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技術的發展史
教育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手工技術、機電技術和信息技術。
傳統教育專技術: 教育者的言語屬技巧和教學技能以及黑板、粉筆等的運用;
視聽媒體教育技術: 硬體——軟體;三論(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教學系統設計學科產生。
信息化教育技術: 包括硬體、軟體和潛件。特點:以計算機為核心;直接促進學習,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企業培訓。
2. 簡述我國教育技術的發展歷程,在不同的階段都有哪些標志性事件和理論基礎
現代教育技術的主要理論基礎,是基於現代教育理論、語義網路理論、認知學習理論。
一、現代教育技術是基於現代教育理論。現代教育技術就是以現代教育思想、 理論和方法為基礎,以系統論的觀點為指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的教育技術。它以實現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教學效果、教學效益最優化為目的,是現代教學設計、現代教學媒體和現代媒體教學法的綜合體現。教育技術是教育過程中所用到的各種物化手段。與傳統教育相比較,現代教育更注重探討那些與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有關聯的課題。具體表現在它所關注的學習資源是最新問世的信息、傳遞、處理手段和認識工具,如先進的電聲、電視、電腦系統及其教學軟體,而這些系統的開發和利用又是與現代化的科學方法——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的指導分不開的。
二、現代教育技術是基於語義網路理論。語義網路理論認為,人類的認知是—個層層相連的網狀結構,這個結構中有節點、鏈等。各節點之間通過鏈的作用而結成一個記憶網路。現代教育技術教學結構從最初的知識節點出發,呈網狀分在的知識鏈結構形成一種多層次的知識結構。這是一種以人類思維方法組織教學信息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學習需要來安排自己的學習。而傳統教學知識結構的線性化,不僅限制了多層次、多角度地獲得知識信息,而且也限制了只能按照教師的教學計劃來完成學習。
三、現代教育技術是基於認知學習理論。認知學習理論揭示了人類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階梯式發展過程,即傳統的職業技術教育教學過程,尤其是理論教學部分,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鞏固與運用知識幾個環節順序連接的,形成的時間周期長,學生的記憶易於淡化,這是不利於階梯式發展過程形成的。而現代教育技術則把感知、理解、鞏固與運用融合為一體,使得學生在較短時間內記憶得到強化,可以有效地促進個體主動參與認知結構不斷重組的遞進式學習過程。
3. 教育技術的名稱經歷了哪五次演變
一、教育技術的名稱演變
17-18世紀,誇美紐斯和裴斯泰洛齊等人倡導的直觀教學主要採用圖片、實物、模型等直觀教具來輔助教學。本世紀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長足進步,出現了許多機械的、電動的信息傳播媒體。最早問世的如照相、幻燈和無聲電影等,它們可以向學生提供生動的視覺形象,於是產生了所謂經驗的視覺教育的概念。視覺教育與直觀教育在理念上是完全接軌的,區別在於所涉及的媒體種類不同。
最早使用視覺教育術語的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年,它出版了一本介紹如何拍攝照片、如何製作和利用幻燈片的書,書名就是《視覺教育》。1923年,美國教育學科建立了視覺教育分會。
視覺教育倡導者強調的是利用視覺教材作為輔助,以使學習活動更為具體化,主張在學校課程中組合運用各種視覺教材,將抽象的概念作具體化的呈現。由此,也出現過視覺輔助和視覺教具的名稱。1937年, 霍邦 (C. F. Hoban)等人在《課程的視覺化》一書中提出了視覺教材的分類模式和選用原則。如圖1-1所示,作者提出了一個對視覺化教材進行分類的模式。
這個模式主要以教具為基準,按其所提供的教材的具體-抽象程度排列成示意圖:從實地見習開始,它提供的教材最具體;越向上,具體性逐漸減少而抽象性逐漸增加;相對來說,言語最抽象。
2、視聽教育
30年代後半葉,無線電廣播、有聲電影、錄音機先後在教育中獲得運用,人們感到視覺教育名稱已經概括不了已有的實踐,並開始在文章中使用視聽教育的術語。1947年,美國教育協會的視覺教育分會改名為視聽教學分會。
在諸多關於視聽教育的研究中,堪稱代表的是戴爾(E. Dale)於1946年所著的《教學中的視聽方法》。該書提出的「經驗之塔」理論成了當時以及後來的視聽教育的主要理論根據。
「經驗之塔」的理論要點是:1. 最底層的經驗最具體,越往上越抽象,各種教學活動可以依其經驗的具體-抽象程度,排成一個序列;2. 教學活動應從具體經驗入手,逐步進入抽象經驗;3. 在學校教學中使用各種媒體,可以使教學活動更具體,也能為抽象概括創造條件;4. 位於「塔」的中間部位的那些視聽教材和視聽經驗,比上層的言語和視覺符號具體、形象,又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彌補下層各種直接經驗方式之不足。
從總體上看,視聽教育的概念與視覺教育沒有很大的差異,沒有質的飛躍,主要是把原先的視覺輔助擴充成了視聽輔助工具。然而至50年代初,有兩種並行的新的理論觀點開始滲入視聽教育領域,那就是傳播理論和早期的系統觀念,它們逐漸引發了教育技術領域的一次質的飛躍。
3、視聽傳播
進入50年代以後,西方學校中視聽設備和資料劇增,教育電視由實驗階段邁入實用階段,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風靡一時,計算機輔助教育開始了實驗研究。這些新的媒體手段的開發和推廣使用給視聽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時,由H. D. 拉斯維爾等人在40年代創立的傳播學開始向相關領域滲透,有人已將教學過程作為信息傳播的過程加以研究。
1960年,美國的視聽教育協會組成特別委員會,研討什麼是視聽教育。1963年2月,該委員會提出報告,建議將視聽教育的名稱改為視聽傳播,並對此作了詳細的說明。另外,許多研討視聽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也都趨向於採用傳播學作為視聽教育的理論基礎。
傳播的概念和原理引入視聽教學領域後,使廣大專業工作者茅塞頓開,把眼光從表態的、單維的物質手段的方面轉向了動態的、多維的教學過程的方面。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視聽領域的實踐范疇和理論框架,即由僅僅重視教具教材的使用,轉為充分關注教學信息怎樣從發送者(教師等),經由各種渠道(媒體等),傳遞到接受者(學生)的整個傳播過程。又由於教學信息的傳播是一個復雜的多要素相互作用的過程,傳播理論必然會與跟它差不多同時形成的系統館觀念匯合,共同影響「視聽教育」向「視聽傳播」的過程。
至此,教育界利用視聽媒體術語取代原來的視聽輔助名稱,並有了硬體和軟體之分;視聽教材被視為傳遞教學信息的媒體,而不僅是輔助教學的工具。這時,比視聽媒體術語更具包容性的名詞教學資源暫露頭角。學者們將關注的焦點從原先的視聽教具逐漸轉向整體的教學傳播過程以及教學系統這一宏觀層面。這種更新了的見解集中體現在伊利 (D. P. Ely ) 在1963年提出的一個模式中。
4、教育技術
由於媒體技術的發展和理論觀念的拓新,國際教育界深感原有視聽教育的名稱不能代表該領域的實踐和研究范疇,因此,在當時美國視聽教育協會主席J. D. 芬恩的建議下,由伊利領導成立了「定義和術語委員會」,致力於領域范疇、名稱和定義的界定。該委員會在1963年發表的一份有關專題報告中坦露:「視聽傳播這一名稱是為了方便起見而採用的,如果今後有比這更合適的名稱的話,肯定會取而代之的。」
果然不久,在該協會1965年出版的《視聽教學》雜志上,出現了視聽教育、教育傳播、學習資源、教學媒介、視聽傳播、教學技術、教育技術等諸多名稱同時並用的現象。1970年6月25日,美國視聽教育協會經過大會表決,根據多數代表意見,決定改名為教育傳播和技術協會,簡稱AECT。1972年,該協會將其實踐和研究的領域正式定名為教育技術。
教育技術的名稱確定以後,人們便開始探討它的定義。1970年,美國政府的一個專業咨詢機構教育技術委員會在給總編和議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
「教育技術可以按兩種方式加以定義。在較為人們熟悉的教育技術意義上,是指產生於傳播革命的媒體,這些媒體可以與教師、課本和黑板一起來為教學目的服務……組成教育技術的部分包括電視、電影、投影器、計算機和其他『硬體』、『軟體』項目……
第二種亦即不太為人們所熟悉的教育技術的定義超出了任何特定的媒體或設備。在這個意義上,教育技術超過了其各組成部分的總和。它是按照具體的目標,根據對人類學習和傳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非人力資源的結合,從而促使教學更有效的一種系統的設計、實施、評價學與教的整個過程的方法。」
4. 中國教育技術的發展歷史
網上索索就有了
5. 教育技術的概念是如何演變發展的
一般認為直觀教學是教育技術的先聲,並把美國20世紀初期興起的「視覺版教學」運動作為教權育技術專題研究的開端,並由此掀開了教育技術迅速發展的序幕。
美國教育技術產生最早,發展脈絡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響也最大,其他國家如日本、英國、加拿大等國均以美國的教育技術理論模式為借鑒,因此美國可作為研究教育技術發展歷史的典型代表。美國教育技術的形成與發展可從三個主要方面追溯:一是視聽教學運動推動了各類學習資源在教學中的應用;二是個別化教學促進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的形成;三是教學系統方法的發展促進了教育技術理論核心——教學設計學科的誕生。這三個方面發展的起源不同,但都與「視覺教學——視聽教學——視聽傳播——教育技術」這一發展軌跡相關,在這期間,媒體教學技術、個別化教學技術、教學系統方法逐步融合為一體。到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教育技術已逐漸成為一個系統而完整的領域和學科。其演變過程如圖所示。
早期的各個化教學:
6. 簡述教育技術發展的三個階段
.1.2教育技術發展歷程總概
教育技術作為新興的領域,美國教育技術界人士大多把20世紀20年代美國教育領域內興起的視覺教學作為教育技術發展的開始。 但是教育技術領域的形成並發展為一個專門的教育實踐領域則是20世紀60年代末的事。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於1972年10月發表了〈教育技術的領域:定義的表述〉,該文總結了教育技術的形成與三種教學實踐的發展有關方法,主要是:
(1) 視聽教學
有學者認為,視聽教學的發展,推動 了各種視聽設備在教學中應用,進而形成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別化教學思想和方法。
(2) 程序教學
程序教學的發展,推動了學習理論(主要為斯金納的強化論)在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進而形成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別化教學思想和方法。
(3) 系統化教學
系統化教學的發展,推動了系統科學的整體論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進而形成了對教學過程設計、實施與評價的思想和方法。
這三種教學實踐大體均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先後各自獨立地發展,到了五六十年代逐漸相互影響和借鑒。
所以,要認識教育技術的形成與發展,需要考察當時的這三種教學方法的實踐的發展概況,並從這三種教學實踐的整合來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學術思想和實踐模式的形成。
7.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經歷哪幾個主要階段
初始階段(17世紀-19世紀末)——直觀技術與哲學認識論(感覺論)
在理論上直觀技術是以哲學認識論(感覺論)為基礎的。英國唯物主義
哲學家
培根曾說過,感覺是一切知識的源泉。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中說:「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種屬人的關系——視覺、聽覺、
嗅覺、味覺、觸覺、思維、直觀、感覺、願望、活動、愛——總之,他的個
體的一切官能,是通過自己的對象性的關系,亦即通過自己同對象的關系,
而對對象的佔有。」從17世紀開始逐漸形成的,以班級教學為認識形式、
以書本、粉筆、黑板、圖片、模型及口語為媒體的直觀技術是較為簡單和
原始的教育技術。
發展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60年代)——媒體技術興起與教育心理學理論
國外有人把這個階段的教育技術稱之為「教育中的技術」(Technology
in
Ecation)。這一階段以視覺教育或聽覺教育為特徵。在理論上也脫離了哲學
母體,不再僅是從認識論出發來描述了,而是開展了廣泛的、有多個代表人物
和流派理論探討。然而各種理論又都屬於教育心理學的范疇,沒有形成教育技
術學的理論體系。視聽教學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愛德加·戴爾。他在其《視
聽教學法之理論》(1946年)一書中提出了「經驗之塔」理論。戴爾認為,人
們學習時,由直接到間接,由具體到抽象獲得知識與技能比較容易。他用一個
學習經驗的塔形體圖來表示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俄亥俄州立
大學心理學家普萊西在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設計了好幾種自動教學機,並開展
實驗。然而由於教學機設計的問題和客觀條件不成熟,普萊西的自動教學機對
教育技術的發展影響不大。直到50年代中期斯金納發起新的程序教學運動,普
萊西的早期貢獻方為人們真正認識。這個時期,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了新行為
主義學習理論。他在1954年發表的題為《學習的科學和教學的藝術》一文中,
根據自己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和積極強化的理論,重新設計了教學機器,從而使
美國50年代至60年代初程序教學運動達到高潮,後來發展成為不用教學機器只
用程序課本的「程序教學」。再以後,他的理論應用於電子計算機,開始了計
算機輔助教學(CAI),也成為教育技術的重要標志之一。
形成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系統技術與教育技術學
60年代初,視聽教學領域又出現了新的趨勢,它同時受到兩個方面的影
響,一是傳播理論,另一是早期的系統理論。香農(shannon)創立的資訊理論
引入教育、教學領域,產生了視聽傳播學。視聽傳播學主要涉及學習過程的
訊息的設計和使用。傳播學的產生,把人們的注意力從「物」引向從信源
(教師或視聽材料)到受者(學習者)的信息傳播過程上來。在傳播學向視
聽教學滲透的同時,系統理論也開始對教育、教學發生作用和影響。教育是
一個復雜的系統。是由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媒體、教育方法、教育設
施以及教師、學生、管理人員等組成的有機整體。教育系統整體功能的最優
發揮,不僅需要各組成部分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更取決於系統中各要素的
最優配合和協調一致。因此,只有用系統的觀點對教育的各個部分(包括媒體)
進行綜合的、整體的考慮,對教學過程進行系統設計,才是實現教育最優化的
根本途徑,於是逐漸由媒體應用轉向了系統設計,由媒體技術進入系統技術階
段。在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興起的時期,傳播學、行為科學、系統設計滲
透於教育之中,「教育技術」作為一個獨立的科學概念和專門術語逐漸形成。
60年代初,Ecation
Technology(教育技術)一詞首先在美國一些書刊、雜
志中出現,並很快在國際上傳播開來。
望採納~~
8. 教育技術發展歷程的三條主線是什麼
堅持內涵發展、科學發展、協調發展三條主線貫穿學習活動全過程
一、推進有效教學優化工程,保質量、促提升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強內涵、促協作
三、深入推進「和諧校園」建設工程,重全面、促發展
四、加強校企合作、幼教提質,促經濟、惠民生
9. 教育技術的發展歷程可以總結為三條線,分別是什麼
教育技術的發展歷程可以總結為三條主線,分別是 視聽教學 、 個別專化教學 、 教學系統屬設計
視聽教育(Audio-Visual Ecation)最早出現於美國。指的是依據教育理論,運用多種媒體,充分發揮視聽感官的功能,有目的地傳遞教育信息,以實現最優化的教育活動。具體而言,視聽教育是指運用照片、圖表、模型、標本、儀器、錄音唱片、廣播、電視、電影等視聽手段進行教學、教育活動,以及直接由視聽覺獲得知識的教學活動。如參觀、旅行、表演、展覽、實驗、實習等都屬於視聽教育范圍。
個性化教學就是尊重學生個性的教學,必須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興趣、特長、需要進行施教,亦即學生需要什麼,教師便需授予什麼,學生完全是一種自主性的學習。
教學系統設計也稱作教學設計是以傳播理論、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從而找出最佳解決方案的一種理論和方法。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設計等。
10. 教育技術發展的歷史
教育技術是在視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於1970年由美國教育技術委員會向美國國會遞交的報告中首次提出,後來經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修改後形成的一個完整概念。
美國教育技術產生最早,發展脈絡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響最大,其他國家如日本、英國、加拿大等國均以美國的教育技術理論模式做借鑒,英國、美國可作為研究教育技術發展歷史的典型代表。美國教育技術的形成與發展可從三個方面追溯:一是視聽教學運動推動了各類學習資源在教學中的運用;二是個別化教學促進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的形成;三是教學系統方法的發展促進了教育技術理論核心——教學設計學科的誕生。這三個方面發展的起源不同,但都與」視覺教學——視聽教學——視聽傳播——教育技術「這一發展軌跡。
視覺教育
最早使用視覺教育術語的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年,它出版了一本介紹如何拍攝照片、如何製作和利用幻燈片的書,書名就是《視覺教育》。1923年,美國教育協會建立了視覺教育分會。
視聽教育
30年代後半葉,無線電廣播、有聲電影、錄音機先後在教育中獲得運用,人們感到視覺教育名稱已經概括不了已有的實踐,並開始在文章中使用視聽教育的術語。1947年,美國教育協會的視覺教育分會改名為視聽教學分會。在諸多關於視聽教育的研究中,堪稱代表的是戴爾(E. Dale)於1946年所著的《教學中的視聽方法》。該書提出的「經驗之塔」理論成了當時以及後來的視聽教育的主要理論根據。
視聽傳播
1960年,美國的視聽教育協會組成特別委員會,研討什麼是視聽教育。1963年2月,該委員會提出報告,建議將視聽教育的名稱改為視聽傳播,並對此作了詳細的說明。另外,許多研討視聽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也都趨向於採用傳播學作為視聽教育的理論基礎。
教育技術
由於媒體技術的發展和理論觀念的拓新,國際教育界深感原有視聽教育的名稱不能代表該領域的實踐和研究范疇,1970年6月25日,美國視聽教育協會改名為教育傳播和技術協會(Association for E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簡稱AECT)。1972年,該協會將其實踐和研究的領域正式定名為教育技術。
教育技術的名稱確定以後,人們便開始探討它的定義。1970年,美國政府的一個專業咨詢機構教育技術委員會在給總編和議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教育技術是按照具體的目標,根據對人類學習和傳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非人力資源的結合,從而促使教學更有效的一種系統的設計、實施、評價學與教的整個過程的方法。」
我國教育技術發展
我國的教育技術最早主要是音頻和視頻技術,及其它技術手段在教育中的發展和應用,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電化教育手段。以廣播電視和衛星為主體的遠程教育形式,促使了教學的組織、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的一些變革。80年代中後期,計算機網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不斷成熟和進步,帶來了信息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同時也使教育技術乃至教育方式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世界各國都把科教興國作為重要舉措,對教育技術的發展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把發展教育技術作為教育的發展和民族發展的推動力。美國1998年投入510億美元,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利用信息技術終身學習。柯林頓擔任總統時曾提出,2000年美國必須實施100%的學校與國際互聯網連通,使美國從小學到大學都實行「人、機、路、網」成片的先進國家。德國教育部長阿萊格爾1998年宣布,制定教育技術發展方案,重點傾向於應用多媒體教學和微機操作水平的提高。馬來西亞建立了「多媒體超級走廊」,使教育信息化達到了國際水平。
我國繼國家教育部頒發了《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工作的意見》之後,1999年6月13日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則為教育信息化和教學手段現代化的發展提出了更為明確的任務:大力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陳至立部長曾強調指出:「要深刻認識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應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充分認識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要求。」 教育技術正從教育改革邊緣移向中心,教育技術在教育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