定回國起兵「勤王」,回到上海,成立自立會,組織自立軍,在漢口租界設秘密機關,聯絡兩湖及皖、贛會黨和新軍組織自立七軍,自任督辦。8月事泄,21日被捕,22日壯烈犧牲。
其他唐姓名人有戰國時楚國占星家唐昧、辭賦家唐勒,梁國相術家唐舉;南朝宋時農民起義首領唐寓之;清雜技家唐再豐,才女唐英等。近當代唐姓名人有紅軍將領唐澍,軍事家唐亮,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國民黨將領唐生智,滇軍軍閥唐繼堯,抗日將領唐淮源,化學家唐敖慶、唐有祺,計算機專家唐稚松,心理學家唐鉞,歷史學家唐長儒,文字學家唐蘭,教育家唐文治,散文家唐弢,油畫家唐一禾,話劇演員唐槐秋等。

Ⅶ 關於唐氏的歷史和現狀一研究報告中的結論

歷史:唐氏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第一支出自祁姓,源於上古五帝之一專唐堯。晉朝時,唐姓已屬是湖南的著名大姓,甘肅、浙江等地也有唐姓的聚集點。南北朝時期的唐氏族人已相當廣泛地分布於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

現狀:現今唐氏主要分布於湘桂渝、雲川東部、廣東北部、江西西端、湖北西南,這些地區的唐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1.1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3%以上,這一區域的面積僅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4.4%,居住了大約30%的唐姓人群。

(7)唐氏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秦漢時期,唐姓分布於江蘇、江西、四川、廣東、安徽、浙江、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魏晉南北朝時,社會動盪不安,北方戰火連天,唐姓人隨著南遷隊伍,更廣泛地分布於南方各地。

隋唐時期,隨著河南固始人陳元光開漳入閩,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瑤的七世孫唐休王景任職宰相。宋元時又有唐姓人遷居南方,由北方發展而來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於南方了。明清時,又有唐姓人移居台灣,遠徙海外的。

Ⅷ 求唐氏族譜,及唐姓的由來,發展情況。越詳細越好!

唐姓,是一個起源中國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4位。唐姓在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地區均有分布。韓國唐姓主要分布在江原道,京畿道以及忠清南道。唐姓在日本主要分布在九州,本州一帶。唐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五。唐姓足跡遍布中國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貴州、山東、安徽、廣西等省區居多,上述六省唐姓約佔全國漢族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唐姓由來1、出自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謚號。他最初被封於陶,後來遷於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後,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堯做了100年天子後禪位給舜,堯死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河北省唐縣)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後來就姓了唐。同時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後在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後,其子孫也姓唐。春秋時,又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後,其後人也稱為唐氏。還有復姓唐山姓、北唐姓改為唐姓。以上這5支唐氏,均源自軒轅氏。 2、據《後漢書·南蠻傳》所載,漢代時南蠻白狼王為唐姓。 3、據《三國志·郭淮傳》所載,隴西(今屬甘肅)羌族中有唐姓。 4、據《元史·唐仁祖傳》所載,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孫以唐為姓。 5、另外,滿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瑤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唐姓。 唐姓分布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於魏、楚、晉、秦,如戰國時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漢時,唐雎之孫唐厲徙居沛國(今江蘇沛縣);東漢時唐翔在丹陽(今安徽當塗縣東北)定居;晉代唐熙定居涼州(今甘肅武威),其子唐輝又徙居晉昌(今山西定襄縣西北);南朝齊時有三吳地區農民起義首領唐寓之曾攻佔錢塘(今浙江杭州),稱帝,國號吳。由此可見,南北朝時期唐氏已相當廣泛地分布於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唐朝時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晉昌唐氏隨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寧都,後遷廣東潮陽、大埔,又有遷梅州及廣西者。清代,閩、粵唐氏有的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人遠徙海外,如當代有"航運業大王"之稱的印尼華人唐裕。

Ⅸ 求姓唐的起源和發展還有歷史 有什麼古人姓唐

唐姓起源與早期分布
唐姓的起源
唐姓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大姓。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在中國當代100家大姓中,唐姓人口占總人口的0.65%,排在第26位。在歷史上,唐姓也是枝葉繁茂,名入輩出,不僅有忠臣良將、思想家,也有文人雅士、孝子烈女,甚至還有不少傑出的農民起義領袖。關於唐姓的起源,有關文獻和書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說唐姓的起源有兩個,有的則認為有六個。所以這里首先對唐姓的起源問題作以分析。
唐姓的起源很早,而且也是一個多源的姓氏。當今唐姓大致有這樣幾個來源:
唐姓的最早來源當出自祁姓,也稱伊。祁氏,是陶唐氏的後代。據《世本》、《史記》《通志·氏志略》等文獻記載,帝嚳有四個妻子,生有四子。其中一個妻子為陳鋒氏之一子,名叫慶都,生子名叫放勛,就是後來的帝堯,堯是放勛的謚號。帝堯起初被封為唐 侯,於是他在平陽建都,其地在今山西太原境。後來帝堯讓位於舜帝。舜帝時,又封帝堯的兒子丹朱為唐侯。到夏朝時,丹朱的裔孫劉累又遷到魯縣,劉累的子孫仍然有一部分人居守在故地。商朝時,改號為豕韋氏。周朝時又改為唐公。周成王時,唐國發生動亂,周成王派周公滅掉唐國,將其地封給了他的弟弟叔虞,並將唐公遷到杜城(今陝西長安),降其爵位為伯。唐國滅亡後,其子孫就以唐為姓氏。由於唐國位於晉地(今山西境內),故史稱這一支唐姓為晉地唐氏。這是唐姓最早的一個來源。
周朝末年,又把留在魯縣的劉累後裔封為唐侯,負責對帝堯的祭祀,其地在唐州方城(今河南方城縣)。其後代子孫世代居於此地,遂以唐為氏。這也可算是唐姓的一支。其實,這一支唐姓與晉地唐姓是一個祖先。
唐姓的第二個來源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成王滅唐國後,把唐公之地轉封給了他的弟弟叔虞(周武王之子,姬姓),號稱唐叔。唐叔虞之子燮父的後代,後又被封於唐,其地在隨州唐城縣(今湖北隨縣西北唐縣鎮),地近於楚國,由於勢力微弱,遂成為楚國的屬邑。魯定公五年,楚昭王滅唐國,其子孫遂以國為姓。由於這支唐姓位於楚國境內,故史稱楚地唐氏。這是唐姓的另一個重要來源。
除了以上幾個來源外,還有幾支唐姓來自於少數民族。據《後漢書·南蠻傳》記載,東漢時,居住在我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邦國中也有姓唐的,如唐叢國。東漢永平年間,唐叢國與白狼國等一百餘國,60O多萬人臣服於漢朝,並進貢方物。後來蠻夷王唐繒等人率其部落17萬人向內地遷移,漢政府給他們頒發金印紫授,賞賜甚厚。
東漢末年,居住在我國西北地區隴西一帶的羌族中也有唐姓,如隴西羌族名將就有唐蹄等人。
唐姓的早期分布
先秦以前,唐姓主要分布在以下幾個。地區:一個是今山西太原地區,這是唐姓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另一個地區則在今湖北省隨縣一帶,這也是早期唐姓的集中之地。第三個地區在魯國境內,即今山東省境。第四個地區就是秦國,即今陝西關中地區。
早在先秦時期,唐姓著名人物就有不少。春秋時,鄭國有大夫唐荀;楚國有大臣唐狡,大將唐昧,還有與宋玉齊名的著名詩人唐勒。據說唐勒與宋玉等人曾以屈原為師,以賦著名於當時。梁國有唐舉,一作唐莒,為當時著名的方士,善於相術。戰國時,晉國人唐雎魏國大夫。齊、楚兩國伐魏,魏國便求救於秦國,秦國沒有答應。在這緊急關頭,年逾九十的唐雎主動請求到秦國勸說秦王。後經唐雎一番慷慨陳詞,秦王感悟,遂發兵救魏。
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唐姓
秦漢以後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唐姓子孫名人輩出。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和政治形勢的變化,唐姓後裔也在不斷遷移在新的地區定居下來。總的說來,在這六七個世紀里,唐姓後裔的分布范圍逐漸有所擴大,在我國南北各地幾乎都有唐姓人物的家園。
秦漢三國時期的唐姓名人
秦漢時期,唐姓的分布范圍比先秦時期進一步擴大。從現有文獻記載看,當時在陝西城固、廣東番禺、沛郡(今江蘇沛縣)、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桂陽(今湖南郴州)、潁川(今河南禹縣)等地都有唐姓人物居住。兩漢時期見於史籍記載的唐姓著名人物主要有唐厲、唐秉、唐都、唐蒙、唐擅、唐公房、唐頌、唐珍、唐羌等。
唐 厲 秦漢之際人,漢朝時曾任左司馬,因軍功升為東部都尉,封成武侯,為漢中尉。因為討伐黥布有軍功,而被封為斥丘侯,食邑一千戶。
唐 秉 字宣明,號東園公,商山四皓之一。
唐 都 西漢前期著名的天文學家。漢武帝曾下令徵召精通天文歷算的學者,以編制《太初歷》,當時共有20人與選,其中就有唐都。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說,他曾經向唐都學習過天文學。
唐 蒙 西漢前期人。漢武帝時,他被任命為郎中將,奉命與司馬相如主持修復內地通往西南地區的「五尺道」,四川等地參加修路者達數萬人,鑿山通道千餘里。從此以後,通往西南地區的交通更加便利,西南各地與中原的聯系更加緊密。
西漢成帝至王莽時,唐姓的著名人物還有沛郡(今江蘇沛縣)的唐林、唐尊等人。唐林,字子高;唐尊,字伯高。唐林在漢哀帝時曾任尚書僕射、尚書令等職,後因事被貶為敦煌魚澤障侯。他們兩人都在王莽時任高官,位歷公卿,深得王莽器重,唐尊還被封為平化侯。
唐 羌 字伯游,東漢和帝時人,曾任臨武縣長。以前,南方的交趾郡等七郡每年
要向皇帝進貢龍眼、荔枝等特產。為了保證新鮮,漢政府設置驛馬,晝夜不停地由南向北傳送,不少人為之死於途中。唐羌為此上書勸諫說:「交趾等七郡貢獻龍眼等物,頗相驚動。南方道路惡蟲猛獸不絕於路,為此死者不少。龍眼、荔枝二物也未必能延年益壽。」漢和帝聽從了他的建議,不再讓南方貢獻龍眼等物。唐羌上書後,即棄官還家,不應徵召。
唐 檀 字子產,東漢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少年時曾到太學學習,學習過《京氏易》、《韓詩》、《顏氏春秋》等,精通災異星占之術。漢順帝永建五年,舉孝廉,任一郎中。後來棄官而去,回到家鄉,以教書為生,前來學習的學生多達一百餘人。東漢時,人們大都相信天人感應之說,迷信祥瑞。安帝元初七年(120年),豫章郡境內發現靈芝草,太守劉祗想把此事作為祥瑞上報給漢政府。唐檀對他說:「當今外戚權勢很盛,陽道微弱,這能算作嘉瑞(吉祥的徵兆)嗎?」劉祗便不再上報了。當時南昌有位婦女一次生了4個孩子,這在現在看來是很正常的事。太守劉祗又去問唐檀:此事在人事方面會有什麼感應?唐檀認為京師洛陽當有兵氣,肯定會禍起蕭牆。後來在四年之後,宦官孫程起兵殺掉皇後的哥哥閻顯,另立少帝。當時認為他的占卜結果很靈驗。其實這些都是些迷信的說法,不過在當時人們卻很相信這一套陰陽占卜術。
唐 珍 字惠伯,桂陽(今湖南郴州)人。東漢靈帝時,任司空等職,他的弟弟唐衡為中常侍,兄弟二人權勢顯赫。
兩漢時,曾有兩位姓唐的女子入居皇宮,成為漢朝皇帝的妃嬪。一位為西漢景帝妃,史稱唐姬,後來生子名叫劉發,被封為長沙定王。另一位則是東漢少帝妃,也稱唐姬,潁川(今河南禹縣)人,其父唐瑁為會稽太守。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帶兵進入洛陽後,廢少帝為弘農王,另立漢靈帝。不久董卓又毒殺少帝。少帝死後,唐姬回歸家鄉,其父想讓她另嫁人,她誓死也不答應。後來她又被董卓的部將李催所俘獲,李催想以她為妻,她堅決不從。漢獻帝知道此事後,十分感動,遂下令將她迎回,冊拜為弘農王妃。
三國時,見於史冊的唐姓著名人物主要有唐因、唐諶、唐咨、唐固、唐彬等人。唐因,字子正,句容(今江蘇句容)人。唐諶,泉陵人。
唐 咨 利城人。曹魏黃初年間,利城郡反叛,殺太守徐箕,眾人共推唐咨為主。魏文帝遣諸軍討破之,唐咨遂逃亡至孫吳。他在吳曾任前將軍、左將軍等職,封侯持節,成為孫吳的高級將領。後被曹魏軍隊擊敗,並被生擒,曹魏授其為安遠將軍。
唐 固 字子正,丹楊人。三國時期著名儒學家,著有《國語》、《公羊》、《穀梁傳》注。前來聽他講授的學生常常有數十人之多。孫權為吳王時,拜唐固為議郎,就是孫吳的大臣陸遜、張溫、駱統等人,也都拜他為師。黃武四年,為尚書僕射,卒年70餘歲。
唐 彬 字儒宗,魯國鄒縣(今山東鄒縣)人,魏晉之際著名將領。其父唐台,曾任太山太守。史稱唐彬有經國大略而不拘小節。他少年時喜歡騎馬射箭和游獵,身長八尺,奔走速度很快,而且力量過人。後來才專心學習經史書籍,尤其精通《易經》,曾專門拜師受業,學業大有長進。後來回家講授,聽課的學生常有數百人之多。
曹魏時,唐彬曾任過一些職位較低的小官。西晉武帝時,曾任尚書水部郎、鄴縣令、弋陽太守等職,頗有政績。泰始初年,被封為關內侯,後又任廣武將軍。他積極向晉武帝提出滅吳之策,深受武帝賞識。279年(成寧五年)十一月,晉軍大舉伐吳,鎮南大將軍杜預出江陵,唐彬與龍驤將軍王溶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東西共二十餘萬人,接連攻克許多軍事重鎮,多所擒獲。他知道孫吳政權肯定會很快滅亡,所以當軍隊前進到距孫吳國都建業(今江蘇南京)時,便稱病遲留,以示自己不和其他將領爭功。果然,先到建業者紛紛爭奪財物,而後到者又為自己爭功。當時的有識之士都認為唐彬這一舉動的確高明。孫吳政權滅亡後,我國又進入統一時期。唐彬因為在滅吳戰役中有功而受到重賞,被任命為翊軍校尉,改封上庸縣侯,食邑6000戶,賜絹6000匹。朝廷每有什麼疑議,他都參預討論決策,成為當時朝中的重要人物。
後來,居住在北方的鮮卑人常南下攻掠北平。晉政府任命唐彬為使持節、監幽州諸軍事、領護烏丸校尉、右將軍。唐彬到北平後,積極訓練士兵,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又興修學校,各方面很有起色。於是鮮卑大莫魔、撾何等兩部落派遣子弟到晉朝國都貢獻方物。他還派人修復了秦朝時所修長城的關隘,從溫城到碣石,長城綿延於山谷之間近三千里。他命令軍士分別屯守關隘。從而使烽堠相望,邊境獲安,無犬吠之警。當地百姓追慕他的功德,為他樹碑,歌頌他的恩德。
元康初年,他又被任命為使持節、前將軍、領西戎校尉、雍州刺史。元康四年(294年),卒於官位,享年六十。晉政府給他家賞賜絹200匹,錢20萬,以助其家辦理喪事。他的長子唐嗣,後來也官至廣陵太守。他的小兒子唐岐,曾任征虜司馬等職。
起初,唐彬以東海人閻德為師,跟隨他學習。閻德的門徒很多,他認為惟獨唐彬有廊廟之才。當唐彬做到高官時,閻德已經去世,於是唐彬為閻德樹立了一通石碑,以紀念老師之恩。
南北朝時期的唐姓名人
西晉王朝的統一為時甚短。此後的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分裂時期,社會動盪不安,人口遷移相當頻繁。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唐姓子孫也不斷遷轉於祖國各地,其中主要是向社會秩序相對安定。的南方遷移。這樣一來,唐姓的分布范圍也不斷擴大。當時,唐姓分布地區主要在以下這些地區:如晉昌冥安(今甘肅敦煌)、巴西郡(今四川綿陽)、富陽(今浙江富陽)、北海平壽(今山東濰坊)、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及今陝西西安等地。這一時期的唐姓人物也很活躍,見於史冊的唐姓名人相當不少,僅正史中提到的唐姓人物就不下二十位。
西晉滅亡後,我國歷史進入了十六國時期,這是一個動亂頻仍的時代。當時唐姓人物見於史冊者絕大多數都是以軍事見長,因而這時的唐姓將領不少。如後秦時的唐小方,曾任越騎校尉,北魏的唐法樂任武興鎮鎮將,南齊時的唐穎任建康城局參軍等。當然唐姓也有一些文職官員,如北魏孝明帝時的唐荊寶就任四門博士,曾參議北魏某些朝廷禮儀的制定。
唐 瑤 字昌仁,晉昌冥安(今甘肅敦煌)人,曾任西涼晉昌太守等職。晉隆安四年(400年),他率眾推漢人李暠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公、領秦涼二州牧、護羌校尉。於是李暠分封官吏,建立了西涼政權,以敦煌為國都(後遷酒泉),建年號為庚子,唐瑤被封為征東將軍。421年,西涼政權被北涼所滅,唐瑤的兒子唐和等人又向西逃亡到伊吾一帶。
唐 和 字稚起,晉昌冥安人。他的父親唐瑤為西涼大臣,西涼亡國後,唐和與哥哥唐契帶領外甥李寶逃亡到伊吾(今新疆自治區哈密市)一帶。他們招集民眾二千餘家,前往投靠蠕蠕(柔然),柔然以唐契為伊吾王。
二十年後,唐和與唐契遣使與北魏政權通好。他們受到柔然逼迫,於是率領部落遷到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市)。柔然派大將阿若率領騎兵進攻唐和,當柔然軍隊快到白力城時.唐和率領騎兵五百人先攻下高昌城,結果在這次戰斗中,唐契與阿若都戰死了。唐和收集余眾,又投奔前部王國。當時,沮渠安周率兵駐守橫截城,唐和率兵攻克橫截城,斬殺沮渠安周的侄子沮渠樹,後又相繼攻克高寧、白力二城,佔領了這些軍事要地。與此同時,他又派遣使者向北魏報告西域地區的形勢,為此多次受到北魏的賞賜。
後來,唐和與前部王車伊洛擊敗沮渠安周,斬首三百。又奉北魏之命參與討伐焉耆、波居羅城、龜茲等地,多立軍功。又曾奉命鎮守焉耆。在北魏討平西域的過程中,唐和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正平元年(451年),唐和入朝,受到北魏太武帝隆重接待。北魏文成帝因其有功,任命他為鎮南將軍,封酒泉公。太安年間。(455—459),唐和又出任濟州刺史,甚有政績。後來入朝任內都大官,主管法律,破獲疑案甚多,受到當時人的稱贊。皇興年間去世,享年67歲。北魏政府下令贈以征西大將軍、太常卿等官位,封酒泉王,謚號宣。
唐 欽 唐和的兒子,字孟直,為中書學生,襲封其父的爵位。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任鎮南將軍、長安鎮副將、陝州刺史等職,後因故降為侯爵。太和二十年(496年)去世。
唐欽死後,其子唐景宣襲封爵位。唐景宣歷任後軍府長史、中堅將軍、東郡太守等職,普泰年間(531年)去世,北魏贈撫軍將軍、秦州刺史。唐景宣的弟弟唐季弼,東魏武定年間(543—550)任滄州別駕等職。 唐玄達唐契的兒子,性格堅強果斷,有其父之風。他的父親戰死後,他與叔父唐和回歸北魏,深受北魏的禮遇,被任命為安西將軍,封晉昌公。後出外任華州刺史,仍兼將軍之職。他曾率軍征戰各地,屢立軍功。延興三年(473年),因罪被免官。太和十六年(492年),被降為侯爵。他去世後,他的兒子唐崇(字繼祖)襲封爵位。唐崇曾任盛樂太守等職,他的弟弟唐興業,也曾任定陽、闡熙二郡太守。
唐 頻 南朝劉宋時巴西郡(今四川綿陽)人。劉宋元嘉九年(432年),五城(今四川中江縣)人趙廣率眾起義,攻下廣漢郡(今四川廣漢北)等地,當他們率兵攻打涪城(今川綿陽)時,唐頻也率領當地人民起兵,積極響應起義。後來,他率軍轉戰各地,成為起義軍的重要將領之一。437年,起義失敗,唐頻不知所終。
唐天寶 南朝劉宋時人。曾為劉宋後廢帝劉昱身邊的親信。後廢帝荒淫無道,搞得人心惶惶。元徽五年(477年),在蕭道成謀劃下,唐天寶與王敬則等25人發動政變,殺掉劉昱,另立安成王劉仲謀為帝(宋順帝)。
唐 穎 南朝宋齊時人。南齊永明年間,任建康(今江蘇南京)城局參軍。永明十一年(493年),建康蓮華寺道人釋法智與州民周盤龍等作亂,夜攻城門,射殺唐穎,攻入城內。
唐寓之 本為富陽(今浙江富陽)人,後來僑居於桐廬,父祖相傳以圖墓為業。他於南齊永明年間領導了南朝時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

Ⅹ 吉林唐姓的起源與發展

1、出自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謚號。他最初被封於陶,後來遷於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後,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堯做了100年天子後禪位給舜,堯死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河北省唐縣)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後來就姓了唐。同時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後在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後,其子孫也姓唐。春秋時,又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後,其後人也稱為唐氏。以上這4支唐氏,均源自軒轅氏 2、東漢時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隴西(今屬甘肅)羌亦有唐姓。 3、滿族的他塔喇氏也改為漢姓唐氏。 [編輯本段]唐姓分布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於魏、楚、晉、秦,如戰國時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漢時,唐雎之孫唐厲徙居沛國(今江蘇沛縣);東漢時唐翔在丹陽(今安徽當塗縣東北)定居;晉代唐熙定居涼州(今甘肅武威),其子唐輝又徙居晉昌(今山西定襄縣西北);南朝齊時有三吳地區農民起義首領唐寓之曾攻佔錢塘(今浙江杭州),稱帝,國號吳。由此可見,南北朝時期唐氏已相當廣泛地分布於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唐朝時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晉昌唐氏隨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寧都,後遷廣東潮陽、大埔,又有遷梅州及廣西者。清代,閩、粵唐氏有的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人遠徙海外,如當代有"航運業大王"之稱的印尼華人唐裕。 [編輯本段]郡望堂號 【堂號】 "移風堂":漢朝時候,費汛為蕭縣令,愛民如子,先教後罰,在官9年,連地方的壞風俗都轉變了,全縣3年都沒有打官司的。鄰縣沛縣發生蝗災,蝗蟲到了蕭界,不入蕭境。皇帝封費汛為梁相。 唐姓又有以"晉陽"、"晉昌"、"北海"為其堂號的。 【郡望】 晉昌郡:晉永和中置郡,治所在長樂(今陝西石泉縣)。此支唐氏,其開基始祖為十六國前涼凌江將軍唐鄆。 北海郡:漢時分齊郡置郡,治所在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魯國:西漢初改薛郡置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晉改為郡。 晉陽縣:秦置,治故晉陽城。秦漢為太原郡治所,東漢後又為並州治所。

希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唐氏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