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隋唐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
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大丞相楊堅篡周奪取政權,建立隋王朝,結束了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在黃河流域,自十六國以來,各族與漢族進行劇烈的痛苦的融合運動,至隋朝得以完成,在長江流域,自東晉以來,為抵禦北方各族的南侵而建立起來的漢族政權,到隋朝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隋文帝(楊堅)在這種形勢下,順利地建立起統一南北的隋朝。
隋文帝統一兩大流域,憑借兩大經濟基地,建立起繁榮程度超過兩漢的隋朝。民眾得以安居從事生產,戶口與財產都有巨大增進。隋朝雖然是個短命的王朝,但在中國歷史上占相當重要的地位,它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近300年的軍閥混戰、南北分裂的狀態,創建了繼秦漢以後的第三次大統一局面。對後世影響很大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在這一時期基本定型,隋王朝制定《開皇律》,繼續推行均田制等發展措施,使社會經濟和文化出現短暫的繁榮,隋王朝和琉球等周圍各族的聯系加強,並和日本、朝鮮等國家開展友好往來,然而,隋後期政治昏朽,隋煬帝楊廣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他搜刮民財、大興土木、遊山玩水、並多次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使社會矛盾尖銳化。618年,隋王朝在農民紛起抗隋的反對浪潮中垮台。
公元617年,乘隋末大亂之機,李淵起兵入長安,618年自稱皇帝,創建唐王朝。628年由其子李世民削平群雄完成統一大業。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以隋亡為鑒,重用賢能、虛心納諫、輕徭薄賦,並進一步推行均田制、府兵制和科舉制等,使唐朝社會走向安定,經濟迅速得到恢復,出現了「貞觀之治」的興旺局面。
唐太宗以後,唐朝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貿易進一步發展,詩歌、繪畫以及醫學、天文學等方面都有偉大的創造和卓越的成就。中外文化交流得到空前發展。到唐玄宗開元時,國內一片繁榮發達景象,被譽為「開元盛世」。
② 請整理出中國古代的歷史發展線索,要詳細的最好能寫滿
第一階段:先秦(170萬年前至公元前221年)
原始社會時期: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476年。奴隸社會:夏商西周分別是中國奴隸制社會的形成、發展、興盛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大大發展,從而引發了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變革,促使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瓦解。公元475年,中國進入封建社會。各諸侯國的變法運動,標志著封建制度的形成。
第二階段:秦漢(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00年)第一個封建大一統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確立。秦創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
兩漢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得到強化。西漢雖實行郡國並行制度,但封國已是地方行政單位。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形成並不斷發展,國家的版圖大大拓展,民族融合不斷加快,各民族經濟文化聯系加強。與朝鮮、日本、西亞和歐洲的交往活躍起來。
第三階段:魏晉南北朝(220年至589年)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
南方相對安定,大量南遷的中原農民帶來了先進生產技術和工具,與當地漢族人民和少數民族,共同開發江南,從而使南方農業有了新的發展,南北經濟趨向平衡。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佛教、道教廣泛傳播,出現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
第四階段:隋唐(581年至907年)封建社會繁榮時期
隋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狀態。其速亡後,唐朝統治者,吸取隋亡教訓,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少有的繁榮昌盛時期。隋唐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出現了對後世有重要影響的舉措。三省六部制,大大完善了中央集權制度:均田制、租庸調制和兩稅法是重要的經濟制度;科舉制是影響深遠的選官制度。
第五階段:宋元(907年至1271年)民族政權並立、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時期
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沒有完成全國性的統一。遼、夏、金、蒙與漢族建立的宋,民族政權並立。各民族政權之間,互有攻伐,但也有和平共處和經濟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得到進一步發展。邊疆地區都迅速封建化。
元的統一並實行行省制度,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南宋時,南方經濟超過了北方,我國經濟重心完成南移。科技有突出的發展,古代四大發明中,有三項完成於此時。宋詞、話本、元曲、史學,是文化領域的突出成就。
第六階段:明清(鴉片戰爭以前,1271年至1840年)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和封建社會由盛而衰的時期
君主專制不斷強化,明代取消丞相制度,設立特務機構;清代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
明朝中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清初有所發展,但由於封建勢力的束縛和阻礙,成長十分緩慢。對外關系方面,一方面,鄭和下西洋;歐洲殖民勢力入侵,中國進行了長期的抵抗。鴉片戰爭開始近代史。
③ 隋唐時期歷史簡介是什麼
如果你想看的是正史的話,不妨讀讀說唐,隋唐史等歷史書籍如果不是的話,不妨你看一下關於隋唐類的穿越小說,架空歷史類的的,這類小說以隋唐英雄割據為背景,通俗的寫法來展現那一段壯闊的歷史,讀起來也不是很枯燥。還有強烈推薦你看一下隋唐英雄傳這部連續劇,里邊的秦叔寶,羅成,李元霸,宇文成都演的非常不錯下邊是我推薦的一些書:《說唐全傳》《興唐傳》《混唐後傳》《大唐雙龍傳》《隋唐英雄志》 《英雄凱歌》 《程咬金與秦叔寶》 《逆唐》《調教初唐》《大唐》《殘唐重生李世民》 《夢回大唐》 隋唐歷史概述
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強盛時期,特別是唐代前期更是如此,較之秦漢還尤過之。以前史家以漢唐疆域相比較,謂唐時南北如漢之盛,東不及而西過之,這是指開元、天寶之際來說的。其時唐代東疆不渡遼河,不如漢時尚有遼東和玄菟兩郡。其實早在唐高宗時,東占高麗和百濟,不僅東渡遼河,而且已過鴨綠江了。唐時於西疆設安西都護府。都護府所轄的四鎮並不以蔥嶺為限,而所設的羈縻州竟遠至於波斯,也就是現在的伊朗。其後波斯王卑路斯為大食所迫,尚歸老於長安,這也是前代所絕無僅有的。這樣廣土眾民的皇朝,為史書所少見。
自西晉永嘉亂離之後,民族間的紛擾和沖突,彷彿無有已時。不過由紛擾而逐漸重新組合,卻也是勢所必然的趨向。隋唐兩代承南北朝之後,重新組合已成定局。既已重新組合,就會發出新的力量。隋代歷年雖甚短促,這樣的力量就已經有所顯現。到了唐代更是分明可見。唐朝中樞大員,不必細考其個人的生平履歷,僅從姓名之間就可略見其時的風尚。唐穆宗長慶年間,元稹曾為平章事。元稹歿後,白居易為制輓詩,有句說「元魏帝孫唐宰相」。至於邊庭將帥,尤其是無間華夷。重新組合並處,得以各盡所力,這也是難能可貴的。
在這樣泱泱大國中,如何普及中樞政令,求其如臂使指,不誤朝夕,就必須講究交通。隋唐時期承前代之舊,交通道路是有一定的基礎的。唐時驛道的設置,為當代後世所艷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唐初始定鼎,為高昌所輕。高昌所恃者,是所見秦隴之北,城邑蕭條,而磧路艱險,唐兵難以猝至,而唐兵竟然迅速達到磧口,高昌就不能不束手受縛。唐初驛道初創還是如此,其後更加完備。
由隋初至於天寶年間,可以說是隋唐時期的承平盛世。中間雖有大業末葉的亂離,創痛並非細小,唐初休養生息,也就得到恢復。由於承平日久,封建經濟就會得到發展,唐初所制定的租庸調制度,在當時說來,還算是取民有度,至少比起南北朝時期,應該說是好一些。雖然在開元年間逃戶還成了問題。封建社會是有難以克服的缺陷的。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工商業也就相應地興旺起來。黃河流域絲織業的興盛可以說超邁前代。絲綢之路雖不創始於唐代,唐代得益更多,更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社會就會顯得富庶。杜甫詩:「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正是當時社會的寫照。社會富庶顯示國家的強盛,也是強盛的基礎。唐代前期不時對外用兵,這是府兵制度的優越處,而一再出兵遠征,並未引起經濟的困窘,也是實際的情形。
由於國力的強大,也使文化昌盛起來。隋唐以前,由於南北分裂,文化也就各成體系,隋初統一全國,南北文化相應融為一體。而域外文化因之相隨俱來,特別是西域文化更特別為當時人所喜愛。中華民族是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的,隋唐時期就是具體的例證。中華民族固然是善於吸收外來文化,也不吝於向外傳播中華文化。中華聲教被於四方,也顯示出強盛皇朝的氣派。這樣的盛世豐采,強盛的顯現,應該是這一時期的特色。本卷對於這一特色反復作了說明,使這一特色更易為世人所知。
隋唐時期也和其他皇朝一樣,自有其典章制度,而且也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中有的還流傳下來,為後世所遵用,有過若干影響。隋唐兩代都以尚書省總綰全國政務,省內各設六部,各有專責。部的名稱前後不盡相同,唐時始確定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這樣的制度一直為後來各皇朝所沿用,直到近代,部數才不斷增多起來。推本溯源,固可以追蹤於《周禮》六官。但即令當時已有這樣的制度,後來卻未延續推行,直到隋唐才又重新提起。其實所謂《周官》六官之說,不過是隋時創立新制的借口,不一定就是淵源的所自。雖不一定就是承前,但確是啟後,對後來還是有影響的。和六部的道理相彷彿的還應數到科舉。隋初廢除南北朝以來九品中正取士的舊制,改為科舉。唐代踵行新制,益加周密。其中由進士科取得的人才,率能獲升高位,主持 皇朝大計。後來各代皆遵循這樣的制度,科目名稱雖不免有所改變,總的體制卻是一脈相承,未離舊軌。直至清代末年,興辦學校,才行停止。
就是賦稅制度也相彷彿。唐初定製,以租庸調法作為賦稅制度,征取民間財物,用這樣的收入,推行政治和豢養兵士。租庸調法是以人丁為本,戶籍不整,田畝賣易,遂使租庸調法難以繼續運用。中葉以後,改行兩稅法,分夏秋兩季徵收。此法施行後,為後世所遵用,直至明代另創一條鞭法,始告一段落。當然還有其他的典章制度,也起到相似的作用。這樣一些典章制度的創立和推行,不能說和當時國力強盛沒有關系,法制紊亂和不行,所產生的消極影響也就難以避免了。
唐代的盛世到了開元、天寶年間遇到了轉折點。盛極而衰,這在以前的皇朝都曾經有過類似的遭遇。當然其間的因素和過程也還不盡相同。就唐代來說,安史之亂的前後迥然而異。安史之亂雖告平定,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內而藩鎮跋扈,外而強鄰侵略,再加上朝臣朋黨,將帥離心,幾乎成了遍地荊棘,步履維艱。從安史之亂開始,就是皇帝也難於安居,玄宗和僖宗先後避難到過成都,代宗避難到過陝州,德宗避難到過梁州,狼狽匆促,彷彿不可終日。當然還不免發生過農民起義。黃巢雖然沒有取代了唐帝,李家皇朝的日月也是屈指可數了。唐代的傾覆也和以前所有的皇朝一樣,是難於避免的規律,卻自有其前因後果,不能一概而論。
安史之亂的爆發,是唐代由強盛轉向衰弱的標志,因此,一般歷史家往往把安史之亂作為唐朝前、後期的分期線。主張唐史三段論的學者,也並沒有改變安史之亂的這樣的歷史地位。
就在唐走向衰弱過程中,也促使全國經濟重心的南移。這是說,全國經濟重心是在黃河流域的下游,這時南移到長江下游三角洲太湖流域。這對唐朝的盛衰有很大的影響,對以後的歷史演變影響更為巨大,不能漠然視之。這種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遠在唐代以前就不斷在發展之中,安史之亂時黃河中下游所受的摧殘,至為慘酷,促成人口的大量南遷,其後藩鎮割據,征發無厭,竟使中原經濟難於稍有恢復,更說不上重心所在如舊復原。長江下游三角洲太湖流域的經濟本來遠不能和黃河流域中下游相比較,由於在不斷發展中,相差已非過多,安史亂時,人口突然增多,發展就更顯得迅速,因而就凌駕於黃河中下游之上了。對於當時皇朝的影響,最為顯著的就是漕糧的供給。隋唐皆都於長安,長安位於關中平原,雖以富庶見稱,但皇朝所需的糧食,還是須由關東漕運而來。運輸漕糧的地方,隋及唐代前期就沒有指望過江淮之間及其以南的地方。安史之亂中原遭到破壞,亂後也無從恢復,皇朝所需的漕糧就不能不仰給於長江下游三角洲太湖流域,再廓而大之,就是東南八道。這是說,由江淮之間一直伸到南嶺的北麓了。由東南八道運輸漕糧達到長安,主要依靠一條汴河,唐代後期,皇朝為了和跋扈藩鎮爭奪汴河的控制權,曾經費了偌大的心力。
自從經濟重心南移之後,皇朝所致力的是如何解決都城所在的糧食問題,不能足食,就難以足兵。在那個時期,要想足兵,還須豢養馬匹,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軍隊的裝備問題,有兵源而無馬匹,也是無濟於事的。隋及唐代前期,養馬是一項要政。隴右道就是最為適合的養馬地區。唐代前期兵力所向無敵,就是不僅有兵源,還有最好的馬匹。安史亂時,吐蕃乘機東侵,奪去了隴右道,這不僅使長安受到威脅,養馬之地也隨著完全失去。皇朝自己沒有兵力,就不能不受地方勢力的擺布了。
應該說,經濟重心的南移,還不僅是漕糧運輸的問題,經濟是基礎,是能夠影響上層建築的。因而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特別是文化方面更為明顯。隨著長江下游三角洲太湖流域經濟的發達,文化也就隨著昌盛,這在唐代後期可以明顯地看出來。這種趨勢不僅限於唐代,唐代以後一直沒有改變,直到現在還是如此。
隋唐時期的這些歷史特點,這些都是重大的歷史問題。
④ 隋唐歷史簡介
公元年至618年隋朝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存在的時間較短,只經歷了兩個皇帝,38年,這樣的時間比之唐朝280多年的歷史,總讓人們的感到隋朝的地位遠不如唐朝。但實際上,隋朝結束了魏晉以來長達300多年的分裂局面,開創了自秦漢以後的又一大統一的局面,為唐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同時它創立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度等等都對中國的政治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大運河的開挖也為南北的溝通與經濟繁榮。隋煬帝通過政治改革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強大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中央集權,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使得關隴舊貴族勢力間接造反,最後為唐朝所取代。
公元618年,李淵篡隋自立,建立唐朝,定都長安。是為唐高祖。公元626年,秦王 李世民發動政變,史稱「玄武門之變」。不久,李淵退位,李世民做了皇帝,年號貞觀。唐太宗汲取隋亡的教訓,他勤於政事,要大臣廉潔奉公,政府輕徭薄賦,鼓勵生產。他在位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國力逐漸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的兒子高宗在位時多病,皇後武則天替他處理政事,逐漸掌了大權。高宗去世幾年後,武則天臨朝稱制。
武則天於公元690年廢黜睿宗,稱帝,改國號為周。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繼續推行唐太宗發展生產的政策,經常讓大臣舉薦人才。她統治時期,也有一些弊政,但當代史學家郭沫若稱贊她的統治說:「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公元705年,她被迫退位。這以後唐朝政局再度動盪不堪,直到唐玄宗時,才又安定下來。唐玄宗李隆基,又稱唐明皇,是武則天的孫子,公元712年即位稱帝。他有作為,任用熟悉吏治、富於改革精神的姚崇、宋璨為相,勵精圖治。他統治的前期,政治較安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現象。此時期年號叫「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據史料記載,唐朝農業大發展,正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唐朝的手工業也興盛起來。如絲綢紡織業,還有聞名於世的唐三彩陶器等。
唐朝經過290年的統治,由盛到衰。公元755年,范陽、平盧節度使安祿山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公元907年,朱溫滅唐自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期間中原地區接連出現五個朝代,即梁、唐、晉、漢、周,合稱五代。環繞中原地區,主要建立在南方的十個政權,合稱十國。直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國家由分裂重新走向統一。
隋唐時期,我國邊疆各族發展較快,呈現「和同為一家」的和睦局面。7世紀前期,吐蕃首領松贊干布幾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這對加強唐蕃友好和發展邊疆經濟文化起了重要作用。隋唐時期與外域的貿易往來已有很大發展,隋朝時同十幾個國家往來,到唐朝,發展到70多個國家。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那時,唐朝在世界享有很高聲望。
隋唐時期,經濟的全面繁榮發達昌盛,人們思想解放,充滿自信,文學藝術百花齊放,萬紫千紅。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文化的高峰期。有光耀千古的文壇,最突出的是詩歌;有五彩繽紛的藝術,書法和繪畫成就輝煌: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這些藝術珍品,使得古老的中華民族熠熠生輝。
⑤ 隋唐時期重大歷史事件
修京杭大運河 北征高麗 玄武門事變 女皇登基 藩鎮割據
⑥ 關於隋唐時期歷史發展認識作文
公元581年至618年隋朝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存在的時間較短,只經歷了兩個皇帝,38年,這樣的時間比之唐朝280多年的歷史,總讓人們的感到隋朝的地位遠不如唐朝。但實際上,隋朝結束了魏晉以來長達300多年的分裂局面,開創了自秦漢以後的又一大統一的局面,為唐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同時它創立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度等等都對中國的政治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大運河的開挖也為南北的溝通與經濟繁榮。隋煬帝通過政治改革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強大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中央集權,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使得關隴舊貴族勢力間接造反,最後為唐朝所取代。
公元618年,李淵篡隋自立,建立唐朝,定都長安。是為唐高祖。公元626年,秦王 李世民發動政變,史稱「玄武門之變」。不久,李淵退位,李世民做了皇帝,年號貞觀。唐太宗汲取隋亡的教訓,他勤於政事,要大臣廉潔奉公,政府輕徭薄賦,鼓勵生產。他在位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國力逐漸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的兒子高宗在位時多病,皇後武則天替他處理政事,逐漸掌了大權。高宗去世幾年後,武則天臨朝稱制。
武則天於公元690年廢黜睿宗,稱帝,改國號為周。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繼續推行唐太宗發展生產的政策,經常讓大臣舉薦人才。她統治時期,也有一些弊政,但當代史學家郭沫若稱贊她的統治說:「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公元705年,她被迫退位。這以後唐朝政局再度動盪不堪,直到唐玄宗時,才又安定下來。唐玄宗李隆基,又稱唐明皇,是武則天的孫子,公元712年即位稱帝。他有作為,任用熟悉吏治、富於改革精神的姚崇、宋璨為相,勵精圖治。他統治的前期,政治較安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現象。此時期年號叫「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據史料記載,唐朝農業大發展,正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唐朝的手工業也興盛起來。如絲綢紡織業,還有聞名於世的唐三彩陶器等。
⑦ 隋唐至宋元明清的基本事件和線索
隋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逐漸成熟發展,其中政治上君主專制逐漸強化,相權被削弱直至取消,到清朝君權達到頂峰;經濟上重農抑商政策逐漸強化,小農經濟日益鞏固,雖然明清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卻未能得到發展,商品經濟受到打擊壓制;思想上文化專制逐漸強化,從隋唐科舉科目多樣化,以詩歌取士到明清八股文,官員思想日益僵化;文化上,文化專制逐漸強化,隋唐詩歌繁榮,文人輩出,明清以考據為主,文字獄迭起。
基本事件: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起義開始,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爆發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 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南宋開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結束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73年 三藩叛亂開始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⑧ 隋唐時期的歷史故事
1、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
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2、李淵攻取長安之戰
李淵攻取長安之戰,是隋朝末年地主階級內部進行的一場爭權奪利戰爭。是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攻佔隋都長安(今西安)的作戰。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八月,霍邑之戰後,李淵率軍進至龍門(今山西河津西),派兵6000渡河。十月初四,李淵引兵至長安與諸軍會合,兵力達20餘萬。二十七日命諸軍攻城,十一月初九佔領長安。此戰為建立唐朝奠定了基礎。
3、唐滅西秦之戰
唐滅西秦之戰是義寧元年(617年)十二月至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間,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秦王李世民率軍擊滅隴西(今六盤山、隴山以西和黃河以東一帶)割據勢力西秦薛舉、薛仁杲父子的作戰。
4、淺水原之戰
淺水原之戰,發生於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唐朝秦王李世民率軍在淺水原(今陝西長武東北)對隴西割據勢力薛舉、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戰,此役一舉擊敗薛仁杲,奪取隴西,除去關中西面的一大威脅勢力。
此役李世民採用後發制人,疲敵制勝,堅壁不出,窮追猛打的策略,反敗為勝。
5、唐滅東突厥之戰
唐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與突厥的戰爭中,唐王朝為消除北方威脅而攻滅東突厥頡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戰。
頡利可汗率萬餘人慾逃過磧口,遭李績軍堵截,其大酋長皆率眾投降。頡利逃往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西北的沙缽羅部落,欲投奔吐谷渾,被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俘獲送往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