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世界經濟發展歷史

世界經濟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6 02:03:43

㈠ 世界經濟的形成經歷了哪幾個歷史階段

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戰後初期到20世紀60年代末的美國稱霸世界經濟領域的階段
2.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後世界經濟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進入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轉折。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有:第一,1971年12月、1973年3月美元兩次宣布貶值,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第二,發展中國家石油鬥爭引發的能源危機,打亂了國際貿易舊有的價格體系。第三,美國逐漸陷入了經濟增長緩慢和通貨膨脹、失業嚴重的困境,日本、西歐的經濟發展比美國快,美、日、歐各國的經濟實力消長明顯。
3.第三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三大區域經濟集團化加快發展
當前,世界經濟正朝著北美自由貿易區、歐洲統一市場、亞太經濟貿易區這三大地區集團化方向發展。
三、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與特點
1. 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這是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趨勢。
2.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不斷加劇
3.新科技革命的影響加深,經濟信息化加速發展
4.各國經濟朝著市場化的方向發展
5.人口、糧食、能源、水資源、生態環境等一些全球性經濟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6. 國家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
7.世界各國不斷調整經濟結構
8.跨國公司的作用日益突出

㈡ 世界經濟發展史大事年表必修2

1 .工場手土業時期
( l )時間:16 ? 18 世紀下半期。
( 2 )特徵:① 14 一世紀,歐洲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而商品經濟的發展又直接促成了資本主義的萌芽;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貿易的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歐洲封建經濟開始衰落。② 這一時期,工場手工業一直是工業生產組織的基本形式。『主要商路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在英、法、美諸國先後爆發革命或戰爭,新統治秩序雖歷經曲折卻最終確立,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從趨向上看,資本主義己成為歷史發展的主流,這是歷史發展規律決定的。
2 .蒸汽時代
( l )時間:19 世紀初一19 世紀70 年代。
( 2 )特徵:① 在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考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許多國家和業洲的日本確立,這一階段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就是為工業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開辟道路。通過這些革命或改革,資本主義經濟戰勝封建的自然經濟,確立了在世界經濟中的統治地位。② 18 世紀60 年代開始於英國的工業革命,標志著資本主義工業開始從手工工場階段向大機器生產過渡;1840 年英國機器製造業的建立,標志著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19 世紀初工業革命已在世界范圍內展開,19 世紀中期,法、美完成工業革命,俄、日步其後塵。工廠取代傳統的手工工場,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生產力極大提高。
3 .電氣時代
時間:19 世紀70 年代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一時期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開始、擴展和深化時期,具體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
( l )時間:19 世紀70 年代初一20 世紀初。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
( 2 )特徵:①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世界歷史進人電氣時代,資本主義出現飛躍式發展。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下,到19 世紀晚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②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美國、德國超越了英、法;英、法由於技術設備的落後,資本大量輸出,經濟發展緩慢下來;俄、日也開始崛起。
第二階段:
( l )時間。兩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 ——1945 年)。
(2)特徵:① 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受戰爭破壞嚴重,英、法經濟衰退,德、意處於崩潰的邊緣,但美、日從一戰中受益,實力大增,國際經濟力量發生了變化。②1929 一1933 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一場空前規模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為克服危機,英、美、法等國採取維護自由資本主義制度前提下的國家干預,其中,尤以美國的羅斯福新政為典型;德日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走上了法西斯化的道路,同時發動對外戰爭,轉嫁危機;義大利法西斯專政進-步加強。
4 .電子信息時代,
( l )時間:1945 年一20 世紀90 年代。
( 2 )特徵:① 二球以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擠普遍經歷了「恢復一繁榮一滯脹一穩定發展」四個時期,西歐、日本的崛起,動搖了美國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② 二戰結束到50 年代初,西方各國憑借自己較好的科技實力,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靠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援助,迅速恢復生產;20 世紀50 年代初至20 世紀70 年代,歐洲各國加強各國間的經濟合作,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在此階段,各國經濟經歷不,段高速發展時期,被稱為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其中,日本和聯邦德國經濟發展尤為突出。但由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並未得到解決,20 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國家發生了嚴重的世界性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經濟陷人「滯脹」階段。

㈢ 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簡史

說說瑞士的經濟發展史吧
經濟簡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瑞士先後參加歐洲經濟合作組織,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許多國際性或地區性的經濟組織。雖然迄今它還不是聯合國的成員國,但已是聯合國一些機構的成員,其中有些機構就設在瑞士。1992年12月6曰,瑞士公民對歐洲經濟區
走進古村落觸摸活化石 2007五一·黃金周盤點 走進地下鐵賞獨特風景 聚焦國內知名企業 協議進行投票表決,結果公民投票未能通過,從而使瑞士處於歐洲經濟區之外。

戰後以來,瑞士經濟是在通貨膨脹率較低的情況下實現較為迅速的增長的。在戰後經濟發展過程中,既有五六十年代的迅速增長階段,也有70年代初期以來的停滯階段;雖然在此期間,瑞士爆發過兩次主產過剩 的經濟危機,經濟增長率有3年絕對下降,其中1975年甚至下降了1.3%,然而從總體上看,戰後至今,瑞士經濟的增長還是比較迅速的。從1950年到1986年,瑞士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1倍,每年平均增長3.2%。 1986一1990年,年平均增長率為2.86%。然而,1990年以來,瑞士經濟也受西方經濟衰退的影響,1991和1992年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1992年國內生產總值比1990年下降了0.8%。失業嚴重困擾西歐各國,許多國的失業率達到兩位數,個別國家甚至超過20%的時候,瑞士的失業率仍長期處於1%以下,80年代以來才略微超過1%。1991年瑞士失業人數為39200人,失業率為1.3%;而上年的失業人數為18100人,失業率為0.6%。

瑞士在抑制通貨膨脹方面也是很突出的,雖然在70年代最初幾年,消費物價的上漲率較之於五六十年代高,個別年份(1974年)甚至達到9.8%,但總的來看,1987年的消費物價只比1950年上漲2.3倍,平均每年上漲3.3% 。1988年以來,除個別年份外,消費物價上漲率均呈負數。目前瑞士已經成為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據《歐洲管理論壇》的調查,近些年來,瑞士的國際競爭能力僅次於日本,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居第二位,1988年瑞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27260美元,超過美國和日本,居世界第一位。

3.經濟概況

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實行自由經濟政策,政府盡量減少干預,吸收大量外籍工人從事工資較低的勞動。對外主張自由貿易,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受世界經濟蕭條的影響,自1991年開始,瑞士經濟已連續6年停滯和衰退,陷入30年來最嚴重的危機:失業率持續上升,國家財政狀況惡化。經濟復甦步履維艱。

4.行業概況

(1).農業概況

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 農業就業人數約佔全國就業總人數的6.6%。長期以來, 瑞士政府相當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對農業長期實施補貼政策, 諸如發放補助金, 對山區提供特別補助, 對主要農產品提供價格補貼; 限制和減少蔬菜和水果的進口;對農民提供無息貸款;支持農業的機械化和專業化;加強農業科學研究和技術培訓;

重視農業知識普及。 因此, 農業生產獲得迅速發展, 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自給率有了很大提高. 目前肉類基本自給, 奶製品自給有餘,穀物能滿足國內需求量的1/3以上。瑞士農業以畜牧業為主, 畜牧業的產值占 農業產值的3/4到4/5, 主要飼養牛、豬、羊和馬匹。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馬鈴薯、甜菜和水果。

農產品產量統計

(2).工業概況

工業是瑞士國民經濟的主體, 工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0%。瑞士的主要工業部門包括: 鍾表、機械、化學、食品等部門。瑞士素有"鍾錶王國"之稱。從1587年日內瓦生產手錶迄今的400多年中, 一直保持著在世界鍾表業的領先地位。近幾年, 瑞士鍾表出口量大幅度增加。 機械製造業主要生產紡織機械和發電設備。機床、精密儀器、儀表、運輸機械、農業機械、化工機械、食品機械、印刷機械也很重要, 近些年來, 打 字機、計算機、照相機和電影攝像機生產的發展十分迅速。食品工業的產品主要供國內需要, 但乳酪、巧克力、速溶咖啡和濃縮食品在世界也享有盛譽。化學工業也是瑞士工業的重要支柱。目前, 葯品約占化學工業產值的2/5, 染料、農葯、香脂、香精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也很重要。

(3).服務業概況

瑞士旅遊業發達, 有望得到進一步發展。瑞士是世界金融中心, 銀行業和保險業是最大的部門, 旅遊業長期保持穩定和強勁的發展勢頭, 為旅遊相關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市場。

5.主要經濟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1995年):3620億瑞朗;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995年):51275瑞朗;

國內生產實際增長率(1996年):-0.7%;

匯率(1998年5月1日):1美元=1.4916瑞士法朗;

通貨膨脹率(1996年):0.8%;

失業率(1996年):4.7%;

㈣ 世界近代史的經濟發展

工業化的准備階段(16~18世紀):
⑴世界近代史始於16世紀,以16世紀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根據的是生產力標准。世界近代史指的是資本主義時期的歷史。雖然早在14和15世紀,在
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萌芽,但是資本主義到16世紀才形成為世界性的潮流。諸如新航路的開辟及早期殖民擴張、文藝復興運動的擴展、宗教改革的興起尼德蘭革命等,都是這一世界性潮流的具體表現。再者,正是從16世紀開始,世界才改變各個國家和地區相對隔絕的狀態,開始聯為一個整體。
⑵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是手工工場時代經濟發展中的主流。首先從農業看,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封建制度的基礎——封建土地所有制開始動搖。英、法的農奴制在14、15世紀已經瓦解,貨幣地租盛行,農業商品化進程加快,都是其具體表現。在這種情況下,農業中的資本主義關系發展起來。英國出現圈地運動,租地資本家辦起的牧場和農場,成為典型的農業資本主義經濟。法國的富農經濟則是一種小農式的資本主義經濟。普魯士的容克農庄也成為有著濃重色彩的資本主義農場。
16~18世紀,手工工場在西歐有了迅速的發展。英國的呢絨業最為典型。海外貿易長足進步,海外貿易壟斷公司(如東印度公司)陸續建立。18世紀,法國成為歐洲大陸手工工場最發達的國家。這一時期工業資本和商業資本尚未完全分開。商業資本控制著工業和金融資本佔有首要地位是16~18世紀西歐資本主義發展中的兩大特點。 工業資本主義時期,工業化的開始(19世紀初至六七十年代):
⑴英國工業革命及其擴展
工業革命是工業化的起點,是從工場手工業向工廠大機器生產的重大飛躍。它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使人類開始脫離長久以來的傳統農業社會、邁向工業化、技術化、城市化的工業社會。英國是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始於18世紀60年代。19世紀初擴展到法國、美國,隨後是德國、俄國、日本。而各國工業革命主要是*從英國引進機器進行的。英國在工業革命中的特殊地位,使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成為「世界工廠」。
⑵工業革命的後果和影響
工業革命促成了生產力的大發展,對社會起了巨大的改造作用:①以農業和鄉村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農業文明)向以工業和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工業文明)轉變;②形成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③出現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潮流,工業資產階級將成為新的執政者;④出現工人運動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潮流;⑤殖民擴張加強,激起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至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資本主義經濟占據了主導地位。 工業化的完成,資本主義高速發展(1870年至20世紀初):
⑴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在自然科學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提下出現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它將人類社會從蒸汽時代推進到電氣時代。內燃機的發明與應用,化學工業的大發展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另兩大成果。第二次工業革命改變了先進工業國的產業結構,使它們開始由以輕工業為主導演進到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大國,實現了工業化。
⑵壟斷組織的形成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成了生成力的驚人發展,汽車、電力、石油化工等新興工業中企業規模迅速擴大。生產力的發展必然要求生產關系的調整和適應,於是壟斷組織(超大規模企業或大型企業群)應運而生,適應並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壟斷經濟最發達的美國和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和第二工業大國就是有力證明。
⑶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與不平衡性
1870年以後的三四十年是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但各國發展不平衡,美、德最快、英、法相對緩慢,俄、日自身比發展迅速、橫向比相對落後。20世紀初,以科技為先導、以提高生產率為主要競爭手段、以壟斷為組織形式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形成。

㈤ 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發展歷史。

達沃斯會議即達沃斯論壇。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 -- WEF)是一個非官方的國際組織,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其前身是1971年由現任論壇主席、日內瓦商學院教授克勞斯·施瓦布創建的「歐洲管理論壇」,因為這個論壇在全球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它在5年以後改為會員制。1987年,「歐洲管理論壇」更名為「世界經濟論壇」。論壇的年會每年1月底至2月初在瑞士的達沃斯小鎮召開,故也稱「達沃斯論壇」。而小鎮達沃斯也因此聞名遐邇。
1970年,美國哈佛大學畢業的瑞士商學院年輕教授克勞斯·施瓦布倡議歐洲企業界為迎接國際市場和競爭的挑戰舉行一次非正式會晤,以制定發展戰略和研討管理方法。他的倡議得到了當時歐共體委員會和歐洲工業家聯合會的支持。翌年1月,400多名企業家和學者參加了第一屆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三十多年來,一年一度的論壇年會規模越來越大,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要人也逐漸被邀請參加。每屆年會都有數十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數百位部長和兩千餘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政治、經濟、金融、財政、文化、藝術、教育、新聞等領域人士參加。近十年來,凡是世界上發生的重大政治、軍事、安全、社會事件都在論壇上得到反映,討論的政治色彩也越來越濃。世界經濟論壇主張自由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近年來越來越遭到反全球化組織和人士的批評。但盡管如此,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已成為世界政治、經濟界決策人研討世界經濟問題最重要的非官方聚會和進行私人交往、商務談判的場所。西方輿論由此稱它為「非官方的國際經濟最高級會議」。

㈥ 世界金融發展歷史

世界經濟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國際經濟關系的最初形式,是國際間的商品交換。早在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國家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國際間的商品交換較前頻繁。16世紀~18世紀中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地理大發現、殖民地的開拓和資本原始積累的進行,國際商品交換有了相當發展,並出現了國際分工的萌芽。18世紀中葉~19世紀70年代,歐美發達國家先後完成了產業革命。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機器大工業的出現,需求一國國內的生產和市場已無法滿足。一些先進國家迫切需要到海外去尋找銷售市場、原料和生活資料來源。而這時,交通運輸業的大發展促進了國際間的經濟交流。因此,形成先進國家向落後國家大量銷售工業品;落後國家的自然經濟逐漸被打破,變成先進國家傾銷工業品的市場和提供原料、糧食、勞動力基地的格局。原來一國內部工業與農業之間的分工和對立,開始轉化為世界范圍內以先進技術為基礎的工業國與以自然條件為基礎的農業國之間的國際分工和對立。由於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和地區都捲入了國際分工的范圍,通過國際商品交換,各國經濟開始建成一個整體,世界經濟初步形成。
19世紀後半期發生的以電力的應用為代表的科技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一系列規模巨大的重工業部門的形成和發展,交通運輸的長足進步,使國際經濟的聯系更加頻繁和緊密。這個時期,壟斷的形成加速了生產擴張和資本積累,出現了工業壟斷資本與銀行壟斷資本的溶合。勢力龐大的金融資本必然要對外擴張、輸出資本。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也展開了爭奪世界市場、瓜分殖民地的斗爭。這樣,不僅交換關系國際化空前發展,而且生產過程也國際化了。各國國民經濟的相互依存和緊密結合,形成為一個世界范圍的經濟整體世界經濟最終形成。這一階段的世界經濟主要由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與殖民地、附屬國經濟兩大部分構成。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之後,新生的社會主義經濟出現,打破了世界經濟的舊格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40多年間,出現了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和大批民族獨立國家,因而形成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中的民族主義國家經濟和社會主義國家經濟並存的格局。
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壟斷特別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很高的程度。以原子能利用、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發展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50~6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但自70~8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和矛盾加劇,出現了滯脹(見停滯膨脹)長期存在的局面。由於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變化。戰後初期美國一家獨霸的局面,逐漸演變為美國、西歐、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70年代以後,壟斷資本主義各國之間的貿易戰、投資戰等日益加劇;它們之間經濟往來和互相依賴也同時加強,所有這些已構成當今世界經濟的重要內容。
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曾長期遭受殖民掠奪,生產力水平低,經濟畸形發展。在戰後幾十年,它們依據各自不同的條件逐步發展民族經濟,取得一定成就,但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到舊的國際分工的束縛,在全面發展民族經濟方面存在諸多困難,特別是一些國家還受到債務問題的困擾。這些國家都積極地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開展相互合作南南合作)和同發達國家的經濟聯系(南北對話),爭取建立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社會主義國家幾十年的經濟發展經驗表明:不但要在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和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強經濟聯系,而且要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經濟關系,在廣泛的國際經濟聯系中發展本國經濟。當今社會主義國家都在實行對外開放,積極參與世界經濟事務,在與他國互利合作中發展壯大。
世界經濟是國際分工、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的產物,並將隨著各國經濟的國際化而進一步發展。表現在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空前深化,各國經濟聯系的形式日趨多樣化,乃至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如歐洲共同體、美、加自由貿易區等。它們已構成今日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特點。

㈦ 經濟全球化與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世界經濟發展歷史回顧

我們回顧一下近幾十年來,從亞洲四小龍到金磚四國再到VISTA五國的發展模式,對比分析其原因,從而來勾勒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局面。概括如下:
亞洲四小龍:政府主導、積極性不幹預、外向性
金磚四國:國家主導、強調獨立性與開放性結合
VISTA國家:新興力量 「四小龍」是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發展模式的成功典範,後來泰、菲、馬、印尼、越等國基本也用此模式。特點是面積非常小,沒有自然資源。支持經濟成長靠工業製造,早期是勞工密集型,後期是技術密集型或資本密集型。
從政府角色來看,西方認為只有民主政府才能維持經濟發展。但「四小龍」並不具備西方所謂高度的民主,而是集權政府,但都有很強的發展意識:要維持政權就要發展經濟,用經濟成果支持政權,這與西方看法不同。同時,西方經典看法,即「華盛頓共識」主張,政府角色要完全不幹預市場,市場完全自由化、完全由市場來分配資源,而「四小龍」政府扮演積極角色,制定工業政策。
從文化角度看,西方100多年一直認為基督教與資本主義發展有密切關系,主張競爭、個人主義,可以幫助資本增長,但「四小龍」都奉行儒家學說。
「四小龍」是出口導向,因需求帶動生產,靈活性是其發展重要因素。儒家文化的重要內涵是靈活性,適應能力強,但其文化突破性又不強,對創新不利。所以,不好說哪種文化對經濟發展有利。
「四小龍」經驗是政府有不同程度干預,是「積極性的不幹預」,而不是「積極的不幹預」。這是翻譯錯誤,將PositiveNon-interven-tion翻譯成「積極的不幹預」,其實它是「積極性的不幹預」之意。「四小龍」干預的程度在於其經濟形式,不是什麼都不幹預。香港式的積極性的不幹預就是一個「香港共識」,「四小龍」發展用的是「香港共識」。
西方「華盛頓共識」主張市場、資本完全開放,價格由市場決定,認為這是最好的發展模式,這對「四小龍」的發展並不適用。 「金磚四國」近年來發展迅速,構成另一種經濟發展的模式,與「亞洲四小龍」模式完全不同。
「金磚四國」是指巴西、俄羅斯、印度及中國等發展中大國的發展模式。這一名稱來自這四國國名開頭英文字母BRIC(Brazil,Russia,India,China)的諧音英文單詞BRICK(磚頭)。高盛公司在2003年10月首次提出這個概念。
「金磚四國」與「四小龍」不同之處在於其經濟體系很大,人口多,面積大,其經濟發展依靠自身豐富的天然資源。同時,其經濟體系不完全是開放的,不完全依靠出口,各自內部市場占據重要地位。
「四小龍」政權都是集權、不民主的,靠經濟成果來維持政權,而「金磚四國」各自民主程度不一,政治模式也各不相同。同時,四國的文化因素互不相同,這與「四小龍」都奉行儒家學說不一樣。
但「金磚四國」有一點因素是一致的,就是中國發展模式,即「北京共識」。其基本經驗:循序漸進地開放、改革。
從「四小龍」到「金磚四國」,反映新興國家和地區經濟崛起的輪替。 全球化、經濟自由化深入發展。過去10多年,很多國家由計劃經濟轉到市場經濟,出現很多外向型經濟,出現貿易和金融自由化,通過海外投資很多國家經濟全球化了,由此出現低價有效產品,生產增加,成本下降,產品越來越便宜,對原材料、能源需求增加,價格上升。同時生活改善後,人口增多,對農產品需求增加,「金磚四國」有較強的農產品生產和出口能力,在農業、原材料、能源方面佔有優勢,同時不完全靠出口來進行激烈競爭,而各自有內部市場。
小型開放經濟在金融方面受到的危險不斷增大。亞洲金融危機後,小型經濟受外資沖擊機會大,保護自身金融體系能力低。目前,這種金融危險越來越大。而大的國家,尤其是不完全開放的經濟體就具有防衛、保護自己能力的優勢。整個世界金融秩序也發生了變化。過去國際金融體制是「金本位」,現在並不能保障本地區的金融安全。
「新經濟」浪潮推動生產變革。隨著新的技術演變,導致在新經濟年代,產生靈活的新生產制度,一個地方可以生產很多不同東西,生產范圍要比以前廣大。過去福特生產追求規模以降低成本。現在通用利用新科技可以生產不同產品,而不一定需要很大規模。一個大的經濟體,可以生產很多不同的產品,經濟上就可以擁有很大的活力。
非經濟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增加。亞洲金融危機及9·11事件之後,經濟發展要考慮非經濟因素。地區安全、軍事能力、能源安全等。大型經濟體有資源,發展就能穩定,從而減少了一些不穩定的因素。而上世紀「冷戰」結束後,經濟發展並沒有受到如今這么多的非經濟因素的影響。 加快世界經濟多極化進程。「四小龍」地小人少,經濟基數較小,其經濟快速發展雖頗受關注,但影響主要在亞洲。而「四大金磚」都是幅員遼闊、經濟規模龐大、經濟體系完整和門類齊全的國家,且分布於亞、歐、美三大洲,影響遍及全球。據預測,至2050年世界經濟格局將出現重大變化,四國將躋身全球六大經濟體之列,其GDP按購買力平價算將超過西方七大國。
促進國際經濟秩序合理化。與「四小龍」不同,「金磚四國」均擁有重要國際影響。隨著經濟實力持續增強,他們在國際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和影響不斷上升,其發言權也明顯增大。
推動國際政治多極化。隨著經濟實力及綜合國力增強,四國進一步提高在國際政治事務中的影響力。印、巴要求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得到有力支持。美「一超獨霸」戰略面臨更大挑戰。
「金磚四國」的崛起總體上仍處於起步階段,其備受關注是因為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而且未來具有巨大潛力。目前,四國內部還存在各自不同的問題,如教育落後、社會分化、創新能力不足等。但從趨勢看,「金磚四國」崛起是「科學預測」,而非「美麗神話」。 「金磚四國」 「開始成為最重要的影響力量」。
奧尼爾:在世界經濟的許多方面,「金磚四國」都已經開始發展成為最重要的影響力量。這種影響各處都可以看到,不管是在商品市場、外匯市場、資產包括個人資產市場,還是在固定收入市場上都是如此。世界經濟現在能夠很從容地應對美國經濟的減速,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有「金磚四國」的力量支持。對於從日本、德國到韓國和非洲的許多發展中國家,包括其它的許多經濟體來說,這都意味著一種新的出口推動力。
目前「金磚四國」的GDP總和佔世界GDP總和13%,而美國佔30%。可是,從另一個方面看,2007年第一季度,單是中國一國對世界GDP增長的貢獻就超過了美國,這在現今時代還是第一次。中國經濟佔世界GDP總量的6.5%左右,而在2007年第一季度,則是增長到近12%,美國卻幾乎沒有什麼增長。
不好的影響:奧尼爾:我知道有些人可能會把商品價格的上漲視為一種「壞」的影響,因為這增加了通貨膨脹加劇的風險。但是從許多新興國家的角度來看,尤其是非洲國家,這種價格的上漲是一件非常好的事,而絕不是壞事!只要西方的通貨膨脹預期還保持在一個大致平穩的狀態,商品價格的上漲就應該被看作是一個相對的價格浮動,而不是通貨膨脹。 奧尼爾:對於世界經濟和「金磚四國」的未來,存在著兩大風險,那就是通貨膨脹和貿易保護主義,而後者的危險現在正在開始緩慢提升。如果美國對中國實施大范圍的貿易制裁、限制中國出口的話,將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使世界貿易大幅度下滑。世界貿易是現實生活中極少的可以實現雙贏結局的行為之一,應該盡力避免出現貿易保護主義。
「中國應向更發達經濟體」質變「」:「金磚四國」能將這樣快速的發展保持下去。中國應該改變現在對於出口貿易———尤其是一些低附加值產品的出口———過於看重的狀況,這樣可以給其它新興經濟體以發展的空間。中國需要做的是向更發達的經濟體所具有的一些特質轉變,其中包括出口技術含量更高、高附加值的產品,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家庭個人消費品在出口貿易中佔了非常大的比重。
奧尼爾:許多人這些年來一直擔心中國經濟會「硬著陸」,我的態度要輕松得多。因為中國大多數時候一直在採取非常正確的舉動。最重要的是,中國的生產率正在提高,這就意味著經濟增長率也很可能會持續提高。當然確實存在著通貨膨脹加劇的風險,這也是我認為中國應該加快人民幣升值的原因之一。 我認為最為緊要的就是採取更為積極的政策來刺激個人消費,減少貿易順差。中國還需要加強能源的利用效率,雖然現在已經有了一些好的跡象,但是還需要做得更多。 日本「金磚四國」研究學者門倉貴史:繼「金磚四國」後,VISTA(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五國將成為最有發展潛力的新興國家。
依據:VISTA五國作為有潛力的新興國家已引人矚目。這五國經濟未來幾十年內將會有飛速發展,根據「金磚四國」經濟研究所推算,從2005年至2050年,西方七大工業國(G7)的經濟規模以美元計算,與現在相比最多擴大到2.5倍,「金磚四國」擴大到20倍,VISTA五國預計可擴大到28倍,因此有理由認為VISTA是最有發展潛力的新興國家。

㈧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發展歷程

在國際的貿易當中,你可能已經了解,各個國家基本都是將貨幣兌換為美元進行交易,就連美國的最大債主——中國,都是拿著成捆的美元……可以說這都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對當今的影響。
布雷頓森林體系實際是關貿總協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世界三大經濟支柱的總稱,而這三大世界經貿和金融支柱都是源自於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會議。布雷頓森林體系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為最主要得國際儲備貨幣,從而建立了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您所問到的之前,之後的影響,確切的說,在這之前,世界的主要貨幣是英鎊和法郎,國際金融結算主要是以英鎊為貨幣,直到1943年,英鎊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貨幣,但是由於經濟發展水平還不夠高,沒有出現過類似的全球范圍的經濟體系。
而在1973年,因為美元貶值,歐洲掀起了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風潮,而日本和歐洲的交易市場也被迫關閉了17天,歐美發達國家經過磋商最終決定,放棄固定匯率制,採用浮動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告完全崩潰。然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作為固定機構,成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留下的產物。

答案是由我多方查找資料,加上個人理解,為您奉上,決無復制粘貼!希望採納!

㈨ 全球化進程的三個歷史階段

談經濟全球化的三個階段及其意義
經濟全球化是近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宏觀大勢,目前已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商品經濟的全球化。這一階段全球化肇始於英國工業革命。由於地理大發現和遠洋航海事業的發展,發達國家的商品遠銷世界各地,並給自身帶來巨量社會財富,推動世界進入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在這一階段,商品生產中心也就是世界的中心,廣大發展中國家則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全世界經濟活動受這一中心的支配。
第二階段是資本經濟的全球化。這一階段全球化肇始於電力革命。由於電力的普遍使用,發達國家經濟又有了指數級的增長,並推動世界進入壟斷資本主義——帝國主義階段。在這一階段中,資本在世界范圍內流動,哪兒能賺錢,資本就去哪兒。世界的中心是掌握巨量資本的帝國主義國家,各國經濟活動均處於帝國注意國家的控制之下。
第三階段是信息經濟的全球化。這一次全球化肇始於二十世紀中期的信息革命,信息網路的建立則是其發展的高級階段。在這一階段,世界的中心是那些掌握了信息網路的國家,誰掌握了信息網路的控制權,誰就能控制整個世界的經濟活動,並能獲取巨量社會財富。但由於社會主義中國的信息網路科技迅速發展,目前發達國家信息網路控制中心地位正在受到沖擊,既由實行霸權主義的美國中心開始轉移到中國中心,而中國5G網路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則使這一對美國中心的沖擊加大,中心轉移也加速。由於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信息網路技術服務於全世界,因而它必將極大增強世界各國的發展能力,而削弱帝國主義國家實施霸權的能力,因此也必然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歡迎和支持,而遭到帝國主義中心國家美國的強烈反對。美國近期挑起的封鎖「華為」之戰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發生的,其目的則在於維護自己的全球化控制權,以便繼續剝削和稱霸世界。由此可見,在第三次經濟全球化之中,信息霸權與各國人民反信息霸權之爭必將是十分激烈的。我們應該對此有充分准備,並保持信息網路優勢,為自身和世界人民發展經濟服好務。
總之,經濟全球化趨勢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其本質是資本主義經濟不斷向世界擴張並攫取世界財富的過程,而信息經濟全球化則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藉助科學技術的力量反對帝國主義霸權的過程。今後還會繼續發展,內容會更新,意義會變化,其特徵亦需人們不斷給予關注。當然,經濟全球化的新階段並不是說就把以往階段的內容完全拋棄了,而是會保留下來,使其繼續發揮作用,所以目前階段的經濟全球化是保留了前兩個階段內容的綜合全球化,只是信息全球化為主要特徵罷了。現階段的經濟全球化將帶來百年未遇的「大變局」,推動世界進入新時代,這個新時代也許會以美國霸權的衰落為特點

閱讀全文

與世界經濟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