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共各大會議簡稱、內容、影響和意義(中國歷史)
太多了,例如:
1、西湖會議
1922年8月29日—30日西湖會議在杭州西湖舉行,會議討論了共產黨同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問題。
2、1926年中共中央北京特別會議
1926年2月21日—24日中共中央北京特別會議舉行。會議的中心是解決「五卅」運動以後革命的總的戰略方針問題。
3、1927年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會會議
會議確定的決策和措施,在大革命失敗的緊急關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奠定了開創中國革命新時期的良好基礎。
4、八七會議
八七會議給正處在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中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5、1927年中央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
1927年中央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一方面,包含著一些正確的思想和主張;但另一方面,也發展了八七會議以來滋長起來的「左」傾情緒。
6、古田會議
古田會議總結了紅四軍成立以來軍隊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確立了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規定了紅軍的性質、宗旨和任務。
7、全軍第一次青年工作會議
隨著三次反「圍剿」作戰的勝利,大批青年加入紅軍。加強青年團的組織和積極開展青年工作,成為加強紅軍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
8、遵義會議
王明「左」傾錯誤統治全黨已達4年之久,造成嚴重損失。同時,中央紅軍攻佔遵義,取得短期休整的機會,這些都為遵義會議召開提供了條件。
9、長征中的會議
黎平會議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意見,改變了中央紅軍的前進方向,使紅軍避免了可能覆滅的危險。
9、瓦窯堡會議
瓦窯堡會議是從土地革命戰爭到抗日戰爭歷史轉折時期,黨召開的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解決了政治路線問題。
10、黨的全國代表會議和黨的白區工作會議
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和黨的白區工作會議一起為迎接全國抗日戰爭的到來,在政治上、組織上做了重要的准備。
11、洛川會議
洛川會議指出了國共兩黨兩條不同的抗戰路線的原則區別,為實現黨對抗日戰爭的領導權和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礎。
⑵ 黎平會議的內容對遵義會議的影響
黎平會議是遵義會議的奠基石,黎平會議最後確定了向貴州轉兵的戰略決策,毛澤東的正確意見終於被黨中央採納,避免了陷入重圍的危險,使紅軍爭取了主動。黎平會議是長征以來具有決定意義戰略轉變的關鍵,為遵義會議的召開作了重要的准備。
1934年12月18日黨中央在黎平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在我黨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如果沒有黎平會議所制定的新的戰略方針和一系列措施,就不可能有遵義會議的歷史性轉折,黨和紅軍也就不可能轉危為安,中國革命的航船也不可能在驚濤駭浪中繼續前進。因此,如果說遵義會議是我黨歷史上生死故關的轉折點,黎平會議就是遵義會議的序幕和奠基石。
(2)黎平會議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黎平會議由周恩來主持,開了一天一夜,爭論十分激烈,最後接受了毛澤東的正確意見。會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
決議指出:「鑒於目前所形成之情況,政治局認為過去在湘西創立新的蘇維埃根據地的決定在目前已經是不可能的,並且是不適宜的」。「政治局認為新的根據地區,應該是川黔邊地區,在最初應以遵義為中心之地區,在不利的條件下應該轉移至遵義西北地區,但政治局認為深入黔西、黔西南及雲南地區,對我們是不利的。我們必須用全力爭取實現自己的戰略決定。」
決議還指出:「在向遵義方向前進時,野戰軍之動作應堅決消滅阻攔我之黔敵部隊。對蔣、湘、桂諸敵,應力爭避免大的戰斗,但在前進路線上與上述諸敵部隊遭遇時,則應打擊之,以保證我向指定地區前進。」
決議最後說:「為著保證這個戰略決定之執行,必須反對對於自己力量估計不足之悲觀失望的失敗情緒,及增長著的游擊主義的危險。」會議還決定在適當的時候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以便審查黎平會議的決定和總結第五次反「圍剿」以及長征以來軍事指揮上的經驗教訓。
⑶ 遵義會議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主要內容:會議糾正了中央領導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左」傾錯誤,肯定了專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屬確立毛澤東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歷史意義:這次會議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⑷ 遵義會議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是什麼
主要內容:
遵義會議作出的四條決定:
(1)毛澤東同志選為常委;
(2)指定洛甫同志起草決議,委託常委審查後,發到支部中去討論;
(3)常委中再進行分工;
(4)取消「三人團」,仍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德、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而周恩來同志是黨內委託的對於指揮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
(5)肯定了毛澤東同志的正確主張。
會議意義:
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路線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確領導,把黨的路線轉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軌道上來。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4)黎平會議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啟示:
遵義會議啟示我們,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與時俱進地提出和貫徹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我們黨的全部歷史表明,黨的理論和路線正確與否,是關系全局、決定一切的。黨要形成正確的理論和路線,關鍵在於深刻認識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深刻認識和掌握中國國情,並把兩者正確地統一於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之中。
中國黨過去的失敗,「都是指導上的失敗」,「而並不是工作上的失敗」。這是「過去歷史上我們最吃虧的地方」。這些話思想深刻、耐人尋味。這里所說的「指導上的失敗」,就是指黨在理論和路線上發生的錯誤。
遵義會議是我們黨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問題的會議,由此中國革命開始擺脫不真正了解中國情況的共產國際的干預和束縛而顯示出無窮的生命力。
⑸ 簡述紅軍在黔東南的活動及其產生的重要意義
1930年,紅七軍曾轉戰我州從江、榕江、黎平等三縣,給黔東南的革命歷史揭版開了新的一頁。權1934年9-10月間,紅六軍團西征入黔,先後經過我州黎平、錦屏、天柱、劍河、三穗、台江、施秉、黃平、鎮遠、岑鞏等十縣,與實行重兵圍堵的敵人進行頑強的戰斗。1934年12月,中央紅軍進入黔東南期間,舉行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黎平會議。1936年,紅二方面軍長征,又經過我州岑鞏縣。紅軍在黔東南的活動遍及我州十二個縣,越過了無數的苗鄉侗寨。紅軍進入黔東南地區期間,認真宣傳黨和紅軍的任務,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實行民族平等、武裝苗民以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統治,解放弱小民族;不打苗民土豪
⑹ 遵義會議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一、主要內容
事實上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中共中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即遵義會議決議,後來在長征途中的扎西會議上通過。
陳雲手稿記載的遵義會議作出的四條決定:
(1)毛澤東同志選為常委;
(2)指定洛甫同志起草決議,委託常委審查後,發到支部中去討論;
(3)常委中再進行分工;
(4)取消「三人團」,仍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德、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而周恩來同志是黨內委託的對於指揮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
(5)肯定了毛澤東同志的正確主張。
遵義會議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博古「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而召開的。
二、歷史意義
舉世聞名的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黨內的統治,從而使黨領導的民主革命和革命戰爭轉危為安,轉敗為勝,大大加快了我國革命勝利發展的進程。
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問題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會議。這次會議初步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遵義會議的歷史背景
1934年1月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以後,在中國共產黨和根據地的各項工作中,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得到更加變本加厲的推行。在這種錯誤領導下,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了,迫使紅軍放棄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
長征初期,「左」傾教條主義者從進攻中的冒險主義變成退卻中的逃跑主義,並且把戰略轉移變成搬家式的行動,使部隊的行軍速度非常緩慢,致使敵人有充分的時間調集兵力,對紅軍實行圍追堵截,紅軍在突圍過程中損失慘重。
為了擺脫尾追和堵擊的敵軍,毛澤東同志建議中央紅軍放棄去湘西同紅二、六軍團會合的企圖,改向敵軍力量薄弱的貴州挺進。1935年1月7日,紅軍攻克黔北重鎮遵義。
⑺ 瓦窯堡會議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瓦窯堡會議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政策,提出紅軍的行動部署應以打版通抗日路權線為中心任務,規定必須實現由國內革命戰爭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變,擴大陝甘蘇區。瓦窯堡會議後,為了實現戰略目標,紅一方面軍於1936年2月至7月,先後發起東征、西征戰役,發展了根據地,擴大了紅軍,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⑻ 紅軍在黔東南活動產生的意義
1930年,紅七軍曾轉戰我州從江、榕江、黎平等三縣,給黔東南的革命歷史揭開了新專的一頁。1934年9-10月間,紅六軍團西屬征入黔,先後經過我州黎平、錦屏、天柱、劍河、三穗、台江、施秉、黃平、鎮遠、岑鞏等十縣,與實行重兵圍堵的敵人進行頑強的戰斗。1934年12月,中央紅軍進入黔東南期間,舉行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黎平會議。1936年,紅二方面軍長征,又經過我州岑鞏縣。紅軍在黔東南的活動遍及我州十二個縣,越過了無數的苗鄉侗寨。紅軍進入黔東南地區期間,認真宣傳黨和紅軍的任務,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實行民族平等、武裝苗民以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統治,解放弱小民族;不打苗民土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